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例6篇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淡化专题;注重史料;高三历史

学校制订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中,复习教学策略与进度计划是:201X年7月―201Y年2月进行第一轮基础复习,复习内容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和选修Ⅰ;201Y年3月―201Y年4月进行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201Y年5月进行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这种三轮式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模式被很多学校采用,从中看出,二轮专题复习时间安排地较长。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进而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它揭示问题本质,探明历史规律,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和巩固,又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是知识系统化的关键。同时也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薄弱,历史时空观念混乱,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中从大通史的角度把握历史知识体系,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专题复习以形成知识网络、揭示本质、探明规律、发展思维为目标,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进而增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尽管专题复习在理论上有上述的巨大作用,这种巨大作用在新课程之前的传统教材下的高考中充分显现。可在当前现实中,新课标下的专题复习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其一就是重复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把与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地按序罗列,是对基本知识的集合与回顾。其二是专题复习过多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其三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而建立起来的某一问题的知识体系,对少数历史基础知识好、时空观念清晰的学生来说,一点就明白、一看就清楚。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时空观念混乱的学生,对此不知所云,雾里看花,会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把教师整合好的专题知识死记硬背,反而把自己仅有的历史知识搅得更加混乱。更为重要的是,专题复习不适合现在高考需要。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无题不材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每年高考结束后,学生对历史考题的感慨是:读不懂题;没有看明白考题的内涵,出现这样的感慨是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未出现专题试题,面对这种高考现实,如果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还安排较长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只是让复习教学过程完美;对于时间很短的高三,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对于高考的学生学习是事倍功半。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将复习教学分为第一轮基础复习教学和第二轮综合训练复习两个阶段较为合理有利。加大、加强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这一轮的教学复习质量决定着学生高考成绩,要非常重视和用心。这一轮复习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教师可突破教材章节,不能遗漏知识点,让学生搞清概念内涵、掌握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可用“滚雪球”式教学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每当教材中某一中心问题的相关内容学习完毕,教师应及时就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专题复习,把学生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个知识群,这种专题复习是针对某一中心问题、小角度地进行,即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复习不宜大系统、多角度、详细化,只是追求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搞清某一问题的知识脉络。小专题复习应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相结合、纵横交错、同步进行,不必专门安排时间段进行专题复习。

现在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为高校选拔科研人才的作用,以借此推动中学教材与教学的深层次革新。把新课程理念更深层次地体现在试卷上,考察学生的学科素质,拒绝简单再现知识的题目。纵观高考历史试题,不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各地的地方试卷,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都是无题不材料。面对高考历史试题材料化现象,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若不进行充分的史料教学,学生就很难形成对材料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解答。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形成,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史料教学,通过对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训练,培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浩瀚如海的史料,如何选择,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立足于课本,以教材为依托。最有效的史料教学,是以教材的知识为依托而进行的,脱离教材的知识背景去单纯分析史料是不可取的,必须与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②史料的选择要精不要多,要有典型性。历史材料汗牛充栋,选择历史材料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来选取,选择最有效、最恰当、最能说明问题、最切合教材内容的材料。③史料的选择要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多样性一是史料的类型,在复习教学中适量选择文字、图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料,既能让学生掌握处理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类型史料间的关系。多样性也指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把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立场的史料选择出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或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④史料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选作教学的史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等水平,不能选择离奇偏难的,也没有必要选择过于简单的史料。⑤可选择历史试题做史料练习。以《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考试题,组织学生当作史料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境的能力。

不论哪一类型的史料,对历史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究史料教学的策略。①史料教学的基础是基本历史知识,基础知识是史料教学的依托。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教材的深化、概念的领悟,还有知识视野都决定着史料教学的效果,史料教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复习教学。②知识教学与史料教学要相互配合,同步进行。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只有知识教学而没有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历史试题考的知识,好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③对史料要逐句过关,讲清细节。复习教学中选取的材料,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教师要多花些时间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④要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景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⑤史料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比如,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 声乐集体课教学

一、选曲要合理。难度要恰当

中职学校三年制的学生,其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两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参与到幼教工作中。而事实上,学:生很少会在幼教工作中教授其在中职学校中所学的美声歌曲、民?族歌曲和一些通俗歌曲等,大部分所教授的只是一些节奏简单、旋律鲜明、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或儿童歌曲。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例如:在中职第一:年的声乐课中,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幼儿歌曲上,同时,适时穿插?一18一一些篇幅简短、节奏性强、难度较小的艺术歌曲。

二、概念要正确。声音要清晰

譬如:很多时候,在发声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歌唱的呼吸,学生便对发声的位置模糊;在歌曲演唱中,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情感处理,学生对声音的共鸣又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学生的概念不清晰。

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正确的声音,只有靠自身主动地去聆听、去领悟,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距离是最近的,老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声音作为参照。当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时,首先会进行模仿,然后在不断的练习中找到方向,从而慢慢向规范靠拢。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声音。声音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老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不应该一味地模仿任何一位歌唱者的声音。而是应该多思考、多练习,在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音色。再次,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比于高中阶段的特长生差些,所以,老师要对学生多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的正确声音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兴趣要盎然,热情要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结构比较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待学生,做到循循善诱。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性质的特殊性。同时更要明白学习是枯燥、艰苦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课堂要重视言教身教的作用,老师的亲切和对学生的信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的闪光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进一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教学方法形象化、多样化,教学结构合理化,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选择教材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选择,由易进难,做到循序渐进,灵活对待。在选择歌曲时,尽量挑选些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且风格多样、体裁各异的歌曲,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体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觉得内容新鲜有趣,对歌曲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歌唱的欲望。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四、信息要反馈,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心学生上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如多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多注意学生的声音体现,从而了解自己讲解的知识点能否被学生接受、理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地对每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作出评价,例如:学生在歌曲演唱时,出现咬字不准确,老师应及时地指出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多练习说好普通话,尽量做到歌唱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进而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程度。

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手段,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就会更有信心与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

[4]吴丽琴;付春松;新时代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3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学习的科目多、负担重,历史学科所占时间有限,所以,除了一些相应的课后练习外,课堂是培养材料理解能力的主要阵地。老师应该抓住这有限的课堂时间,巧妙应用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出以下心得:

一、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

材料包含实物、照片、图表、文献等。材料是无穷的,但历史课堂的时间有限,而每课时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不可能都用来分析材料,因而材料的选择要少而精,不能冲淡主题,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材料选择的范围要广泛。首先,课本中现有的材料是不可忽视的资源,这些材料既紧贴课文,又直观易懂,课堂使用非常方便,因而是课堂运用的首选。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尤其在第一轮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更丰富的材料。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平时留心搜集整理。除了教学参考资料中可提取的材料外,还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材料选择应紧扣主题、要懂得取舍、有所剪裁、不能过长。亦古亦今,亦中亦外,但不能过于深奥。

比如在学习时,为了加强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在课本材料不足的情况下,我把网络找出的一些材料进行了剪裁整理如下:

1.所体现的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2.新出的刊物与书,青年争先买来看。他们千里求学,跟有名教授转换学校,不在乎文凭……

3.杨子烈在武昌女子师范读书,1919年4月的一天,17岁的她第一次读到一份白话报,那上面有反对二十一条的内容,还有反对包办婚姻、缠足等新鲜的题目,她看得悲愤又欢喜。随“五四”而来的是游行、演讲会、辩论会、话剧,罗素、杜威来她们学校演讲,梁启超到男子师范演讲,她们也被允许听讲,她们自行剪发。她不久加入共产党。

4.时,“我”出于爱国热情,特别由于我是山东人,直接由山东问题引起,所以我积极地参加了游行、宣传等活动。在运动前后写过九篇文章,分别刊登在《新青年》、《新文学》、《新潮》等刊物上。

这些材料分别用幻灯片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从中概括出追求真理,探索新知;反抗压迫,追求解放以及爱国主义,唤醒民众等精神。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材料的选择要根据高考的要求进行选择

比如高考中涉及古代史的内容常有文言文材料出现,让学生们头疼不已。所以平时要适当补充文言材料,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其文言阅读能力。材料选择还要紧贴考纲,加强学生对考点的认知。

三、材料的选择固然重要,材料的运用也同样需要技巧

在新授课中,材料的正确运用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堂趣味性。在复习课中,材料可以用来强化学生对考点的认知,还可用于检验学习效果。在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新授课时,讲到秋收起义时,我不是直接讲述时间地点等信息,而是展示一首词《西江月》: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同时要求学生从中概括出各项信息。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在复习课时,我常常以材料题展开课程,进而联系考点进行复习,也有很好的效果。

老师运用材料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利用材料,所以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除了在作业中体现外,课堂也有一些时间是可以利用的。比如在高一高二课程不太紧张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分组寻找并整理每周的“历史上的今天”,在课堂朗读。因为限定时间,所以要对大量材料筛选组合,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弊病。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一、课前备课在备教法的同时兼顾学法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作为教学基本环节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课前首先要备课。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在“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思维障碍是什么?怎么突破?等等。在备课中要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例如,在备《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如果单从教材、教法角度,教师只要把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但要考虑学生的因素,还要设计一些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设计: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根本原因一般应从经济基础中去寻找)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4.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尤其在现今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教学面临着课时减少,而高考难度增大的情况,仅依靠一周三节课的课时安排要让学生学好历史困难很大。而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法,那么学生在课下就可以自主学习历史了。所以,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是关键所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活动,是获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学的手段,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发现学生不善于通过阅读教材来学习、掌握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可归纳为“三读法”:初读理层次,再读抓重点,三读记规律。只要我们老师善于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引导、概括和调适,并耐心帮助其掌握适当的方法,我相信学生一定会习有所得,真正读懂教材,走进文本,逐步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新教材)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假如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那么必然会在繁多的史实中迷失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抓住重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告知学生教科书的重点章、节、子目和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时有的放矢。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确定重点知识的原则或方法。

3.教学生学会记忆。首先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从字、词、句的角度以及知识的特征、结构、联系、规律等方面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自己复习知识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以使复习的效果最佳,在复习的同时经常尝试着回忆,也就是自己考自己,更牢固的记住所学的知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识记知识,但是不是消极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阅读,而是读了两三遍后便尝试着背诵,背不出时适当地看看原文,这种识记比较有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增强记忆力。

除此之外,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还应包括如:怎么去阅读材料,从中搜集有效信息;怎么去区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和外因;怎么去把握历史事件前因后果;怎么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怎么去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这些学习方法,要想在一节课上都能面面俱到,那么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就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某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既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教会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学会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的能力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古人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它也让学生在机会在课外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如何进行方法的指导与点拔呢?

策略一:提供实践材料,进行方法实践与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许多实用而有效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学生不一定马上就能掌握和运用。因为学生对能力的掌握往往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具体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实践材料,让学生反复实践与提高。例如向学生提供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策略二:在解题指导时加强方法指导。解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也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例如材料解析题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里重要的题型之一。可见材料解析题是构成学生历史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了解到有的学生不重视材料解析题,有的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把历史书背好,就能得高分,甚至有的学生害怕做历史材料解析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教给学生做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①先浏览问题,再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②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③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④紧扣题意、认真作答。作答时还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概括材料观点;引用教材观点和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教材知识回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红梅.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当代教育,2009(04).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 材料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会把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可以说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和工业生产,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没有现代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便没有今天的宇航科技;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便不会出现光纤维的长距离传输,也无当前的光通信可言。高等院校深刻感受到材料对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材料学方面人才的需求。

我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材料学院,并建立健全了材料学方面各类培养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可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材料学专业的后续课程。[1-6]本论文通过分析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材料学专业进行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本人讲授材料科学基础过程中的体会,初步探讨了如何提高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对材料学人才的大量需求,材料学专业已逐步成为全国各大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专业的性质,材料学专业也是高校中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要成为一个材料学专业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既要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又要物理方面的基础,还要掌握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材料专业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大学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材料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存在“课时紧,任务重” 的问题。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20学时,而纵观全国各大高校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通常为54学时,个别为72学时,且大多没有实验。这并不意味着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低,而是由于材料学专业课程多、学时紧等原因导致的无奈之举。材料科学基础学时少造成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知识掌握肤浅,很难真正体会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也影响了后续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另外,不设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在进行后续课程时没有任何基础,从而影响了其它材料学专业实验的顺利进行。总之,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地影响了材料学专业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和特点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重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具体来讲,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晶体结构和缺陷,包括各种晶体的空间结构、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及缺陷的表示法。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25%~35%;第二模块为原子及分子运动、材料的变形和再结晶,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45%~55%;第三模块为单元及多元相图,包括晶体的凝固和相图的关系、相图的分析等,本模块内容约占总学时的15%~25%。分析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可以提炼出材料科学基础主要包括晶体的结构及表示方法。[7-9]

3.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3.1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材料科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结合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我们对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精简内容,把握重点,强调相关。”材料科学基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如此庞大的内容仅仅通过短短的54学时或者72学时来顺利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精简教学内容是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必须进行的环节。针对材\料学专业的特点和材料学专业对材料科学基础的要求,并考虑到材料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没有实验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这三大模块进行了以下改革:首先,精简第三模块的内容,使其仅占总学时的5%,同时在第三模块中加入15%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其次,把握第一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为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基础的本质,同时在第一模块增加材料科学基础的x衍射、透射电镜等基本的表征手段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总学时的40%;最后,强调第二模块中与材料学专业相关的材料科学基础内容, 占总学时的40%。第二模块的内容非常繁多,我们通过学习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材料的形变及再结晶规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与材料学专业有关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为后续材料学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2 教学方法改革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看似简单,但掌握起来却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的学习方式,跟上上课节奏,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这门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训,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做了以下改革:(1)通过现实的例子,引发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针对材料是科技的基础这特点,通过材料的突破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的例子,增加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同时,介绍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高度重视。比如讲到晶体结构和由于掺杂引起的缺陷内容时,可以介绍当前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基本都是通过掺杂引起材料能带发生变化的特点,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好这门大部分高科技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介绍材料学专业方面的所有专业课或多或少的与这们课有关联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2)以晶体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晶体的结构缺陷和性质的关系,如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位错运动,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是什么样子。(3)通过课本目录,帮助学生学会总结,比较,归纳。材料科学基础内容琐碎繁多,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及时总结,比较和归纳,才能将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形成整体,不致前面学的很快就忘记,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看目录的缺点,我们强调了目录的作用。比如学习完一章后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回忆本章主要内容,象本章包括几节,每节主要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其中重点是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一章与前面几章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分析学过的内容,总结和归纳出要掌握的主要内容。(4)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自学。大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过程中对于晶体的结构和三元相图,掌握起来具有较大难度,需要老师讲解,但对于原子结构和键合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这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5)通过做凝固和晶体结构分析实验使学生对书本上学的凝固原理和晶体结构缺陷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让同学门把铁碳合金熔化后浇注在砂型腔里铸造成钢锭,研究是凝固原理对其结构的影响,然后把凝固后的钢锭用xrd(x射线衍射),研究其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同时把钢锭磨平后在显微镜下研究其晶相,找出成分中的马氏体等晶相组织,与书上的相图对比,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

3.3 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成绩的考核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针对材料科学基础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我们将材料科学基础的考试方式分为三块,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二是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完成情况和每章主要内容总结等,占20%,三是实验情况,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通过实验考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占20%。其中在闭卷考试中,我们强调了课本的基本知识,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应用情况,而概念题则考察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结构和本质的理解情况。

4.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的理解,为后续的材料学专业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莉芹.“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8,5:58-59.

2 张建新. 《材料科学基础》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1:114-115.

3 王小槐,张照军.《材料科学基础 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62-64.

4 杜双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49-651.

5 付猛,沈榕.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j].时代教育,2008,10:44-45.

6 王章忠, 张祖凤, 巴志新. 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5-66

7 胡赓祥,蔡珣.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材料物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

Abstract: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material physics in modern teaching was analyzed.It was discussed combin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with the necessity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Course construction was proceeded from two parts: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ode,including online courses, special reports, opening experiment,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flexible Homework. Good teaching efficiency was obtained through practice.

Key words:Material physics;course construction;The teaching reform;evaluation mode

材料物理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主干课程[1],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材料物理,掌握材料各种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变化规律以及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及材料性能与其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2]。通过材料物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材料学科完整而充实的知识,对近代物理学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和概括的了解,毕业后可适应材料研究与开发工作。材料物理由于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综合了材料学、物理化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涵盖面广并且信息量大, 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比较难掌握, 因此教学难度大。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后续的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对于传统的材料物理的学习,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为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对传统课堂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设与改革

1.1 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是现在非常普及的学习与接受信息的手段,材料物理课程的学习也可以结合网络来进行。网络课程不但时间灵活,而且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可以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1.2 专题报告

开展课堂讨论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专题报告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

首先,由老师给出2-3个研究课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自己查资料,找文献,做实验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做出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并在课堂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讨论。这种形式不但曾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化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的同时,其他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1.3 开放实验

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相关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吸引学生进入到实验室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例如,在材料物理的学习中,晶体结构与相变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学习相关知识的用处,可以对学生开放单晶实验室与金属加工实验室。通过对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测试,对材料物理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其综合素质。

1.4 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一般用英语与汉语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来讲,会用英语读相关的文献,查阅资料,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材料物理课上,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大家熟悉和运用英语的相关词句,是提高学生阅读文献水平的一个关键。

2 材料物理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设与改革

2.1 开放式作业

开放式作业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决策略开放的课内外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材料的性质性能与现象。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2.2 题库建设

标准化考试是未来考试的趋势。如我国的高考制度,已经基本完成从传统式考试到标准化考试的转变,学校考试也必将完成这一转变[4]。随着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运用,标准化考试应运而生。而在实施标准化考试过程中,建立试题库系统是基础性的工程。没有试题库,标准化考试是无法进行的[5]。

3 结语

通过对材料物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建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会更适应现代材料科学研发人才的需要,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林.材料物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5

[2]陈智琴 李文魁 曾卫军.CAI在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江西科学,2008(2):312-314

[3]徐爱菊 张雁红.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改革建议[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2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