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就业前景范例6篇

动物医学就业前景

动物医学就业前景范文1

不畏攀登,终成名医

蔡景龙出生于沂蒙山区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维持着一家人简单的生活。他们没有能力为孩子们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为孩子提供一个上学的机会。可贵的是,蔡景龙抓住了这唯一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学生时代的蔡景龙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从来都是班级的前三名。那个时候的学校始终处在半工半读的状态,学生们往往是上半天课、干半天活。为了更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蔡景龙上午上课,下午帮助家里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默默诵读。“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既然国家和家庭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只有牢牢地抓住它,为自己人生的精彩做好准备。”蔡景龙这样说。

1981年,年仅16岁的蔡景龙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在大学5年里,他仍然保持着少年时代的学习精神,37门必修医学专业课程,门门优秀,每次考试仍是班里前三名。1986年,蔡景龙以全年级总成绩前五名被留校任用,并被分配到齐鲁医院外科工作。从此,他真正以一名医生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经过五年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深造,悬壶济世、悲天悯人的为医之道已经在年少上进的蔡景龙心中生根发芽。自从进入齐鲁医院,蔡景龙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医务岗位上认真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始终坚守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视患者如亲人,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不仅如此,蔡景龙在工作之余,仍没有放弃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追求与探索。作为外科医生,蔡景龙在齐鲁医院接受了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5年的普通外科强化训练,然后确立主攻方向为医学整形美容外科和烧伤救治。他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广泛结合国内外相关学术思想,不断发展创新,慢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医学观点。2001年,蔡景龙成为当时山东大学医学系统最年轻的正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也是国内整形专业最年轻的博导。

学术上的成就奠定了他在学科中带头人的地位。2004年,蔡景龙被引进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工作,创建山东省当时最大的美容整形烧伤中心,任该中心主任,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5年,在中国整形美容20周年巡礼活动中,该中心被评为“中国最受消费者信赖的百家美容整形机构”,蔡景龙也被评为中国美容与整形产业“坐标”人物,并获得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授予的“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奖”。2006年蔡景龙带领的学科被评为山东省整形外科重点学科,他本人被聘为山东省整形外科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有人称颂他为“当代整形大医”,对此蔡景龙这样说:“我知道自己离大医还很远,在医学领域,我做得还不够,我会继续努力,朝着我的目标奋斗。”果然,蔡景龙很快又通过了重重考核,于2009年被选拔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担任整形十六科科主任,在这里,他将开始新的征程。

首创瘢痕疙瘩肿瘤源性学说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蔡景龙发现虽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均以胶原蛋白的合成显著增加和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为病理特征,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瘢痕疙瘩在临床表现、遗传性、基因调控、细胞因子及端粒酶等许多方面表现出肿瘤的特性――

瘢痕疙瘩在临床表现上与肿瘤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以突出皮肤表面的增生性病变为特征,可进行性地侵袭到未受损伤的真皮,与正常皮肤无明确的分界线,呈浸润性生长,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不随时间而自发地消减,保持手术后相当高的复发率。肿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许多常见肿瘤具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瘢痕疙瘩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瘢痕体质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及聚集性,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特征。肿瘤和病理性瘢痕都是以细胞增生为主的疾病,可能都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如,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基因主要从两方面调控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一方面是抑癌基因突变,失去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包括P53、Fas、P27、Rb exon27、P16等基因;另一方面是癌基因过表达,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产生凋亡抗性,包括c-myc、c-fos、Bcl-2、Tenascin-C基因等。这两种基因调控失常,使成纤维细胞增殖过快,凋亡减少,进而形成瘢痕疙瘩。细胞因子在肿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在创伤修复与瘢痕形成的过程中,也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并影响其进程。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过表达VEGF及其受体、FGF及其受体、PDGF及其受体、TGF及其受体、IGF及其受体等。此外,TNF-α、PCNA、EGF等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端粒酶是与肿瘤密切相关的酶,如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黑色素细胞肿瘤及正常皮肤,且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而瘢痕疙瘩中端粒酶的平均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在瘢痕疙瘩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基因和细胞因子治疗等,均与肿瘤的治疗方法相似,并取得一定的疗效。

鉴于瘢痕疙瘩在以上诸方面均与肿瘤具有类似之处,一些治疗肿瘤的药物及方法已应用于治疗瘢痕疙瘩并取得了显著疗效。2008年,蔡景龙首先提出了瘢痕疙瘩发生的肿瘤源性学说,即瘢痕疙瘩与肿瘤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

该学说强调瘢痕疙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应当很好地借鉴肿瘤学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一步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同时也应认识到瘢痕疙瘩不具备肿瘤的转移特性、在病理学方面不具备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积极探讨其与肿瘤的差别,加深对瘢痕疙瘩的认识。

力倡瘢痕动态综合疗法

根据对瘢痕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的认识,蔡景龙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瘢痕防治动态综合疗法这一新概念,旨在为临床上防治瘢痕提供新的策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蔡景龙介绍说,瘢痕动态综合疗法的指导思想是防治结合,把预防措施寓于治疗之中。主要要点是:减少治疗性因素引起瘢痕增生的风险,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的早期愈合,做好预防瘢痕发生的第一步;创面愈合后、瘢痕成熟前,积极采取加压疗法、硅胶疗法、药物疗法、放射疗法、物理疗法及功能康复综合疗法等预防措施,是抑制瘢痕发生的第二步;瘢痕成熟后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激光疗法、冷冻疗法、放射疗法及瘢痕内药物注射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和瘢痕切除缝合、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磨削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显微外科手术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这是防治瘢痕的第三步;各种有创面的治疗方法,对机体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损伤(创伤),应按此思路,进行动态治疗,循环往复,争取每一循环均可使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直到获得满意效果。

蔡景龙认为,瘢痕防治动态综合疗法与综合治疗方法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瘢痕防治动态综合疗法的基础是瘢痕的综合治疗,因此二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一样的,但二者从治疗策略上有很大区别。瘢痕防治动态综合疗法是在对瘢痕形成与治疗总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不但包括治疗,更强调预防,尤其是从创伤早期和手术之初即开始注重预防瘢痕的发生;不但适合于已形成的瘢痕防治,而且适合于各种手术和创伤处理;不但强调瘢痕需要采用综合方法治疗,而且强调在有创的治疗后又会有发生新瘢痕的风险,需要动态治疗,突出了瘢痕防治的复杂性。而瘢痕的综合治疗主要是强调瘢痕治疗无特效方法,需要采用综合方法。

蔡景龙指出,瘢痕防治动态疗法在内容上的确与瘢痕综合治疗基本相同,在临床上早已被应用,但从认识上比瘢痕综合治疗有了明显的提升,时刻体现出瘢痕的防治结合。该法不但适合于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防治,也适合于烧伤、创伤、体表病变等手术瘢痕的防治,并且能将传统的瘢痕防治时间提前,将治疗本身的损伤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从而确保治疗最终获得较好效果。这是对目前瘢痕防治的全面概括和总的治疗策略。

创造和谐之美是目标

蔡景龙从事外科工作的二十余年,正是国内美容整形外科快速发展时期。整形外科已不仅仅局限在伤残救治方面,针对健康人群的医学美容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期间蔡景龙为数千名求美者实施了重睑、隆鼻、隆胸、吸脂、除皱、去眼袋等美容手术,让她们以更加自信的面容活跃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

“医学美容是一个特殊的医学领域,它所面对的是那些对自己容貌不满意的求美者。他们没有伤残,也没有患病;他们都很健康,甚至是很漂亮;美容整形手术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锦上添花,只许成功,不容失败;必须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一味地鼓励她们实施手术必是为利益所驱使,非我所为。”对美容整形的独特理解,让蔡景龙也分外重视对医学美学及心理学的研究。他说:“在美容整形行业,主诊医师既是一个医生,要有高超的医术,又是一个艺术家,要对美有独特的和正确的理解,还需是一个心理学专家,要会和求美者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真正的和谐之美!”

除了突发性医疗事件,在进行其他整形手术之前,蔡景龙总是和求美者进行较长时间的谈话,在准确把握他们对美的理解与需求的基础上,把手术会达到的效果用最准确的语言向他们描述,让他们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医学,要在人的身体上动刀子,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差错,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医生不能为利所动,拿手术开玩笑。”对瘢痕等疾病的整形美容,蔡景龙也是如此,总是细致分析患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他常说:“美容整形没有小手术,任何手术均需给予高度重视,以取得较好效果。”

也许因为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蔡景龙几乎每天都处在奔命工作状态。早上不到7点就早早地到了病房,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复查,下班之前均会到病房巡视病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节假日也是如此,只要他有时间,总是往病房里跑。同时,作为大学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为了不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蔡景龙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

蔡景龙的医术、学术水平和治学精神都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但是他最受尊重的地方还不止这些,他总能跳出名利之外,站在行业的高度为行业的和谐发展而深思。

同样是致力于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但蔡景龙和很多三级甲等医院烧伤整形科的医生不一样的是:他不会因为部分民营医院不规范现象的存在,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排斥他们。“在我的眼里,只要是规范的,就是好的。民营医院整形美容科是公办医院的重要补充,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应该受到公正的待遇。”

蔡景龙对待医学领域的竞争也表现出了一份独有的豁达。“医疗与其他行业一样,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不是坏事,关键是热爱自己的职业,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大家的尊重。有的人只是把医生看作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样他在这个行业里干一辈子,却终生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把医学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从内心深处承担起这个行业的责任,时刻为之奋斗,不仅在医务岗位上救死扶伤,而且勤于钻研,在学术领域建树颇丰,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终成一代名医,得到世人的尊敬。”

专家简介

蔡景龙,男,1965年9月生于山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留校,1994年创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烧伤整形科,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并任山东大学整形专业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评山东省医药卫生系统首批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美容整形烧伤外科主任。2005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奖”。2006年被聘为山东省整形外科学重点学科带头人。2009年被选拔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工作,并被任命为整形十六科科主任。蔡景龙目前主持完成科研课题8项,获教育部、中华医学会、山东省科委等成果奖励10余次,主编著作3部,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

动物医学就业前景范文2

如前所述,物流情景实训是通过现场演练的方式将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典型工作任务再现出来的一种实训模式。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必须创设类似于现实物流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实训效果。我们在《医药仓储管理实务》的情景实训教学中,建立了医药仓储实训室,实训室配置了现实医药仓储企业的主要设施、设备,有立体化仓库、自动堆垛机、自动分拣系统、电子辅助拣货系统、电动叉车、托盘、自动打包机等,还建设了小型冷藏库、恒温库、阴凉库,仿照现实医药物流企业的做法,实训室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全部上墙,学生进入实训室需要打卡。此外,我们还配发了工作服、胸卡,实训室整个就像一家真实的医药仓储企业,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融入到职业氛围中去了,上课就像上班,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实训,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兴致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并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工作过程和任务要求开展实训,也提高了学生实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物流情景实训学习团队的组建

物流情景实训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训活动,是情景实训组织实施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就目前高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基础而言,让他们独自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为此应善于采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都能得到有效激发,实训技能普遍提高。具体做法是:对于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情景实训项目,教师按照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动手能力的强弱、学生脾气性格、男女生等进行搭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数人,让学生自己确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担任的角色(同一个实训项目中学生担任的角色可以进行轮换)。同一小组里,确定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责任,这种责任必须是相对独立的,以制约、促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自觉行动起来,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物流情景实训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物流情景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学习训练过程,我们以《医药商品入库接运与验收》的实施为例概要说明这一实训模式的主要过程。过程一:教师下达情景实训任务,讲解任务实施的细则和要求,提示与回顾完成该项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过程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和教师进行交流,为任务的完成制定工作计划。教师帮助学生审定工作计划,关注计划中的预期成果及未来的自查项目,关注工作进度,制定项目进度检查计划。过程三:学生针对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思考,或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听取教师的指导,修正工作方案。教师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提出可行性方面的建议,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学生确定工作方案。过程四:学生按照工作计划表,撰写角色台词,完成表演脚本,并进行演练。教师观察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实施过程,考察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监控实施过程,控制项目进度,必要时进行干预,对实施中出现的分歧或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行协调、咨询、指导与帮助。过程五:学生对项目完成的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修改不足之处,填写检查记录,完成检查表,进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演示、汇报;小组之间进行互查。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结果,听取组内汇报,检查学生是否按计划进行操作,实施进度如何,能否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是否达标。过程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及其每一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在本项目学习训练过程中的知识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如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是否听取教师和组员的意见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任务完成出现偏差的原因,和学生一起讨论项目任务的实施安排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今后改善的措施,给每一个学生打分。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与体会,自评完成任务的质量。

四、结束语

动物医学就业前景范文3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非常重视,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3],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人们心目中重治疗轻康复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原有的残疾尚未进行康复,新发残疾又不断出现,老年慢性病也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先天残障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另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要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低。要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因果链条的最后一环就是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21世纪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4]。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康复医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套用了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实施了过分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以传统的生物医学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主要强调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基础,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同时康复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主要运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中医针灸等来促进功能的恢复或代偿,体现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参与感、实践能力。而目前的教学仍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老师以授课为主,与学生缺少互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我国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亟须康复专业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存在明显缺陷,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学校差异明显;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心理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到对一些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工作和生活习惯病、老年慢性病、失能、反应能力适应能力下降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以及占整个国家人口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以及亚健康状态评估、恢复治疗与健康调理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老年性痴呆、老年神经运动系统疾病、慢性肺源性疾病、各类慢性职业病、癌症等患者,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2]。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同样人类生活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德将把社区医疗的人文化关怀推向极致,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和细致化,将把社区养老、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生活教育及职业教育等,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学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康复预防将占主导地位,那时人们不只是进行简单的康复评估与康复训练治疗,而是将相当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的预防上。未来康复医学除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外,还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人人享有健康”和“残疾者人人享有康复治疗”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之最高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除包括临床医学和物理医学相关内容外,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运动医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教师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吸纳更多非医学专业人才加入康复医学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医药卫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目前凸显的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绝对缺少与质量的相对缺少上,对于康复医学专业尤其突出,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严重缺乏康复医学的实用型人才。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基层康复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笔者针对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作一初步的探索。

2.1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由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还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并且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转变,对我国的现行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康复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何种人才就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这对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康复人才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前瞻、全面、适时、实用。

2.2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全球医学教学最

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5]。而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则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创造条件。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③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④康复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⑤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⑥非逻辑性思维与思维技能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2.3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向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保健医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保健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这四大支柱,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教学上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差距,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各知识的实际应用,又突出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就业无缝对接。

2.4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动物医学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认识;医学影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151-02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BAO Xuan, CAI Li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five aspects consist of 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ost function as the goal, teacher's ability as a support and students' ability as a fundamental.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erfect career.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knowledge;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丁长松.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82-83.

[2] 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171-172.

[3] 李延静.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7B):85-88.

[4] 张艳天.生物医学影像研究:展望未来[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5,13(5):4-7.

动物医学就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0-02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的工程原理的学科。它主要以临床医学为对象,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传统自然学科为基础,融电子、机械、化工、计算机信息为一体,对于揭示生命现象、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显示了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综合或理工科大学、医学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基础生物学是其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础生物学、医学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奠定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基础生物学课程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给基础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因此作者针对在该专业基础生物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在基础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把握课程整体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以研究内容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以研究课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一、精选教学内容,灌输思维方法

目前国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对于基础生物学的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体现出自身特色。对于工科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础生物医学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按照以往传统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授课,很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容易造成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同时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相对突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于本课程的教材,精心选取国内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生物学导论》等作为主要参考书,基于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目的,依据教学内容的差异,为学生推荐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的优秀教材,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精炼和完整。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适当删减基础生物学教材内容,调整重点、难点,强化学习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逻辑联系,注重交叉学科的联系渗透,通过不断引入新的理论和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发育时,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着重向学生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使学生在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能够和之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应付考试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因此对于每一门课程,任课教师必须要清楚教学目的,把握课程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灌输思维方法,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还要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启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思维。

二、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基础生物学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涵盖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涉及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健康等诸多社会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精讲、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完善,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进一步获取更专业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物医学就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康复花园;医院景观;景观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逐步上升。但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医院景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院从供给型转为经营性,而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医院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较大程度地放弃了景观绿化的建设,对医疗大楼不断进行扩建,大力增加医疗科室与病床位。医用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豪华,而提供给病人与医护人员使用的绿地却越来越少。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医院都在大规模的加扩建,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致使医院的户外空间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环境凌乱、使用率低等[1]。另外,现有的医疗康复方式多侧重于恢复病患的生理健康,缺乏对病患社会需求及心理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群体对养生学的逐步重视,意识到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人们选择在鸟语花香的清晨进行运动锻炼、在小桥流水的湖边进行散步,这是自然疗法对提高人们生理、心理健康度的体现。因此,医院的户外景观也应具有康复花园的功能,进一步考虑患者与医护人员对医院景观康复功能的需求。

一、康复花园

(一)相关概念

康复花园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兴起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发展。我国针对康复花园的相关名词颇多,如恢复性景观、康复空间、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复健花园等。国内有学者认为,康健花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期,减少用药量和病痛,减轻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和探访者在医院环境中的压力、焦虑感及担忧等负面心理作用[2]。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康复花园是借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手法,让病患在舒适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医护治疗,使其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得到良好收益的室外空间。

(二)自身特点

康复花园应具体满足以下几点,达到不同于普通医院景观的综合效益:舒缓病人心理压力,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综合健康状态;有利于病人加强身体的自我康复;让病人得到一般医疗方式所不能得到的治疗效果;营造优美健康的院内环境,使病人在身心上愉悦从而得到更平和、自然的园艺治疗;为医护人员提供放松、减压的室外空间;在院内,提供给病患与访客安静、和谐的交谈环境。

二、桂林市医院景观空间结构调查

医院的整体空间结构会对景观的可知性、目标点、私密空间、开敞空间等产生影响。通过对桂林市五所医院平面图的比较(如图1),我们可以发现,从医院入口到绿地的距离越远,可知性越差,占地面积较大的医院比面积小的医院景观可知性差。在笔者走访中证实,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绿地使用率最高,达到了拥挤的状态,景观面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八一医院的利用率较高,患者及医护人员能合理利用中心绿地景观;其次为第三人民医院,人民医院次之;绿地利用率最差为南溪山医院,虽然景观面积大,但由于主要绿地景观位于家属区附近,距门诊楼、住院楼都有一定距离,可知性、可接近性较差,植物过于郁闭,缺乏开敞空间,导致使用人数少。而这五所医院中,只有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标识系统中明确标出了花园的位置。美国学者库珀•马科斯(CooperMarcus)在其康复花园理论中提出可知性设计要点:知道花园在哪里很重要。理想状况是花园设置在医院入口处,或者从主楼大厅或候诊区可以看得到,这样就不必设置指示牌了[3]。所以,并非绿地面积大,使用率就会相对之高,病人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首先人们需要知道花园的位置,并且能快速到达是首要条件。在调研中证实了可知性较强的医院景观利用率高,人们的满意度也就越高,相反,可知性低就会导致人们难以发现,更不会主动使用。医院景观的布局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病患的绿地使用。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桂林市人民医院、一八一医院、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三所景观利用率较高的医院均为医院建筑围绕中心绿地布局,住院患者、门诊病人及医护人员可以方便地使用绿色空间。桂林市医学院附属医院为绿地沿街形式布局,虽然可知性较高,但没有私密空间,且人鱼混杂,吸引大量外来人员占用少量的绿地面积,病患使用满意度并不高。而桂林市南溪山医院建筑为行列式布局,绿地分布于建筑的行列布局之间,可知性、可达性较差,虽然植物景观丰富、生态功能良好,却有利用率低的情况存在。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使用者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路线变化,如何提高医院景观的可知性、可达性且保证具有一定的私密空间,提高病患使用的满意度和其康复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康复花园理念下的医院景观设计策略

(一)空间布局结构设计

目前医院建设多侧重于功能设计,在建筑空间剩余处见缝插树的安置景观,或被迫选择作为建筑采光天井空间或阴角空间进行景观建设,使得医院绿地无法发挥康复功效,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可知性是马科斯康复花园理论的重要设计要素,在医院中,康复花园的空间位置选择有十分重要意义,最佳位置应该是能够吸引各类使用者的地点,如门诊楼、住院部楼下,或与中心道路相连接,应建立完善的标志系统可以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康复花园位于何处。如果位置不当将会阻碍相邻空间的连续性,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使用者康复空间设计

使用者的康复空间种类可归纳为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老年人康复活动空间、普通病患及残障人员康复活动空间、医护人员使用空间等。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设计具有特殊性,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在康复花园的设计内需要考虑到儿童性格的特点,可以使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借鉴童话故事、卡通形象或动物形象引起儿童的注意,一些活泼的雕塑、游戏设施都能调动儿童的兴趣与探险精神;医院康复景观必须照顾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喜爱在户外进行锻炼、散步、聊天、、太极等较为轻松的健身、社交活动,在景观设计中,满足老年人的锻炼与社交需求时,应把场地放置于背风向阳处,方便适季时老年人在花园内沐浴阳光,起到预防骨质疏松、补充人体钙质的作用,道路材质应平整、宽敞,接缝处小于3mm,避免陡坡和颠破不平的路面,保证老年人坐轮椅或拄拐杖行走时的安全,在植物设计中要保证季相色彩的搭配,给老年人带来生机勃勃的心理感受;病患人员大多心情忧郁、忐忑不安,为安抚、平和其情绪可根据设计场地因地制宜的设置水景,如静水、跌水、喷泉等,能让病患感受宁静、清新的景观,使患者暂时忘却病痛,加快康复,康复花园中需要有开阔的采光空间并设置座椅,让患者感受阳光,因为时间较久地在室内环境中不利于心情的舒缓,还可以设置活动器械,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与改善;残障人士或轮椅患者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与健康人都有较大的差距,内心更加脆弱、易焦虑,对于这类人群康复花园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康复支持,如肢体伤残患者,他们行动不便,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有坡度变化的步道,路面需平整,方便轮椅等辅助工具通过,道路边缘设置栏杆,方便患者可以自己扶着栏杆进行康复训练;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与病人接触,巨大的工作量造成精神紧张,他们都渴望有一处较为安静的景观环境给他们做片刻的休息与放松,尤其在就餐时间是医护人员集中使用医院绿地空间的时期,在餐厅附近应考虑设置一处较为隐秘的绿地给医护人员使用。

(三)道路交通设计

康复花园的道路形式可以设为自然流线式,园路形成通连,灵活有趣,不要有死路。通连的道路能给使用者带来丰富的环境瞎想,如果园路为单方向,走到尽头需回头,将带给患者失望、沮丧的心理感受。园路设计可利用“隐寓于显、藏而不露”的设计手法,营造层次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自闭症患者而言,园路应该简单明了,防止相关病患在花园内迷路或隐藏。路面应保持平缓,在特定区域道路下•两侧设置扶手或栏杆,作防滑处理。康复花园内道路坡度应小于4%,有轮椅通过的坡度一般要小于8.5%,最好是6%;无障碍通道的最大高度为1.5m[4]。在需要的道路应设置扶手与栏杆,扶手高度为50-120厘米,儿童扶手高度为56-88厘米,成人扶手高度为90-120厘米,可以鼓励患者暂时离开轮椅进行活动,再帮助病人回到轮椅上。根据场地状态设置轮椅休息、缓冲平台,扶手安全挡台等。康复花园应尽可能将坡度维持在0%-5%之间。在铺砖方面,道路的铺装需要关注患者各自的特点:对于儿童、青少年活动空间来说,天性好动,在场地中活动较多,应避免镂空的地砖或下雨天打滑的地砖,防止他们不慎跌倒,不宜采用炫目、反光的材料;对于乘坐轮椅的患者来说,花岗岩地面利于移走行动,更为方便;对于拄拐杖的患者来说,碎石、鹅卵石、透水砖等材料只能少量使用或尽量不用,这类石材对于老年人或残障人士均不适宜。

(四)植物景观美化

康复花园植物的选择搭配是营造一个自然、亲切、舒适的景观环境的关键。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有杀菌、防火、隔音、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等作用。在康复景观中,植物的康复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可防病、杀菌的植物,如柠檬桉、石榴、罗汉松、夹竹桃、刺槐和黑胡桃等;保健型园林环境多采用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5]。如兰花能有效抑制皮肤真菌、枇杷树的果实能治疗肺燥咳嗽、玉合欢可以解郁安神等;选择景观效果良好、姿态优美的植物,如皂荚树、水杉、杨树、桦树、日本红枫、沙枣等。同时考虑季相变化,营造不同的四季景观:春季植物带给人五彩缤纷的色彩,夏季带来绿意盎然的气息,秋季是金黄的落叶景观,冬季可用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搭配成景。

四、结语

康复花园能有效地为病人提供积极的康复锻炼机会,能提高其心理、生理等健康水平,营造可知性、可达性良好的景观空间。然而目前桂林乃至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医院康复景观设计质量较低,同时国内相关理论尚不完善,无法以量化指标的方式研究各环境因子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文章的理论研究,便于一些医院在今后的建设中融入康复花园的设计理念,更好地令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同时营造自身科学、合理、秩序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白丽丽.综合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与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1:41

[2]杨欢,刘滨谊,(美)帕特里克.A.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07):13

[3](美)克莱尔•库珀•马科斯著.罗华,金荷仙译.康复花园[J].中国园林,2009(07):03

[4]胡嘉义.康复景观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53

[5]付晖.保健型园林营造探析[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0:28

[6]宋立民,鲁苗,路怡斐.清华大学校园景观评价[J].设计,2016,29(1):33—36.

[7]华尹.康复性景观理念在既有社区中的研究初探[J].设计,2016,29(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