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例6篇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1

摘要:音乐是人类心灵沟通和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也逐渐在日常教学中受到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有着与传统教学科目不同的特点,如何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感知音乐的魅力,提升个人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及其他综合素质就成了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中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音乐审美体验策略。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体验参与

作者简介:陈雪萍(1975-)女,汉,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58-02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分析

所谓音乐欣赏,就是指以音乐作品本身为主要对象,通过聆听、学习、模仿、升华等一系列方式方法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魅力及价值,从而得到个人精神愉悦和素养提升的一种审美和认知活动。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认知,在整体性地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主题和艺术张力的前提下,进而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创作手法、内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探究。同时提升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鉴赏视角,加强审美体验的共鸣感,更好地领会音乐的真谛和精髓。因此,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除了让学生了解到理论部分的相关音乐知识,也真实地通过感官全面认知和把握音乐作品。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被大量应用,成为学生接受音乐知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但是音乐欣赏教学并目前尚且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形式上主要以简单的播放与聆听模式为主,教师通过单纯的灌输模式传授给学生抽象或者是远离生活的晦涩的音乐知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音乐课被界定为学科中的“副业”,因而在教学投入和师资配备上尚且不够齐全,对学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教学思路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简单的停留在易于教授的层面,应该扩展和加深。教学形式需要更多的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审美体验的方式应大力推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还不够高,没有对音乐有正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唱歌和听歌的层面。

三、音乐欣赏教学审美体验的具体策略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实现音乐课在整体教学体系中辅助文化课、丰富教学内容、全方位、立体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审美体验的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提出以下几方面具体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刺激学生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加强学生自身的音乐敏感度和感受力。兴趣是做任何事情做好的动力,学习当然也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对音乐感兴趣而不是单纯的爱唱歌而已,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才能实现。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特点,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并挖掘出其中美的元素,通过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辅助,将音乐作品本身深层次的魅力和内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实进行审美体验,体会和感悟出音乐并不只是声音的堆叠,更多的是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从而对音乐欣赏有整体性的感受力。

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把握住音乐作品与其他方面的融合和联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灌输式教学,在兴趣的激励下主动汲取相关知识,认知新的音乐作品的同时,提升音乐的敏感度和感受力。注意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的结合,改变单一的播放音乐作品为增加图文,将音乐有形化,声情并茂,让学生更容易把握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引起共鸣。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因而音乐欣赏中,可以通过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的图文再现,展示出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而使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诗歌辅助音乐作品的理解。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知。

(2)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很多音乐作品由于作者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国籍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很多音乐作品无法直观感知和欣赏,因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才能深刻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意思和音乐价值,从而逐渐在学习中形成个人独特的音乐鉴赏力和识别能力。特别是对很多名家的巨作、外国的音乐形式和流派的作品的欣赏,需要格外注意。

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音乐欣赏作品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传达给学生,即:“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初级印象,然后经过聆听,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和联想出作者的创作初衷和背景,从而感悟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细腻的情感。其次,经过教师的讲解,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和完善,为了更好地体会作品,学生需要进行适当额联想和想象,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融合其中,加之对贝多芬的背景的考量,从而全方位的吸收音乐作品的精髓,提升个人音乐和审美素养。

2 教学方式多样化、特色化,增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掌控力。

(1)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欣赏内容体系,不局限在单一的音乐形式或者是音乐流派,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欣赏范围,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选取出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对象。选取时注意突出音乐本身的特性,重在精炼,避免杂乱。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着重把握音乐作品的中心和主题。

(2)音乐欣赏形式的多样化和体系化。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协调感官功能,在课堂中加入互动谈论、模仿练习、对抗比赛等环节,加强审美体验的可操作性,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其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联系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3 注重理论与时间的结合,组织文艺活动和音乐表演比赛等,深化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当有限,除了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还可以适当组织校园文艺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理论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还能实践课堂的理论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从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课堂的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链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也让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价值需求,从而进一步完善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适合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体验模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缓解学习压力,和谐人际关系,更好地塑造了自己的美学体验和鉴赏能力,向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发展。

4 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定期进行研讨和探索交流。注重教学效果的跟踪和评估,定期对教师队伍的进行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引用鼓励机制,组成领导小组随即听课检验,加强考核力度,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模式,组织参与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吸收优秀、成功的音乐教学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四、小结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学中即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音乐作为丰富精神文化世界的调味剂、沟通人类情感的最佳方式,自然被列为教学的重点科目之一,起着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文化生活的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旨在通过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缓解紧张学习带来的压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有利于塑造更加完美的个性习惯和逻辑思维,加强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训练。而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形式被广泛地应用,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身体力行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内在价值,是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整理出教学中存在的发展误区,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提升和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对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视程度,加强音乐审美体验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性和有效性,探索出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音乐审美体验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互动和课外文艺活动,主动扩展自我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拓展视野,开发潜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音乐欣赏教学才能切实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牛茹,音乐欣赏教学中实现情感体验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4)

[2]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2

为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开设了大量的音乐欣赏课程,这也是目前我们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总是无法恰当地把握欣赏课程的实质,使得欣赏课程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把音乐欣赏课变成音乐理论课。要知道,音乐只有靠耳朵听才能够欣赏,而不是仅仅用一堆的理论知识来对各种音乐进行评价和鉴赏,并且这种枯燥的理论式欣赏课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一个极端就是单纯地听音乐来代替欣赏课程。虽然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形式,但是并不能仅仅用听音乐来代替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例如,很多教师一到欣赏课,就给学生准备大量的音乐素材,然后径自放给学生听,对于学生既没有指导又没有要求,使得整个音乐欣赏课程变成了音乐会。那么,对于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到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

虽然音乐鉴赏能力是在欣赏各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但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阅历知识作为基础,那么充其量只是在欣赏音乐的一些表面化的旋律,只是在“听热闹”,而无法体会其中的内涵。为此,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乐理知识。例如,在各种音乐作品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涵义,而这个涵义就相当于文章的主题思想,只有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从一定的理论层面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才能够切中音乐作品的要害,欣赏到它的美的精髓。

二、要多听各种类型的音乐

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听大量的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教师要认真给学生选取大量的音乐素材,让学生去听、去理解、去感受。当然,在选取音乐欣赏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音乐类型和风格的多样化,只有听过各种各样的音乐,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增强音乐的触感,从而更有利于鉴赏音乐作品。

三、把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音乐并不是只在音乐课堂上出现的,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无不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而正是在这个充满各种音符和旋律的世界,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努力,绝不仅仅在欣赏课上才能实现,只要留心,外面广阔的世界都是我们的音乐课堂。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不同的声音、图片、音乐资料等,然后把他们作为音乐欣赏课程的素材,而学生在收集这些素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且这种学习是脱离了被动,完全处于主动的学习,更容易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上不断涌现,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活化教学方法,音乐教师可以试着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声音、动画、图片等为一体的教学工具,一旦把多媒体工具引入到欣赏课上,就可以改变过去单一只靠耳朵来欣赏的局面,而是把一些音乐欣赏作品配上一些文字解说、图片、动画等资料,这样所表达的音乐涵义就会变得更加直观,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把音乐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

“艺术不分家”,作为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音乐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一般来说,舞蹈艺术都是需要音乐来伴奏才更能彰显舞蹈的魅力,又如在戏剧表演中,同样也离不开音乐的支撑,而反过来,其他艺术形式对于音乐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支撑。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努力把音乐形式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可以丰富音乐鉴赏的内容,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综合的艺术修养。

六、音乐欣赏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音乐欣赏 创造性 综合性

奥尔夫教学法来自于德国音乐家奥尔夫的理论研究成果。奥尔夫通过实践发现音乐教育应该“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应该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音乐欣赏教学通过简单的音乐乐理知识,典型性的音乐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到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一、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总结出来的一套音乐教育方法。设计的一个独创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基本原则有“一切从儿童出发”“主动学习音乐”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奥尔夫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服务,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为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做即兴创作,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奥尔夫实现音乐教学多样化,将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拓宽音乐教育的职能范围,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接受奥尔夫教学方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千千万万的音乐人才,为全世界音乐教育做了巨大的贡献。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一)综合性

音乐具有综合性,音乐应该是音乐与舞蹈、乐器等其它艺术形式的综合产物。音乐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歌颂生活、抒感的工具。那音乐就不可避免地与其它艺术形式混合在一起,是音乐、舞蹈、乐器、书法、语言等等的共同形态。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音乐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各类素材,共同探索各类艺术的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综合性就是体现在音乐与舞蹈、音乐与语言、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它相关文化的融合,通过这些整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创造性

音乐欣赏是一次音乐体验与心理的沟通。人们听音乐的过程其实是一次音乐的二次创作,音乐教学必须实现审美体验、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和创造性发现等四上方面的内容,通过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与音乐共通,激发学生二次创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欣赏的能力。音乐表演过程其它就是音乐人物形象的延展和再体现,通过音乐表演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存在,与欣赏者的心理产生共通。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一致,只有通过语言和动作的训练,即兴创作的训练和旋律图形谱的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一)通过语言或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学生的心理通常都不是非常成熟,但他们又似乎有自己的主观,他们喜欢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最反感说教式的教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应该通过语言或动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摒弃过去以知识为主,教师示范演唱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参加语言或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语言和动作本身是有节奏的,语言的语调、语气,动作的起伏等都与音乐的节奏相通,通过诗词朗诵或有节奏的动作训练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富有趣味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二)通过即兴创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会想到许多浪漫的事,音乐欣赏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个特点,营造许多浪漫的情境,让学生即兴创作,发挥他们的音乐想象力,最终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例如,欣赏小提琴《思乡曲》时,可以让学生用颜色来描绘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学生用黄、红、蓝,有的紫、红、蓝,有的用多种颜色,有的则用七色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面,更有甚者用一个故事或一首诗歌来描绘这首小提琴曲。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通过旋律图形谱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非专业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都不是非常好,欣赏歌曲时往往只是些旋律的理解,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他们欣赏音乐,效果不是非常明显。音乐欣赏课教师应该尽量使用旋律图形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提高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图形符号作为一种记录音乐的方式,它将各种声音要素用视觉符号记录下来,比如,声音的高低走向、强弱、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特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及音乐结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力度、音色的变化为图形谱涂上不同粗细的线条和颜色等。图形谱的运用不仅能将复杂的器乐曲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只能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为学生服务,注重学生音乐节奏、音乐情感、音乐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让音乐欣赏课发挥它真正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优化;发展;研究

引言

随着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定位音乐教育,如何将教学资源有效地整合到整个教学中,也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有效地反映教学对象的价值,如果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可以向学生传达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并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审美观的提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来培养,同时,音乐欣赏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作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1.1建设高校公共艺术思政教育平台。高校日常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艺术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在高校建立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的同时能够接受思想政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道德情操得到了熏陶,通过音乐欣赏感受艺术中的真善美。对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效果,起到了熏陶教育的作用。1.2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人才的集合地,校园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公共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打造独特、典雅、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容易被师生所接受。让公共艺术教育深入师生心中,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艺术的魅力,喜欢艺术,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学生亲身感受了艺术的美,提高了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帮助作用。1.3学生人文素养与文化视野的提高。人文素养通常指人气质、境界、人格、素质等的综合素养,在高等学校进行公共艺术的教育中,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让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对生活有所感悟,提高综合素质。

2.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上存在两个极端。第一,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音乐鉴赏课成为音乐理论课,教师很少使用现代媒体,讲课也很枯燥。第二,重感性轻理性,只听不讲或者讲的不够。这相对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加强教师的素质提高。公共艺术艺术教育的基础是有素质较高的教学教师,同时对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教学课程,如果音乐教师的素质不高,就会影响教学效果。2.3对音乐鉴赏课不够重视。在高校中,音乐欣赏被列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选修课,导致从教师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重视不够,无论是课时设置,还是课程评价,随意性比较强。在学校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多是消极的,甚至仅仅只为混个学分。

3.音乐欣赏课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音乐欣赏教学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传授音乐文化和美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的课程。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发挥音乐欣赏课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3.1纳入流行元素。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入时尚元素,比如,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民歌《茉莉花》等综合音乐素养,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引入一些流行的改编后的茉莉花曲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审美体验来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和比较,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同一首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3.2选择好的作品,促进音乐欣赏中的文化积累。在教学中选择好的音乐作品,比如“松花江上”等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救亡的经典之歌,它使学生感受到遭受侵略和战争的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和思想性的作品,能引发积极的精神渴望,也可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它的文化价值。3.3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双重效应。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在专业层面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自我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各种方式接受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使教学多样化、个性化,就必须不断创新艺术教学方法。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6

朱咏北在《音乐鉴赏》一书中对音乐欣赏做出明确定义,即:它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感受和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作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于扩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之心理因素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欣赏教学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 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1934年黄自指出,音乐欣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方面。

1983年张前在他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为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要素。

80年代在国内引起关注的还有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a.copland)的音乐听赏三阶段论,他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 …(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

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

各家理论观点不尽相同,存在的差异也多可视为一种互补。总体来看,完善的音乐欣赏活动根据音乐的不同类型、特点、功能以及不同的欣赏场等,心理结构各成分由低到高或单独地或综合地起作用,而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首先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有理性认识的渗入,这种理性认识包括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审美评价,然后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达到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

2. 从“听”入手,抓住学生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得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听觉,听音乐是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音乐欣赏表现为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欣赏的一般过程。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分析指出,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再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动。

我在进行一年级《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时,起初在教学设计中以音乐体验为主线,忽略了音乐本体,在初听《狮王进行曲》时,急于让孩子们表现音乐形象,没有给孩子先静听音乐的时间,学生还未把握《狮王进行曲》中的音乐形象就草率让他们投入情景表演,结果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情景表演中,而音乐成为名副其实的陪衬,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留意到这一课重点要欣赏的乐曲,只是通过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想象在进行表演,却没有真正去根据欣赏曲《狮王进行曲》中的旋律变化想象不同的音乐形象。这违背了孩子们音认知心理,也违背了音乐欣赏的主旨,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把握孩子们的欣赏心理,让孩子们先听,进行直感状态的音响感知,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发现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形象,然后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使表演为学生理解音乐服务,孩子们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添加表演、伴奏,进一步体验与感受,发现音乐的美,理解音乐内涵。

3.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分析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做出界定,4-7岁的儿童为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7、8岁的儿童不再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而能够以所有可能的迂回和回转去追随外界变化,依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而到11、12岁,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对定义概念的那些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成人认为的关键东西相一致。还以一年级欣赏教学《狮王进行曲》为例,当我问孩子们:“当狮子走到小动物当中用吼声来显示自己兽中之王的身份时,其他小动物会怎样?”原本想让孩子们回答:“小动物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兽中之王——狮子打招呼。”可是大多数孩子都说:“小动物们都吓的往后躲!”我在预设教学情境时忽略了6-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个过度期,孩子们可能只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得出狮子会吃小动物这样一种认识。当时,我立即引用动画片《狮子王》中辛巴的爸爸向辛巴解释狮子作为兽中之王为什么还吃羚羊的原论文联盟因,引出了自然界生物连的关系,虽然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我想要得答案,可是,花费了很多课堂时间。“生物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可是对于这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课后我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我想:如果当时我模仿狮子的口吻说:“小动物们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们,我今天是专程来参加你们的迎新年音乐会的。”然后在问:“小动物们听到狮子这样解释会怎样?”用这样非常富有童趣的语言,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热情地欢迎狮子的到来了,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孩子们更真切地进入情景中去感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