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计论文范例6篇

总体设计论文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本科教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环节,是对专业培养效果的检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高校发展的产物,总体上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和有效的学位论文管理机制,使得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不高。如何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机制,已成为独立学院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温州大学城市学院2008-2010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状况,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提出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分析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浙教高教[2004]137号)文件精神,浙江省教育厅对我省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抽检制度。为更客观、全面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从2009届起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采取抽查评审制,评审专家为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非本院教师,评审项目包括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分项评价内容包括:选题、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综合应用基本理论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五个指标。

1.1 本院指导教师与非本院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评价分析

表1近三年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查成绩对比汇总表

从抽查结果来看,近三年城市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抽查本院指导教师评价总评成绩平均分为78.9分,非本院教师评价总评成绩平均分为74.1分,本院教师评价平均分高于非本院教师评价平均分4.8分,本院教师与非本院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评价差距从从2009年的6.5分缩小到2011年的3.1分。

1.2 非本院教师对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项评价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分项评价包括:选题、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综合应用基本理论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五个指标。从抽查的结果来看,评价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等五个指标评价为中等的约占75%,除了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评价为优秀的占19%以外,其他四项指标评价为优秀的均在15%以下。

图12009、2010、2011年非本院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分项评价平均分对比图

从表1和图1来看,独立学院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水平不高,应用价值欠缺,综合应用基本理论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水平偏低。

2 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当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高校发展状况、招生生源等多方面的影响,从独立学院自身角度考虑,影响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方案设计有待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定位的提纲挈领式文件,其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学院或是依托于母体学校办学,或是从母体学校中脱离出来,与母体学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自身发展历史都较短,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独立学院办学特性的充分展现,致使包括培养方案在内的诸多办学要件与母体学校雷同,而母体学校与独立学院的培养对象即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最终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表现出来,即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

2.2 指导教师队伍需要加强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等客观原因,总体上存在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有限、自有教师不足等现状,多数独立学院采取外聘指导教师和新上岗的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经验,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把握不到位,选题过大或理论性过强,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范围。而外聘教师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2.3 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不足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选择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敷衍。最后一学期是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忙于制作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的黄金时间,与就业相比,广大学生放弃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努力,毕竟,很少有用人单位会重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否能取得优秀,而一份不错的工作是大多数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追求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当学校安排论文答辩时,学生才匆忙东拼西凑地完成了定稿,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2.4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力度不够

独立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独立学院教学教务部门对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时限、格式规范上的监控;二是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等论文整体质量的抽检;三是分院(系部)对本分院(系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监控;四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全面把关。目前,独立学院教学教务部门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工作不够深入;多数督导为返聘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不能全面进行;而分院(系部)和指导教师不能有效地管理学生,让其有足够的时间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3 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质量直接反映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准和独立办学的能力。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还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独立学院要明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质,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确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学生课程设计和学年论文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2 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化管理平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所占学分比重大,涉及文档多。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所需时间周期长,且处在学生就业、择业的关键时期,学生流动性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缺乏合适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指导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在场指导,管理部门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因而,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信息化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化管理平台日趋紧迫。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化管理平台应该提供教师出题、督导审题、学生选题、文档上传下载、指导教师在线评阅、文档检查、师生互动交流、毕业设计(论文)抽查、成绩统计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归档保存等功能。

3.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独立学院要严抓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选题、开题报告、答辩等至关重要的环节严格把关,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全程管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采取毕业设计(论文)校内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校外相关学科专家盲审等方式,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对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抄袭情况,学院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文献重复率检测,一经发现抄袭情况,一律予以严肃处理,以杜绝学术不端之风的存在。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模块教学应用写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53-01

模块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正悄然兴起,本文所探索的是这一模式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模块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事务文书、财经文书、传播文稿等文书分类方式,重组了教学序列,分析文种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使用方式与频率,将原有相关教学内容整合成新的教学单元,形成模块,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所学习的文种。

一、以“计划与总结模块”为例对模块教学特色的分析

计划与总结是相关文种,在教学中将这两个文种设计在一个模块中,会清晰地比对出二者的相关性。首先,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结可以检验计划的优劣得失,计划可以依据总结得出的经验制定得更科学、合理。计划与总结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关系。计划――实践――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无穷,不断提高,这就是计划与总结最本质最有价值的联系。其次,二者在关联中又有区别。计划是在工作之前制定的,总结则是在工作到一定阶段或计划完成后进行。计划的内容是为完成一定任务所设想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措施,重在叙述说明;总结则是对一定阶段的工作或计划执行的情况做出总分析、总评价,重在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做出理论概括。计划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总结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有何工作规律”。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常会把计划写成议论文和抒情文,是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而把总结写成记叙文或说明文,是情况的汇总和罗列。这都是混淆二者的文体特征而造成的。计划是说明文,而总结是议论文,在模块教学的比较中,学生就会更确切地把握二者的文体特征,在写作中就不会再混淆二者的文体和表达方式了。

除此之外,还可能在模块教学中帮学生体悟出文种中含蓄而蕴藉的意味,这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拓展。还是拿计划和总结来说,一件工作的开始,我们写计划;这件工作结束了,我们写总结。新工作开始了,我们以上一阶段的总结为基础写新计划,工作结束了,我们再写总结。在计划与总结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个人得到成长,工作得到推动,社会得到发展――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一件事!不单如此,计划与总结不仅是应用文体,它们还是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计划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展望,一份计划应该是有激情的,同时也是有理性的;它也是你现在的人生姿态,当展望未来时,作为年轻人,激情是容易有的,理性就说不定了。现在你学了计划这个文体,你看是否能重新审视你的“人生规划”?总结是一种沉静的回首。爱做计划,不爱做总结,这是年轻人的特点。但是不做总结,就没有成长。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把总结做到家了,每天都在做。用计划与总结写作的思维方式面对你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爱计划,重总结,成为一个有条理有理性的职业人,成为一个既有雄心又很深沉的人。这样,你会发现工作是美丽的。

二、模块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1.突出了文种教学,弱化了理论色彩。

当代应用写作由理论教学向文种教学倾斜已是大势所趋,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调整。但那种实实在在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以文种为核心的教学理想事实上还没有完全走出旧的思路。而我们所设计出的模块教学,将写作理论浓缩在“学习准备模块”,其他的教学模块全都以文种作为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文种教学,弱化了理论所占的比例。

2.提高了教学效率,挖掘了学习深度。

在具体的文种教学方法上,讲一个文种,练一个文种,还是传统的普遍的作法。其优势就是教学流程清晰流畅,但效率不高,文种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没有体现出来,学完的文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模块教学将两三个具有可比性的文种放在一起,概括共性,区分个性,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突现了文种特征,让学生在比对中,清晰地认识与掌握写作原理。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3

1 课程设计以设计小组为单位,由各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地点可在设计室或由组长确定,并作好小组讨论记录;

2 “工艺流程选择及论证”由组长组织进行,首先要广泛查阅情报资料(包括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市公司说明书,各生物技术论坛,企业黄页,上国外相关技术网站等),然后提出几种可选方案,最后小组讨论通过工艺流程的选择;注意网上搜索、出版物和文献等要尽量采用近几年的资料,最好能采用5%左右的英文文献;

3 “给出工段的设备选型和计算”由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某些衡算可能需要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计算数据;设备选型多采用成熟的技术,同时也要体现一些新的技术和工艺;应尽可能通过图书馆的期刊杂志,以及上网落实各设备的具体型号、工艺参数及厂家等;

4 遇到问题应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实在不行再问老师,各小组长要对本小组任务工艺流程选择的正确性负责。(学院办公室501)

5 说明书的格式和图纸要求见教务处网页“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管理规定”和“广东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五、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规范”;并参考教材。 6 各小组长的说明书和图纸由指导教师检查;各组同学的说明书和图纸经小组长检查同意后,打印装订后交组长,并由组长召集组织课程设计总结会,对本次课程设计的经验、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进行总结并有总结记录。

7 各小组设计总结会之后,由组长在9月12日(星期一)上午将如下资料交到501办公室:

(1)装订好的设计说明书与图纸;(2)小组讨论记录与总结记录;(3)各小组设计资料的电子版。

8 (1)设计组织:组织好本小组成员的设计讨论与分工合作;(2)数据核实:注意核对工艺流程的可靠性与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检查设计说明书与图纸是否规范;(3)给分与签名:上交本小组成员装订后的设计说明书时,请组长在课程设计封面背面黑色签字笔“评分依据”左边一列的“组织纪律”、“收集资料”、“计算准确”、“协作精神”4项的“得分”一栏打分与“设计小组负责人签名:”。

9严禁抄袭。

评分标准:(100%)

1 纪律;(10%)

2 收集资料的质量和数量;(10%)

3 物料衡算的准确性;(20%)

4 协作精神。(5%)

5 工艺流程的正确性和先进性;(20%)

6 设计说明书的格式;(15%)

7 图纸质量;(15%)

8 小结。(5%)

其中前4项由设计小组长给出参考分数,后4项由指导教师给分,最后汇总成绩并给出等级。

时间进度(共15天):

第一阶段(2天):收集资料,复习“生物工厂设计”相关内容;重点是工艺流程的选择及论证、物料衡算与设备选型,图纸绘制等相关内容。(带着问题去学习)

第二阶段(3天):由各小组长组织实施,小组成员分别收集情报资料(包括图书馆,中国

期刊网,市公司说明书,各生物技术论坛,企业黄页,上国外相关技术网站等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选方案,集体讨论并通过拟采取的工艺流程;

第三阶段(2天):小组成员分别完成相关工段的物料衡算,发现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工段之间的衔接问题,小组集中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为下一步设备选型和分别画图纸作准备);

第四阶段(3天):分头进行设备选型并作出规定图纸一张或两张,完善设计说明书(15-20页)。

格式与装订要求

1 封面、任务书、设计总说明、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按模板格式;

“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有关项目:“题目名称”为“本小组题目——副题”(注:小组题目加上自己所在的副题(封面题目同));“一、课程设计的内容”同上填写“本小组题目——副题”即可;“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填写“基本数据”的内容;“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基本包括“工艺设计:”与“绘图内容:”两部分,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任务进行填写。具体可见文件“课程设计任务书样本”,并请注意字体大小与行距设置。

2 目录:按三级目录编制,注意左右边缘对齐工整; 1.5倍行距;

3 页码:封面、说明书、设计总说明、目录不编页码;正文开始才编页码(注意要设置页码以免左边的页码被装订后看不见:“插入”-“页码”-“对齐方式”-“外侧”);

4 正文:每一章另起一页;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 厘米,页眉页脚各1.5厘米 。 5 1)三级目录要正确表示;

(2)图表等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的要求;

(3)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编号,在正文对应位置以上标标注,具体格式按毕业论文要求,并注意至少要有2篇外文参考文献;

(4)图纸明细栏格式:按教材图纸格式,其中“(单位名称)”统一为“广东工业大学”;“工程名称”填写设计题目的正标题;“设计项目”填写副标题(即本人设计工段名称);“设计”和“制图”填写设计者姓名,“校核”填小组长姓名,“审核”填指导教师姓名,并填写各项的“日期”一栏。“(图号)”应按照全厂总工艺流程图分配的车间或工段序号来编码;“第张”“共 张”按本工段的图纸张数来确定;并请注意文字大小应适中。

6 打印说明:封面、说明书双面打印;设计总说明、目录为单面打印;正文和参考文献为双面打印;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总图设计 理论研究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6-01

1 总图设计

总图设计是在保证生产、满足运输要求下的总体布局,需要结合场地的地形等自然条件,合理地确定建筑物、工程管线、绿化美化等设施的位置,达到节省经济支出、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管线综合设计、绿化布置、指标计算等。

2 总图设计发展历程

美国的理查德于20世纪提出了系统化布置设计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性设施规划理论基础,他随后又提出了简化的系统化布置设计方法和系统化搬运分析方法。这一阶段,设施规划对于搬运和仓储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数字化工厂等设施布置的理念提出后得到了广泛传播。西方发达国家坚持在工业工程学科下进行定量化的总图设计研究,设计人员往往通过一种模型或者一种算法即可计算出总图设计方案。在早期,总图设计方案优选是根据经验法定性分析或者简单分析一些经济指标确定的。

我国的总图设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参照前苏联当时的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等有关理论建立的。我国于1952年创建了冶金部鞍钢设计处,标志着总图运输专业的确立。为了适应从前苏联引进项目的需要,国内很多设计单位和高校增设了有关设计专业,比如在1956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就设置了工业运输学科,即为总图运输学科的前身。总图设计通过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工部于1960年成立了总图运输技术中心站,总图运输专业得到阶梯式的提升。

目前,总图设计既有对总图理论的系统完善,也有对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各国学者及设计人员将优化决策、模糊数学等数学理论和GIS等技术不断引入总图设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图设计方案优选也在量化工作方面取得飞跃进步和发展,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新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各种总图方案优选方面。

3 总图设计布置研究

3.1 总平面布置研究

总平面布置是在确定企业厂址和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安全、卫生、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和要求,合理地在场地中设置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线路、工程管线、绿化和美化设施的平面位置。总平面布置的关键之处在于作业单位和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关系,进行总平面布置方案的评价和优选。设计人员的自身水平和素质对于总平面布置的影响巨大,优秀的设计应该杜绝依靠公式或模型来解决布置问题,可以以面积相关图为基础,从而充分发挥传统方法的作用。设计人员应在案例学习和实践摸索中,在合理应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只有将建筑依据其实际尺寸准确地布置在坐标系下,才能标注出相应的正确坐标。总图坐标出错的绝大多数原因均是由于建筑外轮廓与实际尺寸不一致或用地红线移动造成的。

3.2 竖向布置研究

竖向布置是对场地的自然地形及建、构筑物等进行垂直方向的标高布置和安排,满足工厂企业生产、经济、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在布置过程中,要重点参考建、构筑物的功能布置要求,同事要达到交通便利通畅、景观环境协调一致、减少工程量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多以场地平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原始自然地形、平土标高和土方计算结果。自然地形分析是场地平土研究的重要前提,可以以TIN方法构建的数字地面模型为基础,采用函数解析的方法来开展编程计算。

3.3 管线综合布置研究

工程管线可根据场地的性质划分为工业场地管线和城市管线,工业场地管线综合工程包括场地给排水、热力、电力、电信、燃气和其他工艺管线或管廊等管线。建设场地需要铺设很多种工程管线,一般工程管线主通道由于管线种类繁多且管径大,一般考虑用10~14 m,次通道一般考虑用8~10 m。基于最小土方工程量的布置方法适用于管线综合交叉口竖向布置方法。在管线布置中,埋设最深的为雨、污水管线,其余的压力管线或电力电缆管线相对较浅。

3.4 指标计算

工程设计中的指标计算一般都要以建设用地面积为准,容积率的计算一般都要以地上建筑面积除以建设用地面积计算,机动车配车指标一般以地上建筑面积配车,这些计算是需要在工程设计中注意的。

4 结语

总图运输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厂址选择、总图设计、运输工程和总图管理等方面。总图设计的理论研究进程关系到总图运输工程理论体系的完善,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总图运输工程理论体系,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是完善总图运输工程的基础理论,包括厂址选择、总图设计、运输工程和总图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丰富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是加强基础理论实现手段研究,重点研究总平面数据分析、土方计算、总图仿真建模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在总图运输工程中的应用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吴进朴.总图设计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 曾友林.总图设计与规划中道路优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20.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 衔接 拓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法定规划中居于核心层面的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由于能够将多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组申请《城市总体规划》为精品课程。获批后以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区域规划、城市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构架,实现该课程与前置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广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一)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2002年,现行教学体系建立在建筑学大平台之上,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城市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接近,进入三年级之后逐渐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形成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理论课和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开设于第七学期,共108学时,采取真题真作和真题假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方案设计、图文表达、方案汇报等学习过程,将前期有关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规划实践,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置课程有: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等,分别开设于1~3年级;与总体规划课程同时开设于第七学期的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后续课程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规划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基本相同,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课,为后续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先期理论学习基础;第六学期开始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转入城市规划设计学习阶段。这种从“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初步”到“建筑设计”再到“规划设计”的课程设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较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建筑学专业训练后,具有一定的空间把握和形体塑造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居住小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穿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内容,课程设置也是由简及繁的渐进式、系统性教育方式。

2.综合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学院学科特征和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点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禀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可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建筑咨询等工作,就业面较为宽泛。

3.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城乡规划教育也是围绕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核心,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包括总体规划在内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题目的选择、教学过程安排和作业成果制作,均模拟实际项目运行过程,让学生尽早在实战中融汇专业知识,增长实践技能。

三、总体规划教学方法探索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学科基础课高度关联,所学相关内容易于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得到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选择合适题目 “真题真作”或“真题假作”,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加专题研究,将学习成果作为实践项目的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真题性题目选择,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实践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相关理论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训练,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了对城市综合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项交流的教学平台。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突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养成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文献、解析案例、探索解决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和表达能力。

将教学成果作为实践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成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成果汇报等各环节均由学生作为主要完成者,全面锻炼学生的基础调研、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和图文表达能力。实践环节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特征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许多领域,综合性较强。与此相适应,目前开设的其他学科类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作为总体规划课程学习的辅助。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关联衔接。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区域分析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区域和城镇体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城市规划分析预测方法的讲授。通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总体规划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识,并为总规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城市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业调研》中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并与《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相配合,让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人口、城市化、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中,为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经典案例评析为依托,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便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分析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方式很难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规划案例。

第三,课堂中引用并推荐恰当的阅读书目和资料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设置热点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和问题分析,以课堂分组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理背景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扩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城市要素的分析成为学生完善规划设计构思的基础。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需求,增加有关区域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分析预测、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城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规划教学中,通过现状调查、现场踏勘、资料分析、方案讨论、成果制作等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熟悉现状、认真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应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应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总体规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现状调查、初步方案构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学生汇报,汇报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熟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由于总规编制中的文本和说明书撰写要求较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而草图和最终成果制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图文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借助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经济类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现更好的衔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城市规划的专业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2] 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东,杨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51-53.

总体设计论文范文6

(一)文化对设计的支持

设计应该具备个性,利用设计语言传递产品信息是设计的关键所在。不同的设计蕴含不同的设计语言和不同的传达方式。文化总结着人类的习俗、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而从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成为人们无形中的关注点。因此,文化信息的传递成为信息传递的焦点。

(二)文化对设计的引导

设计与文化紧密相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的设计总是依赖于当时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并强烈地体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经典设计作品。

二、设计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设计文化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设计主体的唯一方式文化教育引领知识教育的理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理论根据的。其含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知识论和认知论的缺陷

设计方式和设计技巧是没有主体的认知。所谓“没有主体”,是指知识本身是没有主观意识的,是完全客观存在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认知都是如此,这样的知识无法成为设计作品和消费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因为它独立存在于消费者和设计师的意识之外。因此,这种知识教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没有教育主体的教育观,从而形成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结构,这在强调沟通、交流和认同的设计中是有致命缺陷的。

2、从设计知识教育向设计文化教育的转变

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化实际上是从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转化,其关键在于教育首要任务是构建学生的认知主体,通过认知设计文化而认知客观世界,通过设计文化的教育培养树立学生的设计文化底蕴。因此,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以设计文化教育为基础,有机结合设计知识教育的教育体系。

3、创新来源于文化

没有文化依托的知识教育第二个特征是缺少创新。对于没有认知主体的知识来讲,只有对错之分,然而创新是超越对错的存在,因此,缺少认知主体的知识是缺少创新主体的。设计知识教育则会变成一种经验教育,设计作品的判定则会变成一种经验判定。事实上,在正确的设计过程中,创新思维和经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设计经验和设计合理性的标准判定很大程度上蕴含在设计创新思维中,并随着创新的进程而改变。离开创新思维,就很难判断设计作品的合理性、进步性和美观性。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而设计文化教育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设计文化教育是设计教育的基础和灵魂。

4、人文因素实则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没有文化依托的设计知识教育的第三个特征是缺乏人文因素。缺少认知主体的客观事物是纯粹理性的存在,是完全排斥人文因素的。而设计作品是为人所服务的,完全缺失人文因素的设计作品就只剩下其功能性,只有功能性的产品是称不上设计作品的。总之,设计文化教育优先于设计知识教育是一条凸显认知主体,鼓励创新和激活人文因素的教育理念,是对设计教育理念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设计文化教育的方式

1、凸显设计本体的设计文化教育

设计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于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凸显文化、充满文化,进而将教育的过程转变为文化传导的过程。设计文化教育的宗旨是对其追根溯源,然后在通过对设计文化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身设计本体的认知。在设计文化教育中,凸显设计本体并非要抛弃设计知识教育,反而要利用设计文化的深入了解过程填充设计知识,使得知识论人性化,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

2、凸显创新的设计文化教育

在了解了设计文化中不同或相同的设计文化本质后,创新则是对设计文化理解的多样性组合、展现和推动,尽管各种设计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成果有所区别,但设计文化的母体确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创新的同时,也在推动设计文化的进步。我们需要通过设计文化教育将创新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以创新为导向,力求专业知识人性化,通过设计创新来推动设计文化。

3、凸显人文因素的设计文化教育

设计文化教育中,特别对于认知主体和创新而言,每一种设计文化都有深刻的人文本性。显然,从认知主体到创新再到人文因素,他们是连贯和具有一致性的,强调了认知主体和创新,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是对人文因素的强调。强调人文因素并不是要忽略理性因素,而是希望让理性回归人性。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