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实训报告范例

物业实训报告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1

为了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物业服务3.0时代的需求,提出针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调整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3个教学环节的顺序,采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各教学环节,并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采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和考核。

关键词: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任务驱动;项目管理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采用多种手段对物业进行综合管理的现代化物业管理将更加依赖先进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物业服务3.0时代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是物业管理行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直以来都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物业管理信息的搜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可以及时提供物业管理者需要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帮助管理者进行物业经营管理决策[1]。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支持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先修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和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64学时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明确物业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系统涉及的所有业务以及各业务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使用现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现行系统的简单功能进行二次开发;自行开发功能和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型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2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1)大多数学生认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抽象、枯燥,而且难学,从而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大多数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及相关参考书中案例较少,理论讲解过多,致使学生在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被动地接受相关理论,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入手。

(3)学生对软件开发和数据库等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只有部分学生具有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而其他学生仅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很难确定讲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业管理理念和范畴不断发生变化,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备课的难度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工作日益艰巨。若想应对这些挑战,做好该课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力不从心。只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把教学内容以一种有主题的、合乎逻辑的、相互关联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管理考核方式,事实证明两者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

3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与项目管理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3.1教学环节之间顺序的调整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如图1所示,按照先理论、后实验、最后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这种串行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理论授课之后,上机实验学时不足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集中到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两周时间内进行调研、需求分析、设计和实施,并生成设计报告,过程太仓促;学生提交了设计报告和系统软件,课程设计已接近尾声,教师来不及进行反馈和指导,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改变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原有的串行方式,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3个教学环节并行进行,在时间安排上相互协调,在教学内容上相互照应。

3.2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

理顺了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后,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将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综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以“案例”作为理论教学“引导”,以“项目”作为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的“主线”,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将教学中重点知识融入各个任务模块;以“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模仿,最后把各个任务模块“组装”,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将“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积极学习—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2]。

3.2.1案例项目的选择

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精心挑选一个和物业管理专业关系紧密、功能完整的项目(如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案例讲解是从高年级学生的作品中选取功能较为完备、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课程设计作品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2项目分解

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我们对挑选出的案例进行剖析和设计,构成相对独立、简单的多个案例模块。分解项目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合理分解;其次,重新组合之后,分解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仍然具有完整性,而且前后各模块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前后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以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可以分解成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字典、数据库设计、住户资料管理、住户投诉管理、住户报修管理、住户缴费管理、停车车位管理10个模块。分解的案例模块之间存在着先后关系,如完成“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分析”模块后,才可进行“业务流程分析”模块;完成了“业务流程分析”模块,才可进行“数据流程分析”模块的工作。

3.2.3任务安排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扩展问题的步骤完成每个案例模块的学习后,教师给定一个项目,编写如下材料:项目任务驱动教案、教学过程设计、项目任务书和任务完成评价表等教学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理论课程讲解的“案例”,把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通过模仿、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自主学习方式;同时,指导学生参考案例,把知识逐步深化,每完成一个任务模块,就将其与前面的任务模块进行“组装”,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1-3]。

3.3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

案例分析和演示之后,就进入学生实践操作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同时进行),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和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在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把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采取2~3人的“项目小组”形式,每个项目小组选择一个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订项目的相关计划、本组人员的监督和协调、组员的绩效考评等工作,是项目组至关重要的角色。

(2)为每项任务、课程设计过程制订进度表,监督和检查各小组是否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保证课程设计能够按时顺利完成。

(3)严格审查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成果,加强质量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

(4)借鉴项目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机制,利用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约束,但也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分为过程和结果两个部分。过程考核包括态度纪律、工作计划的执行两个方面;结果考核主要包括设计报告、作品和创新3个部分。根据以上5个考核指标汇总成绩,最后按照各项指标所占比例计算总分。

4结语

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积极学习—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和考核,不仅能够使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课程设计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进行物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实际需要。案例项目任务驱动与项目管理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干、创新的行为习惯。由于改革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经验,仍然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作者:王晓松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晓红,赵锦锴.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2):107-109.

[2]徐昊.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趋势探究[J].商情,2009(32):56-57.

[3]付力,王皓宇.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的探索[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8(11):87-88.

[4]邓晓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旅游管理;物业管理;课程优势;知识体系;教学方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物业管理课程的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是专业发展方向之一,其中课程设置是关键。我系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于2004年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事实上国外旅游酒店物业管理专业院校非常重视物业管理,如全球服务业管理领域的最顶尖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已将物业设施运行课程(HospitalityFacilitiesOperations)列入了核心课程的首位。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物业管理课程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同属于管理类专业。物业管理与旅游管理均属于是管理类专业,两者的课程设置虽然有所不同,但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相通的,把旅游管理与物业管理融合会有较强的协同效果,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意识、丰富物业管理教学内容、加强物业服务学习,令学生们的管理知识更加丰富和扎实,在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对客服务工作更具优势。2.对客服务是物管客服核心。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有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许多都涉及到对客服务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部分同学更是有做兼职导游员的工作经验,通过带团工作磨练对客沟通与服务更加得心应手,在物业管理企业做客服工作有较大优势,而客服工作正是现代物业发展重要方向之一。3.有利于拓宽就业面。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对专业选择更加人性化,但部分学生在学习旅游专业相关课程,对专业发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会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旅游行业。在此情况下,通过物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拓宽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二、物业管理课程教学知识体系

1.物业管理教材名称各有不同

“美好前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产品信息检索系统,负责我校所有专业教材的征订工作,以“物业管理”作为关键词在美好前程搜索的结果为例:共有54本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教材,还有一些是案例类、法律法规类、培训类、分部门系列教材等。不同作者而教材名称完全相同的只有三本教材,其中《物业管理概论》、《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各有五本不同作者同名教材并列第一,排第二位的是《物业管理实务》有四本不同作者同名教材。可见,物业管理类教材名称五花八门,也反映不同教材关注教学重点内容不一样。

2.物业管理传统教学内容

正如上述所言,不同教材其内容有所不同,象《物业管理概论》这类教材的内容比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这类教材则能够关注物业管理操作(实务)内容,并做到以上岗的职业适应性为导向,教材内容包括物业管理导论(物业产权、物业管理内涵)、物业管理主体与物业管理市场(物业业主、业主自治、物业服务企业、物业管理市场)、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前期物业管理、物业日常管理、物业服务质量、物业财务、物业管理纠纷)、经营性物业管理、物业智能化管理等内容,即多数教材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物业管理实务的基本专项业务管理知识、物业管理实务知识的综合运用三大模块内容。

3.物业管理创新教学内容探索

随着物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业内涌现了一些物业管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同时产生了众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管理类问题。而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和更新的周期性,即使不断改版教材内容也往往无法紧跟时代步伐,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敏锐眼光,及时捕捉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不断探索物业管理新理论、新观念和新体系。例如,目前物业管理教材中都强调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作用,但在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没有固定专职人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三无”情况下,业委员许多工作是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小区业主来源多样性,许多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是难以成立,在此背景下许多小区的物业管理实质上是由社区来代管,这就是物业管理新业态;广州海珠区祈乐小区苑小区业委会自行管理小区物业,并创造了降低物业管理费同时还有较多利润的“业界神话”,这些实践中的新业态,必然要求教师对现代物业管理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对业界新理念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物业管理发展新方向。可见,无论是社区代管物业、业委会管理物业,还是互联网+物业管理的新思维、新营销等内容,在传统教材中根本无法接触得到这些业界发展的前瞻内容,很需要任课教师及时搜集整理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三、物业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物业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们既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可以掌握操作业务的实务能力,这是物业管理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强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法教学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授的手段和方式,深入分析和解读其内容,通过共同讨论和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案例分析法最初被哈佛商学院用作培养高级经理人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中,并一直沿用至今。案例分析法教学的优点:一是就是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现实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开展讨论,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提高学生们的课程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们理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把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工作中。二是在物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从第三者角度介绍物业管理企业所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案例,通过理性思考、全面分析和讨论,深刻理解和总结管理类案例内容,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更加紧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三是搜集案例的途径多样且便捷,无论是物业管理企业编写的培训案例,还是日常生活当中新闻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教师都可以把身边的、最近发生的、最引人关注、最典型相关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课堂教学效果。

2.专题讲座法教学

所谓专题讲座教学法就是首先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定为若干个学术专题,然后老师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将相关专题的基本知识点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与今后发展趋势引入课堂。笔者认为在物业管理课程中开展专题讲座,特别是通过引入物业管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培训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本外专题知识讲座,或者是物业管理经验分享专题讲座,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物业管理企业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学生与企业管理者直接对话交流,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缺乏在物业实践经验的问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导向法教学

项目导向法是以实践为前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通过向同学们提供一个自组项目团队并演示相关内容的教学环境,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团队角色扮演,不断探索与创新项目的教育意义与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同学们理解和解决物业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的技能。项目导向法缺点是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的理解必须依赖项目成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演绎,还取决于观摩同学们对项目演绎的理解程度,从教材内容到教学过程信息损漏及不确定性比较大,所以本人认为只适合一些简单工作岗位教学使用。教要有法但无定法,物业管理课堂教学同样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其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包括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专题讲座法、分组讨论法等。

【参考文献】

[1]王艳双.案例分析法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大理工,2018(3)68-69+75.

[2]王贵成.专题讲座研讨式教学法及其应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02):41-43.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职业能力;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物业管理这一行业起源较早,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的雏形。而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则起步较晚,发端于20世纪末的沿海发达城市,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极快,已经迅速壮大。根据各大研究机构的针对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前景等分析报告来看,2016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收入规模就达到了3500亿元,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2021年市场规模极有可能会突破8000亿元。从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需求将逐步扩大。而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展现出的愈加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使其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朝阳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2012年以来,我国物业管理的面积就呈现出一个不断增长的态势,2012年的约145亿平方米增长到了2018年的约186亿平方米。随着服务面积的扩大,其行业资产规模更是不断创下新高。截止到2016年,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约15.62万家,而这一数量还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而快速增长着。2014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人数突破700万大关,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8.1%,而这一数据到了2016年时已经达到了约833.06万人。即使从业人员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但是依然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1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但加快,社会对于住房的需求大增,再加上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在住房面积方面的需求也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从事物业服务的人员规模虽然大增,但是依然存在极大的人才缺口,不仅如此,现阶段我国物业从业人员一半以上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之下,在很多人的思想上对于物业服务的认识存在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

1.1专业认可度低。物业管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物业管理这一岗位并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岗位并没有十分清晰地了解,很多人依然认为物业就是简单地看看门、扫扫地,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物业管理作为高校中设置的一个专业来说,学生本身对于这一专业的认可度也不高,许多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要么就是被调剂进来的,要么就是迫于无奈不得不选择了这一专业。在大部分家长及学生的心里认为物业管理并不是一定要通过专业学习才能胜任的,他们认为这一专业的就业层次太低,待遇不高,因此,从心理上就不认可。

1.2课程效果较差。物业管理这一专业虽然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短,但是在国外的发展却已经较为成熟,因此,我国在进行专业设置与设计时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借鉴,所以,我国高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清晰,配套的相关课程体系也较为完整,导致教学效率及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则是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采取的就是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一方面,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中心,全权把控着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则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极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时不够主动和用心,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强化。另一方面,既不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从而掌握学生们的真实需求,进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节奏;也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采取措施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进行讲解时没有办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导致学生们缺乏实训机会,实践能力较差。

1.3缺少专业师资。就现阶段我国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而言,因为这一专业存在的时间较短,在传统的观念影响下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开展这一专业的院校多为中职、高职类,本科院校虽然也有开设,但是因为学生认同缺失的问题导致专业生源较少,毕业生数量有限,更遑论我国目前尚未设置硕士专业。因此,当前从事物业管理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非专业出身,在专业性方面有所欠缺。不仅如此,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也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方面,很多在物业管理行业中非常出色的人才并不愿意转行到教育行业,因为教师的收入远远达不到他们在行业中的薪资水平;另一方面,一些愿意转行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要么困于学历问题学校不愿接纳,要么就是转行之后并不能适应教育行业。导致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职业能力也就是在从事某一职业时所应该具备的与这一工作相适应的基本能力。既需要从业者掌握一般职业能力,也就是要满足从事该职业的基本要求;也需要他们具备较为熟练的专业能力,也就是在从事这一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包含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基本的职业素养及道德等。

2.1提升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对于专业的不认同,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这一专业不了解。在真正接触这一专业、这一行业之后,很多学生都会改变自身的看法。为了更好地改变专业认可度不高这一现状,学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时就应该将增加学生对这一专业的了解、转变他们对于专业的认识这一目的考虑进去,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和认可自身选择的专业。其一,将专业课程前置,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专业知识,打消他们的质疑及顾虑,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专业和行业,并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物业企业以及调研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其二,通过举办专业讲座、行业论坛等方式,邀请业界人士向学生们分享工作经验、心得,探讨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让他们切实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增加他们对于岗位及行业的了解;其三,通过配备专业的教师来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及职业规划,提高他们学习的目的性。

2.2改革物业专业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就要在理论课程之余,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做好课程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在关注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之外,还应该增加对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的考核;再次,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及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以及专业实习的机会,真正地到相关企业去进行参观、调研、实践,让他们去基础物业管理岗位,真实感受工作内容及职业要求,切实提高他们对于直营店了解以及实践能力。

2.3培育物业专业师资队伍。其一,加强对当前从业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学术交流、研讨等方式引导他们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鼓励他们通过考取注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等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其二,督促教师走出校门,在研究理论知识之外,加强与物业管理相关企业的交流,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他们对行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其三,加强学校专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的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知识的培训,帮助企业在岗人员提高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而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在岗优秀职员为学生现身说法,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及从业经验;另一方面,确立订单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切实了解当前的行业需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就业率。

3结语

随着社会舆论的转变,人们对于物业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行业认可度大大提高,而且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推动之下,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前景呈现出十分广阔的态势,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文惠英.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21-23.

[2]周广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3):34-35.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扩招百万;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

一、高职扩招百万的政策背景

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19—2021年高职年均扩招100万人的有关要求,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广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粤教高〔2016〕1号)和《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分工方案》等文件精神,广东省于2019年直接面向合作企业在职员工开展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对试点要求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以企业在岗培养为主。试点院校要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教学组织,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深入探索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和网上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扩招100万,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高职院校要勇于担当,努力培育高水平技术人才,充分发挥质量引领作用,缓解就业压力,确保扩招100万这一国家战略的高质量完成。[1]AIB学院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计划任务,但面对新的生源,如何高质量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物业管理专业与GDNK集团联合开办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例,探索新形势下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教学实施路径。

二、物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学情分析

本次物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面向的是企业在职员工,采取的是不脱岗的职业技术和学历教育。企业在职员工不同于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所以,学情特征的把握对于精准施教至关重要。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招生面试及相关调研,总结出本次试点的学情特征如下。

(一)年龄悬殊,身肩重担

本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学员年龄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据统计,30岁以下的学员占总人数的比重仅为18.92%,30岁到50岁之间的学员数占到总人数的70%以上,学员的整体年龄偏大,且多数学员已婚,肩负着挣钱养家的生活压力,学习时间极为有限。大部分学员都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有相当的社会阅历,对于以学生身份重返课堂会有一些不适应,这给校企双方的教学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

(二)基础参差,施教不易

从学历方面看,在职学员中有中职学历的,有高中学历的,还有一些拥有成人大专学历想攻读全日制大专学历的;从专业学习方面看,有些学员接受过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有些学员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一概不知;从工作岗位方面看,有些学员目前正从事物业管理岗位,有些学员从事物业管理相关岗位,还有些学员从事非物业管理岗位;从职位级别看,有些学员从事基础岗位,有些学员从事管理岗位,还有少数学员已经是正科级干部。学员的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如按照传统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用统一内容,按统一标准,以统一方式,对同一批学员进行“流水线”式的培养,肯定不合适。

(三)诉求各异,众口难调

在职学员的年龄、学历、从事的岗位和职位都不一样,各自对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期望和诉求也不一样,有些学员是冲着全日制大专学历报名的,有些学员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物业管理职业技能提升,有些学员打算全面学习物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今后的职业晋升打下基础。面对学员差异化的教育诉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对传统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教学节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三、新的生源下物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面临的困境

(一)如何在保证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不停产,意味着学员不能脱岗,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利用好学员的周末或下班时间。然而,物业管理涉及的安保岗是24小时“三班倒”,物业维修工作也是随叫随到,上述学员的空余时间非常有限。即使周密地统计出所有学员的空余时间,再根据空余时间的重合度来制定课表,也未必能完全照顾到每一位学员。所以,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安排必须高度柔性化,还必须配套相关补救措施。

(二)如何在异地办学的情况下保证充足的教学师资

本次物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生源的集中程度,选择在广东省茂名地区开班,与试点院校主校区相距400公里。在异地办学的情况下,即便企业的培训设备满足教学要求,如何派专业教师“送教上门”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送教上门”的通勤成本非常高,教师本人对“送教上门”的意愿并不强烈;另一方面,对企业学员的施教不能采取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势必需要授课教师浓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如仍按传统的计酬标准,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异地办学的师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如何在学生教育诉求迥异的情况下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学徒制学员都来自于不同企业不同的岗位,每位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都不一样,想通过学习所期望的收获也不一样,加上学生的业余时间有限,只有认为对自身有用的内容才会主动去学,单纯的知识讲授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所以教师必须去调查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诉求,然后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达到学生们对学习的期望。

(四)如何在学生教育基础不一的情况下保证稳定的教育质量

学生教育基础情况不一样,学历层次不一样,职位和社会阅历也不一样,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这项育人任务。需要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弹性的学习制度和灵活的教学模式,通过研制合适的讲义、教材等学习指导文件,培养学员利用自主时间自学的习惯,并把学员学习的成效跟学员的工作绩效结合起来,形成多元考核方式。

四、高职院校物业管理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实施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培养方案实施

1.不违农时,柔性管理

针对在职员工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要保证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对学员进行教学管理,实施“柔性化”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2]本次试点的学员来自于GDNK集团下属农场,农场主营业务是橡胶,同时种植了大面积的蔬菜瓜果,在割胶季节和蔬菜瓜果收获季节,学员都比较忙,没时间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因此,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行周期建立较为灵活的排课制度,即在农忙时以实践教学为主并将实践课程植入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在农闲时以理论课程为主。在教学形式上,一部分课程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如物业管理实务、客服服务与服务心理学、物业综合经营服务等课程,由专业教师利用周末进行授课,或者由挂职教师利用晚上对学员进行授课;一部分课程采取“网上授课”的方式,如物业管理法规、产业地产运营管理等课程,由授课教师集中在网络平台上对学员进行授课、考核;还有一些专业选修课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学的方式,如社区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由学员在网络平台观看视频,答题来完成;还有一部分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企业师傅指导,如电工技术、房屋检测、物业信息化管理、楼宇智能化管理等课程,由企业师傅结合企业的物业开展实训。另外,对所有课程的教学进度及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实施弹性管理,即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酌情调整岗位实践模块,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决定学习时间。

2.规范制度,责任到人

一是要建立企业实践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和学分认定流程,认定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课程应取得的学分。例如,把社区运营主管培训项目、物业工程主管培训项目、物业资产管理主管培训项目、物业客服主管培训项目、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课程植入到企业生产实际工作中,设置相应的课程考核标准,既能提升学员工作的积极性,又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二是要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允许学生取得的其他企业课程学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按相应的标准进行相互转换。如1+X证书等课程,可以用学生其他的职业技能证书认定该门课程的学分。三是建立清晰的教学管理流程。教学课程的任务要分工明确,哪些课程由学校教师讲授,哪些课程由企业师傅讲授,哪些课程由学员所在的企业根据学员的岗位表现给定成绩。对承担课程的老师要制定合理的课酬,保证任课老师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3.依托企业,管理创新

由于学员不在学校,学校又不能长期派专人驻守企业,所以要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充分调动企业人事部门参与学员的教学管理,把学员的工作表现和学业表现结合起来,激发学员工作和学习上的积极性。此外,实现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对学员加强远程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保证学员对学历教育的持续关注度,逐步培养学员远程学习的自治能力,不断提升远程教学的服务质量。

(二)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组建

1.借助政策,壮大师资

高职扩招,按照常规师生比,需要补足教师数量。根据“职教20条”中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条文,明确规定了“从 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3]所以,物业管理专业正好借助政策导向去招募一些来自企业、有丰富物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弥补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师资不足的短板。

2.教师挂职,一举多得

试点院校可尝试把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作为一个硬性要求。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安排挂职教师为现代学徒制试点面授课程。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挂职期间可通过企业培训的方式,帮助企业师傅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规范化的专业术语,将企业师傅丰富的一线经验以微课或慕课的方式更好地展示给学员。另外,学校要制定专门的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工作量认定管理办法和津贴发放标准,并且将指导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和为合作企业开展的咨询服务、技术开发和企业培训等纳入教师年度工作量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其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3.企业师傅,兼职聘用

大量招募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技术人员做专职教师并不现实,因为企业也会尽全力去留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人才资源紧缺的现实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兼职师傅队伍,学校给予颁发聘用证书。依托稳定的企业师傅队伍,开展对现代学徒制学员的日常教学,学校根据其指导和培训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考核结果,按企业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标准支付相应的报酬,企业也应把企业师傅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纳入对个人的年度考核范畴。[4]不仅如此,还要加大对企业师傅的精神奖励,如可以通过企业学徒师傅表彰大会或学徒拜师仪式,提升企业师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感。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运用

1.搭建平台,远程传授

本次物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课程结构主要分为通识基础课、通识拓展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部分。其中,通识基础课和一部分专业必修课以理论授课为主,可以搭建跨企业创新培训的现代学徒数字化教学实施平台。通过远程教学模式,扩大教师授课的受益面,利用智能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为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网络化教学,鼓励授课教师将其中一些课程制作成微课或慕课等形式的网络视频课程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学生在空余时间学习。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资料与教师互动,必要时可通过视频连线获取教育支持。

2.翻转课堂,引导学习

因为面授课成本高,所以面授的计划学时相对设置较少。为了保证面授课的质量和效率,需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布置课前的学习任务,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支撑,通过设置任务情景,引导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工作情境中所需的理论知识。[5]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则通过面授进行讲解。面授采取情景教学法,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面授课后的作业及反馈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

3.就地取材,实训到位

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只要合理设计,企业的办公用房、职工生活区等都可以作为实训场所安排实践教学。企业办公用房和职工生活区都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人员,如工程维修、物业电工等技术人员,他们熟知这些物业的结构和使用状况,平时对物业的养护工作也是得心应手,学校只需对该类企业师傅稍加培训,就可以使企业师傅胜任对学员实践教学课程的指导。

(四)双元教材和多元评价的支持

1.课产融合,校企合著

由于学员集中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合适的教材对学员的学习指导非常重要,加上学员平时以工作为主,看书的时间有限,所以传统的系统且理论化的教材不太符合在职员工的实际需求。应该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研制出活页式的教材和讲义,既简单实用,又能满足学员个性化的需求。

2.多元考核,客观评价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职;配送网点;生产性实训

2011年,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高职办出特色,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高职院校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然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校企双方存在着利益主体相关度差异、合作质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等特点。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在寻求校企合作共建生存性实训基地契机的同时,也可以自发的融合产业和教育,进行工学结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自建配送网点,由相关老师和学生来运营维护,既培养人,又服务高校市场。针对市场行情,本文就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自建配送网点不仅可以解决校园和周边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给与学生真实的生产实践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施可行性[1,2]。

一高校配送服务现状分析

(一)高校配送服务市场行情

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比例为88.8%。新网民的不断增长,手机网民的快速提升,让网络零售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另据2015年北京市居民家庭网购调查报告显示,网购者6成多为大专、本科学历。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高中/中专/技校,分别占37.8%、25.8%和22.8%。这些调查报告均显示大学生目前是网络购物的庞大生力军。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和晚上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学校的后门口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包裹,高校师生的网购行为非常频繁且网购总量非常大。

(二)当前高校配送服务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公里”配送目前存在4种不同的配送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最普遍的一种是计件制快递小哥从各家快递网点将快递包裹装到电瓶车上,风驰电掣送至校园或小区门口,然后不停打电话通知取快递和焦急等待。收件人这边呢,有可能正在上课,不方便接收;也有可能出门在外,无人签收,无奈之下只得跟快递员另约时间。这种投递方式让快递小哥和收件人都倍感头疼。为了提高一次性妥投率,快递小哥更愿意以他人代收的形式投递包裹,于是产生了第二种方式,将快递包裹放在第三方寄存,收件人自行前往领取。然而有些快递公司甚至在未通知客户的情况下,擅自将包裹转交他人或不经交接扔至物业,包裹的完好性、存放的安全性都没有保证,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更无从谈起。第三种设立集中快递柜,快递小哥将包裹投入快递柜,收件人凭收到的电子编码自行前往快递柜取件,这大大缓解了快递小哥的辛苦程度,并使客户信息得以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快递员们也因此接到了很多投诉,“明明可以送货上门,为什么得自己跑去自取?”最后一种是如同顺丰“嘿客”,将门店开在社区,贴近用户,但成本高昂。很明显,传统的投递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各大快递企业、电商企业各自为政、近距离服务社区也成本高昂;单一的配送模式不够人性化,总让人吐槽,作为电子商务重要支撑以及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大动脉”的快递业需要改善[3,4]。校园快递配送这边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摆地摊式的快递包裹接收形式将校园门口围的水泄不通,不利于高校形象和校园治安;如快递员近乎声嘶力竭地不停打电话通知正在上课的高校师生取快递,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小小的一个快递既涉及到校容校貌和校园安全问题,也涉及到师生满意度问题。为此,有小麦公社在校园内建立配送网点,通过“众包”模式鼓励学生派件,以物流配送为入口做电商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园快递乱象众生的现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服务质量不高、业务系统不够完善、营业时间和学生的作息时间不匹配、错领、冒领等。从对小麦公社的各种吐槽来看,校园用户对其配送模式并不认可,普遍认为小麦公社让快递员轻松了,但是让消费者辛苦了。更有甚者,如南京某大学因广大师生对小麦公社的不满将小麦公社请出了校园。

二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运营思路

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其目的并非在于盈利,而是打造一个真实的仓储配送生存性实训基地,可以让相关专业的师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这个生存性实训基地中来。为此,这个配送网点需要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引入校园,将高校快递相关专业学生吸纳为配送队伍,将岗位训练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解决高校虚拟实训的非真实感。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规律和特点,学生的岗位训练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为初级学员,通过配送网点的现场参观、演示和学长师傅的传帮带,对配送网点的工作岗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完成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最初的、直接的感性认识。在学长师傅的带领下,初级学员需要熟悉收货、录单、入库理货、仓库管理、出库复核和揽件这七个不同岗位。第一阶段考核合格后,初级学员就可升级到第二阶段,变身中级学员,独立工作。中级学员需要在前面七个岗位进行轮岗,并接受严格考核,一个岗位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岗位、下一个级段。第三阶段即高级学员,高级学员不仅能独立完成任务,还是学长师傅来教导初级学员,同时要负责配送网点的运营管理。

三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的优势

随着近几年网络消费额爆发式的增长,快递业出现井喷。高校学生以其青春活力,爆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尤其是在互联网购物方面。在学校内设立配送网点,并由相关专业的师生来运营维护,优势明显[5]。(1)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并由相关专业的师生来运营维护,相当于建立“校中企”,可以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此举不仅培养学生,也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顺应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也可以有效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从政策上看,校内“配送网点”作为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获得学校和政府的支持。2016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对“双创”进行部署,国务院层面出台至少7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对于校内建设配送网点的这类创新创业模式,不仅可以得到国家层面的诸多政策支持,也可以获得力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校支持。(3)从整个社会来看,该配送网点作为一个快递集中配送平台,可以减少多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同为一个校区配送的现象,实现共同配送。传统的快递服务通常是各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订单向社区居民进行全程门到门配送。多家快递公司在校园或者小区门口摆摊式送快递和包裹随意堆放的乱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打造。同时,这当中出现多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同为一个社区配送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配送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了订单配送效率,同时还延长了配送车辆的停靠时间,进而导致其余货物延迟配送等问题。在校园内建立配送网点,整合高校及其周边社区、快递、电商三方资源,将各家快递、电商整合后统一出口,相当于进行共同配送。共同配送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物流快递行业人员、网点等末端资源的高效整合,缩减双方交接快件时产生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使交易时间更趋灵活,并可推动其朝区域物流集约化方向发展,解决末端物流配送的难题。另外,进行共同配送,送货车辆在路上的无效运行将大幅减少,能发挥减轻交通拥堵和降低大气污染的环保效益,同时还有利于校园及周边社区和谐。

四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存在的困难

高职院校在建立配送网点初期,可能会面临初始资金不够、软硬件设施设备与现有市场不匹配、配送网点运营不畅、配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学生的课堂上课和生产性实训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在提供优质的配送服务的同时不耽误课堂学习。这些困难,除了需要获得学校的全权支持外,很多管理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时间去协调控制。不可否认,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将是人才培养之路的机遇与挑战。但只要突破初期的瓶颈,给与学生真实的生产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43-148.

[2]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3,(28):65.

[3]葛君山,王菲.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28-30+38.

[4]朱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441

[5]王伟.高职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43-45.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旅游会计;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引言

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计信息化课程实现从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在教学内容上,ERP软件替代传统财务会计软件,聚焦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以及ERP环境下的业务重组流程。在教学模式上,“互联网+”教学模式、课外MOOC教学模式以及XBRL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应用并推广。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对培养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构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和完善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在旅游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与提升学生信息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清晰。很多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定位模糊,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电算化教学阶段。目前,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基本都在使用ERPU8一体化财务软件,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侧重于软件会计核算的功能,重点讲授总账、工资、报表、固定资产及应收应付等模块,而弱化供应链模块的教学。然而ERPU8财务软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通过信息管理为会计决策提供支持。教学定位的偏差,使得学生仅是掌握财务软件的核算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化思维。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特色课程,无法体现旅游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旅游会计专业学生将来实习就业主要面向酒店等旅游行业企业,而在现行会计信息化教学当中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与行业实践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提升。二是已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不合理,课程的前后衔接、学时设置不科学,课程在体现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方面不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会计信息化课程。

(三)缺乏复合型教师。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和会计学,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此外,任课教师还应了解酒店等旅游行业企业的一些知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是大部分会计信息化课程由会计专业教师担任,或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兼任。计算机专业教师熟悉计算机知识,但对会计知识不精通,而会计专业教师对与财务会计软件相关的计算机原理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即无法将会计的理论和会计软件实操有效结合起来,经常是边教学边摸索。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提升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四)硬件设施不配套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对硬件设施水平要求较高,而多数高校在引进相应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后,硬件配套设备往往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训机房设施设备配置较低、质量较差,且软硬件维护不到位,有时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二是高校多采用“单台服务器+客户端”的布局设计,计算资源不足,造成并发用户数服务能力不足,进而影响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

二、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框架

(一)总体框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课程构成。第一,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本部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知识储备。第二,基于ERPU8软件的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包括ERP财务管理系统(总账系统、薪资系统、固定资产、UFO报表、应收应付系统)和ERP供应链管理系统(采购、销售、库存)。其中,ERP财务管理系统是核心,学生熟悉掌握该系统的基本操作后,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酒店行业专用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酒店财务系统(SUN)、物业管理系统(PMS)、物料控制系统(MC)、收益管理系统(IDeaS)。本部分课程体现了旅游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对传统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拓展,掌握相关系统的基本操作后,可为学生将来在酒店业实习就业提供无缝对接。第四,会计信息化系统拓展的新领域,主要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会计专业标准学制三年,其中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基于此,本文依照前述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进行课程构建。如表1所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类别、学分、总学时、周学时、授课学期等内容。整个课程体系共设置13门课程,27学分、486学时。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门课,8学分、144学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29.63%。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二)”和“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分别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由教务处统筹开设,涉及会计信息化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通常在第四学期开设。2.专业课程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设置3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料控制(MC)”和“酒店财务系统(SUN)”,分别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共8学分、144学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29.63%。专业核心程主要是“ERP财务管理系统”,在第二学期开设,2学分、36课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7.41%。专业拓展课程设置5门课程,共9学分、162学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33.33%。其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物业管理系统(PMS)”和“ERP沙盘模拟实训”3门课程被列入专业限定选修课,分别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和“收益管理(IDeaS)”2门课程列入专业任意选修课,计划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

三、关于完善和落实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几点考虑

(一)将信息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体现在每门课程之中,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及实践教学方面做出变革和创新。第一,加大信息化实践教学力度,注重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信息化处理的结合、注重课程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利用每年举办的“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网中网杯”财务决策大赛、ERP沙盘模拟赛等比赛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达到让竞赛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将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进一步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建立动态化更新机制,体现学科专业的前瞻性。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和构建的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既不能束之高阁,也不能一成不变,应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学科专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酒店等旅游行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最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体系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相适应,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

(三)搭建旅游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云平台。搭建旅游会计信息化云平台,其实质就是要对现有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和扩展。在基础云架构层对物理设备和配套环境进行虚化,形成统一的虚拟资源池,对各类源源进行统一监控、调度和管理,从而改善旅游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物理环境,这是当前各高校可以做、也是亟需做的一项工作。在应用云架构层,进行系统软件、课程资源、课程考核、在线学习等应用程序的构建,并以友好的用户界面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所需的各项应用软件和服务,在云平台上实现老师和学生实验环节交互,进行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程考核等。

四、结语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7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据我国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会计人员1,300万人,受过大中专以上教育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一是业务素质不高,不少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更新较慢、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水分”较重;二是道德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一些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在营私舞弊、投机倒把前听之任之,甚至积极参与到伪造账表、弄虚作假,这些违反职业道德所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对社会而言,虚假信息得不到揭露,将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对企业而言,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内部控制有待健全与完善。目前,企业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内审没有有效发挥作用,忽视企业文化,没能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二是控制活动不完善,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内部所有的职能部门,包括交易授权、不相容岗位、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业务记录、规章制度、独立检查和控制标准等多项内容。而目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着权责划分不明确,没有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各部门、人员之间权责分派不清,出现问题相互推脱,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无法贯彻执行。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凭证不合法、会计数据不准确、会计资料不完整,账簿记载不当,瑕造信息、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力度不强,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内部审计制度难落实;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很多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没有什么关系;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大多单位会计人员实际上隶属于单位领导,难以独立行使会计监督;会计法制建设难落实,一些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财务管理

(一)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企业管理者要树立财务管理意识,强化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进一步发展和是否能健康的发展;否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就会败下阵来。

(二)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内部控制设计的充分性需要定期检查,而控制是否按照设定的程序运行也需要进行监督。许多国内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丰富,但其中大量制度及其中的内部控制内容已经过时,不适用于企业的当前环境。各级管理层首先应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同时,单位或者流程的负责人应考虑使用专业化的工具,或在有关咨询机构的协助下,依据其自身对风险情况的掌握,定期对所辖单位或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的结果上报上级单位。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提高普通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控制环境的水平;另一方面管理者主导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如果真抓实干,不流于形式的话,对于发现的漏洞所设计的改善措施也更加容易推行。

(三)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要完善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在待遇、感情等方面留住人才;二是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加强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学习、培训等一系列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集团财务决策及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几乎都是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状态下进行的,不考虑风险因素,就不能搞好财务管理工作。从企业集团财务决策角度看,风险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决策时缺乏可靠的信息。进行风险决策,往往是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将来每种后果的可能性概率分布,而并不是未来准确的描述。只是一种近似的估计,使各种决策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二是财务决策事项的未来发展过程将直接受到未来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市场景气与否、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价格和总体物价水平的波动等,所有这些都使财务决策处于风险之中。完善企业集团财务决策风险防范机制,要正确认识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高风险高收益。要加强企业集团财务决策的程序化和科学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切实保证企业集团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李冰川 单位:河南南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二)

一、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周期长,收入确定难。房地产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实体庞大、社会劳动消耗量大,前期、中期、后期,不同时段收入的确定、成本的控制以及资金的筹集都不同于其他企业,由于整个开发项目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开发的前期和中期对收入是否可以确认比较难以判断,只有在其办理房屋竣工交付使用,并办理所有产权证书之后才可以确认收入。而且资金回转到企业的时间比较长,对于成本核算、成本控制都需要根据不断的时期分时期进行核算,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任务繁重庞大,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财务部门对于收入的确认是比较有难度的。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成本较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普通的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长期资金,资金周转率特别低,资产负债率较高,这说明了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从目前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债务融资,特别是依靠银行的信贷资金,贷款的资金较大,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控较严,严厉控制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额度,再加上土地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收缩都使得房地产的融资成本越来越高,面临的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三)预算工作执行不到位。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周转时间长,前期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持续的资金保障。资金顺畅运转的关键是预算管理工作是否执行到位。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资金的支出与施工进度不一致,不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和合同执行,超进度或超额支付工程款;资金拨付的手续不完善,审批不严,对于一些费用的报销未能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执行,领导单方面同意支付,导致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增大,最终与预算偏离更大,影响预算的执行。如果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的使用偏离的预算的要求和规定,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房地产企业就会出现烂尾楼项目或破产。

(四)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流动性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投资房产开发的时候,资金投入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单凭企业内部的自有资金是难以支付这么大一笔资金的,所以跟银行贷款是必然的,如果多个项目一起开发的话,跟银行的贷款额度就更大了,这样就会导致公司出现债务偿还的风险,所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都是高负债率、高财务风险的。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土地、在建工程和在售楼盘,资金的回收周期比较长,经常出现短期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短期的债务有时候不能兑现偿还的承诺,很容易致使公司陷入信用危机。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建设。房地产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财务部门对在资金的调度使用和现金的支出审批应当拥有高度的批准权,统一管理资金的使用。对于下属财务单位则根据业务的规模需求设置两级的资金使用权限,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对于下属各单位已经实现的收入必须全额及时收缴,所需的费用申请需经由总部审核批准再拨付使用。资金的批准使用经由三级权限管理可以及时回收资金,全面及时的掌握整个企业资金的使用状况,实现统一调度,可以避免出现资金沉淀,出现呆账坏账的情况,并可以帮助实现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明确各个分工环节,清除资金流转的内部障碍。

(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着其业务数量不断扩大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及危机。而且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特殊性,许多风险一旦发生则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必须不断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切实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要实现从领导要销售人员,人人以风险防控为己任;其次是数据库及突发风险分析预警系统,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切实防范。在风险防范具体内容上,尤其需要重视对合同风险的防范及措施研究,要加强对合同文本的管理工作,仔细推敲合同文本条款及细则,认真研究是否存在有悖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出现,认真审核合作单位及企业的性质与资质等,从而有效提升财务风险防范水平。

(三)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保证项目运转顺畅。通过预算管理,促使企业管理者严格按照预算规定进行资金的支付,合理地安排和使用资金,并有效降低成本费用。具体而言,每一个开发项目都要有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首先要对项目资金需要量和费用支出进行测算,编制具体的资金需要量计划、成本费用耗用计划和销售计划,再由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部门协助做出更详尽的测算,不仅要考虑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需要多少资金,还要考虑可能获得的最大资金。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和规定执行,杜绝提前付款、超额付款、单独审批、随意支出的现象,尽快收回资金,统一调度和统筹安排资金,减少资金闲置,降低资金成本,保证资金链的安全及项目运转顺畅。

(四)创新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当今的社会是比拼信息的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获取的渠道谁就能先发制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把整个企业的上上下下通过信息系统统一的联系起来,让企业的各个部门共享企业的信息。同时,这样的信息化建设也能够方便企业的财务部门汇总各个部门的财务数据,然后通过统一的分析决策系统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能够做出更加有利于企业股东的行为。加强创新企业信息化操作的严密性,防止工作人员走漏于制度之外,掏空企业的宝贵资源。应该设立严格的内部审计机构,事后对重大的财务事项进行独立的专项审计。

(五)改善资金运作模式。首先,拓宽负债资金的来源。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借款,但是随着银监局加强对银行放款的限制,银行资金的发放将越来越困难。所以,要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项目规模、市场预算等选择不同的借款来源,并且多争取最优的贷款利率;其次,合理安排偿债资金,房地产的存货一般是以储备土地、在建工程和待售房产的形式存在,存货周转比较慢,流动资产的比较高,不容易变现,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房地产企业的偿债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合理科学的安排偿债资金的先后顺序,制定周密的销售计划和收款疾患,保证销售的顺利进行加快销售资金的回收速度,为财务部门做好偿债规划提供必要的前提。

作者:屈锦秀 单位:新乡保障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三)

一、新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宏观经济的变化及影响

(1)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浪潮,使网络经济带动服务业市场的扩张,形成国际金融网络。交易量的增长,使得全球贸易自由化得到发展。金融交易业务实现跨国进行,贷款,证券发行以及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几秒钟就能完成上亿元的交易,特别的方便,实现金融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表现:市场的全球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2)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新经济时代,人们通过知识创造财富。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从外观上来看,它并没有高大雄伟的厂房,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从内在上来看,有的只是软盘中存储的知识,但是它的成功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知识是创造财富最重要的资源。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其中知识经济尤为重要。所以知识经济在新经济时代成为了标志。

(3)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因特网建立之后,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的销售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以后,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使管理数字化,更加方便、快捷,真正的实现网络财务管理。

2.微观经济的变化及影响

(1)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使得获取信息变得很容易。标准化信息,劳资财务通过系统集成和计算机联网,实现实时处理和共享。非标准化信息,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由人的大脑决策。这样,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由纵向转为横向,管理层次少,结构紧凑,效率高。

(2)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影响

在新经济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应用,由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过渡,其特征是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减少中间费用、库存和流动资金,使生产“直达”消费。

(3)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新经济环境下,知识产品成为主流产品,它不随产品的成本上下波动,与制造成本也没有直接的联系。产品的价值主要与产品中包含的知识量有关。这样,生产方式就会向分散的、生产规模适度的方式转变。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不适应新经济时代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主要以有形资产为主,而在新经济环境下,把知识作为主导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此时,无形资产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主要的投资对象。

2.传统产权理论造成利益的冲突

在新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由于传统的产权理论造成利益的冲突,使得所有者权益受到损害,国家要做的就是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权利,使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认真衡量股东经营者和顾客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三方的利益关系平等。

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相关风险问题突出

(1)在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活动的网络化,使得信息的传播得到及时的反馈,所以加剧了企业决策的风险。

(2)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产品设计开发的风险。

(3)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高新技术开发上,加剧了投资风险。

4.筹资方式单一与投资范围有限

在我国企业中,企业靠银行贷款或者国家拨款获得资金,中小企业大多数也是通过银行贷款,由于过程特别繁琐,造成资金不到位,项目开展不了,影响企业的发展。并且主要对国内企业投资,范围有限,无法得到更多收益。5.网络财务势在必行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逐渐出现弊端,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财务管理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这样使财务人员的工作比之前方便,保证工作效率,减少误差。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把网络财务管理的方式引入到新经济环境当中。

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1.创新财务目标

企业的财务目标与它的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传统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其经济效益,使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而在新经济环境下,客户的要求更高,迫使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得不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追求“经济”转变为追求“知识”,此时,企业认识到拥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2.创新财务活动

(1)融资渠道广,方式多种多样。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融资渠道更加宽广。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使得很多外资公司与我们合作,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投资项目多,领域广泛。与在新经济时代下,人们通过知识创造财富不同,在原有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政府拨款或银行贷款来获取资金。所以,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知识就变得尤为重要,是企业生存、发展、获取利益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要逐渐加大对人力资源以及新领域的投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企业投资不仅仅只限制在国内,更多的会面向国际市场。因此,投资项目更多,领域更广泛。

(3)管理现代化,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跨国企业逐渐出现,并且与我国的企业合作,由于合作次数越来越多,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无法及时的反馈企业间的信息。所以,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进财务管理方法,使其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也逐渐发展起来,所以,为了实现财务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可以运用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等网络财务管理系统来实现。“网上银行”这种新兴的交易方式也可以尝试。

3.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更新财务管理理念。首先,高素质人才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富,所以企业应该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在给国内企业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又会带来一些财务上的风险。所以,为了避免企业财务危机状况的发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防范风险的意识。

4.创新财务管理技术方法

在新经济环境下,使财务管理网络化,实现网络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办公室也运用到网络中,实现财务虚拟管理,这样,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

5.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方式

因特网出现后,广泛被人们使用,也被运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由原来的使用账本改为使用互联网,实现网上办公。这样,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方便的,随时随地的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结束语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面对新经济环境,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要,所以,企业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闫静 邵华清 单位: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

一、信息化技术对小学财务管理的意义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使现代小学财务管理趋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小学的财务管理主要就是会计核算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校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控制,有效的管理资金的流动。近几年,国家对小学的建设相对较为重视,大部分小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这也对财务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提高了信息共享的能力,避免出现贪污等现象。此外,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方式也出现了改变,逐渐趋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小学财务管理的变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财务管理的工作特点

信息技术的加入从根本上强化了小学财务的管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以下主要对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1.信息存储的改善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通常都是由人工将财务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记录,一般都是通过书本对其进行储存,这不仅不易保存也容易造成信息数据的丢失,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尤其是在运输与传递过程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与错误,这对后来的财务管理工作影响较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的存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的信息往往是通过信息数据或者电子媒体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存储装备来进行存储,例如U盘、硬盘等等方式。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信息的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信息的质量,避免信息数据的损失或者丢失。

2.数据的传输便利

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进行数据传输工作相对较为繁琐复杂,通常都是采取表格手绘的方式进行传输,不仅缺乏准确性,还浪费时间。在小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之后,在对数据的传输上产生了极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不仅传输的时间缩短了,还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传统的计算机在进行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是进行单项传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而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多项传递,实现了数据的多元化发展。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相关的工作人员交流与沟通更是方便了,尤其是在财务出现问题之后,查找与解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解决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浪费问题,为小学的财务管理制造了便利。

3.互联网的重要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很少应用到信息技术,最开始改革的过程中依靠的是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也逐渐开始落后,效率逐渐的降低,这就要求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对自身的能力与技术进行更新,可以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随着小学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工作人员省去了很多麻烦。但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过于依赖计算机,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例如网络的瘫痪或者停电等现象都会对信息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做好备份工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语

信息化技术对小学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便利,保障了财务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尹秀 单位: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城南小学

(五)

一、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现阶段在物业管理的财务管理中缺乏先进的理念。很多公司的物业管理工作不是由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来做,仍然走着“谁开发,谁管理”的道路。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业管理也在走向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老的观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物业管理工作了。长期以来,物业管理工作都是由一些中小型企业来完成。这些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没有科学的市场定位,更难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形不成效益经营也严重阻碍了物业管理工作的展开。在公司的财务管理上不能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资源的使用有很大主观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强。物业公司的实际工作中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招聘新的员工是往往不看谁的专业知识好或者是业务素质强,而是以成本最低作为招聘的原则。这样很多进入物业管的财务人员缺少必要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

(三)投资回报低。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原意把钱投到那些赚钱快的项目中去,而像是物业公司这种短期内很难产生效益甚至有可能亏损的项目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我国物业发展这几十年来,由于物业费的标准都不高,对维持公司的基本运营都有困难,更难说盈利。(五)资金有限,力不从心。物业管理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数量都非常有限。这其中就像启动资金;物业维修金;日常综合管理资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由于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也难以获得像是银行贷款之类的资金来源,陷入难以为继的状况就时有发生了。

二、提高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物业公司要求得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科学的方法去管理公司的相关事宜。在理财上一定要掌握自主权,并且建立一套自我约束机制来监督财务工作,在规范的管理下促进物业管理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在管理工作中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工作操作和规章制度建设都要有高素质的人员完成。对于人员的招聘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要求,那些不具备会计资格的人员不能进入财务部门工作。同时要对已经从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验,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三)开展财务分析,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一般的物业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业主们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二是开展经营投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财务管理部门要科学的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让公司对以后的发展做好规划。其次,财务分析要评价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高低是企业管理能力的集中反映。企业要分析自身的管理效率,及时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要对企业的财务制度进行检查,保证业务流程流畅运作。第三,企业要根据财务的评估情况做好合理的资金分配,保证公司的各个方面的正常发展。评估自身的盈利能力,在公司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开展多种经营投资。

(四)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对很多公司来说银行贷款是它们获得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所以就要求物业公司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公司经营能力,提升自己的信用度以获得银行的贷款。

(五)多途径创收,规模化发展。既然是公司,就要有盈利。物业公司是盈利性质的企业,仅靠管理服务收入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想办法发展各种经营,以求得更多的利润。物业公司可以兴建购物超市,进行建材代销这样的手段来创造经济收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物业管理公司也可以兴办房屋维修公司、室内装修公司等通过承建建筑工程服务项目为公司创收。通过多种形式的经营来弥补公司在发展中的资金不足情况。

三、结语

财务管理是物业管理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科学规范的财务制度下公司的发展才能健康的进行。在当今的经济条件下,在物业公司的财务管理上一定要狠下功夫,改变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和理念。这种形式下,现代的物业管理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发挥财务监管作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加强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物业管理公司健康发展。

作者:郭红秋 单位:福建漳龙实业有限公司财务部

(六)

一、传统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成本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传统的企业在对成本管理质量好坏进行评价时,往往只关注成本的升降,这严重受到传统成本管理思维以及模式的影响。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会对制造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制造业外部的环境情况出发进行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孕育、成长、成熟、衰退。产品处于不同的阶段,那么成本自然就会有差异。因此,评价的标准是多元的,而不能仅仅参考和依据成本的高低。在进行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实施时,只是政府单方面在推动,可见并不是制造业自身的行为。其次,在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方面,我国制造业的积极性不是很强。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通过降低成本来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盈利。制造业一般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关的规范和制度,比如:奖惩制度、管理制度、材料使用和消耗等级制度以及产品收发检查等各项制度。但是,有的员工在执行这些制度时往往力度不够,有的随意性比较大,有的责任心不强。举个例子,有的材料收发凭证单上面有关负责人的签章不够健全,而有的工作人员在对材料进行清点时往往比较粗心大意,造成库的数量与清点时的数量不符合。企业的环境是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无论是在经营过程中,还是在生产过程中,这些变化往往会对产生资源耗费。可见,企业在对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执行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加大力度。

2.成本控制方法方面

制造企业要想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就需要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出发,用价值分析的方法来对待每项工作,这样企业的价值和利润才会达到最大化。但是,笔者在对目前的制作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后发现,有的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比如:手工操作,而没有使用目前研发出来的有关软件。有的企业虽然运用了成本控制软件,但是没有从自己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成本控制软件的开发。这样的话,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阶段,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就脱离,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1.加大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要想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制造业就要从成本的多个动因出发,在追溯计算成本时,将和成本有关的因素全部考虑到内。此外,还要将无效的作业降低,必要时进行消除掉。需要做的工作有:

(1)节约能耗是降低企业成本的一个关键的措施,此外在采购原料和设备时要合理,不能盲目。这些都是降低成本的基本措施。我国制造业要进行改革,为了降低维修成本,我们可以使用“零库库”的方式。

(2)在构建成本核算的数据库时,要和企业自身情况相符合。具体的数据内容包括:废旧材料回收单、材料领用单、材料请领记录以及材料退回单、产品入库单、日常生活消耗记录、薪酬支付记录单以及员工考勤记录等。

(3)强化科学统计。企业要对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详细的统计,不能马虎,比如:在每名技术员工、每道工作程序以及每台大型设备中产生的资源消耗数据。因此,做好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一个关键就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做,为自己设计出科学的统计表格。

2.集成成本管理模式

集成成本管理模式为了达到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往往会将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的特点结合到一块。作业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的产生和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要求是分不开的,此外二者的核心都是层次分析过程。二者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使用时可以有效的结合到一块,这样可以进行互补,就不会产生太高的成本,也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制造业的优势比较大,目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较大。因此。制造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财务管理,笔者对目前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希望对制造业的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宏梅 单位:江苏无锡市冠云换热器有限公司

(七)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我国事业单位的相关预算编制不够完善。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逐步提高,单位项目的细化问题应该予以重视。不过,当下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比较粗收,应急资金的申请周转性差。同时,当前临时性支出项目较多,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比较混乱。在预算编制中,单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预算不准确,预算时间也比较仓促,预算安排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单位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岗位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不科学,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安排,财务管理上的记账人员、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等没有进行严格的职务分离,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状态,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混乱,运行效率低下。二是审批制度的不健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对于审批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导致制定的制度不完整或者不科学。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的审批限额进行开支或对于大额经费的开支也没有经过可行性的论证和报批,这使得审批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没有对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有效约束作用。三是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薄弱。对于全过程的管理没有落实到位、财务审计工作滞后、内部审计和监督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没有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一些单位并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单位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二、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议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财务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这一交替演进过程就是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加强认识,转变观念。转变理财观念,认识知识资本充分利用知识资本,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优化预算管理,提升编制质量。首先,明确财务预算重要性。由于事业单位大部分资金都是通过财务预算,然后再进行财务拨款申请,所以财务预算在事业单位业务活动顺利开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必须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其次,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事业单位可通过零基预算方式进行预算编制,并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合理性。由于预算编制范围较广,因此必须与各个部门相合作,以提高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如果遇到重大支出项目,需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统筹配置。再者,保证财务预算编制的有效执行。事业单位在尽心财务预算时,必须按照预算编制来执行,以达到节约资金,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如果在财务预算执行中,发现财务预算出现超支或者超计划的现象,需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基本的行为规范,想创新单位的财务管理,就必须建立以决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制,并且要有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的岗位责任制度,合理安排相关的岗位!保证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并且落实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其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经费审批制度,经费审批制度必须依照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严格遵循审批的程序,编制出常规授权的指引,对于一些超标准、超限额或重大的项目支出等要实行集体审批或者连签制度等。最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文化对于财务管理创新非常重要。要注重培养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考虑到财会知识和有关财经政策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逐步建立业务培训指导、信息沟通机制,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财经法律法规政策的及时贯彻执行。

作者:金天勇 单位:项城市农机局

(八)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一)尚未建立较好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

近几年,很多专家不断剖析和探索财务评价问题和相关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很多电力企业公司分离财务剖析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体系,缺乏完美性和一致性。因而在企业决策时,我们基本上都看不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国际上评价企业业绩通常是看综合财务评价这一指标体系,并且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依靠此项来监督约束企业行为,加以参考。

(二)缺少财务支出决策的科学手段

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财务会计流程的时间空间限制性,尤其是在供电单位,我们通常从几家到几十家人员中取得很多决策信息,但是要依靠公司框架,从一级一级下来不断积累,由此得到的策略支持方法会很迟钝,以致我们就会看到财务决策信息的匮乏。即使是公司有了很好的评价和分析体系,我们也会因为缺少信息化支持,使得公司的决策不准确。企业中软件的运用重复现象达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在供电的单位里,信息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间接导致了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低,部级的电力公司曾经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研发的规则没有很好的落实下来,一直有建设分散和重复的相关类问题发生。

二、实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建立现代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对边远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加快发展进度,使之在企业管理结构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上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接轨。经营管理的信息中心是电力企业的信息中心。我们只有高度重视财务信息化,才能真正的创建现代类型的电力公司财务管理体系。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应以财务管理为重点

这么多年来,电力企业会计电算化并未在财务管理方面有大的发展,只是局限于会计核算方面。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的主要目标一直是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为了促进资金管理,我们就要设定基层单位银行存款账户余额,从而使企业资产有更多的运营能力。为了加强工程管理,我们必须和计划等工程部门联合审批,使工程拨款尽量合理。工程完成后,自动清算该工程费用,并且生成竣工结算报告。

(三)财务信息化应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因为电力产品不可储存,所以必须实行资源的统一调度和有效配置,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集中式管理。从企业资源的角度来看,会计主体的资源是整个集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来看,各会计主体还是各自独立的,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现在,由于广域网、互联网等的存在,已经使分散的那些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存放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中信息处于隔离的问题,这样企业领导就能够随时随地的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四)财务信息化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主

从财务部门本身一直发展延伸到企业中的其他与之有关的业务方面。一个企业不应仅建设财务管理信息,还应当建设所有与企业状况相关的业务。

(五)应用范围应该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这也是为了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动态实时的管理、配置和控制,我们同时还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我们不能随便改变原始业务发生点,必须要严格按照统一的业务流程发生。

(六)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应向前发展

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事后的核算,更应该大步向前发展,发展到全面管理以及优化、评价等各方面。我们实行全面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自己企业和公司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并且完整地计量、记录在企业中所有与财务有关的业务内容和业务门类,并进行核算、计量、核查、钻研,以实现货币流、信息流、人才流的管理。按照预算管理,把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到每个项目和流程,实现动态、紧张、严密的流程控制和预算控制。对于大部分的企业业务数据和管理活动,能做到根据掌管和治理的需要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搜索、剖析,建立不同类型的管理方案的评价体系制度,保证了我们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使公司企业能够有更大的竞争能力来应对多变残酷的市场。

三、结束语

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地推进和深化中,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此电力改革目标下,我们的目标都与财务管理相关内容中的具体目标相关。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电力部门财务管理正规化的很好措施,我们借助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来促进财务信息化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给财务管理工作提升财务基础工作质量,搭建信息平台。并且,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向精细、开放等方面转变,这种转变对电力部门的要求是,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

作者:孙姝箐 单位: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

(九)

一、市政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资金流入与流出,但前提必须是资金增值。这需要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使企业资金在周转中得到控制,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二、市政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落后

由于施工企业粗放经营,并且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者们对于财务管理讲起来很重要,但管理中次要,忙起来就扔到一边,完全不要。这种情况导致财务会计的监督决策作用得不到发挥,管理上较为落后。

2、资金分流,管理分散

由于企业施工点多、施工线长,多数是流动作业,资金集中管理难度大,很难统一调配。尽管已经实行工程项目经理负责制,但是还会出现资金分流和管理分散,弱化了工程成本管理。

3、财务制度流于形式

由于市政工程项目承包人往往把财务交给亲友管理,在成本管理与核算上缺少约束机制,加上这些人员大多无证上岗又缺乏专业培训,有的把成本科目当成万能的会计科目,乱列与乱摊现象十分严重;企业报表的准确率大大降低,财务制度成了摆设,被束之高阁。

三、加强市政工程财务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要理清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是分管企业记账和报账工作,并且收集各种财务信息,进行资料整理;财务管理是及时进行评价,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会计核算是基础和手段,财务管理是企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的依据。

2、提升财务专业工作人员素质

针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全、能力差等问题,首先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资格加强审查,必须持证上岗。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对财务人员既要进行财务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对他们进行工程概预算及工程图方面的培训,还要对他们进行财务制度和相关规定教育,以适应财务工作的需要。

3、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首先要明确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程序和审批权以及责任制度,定期对工程项目实施决策,针对重大项目必须由决策机构进行审议批准。其次要明确概预算的依据、内容和审批程序。财务等相关部门应定期审核概预算,保证其真实性。最后要明确价款支付方式。必须严格依照工程项目合同展开价款支付,不能提前支付。合同管理要遵行归口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合同会签审查制度,特别是对付款方式等关键性条款要加强分析研究,对存在的缺陷及时修改。只有进行层层把关,才能规避各种风险。

4、集中管理、规范使用工程资金

资金是保障项目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必须掌握项目资金,保证不会出现短缺等异常状况。由于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点多、线长、面广,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对工程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规范使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具体来说,用款部门每次用款时应向财务部报送用款计划,由施工、财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审核批准后方可纳入现金流量管理,并且对每笔工程款都应做到统一划拨;科学控制付款进度,防止资金沉淀或短缺。

5、使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

应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一方面,既可以使企业全年的库存资金占用率大大降低,又可以提升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财务信息化系统可以形成集团高效的报告体系,既可以简化信息采集过程,又实现了财务业务工作一体化,提高市政工程的管控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财务管理虽然作用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完善,从而提高市政工程建设效率。

作者:陈旭 单位:唐山市市政建设总公司

(十)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一是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如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学时不足;二是偏离实践教学目标,如有些实践课程之间没能形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影响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2.专业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财务管理专业设置课程的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但目前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按照实践课程的特点开展形式各异、内容生动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形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一味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按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完成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专业教师教学指导能力欠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高质量应用型财务人员。这对学校授课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教师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实践应用能力。现在大部分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选拔要求较高(硕士或博士学位),一般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在企业从事实际财管的工作经验,缺乏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能解决实际财务问题。

4.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对于部分院校来说是一项薄弱环节。如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课通常与会计专业一起共用会计实验室进行实践课程,很少有学校对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建立专门的实验室,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太短,实际操作性较差。此外,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至关重要。目前许多院校与当地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学生很难深入企业实际动手操作,大部分企业只是要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职责范围等知识,学生无法接触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提高专业实际操作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通常分成三个模块:基础实验、综合仿真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要优化大模块,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单项实验设计。学校要优化单项实验设计,此模块教学是开展以下两个模块教学的前提。单项实验模块教学通常是将本专业涉及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单独进行设计,单项实验模块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当借助计算机软件实施操作实验就更简单了。学生通过操作此类实验可以熟练进行财务模型的设计和财务分析、制定财务决策等。综合实验设计。学校要优化综合实验设计,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综合实验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点多、难度较大。具体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虚拟企业全真岗位完成财务综合实验,这个环节主要完成会计岗位设置、经济业务核算、财务数据分析等手工模拟和相对应的信息化模拟;二是基于项目设计完成财务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学校要优化研究设计型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实验不仅本身具备综合实验的基本特征,而且研究目标明确、设计任务具体。学校可以将研究型实验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如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解决企业实战问题。

2.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即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的前提下,对财务管理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专业教学中运用的步骤为:财管案例引入—创设情境问题—案例探讨研究—归纳总结。在实践教学中引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发现现实中的焦点财经问题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问题,锻炼学生开放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教师定期到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加自身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与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建立横向课题等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带领学生多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增强实践指导教学的能力。二是聘请校外专家走进来,不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专家来校做讲座。在校内外导师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可以使教师学习到许多实务经验,还可以请专家帮助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薄弱环节,使实践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业实训报告范文8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

目前,全国有150余家高职院校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大多数院校的该专业都是2006年以后才成立的,均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对于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少社会关注,专业建设相对滞后。针对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资源来看,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理论比重大、门类多,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重复交叉以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独特性等问题。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打破现有课程之间的藩篱,在不同的课程之间,尤其是在社区工作专业技巧课程之间建立起前后的承接关系,强化社区服务各环节技能的训练,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整体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为全国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平台

面对全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总体供给不足、发展参差不齐、人才供给分布不均的现状,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势在必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共性需求,带动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快速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培养水平差距,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从而解决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2.为城乡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

紧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需要,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即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库、综合实践项目库、专业课程库、教学素材库等。通过为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在制订岗位规范、开发岗位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职业标准、政策法规、岗位规范、业务相关视频素材的资源检索、在线指导,从而促进社区岗位设置、人力资源建设、从业人员培训、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为区域社会管理与服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整体提升从业人员参与城乡社区管理、解决城乡社区问题以及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建立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创建数字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构筑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学生、机构社工、社区服务者及其他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终身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能实现无障碍学习,从而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开发适应现代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一线主要岗位人才培养的系列教学标准,建设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主要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资源、仿真实训系统、实践教学资源,打造具有资源丰富、更新及时、功能优化、应用便捷、界面美观、大方实用、长效服务、开放运行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网络门户,满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辐射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相关专业群的改革和发展;形成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优质教学资源聚集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领域改革和建设的辐射示范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历系统教育、社会课程学习和行业业务培训的终身学习中心。

2.建设思路

遵循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应用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原则,通过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解读、课程重构、核心能力仿真实训、研究项目指导书等路径,建设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形成资源应用平台、仿真实训平台、交流服务平台,将资源库建设成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优质资源聚集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领域改革和建设的辐射示范中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历系统教育、社会课程学习和行业业务培训的终身学习中心,以满足全国高职院校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需求为目标,全面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并深层次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建成基于网络运行、开放式管理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库。在上述建设原则、建设特征、建设路径、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在具体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通过共建共享、资源整合,与行业、社区深度合作,设计具有高职特色、专业特色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联合各地区的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典型行业、社区等共同组成资源库建设团队,依据行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集思广益,取众家之长,保证资源库建设内容,同时兼顾行业、区域、学校、专业特色。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等,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②依据社区、机构等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科学规划设计核心课程和各配套资源库。基于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过程的要求开发建设核心课程资源库,核心课程是资源库建设的重点。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等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为目标,兼顾我国不同地域社区发展的状况,构建与我国各地社区服务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实践项目库。根据课程开发、学习者自学、行业员工培训等需要,以展现工作规范、工作场景、工作过程、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案例、典型社区服务网站链接等形成的案例、视频、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素材,形成教学资源素材库。其他配套的资源库有职业岗位标准库、社区综合服务实践平台、社区人才交流与培训平台和人才培养方案等。

③运用先进技术,建设一个具有集成信息资源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门户网站。按照易于检索、易于使用、易于交流互动、易于分享的原则,依据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活动领域,依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资源逻辑框架,建成美观规范、运行流畅、交互性能良好的资源界面。主要功能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网站资源管理、行业信息、行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为本专业搭建全国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教学与就业信息平台。

④以优质服务为目标,对资源库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管理与维护。在资源库建设、使用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库的上传、审核、使用、激励等成套管理机制保障体系,逐步将资源建设向全社会开放,保证访问量和下载率,并不断进行更新,促使资源库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0%。形成一个共享共建与边建边用相结合、通用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对用户的提问与建议及时回复与统计,保证行业、用户及第三方对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效果评价高,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总之,通过建设资源丰富、功能完善优化、界面美观实用、服务优质长效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达到以下预期效果:一是为国家高职教育专业资源库构建模式及建设提供参考,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二是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三是规范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实施效果,缩小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差距,从而整体提高全国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教育水平;四是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设置、人力资源建设、员工培训、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作者:廖敏 单位:湖南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性质:86个社区中,散居型社区为70个,单位社区为16个,各占81%和19%。社区规模:10,000人口以下的小型社区为73个,10,000~30,000人口的中型社区为6个,30,000人口以上的大型社区6个。社区建成时间:1995年前建成的老社区33个,占约4成,1995年后的老社区53个,约占6成。社区办工作人员数量:5人以下的社区13个,10人以下的社区65个,拥有10名以上工作人员的社区办有8个。社区办信息化设备拥有量:5台以下办公电脑的社区为绝大多数,共73个社区,占87%,10台以下的社区办为个,约占13%。由于工作人员数量的原因,无一社区办办公电脑在10台以上。社区办网络环境:大部分社区都能接入互联网,但同时也存在一个社区为无互联网办公环境;在能够接入互联网的85个社区中,有69个社区采用ADSL接入方式,16个社区为光纤接入;大部分社区的接入带宽在10M以下,有76个,占92%,10M~100M之间的为6个,占7%,只有1个社区办接入带宽在100M以上。

(二)社区办工作情况。社区居民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为:福利和公益服务占69%,卫生服务占69%,教务服务占40%,文化服务48%,法律服务27%,家政信息31%,物业信息64%,其他4%。在这些信息中部分内容是可以公开的,而部分信息是不便于公开的,可公开率分别为:福利和公益服务69%,卫生服务71%,教育服务54%,文化服务61%,法律服务43%,家政信息34%,物业信息53%,其他6%。社区信息手段的使用情况及对信息方式的预期。目前社区办进行信息的手段较单一和原始,绝大多数采用张贴公告和发放传单的形式,其中张贴公告的使用率为100%,发放传单也占了36%,信息化手段中QQ群占9%,手机短信占6%,无一家社区办采用网站通知的形式,即目前我们选择的86家社区中,无一家具备社区网站。调查哪种信息方式更能使社区工作更加规范、便捷,其中认同QQ群方式的占24%,手机短信占26%,张贴公告占50%,发放传单占29%,网站通知占29%。出于促进规范化、信息化的考虑,可适当增加哪些信息的途径?45家即52%的社区办选择了网站通知的形式,其他依次为QQ群44%、手机短信41%、发放传单8%、张贴公告2%。建设社区网站对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是否有所促进:近98%的社区办认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2个社区持相反态度。建设社区网站所需栏目统计情况。社区办对信息公开的需求各不相同,总的统计结果为:社区动态94%,政策公开97%,社区党建77%,时事专题72%,服务信息94%,招工信息85%,其他信息9%。征求对社区网站建设的建议:得到反馈意见45条,反馈率达到52%。建议大多集中在信息公开、栏目设置贴近百姓、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网络应用能力培训等方面。

二、调查结论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越发重要,这也使得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关于民生的课题,具备现实意义。通过此次调查,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各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一般。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选择了保定市三个市区的86个社区进行问卷的投放,覆盖了不同规模、不同建成时间、不同类型的社区,各个社区的办公人员和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也各不相同。综合问题结果,可以得出,目前保定市各社区办的工作人员较少,绝大部分在10人以下,具备一定的办公用机,数量一般低于办公人员数目;绝大部分社区办具备上网条件,但由于大部分社区办采用ADSL接入方式,接入带宽一般在10M左右,不具备固定IP,不具备进行网站建设的硬件条件。

(二)社区信息方式陈旧,但都有选择信息化手段的意愿。86个社区在进行信息时,无一例外均选择了张贴公告这种方式,其次则是选择发放传单,而通过信息化手段信息的社区则非常少。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对于使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具有强烈的意愿。

(三)受客观条件限制,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网站建设的认识不够。通过调查结果可知,社区工作人员认为社区网站对于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是具备促进作用的,但是只有52%的社区认为网站通知是信息的有力补充,这显得有些前后矛盾。通过问卷最后一题的结果和到社区进行回访,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社区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社区网站的技术了解较少,使得他们认为社区网站是“高高在上”的,虽然社区网站对信息化、规范化是个有力补充,但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足以进行网站的相关维护,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进行技术培训的意愿。

(四)结合社区具体情况,选择条件适中的社区进行试点,制作信息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社区网站。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回访,我们了解到,社区工作人员大都对社区网站报以积极态度。为此,我们将选择一两家条件适中的社区办,进行社区网站的试点,将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的需要,合理规划网站栏目,使之成为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新窗口;同时在建设网站时,尽量将后台管理程序简化,做到简单易用、好上手,方便一般工作人员的使用。此外,我们还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

作者:高? 崔玉静 宋鑫 谷海英 单位:保定广播电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

第三篇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社区管理因素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户籍意识不强,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较多困难。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社区缺乏了解,不知晓自己隶属于哪个社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调查中均表示不知道社区居委会在哪里,不了解社区有哪些机构组织可以为自己提供服务,甚至有些已是本地常住居民,对社区也是知之甚少。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买房定居,但是没有做到户随人迁。接受问卷调查的一位社区工作者透露,在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他所负责的Y社区的户籍登记,外来买房定居的新生代农民工共有1500户,但是接受信息登记备案的只有600户。户籍信息不能及时对接,给社区的人口管理带来不便。当然,相应的服务也无法开展。

第二,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行使权力有限,难以有效地管理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表示不知晓社区能为其带来哪些福利与保障,自己能享受哪些权利,该履行哪些义务;有了问题,不知道该去哪些机构寻求救助,维护自身权益。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对这一群体的覆盖度不高,使其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幸福感降低。一位接受调查的社区管理者透露,政府规定社区仅能对管辖范围内登记的常住人口进行管理,对于没有登记的,或者受承包商集中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没有管理权限。然而,他们却和普通居民生活在同一地理范围内,这就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小区内的多数农民工居民只知物业管理公司,对社区管理的另外两大主体即业主委员会和居委会及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则知之甚少。

第三,城乡居民差别对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不高。社区工作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工作存在一定缺陷,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生活不够丰富,城市归属感不强。由于城乡居民差别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信息的获得、就业机会、就业培训等方面均不如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有些社区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及平台,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没有本地居民宽泛。由于存在借读费等额外费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成本高于城市居民子女,而他们享受的教育待遇却不尽如人意。这增大了他们城市生活成本,增加了生活压力。城市居民的地域歧视也使他们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感和信任感,减少了城市融入的热情,降低了城市归属感。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城市社区的真正融入。而包括制度因素的限制、社会管理的缺失以及城乡差别带来的歧视对待等则是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一,制度性因素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影响社区管理。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首先需要关注的应是当前国家制度建设,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性的差别对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长期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户籍制度限制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迁徙互动,使得户籍在作为一种登记凭证的同时,作为一种身份的标识。不同地区人口的差别对待,使城乡居民在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巨大反差,造成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城乡儿童接受教育也受此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习受到一系列限制,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均不如城市居民子女。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度不够,不能有效地为这个群体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措施,这就给新生代农民工再就业、子女教育和自身素质提高等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第二,社区管理部门行政权力有限,社会管理的缺失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社区管理主体之一的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由派出人民政府决定其行使行政权力的大小,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街道办事处去做。但是,各部门大量的工作常常让街道办事处应接不暇。管理服务的直接性和被动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大量问题时,只能依据其重要性来处理,而对这些问题熟轻熟重的判断往往带有很深的主观性。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明显偏向于城市,成为服务城市的工具。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被纳入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范围,目前的社会管理更偏向于对他们进行限制和管理,而非服务,对他们的诉求多数不能采取及时的反馈和回应。真正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切实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感的降低。现实使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内部资源来实现自己在城市中的人际交往。此外,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情感疏离和社会偏见,也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进而加大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疏离,减少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给城市社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和难度。

第三,城乡差别带来的歧视对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的公正性。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劳动技能、务工目的、心理素质方面都差异巨大,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务工和养家糊口,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渴望在城市扎根立足。然而,由于城乡经济条件、卫生状况、教育设施、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城市人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一种优越感,以歧视的眼光对待身边的农村外来人口。虽然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但还是难以满足城市的人才需求,不愿从事低层次工作,使得就业情形陷入尴尬境地。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素质不高,自我约束不够,违法犯罪事件也屡有发生,降低了周围环境对这个群体的接纳和包容。由于城乡二元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将自身所在群体与城市居民区别开来,觉得低人一等,对自身的存在感知认同感下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工作的改善路径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水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渗透到农民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兼有整合与排斥的作用。社区管理模式破旧立新,以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改善社区相关工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当前社会工作的需要。

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管理中,“坚持‘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党政主导,各方参与’的原则,‘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社区管理的重心下移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层次,立足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把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相结合,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为主”,从而有效改善社区管理水平。应当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的工作积极性,适当扩大其行政权力,使政府能更好地通过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为人民服务,把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落到实处。此外,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应调整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全力配合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展开各项工作。各社区管理主体只有进一步明确职能,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携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社区融入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扩大社区准入,构建社会公平的良好社会语境。在政策方面,目前的户籍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最大的制度阻碍,扩大社区准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制度障碍,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逐渐消除城乡居民社区的差别待遇,实现社会公平。在社区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关服务,如清洁维修、家政服务等;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如婚姻咨询、心理矫正、素质教育、法律援助等,以此密切城乡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社区工作者应加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交流,真正倾听他们的生活诉求,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进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扩大社区参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能力。居民社区参与是指“为社区所有成员创造机会,让更广泛的社会能够积极贡献与影响发展过程,平等的分享发展成果”。稳定的社会组织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突破自身局限性,加快城市居民对其接纳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有理想有抱负,渴望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得以实现。参与社区管理,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一定途径进入社区已有的组织单位,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单位、社区志愿服务单位等,吸收有文化、有纪律、有抱负的青年农民工为社区和社会服务,锻炼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促进他们的社区融入。第四,平衡社会福利,健全社会资源再分配机制。社会福利系统是支撑社会认同的体系之一。人们承认“国家中心主义”,即政府为社会成员承担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供给责任。依靠社区进一步实现社会福利系统,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目前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社会福利再分配机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获得国家为其提供的福利待遇,这些福利涉及住房、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职业培训、子女教育、权益维护等各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扩大社区准入之后,可以依靠社区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子女义务教育、社区治安保障、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等,再加上社区图书馆、健身器材、卫生服务站等服务设施的公共享用,可以平衡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任重道远。这个进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变换,更是经济和心理层次的多重接纳。在社区管理工作改善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应不断突破自身的素质障碍,增长个人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区,加强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了解,维护自身权益,保障群体应得利益,以加快城市融入进程。

作者:黄赛燕 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

1、老年高血压病

在社区管理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采用先基础治疗,后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我们这里应该注意的就是药物治疗。所以我们这里需要准备大量的药物,最主要的就是降压类药物: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α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这些药物往往能够救人一命。而且老年患者常常患有其他多种疾病,如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能力的同时,不仅要看中药物的疗效,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有关禁忌。目前老年患者高血压病的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部分患者都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家庭治疗虽然方便,但是很可能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故而导致严重后果。老年高血压治疗误区之一:凭感觉服药,平时不测量具体血压,只是因为自我感觉来服用药物,在无状况时甚至不服用药物,一旦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就突然加大剂量。血压忽高忽低或上升下降过快,一样会有危险。仅凭感觉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2)治病心切而大量服药,可导致到大脑发生梗死等。

3)间断服药。不能持续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状况转好就以为完全治愈,而自行停药,一段时间过后,病情再现的时候又开始用药,导致血压变化波动较大、变动频繁,而且是机体产生耐药性,让继续治疗难度加大。

4)不听医嘱而乱用别人的药方或者相信一些偏方,不同的患者的药剂量是不同的,如果不对症用药,往往只会加剧病情恶化而起不到一丝治疗的效果。5)老年患者喜欢睡前用药,认为这样的效果比较好。殊不知,当人体处于熟睡状态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心血管、心脏等器官的工作效率会降低,血压会比白天降低20%,而又使用药物,使血压进一步降低,导致血压远低于白天,容易使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供能不足,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2、社区管理方法

根据社区相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组管理。制定出合理人性化的有效方案,可以按患者病情的严重性来加以分类,对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老人进行频繁长期的探查,回访,监控,对中度的高血压病的老人,周期性的进行检查,访问,对高血压病较轻的老人可以隔一段时间,做一次体检。社区管理人员可对患有高血压病的老人制定健康计划,来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1)药物方面,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并进行药物的效果追踪,为老人提供安全可靠的药物,使老人少走弯路。现在有许多老人往往都是有病乱投医,去小诊所,找小偏方,吃了不对症的药物,耽误了病情,有的老人对自己的病懂得一知半解,如医生建议少吃盐,有的患高血压病的老人干脆不吃盐,这也是不对的,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绝对的杜绝,与医生的建议也是不相符合的。这时候,就需要社区管理的服务人员的用药指导

2)周期性的测量血压。这样可以随时掌控病人的血压变化,也可以建议患高血压的老人在家里配备测量血压的仪器,随时进行监控,对血压升高的患者进行病情加重的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对病情好转,血压得以控制并降低的患者,加以鼓励,并用更加积极的,更加适合现状的药物,进一步缓解病情。行为干预,在社区积极开展降压方法的探讨,对错误的方法给予及时的纠正,免费发放一些有关高血压方面的书籍,光盘,录像带等,在社区显眼的地方做有关积极应对高血压的板报,呼吁低盐生活,发给居民6克盐勺,时刻提醒居民健康饮食,戒烟戒酒戒赌,并教会社区高血压的老人避免那些不利健康的危险行为。

3)定时检查,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按时的去检查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指标,对出现异常的地方做出及时的处理,不可延误病情。

3、总结

关于老年高血压病的社区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多叮嘱,尽量普及知识,尤其是要着重叮嘱患者的家人,按时服药、不乱服药、用药。如果学会了管理的方法、其实照顾老年高血压患者很简单。

作者:张玉清 单位: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东工农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五篇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迅猛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当今社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局限:

(一)民间性受制,缺乏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产物,其领导人大多数是由政府委派、任命的,大部分资金也是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政府一方面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控制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权利,使政府能够应对非营利组织的过于强大而带来的隐患。非营利组织受到政府的行政性控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社区管理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与社区居民相隔离,与社区管理相脱节。

(二)支出大于收入,筹资难度大

随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非营利组织逐渐走向自治,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也不断的增强。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涉及科、教、文、卫等方面,服务项目齐全,种类繁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非营利组织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补贴和会费收入,以及社会的募集筹资,基金会的援助等。非营利组织自治能力越强,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就越少。非营利组织过多的依赖政府,资金不足使之处于紧张的状态。由于我国企业和公民的公益心不是很强,所以通过社会募捐集资获得的资金有限。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服务性、志愿性的性质,营利性收入甚微。非营利组织支出大和筹资难相互矛盾着、,成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一大阻碍。

(三)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的保护和制约

我国正处于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的过渡时期。有些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在社区管理中不能有效的开展活动,受到了种种限制,诸如注册难,找不到归口部门等,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重重困难。有些非营利组织则是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打着非营利的旗号筹集资金,却不把资金用到社区管理服务中,产生管理腐败。有些非营利组织形同虚设,不管理,不服务,不监督,使社区管理活动以及服务性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有些非营利组织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忽视资金利用的成本及有效使用,没有达到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逐渐实现非营利组织的自治

政府应放松过去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性控制,进行社区管理多元化,与非营利性组织、居委会、企业部门等通力合作,推动社区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实现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平等友好合作关系。为了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建设,并确立其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威信力为非营利组织代言,增强社区居民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

(二)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自身建设

随着非营利组织的逐步壮大和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补贴,需要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非营利组织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宣传社会公益事业,激发企业和公众的善心,达到获取资金的目的。提高自身的可信度,与其他非营利组织或者营利组织合作,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非营利组织想要发展壮大,需要完善自身建设。一方面提高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有专业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规范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实行民主的决策方式,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化,避免贪污腐败发生。

(三)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宣传力度,使公民能够深入了解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性,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中来。推进非营利组织建设,需要培养专业的社会志愿者,一方面对在岗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调动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可以是高校毕业生,也可以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人才。同时应该建立良好工作坏境,为招贤纳士做准备。

三、总结

非营利组织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能够弥补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管理中的不足,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管理的繁荣与发展。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中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和培养,以及其自身的不断完善,为其今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石花亭 余义霞 孙林虎 单位:黄淮学院

第六篇

一、社区发展在澳大利亚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归属感功能。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特别重视外来移民的归属感培养。多数社区或者以种族、或者以宗教为中心,开展社区服务可以帮助非英语背景的移民尽快适应环境,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进入主流社会。

2.纠正功能。社区提供的大量体育和文化设施,吸引青年人从事各类文体活动,能有效降低社区犯罪率。而对于轻微犯罪者,社区通过社区服务令、家庭拘留、定期拘留等形式,令其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在实现刑罚的同时,使犯罪者快速健康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之中。据报导,澳大利亚社区矫正罪犯再犯罪率仅15%左右。

二、澳大利亚社区管理特点及借鉴意义

1.市场导向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近20年来,尽管政权更迭频繁,澳大利亚历届政府仍坚持围绕“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治理改革,将大量公共服务改由市场指导的私营机构提供。社区服务的组织形式体现了这一管理理念,除小部分服务仍由政府出资运营外,大多数社区服务如邮政、垃圾处理、就业培训、托儿中心等则通过合同外包形式转给各类私人企业。政府依然对该领域服务负有责任,但依据合同规定实行目标监督并为私人生产提供资金,由私人部门根据合同提供公共服务,以求效益最大、费用最低和创造就业。

2.发达的志愿者服务体系。除私人企业外,在社区福利、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方面,大量的志愿者参与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地政府非常善于使用志愿服务,在节省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通过法律规范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使志愿服务成为与社区每个人安全和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志愿者不再是与社区管理活动相对立的局外人。比如,墨尔本市的北墨尔本区,其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只有110人,却有5500名志愿者常年参与社区管理工作。学校所在社区也经常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如面向国际学生的帮扶活动,帮助国际学生寻找住地、办理医疗保险、银行服务等,使其尽快适应当地生活。

3.以社区为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以墨尔本市郊区为例,不同社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别较小,充分体现了通过提供均衡的政府公共服务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管理理念。具体为:设施分布均衡,再小的社区也会有基本的托儿中心、医务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均衡,政府服务外包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愿意进入偏远社区,居民享受的基本社区服务质量不会因地理位置而显著降低;价格均衡,对于部分有偿服务,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监督职能,有效避免了价格在地区间的波动。

4.专业、人性化的社区管理。人性化体现在以人为本。澳大利亚的法律不仅总类多,而且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房子修缮、宠物豢养到行车安全都有详细规定,且管理细致入微。如果业主养有各种宠物,社区会定时派志愿者查看宠物情况,对照看不周、弃养等行为会予以纠正、处罚。

5.注重全面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社区管理注重公众参与,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社区发展规划注重本地区与邻近社区,本地与上级辖区的协调,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居民普遍的社区意识,鼓励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发展的各项决策,扶持社区不断健康发展。

三、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促进和谐广西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广西社区发展也步入快车道。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广西社区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起步较晚,发展快速;二是缺少必要的政策指导和扶持;三是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提供服务,行政化倾向突出;四是社区建设由民政部门牵头,各部门根据职权分头参与,社区建设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合;五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发展的渠道少,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社区(街道)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单位,既是发展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平台,也是宣扬党的政策,改善干群关系,减少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沿。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广西社区管理和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是构建设广西和谐社区的相关建议措施:

1.健全社区管理制度。厘清基层政府、社区委员会、社区建设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三者关系,改变目前社区多头管理却无人承担责任的现状。由社区委员会统一管理社区发展,突出其居民自治性质和社区管理职能,压缩机构设置,减少行政色彩;强化基层政府的监督、引导职能和出资人角色,转变现行的民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社区管理模式。

2.探索社区建设新模式。应根据社区的服务不同类型和特点,借鉴近年来广西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有益经验,摸索社区服务建设新模式。对新建设施,由社区委员会根据需求提出申请,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统一规划和拨付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并组织实施;对已有设施拟并入社区管理的,由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业评估和认定,地方政府牵头组织改制,按统一标准安置人员,避免遗留问题影响社区和谐稳定。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项目多,管理部门多,分门别类,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由社区委员会统一运营既不现实也容易出问题。私营部门在同等条件下具有更高的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可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可首先选择条件成熟、群众密切关注、布局分散、社会热点、行业考核标准较为完善的部分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力量开放,待条件成熟再全面铺开;通过降低准入门槛,采取投标、合同外包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其向边远社区投资,能达到改善服务质量、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4.强化社区的纠正功能。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实现人口数据在社区层面的有效共享,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创新社区人口管理模式,在保障居民和外来租户平等享有社区基本服务的同时,推动地区性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吸引人口向中小城镇迁移,加快我区城镇化发展;加快文体设施建设,鼓励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从事健康的文体活动,减少犯罪滋生。

5.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维稳机制。充分发挥社区衔接居民与基层政府的窗口作用,使社区成为及时了解民生、反映民生、解决民生的重要平台。研究推动社区一级的重大政策听证制度,充分征求居民意见,谋求共识,避免新的不稳定因素滋生;加强社区基层党建和法治宣传,将基层党建与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突出对青少年、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与照顾,努力在社区营造团结、关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加大社区信息收集与整理,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社区涉稳事件信息预报与防控能力。

6.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尽快出台规范志愿者管理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于运营周期长、收不抵支、成效难以衡量的社区服务如社会救助、老年中心等,鼓励和引导公益性、专业化的志愿者组织踊跃参与,提高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比例,通过自我服务,改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努力吸引青年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将其服务经历列入社会实践记录,提高青年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7.研究资金扶持新办法。社区建设应坚持政府为主,非营利性组织、公益部门、个人捐赠为辅的投入模式。在运营上,可借鉴澳大利亚做法,鼓励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在运营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缓解基层政府资金压力。同时,结合广西区情,研究广西、市、县(城区)政府合理的资金投入和配套比例;对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区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积极研究房产税等新税种的使用途径等。

作者:张莉莉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七篇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这三者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妥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对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公司三者的关系并那么和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的健康发展。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他们三者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首先社区居委会在这三者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类似与行政机关,并没有准确的定位,与此同时,随着社区的发展,物业公司以及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三者也面临这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1.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

为了不断完善我国社区居委会,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定位。首先应明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范围、职能分工、职责权限,进而构建有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的关系,使其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实现其合力,进而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工作的积极性,是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同时妥善处理社区居委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就居委会的工作范围、权限、工作方式、政府对居委会的支持力度方式等予以规定,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2.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该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上文讲到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也是要更好的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实现上述目标。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对于实现目标,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当下社区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人员偏老龄化,同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引入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建设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可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以及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同时有利于各类服务的组织和开展,有助于文化互动、医疗卫生活动等的开展。进而充分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对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完善,不仅可以发挥充分发挥服务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应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理想的状态则是形成以社区地域为依托,居民、社区、社会、市场、政府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

3.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工作人员的完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居民是起决定作用的,而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作为主人的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却非常低,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对于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是居民对社区重大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处理方法。首先,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宣传或者开报告会的形式,是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各项事务都有整体的了解,对于居委会提供的各项服务有所了解,使得居民能够意识到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找到居委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再次,对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的选人,可以有社区居民自己选举,对候选人的条件进行筛选和决定,这更有利于今后工作人员在社区中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通过本文对中国当下社区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尽管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逐渐完善,社区制度在会不断发展。依托社区的城市发展也将进入新的一页。

作者:黄晔 单位:吉林四平铁东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第八篇

一、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服务总体而言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瓶颈。

(一)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服务机制行政化

现阶段,我国初步建立了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合作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基层政府基本上是社区公共服务和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考量使得基层政府依然趋于全能型管理,边界不清、职能过多泛化,造成了政府管理压力过大,也严重侵蚀了基层群众自治的空间,居民自治组织日益行政化,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居民自治功能。而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和运作门槛设置过高、发育迟缓,其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服务、互助服务能力受限。以上种种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多样化供给。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下,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渠道,一些政府部门对社区服务往往搞“一刀切”的供给模式,带有很强的行政性、主观性,造成一些服务设施的闲置和浪费,社区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

(二)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低下

基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高低与资金保障多少成正比,但是社区建设资金在政府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资金来源不稳定。2007年,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6亿元,用于发展社区服务设施,才第一次实现了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的构想。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是进一步导致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弱化的另一原因。上级政府财政汲取力度过大,基层政府的财力薄弱,事权负担过重,导致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足。

(三)城乡分化及不平衡

城乡二元的特征在社区服务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当前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还不能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城乡在社区服务上的差距日益扩大,既有“质”的差别,也有“量”的不均等。当前,一个紧迫的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中最缺的是资金。国家还没有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长期投入不足,缺乏总体规划,直到2004年以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一般采用政府拨点儿、社会捐点儿、自己筹点儿相结合的多方筹措方式。而对于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较弱的地区来说,自筹难度相当大。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各级财政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050亿元,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平均到60万个行政村,每个村不足20万元。另一个紧迫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近年来,许多地方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村庄“空心化”明显,农村社区干部后继乏人,从现任农村社区干部构成状况看,多是一些有权威的老人或退休老干部等,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农村社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匮乏,难以有效引领农民致富。

二、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各级政府要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推进“重心下移”至城乡社区,加快形成“人往下边走、劲往下边使、钱在下边花、事在下边办”的工作格局。

(一)建立多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城乡社区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把社区建设成为文明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推动城乡社区自治

要合理划分基层政府与居民自治组织的权限,关键仍然是政府自我改革。现阶段,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相对滞后,所以应强化国家政权扩张与基层民主发展同步进行,着力培育“强政府、大社会”。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权力在政府内部分配,实行行政性分权改革。社会管理重在基层,在现有行政体制框架下,在深度整合县/区级管理机构的同时,改革的重点是权力和事务向基层“下沉”,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下移,做实街道/乡镇层面,适当扩大街道和乡镇的权限与职能,实现基层管理的扁平化,促进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转变。另一方面,政府要进行社会性分权改革,通过行政权力在政府外部分配,授权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包括社区事务的决策权、社区财务自治权、社区工作者选聘权、日常工作管理权、摊派事项拒绝权、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监督权等。并通过“社区工作准入制度”限制区街事务下沉,采取“费随事转、权随责走”,避免发生居委会承担大量的事务和无限的责任,而没有或只有很有限的经费和权力的现象,恢复社区自治的基本属性。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街道、居委会的职能定位是关键。近年来,不少城区已悄悄地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来化解居委会负担过重的倾向,如“居站分设”、建立“街道级社区”等,并取得许多宝贵经验。当然,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管辖范围差异性较大,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也很难统一规范,所以,无论选择何种模式,都要牢记“适应社区的稳定与发展需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农村社区建设中也要在界定基层政府职能和边界,规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承接政府管理和服务事项的前提下,推进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归位,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职能。

2.积极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发挥其协同功能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其溢出的功能需要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在社区建设中,居委会或村委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同利益诉求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其对社区的期望和需求也越来越高,居委会或村委会输出的服务在社区繁杂的需求面前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调动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方面也存在滞后性。因此,必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基层社会组织,促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的多元化,促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同时拓宽居民或村民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利益的渠道。所以,各地应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组织,拓展各种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功能。

(二)转变职能,提升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要转变职能,重新界定政府管理边界,纠正政府管理职责的泛化与缺位同时并存的现象。基层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弱化经济职能,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也就是将政府资源转移到推进社会管理和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要有效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资源,推进“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合理设置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建立区(县)、街(乡)、社区三级服务机构,搭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载体。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社区管理与服务经费首先应来源于财政收入。上级政府要切实加大专项投入,将具体事务下移给基层政府和居民自治组织同时,配套下拨办事经费,确保具体事务和经费的双重转移,不断改善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条件。

(三)建立多样化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社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应该是社区居民群众集体选择的结果。作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基层政府要建立多渠道的居民群众沟通协商机制,通过开展社区服务项目需求调查,居民听证会、居民论坛、网络征询、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形式吸纳居民意见,通过自下而上的群众考核,以居民满意度作为社区服务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使居民可以表达其对公共服务的真实偏好和自主选择,消除公共服务强制供应现象,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与此同时,政府要分类指导,促进社区服务机制多样化。对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采用行政机制,增强政府保障能力。对非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要创造条件,规范和提倡各类志愿服务,积极发挥志愿者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中的带动作用。

(四)着力提高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当务之急是破解农村社区建设中资金短缺、人才紧迫的难题,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农村社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储备,确保农村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有人干、有钱办。现阶段,“公共财政的阳光”尚无力“覆盖农村大地”,村集体的配套资金以及农村“一事一议”自筹资金直接决定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但是,如果公共服务过多地转移给农民集体和农民承担,不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能产生新的村级债务,更容易演变为后税费时代农民负担的新形式。因此,政府要引导农村社区构建以财政供给为主,村庄集体、企业和新农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个人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资金供给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和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另一必然要求。要积极整合农村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建设,依据不同社区居民群众的优势服务需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使农村社区获得相对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城郊村和已经集镇化的村落,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保障服务、社区平安服务和社区文化服务,而在其它农村社区,群众更多关心的是“怎么致富”、“多挣钱”,因此要优先提供农民科技信息服务、信贷服务等,实现社区服务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尽快指导农村社区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社会福利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环境卫生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民间纠纷调解站、图书室、志愿者协会等各种类型服务组织,搭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平台。

作者:战晓华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

第九篇

1、社区管理

1.1心理护理

1.1.1尊重老人,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社区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与老年人多沟通,用真切的话语打动老人,使之感到亲和力,对患者要宽容理解,避免使老年人情绪低落,使其心理上产生落差。

1.1.2密切关系,创造和谐氛围在社区工作中,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交流环境,使其有家一样的感觉,张贴老年人生活中需注意的事情及温馨提示。

1.2老年人日常生活指导

①老年人居住环境要经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以22~24℃为宜,湿度40%~60%;②室内陈设不要太多,以免碰伤行动不便的老人;③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卫生,做好皮肤、头发的清洁、保养;④注意休息,使身体各部位放松,改变体位时,要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和跌倒的发生,看书、看报时间不宜太长;⑤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睡眠时间比青少年少,应提倡早睡早起,养成午睡习惯。老年人固执,遇事反复考虑,影响睡眠,向老年人宣传适当锻炼可促进睡眠质量,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物来帮助睡眠。

1.3老年人安全用药指导

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胃液pH增高,使药物在胃中吸收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长,药物吸收延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推迟。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排泄能力减弱。有些老年人因缺乏医药知识,盲目自听信广告,服用滋补药、保健品、维生素等。在社区工作中,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根据疾病的发作来确定最佳服药时间,既要考虑老年人作息时间,又要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老人用药要有明确适应证,选用兼顾治疗作用的药物,减少和控制服用保健品、滋补药。要剂量个体化,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失眠、疼痛时,鼓励老年人采用其他措施缓解症状,尽量先使用非药物措施来解决问题,告诉老人不要听信传言,随意购药服用。同时,对家属进行用药知识宣传,以便督促老人正确用药,提高服药依从性。

2、健康教育

结合老年人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老年易患疾病的知识,利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老人改掉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2.1饮食指导

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食欲下降。饮食要清淡,食物要多样化,多吃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荤素粗细搭配,避免便秘发生;少吃甜食、高脂、高热量食品,三餐要合理,进食不可太饱。

2.2运动指导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理适量运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有:散步、太极、练剑、慢跑、园艺、交谊舞等;不适合的有快跑、踢足球、登山等项目。选择适当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时选择空气清新、安静的地方。注意气候变化,夏天防暑,冬天防感冒、摔跤。每天运动1~2次,每次30min左右,总量不要超过2h,饭后不宜立刻运动。运动后全身微微出汗,感觉轻松为宜,如果运动后头晕、胸闷、心悸,说明运动过量,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如有心律失常、心绞痛、气喘,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不可大意延误。患病的老年人必须有人帮助进行活动,以维持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对于不愿意活动的老人,要耐心解释活动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3健康生活方式

2.3.1禁烟吸烟有害健康,鼓励社区老人尽可能不吸烟,戒烟越早越好。

2.3.2限酒适量饮酒有利健康,可增进食欲,有助睡眠,消除疲劳。但不可过量,每日不超过25g。

2.3.3少盐食盐过多易引起高血压,每人每天食盐6g以下。

2.3.4保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3、体会

在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中,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要尊重老人,加强沟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培养交往能力,举止端庄大方,服务热情细致,增加老人的信任感;耐心讲解问题,帮助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在工作中融入亲情,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失落感,满足其合理要求,鼓励参加一些有益活动,使健康教育真正达到健康促进的作用。提高社区护理能力和水平,减轻老年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减少医患纠纷因素,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使一些保健运动能在社区老年居民中开展。通过对老年人的社区护理,使之意识预防胜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因不良嗜好引发的病痛,使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同时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社区居民各个层面的护理需求。

作者:杜玉娟 单位:山西阳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十篇

1、桂苑社区管理模式概述

桂苑社区在建立初始,与其他拆迁小区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不讲卫生、乱停放车辆、占用楼道、声音嘈杂、不服管理等,同时由于是老城区,也存在着社区公共设施缺乏、绿化不到位、下水道堵塞、房屋失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桂苑社区居委会以“人本”与“和谐”为工作理念,时刻以“为民服务”为宗旨,设立了“亚萍一家人工作室”,听取民意与民声;设置“老娘舅”专门解决居民纠纷;通过宣传橱窗、简报、社区博客、手机短信、微博等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从居民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老年电视大学、青少年暑期教育、“中草药兴趣小组”等;同时还扩建了社区文化广场、电子阅览室、健身房、社区学校等一些列活动场地,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文化与发展需要,促进了居民的交流与融合。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体现居民的利益,桂苑社区采用了“居民参与型的”管理模式,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实行“公推直选”,居委会换届选举实行“自荐直选”,通过召开业主代表大会、居民座谈会等形式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等社区问题,充分彰显了居民的权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桂苑社区逐渐走出了拆迁小区的困境,并取得了丰厚的成就,先后获得了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示范居委会”等一系列荣誉。因此,桂苑社区的这些社区管理方法对于建立之初的拆迁安置小区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然而,随着社区的深入发展,桂苑社区的管理模式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2、桂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行政化倾向。

虽然桂苑社区在社区事务管理中尽可能地体现民意,贴近居民的需求,但由于我国体制上的问题,政府的职能没有完全转变或者相关政府官员的认识不清等原因,在社区事务中还是表现出了较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工作人员将大部分时间运用于处理行政事务上,极大地影响了社区自我事务的管理。据了解,桂苑社区居委会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需要用于各种政府的行政事务、会议和上级检查等,而且在开展社区活动时,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如对活动形式及流程的严格限制,使得活动过于单调、呆板,抑制了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2.2物业问题凸显。

合并前的桂苑社区属经济适用房小区,物业管理费定价很低,每月物业管理费12元,原由开发商下属物业公司管理小区,在2004年因亏损严重而退出管理。此后,业主代表大会选择了由街道下属的烟雨物业公司接管,但实际由居委会直接参与物业管理。多年来,由于社区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上级政府的支持与投入,桂苑社区的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社区的房屋老旧、质量较差、资金及维修人员缺乏、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物业投诉与纠纷不断;而另一方面,仍存在着部分恶意拖欠物业费的人群,影响了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转。同时,由于居委会投入了大量时间、人力在处理物业投诉、纠纷、维修等工作上,分散了时间与精力,加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影响了其他社区活动的开展。

2.3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

主要是年轻人的流动性较大。随着国家对社区管理的重视,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投身于社区事务,社区工作人员逐渐年轻化,在为社区管理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他们的服务意识不强、流动性过大,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桂苑社区居委会目前有9名工作人员,其中80后有4人,基本上占了一半的比例,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以社区为跳板,逢考必考,许多都考上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而留下来的也每年都在为公务员考试做准备。另一方面,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认识不清、理想与现实落差过大、社区工作者待遇相对较低等因素,也是造成流动大的主要原因。

2.4社工的专业水平没有发挥作用。

从国外社区发展来看,社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嘉兴,近几年也在提倡社工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南湖区持证社工有243人,其中部级(助理)社工师138名,嘉兴市级(助理)社工师、社工员105名,社区社会工作室及民办社工机构39个,可见利用社工提供专业服务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嘉兴的社工大多数是出于加薪、职务提升需求的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考证获得,她们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的实务经验,同时在社区中也只能作为一般的行政人员存在,这些行政职务给予她们的负担极大削弱了社区服务的水平,不利于专业技能即“助人自助”的服务技能的发挥。

2.5资金缺乏。

资金一直是制约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社区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财政拨款,然而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社区服务的多样性等特点,政府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的需要。虽然桂苑社区积极利用企业赞助等方式获得活动资金,但从总体来看,资金仍旧不能满足社区的需求。

3、对拆迁安置小区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以居民参与为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政府应当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政府应以公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其关键在于政府要放权,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将原本属于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自治权还给居民,真正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推动社区自治,这是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还应当引入多个管理主体,在以居民参与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居民互动的管理与治理模式,并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有偿服务与社区互助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例如,嘉兴市在2012年6月底前,在全市所有城乡社区完成了网格化管理,按照规定,全部社区将被划分为三级网格,第一级网格为社区,第二级为居民小组,第三级网格为楼院,从而加强了社区与居民的联系,为居民参与构建了直接平台。但在实际运用中,网格化管理的优势还没有凸显,其关键在于空有形式,而居民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因此,应该从居民需求出发,采取各类有利措施提升居民的参与度,比如,针对拆迁小区房屋出租多、管理难的特点,可以利用网格化管理,建立“出租屋房产超市”,以社区为平台,通过为居民、租户提供出租、求租服务,实现对出租房屋以及外来人员的统一管理,这项措施不仅解决了居民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3.2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承担物业管理工作。

从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基本职责来看,两者在进行物业管理时各有侧重点,物业工作只是居委会众多社区工作的一部分,而物业公司则具有技术专长、设备条件和经济实力等优势,更加适合进行具体的物业管理工作,因此,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应当是指导与监督的关系,而不应当由居委会去承担原本属于物业公司的工作。桂苑社区由于其拆迁安置房老旧、质量差、物业费低等问题,在无法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而转而选择街道下属的物业公司的方法是可取的,这在嘉兴的许多拆迁小区中都有采用,但关键是,物业工作的重心应当落在物业公司上,而不是由居委会无偿承担,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资金补贴与政策支持。从阳光社区在物业管理上的成功经验来看,一方面是摆正了物业公司与居委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依靠政府的大量补贴。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物业公司引入市场化的经营方法,承办相关社区服务的方法来获得周转资金。同时,对于恶意拖欠物业费的居民,可以建立信用账户,利用网络化技术,与银行贷款信用以及工作诚信制度相联系,甚至可以使之进入个人档案。

3.3选用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逐步提高其待遇。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在社区人员的任用上应当选用专业的社区工作者,这些专业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加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与社区服务意识,他们对社区管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较强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社区工作者的流动性。目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起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与嘉兴市多个社区合作,协助处理相关社区事务,极大提升了专业技能,从而为社区管理提供了功底深厚、技能扎实的科班人才。另外,应当逐步加大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区内部资金在获得居民代表大会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补贴。

3.4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服务技能。

从社工的本质来看,社工是从事“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服务是其根本的特性,因此应当与行政工作相区分。从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践来看,他们是利用“政府购买服务”,通过社工机构的招投标,在社区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深圳模式)或在街道设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州模式),派驻社工入驻的方式来为居民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在活动开展上都是独立于社区居委会等机构的,充分强调了其服务的特性,与行政工作进行了明确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也更有利于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不管是采用哪种社区管理模式,关键还在于要将行政与服务职能分离,凸显社工的专业服务技能,真正给予其发挥作用的舞台,才能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3.5进一步扩大社区的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仍旧应当加大社区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入市场化原则,费随事转,提倡多元化的筹集方式:①采用有偿服务与社区互助相结合,寻求社区内外企业的共建、承办,并多方寻求企业赞助;②挖掘公益性服务中的微利项目,以文养文,以体养体;③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进行捐款和志愿者服务;④推广社区招商引资活动,获取资金收益;⑤开发社区的经营性项目,获取经营性收入。从社区发展来看,要解决资金难题,开发社区的经营性项目,从中获得经营性收入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目前嘉兴经济开发区下属的22个社区自去年3月份起就陆续拿到了嘉兴经济开发区下拨的经济发展资金,用于购买优质资产和有资源性收益的投入,这是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建立社区经济发展资金,作为社区扩大经营性收入的资本金,社区居委会享有收益权。据了解,全区4个街道22个社区,共筹措社区经济发展资金1.32亿元。目前,4个街道已使用发展资金近1亿元,普遍用于购买店铺、菜场等资产。据统计,已出租部分资产年租金收益达370万元,资产出租率已达80%左右,收益率近6%。这种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以经营性收入为辅的社区居委会收入来源结构,有利于增强社区居委会经济保障能力,不仅保障了活动经费的来源,还可以补贴物业经费,保证物业管理的正常进行。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