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例6篇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1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增长极 极化作用 扩散作用

一、文献综述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

(二)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作用

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要素从极核地区向附近周围地区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湖南省旅游业在极化的最初阶段,极核地区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从而保证了游客顺利完成一次旅游活动。但是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游客承载量有一定的极限,到了极化的中后期,其游客容量超载,对增长极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平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其旅游投资与经营成本显著增加,阻碍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的增长极逐步扩大其增长极的区域地理空间范围,对越来越多的到访游客实施周围地区分流,依靠增长极地区来为旅游者提供其自身不能满足的旅游需求,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俊伟.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J].旅游学刊,2000,(02).

[2]王谊,苟小东,张燕.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应用增长极理论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3).

[4]李秀霞.集安构建吉林省区域旅游增长极优势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5,(08).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3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管理和组织、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

设计、形象塑造、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要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各市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把一些品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进行打包宣传促销。各市应积极组团参加对方城市主办的线路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活动,相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组团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利用政府信息网和旅游网,实现各市旅游网站友情链接,不定期区域旅游协作信息;对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宣传片进行置换播出,让本市市民能够了解区域内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资讯,激发市民旅游动机,实现客源互动;实现旅行社、星级饭店、景区、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使旅游线路推介宣传品进大堂、宣传音像品进客房、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进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专业化旅游城市 旅游化程度 旅游化进程 对比分析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旅游业作为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树立了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城市化的浪潮中,涌现出一批专业化旅游城市,如黄山市、张家界市、丽江市和武夷山市等,这些城市,以旅游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以旅游为城市的主体功能,以旅游为城市的主打品牌,以旅游形成主人环境,围绕旅游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旅游产业在专业化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城市的功能具有显著的旅游化特征,在城市建设、产品开发、服务体系、人才配备等方面都明显地聚焦、依托和服务于旅游功能的发展。

目前,学界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经济脆弱性、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策略等给予了较多关注,但是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发展起点、历程以及演化的动机机制等,尚缺少应有的理论关注。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从历史的视角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根源、过程与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那么我们对专业化旅游城市的理解就难免有失全面和准确,此外,不同的城市,由于旅游资源类型、地区产业结构以及区位等差异,其专业化的表现形式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本文尝试以在我国旅游业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为案例,对我国专业旅游城市的旅游化演化过程及旅游化程度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研究方法

衡量和比较地方的旅游化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可以拿来作为参照的指标有很多。从已有不多的同类研究来看,使用较多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当地经济的第三产业化程度,其主要衡量标准是第三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另一个是当地经济的旅游化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例及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

(二)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的地方GDP、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业收入的跨期面板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数据均来源于这四个城市官方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之所以选择2003年作为分析起点,主要出于行政区域和旅游经济运行稳定的综合考虑。这四个城市中,丽江是最后一个撤地建市的(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2003年的“非典”以后,我国旅游业运行基本平稳。

(三)研究区域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

本文所选取的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均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中,张家界、丽江为少数民族占主要人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桂林少数民族也占相当比例。这四个城市的国民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如表1所示。

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旅游化程度比较研究

(一) 第三产业化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3-2012年,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的第三产业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但在地区GDP中所占比例来看,桂林、黄山、丽江三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黄山市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张家界市则呈上升趋势(其趋势见图1)。如果以第三产业占地区GDP比例为衡量,张家界最高,其次是黄山,再次为丽江,桂林最末;如果把人口规模因素纳入衡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质量的话,张家界为最高,其次是黄山,再次是桂林,丽江最末。这两个比较说明,老牌专业化旅游城市如张家界、黄山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比较早,影响比较大,无论是城市第三产业化程度还是第三产业发育水平都要较丽江一类的新兴专业化旅游城市要高,而桂林由于所辖县市中并非都是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其城市第三产业化程度和第三产业发育水平和全国的情况基本类似。

(二) 旅游产业化程度

1.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例。从表3可以看出,从2003-2012年,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四市的旅游业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尤其是黄山,10年间旅游业年收入从18.4亿增长到303亿,增长了15.5倍,其增长速度为最快,四市中旅游业收入增长最慢的张家界10年间也增长了5.5倍。以旅游业收入占地区GDP比例为衡量,从2003-2012年,四市的比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桂林的比例为最低,其增长趋势也比较平缓;丽江的比例为最高;黄山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张家界在2008年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之后继续呈上升趋势(见图2)。旅游业收入占地区GDP比例可以反映地区国民经济对旅游业依赖程度,从表3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丽江的旅游业依赖程度为最高,其次是黄山,再次是张家界,桂林最低。这个排序与这四个城市的旅游业收入排序有出入。旅游业收入反映的是旅游业发育程度,旅游业收入占地区GDP比例反映的是地区国民经济对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表3的数据说明一个城市旅游业发育程度和城市经济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丽江作为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靠后的地区,其国民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最高,也间接说明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就越为明显。

2.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也是衡量地区经济旅游化程度和旅游业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衡量地区经济国民经济旅游化程度和旅游业依赖程度角度来看,表4所反映的情况和表3的情况差不多。要考虑的问题是,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除张家界外,桂林、黄山、丽江三市旅游收入占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都是呈上升趋势(见图3),其中,丽江的旅游业收入一直都高于当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黄山和张家界的不少年份也存在着这种情况。习惯上,我们都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从理论上讲,地区旅游业无论如何发展,其规模都不可能大于当地第三产业的规模,但从官方公布的这些数据来看,旅游业的收入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当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当地第三产业的功能已经完全蜕化为旅游业发展的服务的附属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当地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已经蜕化为旅游业发展的附属产业,当地经济已经是以旅游业为主要业态的“全民搞旅游”格局。

结论

本文以桂林、黄山、丽江、张家界为分析案例,选择第三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程度作为主要判断依据,以2003-2012年相关面板数据为分析依据,分析了我国专业化旅游城市旅游化程度及专业化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2003-2012年,我国的专业化旅游城市无论是旅业发展规模,还是第三产业发展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同城市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各有差异。研究同样表明:地区旅游业发展规模与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越是经济欠发达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其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越高;在我国,不少专业化旅游城市的一、二、三产业的功能已经完全蜕化为旅游业发展的服务的附属产业,地方经济已经以旅游业为主要业态。

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将政策和行政资源集中于旅游相关产业,本研究所选的四个案例城市,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以桂林市为例,在已经实施中的桂林市“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桂林城市发展战略表述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名城。《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关于桂林市的城市性质表述为: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山水城市,桂北及周边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2012年11月,经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发改社会[2012]3437号,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 年,要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先进示范作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服务经济主导地位确立,增加值比重达到40%;到2020 年,要建成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协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动机来看,这种城市发展战略上的旅游化定位,既是一种基于当地现有旅游资源的现实考量,也是一种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长远规划。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旅游专业化的城市发展定位,对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在某个阶段也大大加速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将地方经济与旅游产业“捆绑”在一起的发展战略,是否是一种可值得提倡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否会带来地方经济的结构性风险?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另一方面,出于简单化处理的考量,本文只选取了“第三产业化程度”和“旅游产业化程度”两项指标作为衡量城市旅游化的标准,所选择的案例桂林、黄山、张家界、丽江四个城市均属于经济欠发到的中西部省份,所得出的三个结论:地区旅游业发展规模与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越是经济欠发达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其地区经济的旅游业依赖程度越高;在我国,不少专业化旅游城市的一、二、三产业的功能已经完全蜕化为为旅游业发展的服务的附属产业,地方经济已经以旅游业为主要业态。对于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来说,也许数据处理方法和结论可能是符合事实的,如果把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应用到东部发达地区的专业旅游城市,如福建武夷山、海南三亚这些城市,其结论是否也与本文一致,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伟,钟文辉.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所反映的学术态势[J].城市规划,2003,27

2.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2005,24

3.魏小安. 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16

4.汪颖, 傅广海. 近十年来国内“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研究综述[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5.苏红键,赵坚. 产业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

6.梁增贤,解利剑.传统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 旅游学刊,2011,26

7.李军,保继刚.旅游经济脆弱性特点与产业联系―基于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1, 26

8.张文菊.旅游城市功能定位与旅游化进程研究―以1950-2012年的桂林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1)

9.张文菊.基于产业结构演化趋势的广西主要城市旅游化程度分析―以桂林、南宁为例[J].市场论坛,2013(10)

10.张文菊.交通变迁与城市功能旅游化:一个基于客源结构研究框架―以2002年以来的桂林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4(3)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5

一、循环经济理论对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实现

“循环经济理论摒弃单线程发展理论的那种完全以经济效益实现为唯一目的的思路,而以全面的、可持续的视野构筑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共同实现目标。它所主张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内涵是和谐共处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关系格局,而实现这一格局的基础在于要求节制资源开发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次数和效率、对资源废料的回收利用等。”[1]从这个角度来讲,西部地区要实现三大效益,就必须要以循环经济为基本的指导。首先,西部地区开发过程中由于要严禁至少尽量减少对原生态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过度低效利用,要秉承一种保护性开发的态度对待生态资源,并通过强有力的措施诸如一票否决制等进行严格控制,严肃惩治那些因一时经济利益和政绩冲动所引发的随意开发行为。这是从旅游资源的提供方而言。其次是针对旅游资源的消费方,也就是广大旅游观光者。循环经济理论也能够教育他们形成一种文明、节制的消费观念。一般而言,旅游消费从顺序来讲,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游玩、购物、休闲等等,每一个消费环节都要直接或间接的耗费一定的资源,尤其是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消费,如若消费观念不健康,以不文明的方式消费固定的生态资源,必然会在日积月累的效应下造成生态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失序。而循环经济理论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塑造作用,让游客形成文明的旅游观并指导文明的旅游消费。可以说,循环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力求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是建立在一个全过程基础上的,包括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工程环节、设计和营销生态旅游产品环节和循环利用“后”资源工程环节。

(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支撑系统的建立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中,生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决定于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市民等多方面的支持。而对于繁复庞杂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工程,必须要有一个事无巨细的支撑系统。“在循环经济理论视野下,这套支撑系统从微观讲包括经济政策支撑系统、法律法规支撑系统、专业评估支撑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等,都对西部生态旅游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2]基于我国西部地区在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上存在的宏观政策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项评估能力弱及不到位、科技及创新能力不足、公众参与不积极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灵活掌握和运营得到解决。比如,可以通过循环经济理论中常用的绿色核算系统来构筑西部地区生态旅游的整体经济指标评估体系,用以整体上、宏观上把握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消耗的量化程度,从而深刻而直观地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实实在在的效益。而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理论中的技术元素活用到生态旅游建设中去。比如一些比较普遍的技术类型,废物利用技术,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等污染类型的治理技术等。积极采取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清洁耐用的生态旅游产品,从而真正实现高产出、低投入和少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循环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理论,必须要大众化和通俗化,才能成功的吸纳广大社会民众的真正认同、参与和践行,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旅游的真正有序发展。特别是要通过生态旅游教育以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游客,使西部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

(三)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地进行经济维度的生成。首先是可以指导其生态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功能实现。“循环经济理论认为GDP增长不仅有数量的增长,还有价值的增长,而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而言,尤为重视这种价值的增长,即内涵式增长。”[3]因此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导下,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对其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充分的展示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其产品质量内在所体现的生态旅游功能,包括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的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和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而只有真正将生态旅游的各种功能落到实处,找到抓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精品的升级和创新性塑造。其次是可以指导其服务品质的提升。旅游业本身就是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产业类型,而生态旅游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则要实现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优化处理。这种产业升级具有一个重大的社会意义,即推动社会结构从生产型转向了服务型。

二、循环经济视野下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因此从产业结构和整体产业链的角度来讲,要先从宏观上构筑一个完整的、贯通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地区各产业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高效利用,并从产业类型形成一种补给与攀升的此消彼长的常态发展模式。首先在生态工业建设上,通过文明、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实施,率先在企业层次实现循环经济,通过各种生产模式创新和变革,从根本上限制生产对生态的不利影响。通过各种新兴技术的运用,积极循环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在工业生产体系内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模式,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生产目标底限。其次是在生态农业建设上,主要遵循“立体式农业系统”,即“太阳—沼气—耕地—畜牧业”和“鱼塘—鸡鸭鹅”共生的多层次农业系统,以及各种形式多样但遵循生态规律所开展的有效的农业耕作模式。最后是在生态旅游业的“总结式”综合发展上,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整合式、联动式的发展,以文明、集约、节制的态度对待待开发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要适度、有底限、有分寸地开发,要始终在承载力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挖掘利用。同时还要不遗余力地修复和补偿被破坏的生态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去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转化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

(二)建设循环生态文化以促进西部生态旅游的全方位宣传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6

关键词:旅游立省;产业;发展;战略;对策

2008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这是一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刻,提出该发展战略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两个“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认真研究和论证“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的内涵,制定实施该战略的措施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旅游立省”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

首先,“旅游立省”战略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意义。旅游立省不仅是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发展,而是要通过其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的基石和支柱产业,是经济社会中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

其次,“旅游立省”战略是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通过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将带动社会建设多方面事业的发展。

再次,“旅游立省”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兼顾当代和未来的战略。

最后,“旅游立省”战略是整体性战略。在全省总体目标和规划的指导下,全省各地区各方面协调一致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立省”战略是关于河南长远可持续发展,关系全局,带动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2.意义

①“旅游立省”战略是发挥河南资源优势的科学发展战略。河南是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前列,但人均GDP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河南缺乏能源(煤炭除外)和矿产等发展工业的资源,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乃中华乃至世界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大省;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但470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800万的剩余劳动力,人均耕地仅1.4亩,是一个农村经济较为落后、耕地资源稀缺的省份;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具有极丰富的人力资源且人力成本低廉;河南具有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发达方便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使区位优势得以极大发挥,更突出了发展旅游的优势地位。

分析比较河南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省情出发扬长避短,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应是旅游业。“旅游立省”战略正是在深刻分析了河南省情后提出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适合发展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科学战略。

②河南的产业结构需要发展旅游业。经济大而不强已成为人们对河南经济的共识,其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且发展缓慢。2007年河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9.3%,落后于全国平均水9.8个百分点。另一重要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较低,2007年全省城镇化率仅为34%,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形式单一,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稳定转移,劳动生产率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河南经济要由大变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城镇化率。

旅游业是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能源消耗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是河南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旅游业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拉动内需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旅游已渐成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达16.1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0.62亿元人民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高水平的旅游服务必将催生人们的旅游动机,增大旅游消费拉动内需。

旅游业是外向型产业,旅游业为我国对外开放,创收外汇作出了重大贡献。我省经济外向型比较弱,旅游业可以凭借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吸引大量外国游客到河南消费,以最经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

分析河南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内需,发展外向型经济,都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所以说“旅游立省”战略,是河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建立外向型经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③“旅游立省”是实现两个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将会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进和带动作用,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建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旅游活动与文化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社会活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寻找文化和旅游的最佳结合点,可把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通过产业结合,旅游的文化内涵得到提高和深化,增强吸引力;文化产业借旅游业开发市场发展繁荣;两者互相延伸,互相渗透,结成有机体形成新的产业。文化旅游将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因此,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将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综上分析,“旅游立省”战略符合河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内外部环境的实际,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是实现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是保证发展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论\文\网LunWenNet\Com]

二、河南旅游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河南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绩。2007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9%,旅游业的总体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但旅游业无论从规模、效益、质量和地位都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相称,与旅游发达地区及周边省份有着一定差距。河南虽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大省但并非旅游强省,之所以大而不强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

虽各级政府都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只是把旅游业作为一个辅助的、装点性行业,甚至把旅游业混同于接来送往。在建设项目安排、人才培育、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实质方面旅游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旅游业法律地位不明确

旅游业法律地位不明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旅游业的地位。使得旅游业发展没有法律依据,往往因领导人的更迭或政府换届,对旅游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态度。

3.缺乏对旅游发展的统一管理体制

旅游资源、旅游企业,被多个部门和地方分割管理,自成体系,从各自利益出发,往往互相掣肘形不成发展合力。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具备对旅游业发展的统筹及协调的职能和能力。

4.全省缺乏统一的旅游形象

河南没有一个统一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对宣传河南,吸引旅游者和投资者很不利。

5.旅游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较短

旅游业的产业规模较小,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旅游区域优势不相称。旅游业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充分发挥拉动作用。在旅游总体收入中门票收入占了主要部分,有人称河南旅游经济为门票经济。在诸如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文化娱乐等方面一直是旅游业的“短腿”。1999~2007年,河南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该省旅游总收入的15%左右,远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较旅游发达省份的40%更低。旅游业缺乏与其它产业的结合,没有形成新的共同发展的产业。

6.旅游业的外向型较弱

入境旅游一直是河南旅游的薄弱环节,入境客源人数少,收入低,客源目的地单一。2007年入境旅游为88.09万人次,入境旅游接待收入3.18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19位和20位,在中部6省中居第4位。客源分布国家和地区较少,主要来自港、澳、台、南韩、日本、东南亚,欧美游客比例很小。薄弱的外向型旅游限制了旅游对外向型经济的拉动,减弱了对外形象传播的作用。

7.旅游企业弱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河南旅游企业普遍弱小,缺乏核心竞争力。旅行社业是旅游业的龙头行业,河南旅行社业基本可以用小、散、弱、乱评价。全省991家旅行社,每年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仅有一家,大大落后与其他省份。近年河南高档次的星级饭店增加较多,但没有世界著名的饭店,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交通是河南一大优势,河南是全国重要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但国际航空航线少、航班稀,入境旅游进入性较差,成为制约入境旅游的重要因素。旅游景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龙门石窟、少林寺等国家五A级景区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但对全省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规划和整合,缺乏合力。

三、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对策建议

1.增强和统一对“旅游立省”战略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增强对“旅游战略”的认识,深刻理解其意义和内涵,认清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科学认识河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现状和差距。全省上下对“旅游立省”战略形成共识。

2.加强立法确立旅游业地位

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将“旅游立省”从法律上确立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结合本省实际,在制定地方旅游法规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加强旅游执法的质量和力度,使旅游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健康发展。

3.在旅游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通过制定适合旅游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政策、人才政策,政府投资导向等举措,引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政府始终处于旅游发展的主导地位。建议成立省旅游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的旅游工作,协调隶属于各地、政府各部门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使法律赋予的省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

4.树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形象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源的文化特点和内涵,设计河南旅游形象。采取统一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语言、图形、音乐符号表达和传播旅游形象。反复宣传和传播,使之逐渐深入人心。

5.制定统一的长期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统一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要在总的规划下进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项目建设要突出特点,彰显中原文化特色,力求体现项目的唯一性,增加竞争力和吸引力。

6.“旅游立省”战略要和“文化强省”战略有机结合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和“文化强省”战略有机结合。寻找旅游和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拉长旅游产业链,拓展文化产业。

7.“旅游立省”战略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相结合,应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点,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新的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8.“旅游立省”战略要与中原城市群战略相结合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要与中原城市群战略相结合。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中,整合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资源、规模结构和功能分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形成统一的旅游大市场。逐步实现城市群的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旅游经济隆起带。

9.拉长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首先从拉长旅游产业链做起,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做足文章,提升旅游综合功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制定政策鼓励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对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生产,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对民间工艺品、艺术品、传统产品要挖掘、保护,培养传人,积极扶持生产和销售。

10.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增强河南旅游的外向型

发展入境旅游应在打造有特色的旅游精品基础上,加强对外旅游宣传和促销,拓展客源市场。打破常规走在其他省市前面,采取吸引外国旅行商投资办旅行社的策略。目前重点应对日、韩、美、德、英、法、澳、意等客源国和港、台的大旅行商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到河南开办旅行社,利用其客源市场资源发展入境旅游。

11.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

对旅游资源科学评价、认真整合,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突出其特点,改善环境,提高服务品质,极大增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以龙门石窟、少林寺等知名景区点为核心内容,打造具有垄断性的,代表河南形象,国内人人皆知、国际著名的世界级旅游精品。

12.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资金为纽带,以资源为依托、以人才为核心,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限制,冲破体制束缚,招商引资,整合资源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立省”战略是一项重大决策,实施此项战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亿万河南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关于“旅游立省”战略的理论,积极科学的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在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破解决各种难题。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确保“旅游立省”战略的正确实施,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建设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立省”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EB/OL].河南旅游咨询网,2008.

[2]EdwardInskeep,张凌云译.旅游规划[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