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范例6篇

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范文1

一、科学统筹,引领“两化”互动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推进“两化互动”,首先就要克服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不相衔接,各自为阵的弊端。一是要在理念上体现互动。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将促进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聚集,从提升就业和增强带动力等方面,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持续动力;在制订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在规划上体现协调。不仅要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上实现科学统筹,同时应结合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成**经济区建设、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给全市带来的新机遇、新变化,主动对接,及时修编,使当前的规划变得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布局上体现科学。全市“七山两丘一平”的地理特征促使我们在推进“两化”互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合作发展。彝区应通过政策强有力的扶持,推进扶贫攻坚,改善交通条件,培育特色农业,逐步推进工业化;通过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和输出,促进彝区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山区则重点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建设一批生态型、旅游型、农林产品加工型小集镇。坝区则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主城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城镇集群发展,打造**最具发展活力的中心区域。丘区可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一批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小集镇。

二、工业引擎,助推“两化”互动

加快“两化”发展,核心在工业。**工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坚持以“高端”为切入点,朝着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方向,突出扩大增量调结构、提升层次增效益,加快打造现代工业强市和新兴产业大市。一是优化工业布局。根据全市资源分布特征,逐步形成“两江一区”工业布局,把“两江”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走廊,把“一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以物联网产业园区为新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为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现有机电制造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以提升品质和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发展冶金建材产业;以优势矿产资源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盐磷化工产业。三是加快园区建设。要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用好引导资金,统筹项目管理,推动新上项目和搬迁项目有序进园,促进园区产业集中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

三、城镇依托,促进“两化”互动

加快两化发展,依托在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科学处理好五**系:一是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不同地区城镇化具体路径选择的关系。应做到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城镇功能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协调、城镇布局规模与自然地理人口条件相协调。不同地区应根据这三个协调的要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城镇化路径。二是新型城镇化与要素利用的关系。必须努力探索各种要素高效集约利用的路径。要推动要素有效聚集,挖掘城镇用地潜力,促进人口有序转化,突破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瓶颈。三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要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效互动,促进城镇功能优化;强化园区载体建设,促进城镇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城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四是新型城镇化与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强化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协调城镇建设与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新型城镇化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关系。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四、要素保障,幸福“两化”互动

新型工业化范文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是什么?它和传统的工业化有什么重大差异?实施新型工业化是否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上述问题的科学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什么是工业化?

什么是工业化?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学者们在辞海中对工业化的定义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钱纳里对工业化的定义是:“以各种不同的要素供给组合去满足类似的各种需求增长格局的一种途径。”前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机器大工业密切联系起来,工业化的起点从采用机器大工业开始,并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即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上升为统治地位的过程,或者说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过程。后一种定义的特点是将工业化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变化联系起来,即将工业化的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不管上述定义有多大差异,但东西方学者都认为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

传统工业化弊端在现代经济增长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是发展的中心内容,而发展则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增长。但发展中国家在实施传统的工业化战略时也产生了下述严重弊端:1、将工业发展的目标等同于工业化的目标,单纯追求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脱离,其结果是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2、发展工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

3、用工业发展速度、GDP增长等指标衡量工业化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忽视了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改善,即“重物”不“重人”。

新型工业化的涵义为了避免国内外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在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后,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一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第一,它是与信息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它的特征之一。

国外的学者一班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诸阶段,也就是说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开始信息化的。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就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中国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当今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之下。中国是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呢,还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是后者。

第二,判断新型工业化的标准有五个:其一是科技含量高,其二是经济效益好,其三是资源消耗低,其四是环境污染少,其五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南边缺煤,东边缺电,北方缺水,西部缺财,因而长期存在着“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东财西引”的格局。要克服这一格局所带来的不利,最根本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高科技手段,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低的环境污染,获得较大的产出和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新型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而不是单指工业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效益好、投入少、污染低。新型工业化是为了避免传统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严重弊端,诸如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单纯在工业领域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不了上述矛盾的。新型工业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包括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求工业领域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而且要求农业领域为现代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高容量的市场;要求尽可能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农副产品,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采用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要求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尽可能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也就是说,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可能游离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之外。如果农业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不纳入新型工业化进程,那就很难避免传统新型工业化所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可以说科学的发展观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意义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既然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和信息化密切联系的,在实践中我们当然就要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新型产业加以扶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越强,对工业化的带动力就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地区都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制造业,而意味着每一个地区都要尽可能发展信息服务业,而信息技术制造业则是在一国范围内集中力量发展的。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游则旅游,不能片面地、不分地区,不分条件都上工业项目。

中国虽然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但中西部许多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许多地方政府官员认为:既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工业。但现在的环境条件已和八十年代初大不一样:其一是中国不再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工业总量已经很大,发展工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已比八十年代初高;其二是中国已是市场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上工业项目需要高投入、高技术、高人才,需要承担高风险。而这些条件正是中西部许多地区所不具备的。一方面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缺少资金和人才,另一方面又要上工业项目,怎么办?于是就勉强上一些五小项目和低水平重复的工业项目。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背道而驰,从一开始上马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当前出现的某些领域的经济过热,某些地区盲目上工业项目的现象,就其认识根源来讲,与误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有关。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千差万别,有些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工业的条件,有些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有些地区具有发展现代旅游业或商贸的条件,无论发展那种优势产业,只要是在尽可能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都应视做是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应视做是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地区分工。那种不看条件,从中央到省市,到县,到乡镇都搞工业园区的做法是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偏离和误解。

3、中国所选择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是将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能走国外工业化的老路,而要既打破常规,又按科学规律办事。

新型工业化范文3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的独特性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我们不可能重复别国走过的道路,而必须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通过从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内涵极其丰富。如摘要: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在新世纪新阶段,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在实现了20年高速增长之后,还能以7%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就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新型工业化范文4

下面谈三个看法,跟大家交流上述论述的体会,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工业化,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工业化的三大特性:一是过程性,工业化不是一个时刻概念,而是一个时期概念;一个国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往往要化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比如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发生到19世纪40年代它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比如我国从建国后即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经过50多年的努力,至今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二是先进性,强调的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转变,先进具有相对和动态的含义,相对是对传统来讲的,动态是说先进本身也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比如机器化工业与手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而电气化工业与机器化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等等;三是体系性,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变,而不单单是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业要用先进技术武装,而且其他产业也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的现代化,包括价值观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变迁、经济组织方式的演变,经济结构的演进、经济体制、制度的改革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含义不同。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不可逾跃。道理很简单,只有工业化,才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知识经济才能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产业、机产业、基因工程等产业的关键设备如芯片等都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工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文化、人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经济现代化的体现。道理同样并不深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工业化去装备和改造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装备和支撑强大的国防,实现国防现代化,才能推进技术的更大进步去实现工业化的升级,经济的现代化才能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和这一基础上,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才能最终建立起来,离开了经济的现代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早在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中就将工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并将此写进了新的党章之中。环顾宇内,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农业国家可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强大国家、富裕国家。正如经济界强人赵耀东在其《平凡的勇者》一书所指出的,“世界各国,除了资源特别丰富的沙特等国外,没有任何高收入国家不是靠工业化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此类国家清一色地都是工业国家,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

工业化水平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其中的核心指标有以下几个: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一般为1200美元—2400美元,(按1998年美元价值计算),中期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界钱纳理等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1000美元(1964)以上,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和49.5%;就业结构为15.9%、36.8%和47.3%;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美元—1000美元(1964),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参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表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底才接近100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2001年我国的这一指标才为51.5%;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看,而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15.2%、51.1%和33.6%,就业结构为50%、22.3%和27.7%;从城市化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8%;总的评价,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水平,正因为此江泽民同志才在十六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新的世纪、新的阶段,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这一至为关键,它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出路和结果。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一个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要受到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制约。这些一般规律人们普遍认同的有这么几个:一是从价值观念上讲,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业化的灵魂,这是工业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市场的开拓,还是规模的扩大,无不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二是从社会生产方式上讲,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手工生产方式广为普及,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生产;三是从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上讲,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入,不少企业专注于产品某一部分的生产或流通的某一环节,每一个工人也都成了分工链条的一个结点;规模经济阶段不可逾跃,随着分工日益深化,同类生产的集中不可避免,通过集中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工业化过程还往往伴随着结构变动的过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往往都要发生重大变动,如产业结构一般要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等演进,从要素层次看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要经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往往也伴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迁的过程,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迁是工业化的先导和助推器,反过来工业化又推动着制度和体制的变迁;四是从面临的约束看,推进工业化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约束,这些约束都是硬约束,任何国家都饶不开、躲不过,总要想办法应对,应对不好,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因此受制。受这些一般规律的制约,各国的工业化的道路,有共同性的一面,如都必须推进生产方式的转换、分工的深化、结构的升级,最终都要想办法处理饶过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等。但由于一国家在推进工业化时面临的条件不同,从国际上说包括政治上的态势、经济上的联系和竞争,从国内上说包括、本国的经济水平、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等等,因此各国及一国在不同阶段的工业化道路又具有很大的个性和差异性,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一国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应该由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本国的具体国情共同决定,不存在一条普适性的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反思人类已有的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大命题。

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怎样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我的理解这一概念涵盖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与三大任务

五大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指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从而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入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经济管理,尽可能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二是经济效益好,是指各个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所消耗的投入又比较低,以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不断提高这一比值;三是资源消耗低,是指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做到经济发展而又山川秀美;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一举二得。

从这5个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担负的三大任务是: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在实现了20年高速增长之后,还能以7%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有力地吸纳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大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的稳定。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呢?新在那里呢?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比照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及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们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表现在:

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相比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走得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符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亦步亦趋显然不合适宜。那样我们就永远也摆脱不了落后的帽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并以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结合,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有效地改进了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催生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这一新的技术背景,为我们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上,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世界竞争格局。比如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机遇,率先实现工业化;美国抓住电气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经济飞跃,成为世界强国。同时落后国家抓住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机遇,迅速提高本国的工业化水平,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事例并不鲜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就是抓住从机械化工业化到电气化工业化转变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没有资格挑起世界大战的,再如印度,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如我们,工业化的任务也没有完成,1998年农业人口还占整个国家人口的60%,而我国再这一指标上超过其近10个百分点,但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了历史机遇,近10年来信息业在计算机软件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大国,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850亿美元,出口创汇500亿美元,将创造220万个就业机会,并将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两位数,前景十分诱人,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一新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的技术起点上实现高层次的工业化,这是我们可资利用的重要的后发优势,是只能抓住而不可丧失的机遇;

二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数字革命”和基因革命为代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二是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货物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加深,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能独善其身;三是全球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大部分国家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从前苏联—东欧的旧体制解体,到所有发达国家的放松管制,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既使得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大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又使得国际需求速度相对放缓慢。这些变化都是英、美、德、日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未曾遇到过的,他们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资源、原材料,倾销其产品,动辄就以坚船利炮打开落后国家市场大门的历史条件,我们也不可能具备。因此在我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我们的工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经济效益好了,有钱了,我们就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工业化就会走向良性循环轨道,最终我们也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否则,我们的产品就买不出去,我们的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我们的钱就会被别人赚走,我们的人才就会被别人拐走,我们的工业化就无法实现。

三是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实行增长第一的战略,走的是一条件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尽管这些国家充分享受到了工业化的繁荣,但也较早品尝到了增长第一战略下工业化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大量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如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和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一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发达国家不得不强化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在新的世纪实现工业化,这条老路不能再走,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约有1500万人口因空气污染引起各种疾病而难以生存。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已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水资源枯竭、水荒严重,生活垃圾到处堆放所造成的环境、水的污染,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爆炸的恶果。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水污染日益剧增,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3的人口不能享用洁净水。过度开采是水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如果的情况延续下去,预计在50年之后,世界人口的1/4将遭受悲惨的水荒,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30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森林、土地面积锐减,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垦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已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碱化、沙化和退化。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2000多种动物物种灭绝、热带雨林每年以14. 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不能给本以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火上浇油,那样会犯众怒。二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加之人口规模巨大,资源环境问题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尽管我国某些资源的储有量如煤炭等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土地、水、矿产、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华北和西北是严重缺水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水资源总量却不到全国的20%,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再比如石油,石油是现代大工业的血液,对国民经济发展至为关键,就连美国这样的头号经济强国对此都不感掉以轻心,为什么要打海湾战争,为什么如此关注中东,是为了什么人权吗?是为了什么自由吗?不是,老尼克松一语道破天机,不是为自由,而是为石油。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今后一短时间内,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只能维持在1.6亿吨左右,根据有关预测,2010年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达50%,2020年前后年进口量将达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进口风险很大,一遇突发事件,石油战略安全就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不少城市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处于总体“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酸雨发生面积占全国的1/3;7大水系有一半河段严重污染,36%的城市河流丧失了使用功能,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80年发生74次,90年代猛增到380次,等等,总之是天不蓝了,水不清了,土地荒漠化了,草原沙漠化了,酸雨来了,洪水来了,沙尘暴来了,大自然变得可怕了。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10%,约3000亿元人民币。由上述因素决定,我们实现工业化必须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四是充分考虑就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以此为代价推进工业化进程。尽管从上讲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存在一定的客观矛盾,发达国家走过的这一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样道路的我们也不能走,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将工业化、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理由至少有这么几条,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重要体现;其次我国的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发达国家在高速工业化的时期,人口大都只有几千万,美国直到1914年人口才有1亿。英、法、意等直到1999年人口也还不足6000万,还不赶上江苏省的人口,对这些国家来说,10%左右的失业已经很严重了,也就几百万人,但中国就不同了。虽然未来30—40年间,我国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增加人口仍将高达3亿左右,其中适龄劳动人口相当客观。综合众多研究成果,未来5—10年内,全国每年新增加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会低于1000万人,目前城镇结存的失业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最保守估计也要在1000万以上。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中的隐性失业会日益突出,光农业就有1.5—2亿需要转移出去,最要紧的是我们的很多劳动力素质不高,既不能与先进技术结合,也不能“对外出口”;最后,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优势。尽管我国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但总体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杂志刊载的资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率作过测算,按汇率换算后,中国大陆制造业平均周工资30美元,泰国58.3美元,韩国243美元,台湾328.9美元,香港436.6美元。这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锫博士曾这样评论:“全世界都会发现,中国制造的制成品,具有不可思议的低价格,在中低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中,中国产品所向无敌,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而且,统一的国家保证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得中国工业制成品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低成本”。根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在日本的进口工业制成品中,中国1986年仅占4%,2000年上升到19%,增加了3倍多。中国产的摩托车、家用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产品,行销世界。总的看来,我们完全有必要在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范围,既注重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又注重劳动对技术的替代,从而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对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范文5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是实现更高层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思想指导,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助推动力,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的集约化、环境的友好化、文化的多样化、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在城镇的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物质、精神、政治以及生态文明等相融合,将城镇化的发展由单纯数量增长转型向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打造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态。新型工业化是利用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提升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最优的合理配置,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阐释

1.1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动力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每年以0.8-1.2%的增加速率,拉动1.5-3%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空心化”^严重,有“城”无“产”。从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来看,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支持,可以说城镇化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事实证明工业化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所以新型工业化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总量的快速提高,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领域转移,进而使得原来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转移到工业相对集中的城镇中,从而助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例如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也引领工业生产向绿色、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拉长的工业产业链带来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推动财富的积累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2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力、物力、技术等都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在这些资源的聚集过程中,提升了人才和科技整体水平,也体现出了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了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对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实现了集约化、节约化,进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空间资源的再配置,在市场经济指导下进行集约和最优方式发展。人力、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的集中,也吸引大量资金注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周边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愈加完善,为工业产品市场的推广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新型工业的发展中,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参与到工业产业中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包括文化层面的建设,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后需要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如对教育方面的需求。新型城镇化促进了科教文卫全方面的进步,进而提升城镇人们的整体素质,也为新型工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优秀的人才培养必然会助推工业化快速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从理论层面上讲,对比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城镇化问题中,往往采用人口城市化率作为主要指标来进行衡量,但是在探讨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指标进行衡量。这种衡量方式能够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发展中的偏差影响有效地反映出来,更有利于体现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与国际工业化对比的目的,进而发现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采用以上指标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比较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往往要大于人口城市化率,从而说明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2.2新型工业缺乏特色性,城镇化发展缓慢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可知,城镇化速度总体要经历起步、加快、放缓三个阶段,城镇化进程处于加快阶段,除了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重点转向发展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或两者兼具的产业,但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劳动力需求量有限,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发展速度日趋减缓。同时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仍不完善,生产规模比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还需要依靠进口,同质化和趋同发展严重,缺乏区域特色的支持产业,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也导致城镇化发展放缓,缺乏后劲。

3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使二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如何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有效地互动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来进行指导和管理,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促进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流动,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共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范文6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安徽?

1 安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1.1 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企业的落后设备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安徽省的万元gdp的能耗为1. 5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4吨标煤)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 6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吨标准煤)的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将会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1.2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安徽省工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集成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安徽省的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己经成为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汽车产业的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仍是其发展的瓶颈。2007年安徽的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同期浙江的整车产量排在个国的第16位,但是浙江汽车产业的产值己经超过安徽省的3倍还多,其零部件产值超过整车的数倍。江苏汽车产量和安徽相差无几,但江苏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是860亿元,是安徽省的三倍。2007年安徽省汽车产业的产值构成中,零部件只占全部产值的16. 8%。而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产业中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合理比例应为1:7。现在己经有迹象表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用高技术产品和电子电气系统领域。?

1.3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2007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0%,只相当于江苏的14. 9%、山东的18. 50%、上海的27.8%,福建的63. 9%和湖南的68. 20% 。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费用为9. 6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山东的20%,浙江、江苏的28%。 r&d费用占gdp的比重为0.2%,尽管在中部六省中比例最高,但低于上海(0.65%)、江苏(0. 22% )、浙江(0.3%)和山东(0. 32% )。研发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研发成果少。二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目前,安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3. 3%,在中部高于山西和江西,在华东高于浙江、福建和江西,与未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 l%,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

1.4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加工制造业等高级化产业比重小。2007年,安徽37个工业行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通讯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44. 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 6%,余下80%左右的增加值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加上原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创造的。如果不包括以家电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安徽省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只有11. 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层次看,目前安徽省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初级产品加工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在全国位于中下水平。?

1.5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不平衡。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4%,增速达到了23%,但全部工业增速却只有13.7%。安徽省的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规模以上企业,小企业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滞后于大中型企业。?

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12. 9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 6%,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短腿”。?

2 新型工业化是安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

2.1 新型工业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水平低是我们省情的典型特征,也是省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之一。因此,工业强省战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脱贫致富的战略。但是,应当认识到,处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发展工业与以往相比,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的新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因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内在需要。?

2.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安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的总量规模及结构状况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起点。今后20年,安徽经济还有无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提高增长速度,是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加大同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只有认清发展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安徽顺利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键。?

3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合理思路?

3.1 牢固树立以工业立省强省的观念?

加大以工业立省强省观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推进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安徽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省gdp增长13.9%,在全国增长也只排到15位。因此,能否切实树立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理念,对安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2 走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徽省的工业化现状是与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不顾及安徽省现有的大量传统工业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对传统工业的排斥,也不是传统工业漫无边际的复制。因此,安徽省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重任务。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空间。?

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既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突出优势。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安徽省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不断提升和拓展传统产业,对于实现安徽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靠近沿海的区位优势,具有经济、科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安徽农产品、矿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粮、油、棉、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具有深加工优势,可形成支柱产业;钢材、水泥、煤炭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具有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 “加工制造业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条件和实力。安徽新兴产业短期内不具备主导竞争的能力,但传统产业通过深化、强专,存在进一步抢占市场的潜力。?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安徽省传统产业比重大,运用信息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十分繁重。要积极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

3.4 加快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

4 结束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结合安徽省工业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抓重点、攻难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既要看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奠定的发展基础,更要认清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差距和不足;既要看到通过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我们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小农经济意识、温饱即安思想甚至一些“左”的思想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正视差距,奋发进取,增强创新优势,谋求新的发展,加快实现安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医学模式

下一篇信息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