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育论文范例6篇

市场发育论文

市场发育论文范文1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及各省市的经济持续增长,在宏观经济强有力的支持下,各省市的体育产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体育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其既是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体育市场从出现到现在还不到20年,其中健身市场的发展时间更短,健身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共经历了90年代中期、后期3个时期,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健身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并已经成为了组成我国体育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健身市场自出现以来,已经建成了276家健身场馆,其中单一性健身场馆(经营内容为健身舞、健身操或健身器械等单一形式)就有219家,综合性健身场馆(经营内容同时包括健身操、健身器械等项目)57家。单一性健身市场的快速发展集中于90年代初、中期,自此以后,单一性健身市场过渡到平稳发展期,就总体而言,健身市场是随着人民增收、经济发展、消费及生活理念转变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了人们娱乐健身、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想之所。

(一)健身市场的经营状况我国健身场馆主要为民营场所,且多为租赁场所。以河南省为例,在数百所健身中心中,仅有3家健身中心为国有投资,有94%以上都为民营健身场馆。健身场馆的经营项目普遍以健身操、器械健身为主。在单一性健身场馆中,约有87.6%的场馆经营项目都为健身操,主要服务于女性消费群体;而器械健身中心的服务对象则主要为男性;综合性健身房的经营项目不仅有健身操和器械健身,还包括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如美容、桑拿、淋浴、气派、茶饭、羽毛球、台球、乒乓球等),根据场所性质的不同,健身中心的开放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二)健身市场的投资-效益分析在健身场馆经营中的投资,主要包括实物性与非实物性两方面,其中,非实物性投资具有长期性特点,实物性投资则为一次性。据相关资料显示,陕西单一性健身场馆的投资资金平均值在3.8万元左右,利润额平均值在6.1万元左右;而综合性健身场馆的投资额平均值则为33万元,利润额平均值为7.8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单一性健身场馆的投资更少,同时由于其收费低廉、开放时间短,所以经营性支出更低,所以利润要高一些。综合性健身中心,在环境设施、设备及附属设施方面的投入费用较高,趋于贵族化,所以综合性健身中心在健身市场中,以经济型场馆更受欢迎。目前,支撑陕西健身市场的主要为普及型、大众化的单一性健身场馆。综合性健身场馆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陕西62家综合性健身场馆中,仅有18家赢利,33家持平略余,剩余11家都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其经营方式为滚动式收益,所以其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单一性健身场馆在投资回报率方面比综合性场馆更高,然而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必将被逐渐淘汰,由综合性健身中心取而代之。

(三)消费状况分析体育消费是一种非生产性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后,才会产生的事物,体育消费必须建立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人们为追求享受、发展而做出的一种满足高层次需要的选择。目前,关于我国人民的体育消费支出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在文化健身消遣方面的消费,仅占全部消费的0.34%,只有10%的娱乐、社会消费支出用在体育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居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较少,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传统消费理念及习惯等。在对健身房会员的抽样调查中发现,人们的收入水平与选择的健身场所有直接关系,同时年龄、职业也会对健身场所及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影响,通常选择单一性健身场馆的主要为普通职员,健身会员的年龄表现出两极分化,主要为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低收入人群。综合性健身中心会员则多为个体经营者、干部、高级职员,年龄分布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参与健身的人群都具有可支配收入高的特点,并对健身运动有一定的热情,其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更高。由此可总结出体育消费与收入呈正相关,同时在年龄分布方面,呈现出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是青少年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有增长趋势,其主要因为现在的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愿意花钱买健康;另一方面,老年人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支出较多,这与老年人重视自身身体健康,有富余时间、精力及金钱有关。

二、我国健身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知名健身企业较为缺乏在健身市场中,企业本身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良好的知名度、声誉意味着其在服务理念、技术指导、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其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累积而成,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信任度,是吸引广大消费者的重要内因。我国目前的健身市场中,主要为中低档单一性健身房,上档次、有规模、经营先进、管理科学的知名企业还较为缺乏,这也是阻碍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员工素质、内部环境、硬件设施、经营者管理水平、企业知名度等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社会中,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健身企业要想提高市场份额,在健身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人才是关键,企业应当引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业务、精明强干的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健身市场环境尚不成熟体育市场环境,不仅包括健身场馆的人文环境和硬件设施,还包括健身消费氛围,人均可支配收入,传媒宣传引导,政府扶持力度等。健身娱乐行业是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强身健体需求,而提供技术指导、锻炼场地、体育器材等服务的行业,所以其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还应当完善技术指导,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从而放松心情达到健身目的。从陕西的健身场馆情况来看,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健身场馆在运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较为优越,其他绝大部分的健身场馆的基础设施都较为简陋,其环境营造、场地选择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健身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在“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为陕西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体系,努力争取税费减免,提供融资、投资渠道等优惠政策。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在健身市场发展中的力量不可小觑。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行为易受舆论影响,媒体是具有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工具。利用媒体对健身市场进行引导、宣传,能让普通群众更加了解健身的作用、功能,让健身活动更易获得人们的接受与认可,同时对人们的健身理念、健身项目爱好产生影响,引导人们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最终达到促进健身消费的目的。在以前,我国的大众传媒普遍只重视报道、宣传各种体育赛事,而对健身市场的关注度则普遍较低。近年来,媒体对健身市场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高,不少电视台都纷纷开辟了与健身相关的栏目(如江西电视台的《胖友减肥训练营》),这些都有益于推动我国健身市场的发展。

(三)经营管理不善目前,我国健身市场的经营项目呈现出了全方位发展态势,但在市场定位、项目设置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在设置经营项目时,并未对市场进行科学、充分的考察,很多都是凭感觉、凭经验,一些盲目上马的项目很容易就出现了门庭冷落、供给过剩的情况,从而造成经营困难。目前,我国健身市场在从业人员数量、经营项目、消费情况、注册资金、企业性质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雏形,但是在管理经营方面则存在较多问题,如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经营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针对这一问题,企业经营者有必要以内部管理、内部教育为抓手,重点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理念,强化管理,从而提升服务水平,打响企业知名度。同时还要加强场馆的卫生环境管理,为会员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以树立企业形象。

(四)经营策略有待改进我国健身市场自出现以来,就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健身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健身企业在经营策略方面也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从陕西的健身市场发展来看,体育场馆数量本来就少,同时部分场馆还并未面向社会开放,一些上档次、高标准的综合性健身中心更是屈指可数,单一性健身场馆数量虽多,但多为民营性质、租赁场地,在健身环境、设施设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再加上平均每年一两千的健身会费,对于大部分的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青年学生而言,都是数额不小的一笔开支。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健身市场突破这些制约得以推广、发展,就有必要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营销策略。对于企业来说,市场营销是其根本和发展基础,企业应当充分重视这项工作。首先,我国健身市场应当将单一性健身房作为基础,重点改善其经营环境,将青年学生、中低收入人群作为场馆的主要对象,注重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并以低价格吸引广大消费者,从而逐渐将健身市场做强、做大。其次,各地区还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的体育资源,引进外资,建设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健身场馆,引进知名健身品牌入驻,并利用这些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准确把握市场脉络,挖掘潜力,以减低消耗和成本,以合理的价格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打造多个一流健身俱乐部品牌。

(五)市场发展失衡我国健身市场在布局、产业结构方面较不平衡,尤其是定位于中低档健身服务的企业,发展较为缓慢,而各种热门项目(如跆拳道、瑜伽等)经营单位则不断涌现出来。另外,在健身市场局部方面,健身企业、设施多集中于市区商贸中心,在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居民住宅区域则十分缺乏健身企业及配套健身设施,这也导致了健身市场布局的失衡。

三、促进健身市场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更新健身理念在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健身市场应当紧贴城市人群,以城市为中心,向中小城镇、农村辐射。树立并倡导休闲健身理念,倡导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将“以人为本”作为健身服务宗旨,在健康观念的导向作用下,逐步深入普及健美健身运动,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的带领下,大力培养具有全民健身指导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事业,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进而推动我国健身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找准市场定位要推动我国群众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健身市场或经营产业,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战略作导向,并找准健身市场的定位:如坚持全民健身战略,立足发展,面向未来,市场开发与技术培训并举,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员培训和服务为主,同时努力推进私人健身教练、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服务为辅的双轨制培训与服务模式,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健身理论与实践指导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基本国策服务。

(三)规范健身市场规范的健身市场,是我国健身运用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健全并落实健身行业相关规范、标准与政策,加强体育事业改革及政府机构指导力度,突破健身产业的行政垄断局面,对健身行业加大监管力度,以引导健身企业规范、有序地竞争,真正地让人民群众获得实惠,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各健身企业的优势互补。

(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身品牌健身会所是我国健身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为大众健身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故此,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健身理念的同时,不忘挖掘民族传统的、优良的养生健身方法,将其发扬并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中国的特色.同时抓住国外健身产业向国内转移,同时跑马圈地抢占先机,实行有限联合或独立经营,逐步打造或形成自己的健身旗舰。

(五)实行可发展战略要实现我国健身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研究并遵循市场规律,挖掘健身健美资源潜力,依托市场经济,努力发展健身产业,在健身市场的发展和运作上坚持结构、质量、效益、规模的并举和协调统一,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信誉为代价,不搞破坏性、重复性建设,同时健全必要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行业规范,这样才能开拓我国健身市场的发展与强盛之路。

(六)扫清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健身市场管理、规范不到位,行业自律性较差,在行业准入资格审核方面,执行力度较差,存在着恶性竞争现象,这些都是造成健身服务行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缺乏人才优先理念,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再次,器械场馆质量规模、服务手段、服务设施不到位;最后,健身企业对健康理念的宣传工作普遍不够重视。上述因素都是制约健身市场发展主要瓶颈,要促进健身市场发展,就必须通过建立、落实行业规范,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等措施,扫清各种障碍,为健身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束语

市场发育论文范文2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在现代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教育经济社区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普遍事实。这一点,在发达国家是这样,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也是这样。

【关键词】 在现代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教育经济社区的出现 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普遍事实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省级期刊征稿 部级期刊征稿

【正文】

一、教育经济社区的出现在现代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教育经济社区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普遍事实。这一点,在发达国家是这样,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也是这样。在我国, 教育经济社区出现、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不长, 还处于初始阶段, 但在教育与经济结合中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而显示辉煌。11 市场经济的极大发展是教育经济社区出现、存在、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 因市场经济催生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市场的竞争、效率的竞争以及在竞争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区域优势、战略优势, 是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的行为法则和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我国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教育的经济属性及其经济环境、经济功能、经济产业的影响和作用必将体现得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强烈。市场经济的强大张力, 必将造成教育经济社区发展的强势, 不可阻挡。21 现代教育功能的发展是教育经济社区出现、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功能和现代教育经济功能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我国现代教育与我国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结合的过程。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在急剧扩大, 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直接作用是任何历史阶段上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在教育经济功能的发展和实现中, 教育经济产业、教育经济市场、教育经济社区不能不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是现代教育和市场经济相适应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31 现代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经济社区出现、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有机结合, 必然成为教育经济社区出现、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应该看到, 教育事业的现展、普遍发展和相对集中是事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规律、联系方式、联系渠道比较特殊也是事实。实践证明, 在现代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和谐发展中, 利用教育经济社区实现双向互动、双向共赢、双向发展, 同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目前, 在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质量的大学城、大学区, 其中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园区、周边区出现的生活区、服务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教育经济社区的基本属性, 证明了并将继续证明教育经济社区出现、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强劲性。

【文章来源】/article/74/623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市场发育论文范文3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日趋明显,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发展入手进行综述。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二元结构 新制度经济学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导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市中本地居民同外来劳动力的二元分割。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不是自由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生产自然分工导致,而是由体制性原因造成的。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体系,为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发展回顾

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起源于穆勒时代的非竞争性理论,之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结构主义学派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套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完整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传统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部分劳动者受到的歧视和持久贫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运用一种新的范式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由于历史的、制度的、经济的各方面因素,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并具有明显的体制性特征。传统计划体制下,劳动力严格由计划配置,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块。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劳动力的分割现象未能消除。而且随着新旧体制的交替,这种分割现象更趋复杂性和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放弃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分析方法,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这种理论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LMS)理论。

二、市场分割理论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渊源看,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源头可追溯到约翰•穆勒年代。现代分割理论的起源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结构主义学派思想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城市劳工及贫困问题研究,新古典理论提出的依靠提高个人人力资本以消除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美好前景难以实现,激发了人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二是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如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即使他们的生产率相同,收入却相差很大,这些现象也是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分割理论分支较多,其中皮奥里(Piore.M)和多林格(Doeringer.P)最早完整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2],是分割理论中被引述最多的一种,并成为分割理论的代表。二元理论认为,市场被分为两块,即一级市场(primary segments)和二级市场(secondary segments)。

早期分割理论在诸多方面提出了与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

1.工资决定机制。传统理论认为工资由边际生产率决定,二级市场工人的低工资是由其低素质决定。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素质高低不是决定其工资唯一因素。

2.人力资本投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在工资决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为人力资本投资量不同,劳动边际产量就不同,理性的企业会按边际产量支付工资,据此市场竞争机制导致教育普及化,人们收入差距也将缩小。

3.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偏好。分割理论认为由于两个市场对工人工作要求不同,二级市场的工人会养成懒散、无时间观念、缺乏合作精神等行为特征。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新进展

分割理论自出现之日起就受到正统理论的批判,认为“它对新古典理论的批判能力远远强于理论本身的完整性和逻辑性”(Cain,1976),并缺乏实证检验。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Dickens等)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实证工具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新的进展,这被称为分割理论的“复兴[3]”。2001年,斯蒂格利茨(Stiglitz.J)因对信息经济学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近几年来,经济学家又以议价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更为精巧的经济模型,从其它角度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Smith和Zenou(1997)认为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内生的,并与市场中大规模失业密切相关。Gottfires和Mccormick(1995)建立新的数学模型解释了分割市场中的歧视和失业现象。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实证检验

自皮奥里(Piore.M)和多林格(Doeringer.P)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后,许多研究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各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Bosanquet和Doeringer通过对比劳动力的年龄收入曲线和工作稳定性,发现英国和美国都存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Gyimahbrempong和Fichtenbaum的相关数据估算显示白种人与黑种人的人力资本回报有明显差距,证明他们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Dickens通过计算美国一级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收益率,发现它们的工资机制不尽相同,一级市场中教育年限与工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二级市场中教育年限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

五、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国外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文献大多通过整理劳动力市场数据,以实证分析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Fan CC根据他于1998年在广东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流入广州劳动力收入与其身份明显相关,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居次。我国研究者赖德胜、葛苏勤、郭丛斌对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过不同程度的系统介绍[4,5]。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中,探讨最多的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问题[6]。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所作的研究日益增多。许经勇、曾芬钰(2000),朱镜德(2001)等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类别划分进行了探讨;赖德胜(2001)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教育、收入分配均有重要影响;光(2003)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并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7];李实、丁赛(2003)证实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但是,总体上国内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

六、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几点看法

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是国家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2.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演化形式反映了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力量日益增强的过程。

3.随着经济转轨的完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将退出历史舞台,并最终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下的新型劳动力市场分割。

参考文献:

[1]Cain.G.Challenge of dual and Radical Theories of Labor Market to Orthodox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5):16-22.

[2]Piore.M,Doeringer.P.Dualism and Discontinu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图腾电子出版社.2000:210-23235.

[4]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6-230.

[5]郭丛斌.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文献述评.北大教育经济学(电子季刊).2007(2):1-16.

市场发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伦理基础;构建方式

伦理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如何建构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已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也是在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伦理基础时应遵循的总的指导原则,同时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一、加快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必须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构建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又要吸收世界文化遗产来对中国文化资源进行重组。

(一)实现伦理与经济的新整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伦理基础的构建,不能没有世界文化资源的背景支持,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既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又能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约束适度的伦理范围之内的文化遗产,如竞争的观念、平等的观念和敬业的工作态度等。但是这种借鉴是有区别、有选择的借鉴,是伦理与经济的新整合。

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基础,就要加强经济伦理基础的理论研究与建设。鉴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先在经济伦理学的平台上建构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促进中国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发展与完善,使中国市场经济道德规范能够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同步发展,并更好地起到规范和调节市场经济实践的作用,起到帮助中国人民过上良好的或完美的生活的作用。

(二)转换要立足于我国的现实

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具有超时代意义的因素成分或环节,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要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一方面,舍弃那些“压抑个性、灭绝人欲的价值倾向和那种维护绝对权威、对天分十日,人分九等”[1]的封建糟粕。另一方面,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待人接物中的忠、恕、让、孝的基本原则,关于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关于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情操都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同时还要对这些范畴和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理论提升,使其与现代市场经济能够有机融合,逐步构建科学的经济伦理体系及其实际操作方式,为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经济竞争提供决策依据和行为模式。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上,英格尔斯说:“现代人比传统人更理解历史遗产的价值,更主动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2]。由于价值取向和民族伦理传统的区别,国外经济伦理不能生搬硬套到我国经济伦理建设领域,但是需要我们以特有的视角和功能,探讨并汲取国外的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以幸运地、冷静的、平等的心态对待外国文化。

二、提高道德实现的主体建设

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基础,要始终把人的素质提高特别是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人的素质特别是伦理道德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经济的发展与速度”[3]。建构经济伦理规范,就是要把加强人的思想教育、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放在首位。要通过对人的教育与激励,充分发挥人对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一)提高整体素质,抓好创建工程

道德建设要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要采取一定的形式,把思想教育工作贯串于各项活动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道德建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参与,以提高群众的道德整体素质为目标。道德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良心、社会舆论发生作用并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的。道德建设不能没有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意识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也就谈不上道德建设。所以首先要对道德主体进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保证市场规则的实施。其次,进行团结协作和社会主义竞争原则的教育,提倡用正当的手段开展合理、合法的竞争,保证市场竞争规则的实施。再次,进行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的教育,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市场交易规则,从而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二)建立和完善机制,促进道德健康发展

一是要从各行各业的实际出发,制定本行业的道德规范,解决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前提问题。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解决由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动力问题。要大力宣扬遵守道德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三是要加强纪律、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的约束机制。良好的道德建设离不开制度、法律和纪律的约束的巨大支持。一般说来,制度完善,法律和纪律严明,那么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也就会相应增强;如果制度不健全,法律、纪律监督不力,那么道德规范的作用也很难发挥。

三、加强伦理基础建设的外在约束

(一)教育是外在约束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不会自发产生,必须进行教育灌输。加强思想教育是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基础的基本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实际,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文化的渗透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基础建设要靠舆论的力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典型激励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伦理规范。

具体来说,要拓宽教育渠道、改善教育方式。要结合社会潮流和现代化工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基础建设还需要形成物质手段和管理手段,向多载体、多渠道发展。并且在教育倾向上要由过去的过分强调理想教育转向突出责任教育。因为责任是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可推卸。

(二)社会舆论是外在约束最有效的方式

注重社会舆论导向,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的宣传、教育。把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框架,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各类教育活动中。另外,要重视道德形象示范,努力创造一个健康高尚的道德环境非常必要。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稳定、可靠、高效的经济伦理道德建设队伍,这是搞好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保障。

中国的舆论监督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我们不仅要呼唤从法规、制度上给予保证,更要从现实出发,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来十二分认真地对待社会舆论监督工作。

四、确立伦理基础建设的精神信仰

(一)经济建设需要共同的信仰

“当代民众信仰状况的失衡与嬗变是经济伦理基础建设的关键因素和内部深层因素,也是易被研究者所忽视的重要因素”[4]。信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外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人的信仰世界怎样,不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在今日之中国,较多的人已失去信仰,伦理基础主要靠人际监督维系,在重利的诱惑之下,许多人便会丧失良知。人们若只把道德当做牟取利益的工具,而没有让道德植根于信仰,那么道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约束力。因此,我们要切实重视信仰建设,加强信仰教育,让科学的、崇高的信仰占据人们的心灵,并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内驱力。

(二)加强道德信仰的建设

首先,以日常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为基础,开展信仰、信念教育。“信仰”价值目标最高层面是政治理想,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其次,以思想道德教育与法规制度建设为核心,确立信仰、信念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求利所激发的个人私欲冲破道德堤坝、某些恶行蔓延滋长时,强调法律的“硬约束”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的,但是从约束人的行为角度分析,道德信仰的“软约束”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再次,加强“信仰、信心”教育的针对性,区分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由于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身心特点以及面临的人生课题的差异,“信仰、信心”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此才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

五、完善伦理基础建设的法制保障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和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依靠主体内心的自觉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约束效能日益下降。为此,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立法建设,引入法律强制手段,才可以约束种种不道德的行为。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立法

要使市场经济法律实施好,首先要制定好。制定法律时如果能考虑到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那对管理者本身、企业和社会都是有益的。没有良好的法律作为基础,就谈不上法律实施,因此,必须完善和改进立法,必须保证法网是优质的,这样才能为法律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因此,在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法律的实施的时候,必须同时强调提高立法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其他现代市场经济一样,实质上是法制经济,其顺利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作用。法制的力量是刚性的,伦理基础的力量是柔性的,因此,健全的法制体系既是伦理基础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又为伦理基础的重建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公正廉洁的执法和司法机制

为了建立公正廉洁的执法和司法制度,必须培养一支坚强的高素质的执法和司法干部队伍。必须落实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使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享有的地位得到保障,加强执法、司法体系中的内容监督,清除执法、司法中的腐败现象,健全执法、司法机制,确保执法的严肃性,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建设的发展。

(三)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迫切需要正确的法学理论指导。为此,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学文化。在加强法学研究中特别要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研究,认真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法制建设离不开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如果道德崩溃,再完备的法律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因此,法学研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建设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林立伟.中国近现代经济伦理的变迁[M].香港:中文

大学出版社,1998.

[2] 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1.

[3] 徐大建.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论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3.

市场发育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品牌服装 理念 消费市场 商品化

论文摘要:品牌化作为现代社会商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企业生产和商业营销范围之内,而成为了一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族意识、消费意识和资源意识的象征。建立品牌服装教学的新理念,是服装教育打破传统文化思想,面对信息化、现代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明智之选,也是今后服装设计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现代化服装设计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品牌服装”的概念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组合,用以识别一个和一群出售的产品和劳务,并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品牌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品牌所具有的自然属性

品牌的自然属性所包含的内容包括趣味、格调、品质、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从表面特征来讲和其他的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风格,并有着极高的市场信任度和荣誉度。

(二)品牌所具有的现代社会文化属性

品牌所具有的现代社会文化属性所包含的内容就具有形象、标识、口碑等方面的内容。简单地来说是一种文化表达现象,它是把物质精神化同样又将精神物质化的一个转换过程。

二、“品牌服装”教育理念建立的必要性

由于品牌服装本身所肩负的诸多文化内容和使用功能,就决定了在物质和经济繁荣发展的现代社会,品牌服装所具有的牢固地位。由于我们以前对服装商品性的认识不足,或者说是由于中国传统思想对“商”的偏见,在我国的服装教育中对于服装的营销和商品性的研究不够彻底,甚至根本就不考虑社会需求的因素,这是我们现代服装教育的一大弊端。服装教育思想的滞后,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的教育培养方向,给我国服装教育方向和培养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它有着科学而严谨的规律,这个规律的研究出落科学性与外,还应该从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在课程设置上如此,在办学方向也应该如此。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服装的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框架下,结合社会需求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向进行修订和补充,这样的教育方法和体系才能够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过程中不断壮大。因此加强品牌服装教学理念的深入,是服装教育打破传统文化思想,面对信息化、现代化商品市场的明智之选,也是今后服装设计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现代化服装设计人才的必经之路。

三、“品牌服装”教育建立的思路

(一)确立服装商品化教学的理念

在品牌服装教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明确阐述服装商品性的概念,由于品牌服装是工业化的产物,它具备了商品的性质和内容,在品牌服装设计的教育中不明确服装的商品性和内容,就无法对品牌服装有一个全面而准确地了解,那么围绕着品牌服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有着缺憾和局限性。围绕着品牌服装商品性的特点,确立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对品牌服装商品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确了解服装在具备有艺术性的同时,又是实用品,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品牌服装中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关系问题。

(二)建立市场为导向教学方向

现在的品牌服装消费的市场突出了层次性和差别化,顾客消费心理的差距也在加大,并且进一步向多重性格多元化发展。顾客的购买决策可能受到品牌、质量、设计、功能的影响,也可能取决于价格、促销、广告、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消费者市场的变化,现在的服装设计教育中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消费市场的了解,当学生面对纷纭的现代消费市场,就会无所适从,所有的理论经验都无法运用到实践工作者中。因此,培养学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方向是培养服装设计高级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四、“品牌服装”教育体系的定位

(一)培养学生对消费市场的了解

尽管品牌的消费市场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它所反映的必然是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在品牌服装教育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原因。尽管由于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和传媒的数量和速度日益加快,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受到文化、政治、经济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培养学生对消费市场的了解,就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了解消费市场各方面的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只有把握了这些因素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驾轻就熟的进行设计,并为今后的设计进入市场,得到市场的认可,确立一个理论上的指导思想。

(二)加强对现代市场营销模式的认识

中国的服装在经历了20年的艺术服装教育之后,企业面临的不是以设计人才为主要需求的供需矛盾,很多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理论经验和实际经验的,对现代市场经济营销模式和企划有全面了解的服装人才。在很多服装教育者眼中这类人才的培养,似乎和我们没有很多的关联,他应该更偏重的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内容。但是,由于服装所体现的实用性和艺术品双重属性,因此它的商品性本质和其他的商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对服装的商品性和艺术性,有着双重了解的服装设计人才,和对现代市场经验营销模式有着明确认识到人才,才能够在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效益。那么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工商管理学科的问题,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增加有关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是我们今后培养具有服装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高级服装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

(三)提高品牌服装文化内涵的创作能力

品牌服装文化内涵的创作,就是把企业文化注入品牌服装,使顾客面对一个品牌的时候,能够认识品牌背后企业所坚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品牌就可以体现出他的个性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品牌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使消费者了解到了企业为品牌承担的一系列承诺和保证。在品牌服装教育中,渗入对品牌服装文化内涵的创作思想的培养,可以为一个企业创造较高的市场知名度,这为中国的品牌服装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理论保证,为建立良好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知名品牌,再创中华服装辉煌的明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我们服装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作为培养高素质、现代化服装设计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服装设计院校,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瞬息万变的服装设计市场,在今后服装设计的教育中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如今的时代,已从传统的资本时代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品牌服装已成为服装设计市场的新视点。我们应该从过去20多年的中国服装院校发展历中,深刻地认识到,服装设计的教学应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品牌服装设计为理念的培养目标,才能够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壮大,现代服装教育就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市场发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行创新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的营销人才。但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创新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目前部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或为了晋升职称,或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质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究其原因在于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些学生也盲目地认为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考试及格万事大吉,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记忆和模仿。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然而一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存在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问题。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无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实践途径。

3.教学手段、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有些院校主要的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国内营销教学重点大多放在理论上,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一味追求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过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缺乏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目前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以教师命题考试为主,考试方法大多采用笔试,缺乏科学性。这将会形成学生单纯以背诵现有知识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学生运用知识、实践操作、探索创新的能力基本被。

5.师资队伍缺乏

一些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比较熟悉,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由于自身缺乏实践,在教学中很难把理论和实践进行巧妙的结介,往往会导致所带出的学生理论上头头是道,行动起来却步履艰难,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的对策

1.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这是一切行动的基础。要明确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要素科学结合起来。要树立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一次教育终身受用转变为终身教育、重理论转变为重技能教育的理念,打破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在知识继承与积累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格完整和个性独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使经过塑造的学生,能从固有的知识结构中,经过整合转化进而能自发或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

2.确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设置

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理论基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掌握通识必修课、选修课的内容之外,还应掌握营销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知识等。

(1)营销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模块(必修)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商务沟通》《商品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广告学》《营销策划》《推销学》等多门课程上。

(2)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模块(选修)上,涉及到会计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骨干课程,具体有《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上。此外,还应选修与今后工作所属行业的一些行业基础知识。

(3)人文知识。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模块中(选修)的课程上,如《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美学原理》《宗教学原理》《伦理学》《书法》《食品营养学》等课程。

3.构建合理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合理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一个中心、二个主体、三个层次、四个原则”的要求。

“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中心。

“二个主体”是指对学生实施实践和创新教育的第一个主体是学生所在学校的任课教师,第二个主体是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

“三个层次”包括认知实践层次、专项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认知实践层次包括入学教育、社会调查、普通劳动等内容;专项实践层次包括针对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或其他专项环节,如针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的课程实习及针对“学年论文”等进行的专项实习;“综合性实践层次”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全部知识进行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项目实习。

“四个原则”是指在实习方案设计及实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点原则,即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4.改革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积极推广讨论式、辩论式、研究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变“教师”为“导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多传授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过程多作分析,少下或不下定性的结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不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处理,更不要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通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生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从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从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5.完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方式

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闭卷考核与多元化考核相结合。考试的方式除了最常采用的试卷考试即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专题报告、课程论文、角色扮演等多种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方面,要着眼于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等能力。

6.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切实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培育学生对其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