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药学论文范例

动物药学论文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1

药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药学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临床医学专业有较大差异,在医学基础课程上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临床课程合并临床医学概论,而相应增加药学主要专业课程。而机能实验课仅安排4-5个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培养的学生知识不全面,不能满足药学专业毕业后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品检验、合理用药、药物设计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2优化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为了能满足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我们课题组以机能实验学教程为依据,针对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时分配的差异,结合我校药学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的机能实验内容进行再一次优化组合,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包括如下方面: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数据的处理。②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目的是针对性锻炼药学学生掌握常用治疗药物监测方法与如何评价药物急性毒性。③药物的基本知识、处方学、药典与新药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为学生进入药厂实习前增加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新药临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训练药学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以上的实验内容实施1-2年级后,及时综合评价学生实验学习效果,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学生与带教教师填写反馈意见表。在下一学年综合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部分实验内容使其更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第二次按照调整后的内容在下一届学生实施,并再次测评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在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药学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编写药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修改相应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设计并制作网络课件。将实验内容等通过网络供其他专业学生参考与学习,以便将来优化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机能实验学课程。

3科研、生产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拼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药学学生参加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等课题多项;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其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学系与临床药物评价中心联合开设新药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是教师的科研或制药企业的项目。做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与在制药企业见习所学的实践经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同时教师把最新的药品生产信息或本人的科研课题纳入实验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思路,指导其撰写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开发性的实验。

4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

由于机能实验是由三门实验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其不但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熟悉另外二门学科知识。尤其是药学专业涉及很多药学知识,而机能实验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专业毕业,所以教师必须相应补充一定有关药学知识,才能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同时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动物、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实验室的管理和药品、器材等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故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样是高质量实验课的必备条件。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机能中心技术人员匮乏,尽管这几年我们不断补充了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技术人员队伍,但一般是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专业技能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重点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首先,安排他们在本科班全程跟班听理论课教学,全面系统地掌握三门学课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同教研室一起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并负责实施:第三是由其首先摸索新实验、新方法,实验课前与带课教员共同做预实验,实验前充分准备必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药品。提前调试好所需仪器,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对仪器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是实验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前提。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2

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部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3

开展实验设计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也是实现培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采取小学期制实验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也能通过实验设计学到很多科研方法,培养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想法变成现实时,他们会很有成就感,从而乐于思考问题,提出新的想法,非常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2药学本科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实施环节

小学期制的实验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实验教学中的设计性实验,它属于探索性实验。在药学本科生学完重要的主干课程和一些方法学课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为开展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承担了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带教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将小学期制实验设计分为基本知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考核4个环节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2.1基本知识介绍

在正式实验前5天,笔者召集实验班级学生,对其讲解实验设计基本内容,详细介绍药理学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包括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即研究因素、研究对象、研究效应)以及应遵循的统计学的三大原则(即重复、随机、对照原则)。根据药理学学科特点,具体讲解实验动物的特性、药理学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模型的复制、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观察药效学指标的确定方法以及在实验分组中如何体现随机性和对照性原则。此外,还讲解了如何利用教材和网上资源查阅文献资料以及数据统计方法的选择及应用等。

2.2实验设计

在介绍完实验设计基本知识后,紧接着将本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动物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每5~6人一组,并让其围绕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为避免个别学生存在依赖心理,要求每一位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给学生5天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制订实验设计方案。为使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给出实验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研究题目、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仪器与药品、研究方法、实验对象、性别、规格、数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观察指标、实验步骤、统计方法选择、预期实验结果、设计人、设计日期等。开始实验的前一天收集实验报告,教师仔细阅读批改,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第一天,首先让每一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汇报设计方案,预期实验结果,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教师就实验设计中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及思维的创新性及步骤的严谨性等做出评价。讨论实验设计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由小组成员共同选择一个可行性较好的实验设计并实施。共同讨论形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由一种实验方法认识到一类实验方法,从单个药物的研究方法引申出一类药物的研究方法。在实验设计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献检索和统计方法的运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2.3实验实施

通过设计实验和讨论实验,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实验记录习惯,在实验进行前,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记录报告的内容格式记录结果,包括实验组、实验日期、室温、实验题目、实验材料、药品和试剂的配置、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观察指标、动物号、时间)、初步结论、实验失败或出现意外结果的原因、实验改进的建议、实验人、记录人、日期。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药物配制、动物分组、编号、动物给药、实验操作、观察药效指标及记录结果的全过程。教师从旁指导实施,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事项,以免出现误差或实验失败,要求学生认真科学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可行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4实验考核

小学期制实验设计考核既不同于理论教学考核,也不同于专业实验教学考核,它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学习主动性、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知识整合能力、写作能力的全面评价,是开展实验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师不能只看实验的成功与否,而应从实验的全过程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依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客观分析能力、论文撰写水平进行综合评定。

3药学本科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的效果与不足

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的效果有以下几点:(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为本科实习和研究生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实施的,是学生知识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全面展现的舞台。(3)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近期,笔者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在备赛及比赛的过程中,在针对中药学专业如何进行《方剂学》教学设计方面感受颇多,下文将从明确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进行学情分析、规范编制教案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目标均是为其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够从事中药生产、分析、鉴定、销售管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等)、新药研发、临床科学用药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因此,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目标是立足于中药学专业,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学生分析方剂、指导用药,初步建立起以中医药思维来研发新药的科研思路。《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体现中医药思维的重要课程之一。

2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授课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动态以及相应的学习兴趣、模式与习惯,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这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升级以及教材的选用、授课内容的调整。

2.1了解中药学专业学生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前期开设的中医类基础课时少,主要是在《中医学基础》中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而同时这一专业的学生中药学专业知识却很扎实,并且学生对此更有专业认同感。曾有针对中药学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表明,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现代药物的研究能力、对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药能力、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能力及与医师交流用药情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去向意愿也主要侧重于医院药师、新药研发、药品推介[1]。因此,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所想要知道的并不是如何临床诊断与遣药组方;而是想要了解方的加减,了解方剂配伍的科学性,了解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不同的剂型与剂量等都会影响方剂的疗效,了解在今后进行质量控制、含量测定时懂得君臣佐使,为今后创制新药、开发新剂型,提供依据与指导。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授课时“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以“药”为主线,串引理、法、方,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讲授《方剂学》[2],这一经验可供我们在日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践行。

2.2做好方剂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升级

目前,《方剂学》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的改革实践已蓬勃开展起来,而方剂学也进一步细化、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由此带来的趋势是师资队伍的改善、调整势在必行,尤其作为青年教师不可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要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互补。如与《方剂学》联系紧密的《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将其相关知识揉入《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3]。这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对教、学两方面都会产生学术思想的撞击与火花。

2.3做好教材选用

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贾波教授主编的《方剂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用)。该教材突出体现了中药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其特点是重点介绍各论每一章概述部分,专设“组方思路”,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具体方剂的“方解”部分简明扼要,并归纳组成药物的基本结构及配伍特点;“运用”部分专设现代应用、制剂研发和使用注意,并从药理及成分研究方面概括性介绍现代研究成果,并收载了方剂的不良反应,有助于给中药及药学专业学生在新药研发方面以启示。另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李笑然主编的《方剂学》、谢鸣主编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季宇彬主编的《中药复方药理与应用》,阮时宝、苑述刚主编的《中成药学》等也可推荐给学生[4]。泸州医学院方剂学科组提出,在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材编写中可有所偏重于中药学相关内容,并以附子理中丸为例,可适当增加:①制备方法(包括剂型规格、用法用量);②“主治”加入现代临床研究部分;③“方解”中突出“药对”;④增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研究等[5]。

3规范编制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体现在教学设计文案是否成功。而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文案应该包括三个环节,即设置目标、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以及对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目标的教学评价我们将在下文阐述,此段仅论述教学目标的设置。

3.1设定三级目标

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符合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外,还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三级目标: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们以泻下剂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能够扼要概述泻下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够把握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各类代表方剂的基本知识点。技能(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三承气汤组成、煎服法、功效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其相应的临床应用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的代表方剂,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与临床加减运用规律,了解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泻下剂与“下法”的联系,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对泻下剂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方剂学理论精髓,熟悉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②通过讲解泻下剂方证的概念,讨论泻下剂药物的配伍、炮制、剂量、剂型对方剂整体疗效的影响,并注重对泻下剂常见加减思路的用药分析、中成药研发成果与思路的介绍、对方剂药理与毒理作用的介绍等,使学生认识到从中药学的角度对方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调动对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方剂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进一步巩固其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起学生的系统观和整体观。

3.2注重点、线、面三个层面

我们仍以泻下剂为例,借鉴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经验[6-8],将教环节、学环节均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展开。

3.2.1点设计

①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示以学生泻下剂所运用的“下法”,从泻下剂的适用范围(不仅仅等同于便秘)讲授,到泻下剂完整的定义(包括主要组成药物、功用、适用范围);并讲授泻下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②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等讲授重点方的知识点,可通过恰当的案例导入,指导学生掌握泻下剂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通过课下学习任务的拓展及延伸课堂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整合信息。通过以上点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概述泻下剂知识点的整体脉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理解、记忆泻下剂的知识图表;②学生能够掌握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能够为他人用药提供参考意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2.2线设计

①将不同章节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进行横向比较,使单元内各分类的代表方之间形成“线”,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中都运用到泻下攻积的常用组合大黄配芒硝;在学习各代表方的辨证时,要用到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知识,以及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和便秘常见的致病特点等知识;在学习各代表方的临床运用时,又要联系到后期中医内科学的病证———便秘,从而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线”。②指导学生讨论“下法”与“消法”,从治法特点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鉴别,将“八法”的知识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③可请学生结合所学药学、中药学专业,设计一个三承气汤对实验动物的泻下作用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指标,设计实验步骤,设置实验讨论,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④指导学生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如现代医学的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与里实证的关联性,并就此知识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见解,最后以小论文形式完成作业。通过以上线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分析比较归纳不同章节的泻下药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记忆重点知识线(如大黄、芒硝的配伍组合,泻下药与行气药的配伍意义)。②采用列表的方法,将“下法”与“消法”进行比较,对治法与方剂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入分析,融会贯通。③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动物实验,训练科研思路。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2.3面设计

①将泻下剂如麻子仁丸、济川煎等与果导、开塞露等西药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的功效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坚定中医药可靠性的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②通过德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引导行为与价值观保持一致。通过以上面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应主动去了解里实证常见病症(如肠梗阻等)的研究进展,并养成跟进阅读文献的习惯、持续更新知识,以此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问题。②学生能认识到目前临床上里实证的诸多常见症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优势,思考其背景与原因,并思考哪些情况下采用相应的泻下剂具有优势(如大承气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属阳明腑实证,大黄牡丹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属湿热瘀滞证)?因此,学生并不是盲从书本与权威,而是在批判思维中创新实践,以培养高阶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

4.1突出教学重点,紧扣中药特点

在讲授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方剂学》的教学重点仍在于《方剂学》的精髓———配伍。在教学中应以“方解”作为教学重点部分,了解“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其中强调炮制、剂量、剂型、道地药材、入药部位、煎煮方法,这些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均可在该部分展开。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2]、福建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方解”中突出“药对”等[4]。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思路,如讲授六味地黄丸的君药熟地黄,强调是属于“四大怀药”之一,熟地黄经生地黄九蒸九晒,从寒性转变为微温之性,功效也从“清热滋阴凉血”变为“填精益髓、滋阴补肾”,而想要在临床发挥较好的疗效,必须在药物选用的源头环节就要讲究“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六味地黄丸全方“三补三泻”,“三补”者,补其不足;“三泻”者,祛湿浊,清虚热,并平补药之偏性,这种配伍思路正是方剂学的精髓。

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之一是加强教学互动。笔者在比赛中发现,如果不注重教学互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如何慷慨陈词,学生在台下仍反应平平。启发式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互动方式,我们往往将设疑的环节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以泻下剂为例,具体包括:

4.2.1设置相关的多重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引导

整个课程如通过询问同学们的排便习惯引出问题“保持大便通畅有什么重要意义?便秘有哪些类型?分别有什么临床表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提问如“针对便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治法”,引出泻下配以行气,并结合温、清、补等相应治法,进一步分析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又如“便秘患者愿意长期使用泻药吗?如果形成长期依赖对人体是否会有不良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从而引出具体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总之,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巧设问题,引导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

4.2.2也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

①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温脾汤中为何要用大黄、芒硝,何以实现“去性存用”?讨论大黄与芒硝的配伍意义,回顾泻下药相关概念。②分析某些知识点引起课堂讨论:关于十枣汤的用法,分析其原因。另外,方中不用甘草而用大枣的原因是什么?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疗悬饮与水肿的常用治法与配伍。③用类比和对比引起课堂讨论: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结合前期知识,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为何不同配伍与煎煮方法会影响疗效的中药药理学原因。

4.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一般教学步骤包括导课、学习新课、结课、自主学习资源。导课环节较常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在案例选择上,应侧重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案例,并注重方剂学与中药学的渗透[9];也可以PBL方式进行[2]。但并不是一概而论,如大承气汤,我们就可以《伤寒论》所涉及条文展开,提醒学生注意大承气汤出现的条文如此之多,说明适用范围之广泛,启发学生对大承气汤组成与功效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环节,我们一般有两种讲授方式,一种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可以先从组成开始说起,再推导出功用、主治等等,该类讲授法还可用于藿香正气丸、二陈汤、银翘散等。一种以大承气汤为代表,可以先从方证、病机开始说起,一般当病机较复杂深奥时选择该种讲述法,因病机不说透、说清,则立法、组方无立足之地,这种讲授法还可用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一般以出自《伤寒论》方剂为多。另外我们还可以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思路,如在祛痰剂中选择二陈汤,讲透其组方配伍思路,再以此为基础串讲其他祛痰剂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又如在补益剂中讲透四君子汤的组方配伍思路,在此基础上串讲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在讲授新课环节,我们也要时刻注意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可设置方药一体化实验,或可鼓励同学自主设计实验,并以此为基础参加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同时在授课中也要时刻关注现代方剂研究进展,可介绍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由逍遥散化裁后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均是剂型或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应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可培养学生日后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9]。结课环节,我们除提纲挈领地总结课程内容外,也可借助一些现代网络沟通方式,如注册微信“对分易”等软件,在课堂即时答题;或在PPT上设置穿插一些以中药为主角的动漫答题环节,增加趣味性,可使学生更有参与感。自主学习资源除了对网络资料、参考书目、文献的推荐外,还可介绍同学关注中药汤剂与中成药使用率、古方中成药开发、剂型改革等情况[10];并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并将自主学习成果纳入形成性评价中,采用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的形成性评价,是应该特别注重教学反馈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做好教学反思,激发思想的火花,最终培养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2]刘兴隆,贾波,张丰华,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8):1997-1999.

[3]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4]马少丹,苑述刚.对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3-124.

[5]廖慧玲,寇俊闯,王全,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与学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114,128.

[6]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D].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谭峰,樊巧玲,张卫华,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方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152-154.

[8]贾波,刘兴隆,张小丹,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中药专业《方剂学》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1-203.

[9]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5

摘要:

以药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基础,以药学类专业的实用发展为指导方向,对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的整合与实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教学改革;药物化学;实验教学

鉴于化学课程在药学以及制药专业中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药学人才的培养和药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药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5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课程一般随着理论课同步开设,希望能让学生将实际操作和课堂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更好地去理解实验原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教师和学生往往比较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验训练。受到实验场地、仪器设备不足的限制,应该开设的实验内容没有条件开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所有的化学实验,甚至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基本实验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学习,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药学专业的5门化学课程,按照传统的教学体系,每门课程分别在两个学年完成。如此的课程安排,使原本相互联系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培训被人为地分割开来,每一门实验课所学的实验操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复训练,时间间隔长了,学生容易遗忘,达不到教学效果。第三,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程,不便于进行考核,也不利于开展创新性的综合实验。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但改革大都只局限在单门或两门化学课程内的实验内容的改革,还没有形成多门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教学体系[1,2],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因此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基础化学学科中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一般在学生的大一、大二两年内学习完毕,这些课程的学习为药学后续教学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药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药学发展的人才,纵观目前药学领域内的重大发现及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因此在基础实验课程开展阶段应进行以课程整合为手段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当今药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为了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学习,提倡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对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化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把5门化学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内容从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以此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不按化学课程分类,而是按实验内容的等级及性质进行分类,将药学专业的化学实验内容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初级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的练习;中级实验包括了多种实验操作的综合练习;高级实验为多门化学课程实验知识和操作综合运用的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经过初级实验内容的学习,中级实验内容的重复训练,增加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时间,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牢记实验要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高级实验内容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将5门化学基础课程整合成单独的一门实验课程,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更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也方便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按照实验内容的等级划分专门化的实验室,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实验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化学实验课程跨模块的整合分析

首先,鉴于化学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课程内容的组合应突破传统分支学科的界限,并体现化学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药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5门课程,具体各学科实验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一般的课程设置中,无机化学作为所有课程的基础,是化学系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无机物的一般制备和提纯方法,并正确地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有机化学对于药学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对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结构改造,其在药学类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化学是训练学生正确和熟练地掌握“量”的概念,主要为定量分析实验,包括化学分析法中的酸碱、络合、氧化还原、沉淀滴定法和沉淀重量法以及可见吸光光度法等有代表性的实验;仪器分析则要求学生掌握和熟悉各种常用仪器的基本结构、用途、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方法;物理化学主要涉及到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表面胶体化学的部分内容,它以数据测量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来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规律。这5门实验课程中,学习内容和实验方法方面既具有相似性又在定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协调不好这些问题,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和不解,甚至滋生厌倦情绪,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通过将5门课程的实验课核心模块重新汇总,结合药学专业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本身的特有属性及内在的逻辑关系重新进行分类与组合,一方面合理地选取各门实验课程中重要的内容模块,合并重复的相关教学内容;一方面删除或简化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过于艰深、生僻的化学教学内容。譬如在常规的物理化学实验方面[3,4],测定离子的迁移数、摩尔折射率的测定、磁化率的测定等实验内容与药学专业的相关性不强,可以舍弃;在有机化学实验方面,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鉴别试验可进一步扩展并调整学习方向,实验除了主要倾向于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结构改造,更应该增加部分官能团保护的实验操作技能;鉴于在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并且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化学分析部分内容和分析化学课程部分有重合,可以重新整合归一。最终从全局的层面上高度规划、协调5门课程中各自的核心内容,将5门实验课的内容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等级、三进程的大药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现5门课程的协调与融合,真正巩固5门课程内在的有机联系,使课程间相互依托、相互协调,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更加充分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3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模块的整合构建

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药学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原则,在一学年160个学时实验课的基础上(上半学期80个学时,下半学期80个学时)构建了“三个等级”的大药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优化,提高药学类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与层次,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等级为基础验证性实验,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掌握。譬如化学实验的安全防护知识(理论课);标准溶液及缓冲溶液的配制(如实验二: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实验五:银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玻璃仪器以及容量计量器具(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的使用及保养(如实验一: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及溶液的配制;实验三:容量仪器操作练习;实验四:酸碱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不同加热方法的选择(直接加热、水浴加热、油浴加热等);冷却方法的选择(冷凝管、冰盐浴等);搅拌与混合技术(机械搅拌、电磁搅拌);实验装置的选择、安装与使用(电热套、水浴锅等);小型实验仪器的使用,包括旋转蒸发仪、旋光仪(如实验六:液体的折光率及旋光活性化合物的旋光度测定)、分光光度计(如实验七: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的含量)、pH计等;以及反应、平衡、滴定3项基本实验内容的跨学科式整合,总计为8个实验,32个学时。第二等级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集中在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化学这2门课程上,充分体现这2门课程在药类专业5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综合实验课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有机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训练之外,加入对产物尽量多的仪器分析测试,诸如终产物的熔点(如实验十二:阿司匹林的制备、提纯、熔点和红外光谱的测定)、电导率、质谱、核磁、红外、荧光(如实验十三:硫酸奎宁的制备、提纯和荧光法测定其含量)、电化学(如实验十四: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牙膏中游离氟含量)、气相色谱(如实验十六:气相色谱法测定市售白酒的酒精度)、高效液相(如实验二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左炔诺孕酮片的含量)等仪器分析操作。此外,鉴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我们也相应地加入相关的检测实验课程,如“双指示剂法测定药用辅料NaOH的含量”、“维生素C片的含量测定”等实验,让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并与前一阶段的基础学习首尾呼应,温故知新,巩固所掌握的实验技能。第二等级共计为20个实验,80个学时。第三等级为设计与创新性实验:侧重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个性教育,实验多为研究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和要求,由学生根据已有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具体实施的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利用化学课程中学习的基本理论解决与医药学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查阅文献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意识。在这部分实验中,要求学生真正告别“照方抓药”的被动实验模式,主动进行原理分析、实验方案和路线的设计以及实验内容的调整,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实施实验。为了完成好设计性实验,学生首先要弄明白要干什么(实验目的),其次考虑运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随后决定怎样做(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在实验完成实施后还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具体来说,为了设计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包括:

(1)文献资料的查阅:资料的来源包括理论教材、各种专业书、数据库、网上资源等等,查阅的目的首先是了解实验背景,明确通过什么原理、理论来达到实验目的,其次要熟悉实验涉及到的各种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在综合、消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路线,包括实验药品的选择、仪器设备的使用等。设计性实验实施前需提交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实验小组成员,所需仪器、设备、药品,实验设计原理思路、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经指导教师检查修改后方可进行实验。

(3)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各种基本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发现设计方案存在问题时,及时分析原因,并对方案进行调整改进。

(4)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制备性实验,需对产物的纯度进行检验,并计算产率;对于定量分析实验,需计算分析实验数据,求算平均值、偏差等。

(5)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包括对反常现象和数据的分析解释。学生把实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得创新实验课程成为后备科研队伍的前期培养孵化器。目前开展的设计与创新性实验包括:“蔬菜水果对自来水余氯吸附率的测定”、“金霉素水溶液的稳定性及有效期预测”、“3-(2-呋喃基)丙烯酸的合成”等共计6个实验,48个学时。通过对基础实验化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建立药学基础化学课程结构的新体系。新课程的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化学实验课课程体系截然不同,新体系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药学专业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

作者:孙斌 唐中坤 游文玮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卢文贯,任健敏.大学化学,2014,29(2),23.

[2]宋尔群,宋杨.药学实践杂志,2013,31(5),398.

[3]姚秋萍,伍丹.科技信息,2010,23,667.

[4]周春琼,邹敏,游文玮,马豫峰,杨雪梅.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285.

第二篇:医学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改革

摘要:

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授课专业,采取课前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授课对象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而优化医学实验动物学的理论讲授内容。同时将具体知识点融入到科研实例当中,并加以总结,更好的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应用能力;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

医学实验动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综合性学科。生物医学的科学研究,新药的研发、化妆品的研制以及食品安全的评估等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因此,医学实验动物学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的支撑[1]。目前,我校医学实验动物学教改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动物分类、常用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常用实验动物的特性、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医学动物实验课题设计,及常用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要将如此细化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听懂、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就要将所授课程的内容、知识结构优化,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转变实验动物学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将实验动物学知识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独立寻找、设计和实施研究课题,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2]。此次教学改革,我们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性地调整了课程结构,讲授方式。鉴于许多科研课题的确立、实施及结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动物[3],我们将完整的科研实例融入到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估显示,效果良好。

一、新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本次教学改革我们选取了我校选修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的2014级研究生全体为研究对象。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已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采取传统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对于他们完成科研课题、探求所感兴趣的未知领域,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将所授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内容调整的依据主要来自课前的问卷调查。上课之前我们将调查问卷发给每位选课的同学,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学专业、对本课程的想法与建议,以及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了解到学生的具体需求之后,首先,我们将“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录制好的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具体的操作方式,这种呈现方式直观、连贯、不会有理解上的误差。教学效果好于传统的语言讲授。其次,我们将“医学动物实验的设计”与常用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这两部分融合在一起,但并不以章节的方式直接讲授,而是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科研实例当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其感兴趣的领域,此次我们选取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共计八个完整的科研实例,通过集中讲解、分组分析讨论、共同总结的方式,将实验动物如何选取、如何设计分组、如何选取监测指标、如何复制模型等几大知识点更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多个科研实例的分析总结本身对相关知识起到了强化作用,同时也让也即将进入科研课题研究阶段的研究生有了初步的科研思维,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效果采用客观指标和主观问卷调查来进行。客观指标:相同知识点的期末考核成绩与传统教育的2013级研究生期末成绩对比。学生对于此次教学方式的改革的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医学实验动物学融合了动物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近年来,动物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其知识点更新加快,涉及领域逐步增广,与科研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仅仅依靠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医学生教学、科研的需要。授课的过程有如医生诊病,不同的病人需要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从期末相关知识点考核成绩来看,此种针对选课学生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案的教学方法,学生颇为受用,成绩明显好于往届。此外,以往教学中授课老师最多采用的就是“举例”,“举例”虽然有助于理论知识形象化,但仅仅解决了某个独立的知识点,对于知识的整合性较差。科研实例教学法与“举例”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面的涵盖更加系统、广泛、全面,可将各章知识点加以整合,贴近实际,应用性更强。同时此次教改过程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较为肯定的。科研实例的解读能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实战中实验动物动物模型的制作,为以后从事动物实验研究工作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工作能力奠定较坚实基础[4]。此次教改亦有不足之处,即教学方法得到改进,但是考核方式没有同步跟进。为了使科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提高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更客观地体现教学的成果,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作者:宣成睿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冷杨,鲍波,苏小平,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育现状及教学思考改革[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5-178.

[2]赵四海,刘思岐,余琦,等.转变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生物医学研究生创新性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62-64.

[3]王芳.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16-1017.

[4]罗小泉,陈来,陈丽玲,等.模块教学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72-74

第三篇:生产实际工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文章分析了《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本院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实验体系的构建及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方式的过程评价等改革措施。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

工业发酵分析;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工业发酵分析》实验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它是对工业发酵过程中有关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副产物等的成分与含量进行分析、测试与鉴定的一门技术性学科[1]。该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对生产过程变化及产品质量的检测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独立运用物理和化学的分析方法,对工业发酵有关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副产物进行分析鉴定,能承担发酵工业中的相关化验工作,同时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产品质量意识。我校《工业发酵分析》实验教学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实验内容相对分散、孤立,关联性、系统性比较差,使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际生产岗位能力严重脱节,这与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培养模式不相适应。工科教育与师范教育有着重大的差异,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2],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为实现学校所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3],根据工程专业领域特点,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在生物工程专业相关实验课程中,《工业发酵分析》实验课程所用设备、仪器与工厂实际生产检测接近,只要合理设计实验体系,更新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就能达到实战效果。为此,通过多年的实验教学总结及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对生物工程专业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启动了《工业发酵分析》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为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探索一条途径,从而带动相关课程的改革,为我校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探索新的途径。通过对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一年的改革试验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实验体系的构建及内容改革

目前,《工业发酵分析》实验尚无全国统篇教材,我校一直采用的是吴国峰等主编的《工业发酵分析》,该教材侧重于实验分析方法介绍和产品成品的分析,检测内容不系统,缺乏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与产品的实际生产接合不强,根据工业发酵分析的实际要求,打破原来的化学分析及物理分析的实验格局,将实验内容设置为白酒生产、啤酒生产及酿造产品生产检测三大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模块,结合白酒、啤酒及酿造产品生产工艺从原料、辅料及成品检测编制实验指导。围绕每一类产品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检测与生产实际过程质量控制相接合,将每一项能力转化成一个个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单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进入相应的角色。结合白酒生产、啤酒生产及酿造产品生产的工艺特点将实验内容改革为与企业生产一致的原(辅料)料进厂检测、半成品检测、成品检测的一系列检测,将工厂化验室搬入学校实验室,改变原来完全采用实验教材中的检测方法,而采用生产企业使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中的方法,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标准进行实验设计,这样的实验内容更接近生产实际,体系更为完整。

二、教学方法优化

原来《工业发酵分析》实验教学方式是学生先写好预习报告;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照单抓药”式进行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并且实验前教师将实验材料、药品都准备好。这样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不大。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实验主体,老师为辅,首先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将学生分为白酒、啤酒和酱油三个大组,各组选1名大组长和3名小组长,然后,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围绕相关产品查阅生产工艺,收集国家、行业及企业相关检验标准,根据生产工艺控制点和标准设计检测方法,再由老师修改,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施。学生通过制订方案的过程,对所需检测的项目已经有较深入的了解,比原来只要求写实验预习报告的效果好很多;根据方案要求,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白酒、啤酒及酱油生产企业采集原料、辅料及成品等实验材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实地参观生产流程、企业分析化验情况,学习实际采样的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课堂教学由学生抽签来讲解实验的目的、生产中检测该指标的意义、原理及实验步骤,老师进行点评;实验准备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配制实验药品准备实验仪器,并独立进行操作,老师进行实验操作指导;最后,学生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业检测标准进行结果分析,老师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工程素质、产品质量意识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具体操作为:我们选择了生物工程2012级专业作为本项目《工业发酵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试验对象,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方案构思,对《工业发酵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并制订一学期的项目实施计划。在2015年下期的2至14周开展实践。2-3周,将所有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教师从白酒、啤酒及酱油(或其他酿造产品)提供实验题目,每个大组的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交教师审查。教师从上交方案中筛选出三种优秀方案供学生选做。3-4周,要求每小组讨论,对每名同学进行具体分工,安排实践进度及实施内容。4-13周,每组学生对本地区的白酒厂(涪陵望仙酒厂)、啤酒厂(重庆啤酒厂涪陵分厂)、酱油厂(太极国光厂)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及产品进行采样、检测。14周,写出产品分析检测报告。

三、考核方式的过程评价

以前的实验考核方案分为平时预习、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对《工业发酵分析》实验教学是不适应的,考核也应和生产实际接轨。由全程考核、分段考核及结果考核几部分组成,考核从《工业发酵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开始,实验操作单元检测过程评价、最后的产品质量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值分布具体为实验设计30分;实验操作20分;单元检测30分;产品质量分析20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全面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更全面的评价。

四、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学生逐渐重视课程学习,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能力明显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逐步建立了工程素质的质量意识。

五、存在的问题

1.该实验课程与生产结合紧密,上课时间与实际生产有较大的冲突,所以时间的安排较为困难。建议这类课程安排集中教学。

2.虽然学生到生产企业实地采集样品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有的企业路程较远,交通不太方便,费用大,所以一次不能带太多的同学到企业去。建议在与企业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学校另外拨一部分经费,或者将几门相关课程接合在一起开展实验教学。

作者:王庆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周会萍,王松涛.“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2012(6):281-282.

[2]孟君,荆晓燕.《工业发酵分析》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进[J].河南化工,2014(6):62-64.

[3]徐君飞.《工业发酵分析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6(1):109

第四篇: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与分析

摘要:

艺术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艺术课程教学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以期促进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针对建立在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基础上的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实验与分析;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是以国家艺术课程改革为根本依据,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艺术素养的综合提升,因此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主张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并且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整,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后,从而促进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美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教育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艺术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具体地说,首先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其次运用教学手段融入艺术领域的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形成系统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可以通过专业的训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融入关于绘画、雕塑、舞蹈等相关的内容,不断丰富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则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更多灵感,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显著地增强学生创造艺术和享受艺术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另外,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更多教材以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背景与意义

实验与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数据调查与分析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方法,将其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可以对现有课程设置数据进行系统的采集和多层次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显著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在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注重艺术设计的形式以及手法的表达,同时钟爱色彩丰富的画面,却忽略了对艺术设计过程的调查与分析,这难免会使艺术设计的作品流于形式、缺乏内涵,也使很多学生掌握的艺术设计技巧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在毕业后才逐渐显露出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弱点。国外艺术类高校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数据的分析,以数据为基础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可以更加凸显作品设计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而且可以保证作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从而使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我们考虑将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运用到艺术课程教学中,并且以此为依据对当前的艺术教学进行必要的改进,从不同层次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和调查的好习惯,从而增强艺术作品的可操作性。运用实现与分析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第一,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调查和分析的好习惯。当学生接触到艺术设计之初,就需要对产品周边的功能关系、文化内涵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分析报告确定作品设计的形态、功能等,以此来增强作品设计的实用性,避免凭空想象而导致作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第二,实验与分析方法的有效实施通常需要一个团队进行协作完成,针对某一区域或者地区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这种团队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第三,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理论知识体系结构,从主观审美到客观量化,形成一个系统的交互设计体系,可以给予学生实践操作更系统的指导。同时,也可以聘请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课程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形成多层次、多学科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基于实验与分析的艺术课程教学改革须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与分析的课程体系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需要将艺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照实验与分析的数据要求进行量化,形成统一结构的数据信息,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这里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引入更多实践案例,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计算的素材;其次,解决教学案例滞后的问题,将更多国际上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引入到课堂中,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评价思维;最后,解决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将课堂教学与数据调查、梯队合作以及公众汇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改革思想:一是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北美设计学科框架下的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于本科部分设计课程与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的教学结果,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对比,获得实验数据;二是树立国际交流竞赛与产学研合作的目标,以理论和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为实施平台,创建传帮带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

四、基于实验与分析的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为基础开展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显著增强艺术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加强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从而促进艺术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完善。首先,我们应当对艺术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

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于艺术课程教学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外在的表现形式与作品内在的文化底蕴是相辅相成的,过多注重技巧的训练就影响了作品的内容和意蕴,也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所以使很多学生的作品不能表现出具有创造力的美感。

2.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

由于考核方式的局限性,无法依据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和艺术视野的优化,也使学生无法从艺术课程考核过程中体会审美情怀,无法体会艺术设计对心灵带来的美好感受,最终影响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

3.师资力量的匮乏。

很多教师都擅长自身的专业领域,而且长期处在封闭环境下,教学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拓展,缺乏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沟通。另外,受到高校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有些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无法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基于实验与分析的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充分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是保证其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当充分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效益,为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更多保障,如课程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的配置等,促进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二,坚持人文精神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艺术类院校艺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应当紧紧围绕人文精神的主线,实现艺术课程教学的平衡与和谐。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写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规律,而且要体现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增强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加强艺术专业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连贯,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和约束。通过教材内容的拓展可以丰富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增加艺术课程的信息含量,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艺术思考。

其三,基于实验与分析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实验与分析课程中涉及到很多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为了适应艺术课程教学的需要,很多教师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量化设计,以此来满足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为了实现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须要涉及到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案例的引入等问题,所以首先考虑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原本的艺术课程教学框架进行重新定义,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再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效率进行对比,可以对实验与分析的教学成果做出判断,从而促进其不断完善。其次考虑构建一个国际竞赛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课程设计平台进行重新定义,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引入国际先进的实验与分析的相关教学理念和教学案例,促进艺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四,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的培养要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因此要在艺术课程改革中深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课程资源,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多丰富的课程素材,才能使学生走出教材的局限,接触到更多与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资源。除了教材与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通过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教学配置的完善,为学生创造更多有利的实践操作空间,使学生可以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

其五,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从艺术教学的目标出发,将以往单科教学评价的方式扩展为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一方面,需要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多个层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鉴赏水平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考核,让学生在参与考核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形成客观的认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六,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基于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须要适应综合教育理念的要求,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教学方式,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持续、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要始终坚持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方法为依据,充分发挥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作用,促进艺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我国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在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也将不断完善,对艺术课程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持续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促进艺术课程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我国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增强。

作者:王娜 姜洪臣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岩.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中刊),2011,(1).

[2]熊璐.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灵感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1,(3).

[3]朱单群.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群文天地,2012,(23).

[4]李琴,陈文月.艺术采风课程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J].职业技术,2012,(08).

[5]廖志恒,钟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10).

[6]陈静.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基于网络背景的改革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05).

第五篇:腐蚀防护实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金属材料腐蚀防护专业的学科特点,提出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手段扩充实验教学内容,采用系列教学方法以及训练项目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核环节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各个教学环节。

【关键词】

金属材料;腐蚀防护;实验教学;教学考核

《金属腐蚀与防护》是一门涉及金属材料、电化学、物理化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1~2]。该课程内容较为枯燥,难以理解,甚至部分微观机理很难从实验角度验证,涉及较多的内容、原理规律、概念定义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目的,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创新精神,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生产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3]。目前,经文献检索,关于《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的教改研究较多,大部分教改重点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4],本文从实验教学方案、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一些观点。

一、腐蚀防护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实验教学依附专业课程设置,大部分实验为验证型及演示型实验,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依附;二是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实验指导书编得过于详细,学生仅需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步骤进行实验,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目标不吻合;三是实验设备性能低,实验考核不够严谨。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造成了阻力[5,6]。为此,在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腐蚀与防护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对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及考核方法上尝试了一些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二、腐蚀防护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独立设置实验课。

基于《腐蚀实验方法》课程,尝试性把课程实验部分调整到实践教学部分,与理论课程完全分离授课,把实验作为一门单独实践性环节课程。该课程面向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腐蚀防护专业的本科学生,并规定为必修课程。每个本科生都必修此课程,并通过我们尝试的新考核制度获得学分。授课过程改过去单一、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为综合实验,删除和更新了一些落后、重复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把实验项目设计成综合、设计性实验。例如“金属腐蚀实验”课程,面向整个材料学院腐蚀防护专业本科生,共设置4个实验项目:环境因子对腐蚀影响实验;缓蚀剂的电化学评价综合实验;电化学方法评价表面涂层失效;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电化学行为实验。每个实验项目都改善了过去单一、落后的状态,内容涵盖金属、涂料、缓蚀剂、电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一个综合试验内容包含了过去两个以上试验的内容,对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电化学行为实验”中,学生可自主选择金属材料,比如铝合金、不锈钢或者碳钢,自主选择酸、碱、盐等不同腐蚀环境,通过自腐蚀电位测量、极化曲线、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和腐蚀产物形貌观察及物相分析等多种方法评定材料在不同腐蚀环境中腐蚀失效的影响规律,使学生掌握力学和化学耦合作用下腐蚀行为的测试方法。在“缓蚀剂的电化学评价综合实验”中,学生要自主选择金属材料和腐蚀环境、通过查阅国标自主设计符合国标的试验方案,通过重量法、极化法或者阻抗测量等方法,测量并评价不同缓蚀剂对不同材料的缓蚀效果。使学生了解缓蚀剂的动力学特征和规律,了解和掌握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技术、电化学基本理论在缓蚀剂分析中的应用。

(二)设置专业课程研究训练。

设置专业课程研究训练必修课程,教师给出一系列课题,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比如“材料氢渗透行为研究”,学生自由选择钢材种类,从试样加工开始,到试样准备、表面镀Ni工艺、腐蚀环境的选择、氢渗透行为的电化学研究等进行系统实验研究,从一系列实验中使学生系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仪器使用方法。最终结果以大论文的形式提交,包括研究目的及意义、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等。经过本课程训练,锻炼学生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法、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等。

三、腐蚀防护专业实验内容的设计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腐蚀与防护课程虽然有部分验证性实验,但是总体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必须进行改革。

(一)充分挖掘教师的集体智慧,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科研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把科研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并把老师最新科研成果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部分课程一改传统的一位教师一门课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基础知识点,请相关知识点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把科研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并把老师最新科研成果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请全体教研室教师一起分析授课计划及内容,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一起制定专题教学计划及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请相关专业老师或科研小组讲授,把科研专题讲座融合到课堂授课中。另外,通过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跟踪,根据相关专业研究的新方法新动向,邀相关专家讨论讲座,将科研课题以课堂授课形式讲授,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可对学生的科学视野进行拓宽。实践证明,把科研中获得的新方法、新知识、科研成果及时加入到教学中去,把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课堂中去,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科研也使教师更加充分地掌握学科发展方向,在前沿给学生以引导,课堂兴趣较为浓厚。通过自身的科研经验,知识变得不再生涩,对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观点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个性有提高作用,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提高作用,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得到发挥,为专业人才今后走向社会中,持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学校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与企业联手,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社会服务型人才。企业和学校合作,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学以致用。这也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教育者的要求就是以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安排教学、构建课程体系,使人才更加符合现代企业所需。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并在实验课程安排中,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帮助作用,另一方面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同时,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腐蚀问题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鼓励、提供实习动手机会,加强学生深入企业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会腐蚀带给人类的危害,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采用的防腐方法,以及防腐措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腐蚀综合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成绩考核,一方面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进行反馈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考核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对于考核内容,也仅限于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另外,学生平时成绩管理不够严谨,比如通过出勤、通过作业等方法,最终考核成绩是通过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以一定的比例综合得到。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考核成绩。另外,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脱节严重,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仅限于了解,谈不上活学活用。对于现有考核方式中不足,必须进行改革。传统考核方法依然“应试教育”为主。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必须针对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提问,回答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除此以外,学生平时成绩的构成,应该包括学生课程作业状况。根据“课程学习指导书”中的测试项目,学生可进行自测,评价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主观题应当加入卷面考试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比如笔者在出考卷时,曾经设计过一道知识综合运用测试题,考试内容是设计实验对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机理进行研究,提出合适的保护措施,并给出保护机理,如果采用阴极保护,要考虑氢脆发生的机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所学的金属腐蚀理论以及防腐措施等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材的两大学习形式,缺一不可,目前对理论教学重视程度和学时量都比实验教学要大。对于腐蚀防护专业学生而言,实验教学十分重要,能让学生从有趣的实验过程中学习到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学习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一改学生盲目学习的态度,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因而,作为必不可少的腐蚀综合实验这一实践环节的教育质量,是腐蚀防护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作者:郑传波 李照磊 龚利华 喻利花 单位:郑传波 李照磊 龚利华 喻利花

【参考文献】

[1]岳丽杰,韩金生.金属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3,2:46~48

[2]项民.腐蚀与防护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教学,2007:139~142

[3]孙霜青.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12:125~126

[4]邓健秋.《金属腐蚀与防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121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6

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中药学;设计性实验;课程建设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均衡、全面发展,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的临床应用、生产技术、行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新药开发、产品研制、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中药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型高层次人才[1]。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1教学目的

中药学科传统实验模式的实验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将实验器具准备齐全,根据“实验指导”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中的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最后按要求将实验中观察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3]。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检验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设计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中药实验模式,综合性体现在实验内容已扩展到中药学各专业知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因而具有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特点[5]。设计性体现在该实验是由教师指定实验项目的范围、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条件、选择实验器材、加以实施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中药综合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方法、手段来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科研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以温里剂“四逆汤”为例,其处方组成为制附片、干姜、炙甘草。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6]。教师指定研究主题为四逆汤的药学研究,学生根据所给范围进行实验设计。

2.1相关文献查阅及实验项目综述撰写

通过查阅《中国药典》,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小结四逆汤的文献资料,撰写四逆汤处方中饮片研究进展综述,分析四逆汤的药学研究、药理研究、毒理研究、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目标,为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2.2分组制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在综合整理四逆汤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学生3~5人自由组合,根据设计实验的要求及查阅资料的情况,并应用所学习的中药学专业知识围绕实验目标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形成实验方案(初稿);以小组方式汇报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听取汇报,并针对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完整性、操作性等相关问题进行引导性的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对方案进行修订,完成实验研究方案修订稿。此项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参与共同确定方案。各小组根据选定的实验课题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作为实验研究的依据。各组撰写的设计性实验方案报告应包括:(1)课题名称:要能尽量把全篇内容的研究目的确切表达出来。(2)立题依据:主要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等内容。(3)实验目的: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有明确实验目的,但应注意目的不能过多,以1~3个实验目的为宜,并且通过选择的实验方法能够达到目标。(4)实验原理:主要简述采用方法的科学依据。(5)实验材料:包括处方饮片来源、实验动物、试剂、试药、仪器、材料、对照品和对照物质等。(6)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为设计方案中的重点。如选择的题目为四逆汤处方药物炮制工艺的优选,则应对处方中附片、干姜、甘草所选用炮制方法进行优选,炮制方法的依据,选择何种考察方法,如:单因素考察、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等,各炮制工艺条件的因素和水平如何选择,确定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因素及水平。若选择适宜的传统性状及化学成分为主要评价指标时,对传统性状如何评价,对选定的化学成分如何测定,是否需要进行方法学考察,供试液的制备方法,样品制备及检测批次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7)数据处理: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如含量计算、方差分析、综合评分等。(8)注意事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均在这里列出。(9)参考文献:主要列出本实验设计用到的文献,需要给出电子版便于查证。

2.3实验实施

准备:学生依据实验方案(修订稿),向教学实验室管理部门提交所需试药和实验物品的清单,预订使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的时间。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作好原始记录。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调整优化实验方案(终稿)。注意事项:(1)实验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全程认真的观察,并及时准确全面地记进行录;(2)如发现预期之外的情况,可按原设计进行必要调整;(3)对实验结果必须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对实验数据必须按统计学要求进行准确地处理。

2.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根据原始记录,分析、归纳、整理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实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自己认为的解决办法,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检查设计性实验是否按设计要求完成,如未完成,应客观地、事实求是地找出原因,共同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实验结论应符合逻辑,是由实验结果推导而来,以养成科学严谨的科研素质;(3)实验结果无论是符合预期还是与预期不符甚至相反,均需实事求是地分析讨论。

2.5实验分析与总结

同组同学对实验整个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并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及论文的写作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

3结语

中药学专业作为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各学科的验证性实验中均蕴含着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又充分融合了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只有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揭示中药学科的科学内涵,传承学科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中药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使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求知精神。结合化学、药理、毒理及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的实验研究,以阐明中药的作用和原理,为中药工艺规范化与饮片质量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满足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陶伟伟 单鑫 李琳 陈刚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卞金辉,陈娜,欧阳静,等.中药学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34-35.

[2]李石羽,郝东明,王淑敏.中药学专业“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3):15-17.

[3]王海莉.中药学实验教学认识与探讨[J].中医教育,2014,33(4):43-45.

[4]姚卫峰,邓海山,池玉梅,等.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交互性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75-76.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7

1.中药基本名词术语的选词

1.1选词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一级中药学学科作为选词范围;(2)以中药学常用、基础词为收录重点;(3)突出中药学特点,以中医、中药学特有的词为重点收录对象;(4)强调公认性:术语正名争议大或词义界定不清者暂不收。

1.2中药基本名词术语的选词方法以各类标准、教材、辞书、论文和中医药学著作中涉及的中药学相关术语为对象,根据选词原则,参考现代应用该术语的频次确定入选术语。(1)总论:根据本标准界定的收词范围,结合建立的术语标准概念体系酌情选收;(2)采集类:收录采收中药的时期、部位和方法三类术语;(3)贮藏类:以《中华本草》、《中国药材学》等著作的贮藏部分收载术语为主要收录对象,重点收录常见的变异现象和常用的贮藏方法两方面的术语;(4)鉴定类:以鉴定常用的五大鉴定方法为框架,兼顾传统特点和系统性,重点收录鉴定方法术语和经验鉴别术语;(5)炮制类:主要收录炮制原则和炮制方法两类术语;(6)药性理论类:重点收录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的基础术语,部分术语因目前存在异议暂未收录,如毒性等;(7)功效类:功效类主要以《中药学》各论部分所分章节为收录对象,多以章和节名为术语名称;(8)配伍、禁忌和用法类:主要参考历版《中药学》教材以及《中医药学名词》、《中华本草》等文献收录;(9)药名类:以《中华本草》、《药典》(一部“药材及饮片”部分)、《中医药学名词》、《中药学》教材收载的中药为检索对象,通过数据库(数据库选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全文检索,然后根据检出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频次)多少确定该类术语。

2.术语及其定义的研究考证

2.1正名与定义的确定原则既要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又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单义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还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规范文字的要求。主要包括:(1)科学性:定名与定义应准确表达1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2)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3)国际性:定名时应考虑与国际上的术语概念接轨,以利国际交流;(4)协调性:与国内已公布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原则上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的应充分考证,慎重定名;(5)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

2.2正名与定义的确定方法根据中药学学科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通考:对凡与考证术语有关的文献原文,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调研和相关数据库的检索进行文献通考;(2)源流考释:对每个术语溯源寻根,以内涵为准进行考释;(3)现代应用频次:如果同一术语有多个名称,一般以频次高者作为正名;(4)力求整个标准系统、简明:在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的前提下,按照概念层级表达概念,上一级的概念概括其下一级概念的共同特点,下一级的概念在表达时直接引用上一级术语,尽量避免重复表达上一级概念,重点表述与同一级术语概念的不同点。

3.中药学基本名词术语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以上原则,并利用excel软件初步建立了1500个中药学基本名词术语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序号、拼音、定义、来源、英文参考等项目,为定量分析和统计打下了数据上的基础。

二、中药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规范化

1.翻译原则

1.1准确、规范、统一

既然中药名词的翻译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应属于科技翻译的范畴,以准确、规范、统一为标准,用规范和统一的结构、形式准确翻译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做法是:(1)对每一中文正名的英文翻译进行文献通考,建立数据库;(2)与已出版的国标、行标、《药典》以及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系列著作等规范类书中对术语的翻译进行协调;(3)根据所得结果结合英译原则确定术语英文名。这样的翻译步骤就确保了译者在翻译时对中药名词术语的翻译状况有详尽的了解,对翻译质量的优劣和术语翻译的趋势有具体的把握。

1.2简洁

中医药术语是中医药词汇中高度概括化的词汇,因此翻译的时候在准确的前提下,应尽量简洁。简洁的翻译有助于翻译后的英语术语具有术语的特征,在使用的过程中便于使用、便于记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翻译策略

2.1融合异化与归化,和谐共赢

异化(alienation)和归化(adaptation)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其实2种方法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各有其优越性和存在价值,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并行不悖和相辅相成,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译者不可能对文本中的每一个词与文化因素的处理始终如一地遵循同一种原则和方法。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始终辩证地运用两种翻译方法,从而达到译文和源语的和谐共赢。如在总论部分的部分中表达中药形状的部分,多为中药鉴定学专业术语,多用比喻以说其形,也就是意译的翻译策略。如狮子头,虽然名为狮子头,却不是狮子头形状,只是有疣点状突起,直接翻译为tuberculatestemscar。珍珠盘是指银柴胡的干燥根,其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就翻译为verrucabudsininflatedstarwortroot。金井玉兰是指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黄色或淡黄色。在这里不易翻译出文学色彩,因此意译为whitephloemwithyellowxylem。再如“临睡服”这个词汇,就不能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成“takenbeforesleep。因为临睡服绝不是指睡觉前服药,因为睡觉可以随时进行,因此我们采取归化方式翻译为“takenatbedtimetakenatbedtime”,就能较好地传达出源语的内涵。当然大部分词汇我们还是采用异化的方法直接翻译。

2.2规范语言形式,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

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在保证内容准确的前提下,规范语言形式可以使译名形象易懂,便于记忆。如功效类中有相同语言结构的,可以在形式上规范一下。如以下术语都采用—ing形式的并列:清热泻火(clearingheatandpurgingfire),清热燥湿(clearingheatanddryingdampness),清热解毒(clearingheatanddetoxicating),清热凉血(clearingheatandcoolingblood)。而以下术语采用“-ing形式+todo”的统一结构:凉血止血(coolingbloodtostopbleeding)、温经止血(warmingthechannelstostopbleeding)、化瘀止血(eliminatingbloodstasistostopbleeding)、活血化瘀(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toremovebloodstasis)。此外,用词上的一致也非常重要,如所有涉及炮制的词汇,我们在保持英语用法正确的前提下,都使用了“preparation”这个词汇。

2.3药名翻译应区别不同情况先灵活翻译再进行规范

中草药名由于产地、性味、炮制方法等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翻译,切不可机械从事。在灵活翻译的基础上总结相似性,然后对某类药名由于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进行规范。(1)药典中已经翻译的按照药典译法进行翻译:药典上中药术语的翻译原则大部分有以下几种:第一,大部分是采用“属类+入药部位”的原则,如杜仲(eucommiabark),这个翻译原则大多数应用于植物药的翻译。第二,直接译出其名,如白矾(alum),这个翻译原则一般是用于动物药。第三,直接用汉语拼音,如草果(caoguo);(2)炮制方法不同的中药名的翻译:如《药典》有上半夏(pinelliatuber)、法半夏(preparedpinelliatuber),我们的项目上又增加了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他们都是半夏的加工品,为了区别在法半夏的后面加上了(withliquorricerootandlimeliquor),当然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也都加上了炮制过程中的其他辅助成分;(3)块茎、块根、根及根茎的翻译方法:块茎这一术语《药典》上有3种翻译方法:①入药部位译为tuber;②入药部位译为rhizome;③入药部位不译。我们的原则是接近于tuber定义描写的翻译为tuber,与rhizome定义接近的翻译为rhizome,药典中没有必要翻译出部位的不译。根茎《药典》也有3种处理方法:第一绝大部分翻译为rhizome;第二部分约定俗成的如人参、生姜、黄连等入药部位省去;第三入药部位翻译成root,如重楼(parisroot)。块根《药典》上有两种翻译:第一,绝大部分入药部位翻译为root,因为有些须根也能入药所以翻译为整体的根;第二,有些入药一般是块根为主,而块根主要是由侧根或不定根的局部膨大而形成的,所以翻译为roottuber。根及根茎《药典》上有4种翻译方法:一是大多翻译为root,因为这些药的整根入药;二是其次入药部位不翻译出来;三是虎杖和白前的入药部位翻译为rhizome;四是羌活的入药部位翻译为rhizomeorroot,我们基本上遵循前两个原则。

三、翻译实践要根据文化特色进行创新翻译,保留中医药文化特色,做到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平等

1.翻译思想方面要坚持文化平等、和而不同

在翻译中,一定要按照“和而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而不同”的翻译思想是针对中医术语翻译西医化问题而提出的。在中医翻译时,有些人不能坚持平等翻译观,不论概念、文化、语境是否相同,用西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一味妥协西医概念。西医化的中医术语无法正确地表达传统中医学概念,对此,中医药翻译的西医化必将抹煞中医概念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是贬低中医价值的做法。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化,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都具有客观性,从其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平等的。不论一种语言和文化影响力有多大,都改变不了语言文化平等的本质。因此,从翻译角度看,译者有必要以“和而不同”、客观平等的态度对待源语和目的语,对待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平等的翻译观从事翻译活动。就中医药术语翻译而言,我们尤其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翻译原则,因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一定要有富有特色的能体现本学科的学术词汇。

2.在翻译方法方面要创新方法,展现翻译再创造特征

在我们选定的中药学术语中,有些条目根本无现成的翻译实例可以参考,有些术语为中药学独有的特色,不要说翻译成英文没有经验可谈,就是对于非中药专业的中国人也不是太明白。这些术语翻译时,就要大胆创新,译出中药特色,译出中国文化特色。在中药鉴定学专业术语中,很多都带有修辞色彩,如“蚯蚓头”是指根头部饮片周边密集的环纹。这里用比喻以说其形,对于这类词亦使用音译加注或直译加注的方法,不能仅仅直译。我们译为earthworm-headshapedannulation;类似的术语还有过桥(根茎表面光滑如茎杆的节间),翻译为bridge-likesmoothrootstock;马牙嘴(炉贝药材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且开口)horse-toothshapedscaleleaves;鹦哥嘴(天麻药材顶端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苞):parrotmouthshapedwitheredbudsofgastrodiaetuber;疙瘩丁(饮片周边横向突起的大型皮孔)shapedlenticel。

3.在翻译态度上要开放合作、主动交流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8

中医院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接受的教育多是理论性的、传授性的,真正走进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非常少,毕业实习的内容多是涉及临床的,对实验室的相关工作缺乏概念性的认识,到了研究生阶段,只有涉及毕业课题的开展时才发现对科研实验室知之甚少,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技术和仪器设备一无所知,仅有的一点经验都是在本科阶段的实验课中获得的。然而在本科阶段,学生接触的实验内容多是验证性的,步骤和涉及的仪器较简单,而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是探索性的,通常需要借助于先进的仪器,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就会举步维艰,实验结果杂乱无章。

此外,医学领域的科研常常涉及生物材料,如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如果对这些实验室安全知识一无所知,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无疑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目前在许多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阶段并没有真正开设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对有需要进行实验室研究的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或者是“传、帮、带”,由自己的师兄师姐将实验室相关技术传授给师弟师妹,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可取的。

2中医院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改进措施

2.1开设实验室教育的相关课程

针对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对部分专业,如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常常涉及实验室研究的专业开设《实验动物学与动物实验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实验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修相关的课程,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2.2严格实验室的准入制度

新进实验室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开始正式实验之前必须经由专职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生物安全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内容,可采用授课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环境、了解仪器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对接触的化学药品或生物材料充分了解,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方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2.3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培训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实验室每天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其种类繁多,主要可包括化学品、药品、生物材料、耗材类等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应针对如何妥善的处理这些废弃物开展专项培训,如化学品注意酸碱中和、混悬沉淀等处理;剧毒或致癌的化学试剂和药品要分类弃置,不能直接排入环境中;生物材料如动物尸体、器官、血液标本须使用专用医疗废弃物包装袋,由专业的医疗垃圾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并对相关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耗材类如注射器、一次性手套、口罩、吸头、离心管等塑料制品应使用特制的耐高压容器收集,定期由实验室统一处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这个环节出问题的几率最高,实际操作起来步骤烦琐,学生乱丢乱放,不按照规定处理废弃物的现象严重,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并劝阻、教育。

2.4教育宣传

针对涉及全校的安全管理注意事项,如安全用电、安全用水、防火防盗、灭火器的使用、火灾应急处理、水管爆裂处理等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讲座、校园多媒体播放教学片的方式来进行;对于近期频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学院应开展全校师生的自救演习,以保证学院师生的安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