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例6篇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文1

摘要:本文认为,从宏观上看,经济增长是指短期的经济活动,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运动,核心是各种生产活动,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中长期的经济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运动多次周而复始的循环。要又好又快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因此中国经济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仅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够的,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断转变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改革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异同

经济活动是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活动。短期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扩大,即GDP的增长;中长期的经济活动,不仅是总量扩大,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布局、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的变化,主要是经济结构的改变。比较其差异,可以将短期的经济活动定义为经济增长,将中长期的经济活动定义为经济发展。

从宏观上看,经济活动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运动,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短期的经济活动(经济增长)仅包含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某些片段,其核心是各种生产活动。因此,改善其状况,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基本目标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最优的产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涉及资源的配置方式、生产的组织管理方式、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中长期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则包括社会再生产运动多次周而复始的循环,改善其状况,重点分别有:协调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协调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物质资源消耗,促进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越来越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人民群众提供越来越丰富和越来越好的产品与服务。实现这一目标,涉及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以及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的完善等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方面。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又好又快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因此中国经济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仅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够的,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断转变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工作的重点及其内在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是从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温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安排中,围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第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外,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2008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专门进行了安排。

笔者认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的相互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体系,是在政府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表现。

扩大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重点是调控需求总量及其结构。通过适度稳定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和引导合理消费,优化出口结构等措施,努力使总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使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更趋合理与优化,从稳定优化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角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自主创新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关系到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多个方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之一。一定的产业结构,会影响相应的经济发展特点,例如资源环境代价的大小等。区域经济结构也是产业的地域空间布局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也包括优化产业的地域空间布局结构,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地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从市场需求、自主创新等方面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也要通过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工作同时也会为投资调控和自主创新工作提供目标和标准。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文2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生物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是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2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生物产业基地,强调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生物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国家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27号),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抓好生物产业的决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把生物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这是*为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和对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重要结论。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市基础设施状况、科技水平和政策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发展生物产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自1995年实施“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生物产业不断推进、快速发展。全市生物产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年的390亿元,年均增长11.5%;生物产业在全市工农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看到生物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市生物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企业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步伐,开创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大机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突出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六大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培育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目标,重点做强做大烟草、绿色食品、畜牧水产、生物化工及生物质能源、生物药业、经济林果、蚕桑花卉等7大生物产业,把我市建成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使生物产业迅速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支柱产业。

(二)目标任务

到2010年,培育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10家,其中2亿元以上的3家;生物产业产品直接出口额突破500万美元;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到2015年,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和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525亿元。

到2*0年,生物产业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行列。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750亿元。

(三)基本原则

坚持依托资源、突出特色原则。在市场引导下,科学开发市内优势资源。突出绿色、环保和地方特色,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名、优、特产品。各县(市)区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1—2个优势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保护,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创立优势品牌。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生物产业发展要由资源依托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把赢得市场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注重产业的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资金市场培育,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坚持产业开发、集聚发展原则。走产业化、集聚化发展道路,形成龙头+基地+农户,产业、企业发展与园区建设配套,产业、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体系和市场开拓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优化优势产业区域布局,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关联产业向该区域汇集,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强化加工业对生物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工业化程度,在关键领域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原则。鼓励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将利用外资、招商引资与发展生物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我市生物产业发展,逐步使生物产业的机制和运行模式与国际接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自营出口,努力发展外向型生物产业。

坚持保护利用、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决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片面发展,杜绝掠夺式开发。把环境评估作为产业开发的硬性约束,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控力度,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维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全市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战略重点

(一)烟草产业

全面深化改革,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型、安全型产品,着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卷烟营销网络、专卖监督管理建设,形成具有*特色、在行业领先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打造*烟草行业标志性商业企业。到2010年,两烟实现总产值140亿元。

(二)绿色食品产业

瞄准国内外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市场,加快发展马铃薯、魔芋、蔬菜、粮油、食用菌、杂粮等特色绿色食品生产和原料基地建设。重视大宗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和推广,重点建设脱毒马铃薯、魔芋种薯繁育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扶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马铃薯、魔芋和蔬菜产业集聚化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实施绿色企业准入制度,积极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到2010年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亿元。

(三)畜牧水产产业

大力推广畜牧兽医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发展健康养殖,大力实施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加大农业生物秸杆青贮、氨化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发展以肉牛、肉羊等草食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充分利用各类水面发展水产养殖。积极发展畜、水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突出抓好宣威火腿、大河乌猪、黑山羊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重点扶持规模型养殖大户及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实现畜牧水产产业产值127亿元。

(四)生物化工及生物质能源产业

利用生化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重点发展万寿菊黄色素,红花、辣椒红色素等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建设规模化非粮食生物燃料试点示范项目,争取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上有所突破。到2010年生物化工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

(五)生物药业产业

全力打造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药业产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以防治心脑血管和肿瘤等重大疾病为主的天然药物。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地道中药材基地和野生变家种生产基地,建立gap生产技术规范,培育天然药材交易市场,结合现有品牌发展饮片、中间体和品牌药加工,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企业。研究开发一批民族民间单方、复方制剂,尽快形成商品。到2010年生物药业产业实现总产值10亿元。

(六)经济林果产业

围绕木材加工、造纸、干果加工、水果贮藏及加工,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纸浆原料林,以核桃、红花油茶、板栗、花椒为主的干果林和以桃、梨、苹果、猕猴桃、蓝莓、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水果林。培育现代加工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到2010年经济林果产业实现总产值20亿元。

(七)蚕桑花卉产业

加大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麻品种的力度,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发展深加工,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花卉产业,加强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努力提高鲜花单产。到2010年蚕桑花卉产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

四、政策措施

(一)建设原料基地,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与加工业布局和加工能力相配套的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原料生产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10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10万亩无公害魔芋、50万亩无公害蔬菜、50万亩双低油菜、14万平方米珍稀食用菌、500万亩核桃、50万亩红花油茶、100万亩杉木及工业原料林、100万头草食畜和1100万头生猪、22万亩万寿菊、10万亩大蒜、50万亩桑园、25万亩水产养殖和25万亩药材基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生物产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对被认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优先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所需非农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二)推动集聚发展,抓好标准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以*高新技术基地为核心、各县(市)区生物产业原料基地和加工园区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群。采取跨区域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加工企业群体和产业关联企业的方式,促进相关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马铃薯、魔芋、蔬菜、畜牧、经济林果、生物化工、蚕桑和生物药业等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规模产业集群和知名“区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生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加强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提高生物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技术水平,确保食品安全。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健全市场体系,实施名牌战略

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节点,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形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新型网络营销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搞好全市食品网建设,将现有市生物产业信息网络覆盖县、乡及生物企业、合作组织、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开拓、企业宣传和产品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被列为国家外贸出口重点支持的生物企业,除享受省政府一次性奖励外,市人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企业,市人民政府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给予适当奖励。鼓励生物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管理和实施工作,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力争到2010年,全市培育2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

(四)强化科技创新,扩大交流合作

鼓励龙头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集团进行技术合作,力争重点生物产业关键技术、重大技术有所突破。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调动生物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培养、引进国内外生物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等形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力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生物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五)加强资源保护,促进持续发展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摸清全市生物资源现状。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制订生物资源保护计划,加强对生物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和意识培养,促进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促进造林与生态修复。加大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力度,推广多样性栽培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六)加大产业投入,强化金融扶持

自2010年起,市级财政整合及专项扶持生物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其中整合资金8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以后每年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逐年扩大资金规模。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物产业原料基地、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科技转化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调整市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用于生物产业发展的相关资金。采取财政和企业分别筹募一点的办法,尽快建立“*市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以此为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和生物资源保护。农林畜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省市院校合作、科技类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相关专项资金,都要从不同的环节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共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设立专项资金,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生物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生物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采取小额贷款、统贷、转贷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并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市投资担保公司要将生物产业发展贷款信用担保纳入主要业务范围,为生物产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七)落实优惠政策,完善法规体系

在我市从事生物产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简易办法,按照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可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其他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生物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健全鼓励生物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地方法规,强化以专利权、动植物新品种和品牌商标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生物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保护和中介服务。建立执行生物产业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努力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五、加强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成立*市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发展生物产业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生物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发展生物产业综合协调工作机构,理顺工作关系,强化机构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把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文3

努力开创生物资源开发和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九五”以来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和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十五”期间生物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切实解决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21世纪初生物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生物资源开发暨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会议。

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曾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组织了调研组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纲要》、《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XX苗族自治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提交这次会议讨论。会议还将表彰奖励在科技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工人、农民先进分子。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战斗在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县科技工作的省州科技部门的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这次会议上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县委李书记就我县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这对加快我县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开拓创新、成绩显著

多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培植了新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县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推广与创新成效显著。

(一)生物资源产业发展迅速

我县由于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地处低纬带,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动植物生长,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气候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我县发展生物资源创新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早在1975年,我县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造林大会战,为我县生物资源开发拉开了序幕,为XX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九五”期间,县委、政府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又狠抓了热区水果、制糖、桑蚕和香蕉、菠萝等新兴生物资源的开发,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主要成就:一是林业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底,全县人工用材林已发展到34.73万亩,八角32311亩,肉桂3658亩,桑树3100亩,笋材两用竹1921亩,林业产值达到了2053万元,林产业走上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发展道路,为加快脱贫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糖、茶两个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00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0余亩,产甘蔗35293吨。茶园种植面积20359亩,产茶78.73万公斤,糖、茶两个产业共创产值1548万元,在全县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三是热区开发形势良好。目前,全县已种植优质龙眼、荔枝、芒果21731亩,发展菠萝、香蕉、西瓜5万余亩,创产值771.6万元;四是畜牧、蔬菜、水产业稳步发展。2000年大牲畜存栏51624头,生猪存栏146904头,出栏率69.07%。种植蔬菜31983亩,解决了城乡居民吃菜靠外调的问题。水产养殖从无到有,养殖面积发展到4000余亩,水产品实现了自给有余。畜牧、蔬菜、水产业总产值达到8447万元;五是生物制药有了新发展,完成了人工繁殖黑熊技术研究和开发。县制药厂饲养黑熊最多时达到1000余头,2000年制药产业产值达到2041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值已达15254万元。以林业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产业的发展,是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可以说,没有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地把以林业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作为XX支柱产业来抓,就没有XX的今天。

(二)科技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以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突破口,切实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县科技进步,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培训力度加大,人民群众科技意识明显提高。几年来,共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350期11.34万人次,各行各业相信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依靠科学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广“两杂”作为解决12万农民吃饭问题的首要措施,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2000年全县杂交玉米种植完成56700亩,杂交水稻种植完成62000亩,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完成17915亩,其中优质水稻种植完成2000亩,农民人均吃粮由1986年的184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347公斤,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全县粮食从外调变为自给有余;三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发展迅速。自1997年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以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已覆盖全县8个乡镇,70个村民委员会,455个村民小组,8720户农户,推广面积累计达15.4万亩,粮食增产573万公斤,增收824万元,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四是以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自1983年以来,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学共完成了54班216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1870人,为全县科学技术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在生物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单一,结构不合理;二是经营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待加强;四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投入不足,规模小、层次低、效益差的问题仍然存在;五是创新体制有待改革,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六是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快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步伐和推进科技全面进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狠抓落实、再创辉煌

提交这次会议讨论的《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纲要》和《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充分阐明了县委、县政府关于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十五”期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作和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与会同志要站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全县的高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善下发后,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努力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此,我就今后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明确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

1.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次全会、州委四届七次全会以及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生物资源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同企业微观管理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力争通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建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形成XX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绿色经济强县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坚持的原则是: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作为先导性、示范性的产业来抓,始终坚持“三有”(有市场、有较长产业链、有较高科技含量)、“三新”(利用新技术、引进和培育新品种、开辟新市场)、“三高”(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的产业开发原则,实现发展思路、开发方式、开发技术、企业运行机制、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以及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保持产业开发的高水平,实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总体发展目标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总体要求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培植成为我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物资源产业强大、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绿色经济县。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主要目标:一是充分利用我县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商品基地,带动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对林、畜牧、茶叶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品种结构,创立名牌产品,把传统产业培植成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支柱产业;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重点抓好中草药种植及加工、蔗糖、无公害蔬菜、水果、干果、桑蚕、珍贵用材林和生态养殖等产业,使之成为我县继杉木、茶叶之后的新的支柱产业;四是到2005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总产值占全县GDP的50%,到2010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总产值占GDP的70%,实现绿色经济强县的目标。

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科技事业,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全州平均水平,到2010年略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城郊农村科技水平达到州内同类县市城郊农村科技水平,乡镇企业发展在州内达到中等水平,粮、菜、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率达95%以上,边远农村科技水平达到州内同类县市边远农村科技水平,主要粮、菜、畜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基本形成科技产业化。“十五”期间,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有明显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的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科技信息、咨询和服务业初具规模,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州中等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科技队伍,使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全县总人口的1%以上。

3.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要做到六个结合

——坚持产业开发同技术创新相结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产业开发的动力,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县是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县,只有依靠和加强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才能在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中乘势而上。

——坚持产业开发同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县地处边疆,由于地理、历史和战争的原因,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只有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开发,才能解决在产业开发中缺资金、缺市场、缺技术、缺人才、缺管理经验、缺示范、缺竞争活力的问题。

——坚持产业开发同市场开拓相结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市场开拓能力将决定一个产业和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市场,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体系,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观念,才能推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坚持创新产业开发同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近年来,我县传统产业由于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低,效益不景气,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努力培植新产业的同时,引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坚持产业开发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毁林造林,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产业开发同扶贫开发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树立靠山吃山、靠山养山、脱贫在山、希望在山的思想,把产业开发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培植与加快脱贫并举。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科技全面进步

《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纲要》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产业布局,突出了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重点,把加工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作为全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重点。从规划的情况看,只要实现了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三大支柱产业建设的目标,我们就可以实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绿色经济强县。一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必须走区域化的路子。我县各种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建设的产业和项目很多,但生物资源分布较散,形不成规模,从我县的财力、人力、物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来看,不允许我们齐头并进,遍地开花,盲目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技术水平、开发能力、产业基础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确定重点培植的产业,实现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正是居于这样的考虑,县委、县政府决定按照区域经济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二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化的路子。21世纪是以生物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世纪,谁拥有了领先的生物创新技术,谁就占有了经济革命的制高点。实现我县生物产品向科技商品的转化,必须建立起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的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纲要》中已提出了几项科技支撑体系的措施和办法,即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使之形成我县引进、吸收、开发科技成果的载体和桥梁;依托企业建立专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形成生产、科研、推广一体化的技术研究基地和产业核心;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立产研一体化的技术开发基地;制定优惠政策,着眼长远利益,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为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服务;三是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必须走规模化生产的路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现有的一些同类产业或者企业将面临着重新调整组合。严峻的现实就是,谁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谁就拥有抗冲击的能力。因此,建设三大支柱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开发基础和地区布局等多种因素,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实现三大产业规划的目标。农业产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抓好水果、蔬菜、木薯、中草药和甘蔗的种植,重点建设好中草药、优质热果、木薯、甘蔗、无公害蔬菜、生态茶叶6个基地;林业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抓好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八角、棕榈、笋竹两用材等经济林和秃杉、西南桦、山桂花等高价值用材林,重点建设好八角经济林、珍贵速生丰产林、棕榈、笋竹两用材4个基地;畜牧水产业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投入,抓好生猪杂交化工程和稻田养鱼工程,重点建设好杂交仔猪、肥猪、桑蚕基地。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文4

一、总体目标

以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县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县建设6个粮油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水稻示范片4个、油菜示范片1个、马铃薯示范片1个(具体见附表)。力争万亩集中连片的中稻亩产达到700公斤、双季稻亩产达到900公斤、油菜亩产较上年增长5%以上、马铃薯亩产2000公斤(鲜重)。

二、工作措施

(一)明确界定示范片区域。根据《全省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所定的原则,选择集中优势产区、农田基础条件好、产业化带动能力强、基层领导重视、农民热情高、农技推广网络健全、辐射带动力强的地方作为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结合我县实际,选定青石镇望天畈、周畈等沿蕲河两岸相邻的七个村,刘河镇湾潭、胡坝及狮子镇余畈、农科所等六个村,横车镇、漕河镇沿蕲河两岸相邻的部分村,*镇白河片、白池片相邻的部分村,作为水稻4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选定*镇、*办事处、蕲州镇等地的部分村(大队)作为1个油菜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选定*乡、张?镇部分村作为1个马铃薯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每个示范片设立一块标牌,注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明确由示范片所在区域的技术骨干负责建立优质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情况的记录。

(二)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跃新挂帅刘河镇、狮子镇水稻示范片,*乡、张?镇马铃薯示范片;县人大副主任吕卫军挂帅青石镇、横车镇、漕河镇两个水稻示范片;县政协副主席卢建平挂帅*镇水稻示范片,*镇、*办事处、蕲州镇油菜示范片。县农业局选派技术专家建立联系片制度,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开展技术指导;县农技推广中心固定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建立联系户制度,按照不同乡镇办、不同农户开展蹲点服务。

(三)集成推广关键技术。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要求,重点抓好示范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加强病虫草害防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机械化生产等五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根据不同示范片的实际,一个地方一种作物制定一个优质高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保证一户一份。

(四)加强培训指导。县成立高产创建技术专家指导组,乐有才任组长,王本忠、蔡定鑫、方锡文任副组长,江仁志、陈天礼、张继新、邹春华、张家学、钱太平为成员。专家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加强协作攻关,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达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创建点,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指导大面积生产。

(五)做好测产验收和经验总结。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严格规范测产标准和程序。县专家组在作物成熟前15-20天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测产,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省农业厅,同时做好迎接省农业厅的复测或农业部的抽测。在高产创建过程中,所在乡镇办要加强材料收集,抓好总结交流,既要总结归纳优质高产创建的成效和经验,又要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要做好分季节、分阶段的定期总结,又要做好最新动态、热点追踪的反馈交流;既要做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工作层面的总结,又在做好工作方法、组织方式等工作机制方面的总结,为今后推进大面积农业生产发展积累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贯彻“部、省、县三级联创,以县为主”的原则,县政府成立粮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跃新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吕卫军、县政协副主席卢建平任副组长,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相关乡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协调各方力量,配备人员,保证措施到位,确保优质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

(二)落实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部、省项目资金,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投入,以加大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宣传、技术培训、专家指导、物化补贴等。同时积极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支持优质高产创建活动。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文5

创新能力生物科学就业生物科学由于内容宽泛、开设院校众多,要办成高水平的特色专业,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与时俱进地坚持既有普适性、又有明显优势的学科方向。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前身是初创于1952年的水生生物专业,原先是作为水产学的一个基础学科而设立的。早期主要是讲授各类水生生物的形态及分类,为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提供基础性知识。随着学科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现代水生生物学更趋向于研究水生生物的生命多样性及其活动规律,以及在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所起的作用。2008年起,我们对其进行了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的特色专业建设。本文以2009级本科生为例,探讨经过4年特色专业建设,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情况,并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1.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

2009级生物科学专业平均绩点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9-2010学年(大一)上、下学期平均绩点为2.91和2.74;2010-2011学年(大二)上、下学期平均绩点上升至3.01和3.06;至2011-2012学年(大三)上、下学期平均绩点上升为3.19和3.63。72.7%的学生获得人民奖学金,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为32人,占全部人数的97.0%,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为14人,占42.4%(见图1)。

45.5%的学生获得各类优秀称号,其中,获得“优秀团员”称号3人,获得“社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6人;获得“优秀学生标兵”称号10人(见表1)。

2.入党情况和献血人数

本专业同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入党人数(包括预备党员)总计18人,占全部人数比例为54.5%。

同时,学生还积极主动参加义务献血工作,总计9人次(6名男生,3名女生)参与义务献血,占全部人数的27.3%(见表1)。

3.毕业论文选题

本专业参与建设的“水产学科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等8个基础生物类实验室,这为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鼓励发挥学生个人兴趣和本人科研能力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毕业论文不再局限于单一方向,涉面广泛,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水产养殖、水化学、遗传学、鱼病防治、鱼类分类学等10个方向(见图2)。

4.就业情况

本专业就业率为97.0%,仅1名学生选择不就业,继续复习1年考研。其中,出国留学的为4人,占就业总数的12.1%;选择国内考研升学深造的7人,占就业总数的21.2%;考上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3人,占9.1%;在企业工作的为15人,其中12人在生物相关企业工作,占就业总人数36.4%,而在与生物无关其他行业工作3人,占就业总人数9.1%;另外,1名学生选择了参加“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1名曾在萌芽杂志“新概念论文大赛”获奖的学生采取灵活就业方式,成为自由撰稿人,1名利用本科4年辅修动漫制作课程的学生,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从事动漫3D制作(见图3)。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全国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图2可以看出,选择在上海当地就业的有25人,占就业总数75.8%;选择在上海临近省市江苏、浙江就业的,为5人,占就业总数15.2%;前往新疆和重庆就业分别为1人,为新疆籍学生回原籍就业以及“三支一扶”指望派往基层。

二、结果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具有60年发展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本专业通过采取“班助理”“辅导员”“班导师”“科研导师”制度等,全方位的从生活、学习和科研方面辅导学生,不仅鼓励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提高成绩,还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发展观。经过4年建设,2009级本科生的培养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平均绩点由入学的2.91提高至了3.63,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7.0 %,六级通过率为42.4%,入党人数(包括预备党员)比例为54.5%,自发义务献血人数为27.3%,45.5%的学生获得各类优秀称号。同时,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开展了“创新项目”制。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进入教师的专业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并邀请高水平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营造学术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在本专业33名学生中形成8个科研小团队、共27人次获得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资助,其中管哲成同学承担的创新项目在教授的指导下,发现1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纪录种,第3学期即发表《动物分类学报》论文2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本专业学生更具独立精神,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再拘泥于传统研究方向或等待辅导员和老师指派相关课题,更倾向性于选择适合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者和未来职业规划相关的选题,涉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水产养殖、水化学、遗传学、鱼病防治、鱼类分类学等10个方向。通过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提高生物专业人才的素质。同样,在就业渠道上,本专业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的等待学校提供相关专业招聘会的信息,而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按自身的实际情况,尝试出国留学、考研深造、报考公务员、企业实习、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多渠道、多领域灵活就业方式,就业形势也一改以往几年生物科学类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供大于求的被动局面,在4月底就业率就达到97.0%。

三、总结

通过4年专业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由毕业生选择就业省市来看,上海仍是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第一产业十分弱小,本专业在涉农特色的优势上难于进一步发挥,纯生物科学的基础属性在师资和生源上又难于同重点大学相匹敌,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很大困难。鉴于此,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激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涉水企业家型”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琼,赵海燕.生物科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就业指导[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33-36.

[2]詹萍,岑双庆,陈艳.师范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5):85-88.

[3]唐文乔,陈立婧,刘至治.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22-23.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服务业经济期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年末的59.02亿元增加到年的13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以上,占GDP比重由年末的14.8%提高到年的21%,平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以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2.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保险、科技研发、评估咨询、信息软件、物流运输、文化产业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年生活业、生产业、公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39%、19%,生产业和生活业成为服务业中的主体。

3.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期间,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纷纷启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服务业固定资产每年增长超过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项目投资为179亿元(含基础设施),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8.8%。

4.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期间,全区加大区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初步形成金融商贸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活配套服务五大服务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

我区服务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依然较低。跟市总体水平及市其他地区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总量偏小、增速偏慢、GDP占比偏低的特点。二是行业结构仍偏传统。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现代服务发展不够充分,尚未有效形成规模优势。三是知名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开放程度低,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进驻较少,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带动作用强、服务业增加值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区内服务业发展布局不尽合理,除中心城区基本形成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占比偏低。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我区服务业三年跨越发展计划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三区三城”总要求,围绕“争先进位”总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的科技服务业和以区域制造业为依托的物流业,提升发展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创新发展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增强集聚发展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较快提升。到年,占GDP比重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以上,总量达到31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2%;

贡献份额显著增加。到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结构,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每年服务业招商引资规模占全区外资招商30%以上,内资招商的60%以上。到年,引进大型商贸项目10个,总部经济项目15家。

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到年,新建4个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年,形成10家市级服务业标杆企业,10家市级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三、重点任务

实现我区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是一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积极有效地依托资源与优势,切实加大服务业投入,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实现重点行业突破,以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来全面提升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统筹产业布局,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

围绕区域空间格局,通过集聚化战略,采取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模式,科学有效地配置服务业资源,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即形成“两核、一带、四区、多中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围绕商务商贸区和科技城科技服务区,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商务商贸核心区。以街道、街道为主的中心城区,围绕“T”字型发展主轴,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加大金融、保险、中介、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以大型金融业态为主的狮山路沿线金融产业带,以绿宝广场、天都广场等商业载体为核心的长江路沿线商贸集聚带,以创业园、财富广场等创新载体为核心的竹园路沿线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带,以永利广场、赛格电子市场等为核心的运河路沿线商贸配套产业带。提升的商贸服务能级,成为辐射全市的市级商务副中心。

科技服务核心区。围绕科技城软件园、微系统园、软件实训基地、医工所、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等科技载体,整合全区科研服务资源集聚,为全市、地区提供科技研发服务(包括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交易与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等),形成科技服务核心区。同时,配合区行政中心西移,加快科技城形成商务、商贸、金融新的集聚区,一方面成为次级商务中心,另一方面为科研提供中介、商务等综合服务。

2.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

物流集聚带以运河、铁路、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为轴,涉及、开发区、。在该地区,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实现聚集效应,充分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加强物流通路建设,力争实现内陆区港联动,形成功能上的“自由贸易区”。以该集聚带为中心,向西向南逐渐拓展,多点布局配送中心,从而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立体网络框架。物流集聚带以浒通片区中心为核心为工业企业提供商务办公、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功能,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国际货代等现代物流服务,配套发展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企业咨询、职业中介服务、贸易经纪与服务等。建设市现代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分中心。

3.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

依托工业园、通安科技产业园和工业组团、枫桥工业园、开发区阳山科技园和工业组团,构建四大次级生产配套服务区,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引入国内外高水平的生产业企业,重点建设各种门类的专业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品质检验中心、设备维修中心、设备租赁中心、样品制造中心、工程设计咨询中心、产品试验中心、高技能人才中介中心和循环经济服务指导中心等。为全市、同类型工业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促进中小产业集群的形成。

4.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围绕建材区、汽车城、创业园、环保产业园、财富广场、树山养生休闲基地、刺绣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风光带等核心区块,重点建设若干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新型专业市场服务、科技创业服务、旅游休闲服务、文化服务的高地。

(二)明确实施要点,实现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突破

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结合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聚焦经济增长贡献高、自身增长潜力大的服务业重点行业,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提高总量,提升质量。

1.加速发展科技服务业

一是整合利用科技城、创业园、高新财富广场等科技载体和平台,以一流的创新载体集聚一流的创新资源,到年研发及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00家,部省市科技项目超过1000个。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担保、科技保险和种子基金、VC基金等科技金融业态,私募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服务外包发展,引进具有深度研发设计的高科技生产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链整合作用带动我区服务外包及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充分应用省市服务外包相关政策,重点引进一批位居产业链重要环节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迅速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到年,引进和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20家,建成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功能载体180万平方米,全区接包合同额达到18亿美元,离岸执行额达到7亿美元。四是加快建设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易程产业园、中科协鑫()工业研究院和职大工研院,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年,集聚一批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创新型企业。五是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专利中心,提供专利数据咨询、业务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发展科技服务业创造良好环境。

2.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是加快综保区建设。发挥综保区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以及国际配送业务,积极研究空陆联程中转的操作模式,加快引进内河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内河集装箱港。发挥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优势,力争实现与上海洋山港、浙江宁波港通过水路进行对接,大幅提升在海运转运方面优势。通过改善区域物流环境,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到年,监管货值翻一番达到600亿美元。二是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基地。加快中外运高新物流中心、方正高新港、普罗斯物流园、明德物流园、华润北药等物流基地建设。三是发挥中外运物流、大田物流、开元物流等省市重点物流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展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骨干型物流企业,到年,培育3-4家综合物流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现代物流重点企业。

3.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业

一是加快狮山商贸区建设。充分利用在建和建成的天都大厦、高新国际商务广场、人才大厦、润捷广场、新地中心等大型高层商务载体,集聚企业管理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商务企业。通过加快退二进三,挖掘土地潜力,加快搬迁狮山路两侧工业企业,利用中心城区内退整理出的土地资源,重点打造“狮山中心核”。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提高总部机构业务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着力引进企业营运总部或分公司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到年,引进和培育总部机构15家。

4.整体提升商贸服务业

保持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一是健全商贸服务业网络。重点加快美罗、亿株美亚、绿宝广场二期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吸引一批名店名牌入驻,加快引进大型家电商业企业,提高业态整体水平,扩大商贸集聚规模,形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商贸核心;二是实施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提升计划。到年底,创建由市政府命名的市级商业特色街区6条,完成3条由国家命名的“中国特色商业街”;三是结合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加快推动老镇改造,加快社区商业、万村千乡工程的建设。到年,新建6家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成2家省级、1部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金屋地板市场、枫桥汽车零配件市场、红酒市场等市场建设,提升国际汽车城、横塘建材装饰城、通安钢材交易市场、高新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刺绣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强对外辐射能力。到年,培育2家交易额超50亿的市场,5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市场,年总成交金额突破200亿元。

5.做强做大休闲旅游业

一是着力打造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带、姑大阳山休闲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加快推进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刺绣文化旅游区、树山生态旅游区、太湖湿地公园配套工程、大阳山公园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发掘整合区内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二是围绕乐园啤酒节、白马涧冰雪节、刺绣文化节、树山梨花节等节庆活动,积极造节造会造势,增强区内外影响力。三是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与商贸、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新盈利模式,开辟利润增长点,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年,达到60亿元。

6.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以打造“真山真水宜居城市”为目标,合理布局房地产。加快西部生态城、科技城、浒通地区房地产开发力度,到年,全区房地产业投入总量达到150亿元。大力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国内著名房地产企业数和开发量由目前占总企业数和开发量的17%提升到30%以上。扶持培育本土房地名品牌和规模企业,走出,成为省内外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7.推进制造业分离服务业

以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对象,以主辅分离、整合提升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莱克等重点制造业企业将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等环节进行分离。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好对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的跟踪服务,积极提供税收、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

(三)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进一步坚持“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聚焦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到“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三年时间,排出总投资879亿元的97个服务业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1.着力打造大物流项目

充分依托保税物流中心、物流园等综合优势,加快国际物流大厦、高新港码头二期工程、中外运四期、普罗斯物流园、华润北药医药配送等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的建设,打造配套合理、衔接有序、货畅其流的区域物流中心。

2.着力建设大商业项目

一是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横塘地板、灯具、陶瓷等5个建材市场的综合改造,建材市场、枫桥红酒交易市场、东渚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承载能力,增强对全市的辐射能力。二是加快天都广场、绿宝二期、滨河世贸中心、狮山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建设,加快形成商贸核心圈。

3.着力完善科技平台项目

加快中科院医工所二期、医疗器械科技园、浙江大学工研院、协鑫工研院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全面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新能源、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崛起。

4.着力构建公共事业项目

重点实施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实验中学,学府初级中学、科技城医院、明基医院、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的问题

5.着力加快重点企业培育

加快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注重发挥高新集团总公司、博济堂科技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元集团、欧索软件有限公司、仕德伟网络有限公司、乐园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自主品牌好、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推动上市、资金奖励、财政资助等方式做强做大。

四、保障措施

1.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

按照全区统筹和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方面对于区域内具有全局性的大型重点服务业载体和项目,从招商到项目建设,由管委会统筹协调,切实保障龙头项目的强势推进,形成对服务业发展强而有力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各镇、街道、开发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形成集聚,促使服务业在全区范围内蓬勃发展,实现提升跨越。

2.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优化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各相关产业的专项规划。近期加快出台和完善物流、房地产、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计划。

3.强力推进载体建设

继续加大服务业载体建设力度。重点加强狮山商贸中心、科技城、综保区、西部生态城等服务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科技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集聚区发展软环境,着力建设和完善科技、旅游、物流、社区、信用等公共服务平台。

4.优化专业招商队伍

继续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由管委会统筹招商资源,用好“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老镇改造等土地优惠政策,提高生产业用地比例。优化服务业招商队伍、充实服务业招商人员,要重点突出按服务业行业招商,加快建立与行业协会、境外机构的招商合作机制,及时招商信息,拓展招商渠道。

瞄准服务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着力引进金融保险业、证券业,形成集聚效应,成为市保险、证券核心区。积极引进物流、专业配套服务、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探索引进与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相关的服务业。重点加强对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的引进,力争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服务业项目落户我区。

5.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高端服务人力资源储备库,重点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商业人才、物流人才、科技服务人才以及各类中介经纪人才。通过强化政策激励、人才专项、项目申报、资金跟进、平台搭建、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6.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建立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又要加强政策的扶持。一是对国家、省、市、区最近几年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整理汇编,对出台的引进外资、民营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涉及服务业的进行梳理归并,对我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如物流、保险证券等)出台具体扶持办法,支持服务业载体建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型业态的发展。二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级出台的相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年增加规模,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列入国家、省、市各级专项资金扶持计划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1:0.5以上的配套资金扶持。三是对列入省、市、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打造服务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土地供应、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特殊项目、重大项目应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灵活把握政策,敢于突破,切实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对成功申报省、市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示范区的单位给于一定数量的财政奖励。对省、市服务业积聚区内的企业、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