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例6篇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1

些研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总体控制策略,以及在微观层面通过划分河道景观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设计导则。

关键词: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导则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87-03

1 研究背景

古今中外的城市通常因水而起,呈现城水相依的格局。我国历代古都名城,如西安、洛阳、杭州、南京等,多依水而建,或带江河,或滨湖泊。临水建城是古代城市选址的重要原则之一。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影响下,古人将水视为师法自然的一种重要的元素,并创造出大量的理水的智慧,以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

而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城市人口大量增长,使城市变得拥挤,大量的城市河道被侵占,填埋,很多河流被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水充斥而沦为臭水沟,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由亲水转为惧水,城市与水的关系由相存相依变为相互排斥。

随着城市盲目发展造成的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步认识到水系对改善和保护城市人居环境都具有不可替代效应,水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居的生态基础。以河流复兴作为契机来推动城市的更新,将其与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相联系,赋予河流水系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活力中心”,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由此可见,水与城市如同血脉与人体一样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只有保持城市水系的兴盛,才能保证城市充满活力。因而城市愈加重视和加强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河流的价值逐步被重视,河流空间逐渐恢复,形成城市水网,发挥着城市游憩空间和文化廊道的作用。

上海唐镇作为一个急剧城市化开发建设中的新城,其核心区4.5km2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系资源丰富,通过编制具有规范性的设计控制导则,可以对以后的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予以合理引导。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唐镇核心区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希望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2 唐镇水系空间现状研究(见图1-3)

2.1保留生态性

城市未开发建设区域多数河流自然环境保存良好,岸边植被丰茂,具有自然河流的景观特征。对于此类河流,需要遏制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对其水系生态空间的侵占,保持河流原有的活力和自然性。

2.2恢复自然性

现状部分城区河流存在严重的人工渠化的问题,水泥将整个河道固化,割裂了水陆之间的生态联系。此类河流必须通过重新整治设计,打破水陆割裂,恢复河流的自然特性,增强城市生态廊道的连通性,优化城市水系生态环境。

2.3改善亲水性

现状城区很多河道,普遍采用直立式石砌或者混凝土护岸形式,高护栏将人与水之间关系阻隔,因而河流的亲水性和景观性有待改善,需要以水系网络空间为基础构建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系统,实现水系的景观和游憩利用。

3 设计目标

在现代城市中,城市水系功能使用较为多元化,城市滨水空间承担着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城市水系与城市生态格局密切联系,水系及其两侧的绿化空间,可以形成一条条城市生态廊道,联系起城市中各个生态斑块,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骨架。

因此,通过建立融合生态、游憩和景观的多功能水系开放空间网络,可实现对城市水系综合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城市水系的各种价值。

生态功能:构筑城市水系绿色生态廊道,形成联系主要生态绿地斑块的纽带,构成城市水系生态安全网络。

游憩功能:发挥城市水系的亲水和游憩功能,将文化、休闲、观光、健身等功能融入水系景观设计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憩网络,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彰显“以人为本”。

景观功能:利用丰富的水系景观资源,建设城市滨水景观带,重视水系社会历史资源的挖掘,在塑造新城现代景观风貌的同时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4 宏观规划措施

4.1拓展水网空间

利用城市丰富的水资源,引水进入其他城市开放空间,使水成为唐镇开放空间的重要景观元素,营造喷泉,人工瀑布和亲水活动设施。同时鼓励开发商利用现有河渠,将水引入小区,营造亲水景观和设施。

水的引入,可进一步展示唐镇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特征;使水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可以时刻享受到水带来的乐趣;城市的水网分布更为均匀,水网密度更大,水系统更为科学与安全。

4.2雨水循环净化与利用

对城市生活空间中的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并形成良性的水体自然循环系统。主要设计措施包括:

4.2.1雨水过滤渗透

在公共空间中广泛采用雨洪花园技术,过滤,净化雨水污染物,并通过将雨水暂时滞留而后慢慢渗入土壤未减少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4.2.2雨水自然处理排放

公共空间尽可能减少无渗透区域,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材料,使雨水能够得到自然渗透和自然排放,减少城市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

4.2.3汇集利用

经过渗透和过滤后的雨水排入城市河道中,汇集进入唐镇城市的湿地中,或者汇入公园和广场水景中,作为景观水体。

4.3雨旱季节水系景观调节

暴雨季节,使城市空间中的雨水经过雨洪花园初步渗透过滤,排入城市小型枝干水系中,最后汇入城市主干河道中,减轻城市雨洪排放压力。

早季,保证城市主干河道的水量,形成水系景观,深入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小型枝干水系可营造早溪、早喷的景观效果。

4.4滨水生物栖息地保护

4.4.1构建连贯的物种迁徙廊道

水陆物种迁徙廊道的贯通需要保证滨水生态空间的连续性,包括在纵向上保证区域水系廊道的贯通,以及横向上保持水陆空间的生态衔接。

因而,在滨水空间的设计中,尽量减少城市公共交通对滨水生态空间的分割,可采用一些双层立体交通的模式。同时保证滨水步道的相互连通,将人们引向水边,增加滨水空间的亲水性。

4.4.2自然式的水体形态设计

滨水岸线的设计尽可能采用曲线化,增加岸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创造更多的水陆边缘地带,使水系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弯曲的边界比平直的边界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如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边缘的曲折度和宽度共同决定了边缘生境的总量。因而,创造更多的边缘地带可以使生态系统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并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同时,水陆边缘地带的景观价值较多,可以创造出更丰富的景观可能性。

4.4.3改善滨水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

城市滨水空间的布局尽可能多采用水陆空间相互混合的自然式布局模式(见表1)。

4.4.4适当建设人工岛

在不影响河道泄洪的前提下,可适当建设人工岛或小型沙洲,并促进其生态自组织性,可以提高河道和城市的生态质量。在滨水景观上可以划分河流空间,使得水系景观层次丰富,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物种栖息地。主要形式包括:

1)鸟岛

可建于河道水域较宽处,如两河相交处。保持空间上的独立性,与周围隔绝,以形成微型的鸟类栖息地,河岸可设观鸟设施。

2)植物景观岛

可利用营造观赏植物群落,丰富河道景观层次,适用于大型河道。

3)生态浮岛

可作为河道水景的点缀,同时具有净化河道水质的作用,适用于中小型河道。

4.5滨水游憩线路设计

保证滨水游憩线路的贯通性,并与街道,公园等其他开放空间步道的连接,形成统一连续的步道系统。滨水步道路线设计需体现观赏性和趣味性,串联主要滨水游憩空间节点,包括滨水广场,滨水公园,滨水特色文化街区等等。主要步道形式包括:

4.5.1自行车道

沿水系岸线布置,联系滨水广场、滨水公园等滨水开放空间节点,也可作为主干步行道。河岸空间较为狭窄时也可与周边城市道路结合设置。

4.5.2步行道

贯穿区内廊道网络,线型和空间的变化可以更加自由,使绿色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4.5.3滨水木栈道

设置于局部自然环境较好的滨水环境中,主要在保护生态空间的前提下体现游憩性和趣味性。

4.5.4水上游憩线路设计

为进一步增加亲水性的体验和休闲活动,沿区内主干河道,开行水上巴士,水上Taxi等服务。利用沈沙港、曹家沟、南新沟形成环形水上游览线路,在沿线主要游憩场所设置停泊码头。

5 滨水景观控制设计

构建多功能的水系网络,需建立在对水系网络内主要河道景观功能进行划分的基础之上,以便于在滨水景观的具体设计中有所侧重。河道景观功能划分可根据河道规模以及两侧城市用地类型,在唐镇核心区规划范围内,主要河道可以划分为生态型河道、景观型河道、生活型河道三类:

5.1生态型河道控制设计

此类型河道两侧绿带宽度20M,适宜建设植被生态缓;中带。关于河岸缓冲带的宽度要求尚无研究定论,在美国,各级政府和组织规定的河岸缓冲带宽度值变化从20m到200m不等。同时与城市大型生态斑块相联系,需用作城市生态廊道。

生态型河道的滨水空间设计应重视河道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强调河道景观的生态防护和环境保育的功能。通过岸线植被绿化及周边环境控制,作为城市主要生态廊道空间,兼具游憩功能。

植物配置主要通过布置多样化的群落层次和选择丰富的植物品种来塑造模仿稳定生态群落的景观区域(见表2)。

5.2景观型河道控制设计

此类型河道位于城市主要景观道路一侧,有利于突出滨水空间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或者处于城市商业办公空间中,在塑造景观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休闲游憩功能。

滨水空间设计以体现城市形象,美化城市为主要目的。强调其视觉景观功能,同时综合考虑公共服务及游憩生活内容。

植物配置主要通过选用造型树种、开花乔灌及多层次空间的群落布置等形式来塑造景观效果为主的观赏区域(见表3)。

5.3生活型河道控制设计

此类型河道主要位于城市居住社区之中,河道规模较小,尺度宜人。

滨水空间设计应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以满足市民游憩、休闲等日常活动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河道。主要强调各条河道滨水活动空间的营造,要求体现公共性、亲水性、游憩性、安全性。

由于和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所以在植物配置上通过选用精致色叶乔木和开花、彩叶地被的组合形式来塑造(见表4)。

6 结语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城市的稀缺资源,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探索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方式。从宏观层面上水系生态,游憩利用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以及微观层面上制定分类控制设计导则,是引导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上海唐镇滨水公共空间设计导则探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希望可以对当前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建设带来一定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同时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和完善。

支撑项目:唐镇新市镇核心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项目委托方:上海浦东唐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承担方: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室

项目总负责:林选泉

项目团队成员:林选泉、刘月琴、徐卫创、史仲维、高健、陈昌禧、张超、顾海玲、张彦炜、陆或、刘婧怡、朱蓓蕾

参考文献:

[1]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王东胜,谭红武.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299-302.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2

关键词:精细化;城市设计;道镇

Abstract: the dongguan double transition period, an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ity of fin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e way the system of the urban design of beijiao exploration research, so as to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ervices company.

Keywords: fine; Urban design; Way of beijiao tow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东莞市进入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时期,对城乡规划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关系,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转为内部挖潜,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功能区完善和品质提升。现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不能满足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近年来中心区城市设计、三旧改造、成熟社区、地块包装等规划设计的逐步推行体现了规划思路的转变。然而,如何搭建和完善精细化规划体系,如何协调与法定的规划体系的关系,是值得探索研究的。

1国家法定规划体系与特点

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解决城市(镇)与周边城市(镇)的区域协调,确定城市(镇)的性质、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框架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各项用地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市政管网,着重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以便实施土地开发强度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控规确定的地块指标为依据,对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作出具体布置,为各项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在法定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主要以控规作为具体项目审批管理依据。但是控规指标体系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没有就地块与城市之间在空间、建筑形态、环境和人文活动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政府难以把握、统筹城市空间品质的建设,公众难以理解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造成下一层次详细设计方案审批依据不足,难以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

2构建适应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规划体系

2.1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衍生

东莞现有的规划体系是由国家法定城乡规划体系衍生而来,衍生的规划类型包括“三旧”改造规划和“地块包装”。“三旧”改造规划是结合省、市“三旧”改造政策衍生而来的,包括“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分别对应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为依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的需求,在镇街范围内对“三旧”改造进行统一部署和整体安排。“三旧”改造单元规划是以“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为依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制定近期改造片区的详细规划,提出具体的改造要求和实施安排,达到城市设计的深度。“地块包装”是为适应精细化城市管理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地块包装”也叫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咨询,是在控规之后、土地出让前,由规划局组织,土地出让方委托规划设计单位根据拟出让地块的现状环境特征、上位规划要求,通过意向性方案比较验证,综合提炼形成地块的规划控制要素,经规划局审议通过后,作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具规划设计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划控制要素包括用地性质、功能、强度、空间、形态、环境、交通、市政等方面。

2.2东莞市现有的规划体系补充建议

在衍生的规划类型中,“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和“地块包装”都强调了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其控制要素在地块控制指标基础上增加对城市空间、建筑与环境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控规的不足,体现了精细化管理要求。然而,无论是地块包装还是三旧改造单元规划主要是针对局部街坊或地块展开的,在缺乏片区城市设计指导的情况下,其城市空间研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周边为非建成区时。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精细化的城市规划框架,为精细化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主要是对应国家法定规划体系,在宏观层面编制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在中观层面编制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在微观层面编制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单元规划。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对应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提出城市空间形象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格局和人文环境景观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城市设计重点地段。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可与总体规划编制同时展开,其研究成果以专题形式纳入总体规划,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而发挥其作用。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依据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针对特定地区,进一步策划城市功能,深化完善片区的空间景观、形态结构,组织公共空间系统等,其土地功能、地块的强度和高度要求、环境景观要素和公共空间系统等经过提炼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达到管理控制目标。地块包装、三旧改造单元等依据控规和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城市局部街坊或地块的空间组合、建筑群体、环境小品、人文活动场所和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详细设计与安排,提炼出控制要素,形成控制管理图则,作为核发用地批准书的依据,从而实现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目标。

图3 东莞规划体系补充建议框图

3城市设计体系在道镇的实践

随着东莞主城区的进一步辐射扩散及东莞大道延长线、西部干道建设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道镇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道镇适时提出城市发展要以城市规划为纲,通过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管理、强化建设力度,提升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最终实现建设现代和谐水乡新城的目标。由此,道提出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城市设计体系,在二维城市规划管理基础上引入三维城市规划管理。

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道镇初步实践与精细化规划管理相对接的城市设计体系研究,包括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结合项目建设需求的地块包装和三旧改造单元规划,并与道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

3.1道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从与总体规划对接出发,确立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如下图:

图4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与总规的关系图

规划通过现状城市核心风貌资源分析,确立了“岭南古镇,河岛绿城”的总体定位,提出“一结构五系统”的总体城市设计体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景观系统、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城市立体空间系统、城市体验系统和城市色彩系统),通过“一结构五系统”具体设计要素的控制与引导实现总体设计构想。

道镇总体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完成初步成果后开展的,在充分解读总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美学、人文活动和观赏体现的角度补充完善了总体规划的定位,优化了用地功能、空间结构、景观系统、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等,其研究成果反馈到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深化编制中予以落实。

3.2道镇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根据道资源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建设重点,提出5个重点控制地段,并对其开展了概念性城市设计。概念性城市设计是在总体城市设计“一结构五系统”的指引下,细化重点地段的功能、空间和特色策划,对土地使用、绿地开敞空间、用地强度分区、建筑高度分区、建筑风貌与特色、建筑界面和重要节点等进行了普适性的控制和引导,为控规编制或调整、地块包装或三旧改造提供依据和指导。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如下图:

图5 重点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关系框图

3.3地块包装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3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行动规划;襄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及自然地域特征受到较大的影响,当今的城市早已不再是自然环境中的“翠碧镶金”,而日益发展成为连绵相接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自然生态保护所能带来的远期效益,在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面前,完全处于下风,很多城市环境因此变得愈加槽糕。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城市进行了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然而,“虽然整体城市设计的编制数量、内涵在持续拓展,但是在实施管理层面的应用却依然含糊”。并且,在我国各城市开展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系统和设计框架,不同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或者编制单位在摸索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项目成果,实施效果也不相同。

1.总体城市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出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1.1与总规互动不足。总体城市设计与总规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导致一些总体城市设计成果难以有效地融入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中,未能充分发挥总体城市设计对总规的补充完善乃至引导作用。

1.2系统性要素的分解落实不足。

一些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缺乏基于系统性城市设计要素的分解落实过程,常常导致总体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1.3微观转译不足。

由于总体城市设计属宏观尺度的城市设计,且与下层次详细规划及局部城市设计之间缺乏有效的转译路径,导致总体城市设计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规划设计要求,对具体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大。

1.4特色落实不足。

一些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过于泛化,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也缺乏一些基于城市空间发展特色及需求的专题性课题研究。

通过对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困境及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实质在于总体城市设计设定的目标与实施方法供给之间存在落差,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过于关注空间形态,对总体设计的综合性特点考虑不足,难以对城市实际需求做出有效回应。总体城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空间发展框架和保有城市发展特色,而城市特色是城市物质形态特征、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因此总体城市设计缺乏对城市综合、系统的基础研究,容易局限于对物质空间设计本身的分析研究,对城市整体形象策划关注较少,而无法对城市特色的多方面实际需求做出回应,导致城市特色丧失,城市景观风貌定位不准,进而导致其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表现出“有心无力”和“口号化”。

(2)系统化不强,工作内容庞杂,成果繁琐泛化。总体城市设计缺乏明确的工作流程和完善的工作框架,不同工作阶段缺乏核心要素提炼,工作成果内容庞杂,研究系统性不强,工作重点不清晰;同时也缺乏一些基于城市特色和需求的专题性课题研究,以及针对地域特征的实施和控制内容,造成编制成果内容泛化,实施性较差。

(3)实施性不强,缺少与城市建设工作的衔接。总体城市设计成果实施主要是对设计要素的设计引导和空间管制,并以设计导则形式表达。但偏向控制与管理的城市设计成果,其本质上不在于获得最好的设计,而在于避免最坏及不良的设计,这本身是一种相对消极的管理方式,其核心是“控制”。设计成果本身对于在近期推动实现城市特色目标的作用有限,而缺乏行动计划或对行动计划的重视不足,造成政府管理部门无法利用总体城市设计积极主动地引导城市建设。

2总体城市设计特征

行动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项目类型,强调对规划实施的行动安排,具有时效性、直接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与传统规划侧重终极蓝图的空间合理性相比,它更注重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考虑,并强调实用性和公众参与,能够将传统规划所确定的内容进行落实。基于行动规划理念的总体城市设计,与传统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相比,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2.1内容的综合化

内容的综合化是指拓展设计内容,针对品牌建设、活动策划、建设计划等进行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往往担负挖掘城市空间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任务,而单纯地针对空间系统进行设计,很难完成这一任务。因此,总体城市设计需要跳出传统的空间设计思维模式,对设计工作的内容进行拓展,将城市品牌推广、休闲活动策划、文化内涵提炼、市民公众参与等内容囊括进来,在宏观和策略层面对城市特色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2.2过程的系统化

过程的系统化是指围绕核心要素开展工作,突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基于行动规划理念,总体城市设计要明确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工作框架,强化不同阶段工作之间的衔接关系。同时,在不同阶段有重点地选择需要实现的目标,围绕能实现目标的设计核心要素开展工作,并根据对城市特色目标的支撑程度,适当增减研究内容,突出不同研究阶段的工作重点,最终有效地完成阶段目标。同时,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是长期的过程,其成果也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和不断的修改中,因此需根据实施效果的不断反馈,对设计重点及成果内容进行不断修正。

2.3明确的行动计划

明确的行动计划是指城市总体设计需强化近期行动规划研究,形成空间设计、项目落实、阶段划分相结合的实施管理手段。基于行动规划理念的总体城市设计以空间发展目标为核心,侧重于空间与项目安排,有效地落实规划设计构想,形成对各项行动进行综合协调的有效保障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投资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需要在空间上整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的各类建设项目,近期行动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同样,总体城市设计层面下的近期行动规划,其研究重点为对实现远期发展目标的项目提出相应的开发时机和时序,以及将城市设计的目标与要求落实到空间上的具体项目的方式。

3襄阳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

襄阳为中国著名古城,是以居住、传统商业、旅游服务和文化休闲功能为主生态城市。但襄阳内部的建设却特色不足,未能给居民和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阶段空间特色的核心问题为:缺乏古城文化特色;古老的城建限定了城市的空间边界,而城市空间的框架和脊梁却还未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缺少统一引导和管理。

3.1 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拓展总体城市设计内涵,为打造襄阳特色提供有力支撑襄阳总体城市设计基于行动规划理念,同时关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魅力古城”既有品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精致古城”,突出城市特色的核心价值;建立未来襄阳人居特色的总体城市框架和价值标准,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控制引导手段;开展近期行动规划,提出达到设计目标的途径及策略,将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近期的实际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可操作的城市建设项目计划。

3.2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把握,还包括对襄阳的总体策划、功能设计、价值标准设计,以及面向实施操作的近期行动规划、面向公众的宣传计划等,从而建立一套城市空间特色价值标准。并针对襄阳的特点,在传统空间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格局整理”“城市功能优化”“交通系统梳理”“公共生活引导”“古城美化”及“文化品牌提升”六大策略,统筹安排古城品牌策划、市民公共活动及城市重点地区开发建设。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4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区;建筑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一般对单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进行明确,成为了指导单地块建筑设计方案的依据,在城市建设实践中,上述指标显然对三维形态上的控制力度不够。在一些特定区域,例如中央商务区,地块基本分割成八至十亩的小地块,编制城市设计来指导单地块的建筑设计成了规划管理部门的共识,2000年后,中国城市设计研究开始关注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和基础理论,[1]其中重庆市规划局在城区范围内共委托编制了城市设计项目35项,部分成果明确地纳入到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说明近年来政府及行政管理机构已非常重视城市设计的编制。[2]

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一期街区城市设计于2008年由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编制完成,规划管理部门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1)的基础上,以此街区城市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对单地块建筑设计进行规划审查,目前,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一期街区已初具雏形。以上述项目为例,对街区城市设计的构思与实际实施效果进行比较,通过调查与分析,论证街区城市设计的成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更有效的为未来街区城市设计工作寻求相关的启示。

(1)根据开发需要重新划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地块偏大,考虑开发需要,将地块分成相对独立的六个小地块,每个地块面积在十亩左右。(2)共享庭院绿地:在两个街坊中,利用临城市道路布置建筑,形成共享的庭院绿地。(3)基座与塔楼控制:保持主楼落地并在临红谷五路和规划路形成连续的街墙,塔楼维持2个高度,守住地块四周。

1.2 合理组织各类交通流线

为避免不同开发单元无序的面向城市道路开设机动车出入口,该城市设计对车行交通进行了统一组织,地块周边只开设了六个出入口,平均每个地块设置一个开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减少了对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1.3 统一街区的建筑形式(图3)

图3 统一街区的建筑形式

为形成统一的效果,在城市设计中,注重对建筑形式的统一,以期呈现一定的群体体量感。

(1)塔楼落地:塔楼直接落地,裙房形成连续街墙效果。(2)统一的凸窗效果:整体风格为现代风格,细部上,凸窗采用统一的形式,丰富立面效果。(3)顶部构架等造型一致:顶部构架采用空构架的形式,不安装百叶。(4)塔楼与裙房采用一体的装饰风格:采用上下一体的设计手法,裙房选材与塔楼一致,均为浅黄色涂料。

2 项目建设案例与城市设计的比较与分析

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目前已基本建成(图4),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程序报规划管理部门,部门单体进行了调整,与城市设计进行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

2.1 比较

(1)街区空间的构建基本贯彻城市设计思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是按照六个地块进行出让的,各地块开发单位在城市设计的指

图5 总部基地一期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3)街区建筑立面形式进行了调整

城市设计在考虑整体风格时,强调了采用浅黄色统一色调的要求,但六个地块的开发单位为彰显自身项目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了色彩与局部造型的调整,并经过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批。具体来说,有以下调整:整体色彩由统一的浅黄色调整为米黄与深灰色调为主;部分项目主出入口及顶部等造型进行了丰富,强调了个性;凸窗等统一形式部分变更成幕墙。(图6)

2.2 调查与分析

总部基地一期是南昌市中央商务区城市管理中第一例利用城市设计进行项目指引的项目,在项目单体规划方案的设计、调整以及实施过程中,规划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均比较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保障。为能够比较全面及系统的分析该案例,我们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均为专业技

具体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衔接。

3.1 街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

首先,在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的城市设计中,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性,在交通上、底层商铺、骑楼等设置中,将整个地块连为一体,但规划二路在红谷滩区域内是横贯整个中心区,承担了大量的车行交通,并不允许行人的频繁跨越,从人行考虑,南北两个大地块是很难在空间上连为一体的。

另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项目地块东侧为商务用地,西侧为居住用地,所以临红谷五路要求设置连续骑楼界面,而西侧不作要求。而城市设计要求东西两侧临城市道路均设置连续骑楼界面,在实际运营中,西侧商业价值并不大。

综合来看,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并不密切,对地块周边的交通、业态形式调查不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2 街区城市设计与各地块建筑设计的关系

为实现城市面貌的统一性,街区城市设计对各地块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城市空间的建构对该项目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保证了项目实施中,城市群体的统一性,但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在色彩、立面形式上太过单一,六个地块没有任何标识性,缺乏对建筑的驾驭能力。所以在各地块出让后,各开发单位只能在统一的高度、主楼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在顶部造型、色彩关系、立面形式上各自突出特点,顺应市场需求。

另外,各建筑的朝向为充分考虑到气候等因素,存在东西向建筑,在实际运营中,并不利于节能。

街区城市设计应达到什么深度,其对建筑设计的指引是否具备控制性,涉及到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值得反思。

3.3 街区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中,为项目设置了内部共享的庭院空间,考虑该项目容量较大,地下设置了两层地下室,相应的地下车库出入口较多,在实际运转中,共享庭院周边内部道路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人行很难进入共享庭院,而该项目统一的连续骑楼有条件实现二层或三层的人行联系廊道,并设置共享的灰空间。由此可见,街区城市设计如何与景观设计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图1:源自南昌市城乡规划局《中央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

图2:源自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2008

图3:源自同图2

图4:源自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调整》,2011

图5:源自南昌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红谷滩总部基地项目交通影响评价》,2008

参考文献

[1]余柏椿,《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现状与问题》[J],城市规划,2008(08)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5

关键词:城市设计; 归位; 美化; 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种规划百花齐放,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要数城市设计。如今城市设计受到与其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不相匹配的高度追捧的同时,其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却远远低于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预期。尽管随着规划建设对城市设计需求的增加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城市设计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这些文献对完善城市设计编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当大家都认为城市设计水平提高了的背景下,无数所谓的优秀设计束之高阁,或者是城市设计被一次次翻新而建设却没有根本变化。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建议,为有效解决理想与现实脱节,真正发挥城市设计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二、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历史功能界定

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者眼中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在城市空间研究者眼里它是一个重要课题。1950年代,欧美国家大学中才开始广泛地成立相关学程,设置城市设计专业与研究领域,这时城市设计才开始普遍地为世人所认知,并逐渐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现已成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的特点,但是它与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存在区别,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的设计工作。

关于城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Charles Abrams)的和谐统一观点――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项赋予城市机能与造型的规则与信条,其作用在求城市或邻里内各结构物间的和谐与风格一致;乔拿森‧巴挪特(Jonathan Barnett)的唯美造型观点――认为城市设计乃是一项城市造型的工作,它的目的在展露城市的整体印象与整体美。富兰克.艾尔摩(Frank L. Elmer)的功能健美观点――认为城市设计目的是将构成人类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实质单元,如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办公室、交通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满足人类在生活机能、社会、经济以及美观上的需求。

三、城市设计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以上的规划层次中得知城市设计并未纳入法定规划的行列。

由于新的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尚未出台,重点依据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个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重点研究区域结构,对城市设计没有要求。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包含对应的区域体系和中心城(镇)区规划,这里的体系规划规划同样没有城市设计的要求。在中心城(镇)区规划部分要求明确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的安排,明确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同时还要求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然而《办法》并没有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因此在落实以上要求时候常常依靠个人经验和平面分析,成果显得格外粗略和模糊,充满了不确定性,仅仅算是一种导向。当然总体规划不可能直接指导建设,接下来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办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的要求,而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要求的“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未明确提出依托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城市不久未来的简单表现,这里的城市设计就简化为几张表现图了,深层次的设计和研究也就少了,以至于《办法》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未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在规划层次还是在规划编制要求中,城市设计都未得到与其现在受到追捧热度相当的重视,值得规范制定者、建设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共同反思。

四、现状城市设计功能发挥途径

和超生孩子一样,不管他最初是否在计划之列,只要他出世就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何况城市设计那么招人喜爱,一定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存在非常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为其搭建表演舞台――明确需要城市设计的层次,同时赋予城市设计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完善编制内容以顺应城市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需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得弄明白现状城市设计都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其作用。

由于城市设计“血统不正”,其存在和寄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对应的名称也不拘一格。对于独立的设计项目有直接称呼城市设计,有的区域较大称做概念规划,针对现状建成区和历史街区有的称作整治规划或者保护规划等等。同时,城市设计不断加强对城市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渗透,在很多时候城市设计是作为其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是重要的支撑条件来考虑。当初城市总体规划大都采取平面化的表现方式,少许三维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当然也有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城市做有城市沙盘,但那毕竟是少数。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重视,希望能直观看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融合,因而要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建设体块与山水空间环境关系的三维空间研究和表现,这为城市设计拓展了新的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历来都有城市设计的要求,但现在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更多的希望通过大家认可的一个个城市设计来反算和确定地块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限高和绿地率等各项指标,尤其是当下的很多城市建设管理者他们已经厌倦了以往通过经验指标和规定指标对地块开发进行控制的模式,这为城市设计功能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城市设计的运用不仅在规划层面上得到延伸,在服务对象方面也有全面突破的趋势。早期城市设计运用最多的是某某城市重点地段,或者因为这里公共建筑集中,或者这里有重要地标建筑,或者这里是城市的门户,或者是其他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等。由于城市设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因此几乎听不到居住区城市设计的说法,居住区在城市设计表现中大都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如今城市设计服务对象覆盖了包含工业仓储区、车站码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公共建设区域。

可以说现在城市设计正游弋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的空隙之中,对城市建设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君友会王爱君所说:城市设计的范围或规模,可大可小,从整个城市三度空间架构的制定,到地区内外部空间的安排,甚或一条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栋历史建筑物或地区的保留、维护,以及一个纪念碑、一棵树的设计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它不但处理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同时也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城市设计实扮演着联系上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整体的重要角色。

五、现状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要求,其的编制内容根据对象的不同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而改变。不过也存在很多共识的地方,通过学习各地的城市设计导则和有关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现状城市设计的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根据城市设计功能发挥的途径分为总规阶段、控规阶段和独立城市设计三个阶段层次;每个阶段层次的工作各有侧重。

总规阶段――宏观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和人文活动场所框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功能结构、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等。

控规阶段――提炼特定区域的景观要素,重点塑造区域特色,深化完善景观系统、深化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空间管制和建筑容量控制等要求,做到定性、定量、定质。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用地功能布局和结构、景观风貌、建筑容量、高度控制、交通与社会活动系统、开敞空间、界面控制和实施策划等。

独立城市设计――以上层次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土地使用、空间形态结构、景观结构体系(重点界面、建筑形体、开敞空间、广场绿地)、道路竖向、市政设施、环境小品及人文活动场所进行详细安排与设计,明确地块性质和开发强度,并提出实施策略。

从内容可看出城市设计就是总体规划到详细工程规划之间的深入分析与策划,推进规划落实的过程,是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到城市建设实践途径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从“过程”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城市设计表达”不如说是“设计城市过程”更为贴切,然而现状城市设计刚好就是注重了外在的分层细化表达,而忽视了作为设计过程的内在需求研究。当然外在表达是城市设计重要而且必须的内容,也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向外在推演研究,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内在回馈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设计内容的内在适应性分析,形成双向互动,彼此反馈验证的设计过程。

六、城市设计愿景与现实差距

做城市设计的计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做了这么多城市设计,有多少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实施的”,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骄傲自豪地回答这个问题。多数人能找出很多理由去解释“没有多少实施了的”,也许你能告诉别人你的设计有多么优秀,得到了多少人的赞扬,获得了多高的奖项,你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建设管理和执行者――实施不得力。就当一切都是真的,却无法掩盖未按你的设计实施的现实,这是作为设计师的伤痛。为了不让自己随时伤痕累累,何不反思一下你为别人设计的城市除了美的外表,你考虑了实施途径,途径有效吗?你拟定了目标,目标的表达符合实际吗?如果你的目标实现,你考虑过其周边和整个城市产生的连锁反应吗?如果这些都没做到,你做的一切就只不过是总规意向细化的美丽表现图而已,对推进城市建设没有实质意义。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你的设计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现有的“优秀设计”没有实施也不光是设计者的问题,也有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问题,且不说少数为了私利或者面子去做城市设计的,就算那些要求做城市设计是为了让自己的城市建设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同样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如前所述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标准,因此,管理者的需要和选择就是城市设计的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管理者和他组织的专家团队的认知水平。大多数人都认为城市设计是很直观而灵活的设计,给了管理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这也是他们热衷编制城市设计的原因之一。然而,从“优秀设计”无法实施的现状看来,这种所谓的直观和灵活是很有限度的,甚至有时候还得问问这个设计有必要做吗?大的不必说,就拿乐山大佛博物馆设计来说吧,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以至于它能和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媲美,同时获得设计金奖,而且也得到较好的实施,也许你会认为这设计非常成功,你可曾想到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建成博物馆以后,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展品可以陈列。在大家觉得滑稽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设计还有个新的认识,即关注常规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底能做些什么,分析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七、城市设计归位与完善建议

总规研究宏观框架性内容,局部出现与现状实际脱节是常有的事,而在编详细规划的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重视与现状的结合,忽视基本的背景条件分析,就事论事;要么全盘肯定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就是对上位规划的逐级细化分解表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跨度过大,缺少双向互动的反馈阶段和程序,很显然仅仅采用现行的两个规划层次指导城市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城市设计拥有探寻规划实施路径的作用,是消除现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弊端重要途径,也是现状城市设计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设计不宜再游离在编制体系之外,宜根据其特点归位编制体系和程序。由于城市设计偏重多种可变过程的研究,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规划层次进入审批程序。建议在城乡编制体系中明确规定城市设计应该涉足的范围,明确不同层次中需要城市设计辅助和支撑的内容,如总规中的山水城格局和城市边界应该有城市设计辅助表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等各项指标应该有城市设计作为支撑,直观全面地分析设计城市的合理性,而不再依靠凭空想象和简单的指标套用;此外,建议在审批前的公众参与阶段,借助城市设计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规划的意图和内容。总之,通过城市设计实现总规下延和详细规划上溯,使我们的编制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在解决城市设计合理归位的前提下,深化完善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城市设计覆盖的对象十分广泛,不同对象设计的要求和重点也不相同,不可能一一罗列,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要解决城市外在美化、内在健康和增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问题。和人一样,健康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而目前城市设计编制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健康美,导致出现很多难以实现的畸形美和嫁接美,如仅仅为了哗众取宠,设计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在长时间不可能拆除的现状建成区内大搞绿化和广场,在不到5万人的小镇设计超大规模的都市化的商业区、办公区和摩天楼等等,还美其名曰很具有超前性。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不仅要明白需要做什么,更要明白真正能做什么,要知道也许美人嘴里长出一对美丽的象牙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更谈不上美与健康,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避免一些目标方向性的错误。

外在的不健康容易发现,而一些影响健康的内在“疾病”则需要我们深入“把脉”。以广佛南海地区的一个升级改造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规划区域内存在大量杂乱无章的工业、传统村落和少量的城市开发用地,根据上位相关规划和现状条件的分析,提出对该区域的发展战略:一是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二是增加居住开发;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公共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假设战略是完全正确,并据此提出了规划方案,也许此时有人会认为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事实上这仅仅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始,仅仅是粗略的定性分析,为深入的城市设计树立了靶子,接下来根据初步设计结果反转的验证过程更为重要,此时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包括:在满足整体功能分区协调和城市形象统一的前提下,因为你的设计可能导致交通流的变换,原有的交通体系是否能适应,是否与交通实现有机衔接,如何确保不成为区域交通的堵点,也不至于过多增加交通的压力;如今广佛同城区域化发展,城市规模空前巨大,所做设计的任何功能不可能全城覆盖,日常性的配套更是如此,因此,在设计之前是否进行了城市功能单元的划分,在你的城市设计成果融入单元以后,单元内的就业、居住和公共配套的比例能否保证一种平衡关系;正如定义所述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如果完全依靠现场观察和平面分布图,不全面了解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你怎么知道哪些企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保留和增加发展空间,哪些需要限制、转移或者关闭,否则何来集聚、转型与升级,最多就只能做点表面的风貌整治罢了;如果不了解政府、社区和市场对地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力,城市设计选择的发展途径可能根本就行不通,没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再好的规划设计都无法实现,为此该项结合地区实际正探索一条由政府主导建设向社区主导建设转换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当然不同的项目需要深入分析的内容不一样,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从上位规划分解下来的城市设计目标仅仅是开始的假设,需要返回到系统中去检验其科学合理性,进而不断修正设计内容,力保设计的“健康”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据此落实各项开发控制指标和要求,回归外在美的表达。

八、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归位与完善需要法规制定者务实遵酌,恰当地将城市设计纳入有关编制条款,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城市设计更大作用;需要建设管理者转变观念,对城市设计的优劣有更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需要规划设计者深入研究,采取双向互动的操作模式;使城市设计理想与建设实践更有一致性。由于涉及面甚广,笔者学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欠妥,但是为了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不惜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四号;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46号;

[3]卢济威. 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 建筑学报,2004,01:24-27.

[4]扈万泰.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技术研究[J]. 建筑学报,2004,08:79-81.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创意城市创意城市网络研究谱系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6-0095-04

创意城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伴随城市更新和创意产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创意城市发展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现在已逐渐成为全球许多城市转型特别是老工业城市转型的首选模式。创意城市的出现是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城市创意经济,孕育城市创意氛围,促使城市创意阶层出现的必然结果。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意城市的发展出现了网络化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设立正是其具体的表现。本文对创意城市及其网络化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按照内容分类对研究成果加以说明评述,通过国内外的分类对比研究,总结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动向。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创意城市概念的研究

创意城市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时已成为西方城市政府关注的热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创意城市研究的先驱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汤姆·坎农(Tom Kanna)、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彼得·霍尔(Peter Hall)等人提出的。英国经济学家汤姆·坎农认为创意城市就是“人的城市”,奠定了西方创意城市研究的人本主义导向基础。后来的研究者,如Landry、Florida等都明确提出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即创意阶层)来理解创意城市的理念。

不少国内学者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也对创意城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创意城市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也是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一种转型战略。它是由创意产业集聚形成创意产业群落发展而来的,主要以高素质劳动力市场、文化多元化、包容性、低进入障碍和各类高水平的城市服务等为基础。它能充分开发城市文化资源,以发展城市创新驱动型经济。

(二)关于创意城市构成要素研究

基于对创意城市的不同理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在创意城市的构成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Landry(2000)、霍斯珀Hospers(2003)、Florida(2003)、格雷泽Glaeser(2004)等研究者提出的观点。Landry(2000)是创意城市研究的开拓者,他认为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上网机会构成了创意城市的七个组成要素。Florida(2002)归纳了创意经济发展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l)和宽容(Tolerance)

国内学者则认为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至少有11项,如发达的创意产业,良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优良文化和社会生态,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受众,密集的创意阶层,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众多知名的大学,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效合理的公共管理软环境,以及为创意阶层提供的发展动力。

(三)关于创意城市类型研究

有关创意城市类型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Peter Hall和Gert-Jan Hospers提出的,国内学者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拓展。Hall(1998)认为每个时代都存在类型不同的创意城市,他将创意城市划分为技术一生产创新型、文化一智能创新型以及文化一技术创新型。Hospers(2003)在Hall研究的基础上,也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视角上,总结出四种类型的创意城市,即技术创新型城市、文化智力型城市、文化技术型城市、技术组织型城市。

国内学者认为创意城市依据资源基础来划分,可分为自然资源主导型创意城市和人文资源主导性创意城市;依据创意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来看,可分为单一特色的创意城市、复合型特色的创意城市和综合型特色的创意城市。

(四)关于创意城市评价的研究

关于创意城市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国内外学者都较为重视的领域,因此有多种不同理念,基于地区实践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Landry(2000)在他前面所述“七个组成要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第二组评估指标一共九项,来评估城市的活力与生命力。Florida(2003)则在“3T”要素基础上,提出了“3Ts”创意城市评价指数。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的各大城市,反映美国各大城市的创意能力,因此又称为美国创意城市评价指数。2004年,香港特区政府委托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为香港创意指数设计的框架,界定了香港“创意指数”的范围,并按逻辑结构把它们组织起来,构成所谓的“5C”模型。2006年,上海市创意经济中心编制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城市创意指数框架,用于评估上海创意经济的竞争力。该体系借鉴了欧美、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结合国情与地域特点,综合考虑产业规划、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社会环境等五方面共35个小项进行计算。

(五)关于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和模式研究

Landry(2000)在展望创意城市发展前景时,对创意城市的发展理念提出了设想。国内学者早期的研究多是较生硬地复制外国的理论,缺乏本土化改造。也有学者从文化政策角度对创意城市的发展做了思考,认为文化政策的制定应体现出其产品目标导向主要集中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人本目标导向体现在建设适宜创意城市的文化氛围方面,地点目标导向集中体现在对城市进行文化方面的营销和宣传。后期研究出现了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创造性再思考的成果,如王慧敏从创意城市建设的三大推进主体,即创意者、消费者、管理者形成合力的角度进行路径设计,覆盖了包括创意的形成、创意的转化和创意的消费三个环节,旨在营造具有综合功能的创意磁场,使各类人群都有机会参与创意城市的建设发展。此外,康保苓提出的创意城市群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虽然是针对长三角地区的,但其中也蕴含着创意城市网络理念的萌芽。

(六)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立了7种类型的文化特色城市,分别是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民间手工艺之都、设计之都、媒体之都和美食之都。在已经加入和正在申请加入的城市中,超过1/3是为了角逐“设计之都”称号的。因此,目前设计之都的建设和研究颇受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中国目前有3个城市已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深圳和上海获“设计之都”称号,成都获“美食之都”称号。姚正华(2011)主要从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层面来分析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背景及荣获该称号对深圳的影响,旨在为其他城市发展创意设计提供一定经验。沈榆、俞海波(2011)通过考察上海创立设计之都的基础条件,试图从“资源”的角度研究其对发展上海创意设计业的支撑力度。陈红玉(2011)认为北京创意之都建设需要逐步培育城市创新精神,形成创意城市的文化特质,壮大创意群体,建立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创意城市文化生态系统。

对国外创意城市网络代表城市,特别是设计之都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感性经验总结阶段。褚劲风、香川贵志等(2011)以神户为例,指出创意城市网络是推动创意城市发展的全球性载体,是一种新的跨地域、跨国家、跨大洲的新的地理现象。刘谦功(2011)着重探讨了首尔走向“设计之都”的历程与成为“设计之都”的影响。刘冠、庞宇(2011)简要回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评选“设计之都”过程中具备的条件和优势,总结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近年来设计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和经验,阐述其对北京设计产业发展的启示。还有一些学者从综合的视角,以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的方式,对创意城市网络和设计之都的未来发展和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二、总体述评

对创意城市概念的理解,国外学者偏重于从社会、经济、文化综合的视角,特别是从人的角度(即创意阶层)来阐述创意城市出现的条件、背景和发展建设,不仅仅偏重于经济角度。而国内学者对创意城市的理解还停留在发展创意产业、繁荣城市经济的层面。

概括起来,创意城市的形成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创意阶层的形成,创意人才一定量的聚集才能形成创意阶层;二是创意环境,既包括Scott提到的“创意场”形成的客观聚集环境,也包括Landry提出的城市文化和本地认同,还包括Florida和Glaeser等提到的宽容、阳光等政府用以吸引创意人才所标榜的环境;三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包括Landry、Hospers提到的人的多样性文化背景与智慧,也包括城市业已存在的多样性文化基础。

创意城市类型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历时性,从城市发展史角度,立足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城市,总结创意城市的类型特点。创意城市的类型又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

有关创意城市评估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对创意城市的形成和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感性描述到精确数量计算的过程。国外学者仍然注重从综合角度,尤其是创意城市构建对人的意义的视角,来衡量城市的创意成效;而国内学者则较偏重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出发,衡量创意经济的产出效益。另外,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关注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创意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国外创意城市更多地注重人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和城市发展对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内创意城市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一些欠缺亟待弥补。创意城市是“人的城市”,应注重充分发挥人的创意。应在发展经济和促进文化繁荣方面找到平衡点,为文化产品创造更为自由的市场空间。比起国外城市,我国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创意城市方面存在更多的制度障碍,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界限不明,导致该保护的文化资源过度开发,该开发的文化市场和产品却束之高阁。

目前,对创意城市网络的研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对创意城市网络和创意城市研究之间的理论界限不明;二是新闻报道多,理论研究少;三是对创意城市网络中的设计之都关注较多,而其他类型的城市关注较少;四是国内研究尚处于借鉴阶段。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和创意城市网络发源于欧美,国内对此研究尚处于引进、吸收、借鉴阶段,多流于经验事实阐述,缺乏原创性的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