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例6篇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1

【关键词】背诵;古文学习;重要性

要想学好古文,背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高中教材改革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去掉了大量古文背诵篇目。虽然要求背诵的篇目逐渐减少,但有些学生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背诵高考要考的名句。这样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利于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虽然不会从课本内选择文言文,但大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直接或间接对应的知识点。背诵课本内的文言文名篇不仅能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而且能增强语感,比教给学生一大堆的语法和句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背诵文言文名篇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

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曾发起一个背诵百篇古文的活动。我利用假期将初高中教材的古文名篇全背诵得滚瓜烂熟。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对文言文教学就感到得心应手。背得多了,许多东西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形成了文言文语感。比如在做课外文言文《三国志·蜀书》中有关费祎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时,其中有句“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我们就能根据背诵过的古文名篇判断出“向”译为“先前”,“聊”译为“姑且”,“信”翻译为“确实、实在”,因为《兰亭集序》中有“向只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中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句子,依据课文中的词的意思,很容易将这句话翻译出来。因此,对教材熟悉就会使我们能够推测出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阅读文言文及古诗词,关键是要读懂原文,然后才能涉及其他,而能读懂原文的前提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背诵的文言文多了,内容就会特别熟悉,以后遇到同一个词语自然会想起以前背诵过的句子。

二、背诵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认为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之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哭之人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哭之人不友。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从这三篇千古至文里读出那么深的感情了,原因固然有古人今人思想观念的不同,但更大的原因恐怕是我们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背诵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脱离文言文语境的学生来说,只有背诵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三、背诵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20-02

一、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诗歌被赋予神圣的位置,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古典诗歌的教育从古至今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当代语文教学依然把古典诗歌的学习摆放在重要的位置。从小学到高中这三段的教学中,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层次是逐年深入的。高中语文是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古典诗歌在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培养中发挥着具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当今教育界古典诗歌越来越走向边缘化,学生因其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攻克语文中其他的考点,而放弃对诗歌鉴赏能力的学习。诗歌是我国文化的标志,是几百年的历史所造化的,加强对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入研究探讨,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责任更是为了学生自身语文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古典诗歌的教学思想。教学大纲在每年的修订中教学目标都存在不一致性,并且其要求模糊,这使古典诗歌教学容易进入误区。教学大纲在规范中指导思想与要求有时也存在不一致性,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的研究后才能找到教学方向,比如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求中提到“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意引导学生重视积累、体验和感悟。”语言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要求,这为日常的教学增添了不必要的困难。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完全理解教学大纲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和教师陷入两难境地,这对学生古典诗歌能力的培养是存在问题的。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存在不考虑其年代背景直接讲解的问题。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典诗歌大多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历史性等相关问题的存在使诗歌存在理解不同等问题,很多诗歌在教学中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在一段历史思潮下会涌现出不同的文学,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只是把文章的大概意思翻译一遍,并不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的问题就会造成中学的古典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和不确定性。比如,高中语文课堂讲解《阿房宫赋》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学中简单的解释了文章的每一句的意思,并没有详细解读《阿房宫赋》的作者的思想变化,以秦喻唐对当时唐朝即将衰亡的历史背景也没有详细说明。仅是按照课本后面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全篇背诵,这种机械性的背诵不但使学生在难理解的情况下背诵出现问题,同时也不能为学生增加任何的思想升华,最终使学生对文章没有任何的理解。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不会对古典诗歌产生任何的研究兴趣,不会把诗歌中所存在的意境美完全领悟,降低了诗歌的欣赏性。没有起到古典诗歌对学生道德培养的功效。

三、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对策研究

1.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教材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是对教师教学的指导,对教师有提高和指示的作用,在制定上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的,在古典诗歌部分可以明确写出对古典诗歌的掌握程度,如对诗歌及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并重点标出那些诗歌要点,重点学习,通过对诗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可将此方法运用到现代文作品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学习上。教学大纲在对于古典诗歌的考试上可以具体要求,如考试方式要多样化,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的字面解释上,避免片面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的倾向,在考试题目的设定中,加强学生创新和自我分析能力的发挥。语言组织上应该严格杜绝语言模棱两可,在措辞上应该有严谨性,严格检查教学大纲的最终修订版本,定期更换或定期修订,不要过于频繁。中学教学大纲中所修订的内容尽量深刻、全面,方便教师备课,杜绝模糊不清,教材大纲指挥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只有不断的完善了中学的教学大纲,才能在本质上使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成为了真正的教学,使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充分的了解古典诗歌的真正意义。

2.在教学中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在教学中涉及到古典诗歌的,教师都要重点加强对背景的介绍,因为诗人在诗词创作时所有的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一种真情流入。因此,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必须先向同学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介绍下,学生很容易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要结合韩愈被贬而使其生活经历比较清苦的历史背景。苏轼《乌台诗案被贬》中也有同样的意思,“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皆是苏轼被贬的地方。再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主要写的是与同僚出城打猎时的情景。回顾其历史背景当时正值熙宁四年,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因此,在诗篇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通过以上几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介绍,学生不必再深挖词语,诗词所抒发的情怀是一目了然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无论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积极的引导学生加强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并通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有序的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祥夫.阅读与联想[J].中学语文教学,2010,(09).

[2]胡存勇.背诵古诗文名篇的意义和策略[J].学语文,2010,(03).

[3]王美春.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意境的有效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05).

[4]万虹.语文教学当以文化雕琢灵魂[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03).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基础课。而古诗文阅读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没有古诗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母语教育。因此,古诗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虽然中职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后续,但是进入职高之后,大多数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语文课程,相信很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虽说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深化,但我们还是经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无奈地感慨:“这么简单的知识,都讲过十来遍了,怎么还没记住呢?”或者“学生怎么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会呢?”也常常看到,对于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特别是讲到古诗文,教师用上十八般武艺,讲词析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一细细道来,学生却听得如坠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回答仍是“不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文学习方法。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体验学习之乐。

一、引“笑”课堂,吸引眼球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很重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要首先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一次上课的开头几分钟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把他们的眼球先聚焦到一个点――教师,让他们乐意听你讲课。

譬如,在讲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古诗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曲。由于《包青天》电视剧的风靡,很多学生熟悉这首歌曲;听完歌曲,再让学生去读古诗,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原句在这里呀”。接下来教师再分析这首诗歌,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另外,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情绪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所以,在刚进入课堂“起立――请坐”的师生礼仪中,教师应迅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调动上课气氛。

例如,在细雨迷蒙的春夏之交、沉闷的高温天的下午上语文课,学生常常是一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如果不给他们一针兴奋剂,那么这堂课很有可能就是催眠课。所以,适当地给他们放点轻松搞笑的短片,例如《憨豆先生》或历年经典小品,逐渐唤醒他们的脑细胞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学生从混沌中清醒后,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推崇模仿,强调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不仅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写诗“下笔如有神”是和他“读书破万卷”分不开的;韩愈之所以能够成为古文大家,是和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分不开的。可见古人也是通过大量诵读前贤诗文,从中悟出为文之道的。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出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可见,在古诗文学习中,朗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中职学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爱偷懒,但善模仿。如果我们单纯地让学生去背诵古诗文,五六分钟之后,他们就耷拉脑袋,自由活动了。但是,学生对于别人的一言一行很在意,尤其是名人们的话语和行为,往往喜欢品头论足,加以亲身“体验”。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把它充分利用起来――模仿式学习古诗文。

在每篇古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搜索相关的朗读带或者影视作品,适时给学生播放,让他们跟着读、跟着做。例如,中央台的《子午书简》之“唐诗十家”“宋词十家”部分,虽然每集时间不长(大概10分钟),但每个诗人词家的主要作品都会被拣出来诵读。因此,在相关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跟着读、跟着做,无论慷慨激昂还是摇头晃脑,给他们足够的“享受”时光“陶醉”其中。在诵读中,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巴陵胜状”之中,随范仲淹或悲或喜;在诵读中,可使学生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所折服。渐渐地,学生会读了,也会背诵了。

三、讲些故事,加深印象

由于古诗文的短小浓缩――短短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也许涵盖的意思无穷,因此古诗文课程教学是语文老师极费脑力的事,古诗文的理解学习也是中职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情。所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很有可能要把字数不多的小小古诗文扩编成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有些古诗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或通过寄情于山水,或表达含蓄。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融入作者所要创造的意境中,学习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游记类的文章《小石潭记》,如果先让学生收集柳宗元的生平背景,那么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欣赏优美的景色描写上了。同样,在学习如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时,让学生对南宋这个特殊的朝代进行自己的调查、整理,那么体会文中作者壮志难酬的心境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须介绍这篇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讲述里面诸多典故,学生才会逐渐明白诗人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感慨。

四、循环反复,善于积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得出的结论,人的遗忘有一个规律: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因此,在每篇古诗文结束之时,我都会当场要求学生强行记忆几分钟,抽背全文或部分段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在特定时期也未尝不可,当然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亦乐乎?

实践证明,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这个时期背诵的东西往往终生难忘。经常记诵古诗文,犹如锋刃之于磨刀石,常磨常锐,有利于对人脑记忆潜能的开发。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勤读多背诵:早晨齐读、上课抽背、课堂默写……即使今天不是上古诗文部分内容,在课堂剩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灵活地进行古诗文学习。

学习古诗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古诗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法等,都把它写下来,方便查阅。

对于古诗文的积累,还要求我们关注作家的时代、风格、创作背景以及文体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甚至历史知识等。譬如“××居士”等类型的作家称呼可以归纳在一起,上课时不定时抽查一下。

如果把古诗文的学习比作通向我国古代文化的“快车道”的话,那么丰富知识的积累,才会让我们在“快车道”上顺利通行。总之,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古诗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五、合作探究,教学相长

现在的学生偏活跃,喜欢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不喜欢沉闷的灌输型的课堂,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再怎么声嘶力竭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交流彼此意见也是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传统的古诗文基本上是历百代而不衰的文学经典。既然能称之为经典,经得起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就是因为作品中有永恒的内涵存在,能超越时代,超越意识形态。这种永恒的内涵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创造性思维中。

同时,给学生多点自主学习、自己思考的时间,需要教师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导学生抓住其中“永恒”的东西,巧妙地、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例如《蒹葭》这种诗歌,一说是感情诗,学生就来了兴趣,教师可以把一半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由阐发。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既可以知道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了解他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便于日常管理。

总之,古诗文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强灌知识点,更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技巧,引导学生用口去阅读,用手去记录,用心去积累,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感受到了学习古诗文的乐趣,才会不断地去探求思考,才会真正地想学习古诗文。这样,我们教师也才会得到“解放”。

参考文献:

[1]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M].学林出版社,2001-08.

[2]刘爱伦.思维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5.

[3]吕叔湘.语文散论[M].商务印书馆,1992-07.

[4]刘春霞.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7(01).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4

一.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诵读,养成诵读习惯。

我们知道,诵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学生对课文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层面应对学生有不同要求。1、整体感知层面诵读。先让学生辨认字音字意,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语句,可能出现读破语句或断句节奏把握不准的情况,需要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对于诵读难度较大的古诗文,老师甚至可以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在这一层面,学生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2、感悟层面诵读。在初步感知诵读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面应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即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这样,学生自然能够虚心涵泳,以声传情,声情并茂。3、积累层面诵读。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具有整合与审美的功能,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往往变成了语言外壳的记诵,而把蕴藏在语言之中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抛到了一边,这样做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积累。我们要让学生一边轻轻地吟诵,一边展开想象,必要时可辅之以挂图、录像或多媒体。

诵读的最终目的是积累和运用,如当学生春游来到天然公园时,就会想起“群山怀抱、树木葱茏、怪石嶙峋”;当看到朝霞时,就会想起“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当登上山顶高峰时,就会想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只有抓好了诵读训练,厚积薄发,才会让学生语文素养随处得以体现。

二.语文教学中,诵读的方式很多,有泛读,齐读,领读,自由阅读,分角色读、竞读等等。在教学中要更有效地开展诵读教学。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涉及的古诗文篇章很多,古诗文在课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每篇古诗文都有一定的段落甚至全文要求背诵,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落实诵读,强化学生诵读意识,提高学生诵读效率,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探究出了一套“疯狂系列诵读法”。

①板块背诵法。即一段一段强化背诵或一层一层强化背诵,主要针对高中课本中那些文言文或篇幅较大的古诗词。

②索引导读法。在黑板上写出要背诵文段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有一个提示语的引导下,背诵回忆未写出的文段部分,达到强化理解记忆的目的,缩短背诵时间,降低背诵难度。

③倒计时背诵法。在诵读之前,教师积极营造一种竞赛背诵的气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全部精力强化记忆,方式不限,可以同桌合作,可以男女同学相互督促,也可以孤军奋战,目标只有一个“记住”。

另外,在抓诵读这一块,还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些时候,不管教师采用多新多妙的方法,如果连续几个单元都是要背诵的古诗文,学生还是不可能每次抽查背诵都全部过关,因此,我探究出了一个与疯狂诵读法相匹配的“签名督促法”。例如高中语文必修3,二、三单元全部是古诗文,并且期中考试出题范围基本上就规定这几个单元,所以在这段时间抓学生落实问题非常重要,根据我个人探究,我认为“签名督促法”非常有效,每次抽查背诵,检查到不能过背诵关的同学,必须在老师准备的记录本上亲笔签名,并且写上完成背诵的时间期限,如果在规定时间还是没有背诵完,我就拿着学生签名记录本个别督促落实,要求他再次定时背诵,多次重复下来,学生知道不背诵完这篇文章,是绝对摆脱不了老师的纠缠,所以签名记录本上的名单日见减少,学生课本背诵难关,被老师的签名督促的策略各个击破,完全落实。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5

关键词: 古诗文 教学设计 文化背景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挖掘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文化背景可以破解古诗文教学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积淀着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情感的古诗文在教学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学生认为不仅较难理解,而且实用价值不大,于是逐渐产生厌学心理,这恰恰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最大障碍。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使以往教学中孤立的意念中的背景变为现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多媒体构建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2.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促进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文化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如临其境,从而焕发学习热情。古诗文教学中光对文本作品进行解读还不够,因为学生的积累是有限的。老师可适当进行拓展与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古诗文教学一定要通过文化背景的挖掘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探求和再现古诗文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有利于加深对古诗文思想意义的理解。

二、为古诗文教学创设人文情境

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人文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生获取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课文背景资料,始终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1.课件设计要融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将创新精神运用于各种教学设计中,充分营造和谐教学环境,进一步增强古诗文教学效果,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学设计色彩斑斓。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控制在课堂之内,并且点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教师课前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进行优美的、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组合,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文中发现极具美感的和谐学习内容,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课程的创新教育和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色彩紧密结合起来,实施优势互补,强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与语文学科特殊的人文情怀密切联系,这是时展的需要。在创新教学过程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渗透,将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和有效途径。

2.运用现代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古诗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文化背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健康审美感受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及中心意旨,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新内容,通过动态与试听画面的创新组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的有效刺激,加深印象,使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恰当的教学情境的感染下,焕发出强烈的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愿望,并在潜移默化的人文文化感召下,产生更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科学营造以创新教育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生动逼真地把当时的创作情境再现出来,形象生动地说明作者的创作动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全部内容,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主旨。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诗歌是以抒发诗人感情为主的,诗人借助能够诉诸语言文字的形象,抒发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情感,诗人在此过程中构筑和传递的是一种饱含思想感情的意境,这些意境又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的、美感的意向组成的。诗人激烈而丰富的感情必须通过富有深刻意蕴的形象重新组合,创设鲜明的独特的意境,而这种种意境诗人又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对于古诗中的情境,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凭借教师的语言进行传授,其效果远远不如用视听画面进行直观教学得好,在课堂上仅靠语言描述意境是远远不够的。

三、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古诗文教学中,古诗文的阅读与教学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和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的,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古诗文阅读与教学中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诗文教学中的精心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趣,激发学生对诗人、作家和作品的热爱与敬仰,有利于提高健康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主的美感体验,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感知能力对书面语言材料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进而产生逐渐清晰的美的形象,借此逐步提高文化修养。

在新时期的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实践创新教学方式,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科学创设适宜讲解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把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重视信息技术支持下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入挖掘与古诗文教学的完美结合已成趋势,其应用价值与操作方法有待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玖玉.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激趣法初探.金色年华:下,2009.

[2]徐玉珍.初中古诗文教学之我见.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文6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有游离民族语文特点的倾向,对语文教学的传统否定甚多。其实,传统的蒙学教育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富有生命力,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我们提倡创新,有志超越前人,然而创新不能无源,它必定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扬弃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的青少年队伍对民族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话,他将如何学得好祖国的语文,又如何谈得上创新呢?而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因特网的普及,人们普遍追名逐利心浮气躁,追求短期效应。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成为热门话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却门庭冷落。在中央电视台的歌星比赛上,一个个靓男俊女竟然连李白杜甫是何许人都不知晓,令人贻笑大方。与此同时,同是炎黄子孙的台湾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血缘,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国文欣赏课,从小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意识。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培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恐怕后继无人,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将断送在我们的手中,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纵观世界文化史,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有中国还有着优秀的传统与文化,而古巴比伦、古埃及的文化早以荡然无存,前车之鉴不可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且推荐古诗文篇目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课标推荐篇目大多集中在唐宋诗文的名家名篇,但我认为,仅靠这70篇诗文的背诵是远远不够的。今年的新人教版中积累运用的全新大幅改版,也体现了新课标的重视优秀古诗文、成语、对联等传统文化的积累这一意图。我认为,要想培养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还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做大量的艰辛而细致的工作。我在教学中摸索积累了一些方法,现与大家共勉。

1.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

我们都熟知“一桶水”的理论,如果教师自己本身对古典文学都不甚了解,不感兴趣,对名家名篇知之甚少,抑或自己也背不了几首唐诗宋词,又谈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自己在熟练背诵并掌握大量名家名篇,对古典文学有所造诣的基础上,课堂上才能够熟练地运用,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抽时间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同时也增强了自身修养。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首,教师呢,自然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这样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推荐,同时,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视野,发挥教师独特的熏陶感染作用。

2.诵读古诗文,“以一带三”。

中国诗歌发展从汉乐府开始,至唐代可谓发展到了顶峰,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作登峰造极成为不朽名作,家喻户晓,很适合儿童背诵。新课标中李白选入七首,杜甫四首,白居易仅仅只有三首,这对拥有大量名句的诗仙、诗圣们来说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时候,采用了北京特级教师霍懋征阅读教学中的“以一带三”之法,即学习课内一首,附带学习课外三首。这课外的三首诗要求不高,只要求理解意境,背诵即可,不要求默写。方式也灵活多样,可以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背诵,也可以请会背的学生先背,给这些同学以物质或精神奖励,激发大家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也乐于背诵。同学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背得最多。也可以放手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同一作家的三首诗,抄在语文书的旁白处并背诵下来。对暂时背不了三首的同学,也鼓励他先背一首,减轻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学习成为轻松愉快的过程。

3.欣赏背诵名家名句。

在学习诗歌时我们通常要介绍诗人的生平简历,这时可介绍其名篇名句,要求学生记在书上。如果感兴趣,课后可查找全诗。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一首诗即使当时记得再滚瓜烂熟,日久也会遗忘,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其中的名句了,而许多诗歌之所以流传千古,往往也是因为其中的某一句使然。名家名句的欣赏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直接让学生领悟最精彩的部分,反复诵读,可以培养浓厚的兴趣,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活学活用。看似不起眼的几分钟,兴许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那么我们的心血也就没有白费。其实,这也相应的对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自己都不爱,不感兴趣,谈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对古诗文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厚积薄发,日积月累,必然水到渠成。

4.字词教学中学习古诗文或名句。

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时段,于点滴细微之处一样也能培养兴趣。低年段以学习生字为主,有大量的识字教学任务。我尝试着在生字词的教学中也贯穿古诗文的教学。如学习“绿”字,我带领学生大声诵读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将王安石几易其稿,最终敲定“绿”字,才让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的故事告诉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如学习“善”字时,教他们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鼓励他们课余背诵“三字经”中的前面几句,第二天抽几分钟检查。古诗歌名句琅琅上口,一个人的记忆力在孩童时期正值最旺盛的时候,一旦记住,很难遗忘,也许这对他们的一生治学修身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阅读文章时融入古诗文的欣赏。

中年段阅读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一样也可融入古诗文的欣赏。欣赏也要相机而行,切忌生拉硬扯,要天然浑成,并不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如四年级下学期一个阅读的重难点是“在内容中体会思想”。在进行这一教学时,我趁机点拨,其实古人也是表达情感的高手。我立即在黑板上板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学生自己朗读、感受体会哪一句含有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室里立即热闹起来,经过讨论,得出了一致意见。然后我再介绍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更好地促进了对这一阅读重难点的理解。有些文章中本身就含有古诗词名句,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名句对学生进行熏陶。如人教版第八册新选入的《绿》这篇课文,其中引用了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学习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课余查找全诗然后背下来。

6.讲成语故事,鼓励积累成语。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它言简意赅,区区四个字却蕴涵了深刻的含义。巧妙地运用成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语往往出自典故,源自古典文学名著或古书籍。交代出处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如学习“负荆请罪”的时候,再介绍诸如“围魏救赵”、“千金一笑”等成语,选择有代表性的成语简单地讲故事,让学生知道这一成语的来历,鼓励他们注意收集积累,并定期举行各种方式的成语比赛,看谁的成语积累得最多,要求他们在日常说话、交际或作文中熟练运用。对四年级的学生要求人手一册《成语词典》,不懂的问题随时查阅。在生字词教学中,也大量引用成语,如学习“胆”字时学习“肝胆相照”、“胆小如鼠”、“胆大包天”、“披肝沥胆”等,进一步丰富成语词汇量。

7.背诵优秀诗词歌赋,阅读古典文学名著。

小学阶段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没有词的背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小学生记忆力强,鼓励他们背诵优秀的诗词,可以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经常复习,能够经久不忘。一首词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并不难背诵。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及最近广播电视中经常使用的典故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收集、积累有关知识,学会活学活用,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成语或引用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