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试用期总结范例6篇

前端试用期总结

前端试用期总结范文1

沈阳二四五医院药剂科,辽宁沈阳110043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端小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共收治的80例输尿管远端小结石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试验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参照组给予结石通片口服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则差异不大。结论 采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端小结石,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输尿管;远端小结石;盐酸坦索罗辛;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35-02

[作者简介] 高秀艳(1974.5-),女,辽宁沈阳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泌尿系统结石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约占8%~15%,而结石主要出现于输尿管,尤其是输尿管远端,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诸多不便。对于该类疾病,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排石治疗、输尿管镜碎石术等[1]。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研究发现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可促进输尿管结石排出,已受到临床的重视[2]。该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对部分输尿管远端小结石患者给予了盐酸坦索罗辛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80例输尿管远端小结石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尿路造影或尿路平片被明确诊断为输尿管远端小结石。80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23~75岁,平均年龄(46.2±2.1)岁;结石直径4~7 mm,平均(5.1±0.1) mm。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腹痛、腰痛等临床症状。排除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严重肾功能不足、严重泌尿系统感染、输尿管狭窄、糖尿病及全身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2]。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0.4 mg/次,1次/d,口服[3]。参照组:给予结石通片治疗,2 g/次,3次/d,口服,且治疗阶段需饮水量达2 L/d。两组均为4周为1疗程[4]。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均行B超、尿常规及腹部平片检查,以确定结石的排出情况。一疗程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

结石排出,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未见结石阴影、肾积水等,则为治愈;症状及体征大体消失,结石未排出,且影像学发现结石位置下移,则为有效;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结石无变化则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值检验[6]。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试验组共4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眩晕、1例低血压、1例心悸,1例腹泻,但不影响继续治疗。参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在临床泌尿系结石中较为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对于输尿管远端小结石,临床除了行手术治疗外,大多仍选择保守治疗,包括给予消肿与抗炎药、输尿管平滑肌的松弛药物及中药等辅助治疗,但疗效不甚令人满意[7]。

盐酸坦索罗辛属于一种α1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功能的肾上腺受体阻滞剂。α1受体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膀胱、前列腺、膀胱逼尿肌、前列腺尿道及输尿管下段平滑肌等部位。通过对平滑肌痉挛进行抑制,输尿管结石因为受到尿液及输尿管的压力作用,会向下排出,且对输尿管自然运动无影响。不足之处是,盐酸坦索罗辛仅对α1受体亚型中的A、D亚型起作用,对B受体则作用不大,故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在该次研究中,该院对试验组给予了盐酸坦索罗辛治疗,参照组则给予了结石通片治疗。从表1中可发现,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2.50%远远高出参照组的72.50%,两组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这说明盐酸坦索罗辛应用于输尿管远端小结石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患者体内结石的排出,可取得显著的效果。从结果中发现,试验组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但症状均较轻微,不影响继续治疗。曾有文献[8]报道,采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端小结石,总有效率可达90.23%,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效果显著。该次结果与文献[9]观点基本一致,且总有效率甚至略高于文献结果,这也可能与该次选取病例较少有关,今后仍需深入研究,并扩大研究范围,才能得出更明确的结论。至于该组出现的5例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本身成分有关,也可能与患者体质有关,这方面仍需改进。综合来看,对于输尿管远端小结石,采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所取得的效果要比结石通片更具优越性,不失为当前治疗输尿管远端小结石的一种有效方法。

由上述可知,输尿管远端小结石的危害性较大,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采用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端小结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其体内结石的排出,且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英学.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40例体会.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2):185-86.

[2] 葛华,尚攀峰,杨瑞芳,等.盐酸坦索罗辛治疗不同体积BPH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3):239-240.

[3] 赵建华,王晨宇,罗勇.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段小结石的临床研究[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16(5):470-471.

[4] 鲁欣,刘智勇,叶华茂,等.盐酸坦索罗辛治疗伴有下尿路症状的BPH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0,31(9):624-628.

[5] 赖广平,陈勇,包华宇,等.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66例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15-16.

[6] 蔡鸿,王芳.脊髓损伤患者反射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0.

[7] 麻耀辉.输尿管镜下应用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75-76.

[8] 师磊,杨阳,易强,等.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的疗效观察[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2,27(6):472-473.

前端试用期总结范文2

关键词:半刚性节点,端板连接,设计,试验

 

从Northrige地震和阪神地震后,有关半刚性节点的研究才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关半刚性节点的研究始自上个世纪初,但在研究初期,并未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梁与柱的连接是高层钢结构节点设计中的关键,半刚性连接的节点引起结构的内力重分布,且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国内外学者在节点以及框架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外有关半刚性节点弯矩-转角关系的研究资料非常多,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数学模型就有十余种。国外主要代表成果有:Sommer、Frye等学者的多项式模型,Jones的三次B样条模型,Krishnamurthy、Yee的幂函数模型,Ang、Kishi、Lui的指数模型等。国内学者郭兵、石永久等也提供了弯矩-转角关系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上述方法各具特点,也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为整体结构分析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模型支持。由于半刚性连接的非线性性质决定了该连接形式的复杂性,而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构件剪切变形的影响又加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因而对半刚性连接节点的性能需要做深入研究。

本次试验试件数量共6个,编号为JS1~JS6,试件梁柱截面相同,但节点做法不同。其中:JS1为全焊接连接;JS2~JS4为端板螺栓连接(端板厚度不相同);JS5为T型钢螺栓连接;JS6为翼缘和腹板角钢螺栓连接。每个试件均为倒T形,通过地锚栓将框架柱两端固定到实验室地板上,在框架梁悬臂端施加单向水平荷载,加载铰头为通用构件。由于本文重点研究梁柱端板螺栓连接节点刚度,因此本文只使用JS2~JS4的实验数据。论文参考。

1.试件设计

整个试验过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钢板的材性试验,目的是用来检测钢板的材性;二是梁柱端板螺栓连接节点的单向加载试验,目的是用来探讨节点转动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2.材性试验

钢板的材性试验(单向拉伸试验)的试验试样为板条状试样,试件的取材和加工满足《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2975-1998和《金属拉伸试验试样》GB/6397-86的要求。材性试验的试件与框架结构试件同期加工,以保证和母材材质相同,试件的表面经过抛丸除锈处理。

试件所用钢材采用Q235-B,每种试样的数量均为3个, 试件上需要截取试样的位置:框架梁、框架柱的翼缘和腹板;端板;T型钢;翼缘、腹板连接角钢。试样必须拉伸试验在拉力机上进行,试件的变形由引伸计测定。材性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钢材的弹性模量E、屈服应力、屈服应变、初始硬化时的应变、抗拉强度、极限应变、断裂应变、伸长率和颈缩率等,为分析试验结果提供相关数据。钢材单向拉伸试验通过拉力机来完成,试件的变形由引伸计测量。

本次单向拉伸试验的试验数据结果,屈服应变处于正常范围,屈服强度实测值的平均值为294.7N/mm2,比名义值235N/mm2偏高,这主要与抛丸除锈有关,因高速钢丸的冲击对钢材有一定的硬化作用。极限应力、应变也处于正常范围,弹性模量比理论值略偏小,伸长率较大。

3.试验方案介绍

3.1试件装置

试件通过 2个M80锚杆与地板连接,形成固定柱脚。水平荷载通过30吨MTS拉压千斤顶施加。共2个位移计,用于量测框架侧移。

节点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试件,首先在工厂中采用抛丸机除锈,同时保证摩擦面无焊疤和毛刺等,另外装配前再用钢丝刷刷去表面浮锈,以保证摩擦面质量。高强螺栓的施工采用扭矩法紧固,紧固前先对扭矩扳手进行校正,初拧扭矩值为终拧值的50%。

3.2量测方法及内容

试件上布置的量测设备有位移传感器(位移计)和拉压力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与动态应变仪连接,用来测定液压千斤顶的荷载值和位移计的位移值。由DHDAS数据采集系统自动采集。为量测关键部位的应变分布,在节点域柱腹板位置粘贴了应变花。应变片与静态应变仪连接,应变值由数据采集仪TS3890自动记录。

3.3加载方法和破坏准则

试验的加载顺序为:反向加载(拉)-卸载。加载方式:通过30吨MTS拉压千斤顶施加水平荷载。

当试验中发生以下现象之一时,试件被判断为破坏:

⑴ 试件断裂,如梁、柱、端板等;

⑵ 连接断裂,如焊缝、螺栓等;

⑶ 试件丧失整体稳定;

⑷ 试件不能再维持目前荷载,以及荷载—位移曲线出现下降段。

4.梁柱端板螺栓连接节点单向加载试验

4.1 试验过程描述

试件一(JS2):端板厚度24mm

⑴ 当水平总荷载P达到70.9kN时,位移达到32mm,端板翘起。

⑵ 当水平总荷载P达到88.2kN时, 位移达到64.5mm,翼缘屈曲。

试件二(JS3):端板厚度20mm

⑴ 当水平总荷载P达到73.61kN时,位移为36mm,端板稍有翘起。

⑵ 当水平总荷载P达到83.61kN时,位移达到48mm时翼缘稍有屈曲。

(3) 当水平总荷载P达到92kN时,位移达到72mm时翼缘屈曲。

试件三(JS4):端板厚度16mm

⑴ 当水平总荷载P达到40KN时,位移达到23mm,端板稍有翘起。论文参考。

⑵ 当水平总荷载P达到74.23kN时, 位移到55mm时翼缘微曲。

4.2试验总结

根据单向荷载作用下端板连接的弯矩转角关系可按下式进行简化描述

式中Mc, M pc分别为节点承受的弯矩和节点塑性弯矩;θ为节点转角(弧度);R in, R p,分别为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和强化阶段转动刚度; θp为塑性弯矩对应的节点转角。

由实验中的数据计算出弯矩—转角曲线可得出两点结论:

(a)随着端板厚度的增加,连接刚度也随之增大,但是其增幅却有所降低;

(b)较薄的端板对连接刚度影响较敏感。

前端试用期总结范文3

关键词:软岩 嵌岩桩 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47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005-02

1 引言

某商务区位于镇江南徐大道,由5幢21-23层的框剪结构的高层建筑组成,建筑总面积约13万m2。设计前进行详细勘察,并有6根机械钻孔桩的试桩静载试验确定承载力为设计提供依据。设计共布桩1007根,其中机械钻孔桩841根,桩径800m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4700kN;另有主楼柱下设人工挖孔桩166根,桩径800mm至1600mm,其桩端扩大尺寸为1800mm至3800m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9400kN至34000kN。持力层均为泥岩中风化带。

2 工程地质勘察情况

2.1 据地质报告该工程场地较平整

场地地貌场属阶地赋古冲沟,主要由填土、第四系新近沉积粘性土、一般粉质粘土、下蜀组粉质粘土组成,下伏志留下统高家边组泥岩风化带。根据钻探共分五大层,土的物理及地基土强度指标如表1。

2.2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⑤-1泥岩强风化带有样本6个,饱和抗压强度0.69-3.04 MPa,平均值1.72 Mpa,标准值0.85Mpa。⑤-2泥岩中风化带有样本4个,饱和抗压强度0.92-9.52 MPa,平均值2.27 Mpa,标准值0.88Mpa。

2.3 持力层桩端阻设计参数

据地质勘察报告:⑤-1泥岩中风化带机械钻孔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2000Kpa;⑤-2泥岩中风化带机械钻孔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7200KPa,人工挖孔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5200KPa。

3 机械钻孔试桩静载试验情况

试验采用单桩竖向抗压试验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了6根试桩的静载试验,持力层为⑤-2泥岩中风化带的3根桩埋设了传感器进行了桩身内力测试。加载反力采用为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各仪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机械钻孔桩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如表2。

4 人工挖孔桩进入持力层的确定

建设及设计单位考虑现场施工条件后采用了人工挖孔桩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在工程施工阶段,人工挖孔桩在确定⑤-1泥岩强风化带和⑤-2泥岩中风化带时根据现场挖出的岩样很难划分。经讨论并结合天然湿度的正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勘察单位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的规定,将⑤-1泥岩强风化带和⑤-2泥岩中风化合并为⑤泥岩风化带,其人工挖孔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4500KPa。各有关方以现场方便置样的天然湿度的正方体抗压强度值作为控制手段,以正方体抗压强度值大于4500 KPa的深度作为人工挖孔桩的扩大的起始控制点进行施工,2.0m后如泥岩完整时终孔并采用干硬混凝土封底。人工挖孔桩共进行了221组施工控制检测达4500KPa要求的有159组。终孔深度标高较原⑤-2泥岩中风化带上升了5.0m-10.0m。为确保工程质量,在前期施工的4根桩中采用了预埋荷载装置法进行大直径端阻力载荷试验,最大加载值达6234KPa时均未破坏,可取最大加载值的作为端阻力极限值。各点的检测结果均达到设计的人工挖孔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5400KPa的要求。

5 验收试验静载及沉降检测数据

工程验收进行的机械钻孔桩和人工挖孔桩的静载试验结果均达到设计要求。最高的23层建筑在主体封顶后12个月时,最大累计下沉量为18.15mm,最小累计下沉量为15.43mm,平均值为16.48mm,沉降速率小于0.01mm/d,已达到稳定标准。

6 几个问题的讨论

(1)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以下简称规范)第5.3.9,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土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sk、Qrk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标准值;qsik为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frk为岩土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r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与嵌岩深径比hr/d岩石软硬程度和成桩工艺有关,可按表5.3.9采用;对干作业成孔(清底干净)和泥浆护壁成孔后注浆,应取表列数值的1.2倍。

(2)软岩岩样的取样方法。黏土岩规范要求取天然湿度岩样。对于下伏的基岩风化带岩样一般采用回转取芯钻进法获得。由于泥质软岩遇水软化,加之在取芯钻进中加载卸载,以及在现场保存运输过程中的暴露的情况下会顺着内部裂隙风化,崩解,室内获得的岩样的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与实际情况下的成分结构无破坏时候的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抗压强度相比会大大降低。本工程岩样饱和抗压强度(深部,原的⑤-2泥岩中风化带)在0.92Mpa-9.52 Mpa之间,平均值frc为2.27MPa。施工控制的天然抗压正方体强度在4.5MPa~19.3MPa之间,其平均值f为9.5MPa。

(3)天然湿度抗压强度与饱和抗压强度的对比。本工程岩样饱和抗压强度(深部,原的⑤-2泥岩中风化带)在0.92Mpa-9.52 Mpa之间,平均值frc为2.27MPa。施工控制的天然抗压正方体强度在4.5MPa~19.3MPa之间,其平均值f为9.5MPa。由于岩石试件的尺寸效应,根据文献[2]对于软岩来讲高径比为2:1与高径比为1:1的强度比值为0.71-0.84;修正后的天然抗压正方体强度为在3.2MPa~16.2MPa之间,其平均值f为7.36MPa。frc/f=0.288-0.588,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仅为天然湿度抗压强度平均值的0.308。严格讲岩石三轴抗压强度较单轴抗压强度更科学。根据文献[3]岩石强度与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如下:

(4)嵌岩深度。本工程通过3根机械钻孔桩桩身内力测试表明1-A1#和1-A3#桩均进泥岩风化带约10d时,当至最大加载值10000kN时,测得的端阻分别为总阻力的2.80%和36.3%;1-A2#桩均进泥岩风化带约8d时,端阻为为总阻力的20.8%。同样进入持力层10的,1-A1#和1-A3#桩端阻发挥相差10倍以上,1-A1#桩测得的端阻的仅为1-A3#桩的7.71%。这可能与1-A1#桩稍长以及岩石性质差异有关,但另一方面应与进入持力层的起始点的人为判别有关,本工程嵌岩深度与端阻的发挥非定值,以后应进一步研究。

7 结论

(1)泥质软岩岩样的室内饱和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应反映在该施工工艺所反映岩石的真实状态。在干作业人工挖孔桩施工时采用用方便现场置样的天然湿度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可行的,较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更为准确反映人工挖孔桩工艺情况。天然湿度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岩石三轴抗压强度的实际数值关系以后须进一步研究。

(2)干作业人工挖孔桩用泥质软岩岩样的天然湿度抗压强度控制入岩深度,以预埋荷载装置法进行大直径端阻力载荷试验结果作为承载力设计依据的方法,经该工程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3)预埋荷载装置法大直径端阻力载荷试验在加载至预计最大加载值时未出现破坏,今后应采取加大载荷等措施加载至极限,以期充分挖掘泥质软岩的潜力,达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前端试用期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三角形挂篮;悬浇法;连续梁桥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66-2

1 工程概况

某大桥主桥为70m+115m+70m=25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梁长520.0m,桥宽35.0m,分为左右两幅,两幅之间间距为2cm,是连接浏阳河南北两岸的特大桥。全桥双幅共有4个主墩,相应有4个T构,根据总体工期要求,计划投入菱形和三角形挂篮各2对(4只)同步对称施工,本文只对三角形挂篮荷载试验进行分析。

2 挂篮构造设计及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悬浇最不利5#节段,梁段体积73.97m3,约196t设计。挂篮总体装配图如图1所示。

3 挂篮试压方法

由于大桥施工工期紧、任务量大等原因,经多方分析研究,决定在不改变挂篮受力状况的前提下,对挂篮采用主桁简易试压法对挂篮进行模拟试压。主桁架简易试压法步骤如下所示:①择一块平地,将两单片主梁系水平对称放置,中间支点相互支撑,形成相当于箱梁腹板混凝土的主梁受力支点。②将两根主梁后锚用4根?I32精轧螺纹钢对称相连接,形成相当于整体挂篮前端吊带传递力给主桁架的受力体系。③通过千斤顶加压,给主梁前端的精轧螺纹钢筋加载,并测量各级荷载作用下对应的主梁前端的变形?驻l;在试压过程中,千斤顶按最大使用荷载的10%、20%、50%、80%、100%、120%进行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完成并稳压半个小时(最后一级为1小时)后检查各杆件的情况有无裂缝,测试各级荷载所对应的变形,然后进行分级卸载。反复2次。

4 挂篮试压计算

先按整体计算挂篮在1.2倍安全系数下结构受力,后将力分配到三片单主桁架上,得出挂篮预压的千斤顶张拉力。挂篮试压计算采用Midas/Civil2012空间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计算。计算整体有限元模型以及支点反力如图2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角形挂篮边主桁架后锚点反力为-465.8kN,中主桁架后锚点反力-558.6kN,三单片桁架后锚点受力按1:1.199:1分配;边主桁架前支点反力为950.4kN,中主桁架前支点反力为1137.3kN,三单片桁架前支点受力按1:1.197:1分配。对挂篮吊杆轴力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角形挂篮吊带所受最大拉力为168.3kN,所有吊带总拉力为1437.3kN。将吊带所受总拉力按1:1.199:1分配给三片主桁架,并以中桁架分配力作为控制力,使单片桁架受力最不利。因此,三角形挂篮采用主桁简易试压法前端点油压表张拉控制力:

F=1437.3*1.199/(1+1.199+1)=538.71kN。

三角形挂篮主桁架等值变形图、应变图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形挂篮采用主桁架简易试压模型前端最大变形为19.13mm。

5 测点布置

在进行主桁架对拉试验前,在每片主桁架的前端用百分表各布置一个位移测点,监测主桁架前端的下挠变形。

在每根桁架杆件的中截面底部用应变计各布置1个应变测点,监测主桁架各杆件的应变。测点布置如图5所示:

6 试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逐级加载,得到各级荷载下各测点的位移、应变,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通过对××大桥菱形挂篮主桁架对拉的荷载试验过程及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①所测主桁架变形校验系数和应变校验系数均不大于1;②所测主桁架相对残余变位和相对残余应变均未超过20%;③所测主桁架结构稳定性满足要求。

7.2 建议

①施工需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采用泵送混凝土,箱梁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②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荷载的重量,防止出现施工荷载超重的现象;③在1号块的施工过程中实测主桁架前端的位移情况,用于指导2~14号块的施工。

参 考 文 献

[1] 徐君兰,项海帆.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 雷俊卿.桥梁悬臂施工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 邵容光.关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中的若干问题[D].东南大学,2001.

[4] 刘刚亮.虎门大桥辅航道270m连续刚构悬臂施工控制[J].桥梁建设,2001(5).

[5] 纪超.悬臂浇筑连续梁菱形挂篮张拉预压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2014.18.22.

前端试用期总结范文5

关键词:U型渡槽;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 工程概述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由引水枢纽、总干渠、干渠、充水渠及灌区渠系工程等组成,本文所引用渡槽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一流量段上段大型渡槽之一。渡槽槽身为相互独立的3槽预应力混凝土U形结构,单跨40m,共18跨,单槽内空尺寸7.23m×9.0m,槽壁厚0.35m,槽底厚1m,混凝土强度等级C50,抗渗等级W8,抗冻等级F200,设计流量为350m3/s,加大流量为420m3/s,纵比降1∶3000。渡槽槽身总工程量为:混凝土3.25万m3,钢筋5022t,钢绞线1944t。

二、 施工工艺

2.1槽身模板生产和安装

本工程U型槽身模板由外模、内模及端模三部分组成,均在模板厂生产完成,要求所生产的模板刚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以防止工程中模板出现受力变形。

2.1.1外模安装

工程中每组槽身外模由两侧各3块侧模及1块底模构成,模块之间通过契口形式进行拼接,然后固定在支架上。每跨槽身外模由10组槽身组成。为避免槽身外模在工程中出现变形,槽身底模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二次抛物线设置预拱值,根据计算结果,预拱值控制在30-50mm为宜。底模安装完成后需进行复查校核,确保模板的表面平整度和高程误差值控制在2mm以内,轴线偏位误差值和板面缝隙误差值分别控制在3mm和1mm以内。侧模和底模相拼接,并固定在角钢制成的支架上,每块模板的两端各架设一个支架,其上部利用钢管、卡具及工字钢固定。为确保侧模的安装质量,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并严格控制好平整度和高程误差。

三、 混凝土施工技术

3.1原材料选用及混凝土配制

本工程U型渡槽工程具有大跨度、薄壁的结构特性,应严格选用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的各项指标须经过试验确定。为确保工程质量,根据U型渡槽施工特点,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上,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为提高混凝土强度,避免混凝土裂缝的生成,应控制好水灰比和含砂量,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5,含砂量不超过3%,以尽量减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收缩率;第二,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可掺加一定量的非盐类缓凝外加剂,以延长实现混凝土初凝时间[2]。经试实践总结槽身混凝土的水胶比例为0.28,混凝土材料用量(kg/m3)=水∶水泥∶粉煤灰∶砂∶碎石∶超塑化SP1减水剂∶PT-C1引气剂∶UF500纤维素纤维=150∶429∶107∶736∶946∶5.36∶0.0214∶0.9,坍落度为180~220mm,扩散度500-600mm,总碱含量2.31kg/m3。

3.2混凝土浇筑

因为本工程U型渡槽混凝土浇筑的施工量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混凝土运输、浇筑、振捣等的质量控制。混凝土运输时,采用龙门架垂直运送到进料平台,然后通过人工入仓。混凝土浇筑时,每跨槽身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成,并保证浇筑的连续性。底部混凝土浇筑时,下料应均匀缓慢,可多分几层,以方便气泡逸出。整个浇筑时间不宜超过5h,浇筑强度控制在4m3/h。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槽端U型橡胶止水带和预埋件的位置,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移动。混凝土振捣时,因为该U型槽身采用了双层配筋,而且壁厚度较小,振捣难度较大。因此应采用较小直径的振捣棒,振捣过程中严禁与外模触碰,避免影响成型后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为防止支架出现偏移或变形,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应同步对称进行。

3.3混凝土拆模及养护

要加强对拆模时间的控制,工程中应至少同期生产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试块,以用于进行槽身混凝土5d,10d,14d和28d的抗压试验,实现对浇筑混凝土强度的有效确定。当浇筑完成5d,且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可拆除内模;当浇筑完成10d,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可拆除外模的侧模和端模;当浇筑完成14d,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可拆除外模的底模。在正常气温(20℃)条件下,当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结束10-12h后即可开始养护,如在气温较高或干燥的情况下应及早进行。养护过程中采用草帘对槽内混凝土表面进行遮盖,防止风吹日晒,并经常洒水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25d。

四、 槽身预应力施工

钢绞线张拉施工准备期间,确保千斤顶和油泵配套,千斤顶安装位置应与钢绞线在同一轴线上,还要与承压板保持垂直。纵、环向预应力都使用分级加载法整体张拉。纵向预应钢绞线采用一端锚固。一端张拉,张拉端采用圆锚体系,固定端采用P型锚固体系,环向预应力采用两端张拉和扁锚体系,2台设备张拉速度保持一致。张拉顺序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采用持荷5min来消除应力松弛,而不采用超张拉来弥补应力松弛[3]。

1.张拉时机

湍河渡槽工程施加预应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混凝土龄期一般要长于7d;2)槽身混凝土抗压拉力韧性不低于设计拉力韧性等级值的80%。气温较高时,施工时拉力韧性易达到张拉要求,此时应严格控制龄期;低温较低时,施工时龄期够,但拉力韧性增长慢,这种情况应严格控制拉力韧性。因为养护条件的区别,拉力韧性参考值一般以现场混凝土回弹值或同条件养护试块拉力韧性作为指标,而没有用养护室试块拉力韧性作为系数标准。

2.张拉施工工艺

大型浇灌钢筋混凝土U型渡槽工程使用后张法的施工工艺。槽身纵向使用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单端张拉;环向使用无粘结钢绞线,两端同步进行拉伸。为保证槽身受力均匀,纵、环向预应力钢绞线使用两侧张拉。按先张拉端肋环向钢绞线,然后张拉纵向钢绞线,在工序的结尾张拉渐变段至跨中区域环向钢绞线的顺序施工。钢绞线张拉前先单根预紧然后整束张拉,单根钢绞线的预紧力为张拉控制应力的1/10。纵向钢绞线张拉结束,方可进行造槽机外模拆卸,全部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完毕造槽机才能移位过孔[4]。

3.张拉工艺说明

钢绞线的张拉实行双控,以张拉应力控制为核心,以拉伸值进行校验标准。每束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前先计算理论拉伸值和相应的压力表读数,以此作为张拉施工的参考,每一束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时都应做详细的记录。实际拉伸量应不超过理论拉伸量的±6%,当拉伸量超过±6%时应查明原因。

五、 总结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丹江口水库的输水的工程施工案例,对大型现浇钢筋混凝土U型渡槽施工技术进行介绍,对大型浇灌钢筋混凝土U型渡槽施工工艺、混凝土施工技术、槽身预应力施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是要建造质量过关、功能齐备的大型现浇钢筋混凝土U型渡槽就必须严格的遵照工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标准进行。

参考文献

[1]孙鹏.大型现浇钢筋混凝土U型渡槽施工技术简析[J].山西水利,2015(1):28-29.

[2]刘宇亨.卢秀佳.常利武U型渡槽无对拉筋模板施工技术[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5):88-89.

前端试用期总结范文6

    关键词:在系统可编程 双口RAM 多轴运动控制卡

当今,数控系统正在朝着高速度、高精度以及开放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高速度、高精度是通过控制执行部件(包括运行控制卡及伺服系统)来保证的。以往的运动控制卡主是基于单片机和分立数字电路制作的,用以实现位置控制、光栅信号处理等功能。由于器件本身执行速度慢、体积大、集成度低,并且结构固定,电路制作完成以后,无法改变其功能和结构。采用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应用ispLSI器件开发的PC——DSP多轴运动控制卡,能够完全解决上述问题,适应数控系统发展的需要。

1 ISP器件及其优点

ISP(In-System Programmability)器件,是美国Lattice半导体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出的一种新型高密高速的现场可编程数字电路器件,具有在系统可编程能力和边界扫描测试能力,非常适合在计算机、通信、DSP系统以及遥测系统中使用。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与传统逻辑电路设计比较,其优点在于:(1)实现了在系统编程的调试,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2)无需使用专门的器件编程设置,已编程器件无须仓库保管,避免了复杂的制造流程,降低了现场升级成本。(3)使用ISP器件,不仅能够在可重构器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自己的系统,还可以在不改变输入、输出管脚的条件下,随时修改原有的数字系统结构,真正实现了硬件电路的“软件化”,将器件编程和调试集中到生产最终电路板的测试阶段,使系统调试数字系统硬件现场升级变得容易而且便宜[1]。

2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应用

2.1 系统描述

本所自主开发的多轴运动控制卡采用的是主-从式PC-DSP系统。PC机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则作为系统执行者,以高速度进行算法实现、位置调节和速度调节,然后经过16位的D/A将数据送给伺服控制单元。系统不但可以进行高速度高精度控制,同时也是一个DSP伺服系统的开发平台。

PC运动控制卡采用美国德州公司DSP芯片TMS320F206作为系统的核心,运动控制卡由ISP模块、DSP-PC通信双口RAM模块、光栅信号输入模块、数/模转换电路模块四部分组成(见图1)。其中,ISP模块中包括了可变地址的译码电路、输入输出缓冲/锁存器电路、11位的自动加计数器电路、双端口RAM的控制电路以及PC机和DSP测验握手电路。本系统使用Lattice公司的ispLSI系列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这一部分数字电路和逻辑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2.2 双端口RAM访问控制的实现

对于本系统来说,PC机要发送控制指令和进行大量数据计算,数据交换应尽可能占用较少的机时和内存空间;此外,PC机的系统总线与DSP之间还要进行大量可靠的数据传输,它们均过多地占用CPU时间,导致CPU效降率低。使用双端口RAM,交换信息双方CPU将其当作自己存储器的一部分,可保证高速可靠的数据通信。我们选用2K×8bit的IDT7132,完全能够满足本系统中数据交换的要求。对双端口RAM访问,一般有三种方式,即映射内存方式、DMA方式和扩展I/O方式。映射内存方式访问双端口RAM,不需要周转,访问速度快。实模式及保护模式下,能对确定内存空间进行访问,实现对RAM任意存储单元读写;但在32位的Windows98和Windows NT操作系统下,不支持对确定内存空间的访问,要访问双端口RAM必须编写复杂的硬件驱动程序,难度很大。DMA方式访问端口RAM,传送数据的速度灵活、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可以按实现要求分配I/O端口,实现对双端口RAM所有存储单元读写,这种方式软、硬件设计都很简单。所以,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是最佳方案。

从技术上来说,PCI总线是最先进的,不仅速度快,而且支持即插即用等特性,但控制卡上双端口RAM芯片是8们的IDT7132,而PCI总线是32位。为了简化设计,对PC机一方,采用了16位ISA总线, 通过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实际占用了两个I/O端口地址,一个作为计数器预置端口地址,一个作为双端口RAM读/写端口地址。PC机在读/写存储器之前,首先要通过预置数端口,用输出指令将要访问RAM存储器的起始地址置入11位可预置加计数器中;以后每访问一次读/写端口,执行一次读/写操作,计数器中的地址就自动加1,计数器输出指向RAM的下一个存储单元。这样,简单地执行I/O指令,就可以传送一批数据。而下位的微处理器(DSP)采用的是存储器访问方式,它将IDT7132的2K空间映射自己的外存储器中,实现对双端口RAM的任意存储单元的访问。

在PC机和DSP对端口RAM访问时,只要不是同时访问同一个存储单元,就允许两个端口对片内任何单元同时进行独立的读/写操作,而且互不干扰。但两个端口访问同一存储单元,会造成同时写或者一侧读一侧写的访问冲突,因此应避免这一访问冲突发生。由于片内逻辑促裁可根据两偶片选或地址信号同时到达的差别(小到5ns),对后到达一侧进行封锁,并同时输出一个BUSY(约25ns)的低电平脉冲信号,利用这一信号,便可解决访问冲突问题。一般来说,标准的ISA总线周期为3个时钟周期,若主板ISA总线时钟为8MHz,则一个时钟周期为125ns;若总线时钟为6MHz,则一个时钟周期为167ns,相应的16位总线周期时间分别为375ns和501ns。所以对于PC机来说,可以将BUSY信号接ISA总线的I/OCHRDY信号线,总线周期中会自动插入一个等待周期(最多可达10个时钟周期),直至BUSY信号拉高;同样,对于DSP,BUSY信号接DSP芯片的READY信号线,系统总线也会自动插入等待周期,从而避免了PC—DSP对双端口RAM的共享冲突。

    无论是PC机还是DSP,传送数据后都需要通知对方及时提取数据,以免后面数据对前面数据覆盖,这就需要协调PC—DSP间的数据交换。通过中断控制器可实现数据交换过程中两个CPU之间相互中断。对于PC机写RAM操作完成之后,PC机通过端口1将中断控制器2(DSP中断控制器)置位,DSP响应中断后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在子程序中,DSP可以通过端口4将中断控制器2复位。同理,DSP也可向PC机发中断,PC机响应中断后进入断服务程序。

2.3 器件选择和输入方法

选择可编程逻辑器件型号时,应注意到ISP模块电路总共使用I/O管脚数目为52个,大约需要10~20个GLB单元。所以选用ispLSI1032E-100LJ84芯片来实现ISP模块电路,它的集成度达到6000门,具有64个I/O引脚,寄存器超过96个,32个GLB单元,系统速度为100MHz,从资源和速度上能够满足该多轴运动控制卡的需求。同一芯片内的门电路、触发器、三态门等参数特性完全一样,抗干扰性能比原来分立器件构成的电路也有极大的提高,完全可能实现全数字的I/O电路。

使用Lattice公司提供的数字系统设计软件ispEXPERT,逻辑设计可以采用原理图、硬件描述语言(HDL)以及两者混合采用三种方法输入。本设计采用ABEL—HDL语言输入和编写测试向量,并且使用自己开发的编程板完成对器件的编程和下载。

2.4 主时序设计

以PC机为例,访问双端口RAM分以下两步完成:

第一步是向PC机I/O端口中的数据端口送数据D0~D12,D0~D10(访问RAM的起始地址)送至计数器,D11作为可预置计数器的LOAD信号;当D11为1时,计数器装入预置数。D12作为读写控制位,D12为1时,PC机对RAM写操作;为0时,对RAM读操作。

第二步是通过PC机ISA总线的I/O端口读写RMA,每完成一次读/写,计数器输出就指向下一个要访问的RMA地址单元。时序如图3所示。

3 功能仿真

为了保证本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在对ISP器件下载以前,首先对系统进行功能仿真。功能仿真的输入信号由ABEL-HDL编写测试矢量给出。仍以PC机访问双端口RAM为例,系统的功能仿真波形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假定访问RAM的0x006地址,在LOAD(D11)信号到来后,当IOW的上升沿到来时(见图4中1所示),预置数(OA3 OA2 OA1 OA0=0110,即十进制数6)写入计数器。然后对双端口RAM进行读操作,PC读信号(IOR)下降沿到来(见图4中2所示),这时RAM的OEL端(数据输出控制)为低电平(数据输出有效),CEL端(RAM片选)为低电平(选中),RWL(RAM的读写控制)置高电平(读有效),PC机读取RAM中的数据;当IOR上升沿到来时(见图4中3所示),计数器输出地址加1(OA3 OA2 OA1 OA0=0111,即7),指向下一RAM地址。在预置数重新写入计数器后(见图4中4所示),对双端口RAM进行写操作。PC写信号(IOW)上升沿到来,OEL端置高电平,CEL端置低电平,RWL置低电平(见图4中5所示),PC机将数据写入双端口RAM中,计数器输出地址自动加1。同理,DSP访问双端口RAM也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