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论文范例6篇

养老服务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1

1养老服务现状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巨大,且增长迅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6亿,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87%。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慢性病患者占老年人群体的40%,失智失能老人约占15%。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不断拷问着养老服务体制,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养老服务市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养老服务供需失配问题严重,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舆论环境、法制环境尚未形成,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观念和习惯亟须培养,养老服务融资体制发展滞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短缺且素质普遍偏低,是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2.1养老服务供需失配问题严重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巨大且增长迅速,养老服务需求个性化趋势明显。从养老服务供给来看,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的养老服务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养老服务模式单一。但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长期照护、健康管理、心理慰藉等服务项目由于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低下且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提供。

2.2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舆论环境尚未形成

老年人受传统理念影响,对养老服务市场化缺乏认同,对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信任,购买力低下使其无法独立承担养老服务购买费用,导致潜在养老服务需求未能激发。老年产业是微利行业,社会养老机构只有通过总量优势实现规模效应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潜在养老需求尚未激况下,社会资本趋利性诉求根本无法满足,这就是老年产业“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所在。

2.3养老服务市场建设法制建设滞后

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建设发展滞后,尚未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规范。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在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定价等方面缺乏政策导向、行政监督,服务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养老机构之间无序竞争经常扰乱市场秩序,使养老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难以为继。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养老服务需求方花钱也难以买到符合质量预期的服务。一旦发生纠纷,由于缺乏服务质量评价规范、知识不对称和政府监管缺失,使得养老服务需求方取证困难、投诉无门。

2.4投资融资体制滞后

现有养老服务投资模式单一,采用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方式进行,政府负担太重且力不从心。社会资本因缺乏赢利预期导致其投资老年产业积极性不高。融资平台建设滞后,降低了投资融资效率。上述原因造成养老服务供给投入不足的尴尬局面。

2.5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且普遍缺乏专业技能

按国际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共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中国养老机构员工只有22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调查显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4.5%的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32.4%,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者占比1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仅为2.3%。这些养老护理员普遍缺乏医疗保健、长期照护的技能。养老护理员短缺及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已经成为制约、阻滞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3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地方政府应强化养老服务体系高层设计,主动承担起养老服务市场法制化建设、舆论环境构建、公共资源支持和市场监管的职责,制定市场规范、养老服务质量及评价标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老年产业,投资养老服务市场IT基础设施,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实行长效监管,促进养老服务供需关系和谐。

3.1强化养老服务体系高层设计

按照养老需求对老年人生存、生活的支持程度,把养老需求划分为基本养老需求、普遍养老需求和增值性养老需求:基本养老需求是指为老年人生存提供支持的养老需求,包括紧急救护、失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等;普遍养老需求,主要针对具有自理或半自理能力的老人,为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增值性养老需求是指老年人在满足其生存、日常生活基础上追求更高质量生活而产生的养老需求。与养老需求分类模式相对应,把养老服务划分为基础养老服务、日常照料服务和增值性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市场化坚持“养老需求导向”的方针,强化养老服务体系高层设计,兼顾公共性和公益性相统一,保障老年基本生存权利和公民权利,均衡各方利益。对基本性养老需求采取政府兜底方式运作,由国有养老机构承担。对普遍养老需求和增值性养老需求,交由养老服务市场予以满足。探索志愿者公益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形成养老服务供给的多元格局。通过外包、出租、委托经营等方式把国有养老机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剥离。在保证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前提下,把价格调节、养老机构优胜劣汰交由市场主导。要遵循市场规律,形成服务价格市场调节机制,允许养老机构取得合理、合法的有偿服务收益,通过有效监管保障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预期质量的服务。

3.2创设社会舆论环境,释放老年人潜在需求

发挥新闻媒体、政府窗口部门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养老服务市场化,使民众对养老服务市场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向老年人发放养老补贴,提高老年人的服务购买力,培养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引导老年人购买切合自身需求的养老服务。

3.3健全养老服务市场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质量标准

地方政府作为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部门,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个人偏好、自理能力、慢性病情况等因素精细化描述养老需求,形成养老需求的分类体系。以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调研等方式了解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形成养老服务项目的分类体系。制定养老服务质量标准,拟定养老服务项目的官方指导价,为有效监管养老机构行为、调解/仲裁养老服务纠纷提供管理依据。

3.4建立养老服务多元投资融资模式

政府应将养老服务的经营职能推向市场,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老年产业,鼓励个人和企业兴建养老机构,改革养老金制度以实现养老金增值,倡导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收入产品、支付能力的金融产品和保险产品(特别是护理保险),构建养老服务多元融资模式。

3.5完善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提高其工资待遇

建立和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认证制度和培训制度,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认定,确保其能够胜任养老服务工作。把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高职高专、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教学单位开设养老服务相关课程,拓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供给渠道。通过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尊重和价值认同。把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纳入社会公益性岗位范畴,参阅其职业技能等级给予相应的岗位额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吸引具有医疗保健、健康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3.6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监管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巴州图书馆 老年读者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5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15%。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加速到来,老年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同时对于图书馆而言老年读者成为公共图书馆读者群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丰富老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关注老年读者阅读,实施贴心服务,帮助其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了老年人学习、信息交流与娱乐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应对新的社会变化,使让更多的老年读者能走进公共图书馆,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让更多的老年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一、服务好老年读者是公共图书馆当前重要工作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性机构,是知识共享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具有信息收集、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职能。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形式和手段很人性化、规范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5.65万人,占全州人口的的11.3%。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的成果,各族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不断适应当今社会。而在这众多的各类群体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们要格外引起重视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必然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提高。在解决了老年人“老有所养”之后,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巴州图书馆在这个新的问题上,应有新的考虑,工作有新的拓展。

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信息服务和娱乐消遣的重要阵地,必然也要把提高老年读者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老人“求知、求乐”的要求视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打打太极拳、养养花、溜溜鸟是狭隘的。这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必须认识到老年人年老智不老,年老求知欲不退,尤其是从工作一线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己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想,才能按照老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环境设施、书刊种类、服务方式上有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从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特有作用。

二、为老年读者服务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迫切需要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许多高层次、高素质、拥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都有“退而不休”的想法,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贡献,即继续社会化。这些老年人迫切希望参与社会、继续学习。一方面,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顺应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变化,需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转变已形成的原有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则是知识结构的继续社会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就使得老年人也会自觉地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内涵。老年人,尤其是老干部、老知识分子,都清楚地认识到如不更新观念,不断充电、充实自我,就会脱离社会,与时代疏远,也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终会被社会遗弃。而老年人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在时间、空间、文献载体、服务手段上为其提供大量的、可操作性的知识与信息,以便他们获得更快更多知识养料,满足其继续社会化的特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公共图书馆在工作上有所对应,范围应有所拓展。

三、尊老、爱老,为老年人群体制定服务措施

老年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信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在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工作取得了社会群众的认可。从本馆读者人数统计显示,老年读者一年比一年多,80年代末期在读者群中老年人仅占8%,90年代末开始就逐渐上升,现在已达到46%,这固然与我州老年大学、老龄委与州图书馆经常一起开展活动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与老年同志“退而不休”的思想境界有关。老年读者不断增多的现象说明,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强烈,进入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已成为广大老年人人群参与社会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好去处,看报,看杂志、借书、查资料、记笔记。有的老同志已把图书馆当作工作室,在一段时间里每天必到。现在,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正在由过去的“消遣娱乐”型向现今的“学习研究”型方向转变。因此,为老年读者提供文史、法学、报、艺体戏剧、医疗保健等综合类文献信息,已是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向。具体做法以巴州图书馆为例:

1.提供免费服务、让老龄读者充分享受阅读快乐

老年人群体做为一个重要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巴州图书馆根据他们的生理性、心理性特点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制定出相应措施,例如,提供老花镜、放大镜、免费复印资料、急救医药箱、免费饮用水,失物招领台等。在老年阅览室还为他们免费提供毛笔、纸张、墨汁等用品,让老年读者在图书馆充分享受阅读、书法、绘画等带来的乐趣。

2.提供上网、电脑知识培训服务,让老龄读者与时俱进

图书馆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互联网服务,图书馆职工义务为不会用电脑的老年读者开展电脑知识普及讲座,详细讲解电脑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电脑进行阅读、收发邮件、查询所需要的信息等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让老龄读者也享受到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3.其他老年人服务活动

图书馆还开展了其他丰富多样的、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具体活动见表1。

表1:巴州图书馆为促进老年人阅读的活动

四、为老年读者服务优化的方法与途径

为老年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如何更好地实现老年读者服务作的优化,笔者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从以下诸多方面去实践。

1.建立老年读者活动中心

图书馆可与地方老年人工作机构(老龄委或老干局)、老年大学、社区主动攀亲结缘,联合建立老年读者活动中心,以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为主,辅之以其他。这样既可以减少双方重复投资,又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效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受益。我州所在的库尔勒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市,经常跟沟通交流街道、社区,开展多项社区服务,关心老人精神生活,如果每个社区都搞老年读书中心,势必建房购书花费量大,因此图书馆应主动找到社区结为联盟,方便老人到图书馆读更丰富更全面的书。这样既发挥了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又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2.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图书馆要针对老年读者的不同需求,请名人或是专家,有的放矢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如“健康咨询”、“法律知识”“戏曲音乐”、书画展览等讲座展览,以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3.主动服务

图书馆可根据老年读者的不同需要,主动提供上门服务。老读者每天来图书馆查看资料都是有针对性,诸如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科研、文史资料等。有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主动服务,平时进行专题分类归档对新来的资料就要保存归类,方便老同志短时间查找、阅读,有必要设复印机,便于老同志复印所需资料。更有主动性的,还可上门服务,把老人所需要的资料送上门去,避免老年人冬夏挤车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对于年事已高或体弱多病的老年读者,图书馆除提供上门服务外,还可增设专用咨询电话,解答老年读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为他们的学习研究需要排忧解难。

4.网上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巴州地区家庭拥有电脑的用户逐渐增多,巴州图书馆也应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增加网上服务,为已经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老年读者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

总之,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文化养老服务,实现国家文化惠民带来的实惠,满足广大老年读者渴望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活动,渴望被认可、被重视,实现老年人的适应度、参与度,让更多的老年人能走出家庭,融入社会,融入到图书馆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巴州的图书馆 拓宽工作思路,将自身的优势与老年人的特点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做好老年读者的文化养老服务工作,为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蒲莉.公共图书馆在构建老龄学习平台中的服务创新[J].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2012(9):97-101

[2]吴健君,邱烈祥.浅谈县(区)图书馆的服务群体定位―“一老一少”之服务定位新视觉[J],2012(9):200-204

[3]陈秋燕.公共图书馆为老年群体服务的思考[J]. 图书馆论坛,2008(3)

[4]张云.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全新定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1)

[5]赵胥炯,武吉红.适应时代全面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1(1)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3

1.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基本情况与养老现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地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段,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市15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16个乡、90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3550个村民委员会、195个居民委员会。居住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总人口431.29万,其中农村人口351.41万,少数民族总人口347.68万,苗族178.43万,侗族135.9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和苗族、侗族人口最多的州。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农业人口人口占89.9%,农民人均收入为1207元,居贵州省的第九位。早在2000年,黔东南州的老年人人口就已经达到45万人左右,老年人口系数11.3%,到2010年将达到53万左右,老年人口系数达12.7%,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16.87%到2005年的17.74%,而2010年将增加到19.61%。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赡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最低层次的保障,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第二部分是由保障对象所在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所投的商业保障。第三部分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满足更富裕人群更高层次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社会保障。在黔东南地区,享受第一部分的仅是少部分的“五保户”,而对于第二部分,以个人缴费为主,国家政策支持,集体适当资助的个人账户的做法,通过调查,有98%的人都回答“没钱加入”。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地农民80%以上基本上处于家庭赡养的自我保障形式,保障水平与城镇相去甚远。

2.创新的“两户”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别很大,养老保障不可能在全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每个地区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相应的缴费水平和给付标准。黔东南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的给付上有很大的创新。它实行的是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养老扶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只生育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女儿而又做了绝育手术的农民家庭,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起领取养老金。拿锦屏县来说,2003年10月后可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共有11人,其中独生子女户4人,二女结扎户7人。具体做法是由符合进入养老保障条件的农村“两户”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签订养老保障合同书,最后取得养老保障基金领取册。“两户”养老保障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对计划生育人口进行了控制,是一举两得的新举措。

二、黔东南地区现行养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衰退

虽然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对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两胎,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家庭结构必朝着4:2:1方向发展。在黔东南州统计局的抽样调查中显示,2005年全州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9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农村为3.43。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依靠其子女来赡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反过来看,年轻一代即使有赡养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心愿,但其物力与精力明显不济。

2.养老保障覆盖面积小

早在1986年,黔东南州就开始试行养老保险。至2003年7月底止,全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有971户,参保职工59768人,其中企业45892人,事业8339人,个体工商户5537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社会保障只覆盖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而占黔东南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还未被覆盖。

3.基本养老金缴付上的不公平对待

(1)缴付上存在的户籍差别。缴纳养老金的条件之一是缴纳者必须是非农户口。这也就代表农民不能像城镇人员一样,参加养老金的社会统筹。

(2)缴费水平上的差别对待。单位人员的缴费是由单位按缴费工资基数的20%来缴纳,职工个人按8%缴纳。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就需要自己缴纳20%,进入个人账户的也是8%。

4.养老水平低

在黔东南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分类施救办法中规定,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625元。那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只有52元。但在近年来,物价水平不断的上涨,有限的补助已经难以解决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构建黔东南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在针对现在老年人赡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

居家养老将是中国以后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它以“家”为平台,集中家庭,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稳定温暖的养老环境。

2.加强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经济条件的制约黔东南地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必须加强当地的经济建设步伐,为社区养老的开展铺平道路。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在经济建设上建议从旅游方面加大投入。(1)培育乡村旅游新产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2)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3)保护好生态资源与民族风情。

3.逐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政府应重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帮助。在城市,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供养的人员的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福利机构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在农村,老年人福利机构的主要对象还只是“五保老人”,而非所有老年人。

(2)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农村社区经济文化条件差别很大,也就决定了在探索社区养老出路时,不能搞规范化和统一化。

(3)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对于低龄且能自我照料的老人,可以对其进行上门的日常生活照料,如整理家务、个人护理、饮食服务等等。

(4)充分挖掘和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对于农村社区福利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应由本村富裕劳动力组成。在走兼专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道路。它既可以解决本社区富裕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又可以利用大家熟悉的关系,更容易与之沟通,便与及时就近提供有效的服务。

(5)建立健全社区养老的相关机制。由于农村社区保障是一种非正式的保障方式,农村社会保障经费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容易出现随意挪用经费的情况,所以,当地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

(6)“低”保障原则。由于黔东南地区农村老年人消遣活动较少,生活花费较之也少,加上农村社区一般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来发展社区设施与养老院。因此在发展社区养老的初期应以低保障为原则,从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养老服务可以以粮食补贴和务工的形式出现。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4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合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仅是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 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1. 人口老龄化催生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具有数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会愈加严重(见表1),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而80周岁的高龄老人在2020年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催生了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由于20世纪70年代始人为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在“4-2-1”家庭结构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严重削弱,为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下降,迫切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养老服务,这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的需要。

2. 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征。老年人由于受收入水平、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从服务形式上看,养老服务需求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据上海市统计局对该市60岁以上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7.3%的老人有“居家养老”需求,21.2%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11.1%的老人特别是“纯老”家庭中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从养老服务内容看,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不仅有家政、老年餐桌等日常生活类服务需求,还有大量的医疗康复服务需求,包括长期照料、康复、护理,以及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对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服务需求分别为33.3%和42.2%;对医疗康复类服务需求的占比超过20%,其中58.8%的老人有健康讲座服务的需求。此外,老人对听书读报、娱乐、老年大学等文化娱乐类和社交类服务的需求比例也超过20%。这说明老年人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养老服务需求转向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 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1. 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进入老龄社会以前,我国养老服务的供给主要是家庭承担,政府主要是对一些城乡“三无”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养老服务,养老资源投入极其有限,养老服务政策及相应资金支持滞后。步入老龄社会后,国家增强养老服务责任,相继出台法规和政策,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2000年2月颁发的《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0]19号文),提出社会福利尤其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和要求;2006年我国养老服务进入体系化建设时期,国务院制定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6〕6号文),明确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最近几年,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养老服务问题,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财政和信贷支持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42 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服务老人数达307.4万人,相比于2008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2. 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从供给角度看,养老服务有效市场的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供给者,二是供给者有足够的供给“能力”提供需求方需要的养老产品与服务;三是供给者有足够的供给“意愿”。虽然近几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产品有了显著增长,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言,仍显不足。

(1)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缺乏,供给数量有限。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养老服务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和福利特性,因此,为了保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而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方参与。然而,我国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政府负有托底和提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等职责”。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制度安排上没有明确政府“托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的评估标准缺失,政府成了养老服务产品特别是机构养老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和主要供给者,致使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政府供给的结果:一方面,因自身财力有限影响供给数量;另一方面,使市场价格扭曲的同时也使民办机构难以按市场机制有效供给。现实中,虽然养老床位总量缺口严重,但“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公办机构一床难求而民营机构床位闲置。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养老机构中只有28%属于民办,其余都是公办。就目前供给数量而言,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与国际通用标准每千位老人需要50张养老床位相比,实际提供能力仅为需求量的一半,供给严重短缺。

(2)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从养老服务需求来看,不仅需求量大、需求内容多样化,而且由于老人的个体差异使得养老服务的需求差异化明显。如有的偏重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有的则偏重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和空巢化,以及老人退出工作岗位后社会化作用减弱,容易出现空虚、寂寞情绪,故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就养老服务供给来看,目前养老服务的供给对象主要是部分“三无”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而且由于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以及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限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局限在较低层次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方面,对于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服务则很大程度上难以供给。

(3)民办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有限且供给意愿不足。民办供给主体的供给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供给产品的利润预期,或者说是对供给产品成本收益的预期。从成本角度看,养老服务业属于资金需求量大且前期投入较多、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而且由于现阶段老年人有足够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有限,使得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强,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缓慢。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针对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但针对性不强,作用效果不够明显。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民办供给主体的成本收益预期不理想,导致供给意愿不足,从而影响了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

三、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深层机理:越位、缺位、错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性产品,其供给本质上由需求决定。然而社会养老服务又是一种特殊产品,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准公共产品,政府作为社会活动的管理者,对这种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造成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深层原因,是政府对养老服务职责定位不准,责任边界不清,制度安排不到位,致使在养老服务的供给实践中,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并存,“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不可避免,极大地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主导”职责的缺位。《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即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教育培训、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实践中,在这些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如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并没有明确养老服务在财政预算中的资金比例,对养老的财政投入存在随意性,缺乏长效增长机制。在服务管理方面,表现为管理责任缺位,出现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

其次,“主体”作用的“越位”。《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实践中,政府管理角色和供给角色集于一身,成了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从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选择服务机构以及设立服务项目,都是政府唱独角戏。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政府不能适度放权甚至设置过高的市场参与门槛,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致使其积极性大大降低,也使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无法体现。

再次,“托底”责任的“错位”。根据《意见》,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然而实践中,本应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往往被具有“特权”的富人占有,贫困老人却被拒之门外,造成了社会福利享受对象的错位和养老资源的再分配不公。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是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失灵”的表现,政府活动并不总是如理论上论证的那样“有效”。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失灵”,对市场参与提出了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空间,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在养老服务方面同样存在“市场失灵”。我国政府出于养老服务产品的社会公益特性考虑,对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市场资本有非营利性要求,这与资本的逐利特性相违背。现实中市场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不得不陷入“公益”与“赢利”的博弈,其结果则是:一方面社会养老服务所要求的非营利特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失灵”。

四、 政府与市场合作: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政府和市场的“失灵”引起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因此,要改善养老服务的供需困境并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养老服务的社会责任,通过政府与市场的通力合作实现协同增效,发挥“1+1>2”的效应。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统筹规划政府和市场的权责关系。政府不应是养老服务产品的直接供给者,具体的供给事务应交由市场完成。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应是养老服务政策的安排者、规范者、监督者。具体说来,政府应根据社会公众需求宏观调节养老服务的供给,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关法规规范和监督市场主体的行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赋予市场供给主体的地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资本成为养老服务经办“主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政府应根据养老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对养老服务供给实行合理分类管理。政府作为社会成员利益的最终保障者,要针对基本需求提供补缺型供给,通过政府托底投资,保障弱势老年群体享受基本养老服务,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合理界定托底对象,否则容易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以及引发社会的不公。对于需求较多的大众型供给,政府应通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适当的政策优惠等措施进行有益的调节,引导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于服务高品质需求的高端供给,应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管下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政府应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育。目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短缺。现有的服务人员大多是以前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只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因此,政府应根据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市场需求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我国市场的养老服务人才发展规划。应当利用政策支持或者财税优惠等经济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教育投入等。

总之,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以优化养老资源的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新华网,2014-02-27.

[2] 施巍巍,罗新录.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变与国家角色的定位――福利多元主义视角[J].理论探索,2014,(2).

[3] 杨金光.民办养老院缘何陷经营困局[N].工人日报,2015-06-07.

[4] 付诚,王一.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5]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本市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上海统计网,2013-09-22.

[6] 钱宁.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分析[J].学海,2015,(1).

[7] 汪国华,张登国.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基于中外比较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9).

[8]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9] 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10] 李翔.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4).

[11] 李凤琴,陈泉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向“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为例[J].西北人口,2012,(1).

[12] 高云飞.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2.

[13] 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9.

[14] 康顺岐.陕西农村养老资金需求预测及保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3.

[15]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6.

[16] 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17] 韩文丽.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风险分析与道路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2.

[18]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号:14BDJ028)。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5

结合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及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对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社区居家老人对于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文章最后就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出具体方案。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

引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老年人数量不断激增。居家养老方式仍然是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方式,社区服务在居家养老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关注度的增加,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1-2]。据此,我们从需求视角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以社区养老信息化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体现着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效能[7-8]。课题组立足于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从阜新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完善满足老年人个性需求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

一、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基本状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阜新市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加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尤其是建立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从整体上看,阜新市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水平较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本文通过社区层面,探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建设养老信息化服务理念在社区养老中逐步开展起来,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开发社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的问卷设计及检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为了了解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需求情况,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确定调查对象。由于调查的人群是阜新市城区的老年人群体,我们决定采用问答式问卷调查方法。同时我们也来到阜新市20个社区委员会进行走访,进一步了解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状况。

此次研究调查对象为阜新市城区老年人,年龄在60到90岁之间,调样本覆盖阜新市的20个社区,共抽取330个老年人构成样本。实际发放问卷330份,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90.7%。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汇总、可靠性分析。为进一步考察调查问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构是可接受的,再次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统计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社区老年人对提供生活照料类信息、体育健身类信息、精神慰藉类这三类信息需求迫切。随者年龄的不断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当老年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遇到障碍时,对外界力量提供日常照料类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此外,老年人对社区活动场所和设施信息的需求量很大,可以看出老年人对锻炼身体非常重视,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精神慰藉类信息功能回答中,老年人对提供心理咨询类信息的需求很大,但对其他两项需求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心理较脆弱,对陌生人接触仍比较拒斥。

四、研究结论

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对日常生活类服务有普遍需求[5-6]。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增加,而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都不高,因此对其需求率均高于利用率[7]。可以看出,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较为强烈。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年人有着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还有部分的老年人抱有消极、焦虑的情绪,尤其是部分空巢独居老人更是长期缺乏情感、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程度的重视和满足[8]。

五、相关建议

(一)按需设立居家养老社区多样化服务

在对老年人进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需求调查之后进行分析汇总,不同的老年人也有着不同的社区服务需求。这样就会形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状况[9]。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共性需求通常集中表现在基本的生活、健康服务项目上,同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上又存在一定的个性化的需求要求。因此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中,要切实设置供老人选择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

(二)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生活态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渠道大力宣扬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稳妥的应对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中,可以利用公共广播及宣传平台,向老年人传达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老年人的合法维权意识。

(三)运用政府力量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

本文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但政府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需要政府发挥相关的职能[10]。

首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规划。其次,资金供给方面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的部分完全的公共物品支付费用。最后,提高社区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选拔任用优秀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区,同时也要引入其他各行业并且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员。

参考文献:

[1]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1(5)

[2]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3] 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5)

[4]刘满成.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5]陈丽群.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解决思路[J].硅谷,2012(12)

[6]彭艳芳.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理论探讨,2010(3)

[7]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浅析[J].今日南国,2010(7)

[8]李文君.老龄化及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0(5)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居家养老;政府;企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根据国际传统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1999年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2004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增长明显.200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9 857万人,占总人口的7.58%;200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1 307万人,占总人口的8.47%;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13 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05%.据预测,2015~202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时期,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超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席卷全国的“银色浪潮”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养老问题及养老体系的建设问题尤为突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成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关注的问题.

2养老模式的演变:从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弘扬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大事,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大事.机构集中养老、传统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医护及时性、生活辅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子女工作影响比较大.而机构集中养老在情感交流、安全感获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邻居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家人、邻里亲友的交往和谈心,表露和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精神慰藉和寄托,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状态.”[1].老年人可以从家庭和熟悉的环境中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获得其他方面所无法给予的安全感和精神慰藉.鉴于这两种模式存在弊端,取两者模式之长、弃两者模式之短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出现,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是对家庭养老的传承与创新,更加强调以老年人为中心,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献[2]J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窄,内容少,精神关爱缺失;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难以衡量,管理效率较低.文献[3]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给滞后、设施及服务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文献[4]认为,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块管理, 利益关系存在矛盾, 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从业或参与人员专业技能差.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文献[5m6]认为,服务内容单一以及服务方式固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养老服务供给高于需求而利用率远低于需求的供需矛盾问题是限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互联网+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模式的新提升

据统计,截止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数据资源及市场运用优势明显,不少关键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领域的跨界融合效果显著,正引领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在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居家养老”通过互联网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维护以及大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优势,并与云计算、物联网进行结合,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其实质是以老人为本,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并丰富更具品质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年人生活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互联网+”背景下的居家养老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在改变着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互联网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经济数学第 34卷第1期何朝晖:“互联网+”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3.1有利于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的发展可以改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仅限于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的局面,养老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让健康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变得更加便捷与及时,例如:网络生活服务、健康管理信息平台、老年网络社交平台等都将带给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不小的改善.

3.2有助于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资源整合不足问题

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便捷性与灵活性较差,服务碎片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归因主要是居家养老信息不畅,养老资源共享与整合不足,通过互联网在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促进信息的流通、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3.3有利于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与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需求接收与处理方面化被动为主动,且通过网络平台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使得评价反馈环节更加便捷、有效.养老服务的评价反馈可以作为养老服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结合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改善养老服务品质,也可以增进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服务水平.同样,通过在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信息平台中设置教育、培训模块,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免费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对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服务技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4政府引导与监管:“互联网+居家养老”

愿景实现的重要推手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并运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丰富并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着力推进互联网与居家养老的融合,实现“互联网+居家养老”更好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互联网+居家养老”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献[7]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数据使用对个人隐私保护存在风险、养老产品创新不足和网络惠民红利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文献[8]服务提供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之间存在偏差,服务场所的固定化和老人行动的受限性之间不匹配,医疗护理的滞后性和老人身体的风险性之间相脱节.文献[2]认为,许多智慧养老的相关产品对老年人的使用能力与生活习惯考虑不足,未能体现其人性化.而且这些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不能充分体现智慧养老的多样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制定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现有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系统性,尚未对智慧养老所涉及到的多个层面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些不足制约了现代“互联网+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政府应该要有所作为.

下面从政府和通过互联网工具的养老服务提供商(以下称“企业”)之间博弈的角度,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剖析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确立博弈均衡点,通过参数赋值讨论,掌握企业和政府策略选择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就政府在完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上如何作为提出建议:

4.1模型建立

根据模型建构思想,先对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

假设1博弈类型.企业是同质的,也就是说选择相同策略,具有相同收益;选择不同策略,具有不同收益.收益只与策略选择有关,与企业的属性无关.而政府监管机构策略只有一个,即所有企业受其监管.

假设2策略空间.企业具有两种可以选择的策略:一是提供优质服务策略H,一是提供劣质服务策略L;政府监管机构也有2种可以选择策略:一是监管Sy,一是不监管Sn.

假设3群体结构.企业群体稳定,个别企业退出和加入对整个全体的态势和格局在短时间内没有影响,且新进企业与老企业的策略选择空间及支付函数是相同的.而政府监管机构的选择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是稳定不变的.

假设4重视当期收益.由于企业群体比较大,违规后被发现的主观概率比较小.那么,当期利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远大于远期收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监管部门面对的是大群体的企业,对同一企业再次相遇的概率较小,因此当期收益在其策略选择中也十分重要.

假设5支付导向.在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博弈中,较优策略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较劣策略只能获得较少收益,甚至因为被抑制而没有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选取.

根据进化博弈理论,在上述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进化博弈模型.首先确定博弈双方在博弈中选择不同策略与收益情况:

①当企业选择H策略时,不管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还是Sn策略,其获益都为0,而政府监管机构门在这种情况下,选择Sn策略时收益为0,选择Sy策略时因为支付监管的成本而收益为-c1;

②当企业选择L策略时,若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则企业收益为a(一般而言,此为超过提供优质服务的收入部分),而政府监管机构将因为失职受到处罚损失为-c2;若此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策略,则企业收益会因为劣质服务策略受到-s处罚,其总获益变为a-s,而政府监管机构因为监管查处提供劣质服务的企业而受到r的回报,其收益变为r-c1.其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4.3策略选择

根据进化稳定策略性质和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可以求得进化博弈双方的进化稳定策略.

①企业服务提供方面.当pj>s-as且s-a≥0时,选择H策略的企业比例为0,企业趋向选择L策略,如果s-a

②政府监管机构监管方面.当ph>r+c2-c1c2+r且r+c2≥c1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的可能性为1,政府监管机构趋向选择Sn策略;当ph

4.4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影响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质量的因素有: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政府对监管部门监管的激励强度、政府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企业的奖励支出力度和对企业提供劣质服务的处罚力度等等有关.基于这些分析结论,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规模和养老质量需要,政府应该制定精准措施,促进“互联网+”基础上的居家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居家养老需求,政府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应该引导制定“互联网+居家养老”的行业准则和服务标准,并督促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及服务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向社会公开,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企业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增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边际收益,为其他企业选择提供优质服务策略确定参照体,引领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第三,政府应该促使监管机构全面履行监管职能,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加大对提供不符合约定质量养老服务的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政府应该加强平台建设,降低养老服务企业进入门槛,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低廉的服务提供平台,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引б搅啤⒁食、娱乐等等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商进入平台,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单一措施的局限性,要多种方法并用,结合各个发展阶段特点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差别分类指导、帮助、支持,才能使更多企业逐步为养老需要者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才能使各种类型的服务商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高质多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必俊. “以人为本”发展居家养老服务[C]//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文集,2006.

[2]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7(5):128-135.

[3]颜秉秋,高晓路.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4]王金元,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以无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7(3):15-18.

[5]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 2: 49-59

[6]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83-88.

[7]宋雅雯.“互联网 + ”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困境及前景展望[J].商,2016,7:67-68.

[8]同春芬,汪连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2:160-166

[9] Gintis H.,Game Theory Evolving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