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例6篇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1

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至此,中国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短短几年间,我国高铁里程已达1.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2万公里。伴随着铁路的快速扩张发展,铁路员工也随之大量补充,自2008年以来,铁路累计招收员工约几十万名,对新入路员工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实施新入路员工素质工程迫在眉睫。

实施新入路员工素质工程的意义

推进实施新入路员工的素质工程,不仅关系着新员工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需要。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抓好新入路员工培训,提升广大员工安全操作技能,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根本保障。随着铁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装备的大量运用,运输生产一线的维修维护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因此,现场急需文化水平高,技术业务强,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去保障铁路快速、高效、畅通无阻。由于铁路行业机、车、工、电、辆等专业众多,工种繁杂,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新入路的新职工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运输一线维修维护的需求。因此,加强新入路人员技术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

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铁路发展。今年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5年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到2015年底,我国将提前五年实现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的目标。伴随着国家三大战略实施,高铁走出去步伐加快,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铁路建设仍将高位运行。铁路改革发展急需经营、管理、技术等各类人才。因此,抓好新入路员工培训,实施新入路员工素质工程,加快各类人才培养,是适应铁路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

加快铁路技术创新的需要。技术创新是铁路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需要各个专业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大批业务精湛、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的基层操作人员。因为,各项铁路技术成果,都需要他们在实践中去检验、总结、改进、完善。因此,加强对新入路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素质,不仅是上岗前必修课,从某种程度上看,更是增强铁路技术创新后劲,完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的需要。

对新入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从大学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中招聘的人员加入铁路队伍,解决了现场维修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为铁路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他们对铁路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职业安全意识不强,现场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技能很难满足铁路运输现场设备维护、维修的要求。目前,铁路培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培训定位不准确。在培训内容上没有完全按照个别特殊群体进行针对性培训;没有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例如:复转军人和铁路相关的专业院校的人员,由于其经历及素质情况不同,文化基础层次差别很大。复转军人大多是高中文化程度,也有一部分是初中毕业,基础知识薄弱,对高新技术、高科技知识的原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相当的难度。从大专院校的铁路主专业毕业生中招聘入路的人员,总体文化基础水平较高,接受领悟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

培训内容不完善。培训内容往往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的内容进行培训,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设计,系统性不强,虽有一定针对性,但内容较为片面,知识基础没有打牢,应知应会的技能不能全面掌握。

培训方式不灵活。培训方式往往采取课堂宣教式,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缺乏互动。另外,培训基地缺乏机、车、工、电、辆等专业的演练设备、器材,达不到与铁路运输现场技术设备同步的演练场所,不能满足学员培训演练的需求。

有效开展新入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

以确保运输安全为重点,着力加强铁路安全培训。铁路企业安全培训,既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即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职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企业安全激励机制等安全的精神因素。铁路运输企业安全与其他企业相比,内部多工种存在,机、车、工、电、辆各站段密切配合,大联动机式的全天候作业,风雨无阻;外部与旅客、货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融为一体、直接关联。对新入路的员工进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安全规章》、《设备维护规章》、《防止机车车辆伤害》、《防止触电伤害》、《防止高处坠落伤害》、《铁路电气化作业安全》等与专业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安全教育为前提,使学员树立“安全第一,生命为本”的价值理念,强化安全意识,使员工在自觉地、良好的、安全的工作环境中,不发生违章行为。

以提升职业技能为重点,着力加强铁路技术培训。一是加强铁路专业技术培训。铁路行业机、车、工、电、辆等专业众多,工种繁杂,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要加强对新入路的员工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技术现状,国内外的专业技术发展情况。了解本专业的设备情况,理解设备的技术要求、功能及作用,掌握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设备的运用情况,设备故障的分析、查找、处理等。

二是加强专业技术理论培训。对新入路的人员要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理论水平,使他们不仅知道干什么,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他们今后不断提高维修、维护技能奠定理论基础。当然,技术理论的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由浅入深逐步进行。

三是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培训。随着铁路高速、重载技术的成熟,对铁路职工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强对培训基地实习演练设备的投入,结合运输现场的设备运用情况,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维护、维修设备的能力,提高他们准确、及时发现隐患,处理故障的能力。以铁道信号专业为例,要使学员力争具有按配线图对各种信号设备进行配线施工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维护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具有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表进行测量的能力;具有排除各种信号设备常见故障的能力。

以树立职业道德为重点,着力加强铁路文化培训。一是加强职业态度养成培训。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在对新入路的员工培训中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阳光积极的心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铁路运输生产中。

二是加强职业礼仪培训。铁路运输的一线站段,客运、货运单位是铁路的“窗口”单位,文明礼仪运用尤为重要。由此,对新入路员工进行职业礼仪的培训,有助于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充满自信,它能够帮助铁路员工规范与客户、服务对象间的交际活动,更好的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更好的为旅客与客户服务。

三是加强情商管理的培训。情商是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铁路企业本来就是一个多工种、多专业、点多线长、工作量大、技术、工艺性强、安全要求高的行业。职工的个人情绪对工作质量、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情商管理的培训,使员工能够敏锐了解他人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的好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工作更可能取得成功。

四是加强有效沟通的培训。沟通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还是一种技能;是对个人自身知识能力、表达能力、行为能力的表现。企业管理者也好、普通员工也好,做好沟通工作,是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铁路企业本来就是一个大型企业,各个专业站段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铁路员工与客户之间,铁路员工与旅客及服务对象之间,都需要有效沟通。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2

一、铁路专用线共用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铁路专用线——由企业或单位自己修建,由自己或委托其他单位管理,主要为本企业内部运输服务,与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一般长度较短,运输动力使用与其相接的铁路动力。

铁路专用线共用——在保证专用线产权单位运输需要和专用线既有设备能力富余的前提下,与其吸引范围内的单位共同使用该专用线办理铁路货物发到业务。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宗旨——缓解铁路货场能力不足,保证货场畅通,挖掘专用线潜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原则——坚持自愿互利、有偿共用和就地就近、方便货主的原则。

二、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意义

根据几十年共用工作实践,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概括为经下十个方面。

1、缓解货场压力,保证站线畅通。各地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都是在车站装卸能力不足,运量与动能矛盾突出,经常发生装不上、卸不下的情况下组织的。开展共用后,除少数地区仍然紧张外,多数地区渐趋缓解,保修了车站和铁路干线的畅通。

2、挖掘了专用线设备潜力,避免了重复建设。共用工作使用使用专用线设备能力得到了发挥,节省了和铁路部门为改扩建货场的大量资金。

3、填补了铁路货场功能不全的缺陷,发挥了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多数车站尚不具备能够统揽半年散货、杂货、危险品、罐车等所有货物品类的能力,专用线共用货场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无论什么货物均能畅通无阻地在共用货场集散,分门别类地在各专业货场装卸。

4、方便货主,为货主节省费用。专用线共用能起到“就地就近,减少短途搬运”的作用,为货主节省了大量短搬费用,深受货主欢迎。

5、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为铁路增加了组货窗口,济宁市全市1997年共用发送量4109车、24万吨,同比增长20%,为改变铁路装车下降趋势做出了贡献。

6、开展竞赛和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铁路专用线共用因以线养线,微利经营,故能促进千方百计搞好服务,提高装载率,确保装载质量。如济宁棉麻站为用户装麸皮,由原来一车装900件增加到1200件,比原来每车多装300件,由于专用线场地宽阔,服务优秀,装载质量高,货损极少,多年来未出现装载事故和货主索赔现象。

7、为铁路部门增加了收益。各地的专用线共用收入分配均把铁路部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合理的分配政策,有些地区还向铁路部门做了倾斜。铁路部门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证了各种正常收费。

8、产权单位增加了收入,在新形式下解困增效。各共用产权单位多数是当年实力雄厚而目前却举步维艰的企业,多年来曾为其专用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坚持共用,能得到投资历回报,对于这些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深受欢迎。

9、是组织运输协作的有效办法。共用变多家跑站为专用线集约经营,并衽运输、装卸、仓储多边服务,减少了车站的工作量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提高了运输和工作效率,密切了路企关系。

10、加快了货物流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专用线装卸四点多场阔,就近装卸,平均缩短运距3公里,不仅为货主节省了费用,还大大加快了取送货速度,缓解了市区道路压力,加快了商品流通,真正实现了快装快卸,货畅其流。

三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基本做法

组织和推动铁路专用线共用可追溯始于60年代,但较普遍地开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进程可以说是逐步走向货场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及市场化的目标前进。例如:1965年铁道部(65)铁经交联字1712号《加强专用线运输组织和管理工作》,首次指出“专用线共用是充分挖掘专用线设备潜力,减少短途搬运,便利运输的好方法。 实行专用线共用时,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妥善处理专用线所有者和其他使用单位之间的关系。”80年代起所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文件都明文规定要“有偿共用”,如1986年国家经委、计委、铁道部、交通部经交(1986)391号印发《全国联运工作纪要》中进一步指出:“开展铁路专用线有偿共用,是解决铁路货场紧张,挖掘运输潜力的一项有力措施。收费要合理,收益分配产权单位得大头,铁路和其他有关单位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适当分配”。同年,铁道部铁运(1986)345号发出《关于公布专用组织暂行办法的通知》,系首次颁发铁路专用线共用专门办法。在国家的倡导下。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四川、江、东北各省等省市都相继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

1990年9月7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中铁路法》中,把铁路专用线共用写进了《铁路法》:规定“ 提倡铁路专用线与有关单位按照协议共用。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物价主管部门规定。”

1995年8月,铁道部、国家经贸委又以铁运(1995)107号文公布《铁路专用线共用铁路管理办法》,这个文件是在我国铁路运输走向市场的新形势下制定的,标志着全国铁路专用线共用进入提高阶段。

“办法”规定:“开展专用七共用应坚持自愿互利、有偿共用和就地、就近、方便货主的原则。在保证专用线产权单位运输的条件下,由共用单位、产权单位、车站三方签订共用协议。”“专用线共用管理要逐步走向货场化、规范化、制度化。”

据此,各省又修订或制订了本省的《办法》。总之,在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共用实践中,各地在组织铁路专用线共用上创造了丰富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大致辞可归纳为:

政府管、企业办、铁路为骨干的工作体制。山东省明确规定:“专用线共用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其体制为省、地(市 )经委牵头,会同铁路部门,组织铁路专用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的铁路专用线共用工作,研究和处理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铁路专用线共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县(市)经委会同当地车站,组成站区粉公室,开展共用具体工作。因职责不同,地市以上办公室由经委湖员任主任,县以下由车站派员任主任。产权单位成立相对独立的工作实体,由分管领导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业务例会,总结分析工作情况。

建立以“货场化标准”为龙头的正规化管理体系。为使 专用线共用管理远东化、制度化、科学化,从容不迫987年开始,山东省各地市相继在共用的铁路专用线开展货场化标准建设及竞赛评比活动。将货场标准具体划分为“团结协作好、运输管理好、服务质量好、安全生产完成任务好”五项内容,并规定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挖掘现有运输设施潜力,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不是应付一时短期行为、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方略,故应继续加以倡导和扶持,保持其稳定性和政策睥连续性。应在这个认识基础上,观察和处理铁路专用线共用中存在的问题,现试述如下。

1、认识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铁路到发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有些人便认为铁路专用线共用过时了,应该加以限制或取消了,甚至强行规定不准在铁路专用线装卸车。然而事实是,铁路运输紧张状况缓解仅仅是部分地区,又恰恰说明该地区铁路竞争能力下降(扩建因素除外),致使装卸车减少,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铁路专用线是多年来为铁路组货的窗口,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和合作者。那种持过时论、限制论、取消论者,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正确的认识是应继续贯彻《铁路法》中“ 提倡铁路专用线与有关单位按照协议共用”办事,并鼓励专用线单位走向市场,这铁路组货,给予其名正言顺的地位和优惠扶持措施。当然,专用线产权单位也要转变思路,由等靠铁路送车变为面向市场、找米下锅,同铁路携手,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2、业务交叉问题。在铁路货运车站、铁路多经、铁路装卸、联运企业的业务与铁路专用线共用业务有交叉,货物进入专用线货场后,上述机构便难以插手其业务,因而多有微词,甚至持对立态度。对这个问题,首先,要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分析,用户在何处装卸车,取决于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收费的高低等因素,要尊重货主的自愿选择,尊重运输协议,尊重分工,而不应无端指责和干预。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强化管理,苦练内功,打破一统天下和僵化封闭的旧观念、旧格局,在竞争中上质量,出效益,求生存,争发展,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重视适当调整利益关系,引导开展多边协作,寻求共同发展。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铁道类学生 职业意识 职业素养 准职业化管理

铁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铁路生产运输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高铁的迅速发展,铁路行业对铁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除知识和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即学生在铁路岗位上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的形式主要有单招生、对口生和统招生这三种,这些学生主要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功利主义较为明显等特点,这些是与铁路运输行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而且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和素养与铁路对一线职工所要求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缩减与铁路对一线职工要求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差距,探索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新思路和工作方法,是当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铁道类专业学生的主要群体特点

(1)文化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近几年,铁路的快速发展导致对员工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铁路的职工普遍工资较高、待遇好,导致了铁道类专业成为了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之一,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就读铁道类专业。虽然近两年有部分高于二本分数线的学生报名铁道类的高职院校,但铁路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还是通过单招、对口考试的学生以及高考分数处于末端的学生,总的来看,铁路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具有对学习缺乏热情的特点,不仅文化基础较差,考试成绩分数低,而且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沿袭以前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并且缺乏对知识广泛涉猎、主动汲取与探索的精神;同时,他们在学习上不具有计划性,被动上课、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他们总是没有组织观念、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是无故旷课,学习纪律散漫,上课基本都在玩手机、睡觉或者聊天;宿舍内务脏乱差,垃圾堆在宿舍不按时倒;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沉迷网络游戏,经常玩游戏很晚,甚至通宵不睡等。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目前铁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9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做任何事情都以利益为前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讲求团结协作,团队协作意识较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且善于表现自我,对集体观念认识不够,导致集体荣誉感不强;同时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应该有自由,反感学校的管理制度。

在铁路高职院校,铁道类专业的学生都是与铁路行业上的一线工种对口的,铁路行业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到学校面试应届毕业生,有的甚至在第一学年就被铁路单位面试通过并提前录取,成为了订单班的学生。因此,这些学生的职业意识都普遍缺乏,他们都认为自己只要毕业前所有的科目都通过,在铁路大量需要人才的情况下,自己的毕业和就业肯定没问题,这导致他们只注重专业科目的通过率,而不重视对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知道自己能在铁路行业工作,但是缺乏对未来岗位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规划,没有考虑到自己同时还是未来铁路行业职工的身份,不具备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对将来的职业目标、工作岗位、职业态度等缺乏理解,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迅速进入铁路三班倒、半军事化管理、高度集中的职业角色的转换。

(二)铁路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

铁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铁路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铁路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培养铁道类专业的学生时,学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铁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学生对未来岗位上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比较缺乏,这些都是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的。一方面,虽然铁路高职院校都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每学期开设的学时过少,而且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在对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力量不够。另一方面,虽然作为铁路院校,但是在学校教育方面还是与铁路的企业文化脱离较多,部分任课老师由于不是铁路专业,也没有到铁路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对铁路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一般只会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但是在铁路企业文化中的就业目标、企业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组织纪律、竞争程度等方面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基本无从涉及。

二、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职业意识,就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反映。而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它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通过职业意识主题教育和准职业化管理这两个方式进行培养。

(一)第二课堂“职业意识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规范、责任、团队、质量意识

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其中,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教育来达到,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则更多依靠第二课堂来实现。具体来说,职业意识就是指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质量意识,铁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采取“职业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这个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可以采取三大梯级五个模块来进行,即在第一学期,实施主题为“规范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规范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工作中的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铁路职工的最基本要求;在第二学期,实施主题为“责任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就是对自己可能比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真做好,强化铁路职工的责任意识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首要条件;在第三学期,实施主题为“团队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分为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关系及团队运作过程四个方面;在第四学期,实施主题为“质量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质量意识是指铁路生产运输过程是否合理,是否与铁路企业设定的生产运输基准一致;在第三学年,实施主题为“实践与固化”的职业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规范、责任、团队和质量意识可以通过设计与这四个方面意识相关的形式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如专业技能竞赛、辩论赛、篮球赛、情景模拟赛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抗挫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让学生提前感知、感悟铁路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责任感与荣誉感。

(二)“准职业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铁路职业素养

准职业化管理即半军事化管理,是指学校基本模仿军队管理方式,通过制定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的一种方式。作为一项学生管理制度,准职业化管理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铁路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准职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学校各级领导和辅导员思想上也要重视,认真落实此项工作,监督检查力度要够,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按照准职业化管理的相关要求来培养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际操作中,铁路高职院校应根据铁路行业现场工作的特点,采取准职业化管理,按照铁路一线班组上班前点名、上班时上交手机等操作方式,在铁道类专业学生中推行晨跑、早操、课前集队点名、从课前集队场地列队进教室、课堂手机入袋、宿舍内务标准化、实训服装专业统一规范化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守时、守纪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集体观念认识,约束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以铁路准职工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铁路高职院校是为铁路生产运输行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铁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是保证铁路生产运输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关健,铁路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采用职业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和准职业化管理双重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帮助铁道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和开展铁路运输生产工作,有力地服务铁路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一龙.铁路职业意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

[3]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速铁道;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实践性

一、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高速铁道的建设通过专业能力得到体现,高速铁道建设是以能力为主要发展导向的工业领域,对于高等职业化教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现代化高速铁道的发展要求与建设标准,还必须要遵守相关的职业化岗位定位,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做出适当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思考,经过大量的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与高速铁道的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好统一的生产线,利用高速铁路的桥梁、路基、隧道、轨道的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不断加强施工人员材料员与安全人员本身工作能力的加强,经过3-5年的理论知识加上实际能力的培养,发挥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特长与优势,做到科学的定位,按照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工作领域职业能力的开发流程。

二、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随着我国高速铁道专业教学课程的不断完善,高速铁道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完全得到了创新发展,高速铁道专业在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遭遇到了障碍。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逐渐扩大,主要学习方向侧重于对高速铁道专业性知识的学习,通过理论与实际知识的互相结合,锻炼学生自身的高速铁道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当前的教学内容有些也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局限性较大,很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只能基于课本,不能真实发挥自我的技术优势,因此,高速铁道专业工程技术教学必须要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双重教学模式,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动力,这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三、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堂知识培养系统化设计

3.1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设置公共基础课

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要以提高专业人员技术职工的综合素养为主,帮助铁道工作人员建立正确的文化素养培养方式,还必须要设计正确的公共基础课程安排时间表,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类型的辅导计划与公共课程安排,开设信息化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模块,还要加强铁道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培养,加强对行政素养,职业道德规范,身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

3.2基于高速铁路建设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专业学习领域,实现工学结合。主要流程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三个转换。三个阶段:即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框架,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和资源问题;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是课程开发的落脚点,解决课程的载体、内容体系、创设学习情境、制订实施方案等问题。三个阶段互为递进,紧密联系。四个环节:即由行业企业专家的“头脑风暴”“、研讨确认”“、决策计划”为课程体系开发提供源泉,由校方组织教师专家“开发分析”,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三个转换:即实现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向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四、专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设计

专业技能培养系统按照“四层次、六递进”进行系统化设计。“四层次”即指课内单项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内单项实训指在课堂上理实一体、讲练结合完成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实训指通过单独组织的集中实训实现某一专项能力培养;生产性综合实训指模拟具体生产任务,提交符合生产要求的实训成果;顶岗实习是以企业员工身份,完成生产岗位的具体任务。“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

专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载体的选择,各门课程的教学载体要有针对性,并且源于实际,高于实际,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系统,具有典型性,能将典型工作具体化,学生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能反复应用,技术程度逐渐提升,体现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五、其他职业能力的系统化设计

主要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重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交流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群体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根据以上培养目标,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将行业和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入课程,遵循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要求的内在逻辑,采用教学做合一、实验-实训-实习有机融合,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六、结束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育中,学生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此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66.

[2]郭扬,张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0-35.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33.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自信高铁 安全高铁 礼仪高铁 内生诱因 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思政教育顺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涵变。思政教育方法是连接施受双方的纽带,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涵变必然关切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创新与否直接关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成为现实课题。

一、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内生诱因

相较于其他高职院校,铁路高职院校伴随着“中国高铁”名片日趋彰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跨境”产业合作日益扩大,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度推进,思政教育主客体对象也悄然涵变,并逐渐演变成为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内生诱因。

(一)与“自信高铁”负相关的“教育自信”问题凸显

“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充满自信,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形象代言人”就是“自信高铁”的国际展示。但与“自信高铁”形成鲜明比照的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客体在“职业教育”认知上的“教育自信”的巨大落差。在铁路高职院校中,这种“教育自信”缺乏却集中表现在与“自信”相对立的两个相对集中的“学生群体”中。其一是“自负”群体,在这部分学生中,一部分人过度强化中国“自信高铁”的自信,认为进入了铁路高职院校就进入了“中国高铁”的“国际班列”。一部分人在内心深处开始暗自窃喜,认为高中阶段没有学习好,同样进了有“就业保障”的“铁路高职院校”,甚至把“国家高铁战略机遇期”当成自己的“人生机遇”,过度“渲染”与“消费”,一进入高职院校后便开启“理想自我”的“乐逍遥式”自在生活,高中阶段不良学习、生活习惯不但不注意按学院与老师要求加以“习惯自觉”,反而“有过不及”。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也位列“自负”群体中,这部分学生大都是铁路系统“体制内”子弟,或“体制内”沾亲带故子弟,这部分群体中“自负”危害更甚,认为反正一毕业就可以进“铁路”工作,干脆不好好学习。其二是“自卑”群体。这部分学生大都因为“高中学习成绩差”或“高考失常”而录入铁路高职院校。“高中学习成绩差”这部分学生高中阶段不受老师喜欢,录入高职院校后,大学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为高中时的不良习惯延续提供了较肥沃的“土壤”:“学习自觉”不能养成,“管理自觉”也不知从哪里开始,“约束自觉”也远离家庭成为“形而上”的“自觉”,进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其自信心大受打击。“高考失常”学生总是自我纠结,也很敏感,总是后悔与普通高等院校“失之交臂”,总是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接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也普遍较低,这种认识的不断自我强化,使很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显得极其的不自信。

(二)与“安全高铁”正相关的思想保证教育平台构建滞后

它是铁路高职院校以安全意识、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深入性与牢固性教育,既区别于普通高校或其他行业高职院校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教育”,亦区别于铁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具体设备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以及具体的安全规程教育。铁路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教育体系不仅是院校自身加思政教育特色内容的建设需要,也是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身具有强大鲜活生命力在铁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安全高铁”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业内把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的深入性与牢固性教育称为“恒常性”教育,亦即“思想保证体系”教育。而在大多数铁路高职院校的现有“安全教育”内容中,“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是被简化、甚至是被忽略的。导致大批学生在其学成上岗后,需要企业进行时间较长的基于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强化教育与培养,且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安全工作态度或安全工作意识未能牢固树立的学生来讲,企业方面突击性的集中安全教育的做法只能起到短时性的补救或促进作用,很难达到“入骨入髓”的效果。基于此,我国铁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展“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对学生持续而系统地开展职业教育阶段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的建立与培养,达到铁路安全教育恒常性的目的。

(三)与“礼仪高铁”密切关联的礼仪文化教育强化不足

现代社会,世界趋于大同,文明和谐交融。“中国高铁”伴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实施,率先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铁路高职院校礼仪文化教育强化不足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又集中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铁路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编著滞后、学院及教学教师层面礼仪教育氛围不浓三点上;二是学生礼仪失范现象较为突出。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大量存在有客观原因,即:相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高职学生生源质量较低、礼仪自觉能力相对较低,同时长久以来因为学习能力不自信,自觉或不自觉的经常用“礼仪失范”行为来“伪装保护自己”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铁路高职院校校园礼仪文化教育环境本身就比较薄弱。当然,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在教师的主观上一方面认为学生应该“知书达理”,另一方面也认为学生有没有“知书达理”那不是“他”的事,而是学生自己的事,或者是“家教”的事;学生的主观原因可能简单的要命,有没有礼仪,那就是我自己的事;讲不讲礼仪,那也是我自己的事,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把礼仪当成“一回事”。

二、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实现路径

“自信高铁”、“安全高铁”、“礼仪高铁”正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区别与其他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也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要义。追求服务目标的全面性、主张多边性主体互动、注重方法的建构、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展的综合化趋势。铁路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自身思政教育的“特色”工作,适应思政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主动创新工作方法,为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一)教育自信,打造具有鲜明铁路行业标示的校园人文环境

铁路办学自信,用铁路理念精神指引人。铁路高职院校自校企分离独立办学以来,归由地方政府管理,开始了自我发展的新阶段。但基于历史渊源和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学校自身资源禀赋的综合实力与优势还是铁路。放眼当今中国与世界,铁路产业发展同样具有广阔时空。“中国高铁”世界领先技术之一的优势地位基本确立。因此,铁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在不断推进与高铁技术发展关联专业建设的同时,应下大力气锻造突出高铁“铁”字文化的办学理念,提炼形成铁路特色鲜明的校训、校风,用铁路理念指引人。结合学院实际,建设好设计风格独特的校史展览馆,通过艺术设计与布局集中展示学院校史、铁路精神、校训、校风以及办学成就、“校友风采”长廊等,用以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为将来在铁路建设中建功立业打好基础。

铁路文化自信,用校园环境浸润人。铁路高职院校要坚定铁路文化自信,积极嫁接铁路文化进校园,并通过艺术设计与布局有效充分展示经过精心挖掘、反复提炼的同时具有丰富德育功用的铁路文化,尤其是代表中国铁路前进方向的“高铁文化”,使学生在学校各个活动、学习、生活场所受到不同校园环境的“铁路文化浸润”,将铁路行业文化植根于铁路高职校园文化的血脉之中。不仅如此,还可将铁路制服作为校服,每周一升旗仪式以及其它大型活动,都要求学生着统一的铁路服装。通过这种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对铁路行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为他们走上铁路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安全教育: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引领平台

铁路高职院校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平台,深入并牢固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确保学生安全思想的“恒久性”,既是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铁路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教育要求,也是确保“中国高铁”自信跨出国门,不断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对接铁路企业安全文化,设计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建设内容。铁路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可以参照铁路行业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可以从铁路安全理念文化、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铁路安全行为文化和铁路安全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建设,院校思政工作部门与德育教学部门一道结合学院师生安全思想教育的实际需要,将铁路企业的安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环境文化“校园化”,变成学院师生“乐读、乐学、乐谈、乐思”的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同时要求各教学系部结合自身专业教育特点,积极创建确保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乐读、乐学、乐谈、乐思”.平台阵地。同时,整合院校已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照各教学系部建设需要,进行添置和完善。

建立可行教育模式和机制,有效开展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的组织模式从上至下呈三级管理机制。第一级为院校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委员会,第二级为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学生分会、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教师分会,第三级为各教学系部学生。各级下设执行组织,其执行组织可按如下办法组成或建成:第一级的执行组织由来自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团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或建成;第二级中的教师分会的执行组织由来自铁路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教育人员,以及来自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涉及铁路安全方面或铁路课程教学方面教师或人员组成;第二级中的学生分会的执行组织由来自院校学生会、分团委人员组成;第三级的执行组织由来自各教学系部的学生、就业于铁路行业的各教学系部学生按系部组成。

(三)礼仪教育:主客体同步强化扭转被动局面

切实提高铁路高职教师的礼仪修养。加强铁路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要高度重提升教师的礼仪修养,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教育作用。“上所施,下所效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以及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待人接物、文化素养、治学精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要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质培训,具体可分为:学习培训阶段、教育实践阶段、自我总结阶段和成果检验与展示阶段。实事求是地制订礼仪教育规划是开展礼仪的基础,把教师礼仪培训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这是首要任务;同时要多渠道开展教师礼仪实践活动。

全面完善铁路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容,应结合铁路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突出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特性,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专门的校本教材。基础性关注礼仪教育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道德性,注重学生个人基本礼仪常识。专业性应强调与铁路职业相关的特定礼仪规范。如铁路客运专业则可专门结合铁路旅客运输行业特点,设计售检票处服务礼仪、候车室服务礼仪、站台服务礼仪与车厢服务礼仪等多个教学内容;同时在礼仪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礼仪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后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课堂教学要倡导“教学做合一”,通过形象感知、师生共同示范、学生正确模仿、情景互动模拟等方法,让学生领悟礼仪文化精神,掌握礼仪正确规范。

大力支持开展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活动。铁路高职院校各层面可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风采展、职业礼仪操比赛、礼仪知识抢答赛、礼仪情景剧比赛或每年文明礼仪修身月等特色礼仪文化活动;征集学院各专业职业礼仪形象标语,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礼仪意识;编写不同专业的职业礼仪手册,发放相关行业标准及书籍,或创建礼仪手机微博,为礼仪素养的自我提高提供参考借鉴等等。同时,教育广大学生从基本的仪表、言谈和仪态举止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得到升华,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位。总之,要让礼仪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孺目染,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许劲松,韩学芹. 新时期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2]迟成勇.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国外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2011,(4).

[3]高玉平.将铁路行业文化植根于铁路高职校园之中----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铁路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铁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

人才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大大增加。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愈发成熟,也愈发现代化、科技化。不论是高速发展的高铁,还是传统运输的火车都在革新技术,铁路专业人才的需求每日剧增。我国铁路发展快速,从业人员却极具短缺,普遍存在年纪大、文化低、技能结构偏差等问题。铁路需要更加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输送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重任之一。专业设置不合理性,专业技能不强,课程设置不对口实践性不强等更是困扰高职院校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是针对铁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分析。

一、我国铁路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

(一)铁路发展快速与现代化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从第一条铁路在我国的土地上运人送货开始,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铁路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之一,更快速、更科技、更安全是铁路现代铁路的理念之一。用西部铁路发展来说,直至2015年西部一些省市就形成了“2581”的密集铁路骨架,光陕西一个省的运行距离就从3750公里增加到大约6000公里,一跃成为全国排名铁路运行第六位,旅客搭乘1.1亿人次,货物运送达5亿吨。有人计算,在未来十年里西部光陕西一个省的国有与地方的铁路加起来总里程都将达到7000多公里,可见整个西部地区的铁路发展就将达到一个高峰,整个中国的铁路事业也会达到鼎盛时期。除了传统铁路的大力发展,高铁的兴起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铁路的电子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现代电子技术与科技的结合以高铁最为突出。人们出行高铁是飞机之后第二大选择。在铁路高速发展,技术快速革新,科技投入使用的前提下,铁路技术人员却是极具的短缺。

(二)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与需求

蓬勃发展的铁路事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新鲜血液加入,但可以掌握这些日新月异的铁路建设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却是少之又少。在铁路事业上升趋势发展的同时铁路从事人员却是走相反曲线,同样拿西部的陕西省来说,铁路在日益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是不停上涨,按每年300至400公里铁路通车来算就需要大约6000到8000的补充人员。我国铁路的从业人员不仅稀缺还有主要的问题是年龄偏大,新技术不会运用等问题。在铁路的发展中,中高级Q技术工人成为现代铁路的中流砥柱,他们拥有过硬的技术与丰富经验且易接受新鲜技术,而这类技术人员也是最短缺的,而这些员工也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随着铁路的发展其庞大的延伸岗位也需要大量的人员,所以复合型人才最受到铁路的青睐,他们拥有多种技术知识可以适用于多个岗位不再单一限制,这也加强了从业人员的技术与知识 含量,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铁路从业人员短缺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运用,许多员工无法适应,学习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偏度,这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说明我国铁路事业急需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责任也就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对铁路技能人才培养的劣势与措施

(一)高职院校在铁路技能人才培养里的“漏洞”

1.开设铁路技能课程高职院校少。高职院校,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进行系统着重教学与培养的学校有较强实践能力。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工业生产、服务业为主,例如电力、建设等。设置的课程都是实际动手操作较强的职业技能,学成后可以快速上岗为第一目的。像铁路工作比较正式大型的工种则是开设个、课程很少或以理论较多,学生很难学到真正的技术和知识。

2.专业教学铁路技术的师资力量薄弱。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与指导,然而在学校大批量出现的同时拥有高技能、高职称的教师却少之又少,加上课程较少的情况下想要学到专业的铁路相关技术知识是很难的。老教师在技术上很少能涉及到现代化技术的问题,新教师太年轻没有实践经验。这就影响到学生的整体质量。

3.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整体素质低。高职院校是针对许多专业领域开办的教学,但一部分的学生却没有很强的学习意识,素质较低。缺乏职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持有证书技术较差的现象时常会在高职院校出现。这也影响了铁路从业人员的整体发展和道德品质。

(二)高职院校输送铁路专业人才的措施

1.正确定位,明确目标。我国高职院校非常多且繁杂,想要从中脱颖而出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为国家社会和铁路发展输送高质量优异技术的从业人员。其次,找准办学目标与培养人才的模式。

2.拓展高职院校铁路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针对铁路事业的专业课程,从职业入手深入分析开设适合学生的课程与专业学习。课程设置应实践与理论结合从事实入手用时间说话,专业设置应秉持职业道德精神找专业人士谨慎研究后开设。

3.教学人员“双向学习”与“校企合作”学习模式。高职院校在铁路技术的教学上,应大力招聘拥有专业铁路领域知识的教师,或聘请具有铁路知识与专业素养的教师教授成为本校客座讲师,也可以派遣本校教师去铁路进行技术实践的学习。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也是非常好的途径,例如在铁路技术的教学上,学校供应场地,铁路供应人和技术。以铁路工作的技术人员为客体教授学校学生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学校则为铁路提供了好的培训环境。

4.打造专业铁路技术培训制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想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必须要有专业的培训制度和流程,对于铁路这类需要更加专业和先进技术的职业,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有科学的、规范的教学制度和流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动手操作相融合。只有按照严格的规范才有专业的技术学习。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成为理论、实践、全方位的多元化人才。

5.产学结合,迈入企业“零距离”。高职院校教育专业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踏入工作岗位能尽快投入工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精神,在符合市场经营规律下成为与企业工作“零距离”的人才。同时“产学结合”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在铁路工作同样拥有许多不同的部门,在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后,进入哪一个工作领域,自己动手实践,技术与理论更适合铁路工作中的哪一个部门,也需要高职学校在最后作为学生的最终导向。

结束语

最后笔者希望更多的在教育及铁路工作上的专业人士能及时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及未能提到的理论,提出建议和补充,也是为提高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及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发展输送做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先进,黄霞春,葛庆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17):111-112.

[2]杨晔,戴乃昌,李晓星等.高职院校“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华章,2012,(3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