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终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6.219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需求特点

中职计算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接受过职业系统的计算机教学,在知识学习方法中也尚未形成系统。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急需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平台还应具备便于操作的特征,这一点移动互联终端完全符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探索系统开发的基础条件,对日常更深入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项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计算机行业,受移动通信设备影响严重,未来的人才发展趋势也必然是高技术水平的,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引入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便于学习成绩提升的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互联网市场发展接轨,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也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教学模式中引入移动互联终端需要制订出完善计划,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出调节,确保工作任务的最终完成质量能够达到预期标准。

2 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目标

2.1 学生基础能力提升

通过对移动互联终端的深入了解,中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进步,在此环境下,老师也能够对学生做出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学生所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才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突破。基础能力是学习计算机专业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掌握了移动互联终端的未来发展趋势后,可以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对应在其中,使学生能够更扎实牢固地掌握,为日后深入扩展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基础能力中包含了程序汇编语言的掌握,无论是未来从事开发还是检测行业,都需要汇编语言作为基础才能够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基础操作方法,但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独立操作才可以达到需求标准,对未来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2.2 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中会将程序设计以及汇编语言掌握作为重点来进行,关系到学生在求职阶段是否具备人才选择的条件。通过移动互联终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操作系统,掌握不同系统运行使用中的特点,了解系统属性以及运行特征才能够进行后续的程序开发,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是将基础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方便提升工作任务完成效果。另外,对数据结构的了解,在所开展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升中,了解数据结构组成后也可以模仿简易的结构做一些基础开发,逐渐地练习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开发了解中,教师在教学方法调整中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进行,确保所制定的教学方法是切实有效的,以便促M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2.3 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这一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为未来的就业发展做准备,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同时计算机行业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学习理念,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常见问题,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在未来的学习计划中根据自身不足定向提升,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移动互联终端应用能够帮助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能力,更具有创新学习精神,了解新知识的速度也更理想,这才是设备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技术人才。通过移动互联终端的应用,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也更加丰富,既能够掌握计算基础开发操作,同时也能结合移动平台特征来开展设计,相同的技术岗位中也具有更理想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3 移动互联终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学的专业综合能力达到标准才能够解决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正确引导。在应用移动互联终端前,教师应当做好转型计划,能够根据常见的技术型问题来探讨教学解决方法。中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学生在学习计划开展中才更具有稳定条件,学生在专业角度的影响下学习方式也逐渐系统规范,遇到问题后能够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解决,以免对下一阶段的计算机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教师也需要对行业发展现状有足够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到合作企业中实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能力水平也会有很大进步。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在任何时候校方都不能放松建设标准,这样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得到稳定提升,学生也能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学习内容上与教师的沟通探讨。

3.2 课程体系优化

将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教育人员针对课程体系做出优化编排,在基础课程与移动互联终端课程上合理地编排,避免学生处于单一的学习环境下个人综合能力退步,学生在学习阶段也能够做到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最终学习能力进步上也更加理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软件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观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技术解决方法来避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混淆。中职教学不同阶段在课程编排的优化原则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最初只是通过基础知识学习来增强学生的理解,随着教学计划不断深入进行,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提升也要体现在其中,同时增大实践操作类教学的比例,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过渡时期,在知识掌握水平上也能够得到提升。

3.3 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原有的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实习环境,很难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这样的环境下更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长时间在此环境中也增大了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阻碍。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方法,能够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创造出适合的实践环境,对于就业形势日渐紧张的计算机专业情况也能起到缓解作用,学生达到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也能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管理,以免在企业中出现学生不认真的情况,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当发现在所开展的教学计划中存在实践比例下降的情况要及时调整。同时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未来的学习计划中是否能够满足使用需求标准。这种办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并对自身需要掌握的技能做出准确定位,移动互联终端的学习应用也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4 结 论

移动互联产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具备移动互联软件开发技能和良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软件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在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移动互联特征,通过引入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软件专业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的无缝连接也有很大作用,势必成为高校移动互联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开端计划;家庭中心模式;埃里克森方法;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79-04

在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对家庭的重视,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悠久的传统。人们普遍相信,只有为幼儿创设一种家庭式的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早在19世纪,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就开始宣传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的理论,认为妇女(尤其是母亲)是幼儿最适合的第一任教师。她们在美国创立了福禄贝尔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进入20世纪后,全美范围内对家庭、社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早在192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把基金投向了全美的儿童研究和家长教育中心,同时洛氏基金会还出资奖励教师就幼儿的行为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1929年,美国全国教育研究协会在年鉴上探讨了家长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美国还出现了许多家长自发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例如1923年由幼儿家长在马萨诸塞的剑桥创办的保育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美国进行了许多大型的学前教育研究,并且形成了许多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这种重视家庭、与家庭密切合作、对幼儿生存环境的立体式关注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本文将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学前教育史上曾经并且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三个早期干预方案来详细阐述美国学前教育的这一传统。

一、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形式

1.开端计划中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开端计划在一开始就定位于提高贫困家庭幼儿的竞争力,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必须关注贫困幼儿的家庭。幼儿是在他们所处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家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合作者,“家长是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和抚养人”。〔1〕

开端计划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将家长视作幼儿的首要养育者,注重为幼儿及其家庭提供必需的社区服务,确保项目管理的良好运行,并保证家长能参与决策制定。开端计划强调家长是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被研究者,因而家长一方面是开端计划政策和实践的积极献计献策者,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有力促进者。托幼机构与家长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开端计划积极为家长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参与和实践学前教育的机会。开端计划在政策上支持和保证家长的参与机会,由家长来制定和执行那些阐明家庭教育目标、责任、实践策略及进程监控的个别化家庭合作协议,并且要求家长在某一活动的地方政策委员会中所占的比率要超过50%,而且参加过地方项目的家长也可以作为社区代表而成为政策小组的成员。在开端计划中,家长以雇员或志愿者的身份为托幼机构服务,实际参与托幼机构的活动。据统计,从1996年到1997年间,有80.8万多名家长自愿参与当地的开端计划项目。家长也可以参与托幼机构的课程管理。托幼机构欢迎家长参观,鼓励家长观察幼儿,参与幼儿的小组活动。在开端计划项目开展的所有时间,托幼机构的所有设施都向家长开放。开端计划还对家长的育儿观念与行为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并且为家长提供机会进行交流,帮助家长提高养育技能,使家长更深入地理解幼儿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需求。开端计划的教师定期家访,每年还必须召开两次“教师―家长”会议。开端计划还为家长提供健康和营养方面的培训。培训计划涉及社区服务、幼小衔接、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家长的义务和责任等许多内容。

开端计划还强调社区的作用,重视与社区机构的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开端计划指出,托幼机构应与社区机构加强合作,如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营养服务提供者、为残疾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维护和支援家庭的服务机构、幼儿保护机构、当地的小学、其他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以及任何能为家庭提供支持和资源的机构或商业组织等。〔2〕

2.家庭中心模式中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中心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为低收入家庭所设的补偿计划,目的是改善处于不利环境中的幼儿的发展环境和结果,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家庭中心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亲子学习模式,强调家长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学习,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该模式尤其注重帮助母亲学习有效地与幼儿游戏的方式。美国的经济机遇办公室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6个亲子中心,为3岁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幼儿提供教育和支持。同时,家长―幼儿发展模式的研究课题也开始进行,用于检验亲子中心观念的准确性,并收集相关结论和数据,为模式推广提供指导。1981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家庭支持研究会最终确定了以下原则:对家庭最有效的课程应以健康和幸福为出发点;家长有效抚养子女的能力会受他们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家长的育儿方式和价值观受到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自身无法摆脱与家长的联系,而家长生活的质量又受到所居住的社区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家庭幸福的意义重大;那些接受支持的家庭会变得更能维护自己的利益。〔3〕

为了使这些理念变为现实,家庭中心模式开展了多种活动。例如,“同一起跑线”计划重视家访和以亲子中心为基础的活动,为家长提供机会共享育儿理念与实践,而且为家长和幼儿提供在丰富的教育环境中一起游戏的机会。明尼苏达州和密苏里州都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把家长教育纳入政府行为中。其中密苏里州的“家长的教师身份”计划致力于为婴儿家长提供家访服务,而且还在社区中设计了小组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社区中心、家庭中心、医院、儿科诊所、学校、娱乐中心或儿童保育中心进行。同时,家长课堂成立,致力于建立家长群体,帮助处境不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

3.埃里克森方法的家庭发展研究方案

埃里克森方法是埃里克森理论影响下的产物。埃里克森方法主要关注健康人格的发展,试图发展一种综合的认知和情意并重的学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家庭的作用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家庭的延伸活动和环境对于确保幼儿认知和情意的均衡发展,构建幼儿的健康人格来说非常重要。该方法的家庭发展研究方案非常重视家访的重要性。受过专业训练的家访员与家长建立起友好沟通的关系,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家访员具体承担的责任包括:与幼儿母亲建立信任关系;为家长演示与幼儿互动的应答过程模式;帮助母亲学习调整游戏和活动的方法,使幼儿更易维持活动兴趣及学会勤奋和愉快地活动;帮助母亲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设计合适的学习游戏和活动;在可利用的社区支持系统(例如儿科诊所、食物配给计划、法律咨询服务)与家庭之间充当联络员,使社区联络功能得以拓展和改变。〔4〕

二、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综观欧美许多早期干预方案或是课程模式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源于对贫困幼儿教育的关注,旨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人权运动的发展使人们发现贫困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并且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构成了威胁。而且当时的许多研究发现,贫困是可以遗传的,贫困家庭生长的幼儿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以至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无疑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美国总统肯尼迪推动了同贫困作斗争的活动项目,约翰逊总统则坚信教育是解决贫困的途径。当时美国学前教育界正处于环境决定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早期经历被视为与建筑物的基础一样重要,“如果地基不稳,建筑物则注定要倒塌……人们则把为学前儿童学习构造稳固的基础称为解决贫困和无知的途径”。〔5〕因此,学前教育成为改变贫困现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重视早期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智力的研究历来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极大。新近的研究还强调家长的教育价值,指出家长与婴儿在游戏中的互动对婴儿的发展非常重要。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证实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早期环境和经验,包括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大脑发育以及认知、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父母忽视、社会往缺乏、生活条件贫乏、缺乏适宜刺激等都会阻碍幼儿大脑的正常发展,并且会导致幼儿社会性发展不良、情绪障碍、冲动暴力以及后续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6,7〕这为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正如布朗芬・布伦纳所说,人是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生存的,而生态环境是“一种网状结构,每一个系统都包含在下一个系统中,像一套俄国的套娃”。幼儿与家长、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套娃”一样。幼儿的发展首先处于家长、教师、保育者和周围亲戚朋友等的包围之中,这些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幼儿。这些人又处于社区这个更广阔的环境中,而社区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在这种层层套叠的网络关系中,各个系统之间会发生复杂的联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发展。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站,理应与托幼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发挥教育作用。在欧美人的传统观念中,育儿应当在家庭中进行,母亲应当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可以说,家庭育儿是欧美国家的传统。在托幼机构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美国学前教育机构重视与家庭合作的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重视与家庭的合作,这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尽管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但是我国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访谈中发现,幼儿园教师常常会抱怨家长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幼儿家长在许多时候也表现出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不理解。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来建立和改善托幼机构与家庭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学前教育相关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幼教政策提供依据。我国尽管在政策上重视家园合作,但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政策支持、实际投入、理念宣传较少。政府部门应该增加相关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幼儿尤其是贫困家庭幼儿的处境,通过介入幼儿家庭的方式,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进而打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性循环。

其次,社会公众应改变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创造关心幼儿和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不只是托幼机构或家长的事,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还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我国学前教育的性质。众所周知,我国的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社会化倾向,尤其是幼儿园实施体制改革以来,幼儿园的生存危机大大加剧,幼儿园普遍渴望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非常容易出现一味迎合家长心理(即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的现象。这促使我们思考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究竟是脱离于社会的纯粹的教育机构,还是一种商业机构,或者是应当承担一定社会角色和义务的福利性机构。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有待健全的现状,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例如,学前教育机构可以与社会福利保障部门配合,切实为广大幼儿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职能,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一条良策。

参考文献:

〔1〕〔2〕WASHINGTON,VALORA,OYEMADE,et al.Project Head Start: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Garland Pub.,1995.

〔3〕〔4〕〔5〕贾珀尔・L・鲁普纳林,詹姆斯・E・约翰逊.学前教育课程〔M〕.黄瑾,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6,79,90,107,128.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文3

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成后,要把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位置,保证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使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实惠。

1. 明确工作职责,制订教学计划。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要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播出计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教学规划和计划,对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和学习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以及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要抓好教学计划的细化和落实,组织好、开展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培训,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2. 突出重点,组织好集中学习培训。集中学习以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治、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内容为重点。同时,要以分类、分组等方式安排学习适用技术、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等内容的学习。要及时组织学习重要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和应时课件等,把学习培训与当前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要精心组织,严格学习纪律,采取学习辅导、交流讨论等方式,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农村党员于部的集中学习一般每月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48小时。

3.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个性化学习。终端接收站点要定时开放,方便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点播收看、上网学习。要根据本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从业特点和学习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要利用党员示范、党员联户、结对帮学等形式,带动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学习培训。

4. 开展教学辅导,促进成果转化。要组织教学辅导人员深入基层,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现场辅导。要发挥辅助教学网站作用,组织教学辅导人员利用在线答疑等方式,解答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发挥涉农部门及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组织活动中来,并通过提供实践基地、技术保障、资金支持、市场服务等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为学习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5. 加强检查和考核,提高教学效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情况的检查,确保学习培训不流于形式。要科学制定考评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准确评估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及应用效果。

七、坚持一点多用,不断拓展终端接收站点的功能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多平台 实验管理系统 指纹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当前实验室在各大高校中十分普遍,计算机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都已十分常见。实验室的普及使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的需求。结合相关实验课程在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需要,开发和搭建具有现代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平台成为了必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基于指纹识别的多平台实验管理系统,通过桌面客户端、移动端、网页端三大平台实现实验管理的实时性、动态性、便捷性等功能。

1各平台功能的分析

为了方便不同用户操作,实验管理系统可分为如下四部分:后台数据库、桌面客户端、移动端、网页端。各部分设计功能如下:

(1)后台数据库:用以保存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指纹、图像信息)、实验计划、教师信息与各类实验成绩。

(2)桌面客户端:采用指纹识别与图像采集技术,实现学生注册、门禁管理、实验计划、系统设置功能。

(3)移动端:登陆移动端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即时对操作实验的学生进行课堂成绩评定,使学生的平时成绩更具有准确性。根据移动端中的学生照片再次确保进入实验室人员为当前实验人员。

(4)网页端:教师界面中实现了查看实验课表、预习报告审核、实验成绩提交、汇总等功能。学生界面中实现了查看实验课表、提交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功能。

2功能模块的构建

(1)门禁管理模块

该模块位于桌面客户端,将指纹仪、摄像头与客户端相连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学生基本信息,采用指纹、照片采集与识别技术实现学生注册与门禁管理功能,将学生录入的指纹与数据库内的信息模板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并且预习报告审核合格,则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否则不能进入。

(2)实验课程管理模块

该模块位于网页端和桌面客户端。在桌面客户端实验计划中可以自动编排,相应的网页端中教师和学生均可在登陆页面中查询实验计划,学生可通过网页端在指定的时间内上传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

(3)成绩管理模块

该模块位于网页端和移动端。在移动端老师给出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在网页端给出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成绩,实现成绩评定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避免了后期操作的复杂性。该模块实现了预习报告审核与门禁管理动态结合――预习报告合格与否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实验室。拥有管理员身份的教师在网页端还可以进行成绩的录入,实现成绩汇总的自动化。

3角色功能的定位

(1)管理员

对管理员角色应实现的功能位于桌面客户端,前期学生信息注册、学生指纹照片采集、实验计划导入与删除,后期门禁管理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均由管理员负责。

(2)教师

对老师角色应实现的功能在网页端和移动端,老师在移动端实时给出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并在网页端实现对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审核,同时可以在获得高级管理员权限的时候进行考试成绩的录入,汇总实验成绩以及总成绩。

(3)学生

对学生角色应实现的功能在网页端,学生通过网页端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并且可以查询实验课表。

4设计重点与难点的解决方案

(1)客户端指纹与图像的采集与识别

客户端指纹的采集与识别采用提取指纹模板―选取对比阈值―存储可疑指纹―可疑指纹对比―选取最佳指纹―高速缓冲对比―指纹准确识别一系列操作组合完成。

(2)数据库的建立

分析数据库建立了学生表、教师表、考试成绩表、实验成绩表、实验计划表来记录数据,组建数据库。

(3)网页端架构

网页端通过三层模式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库进行架构。

(4)移动端网络通信

移动端采用scoket机制与web service提供的服务端口连接,进行访问。

5总结与展望

本系统针对当今时代各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和android作为主要技术路线,利用指纹识别、图像采集和网络通信等手段完成了以客户端、移动端和网页端三大平台相结合的基于指纹识别的多平台实验管理程序。它实现了门禁管理、学生注册、实验报告提交、成绩评定等功能,充分体现了实验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成绩评定的实时性、准确性。这一系统更加满足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的需求,在不断的实践中必将成为具有现代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服装品牌 快速反应 商品企划 课程改革

一、前言

经历全球化经济危机之痛,中国服装产业加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对品牌的创造性需求引爆产业知识革命,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不论是已经认识到自身不足的中国服装企业的主动谋求,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的客观影响,整个行业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历着一场主动和被动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长久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业正在逐步抛弃以产能扩张和同质化初级产品贴牌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转而培育一种以技术创新、品牌培养和渠道建设为主的行业增长模式,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在设计产品研发创新的同时,基于时尚快速反应机制的商品企划创新不容忽视:从材料调集,到计划、开发、制造、物流、销售、在库管理、店铺企划等完整的流程完全由同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有效减少企业价值链锁内的效率流失及在库存积等弊端,其精髓之处在于更加强调消费者核心价值定位和灵敏的供应链系统。围绕消费定位,企业要将关注零售终端、设计、加工生产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基于服装自有品牌零售模式SPA(Speciali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label Apparel)的商品企划是目前服装业发展的焦点和热点之一,美国的Gap、日本的Uniqlo与无印良品、瑞典的H&M、意大利的BENETTON、西班牙的Zara等众多知名品牌都是它的受益者[1]。以品牌为核心的时尚快速反应机制已经成为当下服装产品企划的重要趋势。

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下,诸多服装企业对服装企划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转变,从对单一产品构架的企划人员转向对了解整个运作链、具备全盘把控能力的高级企划人才。作为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必须紧跟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现代服装商品企划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市场急需的,与纺织服装企业具有高契合度的服装人才。

二、服装商品企划课程的改革目标

针对目前的服装行业发展对企划人才的需求,在服装设计专业传统必修的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构架起来的服装商品企划课程应运而生。服装商品企划课程是面向服装艺术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企划课程,在掌握服装单品与系列设计的基础上,从市场和企业策划出发,结合市场流行讯息的分析以及人群定位、产品风格定位、产品季节分段以及销售终端调研等相关信息,对服装整体产品构架进行规划和设计。这门课程开设以来,一直以和市场及行业的高度契合为特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商品构成与策划的原理、程序和相关技术,以便在实践操作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随着服装产业近年来发生的飞速变化,传统的服装商品企划课程在快速反应机制上的教学略显不足,针对前面所提出的产业变化,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目标:

(一)在服装学院原有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服装企业发展的最新实践和研究,探讨在当今以“快、改变、个性化”为特征的的新型服装消费影响下,如何通过分析宏观环境及品牌自身条件,建立符合本土化特征的全新服装商品企划模式,以服装设计为立足点,从市场和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品牌的影响力入手,整合营销及商品零售终端数据和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在商品开发的前期建立全局观,通过对“流行信息及市场调查分析――品牌产品定位――商品构成与策划――产品设计――服装产品展示与陈列”一系列商品企划课程群的建设,涵盖了服装商品企划所必需涉及的各个层面,结合市场的更新和行业的发展,整合了原有的品牌设计与策划模块课程内容并添加了符合市场开发现状的新内容,使原有的商品企划课程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

(二)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本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市场调查能力,熟悉服装企业运作模式和服装新产品开发流程,强化企划方案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充分培养学生的设计配套能力、整合策划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接轨。

(三)以教学促进师资建设,产学研结合,依托横向课题为实践研究基地,有利于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市场导向―教学改革―队伍建设―资源优化整合”的一系列良性循环链条,教学相长,以老带新,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力量,从而全面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关键问题。针对服装消费需求的新特征以及服装企业目前对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服装商品企划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希望解决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问题如下:

1.国内品牌对国际流行资讯的合理吸收及本土化应用问题,以及面对国际品牌对国内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如何转化为自身可利用的资源。

2.服装设计课程中的商品企划课程如何与服装营销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对接和整合,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

3.在服装商品企划课程体系的调整中,如何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从单一的产品设计观念提升到以设计为核心,基于时尚快速反应整合采购、销售终端数据管理、生产设计流程管理的综合设计管理能力。

(二)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教学指导思想上改变以往单一课程解决单一问题的方法,从促使学生以项目小组的视角对服装商品建立全局控制的设计管理理念出发,从单一的产品设计观念提升到以设计为核心,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基于时尚快速反应整合采购、销售终端数据管理、生产设计流程管理的综合设计管理能力,课程改革建设对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发展,深化模块式教学改革,带动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革新,确立商品计划方向的发展目标,形成服装设计教育系统化、模块化、立体化的新特色,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更新。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革新。针对“快速、个性化”的流行特点,以及对服装企划人才全盘把控能力的突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课程的形式完成,服装商品企划模块课程由5门子课程构成,共计272学时。《流行信息及市场调查分析》(32学时)注重要求学生通过对流行和市场的关注寻找设计创意点,学习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流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提炼,并做专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导入《品牌产品定位分析》(32学时)、《商品构成与策划》(64学时)和《服装产品设计》(80学时),此三门课程为本模块课程的主干课程,注重研究品牌服装的商品构成与设计元素,并以品牌服装的穿着方式、组合方式及服装设计改造为教学重点,通过服装实物操作,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主题下进行服装产品的色彩设计、材料设计、结构设计、造型和款式设计等,强调从概念到实物设计的感性体会。《品牌产品定位分析》和《服装产品设计》是根据近年来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服装公司规模化运作的趋势,经过论证后添加的新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服装品牌定位和产品分析、服装设计新产品开发流程、企划方案研究和产品设计几个部分。最后通过《服装产品展示与陈列》(64学时)课程,增强对学生终端产品搭配设计和货仓设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市场,从设计到整合的知识过渡[2]。

2.教学方法革新。在传统的多媒体、讲授式授课形式上,以启发式教育为主,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团队主动破解设计难题。大量增加互动式课程,鼓励研究式学习和团队协作。

互动式教学方法是近年来设计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常用的方法之一,互动的基础是学生的参与和事先的准备,加之讨论时有效的组织,能加深学生对讨论内容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互动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及师生间的互动中激发学习的乐趣,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碰撞出创作的灵感,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探索式学习。本课程群体系下互动式课堂训练贯穿系列课程各个部分,学生在自己调查分析和设计开发的同时要求思路清晰地在全体同学和教师面前对个人设计和调查进行汇报,教师和全体同学针对汇报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进一步讲解设计方案。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整个课程群设置中还很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起到理论传授和引导作用,以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3.考核模式革新。改变以往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或课程作业进行考核的方式,加强教学过程控制,相对结果而言,更注重过程的考核。在整个服装商品企划模块课程内各个子课程均有不同的阶段作业要求,并以相应的节点来控制完成进度和完成效果。前一个子课程作业的可行性直接影响下一课程的进展,由于作业具有延续性,故而增强了前期作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使作业不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而变得具有实战演练意义,也符合本项目改革目标中培养学生对产品规划全盘把控能力的初衷。整个系列课程结束针对学生的完成状况、学习态度,综合各个节点的成绩,完成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了以往集中在课程结束期间“赶作业”的现象。

四、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成果

(一)整合市场信息和行业需求,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构架,巩固模块式教学改革成果,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经验,适合我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服装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使作为我校特色专业的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结构更具市场同步性和前瞻性。

(二)及时完善原有课程体系,使之更系统、更具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全局观念及实践动手能力,使纺织服装高等教育进一步贴近时尚产业的行业市场规律,也使人才培养更具实用性和前沿性,以达到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快速适应企业需求,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链接。

(三)进一步推动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服装设计专业与服装行业的联系密切,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浙江理工大学一直本着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相结合的艺―工结合服装设计培养模式,毕业生社会美誉度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体系的整体提升,服装行业经历新一轮迅猛发展,服装设计教育是否能与时俱进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融入新的观念和行业前沿动态,加强学生对服装产业链的和新产品市场开发规律的认识,综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服装设计和市场分析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构建与研究;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049-03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is gradually changing,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ffective, is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ne of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ystem platform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monitor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are achieved.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process monitoring

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重要的教W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为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需要加强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学秩序管理之外,计划制定、实训执行情况、实训资料等过程性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而若能依托信息化手段,这些过程管理则变得更为可能,其管理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传统管理手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1)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工作处于手工处理阶段。相关计划、相关资料管理完全手工操作,给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对教学过程和成绩评定没有建立详细的管理记录,从而无法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积累教学经验。

2)实训过程处于无监管状态。当前的实训过程管理较灵活,即在实训时间及实训内容等方面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容易造成教师实训执行过程无法监管、实训计划与过程实施的一致性无法考查及学生盲目实训等问题,实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系部管理层面无法及时知晓相关情况。若系部想了解实习实训相关进度情况,则很难及时得到相应信息。

2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的构建

2.1主要内容

笔者结合日常实习实训的管理工作,从管理实践角度,通过对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分析与调研,考虑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2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统涉及的权限用户有四种:系部管理员、实验管理员、教师和学生。本系统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具体如下:

1)系部管理员:用户登录、密码修改;项目查询、任务书查询、计划查询、执行查询、总结查询;实训手册、实训成绩、上交登记等查询。

2)实验管理员: 用户登录、密码修改;项目查询、任务书查询、计划查询、执行查询、总结查询;资料内容、实训手册、实训成绩、上交登记及查询。

3)教师:用户登录、密码修改;项目编辑、查询,新增;任务书查询、编辑、填写;计划新增、查询、编辑;执行查询、过程考核、考核编辑;总结查询、总结考核;答辩填写、编辑、查询;实训手册、实训成绩、上交登记等查询。

4)学生: 用户登录、密码修改;项目查询、任务书查询、计划查询、执行查询;总结填写、编辑、查询;答辩查询;实训手册、实训成绩等查询。

2.3数据库设计

根据对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与分析,考虑该管理平台的数据库设计如下表所示:

其数据库中项目、计划、详细计划、计划执行等表之间的关系图如下所示:

2.4系统设计与实现

根据系统功能分析,相继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界面设计并进行代码的编写,最终对各功能模块分开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测试并不断修改完善,系统平台的构建至此完成。下面是部分界面图:

3 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网络拓扑

学院已经建有成熟的校园网,为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保障。根据具体情况,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建设的网络拓扑如图2所示:

在网络拓扑中,各客户机、服务器等设备都连接到学院的局域网之内,具体情况如下:

服务器端:信息化手段管理要求的就是数据共享,因此各系统所用的数据库集中在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上,这样也便于数据库的统一维护与操作。而各系统的Web端则是集中部署在另外一台Web服务器上,这样来突出服务器的专用性。

客户机端:该客户端主要与服务器端要进行各种通讯,可在任何一台机上来登陆管理平台使用并进行操作。

3.2 B/S三层架构搭建

本系统的开发技术采用基于B/S三层架构,开发之前,先搭建好项目的开发框架,开发框架中包含了: Web(表示层)、DAL(数据访问层)、BLL(业务逻辑层) 、Model(业务实体类)和.Common(公共处理方法类)。

是可用来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提供许多比现在的Web开发模式强大的的优势。其运行原理如下图:

3.3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技术

SQL Server 2008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在其高效、智能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可跨越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4 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实践的意义

通过建立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实习实训管理在整体的管理效能方面突显出了明显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管理效率的提高

通过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加强实习实训的过程管理,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实习实训过程从计划到结果的信息化处理,满足了实习实训计划c实习实训过程实施的一致性, 避免了实习实训的盲目性,提高了实习实训质量。同时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实习实训过程进行管理,可有效加强系部对教学的监控,可随时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采取一定的预警措施。

4.2做到了实习实训资源的无纸化、低碳节能

以往在传统手段管理过程中,纸张的使用较多,尤其是每一位学生的实训手册都要打印出来,这样对于纸张的使用量来说是极为巨大的,不利于节约使用。通过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实训手册的每一环节都在系统中完成操作,老师也通过系统对学生每一阶段进行考核,最后能自动生成实习实训手册,这样真正做到了资源的无纸化、低碳节能。

4.3 过程的监控管理也对实训任务的时间性有了控制

对照计划安排,每一阶段的计划任务都有时间节点,超过该时间则无法填写该阶段的实训资料,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拖拉的现象,从而也有利于保证实训资料的质量,也能改变以往一到期末突击补实训资料的不良习惯。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任何管理范畴都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应该说,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践教学是当今高校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管理好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对于实习实训教学监控管理平台构建的有益实践也为全校各系在此方面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更好的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英,茹正华.基于.net平台实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西昌学院学报,2013(1): 70-73.

[2] 胡月莲.基于PDCA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管理平台建构与实践[J].高职教育,2012(5): 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