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期中总结范例6篇

应用文期中总结

应用文期中总结范文1

关键词:EPC合同;总分包合同;结算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EPC合同的总分包合同的签订阶段

(一)正确理解总承包施工合同的组成内容

行业内不少人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施工合同就是一份标准文本,包括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质量保修书。其实根据合同约定,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技术标准、规范、图纸、工程报价单、往来函件、补充协议、会议纪要都是合同的组成文件,都是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要合同条款的修改必须由公司总部决定,项目经理部无权签订作为具体执行施工合同的项目经理部,未经公司总部同意,是无权和发包人签订任何合同及补充协议的。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现场项目经理部需要就工期、质量标准、付款方式、违约条款等重要条款与发包人达成补充协议、会议纪要或者应发包人要求出具书面承诺函,应严格按照公司内部的合同评审程序进行合同审核,及时将有关函件在签字盖章前送交公司总部各部门进行审查,并报公司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签字盖章,从而最大限度规避公司经营风险。

(二)对于合同文件的优先解释顺序应将专用条款放在投标文件前面

1999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通用条款关于合同文件解释顺序的约定对总包方是非常不利的,该施工合同文本的通用条款明确约定投标书的解释顺序优先于专用条款,一般而言,总包方为了能够承接到工程,往往在投标文件中做出各种承诺,这些承诺对发包人有利但是对总包方不利,如果将专用条款的解释顺序放在投标文件的后边,则总包方再对专用条款进行协商的意义就不大了。但是该合同文本同时给了总包方一个补救机会,那就是该合同文本在专用条款中允许对上述合同文件解释顺序进行修改,这就意味着总包方可以在专用条款中对于合同文件组成及解释顺序进行重新约定,换言之,承发包双方完全可以约定专用条款优先于投标书,以此修正在投标文件中所做的一些承诺。

(三)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尽量加入相应的条款

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尽量加入“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逾期不予审定,视同认可”这一条款,或者直接写明适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现实中,发包人收到总包方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长期不予审定的情况经常发生,对此总包方往往忍气吞声。那么有没有解决方案呢?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第20条规定,如果总包方向发包人提交了竣工结算报告,发包人收到后没有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一般为28天)及时回复,则视同发包人已经认可了该结算金额,这对总包方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条司法解释适用的前提是双方对于“逾期不予审定视同认可”有约定才行。那么如何才能落实该规定呢?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在专用条款的结算条款中加入一句话:“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逾期不予审定,视同认可。”这样约定无疑最方便,但是发包人可能不会同意加入该条款。

第二种方法是总包方在专用条款第3.2条适用的法律法规中将《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名称写进去,使之适用于承发包双方当事人,一旦发包人未能及时审定竣工结算报告,确定工程造价的主动权就可以掌握在总包方手中。

(四)必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质量保修金的返还时间

很多总包方经常忽视工程质量保修金的返还时间,不少施工合同中对于工程质量保修金的返还都是这样约定的:“发包人扣除工程结算价款的5%作为工程质量保修金,质保期满后无息返还给承包人”,如此约定对总包方非常不利,因为现在的工程保修适用的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保修期是建设工程的合理使用寿命,合理使用寿命一般都是好几十年,如果在合同中约定质保期满后再返还质保金,那么总包方岂不是要等几十年后才能拿到质保金?如何才能规避这一约定不明的风险呢?可以在施工合同专用条款中明确约定工程质保金的返还时间,即“自工程保修期开始起算满一年后七日内返还质保金的50%,工程保修期开始起算满两年后七日内返还质保金的30%,工程保修期开始起算满五年(五年保修期一般指的是屋面、墙面漏水)后七日内返还质保金的20%”,笔者相信,随着建设部逐步推行工程质量商业保险制度,发包人扣除质保金的不合理约定迟早会被取消。

(五)黑白合同的认定问题

针对该问题,最高法院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第21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换言之,一旦双方发生纠纷,只能以中标备案的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而中标备案的合同往往对总包方有利而对发包人不利,因此,这无疑是一条对总包方的重大利好,在浙江、北京,已经有法院按照此条规定进行判决,但是发包人对该条款非常不满。为了保险起见,无论是阴合同,还是阳合同,作为总包方都应该不折不扣地履行,至于发生纠纷后应适用哪份合同最终应由司法机关认定。

二、EPC合同的总分包合同的履行阶段

(一)加强工程签证工作

总包方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加强工程签证工作,所有发给发包人的函件均必须由发包人或监理单位书面签收,并且最好是在原件上签收,以此作为日后提出索赔及结算的依据。发包人或监理单位签收时最好能盖章,如果没有盖章,对方签字的人最好是现场代表或者经对方书面授权的人,如果这两者都不是,那么在平时总包方和发包人及监理单位签订的会议纪要中一般都会写参加人员的名字,如果这个签字的人的名字确实在会议纪要里出现过,那这个签字就是有效的,否则一旦发生纠纷,这个签字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以上的签收原件应由项目经理部指定专人妥善加以保管,并按照公司规定在工程完工后及时将该工程的全套资料移交公司档案室存档。

(二)凡是发生工程设计变更,均必须由发包人书面告知总包方

总包方无权擅自对原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变更,如果总包方擅自进行变更,则发包人有权对设计变更调整的工作量不予认可并追究总包方的违约责任。这里要注意,设计变更通知单一定要是原件,如果发包人或监理单位提供的是复印件,总包方可以要求发包人或监理单位在复印件上盖章确认,如果对方拒绝盖章,那么总包方工作人员最好拒绝实施,直到收到原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打官司的时候只有复印件而对方又不承认的,对于复印件的效力一般不予认定。

(三)发生工期顺延情形必须由总包方向发包人书面提出具体要求顺延的天数

在施工过程中工期延长现象非常普遍,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必然导致工期顺延,总包方必须按照合同约定与发包人履行相关手续,工期才能顺延,即总包方应在上述情况发生后14天内,就延误的工期以书面形式向工程师提出报告,工程师须在收到报告后14天内予以确认,逾期即不确认又不提出修改意见,视为同意顺延工期。如果总包方仅仅是在函件中指出上述事实并提出顺延工期,但并未明确提出顺延的天数,则工期仍无法顺延。此外,即便承发包双方已经办理了工程结算手续,也并不影响发包人日后追究总包方逾期竣工的违约责任。对此,总包方可以在和发包人办理结算或对账手续时加一句话:“除上述事项外,双方就该工程已无其他任何争议事项未决”,这样就意味着发包人已经放弃了追究总包方逾期竣工违约责任的权利。

三、结算审核主要问题

(一)签证单

联系单盲目签证,事后补签,签证表述不清、准确度不够及时间性不强。目前,我国采取的是计量 (监理)与评价 (决算)分离的工程监管模式。做决算审核工作的工程师施工时一般不到现场,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就为施工环节 (尤其是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现场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核实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中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少报多,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决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推卸责任;有的施工单位为了中标,报价很低,为了保住自己的利润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二)工程量计算

工程量的计算是依据竣工图纸、设计变更联系单和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编制的,工程量计算误差主要包括在定额中子目录再次计算、计算单位不一致而造成工程量的小数点错位,利用专业间的交叉进行重复计算及计算错误。

结论

综上所述,总分包合同的结算工作相互关联,又细致繁琐,需要从合同的签署、履行和竣工结算审核的全过程去控制,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审核人员应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及时了解地方及国家的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法规政策,不断总结结算审核工作的经验,提高执业水平,反向可以完善合同条款,提高结算的便捷性,也为投资者节约资金,为建设者争取合理的利益,促进建设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宪海,赵启.EPC模式下业主和承包商的风险分担与应对[J].国际经济合作. 2004(12)

[2]蔡春生.EPC合同风险审核的若干重点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 2004(09)

[3]陈新华、陈瑾颖,关于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比较研究,建筑经济,2003.12

应用文期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出口商品结构;经济增长;VAR模型;Johansen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作者简介] 常丹静,新疆石河子大学,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布局,新疆 石河子,832000;刘丽丽,滨州市妇幼保健站助理馆员,山东 滨州,256600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69-0006一、引 言

关于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Hongshik Lee(2003)等的研究表明,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结构的比重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影响,初级产品出口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上;Mazurndar(2002)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存在着相关关系,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增长;Jacint & Manuel(2004)通过研究发现:在一国出口额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这时可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易力、刘世美、刘冰(2006)从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出发,利用中国1980~2004年出口和GDP时序数据,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协整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而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两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李俊(2010)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对广东省1987~2007年的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GDP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等方法分析了其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结论:短期内,初级产品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工业制成品出口抑制经济增长;长期内,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则对经济增长有稳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然而,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总结发现,之所以不同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得出不同结论,主要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域差异以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大相径庭。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以新疆为研究区域,分析新疆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以及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变量选取及计量方法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各类出口商品在这个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通常用各大类或某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本文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工业制成品内部又分为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以,采用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出口商品结构,并依次用PXW、MXW、LXW、KXW来表示。选取常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新疆历年以1978年为100的生产总值指数对上述变量进行调整。为了消除异方差性,采取不改变趋势和协整关系的取对数法,对上述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表示为LGDP、LPXW、LMXW、LLXW、LKXW。

(二)计量方法

本文采用包含经济增长、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资本技术密集型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等5个变量在内的自向量回归(VAR)模型来分析新疆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协整检验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定量分析新疆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具体设定为:

Y■=A■Y■+…+A■Y■+?着■ t=1,2…,T

其中,Yt=(LGDPt,LPXW,LMXW,LLXW,LKXW)T, A1,A2,AP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p是自回归滞后阶数,?着■是白噪声序列向量。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VAR模型的运用要求系统中的变量具有平稳性。所以,建立VAR模型之前,应先确定所研究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以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破坏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来判别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LGDP、LPXW、LMXW、LLXW、LKXW五个变量的水平时间序列均为含有一个单位根,都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所以,上述变量均为一阶单整,记作I(1)。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可以进行VAR模型的估计,和协整检验。

(二)VAR模型的估计

1. 滞后期的选择

建立VAR模型时,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本文从最大滞后阶数2开始,利用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及HQ信息准则等方法来选择最佳的滞后阶数,判断原则是当超过一半的准则选择某个滞后阶数的话,那么就认为该滞后阶数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及HQ信息准则等四种方法推荐的最佳滞后阶数均为2阶,因此确定本文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为2阶,模型设定为VAR(2)。

此外,五个方程的可决系数 分别为0.857174、0.956006、0.949593、0.936447、0.774246,据此可以判断,方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这个VAR(2)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2.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模型建好后需要检验其稳定性。本文使用AR检验,如果模型的根都在单位圆内,则模型是平稳的。从图1来看,VAR(2)模型所有根的倒数全部根都在单位圆以内,因此模型VAR(2)是稳定的,依据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得到的结果是稳健和可靠的,并且,以下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也都是基于稳定的VAR(3)模型进行检验的。

(三)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就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而可以避免“伪回归”问题。协整检验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其中,前者适用于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而后者适用于检验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故本文基于VAR(2)模型采用Johansen检验法检验法,利用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确定上述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于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所以协整检验中的滞后区间设定为“1 1”,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关系和最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而接受最多两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说明LGDP、LPXW、LMXW、LLXW、LKXW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所以,上述五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四)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协整分析只能说明变量之间在结构上的因果关系以及长期关系是否均衡,但不能反映各变量的单位变化对其内在联系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VAR函数对各变量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分析,以找出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关系。本文利用不依赖于VAR系统中各个内生变量的排序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研究GDP增长率、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各对变量间相互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图2给出了LGDP对各变量标准差新信的反映,图中的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期间数(年),纵轴表示LGDP的变化程度;曲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反映了LGDP对各变量冲击的动态响应;两侧的虚线是脉冲响应函数加减两倍标准的值,表明冲击响应的可能范围。在模型中将信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设定为10年。

从LGDP对LPXW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经济增长对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一个标准差新信的冲击的反映比较明显。在第一期,经济出现负增长,并在第二期达到最低峰值约为-0.333%。而在第三期又达到最高峰值约为0.296%,随后又一直下降到第五期的-0.222%,说明初级产品的出口在第三年左右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自第八期开始,逐渐趋于平稳,逐渐收敛于0,即LGDP对LPXW的冲击响应逐渐消失。从LGDP对LMXW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经济增长对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一个标准差新信的冲击的反映比较明显。在第一期达到最高峰值约为0.294%,随后一直下降,第三期达到最低峰值约为-0.612%。接着,一直上升到第五期的0.214%左右。自第八期开始缓慢上升,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从第八年开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从LGDP对LLXW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经济增长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一个标准差新信的冲击的反映比较明显。在第一期达到最大峰值约为0.325%,随后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并在第三期达到最低峰值约为-0.441%。自第八期开始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说明从第八年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缓慢增强。从LGDP对LKXW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经济增长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一个标准差新信冲击的反应比较明显。第一期为0.052%左右,此后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直到第八期开始缓慢上升,说明从第八年开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五)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过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的全部内生变量(k个)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个方程信息相关联的k个组成部分,从而得到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下面对LGDP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LGDP的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和图3(图中横轴表示滞后阶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其他因素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由图3和表4可知,LGDP预测方差受其自身的影响最大,但是这种影响整体呈下降趋势,从最初的100%一直下降到第五期的32.734%,第七期以后趋于平稳,说明经济增长具有后顾预期特征,可以根据过去的经济增长情况来预期未来的经济增长,但是这种预期影响随着时间而逐渐衰退。在第二期以前,经济增长除了来自自身冲击的影响外,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工业制成品,但二者均呈现上升状态。但是,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为12.633%,此后开始下降,第四期达到最小值为5.267%,自第五期趋于平稳。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第四期达到最大值31.369%,此后开始下降,第六期下降到25.388%,随后上升到第七期的29.569%,之后就趋于平稳。在第三期以前,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曲线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贡献率曲线基本重合,都是先上升后下降,说明前三期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相同。自第三期开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大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处于上升的状态,一直上升到第五期的23.79%,然后下降到第七期的21.307%,之后趋于平稳。而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第三期的5.868%上升到第四期的9.823%后开始下降,一直下降到第七期的7.728%,之后趋于平稳。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新疆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1. 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2. 根据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 LGDP对LPXW的脉冲响应总体上都是负响应,初级产品出口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很小,并且从长期来看,这种推动作用会消失;从短期来看,新疆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利于新疆经济增长。原因是新疆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前期投入少,技术含量较低,能带来直接的外汇收入,从而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并掌握相关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从长期来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并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大。这是因为长期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可以优化新疆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高。

3. 根据方差分解的结果,在不考虑经济增长自身影响的情况下,从总体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出口,而工业制成品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新疆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这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相一致。

针对上述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建议,进而提高新疆出口商品结构的经济促进效应。

第一,对新疆的石油天然气、煤、棉花等优势出口产品进行进一步精深加工,提高其竞争力,扩大出口额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对主要的传统出口商品(如番茄酱、电视机、鞋类等)进行深度开发,提高其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第二,进一步增强新疆工业制成品中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即:轻纺橡胶矿冶品和杂项制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在新疆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绝对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也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来促进新疆经济增长。

第三,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提高本土产品的出口份额。近年来,新疆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总额也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外贸出口前景很好。但是,与内地省份相比,新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原因是目前新疆呈现出“走廊型”外贸特征,新疆本地产品出口仅占一小部分,并且,出口的本地产品多是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制品。

[参考文献]

[1]丁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贸论坛,2008,(4).

[2]滕颖.基于VAR模型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实证研究——以宁波为例[J].专题研究,2010,(3).

应用文期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地区生产总值;政府消费;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长期繁荣。近几年,政府通过加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因此研究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付文林等利用协整合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呈反向变动关系。郭庆旺等运用向量自回归分析法,发现公共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毛中根运用变截据和变系数相关模型对政府消费的增长效应进行检验,表明各地方政府消费的系数均大于零。本文基于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山东省政府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1.理论方法

单位根检验是应用最广的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是DF检验,由于其只适用于1阶自回归过程的平稳性检验,所以对DF检验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得到ADF检验,这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单整检验方法。

协整检验主要从多元序列之间非平稳性入手,探求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蕴涵的长期均衡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变量的增长率表现共同的增长势。反之,如果这两个或以上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作为协整模型的补充模型,通过建立短期动态模型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既能反映不同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反映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的机制。

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若非平稳响应序列与非平稳响应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在于通过协整关系来校正内生变量的短期变化,利用它可以提高短期预测的精度。

2.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山东省1978―2015年的政府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6》。对地区生产总值和政府消费取对数处理,记为lny和lnx。

2.1单位根检验

在检验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之前,首先要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这里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经检验,两变量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序列不能通过单位根检验,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其二阶差分序列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是平稳时间序列,满足协整分析的条件。

2.2 协整检验

由于所有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二阶单整序列,本文采用EG检验来判断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与政府消费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步骤一:建立回归模型:

步骤二: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明地区生产总值与政府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白噪声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通过检验。

2.3 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分析反映了地区生产总值与政府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短期波动的不断调整之下实现的。即存在一个误差修正机制,防止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较大误差。误差修正模型为:。方程检验结果显示该方程显著线性相关,参数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消费的当期波动以及上期误差(ECM)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当期波动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的参数估计量,山东省政府消费的当期波动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不大,如果政府消费波动变化1%,将引起地区生产总值波动变化0.181%;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短期对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系数为-0.631,表明调整力度较为有力。

3.结论与建议

第一,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消费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319。这表明政府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

第二,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山东省政府消费的当期波动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不大,政府消费波动变化1%,将引起地区生产总值波动变化0.181%;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映短期对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误差修正系数为-0.631,表明调整力度较为有力。

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山东省政府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提高政府消费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付文林,沈坤荣.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经济科学,2006(01)

应用文期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b)-0077-04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而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占9%~16%,有文献报道3%~10%行胆囊切除的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1]。对于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病例的治疗,有传统外科手术方式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内镜)的微创手术方式。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病例共计283例,实施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的病例共计212例,其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78例(A组),而应用LC联合十二指肠镜(EST)治疗134例。为了比较两组微创手术方式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笔者随机筛选了同期79例接受LC联合EST治疗的病例设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病例微创手术的优缺点、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操作技巧的要求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对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病例,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探查(LC+LCBDE)手术治疗78例为A组,随机选择我院同时期应用LC联合十二指肠镜(LC+EST)手术治疗病例79例为B组,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有胆绞痛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肝功能有异常表现,经腹部彩超检查证实为胆囊结石,仅有75%病例经彩超提示伴胆总管结石,其他均经螺旋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或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检查明确胆总管内径、结石直径、数目及肝内胆管情况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行微创手术治疗,并选择治疗方式。

1.2.1 A组 本组共78例,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常规四孔法,患者取头高脚低位约30°,用分离钳及电凝钩等解剖游离Calot三角,离断胆囊动脉,并在距胆总管0.8 cm处离断胆囊管,用电凝钩常规剥离胆囊至胆囊底部,完成胆囊切除术。暴露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胆总管与肝总管交汇处用胆管切开刀或细电凝钩在胆总管前壁纵行切开胆总管长0.8~1.5 cm,如结石位于视野附近,可用弯钳直接取出;如结石离切口较远,配合用胆道镜探查取石。取石完毕后,经胆道镜检查肝外胆管无残留结石后,置入“T”管,缝合胆总管,并行注水试验,排除胆漏,T管长臂自右锁骨中线肋缘下Trocar引出,常规取出胆囊和胆总管结石,于Winslow孔处放置腹腔引流管自右侧腋前线肋缘下Trocar引出。术后常规48~72 h拔除腹腔引流管。胆总管放置T管的则术后一般住院观察7~9 d带T管可出院,在医生指导下夹闭T管并于术后30 d经T管造影后拔除;如有胆道残石者术后60 d再次行胆道镜检查取石。对胆总管内径> 1.2 cm、胆总管下段无梗阻、胆管炎症轻的病例,亦可用3-0薇乔线间断一期缝合胆总管前壁,针距0.2 cm为宜,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1.2.2 B组 本组共79例,局麻成功后,置入十二指肠镜确认十二指肠,用导丝逆行胆总管插管成功者行ERCP,显示肝内外胆管及结石情况,结石< 0.5 cm者直接行扩张取石术。结石> 0.5 cm或< 1.0 cm者于11点钟处以电刀沿导丝纵行切开Oddi括约肌10~15 mm解开狭窄,再用取石网篮或气囊清除胆总管结石,2~3 d后再行LC手术。对于胆总管结石> 1.2 cm难于取出者,行切开解除下段及壶腹部梗阻,并行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日后再选择LC+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或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术中取石最大直径和数目、T管或鼻胆管放置概率、中转开腹等;②术后情况:腹痛症状、并发胆漏、胰腺炎、住院时间;③住院总费用;④随访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胆管结石残留率、胆道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两组在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肠功能恢复等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中结石直径、结石数目、并发胰腺炎、住院费用、胆道残石、胆道逆行感染等项目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在手术时间、留置T管或鼻胆管、术后胆漏、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术后随访情况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者,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出院,疗效满意。经6~76个月随访,B组有6例并发胆道残余结石或感染,均经再次手术或抗感染治疗痊愈。

3 讨论

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胆管。而目前,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被认为是利用微创技术较好方法[2]。结合本组资料对我院A、B两组腹腔镜联合内镜,即LC+LCBDE和LC+EST(或EST+LC)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作以下分析:

3.1 两组微创手术方式优缺点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基本无差异(P > 0.05),但在手术次数上LC+LCBDE是通过一次手术完成,符合患者的意愿;而LC+EST(或EST+LC)则需进行两次完全不同的技术操作,这两种治疗不能同时进行,需分别在介入室和手术室内镜医师和外科医师完成,多增加一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方面,实际上A组是一次手术所花的时间,而B组则是两次手术所花时间的总和。A组手术不仅需要娴熟的腔镜下切开、打结和缝合技术和内镜的操作技巧,还需要兼具较强的腔镜及内镜操作能力的手术团队配合,在初期实施所需时间相对更长,故实施LC+LCBDE手术时间上相对较长。在术中胆道取石的直径和数目上,A组较B组占有优势,这反映了A组对手术适应证相对要宽。另外,笔者在开展LC+LCBDE手术时常受到传统手术的影响,认为胆总管切开后放置T管可以减轻胆道压力,有利胆道炎症消退、减轻水肿,感觉相对安全可靠,所以放置T管引流28例(占68%),这无疑是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虽然大多患者能带T管出院,而且术后可通过T管窦道再次行胆道镜检查和取石,但会增加放置T管引发的胆汁大量丢失、胆漏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负担。后期笔者在LC+LCBDE手术中选择性行胆管一期缝合13例,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显示了其优势[4]。A组病例有6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术中证实为Mirrizzi征,另4例为胆总管下段结石无法取出,稍高于B组(4例),但中转手术是一次完成,易被患者接受和理解,而B组EST手术一旦出现需开腹手术并发症时,就难以被患者理解而极易引发医疗纠纷。

相反,B组只有11例放置鼻胆管引流,2~3 d后就可再行LC手术,LC术后观察1~2 d便可根据EST术中情况选择直接拔管,或经鼻胆管造影确认无残石后拔管,不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带管时间上明显优于放置T管引流的患者。鼻胆管引流后施行LC手术的患者,胆囊相对空虚,反映出胆汁直接通过鼻胆管引流减压后,影响了胆汁进出胆囊的压力差,这也势必能明显减少胆囊再次排石的机会;鼻胆管引流对LC术中正确辨认胆总管也有重要作用。但EST手术过程可使Oddi括约肌的功能受到严重的损伤,尤其对于胆总管结石较大、数目较多、有十二指肠旁憩室等原因可能导致EST不能完成。此外,EST还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者同样需开腹手术治疗。B组是两次手术的费用,再加上EST术中的一次性材料使用较多,而且是进口耗材,价格较为昂贵,住院费用较A组明显增高(P

A组因胆管切开取石,术后有5例并发胆漏,与术者初期缝合固定T管花费时间较多有关,好在所有病例经胆道镜检查胆道无梗阻存在,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5~10 d胆漏自然消失,故A组术后并发症相对较轻易控制。而B组虽无胆漏并发症,但有8例并发胰腺炎。另外,B组病例术后胆道结石的残留率和胆道感染均高于A组(P

3.2 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优术式

通过上述两组不同微创手术方式的比较,笔者认为要应用这两组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首先必须严格筛选病例,掌握各自的手术适应证。LC+LCBDE的手术适应证为:①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诊断明确;②全身情况能够耐受腹腔镜治疗;③无上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史;④通常胆总管直径≥ 0.8 cm;⑤胆管结石数目≤ 6枚,且分布在Ⅱ级肝管以下;⑥胆管内结石直径≤ 1.5 cm。LC+LCBDE胆道一期缝合术国内外已屡见报道[3-6],笔者通过近两年实施的13例体会到,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除需具备以上6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胆道镜探查明确肝内、外胆管结石已取净;②术中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壁炎症、水肿较轻;③胆总管壶腹部、十二指肠无水肿及狭窄,胆总管开口处通畅,可见水流迅速进入十二指肠;④术者应具有娴熟的腹腔镜下切开、缝合及胆道镜操作技术,并且要防止胆道镜操作时间过长,过度刺激壶腹及部黏膜引起水肿。笔者开展LC+EST的时间早、病例数相对多[5],其适应证为:①胆囊病变适合做LC;②既往无胃、胆道改道等上腹部手术史;③全身情况能够耐受内镜治疗;④结石分布在Ⅰ级肝管以下、无胆管狭窄;⑤胆管结石数≤ 3枚,结石直径≤ 10 mm。

3.3 不断提高腔镜和内镜操作技术是微创手术达到最佳疗效的关键

熟练掌握腔镜和内镜的操作技术和配合能力、不断总结和积累微创手术的经验教训、合理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是决定两组微创手术成败和不断发展的关键。结合本院开展LC+LCBDE和LC+EST微创手术的实践,笔者在临床上对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施行的微创手术共212例,其中LC+EST(或EST+LC)治疗134例(占63%),LC+LCBDE治疗78例(占37%)。理论上LC+LCBDE比LC+EST的手术适应证要宽,尤其是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不仅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推崇,而且与国外的文献资料也基本一致[4],被公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式[6-7],适合实施LC+LCBDE的病例也应该更多;而LC+EST(或EST+LC)手术,虽然EST受到适应证的限制,但在我院LC+EST实施的病例数却远较LC+LCBDE的病例多,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院开展十二指肠镜技术较成熟,而且是由肝胆外科医师完成。因此反映出在腹腔镜与胆道镜的配合及操作技术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总结A组病例的操作经验,笔者认为,在实施LC+LCBDE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采用电凝钩在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的纵轴上做一长1.5 cm烫痕,再沿烫痕电凝切开胆总管,避免术后管壁出血;②嵌顿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可拔除剑突下Trocar,置入胆道探查器械弯取石钳,顺应胆管方向取石,助手牵拉胆囊给以张力,一般都能取出嵌顿结石;③胆道镜检查:上要见二级胆管开口,下要越过胆总管接近开口的一段自然狭窄段,清楚地看到Oddi括约肌开口的绒毛,避免开口部嵌顿的小结石残留;④减少镜下固定胆总管T管的时间,将T管短臂置入胆管内,摆正长臂方便缝合的角度,并将另一端置入标本袋中,助手根据需要改变牵拉胆囊管方向,用可吸收线首先间断缝合靠近T管上下的管壁固定T管,再缝合上下剩余管壁。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只要有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适应证就应尽量采用,该术式的应用不仅能节省手术时间,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因留置T管给患者带来的诸多相关并发症、减少医药费用、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如果患者胆囊管直径> 0.5 cm,结石<1.0 cm,结石数目≤ 3枚的,则可考虑实施TC+LCBDE术。已有文献报道,80%的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病例适合行TC+LCBDE,成功率可达85%~90%[8]。如果术中配合超细胆道镜、胆囊管球囊扩张、汇入部微切开等技术,能增加经胆囊管进镜探查胆管的机会;胆道镜下碎石配合汇入部微切开能使一些较大结石和嵌顿结石获得治疗[9-10]。但由于胆囊管取石的胆总管结石清除率为66.6%,较LCBDE的清除率91.9%偏低[11-13],故不能盲目进行TC+LCBDE治疗,要结合患者的情况和手术适应证选择实施。

综上所述,两组腹腔镜与内镜配合的手术方式,都具有手术创伤轻微、腹部瘢痕小,患者恢复较快,痛苦较轻,住院时间相对较短等共同优点。而两组微创手术方式本身受到适应证的限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各具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不断总结和掌握腹腔镜下手术操作的经验和技巧,结合自身的软、硬件条件,选择适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最佳手术方式,都能使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而熟练掌握镜下手术技术及胆道镜技术配合,有条件者尽量应用胆总管一期缝合技术,是更好体现LC+LCBDE手术优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Schirmer BD,Winters KL,Edlich RF. Cholelithisis and cholecystitis [J]. 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2005,15(3):329-338.

[2] Tranter SE,Thampson MH. Camparison of endoscopic sphincterotamy and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J]. Br J Surg,2002,89(12):1495-1504.

[3] 张雷达,别平,陈平,等.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9):520-523.

[4] Ambreen M,Shaikh AR,Jamal A,et al. Primary closure versus T-tube drainage after open choledochotomy [J]. Asian J Surg,2009,32(1):21-25.

[5] 杜强,袁江水,张将,等.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胆道镜配合外科手术治疗胆石病118例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6,11(1):55-56.

[6] 宋明照,朱智辉,彭靖,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6):652-653.

[7] 王广义,刘亚辉,刘凯,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适应证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3):253-255.

[8] Karvounis E,Griniatsos J,Arnold J,et al. Why does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fail?[J]. Int Surg,2006,91(2):90-93.

[9] 陈德兴,刘奇,董加纯,等.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11);1013-1015.

[10] Jameel M,Darmas B,Baker AL. Trend towards primary closure following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J]. Ann Coll Surg Engl,2008,90(1):29-35.

[11] 赵英勤,陆文明,邹文贵,等.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116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78-79.

[12] 金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6):159,189.

应用文期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 政府投资 私人投资 SVAR模型

引言

金融危机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依旧陷于债务危机,同时受到人民币升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外贸在短期内已难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受限于工资水平较低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在短期内也难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无疑成为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首选工具。投资从主体分,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国内私人投资和外商投资。

经验表明,历次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具有见效快、易实施的特点,屡次被政府作为拉动经济的法宝。特别是2008年以后,在政府采取的“4万亿元财政支出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实现了稳增长的目标。但是学术界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支持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降低了失业率,稳定了经济;反对者认为,大规模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做法在短期内虽有一定效果,但是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进一步恶化了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愈加严重。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出现下滑的趋势,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增加政府投资的政策和计划。根据近期的政府投资计划,将远远超过2008年的投资计划总额。政府与学者,以及学者之间就是否继续使用扩大政府投资作为稳增长的手段争论愈加激烈。

文献综述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挤入效应。因为中国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金,利率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并且银行体系中的超额准备金表明中国经济中不存在资金需求竞争,因此政府借款不会导致资金需求上的竞争(曾令华,2000;王志伟等,2010)。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私人投资存在盲目性和非理性等原因,存在着显著的挤入效应(刘小文,2008)。而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重点是高速公路、机场、铁路,以及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领域,而这些领域本来就是私人投资无力也不愿涉足的领域,并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在私人投资缺乏利率弹性的情况下促进其发展(张海星,2001;贾松明,2002)。不管是从财政投资总量来看还是从财政投资的分类来看,对私人投资拉动效应都很强,且时滞较短,拉动效应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郭庆旺、贾俊雪,2005)。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法研究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发现挤入效应在当期表现得较为明显,长期趋于减弱(吴洪鹏、刘璐,2007)。对黑龙江省和浙江省的政府投资、私人投资进行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表现为微弱的挤入效应(丛颖,2009; 郭鹰,2009)。

而主张政府投资挤出私人投资的学者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市场利率提高和国债投资挤占了社会资金,即政府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戴园晨,1999)。政府投资同样的项目,只是取代了原来的非国有投资(刘扭霞,2000)。由于政府投资会与私人部门争夺资源、人才,在市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原先用于私人部门的资源会转向于公共投资(庄龙涛,1999),挤出效应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产生作用(王宇,2003),而且还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于天义,2002)。随着金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经济景气回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挤出效应将愈加明显(梁学平,2003)。通过S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实证检验,表明政府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楚尔鸣、鲁旭,2008)。

现有研究对于分析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得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但是也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现有研究大多笼统的将固定资产投资中扣除国有投资后作为私人投资进行分析,未能区分政府投资对国内私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的不同影响。第二,部分研究选择区域或者省份为研究对象,不具有全局意义。第三,定性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采用的数据值得商榷。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私人资本有限,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为政府投资,选取这部分数据会严重干扰总体上政府投资对投资结构影响的准确性。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模型设定不严谨,假设存在谬误,特别是参数估计不准确。

本文的研究在全国层面,区分私人投资为国内私人投资和外商投资,设定合理的假设,应用S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探讨积极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模型选择与设定

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多使用VAR模型。但由于VAR模型并没有给出变量之间当期相关关系的确切形式,即在模型的右端不含有当期的内生变量,而这些当期相关关系隐藏在误差项的相关结构之中,是无法解释的,所以本文将采用SVAR模型(Structural VAR model,结构VAR模型),即在模型中包含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

(一)典型的SVAR(p)模型和识别

包含k个变量,滞后期为p阶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p)如下:

(1)

其中:Γ0是内生变量的k×k维系数列向量;Yt是k×1维内生变量列向量;c为k×1常数矩阵;Γp是p阶滞后期内生变量的k×k维系数矩阵;p表示滞后期数;ut为随机扰动向量结构式残差k×1维列向量,也是作用在内生变量Yt上的结构式冲击。

对于 SVAR 模型的识别问题,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一定的约束条件,使得估计出的VAR 模型对应的系数矩阵、对应的方差矩阵等统计量的个数不少于SVAR 模型中待求的未知量的个数。SVAR模型识别通常施加以下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对称矩阵的限制。一般采用的形式是令其为对角矩阵,即假设SVAR 模型中的结构扰动项之间彼此互不相关。该假设经常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假设,因为扰动因素之间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并没有很强的关联性。二是通过经济理论对矩阵Γ0进行适当的限制来获得,即Γ0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含义解释。

(二)研究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考察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政府投资的变动如何冲击国内私人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内总产出。因此做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1:政府投资受到外生变量财政政策的冲击,即结构性冲击为其自身,因此假设国内私人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内总产出对政府投资没有冲击影响。

假设2:考虑到国内私人投资和外商投资都是私人投资行为,假设彼此的冲击效应系数相等。

因此模型中含有4个内生变量,即k=4。根据模型基本约束条件和上述两个约束假设,将SVAR模型的残差et和结构性残差ut之间的线性关系矩阵设定为:

(2)

变量的排序依次为:政府投资(GI)、国内私人投资(NPI)、外商投资(FI)、国内总产出(GDP)。因此得到模型的识别方程为:

eGIt=uGIt (3)

(4)

(5)

(6)

其中eti表示第i个变量的残差;uti表示第i个变量的结构性残差;aij表示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结构式冲击系数;根据假设2,得aFINPI=aFINPI。至此,完成了模型估计的基本设定。

数据说明与处理

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并无官方准确界定和数据。本文将国有投资作为政府投资(GI),并将私人投资细分为国内私人投资(NPI)和外商投资(FI),以考察政府投资对投资结构以及国内总产出(GDP)的影响。根据年鉴中投资主体的登记类型数据,国有投资直接获取,外商投资为港澳台投资和外资加总获取,而国内私人投资为总投资扣除上述三项投资的数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之后才单独公布港澳台投资和外资数据,考虑得到实际变量的准确性和数据的易得,因此本文数据时间跨度为1993-2010年。取研究变量的对数以减少数据非线性变化对实证分析的影响,即LNGI、LNNPI、LNFI、LNGDP。

实证分析

(一)变量ADF检验

由于VAR理论要求模型中的变量平稳,基于VAR模型提出的SVAR模型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变量LNFI为无截距项和无趋势项1阶平稳序列,其他三个变量为无截距项和无趋势项2阶平稳序列。因此对四个时间序列的2阶差分序列进行分析。

(二)模型检验

经过在Eviews6中使用差分序列进行SVAR模型的滞后期P值测定,结果无外生变量的滞后期2阶为模型最优,即本文为SVAR(2)模型。

VAR模型的稳定性通过对模型的AR根值是否大于1,或AR根值图是否有点落在单位圆之外来判定,见图1。经测定,AR根值都小于1,最大值为0.994353,表明模型SVAR(2)是稳定的;残差合成自相关检验也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模型分析变量的排序依次为:政府投资、国内私人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内总产出。结构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系数估计都通过了Z统计量1%临界值的检验。aGINPI=20.93627>0,即1个百分点的政府投资冲击导致国内私人投资新息增加20.93627个百分点,表明政府投资对同期国内私人投资产生较为明显的挤入效应。aFINPI=aNPIFI=-22.582290,即1个百分点的国内总产出冲击导致国内私人投资新息增加51.85677个百分点,表明国内私人投资得益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aGIFI=12.75200>0,即1个百分点的政府投资冲击导致外商投资新息增加 12.75200个百分点,表明政府投资对外商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挤入效应,但是不如对国内私人投资挤入效应大。aGIGDP=-8.1442150,即1个百分点的国内私人投资冲击导致国内总产出新息增加 27.07751个百分点,表明国内私人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aFINPI=8.842398>0,即1个百分点的外商投资冲击导致国内总产出新息增加8.842398个百分点,表明外商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贡献。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政府投资对国内私人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内总产出的冲击影响,因此仅给出国内私人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内总产出对1单位标准差政府投资结构冲击的脉冲响应轨迹。观察期长度10,图中实线部分为脉冲响应轨迹,虚线部分为1%的置信水平,见图2、图3和图4。

从图2可以看出,在所观察的10期中,政府投资对国内私人投资冲击产生明显周期性变化。国内私人投资在第1期具有正向的响应,即政府投资对于国内私人投资在第1期具有挤入效应(1.9359%)。在第2期出现挤出效应(-1.4939%),在第4期出现最大挤出效应(-1.9642%),在此后呈周期性变化,逐渐收敛。

图3所示观察的10期中,政府投资对外商投资冲击也呈现周期性变化,与其对国内私人投资冲击影响一致。外商投资在第1期表现为微弱的挤入效应(1.6738%),在第2期冲击效应不明显。但是在第3期出现最大挤出效应(-6.2978%),在此后呈周期性变化,逐渐收敛。

图4表明,在所观察的10期中,政府投资对国内总产出冲击也呈现周期性变化,但是周期比对私人投资的冲击周期要长,周期长约5年。国内总产出在第1期具有反向的响应,即政府投资在当期干扰经济的稳定(-2.7006%)。在第3期,政府投资对国内总产出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3.1223%)。在第5期产生最大冲击(-2.9793%)。在此后同样呈周期性变化,逐渐收敛。

结论与建议

通过包含政府投资、国内私人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内总产出四个内生变量的SVAR(2)模型参数估计和政府投资对其他三个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投资对对国内私人投资有明显的挤入效应,对外商投资有微弱的挤入效应,但对国内总产出具有明显的冲击干扰,影响经济稳定;国内私人投资与外商投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竞争性和替代性,并且对经济增长都有正向冲击,但国内私人投资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贡献明显大于外商投资;国内总产出能有效促进国内私人投资,并且吸引外商投资的持续流入。

在当前经济放缓、出口受阻和内需不足的背景下,政府投资作为短期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进一步放宽私人投资领域,扩大政府投资以带动私人投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政府投资明显周期性冲击经济的稳定,这与周期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密切关系。因此不能滥用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经济不稳定。国内私人投资表现出明显的亲经济周期的表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地鼓励了国内私人资本的积累,同时吸引外资的进入。因此长期中,经济的稳定增长还需要依靠鼓励国内私人投资,吸引外商投资。同时,需要注意到国内私人投资与外商投资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和替代性。出于对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考虑,在保证各类资本平等地位的同时,应该对某些领域注意对外资的限制和对国内私人投资的鼓励和保护。总的来说,在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避开与私人投资的竞争,充分发挥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长期中淡化积极财政政策,以国内私人投资为主导,辅之以外商投资,并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由投资、外贸和消费驱动转为消费、投资和外贸驱动的内生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田杰棠.近年来财政扩张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02(3)

3.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2(1)

4.曾令华.近年来的财政扩张是否有挤出效应.经济研究,2000(3)

应用文期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基础设置;日常处理;期末处理;UFO;报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33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2

目前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课程,能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友ERP―U8.61软件进行上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步骤和原理要求对学生进行演示,学生根据演示情况自己上机练习。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掌握步骤不正确以及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等原因,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出现错误不一定是坏事,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更灵活地掌握软件应用和理清原理。本文分析会计电算化上机中的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 系统管理及基础设置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系统管理中已设置用户和权限,但用003进入企业应用平台进行基础设置时无法进入企业门户。

分析原因:操作员编号错误。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权限―用户,发现操作员姓名正确,但是编号并不是003,因此用003不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用操作员的编号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必须保证该操作员编号存在并且正确。用户编号在系统中必须唯一。

更正: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增加003用户,并赋予相应权限。

问题2:已建立完账套,在基础设置中增加“供应商分类”时,无法增加。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过程中,并未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建账过程中,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基础设置中才能增加供应商分类,然后再增加供应商名称。相反地,如果要求没有供应商分类,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那么在建立账套时不能选择供应商分类,如果选择了,则不能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因为只有增加供应商分类才能增加供应商名称。注意软件系统中的前后关系。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登陆系统管理,点击账套―修改,打开修改账套对话框,点击下一步,出现供应商分类一栏时,在供应商分类前方框内单击左键,出现“√”标示以示选择。

问题3:在基础设置中,增加部门档案时,一级分类编码和二级分类编码与教材不同,不能按要求增加正确的编码。

分析原因:在账套建立过程中,编码方案设置有误,或者直接按默认编码并未修改。

更正方法一: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选择“账套―修改”,找到编码方案,修改相应分类编码方案中的信息,修改结束后点击确认保存。

更正方法二: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基本信息―编码方案”,双击修改分类编码方案信息。

问题4:用账套主管身份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基础档案展开没有客商、存货等信息。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时,没有启用总账系统。

更正:用账套主管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本信息―系统启用”选项,打开“系统启用”对话框,启用总账,并选择启用日期为某期期初。

问题5:已通过“系统管理―账套―输出”功能进行账套备份,但原备份的目标文件夹中没有备份文件Uferpact。

分析原因:备份步骤不完整,备份时只选中了目标文件夹,没有双击打开,备份文件没有装入目标文件夹,而是存放于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文件夹中。

更正:可以在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目录下找到丢失备份。正确备份方法是,在备份时要选定目标文件夹并双击打开,再点击确定。

2 日常业务处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填制凭证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科目输入凭证点击回车,系统并未弹出“现金流量表”对话框。

分析原因:没有将现金、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出现会计科目对话框,点击菜单中“编辑―指定科目”,选择“现金流量科目”单选按钮,将现金、银行存款选入。

问题2:出纳执行现金日记账查询时,没有查询权限。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现金日记账的查询权限。

更正方法一:如果在选项中设置了“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取消。

更正方法二:如果不取消“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现金、银行存款科目的查询权限。

更正方法三:数据权限控制设置中,对出纳进行了权限控制,则在科目前取消科目控制。

问题3:出纳有了查询日记账权限,但不能双击查询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查询总账的权限。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科目账”权限。点击权限―权限,选中出纳,点击修改权限,单击“账表―科目账―总账”权限选择。

问题4:以账套主管身份填制凭证,导致不能审核凭证。

分析原因:应以会计身份填制凭证,账套主管审核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不能为同一人,即职务不相容原则。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将所填制凭证作废,并整理凭证,则没有账套主管填制过的凭证,再以会计身份重新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填制凭证。

问题5:出纳执行出纳签字时,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签字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1)出纳具有出纳签字的权限;(2)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分别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银行总账科目;(3)“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总账控制参数中选择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4)会计科目修改中,现金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存款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账。出现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要从以上4个条件中分析原因,查看4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另外有可能会出现该操作员没有出纳签字的权限而导致无法执行出纳签字,这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1,此时应以账套主管身份登录系统管理,执行“权限―权限”,赋予出纳人员出纳签字权限。

更正:经过分析以上4种原因发现出现错误在于没有指定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指定科目。

问题6:填制凭证保存时,出现“凭证不满足借贷必无”无法保存凭证。

分析原因:凭证类别选择了转账凭证,类别选择错误。该凭证不是转账凭证所以选择转账凭证时无法正确保存。

更正:在凭证类别一栏中选择相应的凭证类别,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

问题7:填制凭证时,输完银行科目,并填写完辅助项对话框,凭证输入完成后,没有弹出“此支票尚未登记,是否登记”的窗口。

分析原因:没有进行支票控制设置。没有设置支票控制,则在银行存款科目是支票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支票登记。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打开“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选择支票控制。

问题8:填制凭证时,出现科目不合法。

分析原因:填制凭证所填科目编码与设置会计科目时科目编码不一致。前后不一致时,系统不能正确匹配编码,则科目不合法而无法使用。

更正:查找会计科目,找到相应的会计科目编码填写正确。

3 期末会计处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期末对账过程中,单位日记账的记录为空。

分析原因:没有记账则不会产生企业的日记账信息。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打开总账系统下凭证―记账,完成记账。

问题2:银行对账时,出现检查不平衡。

分析原因:本单位存在未达账项。银行对账通过自动对账和手工对账两种途径进行,之后发现检查不平衡,则可能存在未达账项,此项不平衡不影响后续操作。

更正:通过手工对账仔细检查,仍然不平衡,则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不予考虑。

问题3:进行期末结账时,出现“存在未记账凭证”,无法结账。

分析原因:期末结转生成凭证并保存后,单位出现新的转账凭证,需要进行凭证审核记账后才能结账。学生经常忘记审核记账环节直接进行结账,这种方法往往导致无法结账。

更正:期末处理的顺序是:转账―凭证生成―审核凭证―记账(―按前序循环)―结账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审核凭证,然后执行记账功能。

问题4:期末转账时,生成凭证,点击保存出现“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而无法保存。

分析原因:实验课不是实际操作,所以必须要分清系统启用日期和操作日期的关系,上机实验一般以一个月的账务处理为对象,启用日期一般是某月月初。操作时一般把电脑的系统时间调整为对应某月的月末,这样可以处理处于月初至月末间任意一天的业务。出现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的原因是转账应于月末进行,而电脑系统日期提前甚至提前了日常业务处理的日期。

更正:修改电脑系统日期,将其改为月末,转账生成凭证的时间选择月末。

问题5:期末损益结转转账生成凭证时,执行“转账生成―损益结转”,右边没有相应需要结转的项目。

分析原因:在转账生成之前需要进行损益结转的设置,没有需要结转的项目是因为没有进行损益结转。

更正:进行期末损益结转的设置,具体操作如下。以会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业务―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期间损益结转设置”,选择本年利润科目编码,点击确定。

4 UFO报表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利用UFO表编制会计报表时,报表格式、公式全部成功设置,但运算后没有产生数据。

分析原因:(1)总账系统还没有记账;(2)录入的关键字(如年、月、日)与总账系统不符或公式中会计科目代码与总账系统设置的会计科目代码不一致,公式运行时没有正确数据所以不会产生数据。

更正:(1)记账后再编制报表;(2)进入总账系统确认正确的年、月、日或会计科目代码,然后在会计报表中录入正确的关键字和会计科目代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雪芬.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学生常见问题浅析[J].现代会计,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