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论文范例6篇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范文1

1.1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全面,缺乏全局性。目前,不少企业的预算编制部门和工程项目实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企业在编制工程项目预算时,未能全面考虑各个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因此编制出来的预算不准确,致使某些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成本、预算失控的现象。

(2)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控,不同工程项目之间有混用预算的现象。工程项目在实施前都进行了严格的可研论证、立项审批、概算批复。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的监管不到位,同时施工单位缺乏相应的预算意识、对建筑标准的把握,投资额度的控制和设计深度的复查也不严格,造成了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项目要求和内容。而这个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的监控,因此对由于变更产生的额外费用并没有有效的监督。同时也就出现了为避免调整预算而在不同工程项目之间混用预算的现象。

(3)预算控制不严格,未进行分项控制。工程项目由于投资金额较大、实施内容较多,我们在编制概预算时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项预算。但目前还有不少项目的预算控制只实现了预算总额的控制,对于分项并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来实施。这样一来,经过科学合理测算的项目预算就形同虚设了。

(4)预算执行结果考核不严。很多企业只要项目顺利完成竣工验收就认为项目已经完结,缺乏对预算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这实际就是对预算管理的不重视。财务人员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其工作往往被认为是收款、报销,对预算管理存在错误认识;业务部门只负责技术、施工等,缺少预算管理意识,甚至认为预算管理约束了他们;还有些项目部门的领导对预算不重视,在执行过程中敷衍了事。这种种情况使得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浮于表面,落不到实处。

1.2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

(1)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改进预算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项目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控、预算完成评价、预算绩效管理,改变“重工程轻预算”的状况。更加合理的评估项目所需资金,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

(2)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建立起一批高效率、负责任的项目管理团队。预算绩效评价将会使项目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对项目预算高度重视,进而更加用心的跟进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每一步。而这种以项目预算为导向、以项目建设目标为中心的管理团队必将是强大高效的团队。

(3)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提高项目投入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审批、建设、入账支付,到最后的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的预算执行对比。凡是非预算内的资金使用将会及时被发现、反馈和禁止。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就大大提高了。

(4)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2如何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1)编制科学有效、覆盖全局的项目绩效预算。将绩效管理理念引入预算编制,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项目发展计划部门在立项审批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资金预算,并做好项目事前预期绩效审核评定工作,确定项目需达到的预期绩效。绩效目标必须具体、科学、可量化。项目预算的编制要围绕项目绩效,以实现最优绩效为目标,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预算具体编制当中必须明确项目每一阶段的绩效信息及相关的评价措施。

(2)取行之有效的全过程监控手段。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真正达到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就必须实现预算执行有监控。首先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控制制度,用以规范项目预算执行和监督;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开展全过程预算管理信息化工作。对项目预算编制、执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信息化管理。采用预算编报软件、预算审核软件、预算管理软件、预算绩效评价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形成预算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预算超支预警、预算控制、预算绩效评分等管理分析文件。落实贯彻“目标控制,分级实施,细化到月”;“权责明确,严格管理”的预算管理基本原则。通过这些手段来全面监控项目预算的执行和绩效完成情况。

(3)建立全过程的绩效报告制度。各项目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向财务管理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预算绩效报告,说明项目预算绩效的完成进度、存在问题、纠正措施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使企业领导层能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目标完成情况;如果出现偏差也能及时得到更正。

(4)完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绩效评价分为阶段评价和完工评价。阶段评价是针对跨年实施项目,即需要2年及以上才能完成的项目。在年度结束时,对项目在这一年内完成的情况做出评价。完工评价是对项目已完工,项目预算已不再使用的项目做出的整体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效果指标、产出指标、效率指标、成本效益指标、使用对象满意度指标等。重点考察绩效目标是否实现、资金预算使用是否合理合规。绩效评价结果得出后,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以后项目支出的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项目实施的改进计划并督促落实。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范文2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利行政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指标和评价办法,对水利财政资金的执行、实施情况以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实绩和效果进行的综合考核评价,旨在使水利财政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

(1)开展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4年是湖南省水利全面深化改革年,按照省政府和水利部《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的部署,完成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基层服务体系和水价等5大改革任务,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就是要促进职责履行,提供优质的水利公共服务产品,提高水利行政效能。与此相适应,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必须以效率和效果为重点,增强水利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积极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大局。

(2)开展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水利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举措。

水利财政资金有90%以上是基本建设投资,水利财政资金的管理绩效直接关乎民生。水利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既要求有规范的管理程序,先进的管理技术,更要求水利资金的投向目标明确,科学合理,体现民意,发挥效益。开展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推进水利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平衡水利财政资金在收入与支出、分配与管理、数量与质量上的关系,合理地配置水利资源,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3)开展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抓手。

随着预算公开的逐步推进和预算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水利财政资金在水利项目上的实施情况,直接反应出水利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将水利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分配科学、使用规范、管理完善,使水利财政资金切实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水利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2提高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水利预算编制要突出科学性。

将“大事优先,绩效优先”的理念融入预算编制环节。要把水利预算资金分配作为重点,在预算资金分配阶段即考虑绩效考核要素,拓宽思路,通过竞标水利财政资金,强化预算单位自身的竞争意识,明确水利预算编制思路,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建立水利预算资金分配程序和规则,借助外部专家库的力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把握预算分配的合理性,不断挖掘预算资金潜力。同时,辅以因素分配法等客观分析数据,充分发挥水利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预算分配过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完整的制度化过程中科学分配资金,实现资金分配的透明公开,使水利预算编制符合水利发展和水利管理的要求。

(2)水利预算绩效目标要突出合理性。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水利项目具有工程类别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因此,水利预算绩效目标要结合水利项目的实际,按照水利预算规模和内容,设置预算绩效目标,要详细说明为达到绩效目标拟采取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资金需求、信息资源等,并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同时阐明预期产出及效果、服务对象或受益人满意程度等。绩效目标要清晰、可量化,以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监控和预算完成后实施绩效评价的对照比较和考核。

(3)水利预算执行要突出约束性。

预算执行效果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水利预算执行要与绩效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明确时间节点,建立预算执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尽量减少预算调整,严格规范水利预算的资金项目调整、下达追加等的业务办理程序,进一步落实支出责任,以保证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完整。

(4)水利预算绩效监控要突出锲入性。

水利预算要建立动态绩效监控机制,及时反馈预算绩效信息,通过采集绩效运行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纠偏扬长,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跟踪监控过程中发现绩效运行目标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预算单位应迅速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防止偏离预算绩效目标。

(5)水利预算绩效评价要突出客观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要客观真实地反映水利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效果,就要以水利预算绩效目标为依据,以水利项目实施效果为重点,以水利项目的实施过程为评价内容,既关注项目的实施情况,也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要通过规范绩效评价程序,实现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的点面结合,通过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提升绩效评价质量。

(6)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要突出权威性。

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要结合水利预算资金的安排,体现项目决策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要结合项目的建设管理,促进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要结合体制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长效机制的建立。只有把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落到实处,才能使水利财政资金切切实实在民生项目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3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结构。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财政资金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因此需要发挥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领导机构的职能作用,形成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通过责任分解、过程管控、跟踪监督,引导管理对象强化自我管理。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领导机构要积极协调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保持预算绩效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2)加大宣传力度。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作为3完善注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重点环节重点推进政府搞投融资,核心是运作资本,起点是运作资源,变资源为可增值的资本,变资本为可融资的资产,并形成一头连接政府所掌控的资源,一头对接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良性闭合循环。当前,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总体上是货币流动性过剩,CPI连创新高。各类资本包括金融资本,都在寻找有效益、有回报、有前景的项目。搞活投融资,一个重要前提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宁让项目等资金,不让资金等项目”的理念,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提高项目成熟度,增强项目融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政府性项目投资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减少低效投资,杜绝无效投资。地方配套补助重点应放在前期工作阶段,只有通过长期稳定的注入前期工作经费,才能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促进项目成熟,实现既定的融资和建设目标。重点水源工程专项资金以县(区)间互助的形式集中用于在建项目,资金跟着项目走,5年一个周期进行平衡,5年内各县(区)筹集的资金原则上全部返还各县(区),少数无法平衡的则滚入下一个5年周期调配。水利专项贷款资金则重点用于项目开工前期上级补助不到位时的应急,上级补助资金到位后,除满足归还到期贷款外,通过置换调剂借给其他具备合法手续的项目使用,尽可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县(区)也应建立相应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确保不错过新一轮水利建设机遇期。4健全制度保障、严格规范运作,有效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高度重视风险控制,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为保障,规范运作,强化监管,提升信用,做到举债规模与政府投融资主体掌控的资源总量相对称,与政府投融资主体具备的偿债能力相对称,实现融资规模最大化、债务风险最小化,确保“借得来、投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为此,我们要完善政府投融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投融资运作行为,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形成程序严密、运转高效、监管到位、有效制衡的管理约束机制。水利建设的新一轮机遇期已经来临,如何破解长期制约当前水利建设发展的投入瓶颈问题,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在新形势下有所作为。因此,我认为以市场手段融资解决水利项目投资问题,发挥融资平台公司对资金的放大、应急作用,是当前水利建设的现实需要;做实水司,规范公司运作,是争取金融部门支持、搞好水务投融资工作的基础;用好用活现有财力,建立前期费有偿滚动使用机制,高质量做好前期工作是确保项目满足贷款要求的前提;继续筹集重点水源工程专项资金,实行县(区)互助,超前落实地方配套,是争取上级支持,实现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水利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注重舆论宣传,使“权责要对等,用钱必问效”的理念深入资金管理的过程,改变过去“重投入、轻支出、重使用、轻效益”的管理模式,树立起水利部门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的观念,把有限的水利财政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强化制度措施。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根据财政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新形势和水利预算管理的实际需要,水利部“将水利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列为年度重大研究课题,委托财政部财科所等权威机构承担,开展建水利绩效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研究工作,立足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分析,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查找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难点,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议关键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稳步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一、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通过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它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我国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成就与问题

1、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水利绩效管理工作,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近十年的试点实践,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树立了重产出和结果的绩效理念,增强了预算单位的“成本――效益”观念,各部门各单位支出责任意识逐步加强,增强了资金分配及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了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存在的问题

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绩效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西方发达国家也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从总体看,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整体上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思想认识 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等环节还存在一定问题。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面偏小,范围偏窄,资金量较少

目前,水管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上尚未开展试点项目缺乏事前绩效目标的设定,大多是事后评价,评价质量有待提高,部分试点流于形式。

(2)绩效评价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参与者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而目前参与者很少参与有关的专业系统培训,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规程掌握不足,对绩效评价指标绩效目标的理解也有差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思想观念陈旧,绩效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重产出 重结果的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4)绩效评价指标设立及体系建设不完善

水利预算项目既有经常性专项业务费支出,也有建设和购置类支出房屋维修类支出政策研究类和管理类支出,同一类支出中的不同项目也有很大的差异,很难找到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覆盖所有水利预算项目,而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侧重于合规性评价,忽视效益性评价;注重支出项目本身的评价,缺乏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投入指标多,产出指标少;加上水利预算项目缺乏应有的基础数据,评价结果难以和同行业同类型项目平均水平相比较,导致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5)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中国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同,相应的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中国国情和水利事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较少,制度建设滞后,覆盖面还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和统一规划,相应制度和规范化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三、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

探索建立普遍适用于水利行业管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比较完整和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建设,定期在相关部门间展开理论培训和学习工作,夯实理论基础,使从业人员拥有高度的理论修养水准,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力争使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2.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工作要认真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重点关注这些国家在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财政支出、水利管理财政资金支出等方而的绩效管理做法,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改革经验。要认真系统研究总结国内部分省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方而的实践探索,为推动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操作层而的方式方法。要细致深入地研究水利财政资金支出的特点特性,逐类逐项地总结提炼出每一类资金支出后的产出和效益指标,并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逐步解决绩效日标不明确,绩效指标不细化、不量化,绩效评价标准不明确、不科学等现实问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绩效指标库。

2、进一步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

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绩效管理培和经验交流,增强单位预算绩效意识,提高广大预算绩效管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不同方式,积极宣传预算绩效文化,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大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水利财政资金支出领域涉及范围内广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典型做法、经验效益等,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将财务管理人员,水利财政资金支出责任人,参与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纳入培训范围,不断提高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

3、加强水利事业发展计划的制订,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规划制度

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单位职责在深入研究、详细论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遵循科学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重要水利专业和专项规划、水利发展与改革重大基础性研究、水利业务工作需求等为依据,编制预算项目规划,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规划制度。

4、完善管理机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组织领导

经过协调.水利部初步构建起了预算绩效组织管理体系,管理体制从单一的财务部门管理向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齐抓共管转变。对于“防汛”“水质监测”等涉及单位较多的经常性专项,水利部明确由业务分管副部民作为单位负责人,相关业务卞管司局的负责人作为项日负责人的管理体制,由财务司会同业务卞管司局,对各项日单位提出的绩效日标和评价指标进行汇总审查,并共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评价报告经部领导审定后再正式上报财政部。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财务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人事、规划计划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单位要设置专门办事机构,负责绩效管理。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形成财务部门居中,各级水利部门要成立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本级及所属单位预算绩协调、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具体部门分头实施的齐抓共管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

5、多方参与,努力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水利部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既坚持由财务管理部门牵头,做到责任明确,又坚持邀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与,借助行业专家和社会中介的力量,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在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水利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年度绩效管理试点范围和绩效日标管理工作,组织绩效评价工作,并对预

算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业务部门参与项日绩效日标、指标值的审核、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预算管理与业务工作的结合,而且有利于业务部门进一步理清各项日单位职责落实和业务开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水利部还积极探索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智库,在水利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环竹引进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对于一些支出规模人、专业性较强或复杂程度较高的项日,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介入绩效评价全过程。从绩效日标的设定、实施过程

的中期监控到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均有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专业参与评定和指导,不断提高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的专业化程度。

6、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

把预算绩效问责作为行政问责的核心,建立结果信息公开机制,逐步将结果纳入人大监督程序,并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对外。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一门新型的财政工作,我国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不懈探索,也要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成果,努力借鉴外国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力争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于振善.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年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作者简介:郑彩云(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财务处,会计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10-03

一、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及评述

1.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进展

我国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是在国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本文在进行实践回顾时,首先对我国的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进行了介绍,以期更好地展示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发展脉络。

(1)我国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一直是中央政府努力推进的工作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完善预算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近年来,为顺应政府绩效管理发展需要,中央财政积极探索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试点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5年5月,财政部颁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将预算绩效考评范围从项目支出扩大到部门预算支出。

2009年6月,财政部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同年10月《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作出指导。

2010年6月,财政部预算司成立预算绩效管理处,专门负责研究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011年4月,财政部召开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明确预算绩效工作的定位是“预算绩效管理”,并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同年7月,财政部印发《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具体指导各省市、行政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012年9月,财政部又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对预算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任务进行了中期设计。

总体而言,国内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主要是以实施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实践中遵循了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原则,内容上从项目支出考评逐步发展到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范围上从中央财政逐步扩展到地方财政,循序渐进、逐步开展。不难看出,作为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主推者,中央财政部门已经在政策方针、制度体系以及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做好了基础和铺垫工作,建设成果大大填补了我国绩效预算管理在制度和体系建设方面的空白,也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和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思路一致,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也遵循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原则。从2003年起,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绩效预算管理相关办法和推行绩效评价试点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2003年,教科文司在中央本级教科文部门开始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试点工作。为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教科文司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对于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的范围、原则、依据、内容、组织实施及考评结果应用进行了具体明确,标志着中央高校在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方面开始了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切入点的制度探索和尝试。

2004年,财政部教科文司从2002年中央级教科文项目中选择了七个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此次试点工作率先在项目管理中引入了绩效考评制度,探索出了一套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后续的项目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2005年9月,财政部印发《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考评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分步实施的中央高校项目绩效考评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依据。

2008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提出要按照“目标明确、分类考核、先易后难、稳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在中央高校预算中引入绩效拨款机制。至此,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已经拉开帷幕。

2009年12月,教育部直属的部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首次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本次绩效评价报告为丰富高校绩效评价乃至绩效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等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建设思路。

相对于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而言,我国的中央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略显不足,尽管在绩效评价试点和办法制定上做了初步尝试,但是在树立绩效理念、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

(3)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以北京市为例,不论是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还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北京市在地方政府中都处于前列,北京市属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实践在相关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中具有前瞻代表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梳理。北京市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工作主要由北京市财政局、市教委在各自业务权限下探索推进。

2006年,北京市财政局颁布了《北京市市级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将逐步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2007年,北京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颁布《北京市本级教育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从教育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制定的背景和依据、考评内容和方法、考评的组织实施、考评结果的应用以及考评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为高校预算项目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8年,北京市教委启动高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测试(试点)工作,选择了4家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绩效测评,成为北京市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的首次尝试。到2009年底,北京市教委已完成了对4家高校的现场考评与会议考评工作,高校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也处于酝酿之中。

2011年3月,北京市制定《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将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纳入考核内容的新型预算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绩效奖励与标准拨款相结合的经费分配制度”等任务目标。至此,北京市已将推进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纳入了常规化议事日程。

2011年12月,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市属高校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会议,要求各高校将“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教育数据填报至市教委市属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测试版)中。该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其市属高校的运行特点设计了34张表,从不同层面对包括预算管理绩效在内的高校总体管理绩效进行数量化的评价,在构建和完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前瞻性设计,也标志着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探索进行了初步尝试。

2013年6月,北京市教委颁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所属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从职责分工、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进行了明确,首次在制度层面为北京市属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成为北京市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的又一重大突破。至此,北京市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与中央高校相比,北京市在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试点,并且成效显著。包括逐步制定了专门针对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预算绩效评价的试点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这些实践探索的推进,必将为推动北京市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践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和国际上的发展脉络相似,它的发展也是在公共财政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得以推进的;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又是以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为切入点的。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建设,包括政府在内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包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了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框架、有效开展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了绩效预算管理的试点范围以及积极探索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等方面。这些建设成果的取得为我国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

相较而言,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虽有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发展障碍: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只有地方教育部门(比如北京市教委)就所辖范围内的高校制定了绩效预算管理办法,而国家层面相关的制度办法尚未出台;在主体意识强化方面,目前绩效预算意识只在地方财政主管和教育主管部门得到重视,而各高校主体在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绩效预算观念亟需强化;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尽管目前学者对于绩效指标的体系设计研究甚多、成果丰富,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科学的指标体系,从国家层面专门针对高校的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正式出台;在绩效预算管理评价试点方面,国家和地方高校绩效评价试点也是各自为政。当然,出台全国性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设计科学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诸如北京市等各地方高校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作为支撑,更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加大对相关研究实践的支持力度,加强绩效预算理念的宣传力度,只有逐步构建起“以地方试点经验为支撑、以国家制度体系为框架、以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的绩效预算管理体制,我国的高校及预算管理改革才会得以长足发展。

二、优化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建议

针对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实践现状和存在的制约,笔者对于优化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绩效预算法规体系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根本和指南。不论是普遍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还是具有特殊性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都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从我国研究与实践现状来看,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但是已有的关于绩效预算管理的法规或办法内容简要,且相互之间不能统一,缺少对于绩效预算管理进行全面详尽、科学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因此,从国家政府层面而言,应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并整合现有办法,参考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的最新经验,不断完善法规体系,使之更加科学有效的为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部门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2.统筹规划,加大研究投入力度

我国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涉及的主体多、领域宽、范围广、操作难度大,且正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各自为政、侧重某方面展开,而试点部门也仅是根据部门或行业特点小范围探索,经验缺乏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由政府层面推进的相关专题研究少之又少,实践中对于政策制定有实质性帮助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因此,国家层面应该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可以成立专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政策研究的课题基金,选择一些知名学者以及具有丰富的预算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配以充足的经费支持,将全国最优质资源和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整合一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实质性突破,必将会大大推动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

3.科学设计,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是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核心因素,科学、合理、适用的评价指标将直接有助于绩效预算管理的成功推进。而目前,由于我国的部门预算绩效考评尚处于探索阶段,财政部门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与文件,专门针对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正式出台,尽管国内学者在此方面做了不同角度的设计,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导致各高校在绩效评价指标选取方面显得无所适从,绩效评价也是各自为政。因此,建议由财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牵头,科学研究、精心设计,尽快制定出台一套科学、系统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而各高校则可以参照上级部门设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设计学校内部的绩效指标,从而为科学有效的开展绩效预算管理提供合理依据。

4.强化观念,树立绩效预算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内部传统的计划预算观念深入人心,公众绩效观念淡薄,“重投入、轻管理”,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尽管现在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也已经认识到绩效预算的重要性,但许多高校主要领导及校内部门负责人对于绩效预算管理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触动利益的改革,由于学校整体绩效观念的欠缺,财务部门在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践探索时也是孤注一掷,得不到校内中高层领导和部门的合力支持,导致绩效预算管理探索工作推进迟缓。未来几年,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成功开展绩效预算管理也必将成为各高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转型、脱颖而出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国家财政部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已经开始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推进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做好了一定铺垫,各高校应紧紧跟上上级步伐,强化观念,牢固树立绩效预算意识,从学校领导到职能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想办法培植高校的绩效文化理念,不断把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推上日程。

参考文献:

[1]杨桂范.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与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王立会.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范文5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财政部将其定义为: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现有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中融入绩效理念,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它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

高等学校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仍然需要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用,注重产出和结果。因此可将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定义为:预算绩效管理是在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以及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中,树立以绩效为目标的思想,实现预算和绩效的匹配,改善高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美国对高校的绩效评价主要由民间机构检查和监督,评价的结果将作为政府教育拨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英国高校绩效评价主要是高校进行自评。《英国大学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由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三部分组成。

陆媛(2006)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体系设计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戴晓燕(2007)借鉴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经验,从前期预算绩效编制、中期预算执行绩效控制、后期预算绩效考核、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反馈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财务预算实施绩效管理的具体途径。

王立会(2012)在研究绩效预算的理论基础上,引出绩效预算的内涵特征,指明了高校预算绩效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完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议。

王倩倩(2014)介绍了相关的制度文献、国外高校的预算管理情况和国内学者对高校预算管理研究的现状,针对 S 大学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侧重从预算管理信息化和预算绩效评价两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监控为保障、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关键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模式。以下从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四个方面结合湖北省省属高校Y大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Y大学近年来逐步从“投入型”预算向“绩效型”预算转变,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

1.绩效目标编制逐渐科学合理,但项目整合后的绩效指标难定。

Y大学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用款单位编制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目标时经过调查研究,绩效目标从数量、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尽量细化量化。高校绩效目标按大项编制,例如,其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专项,包括人才培养项、学科建设等四个小项,每个小项下面还涉及多个子项目,学校预算执行落实到校内各业务处室,使得大项目绩效目标不能完全覆盖各子项目,执行后对子项目的考核难以衡量。

2.预算管理制度尚在健全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Y大学目前的绩效考评工作主要是针对财政专项的绩效考评,每年向省财政厅报送上一年度财政专项的绩效自评报告,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绩效评价工作情况、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缺乏对学校部门的整体评价。预算管理部门没有对归口部门绩效自评结果的准确性做进一步的审核。

3.绩效监控每月开展,但监控运行仍有困难。

通过每月对项目执行情况的通报,控制项目用款进度,促进项目按进度执行,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年终突击使用、集中用钱的情况。但由于时间紧,项目多,且科研等项目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周期,部分项目的绩效目标不便于量化考核,导致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运行情况的监控不够及时、全面和具体。

四、相关建议

1.完善与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参照省财政厅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年度绩效目标编报、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及评价操作指南以及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

2.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建立全面丰富、科学合理、可行可控的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绩效预算 目标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七年来,我国已经在绩效预算评价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界对绩效预算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开展了绩效预算的理论探索和试点实施工作。但是关于绩效预算的一些基础问题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比如绩效预算的内容包括哪些?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推行绩效预算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具体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各阶段的目标,哪些部门应当完成哪些工作?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实施绩效预算就像开了一艘没有罗盘的轮船,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目前我国在实施绩效预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例如绩效预算实施受到一些部门的抵触、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不规范、绩效评价没有贯穿预算全过程、绩效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等。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对上述一系列基本问题给出一个清晰的回答,对如何正确、有效、规范地实施绩效预算给出一个明确的可行的路径规划。

二、绩效预算包含内容的逻辑关系界定

1.绩效预算所包含的内容

绩效预算的内涵是:绩效预算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注重预算的效率和效果的科学化、民主化的预算。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学习私人部门的绩效管理和运行方式,以更有效率的方法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但仅仅了解绩效预算的内涵是不够的,我们同时应该弄清楚绩效预算的具体内容,及其各方面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理解各种情况下所指“绩效预算”的真实意思。笔者认为绩效预算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将绩效理论应用于财政资金支出结果的事后评

(2)将绩效理论应用于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结果

(3)将绩效理论应用于预算部门自身的工作评价

(4)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于绩效沟通和绩效管理

(5)将绩效理论扩展应用于政府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2.绩效预算所包含内容的逻辑关系界定

绩效预算是一个系统工程,短短四个字却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绩效预算应包括5个层次的内容,他们之间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只是对财政资金支出结果的评价,是实施绩效预算试水阶段。第二个层次是对预算的全程评价,主要目标是将绩效方法引入到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阶段,实现预算全过程的绩效管理。第三个层次是对预算工作自身的评价,即预算工作的的绩效评价,它和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的绩效评价对象不同,预算绩效评价的对象是预算工作或者预算部门自身,而第一、二层次的绩效评价对象则是预算资金。第四个层次则是在获得全面的绩效预算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有效地应用结果,切实发挥绩效预算结果的价值,促进部门之间的预算工作的沟通,并为下一年度的预算制定作出指导。绩效预算的第五个层次则是将绩效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项行政工作中,这既可以说包括在绩效预算之中,因为它构成了绩效预算实施的环境,也可以说已经超越了预算本身,成为政府的绩效管理。

三、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目标规划

在了解了绩效预算的内涵与内容之后,我们进而探索绩效预算是否可以在我国实施以及用它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至于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许多学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论证,此处不再赘述。此处笔者试图探索绩效预算的根本目标,及其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以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提供明确的行动方向和优先次序。

1.根本目标

政府实施绩效预算的根本目标就是对预算过程实施科学化管理,追求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最终更加有效地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

2.短期目标

在绩效预算实施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尤其是定性指标。相比较而言,项目预算比一般预算的结果和产出更容易定量化,更容易测量和评估。所以在短期,我们主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项目预算的全程绩效管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目标:

(1)实现各地区、各部门项目预算的财政资金支出结果的绩效评价,建立和完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预算的理论和方法在政府部门普及开来。

(2)将绩效理论应用于预算资金的分配环节。即要求部门在申请项目预算时提交绩效预算计划报告,其中应包括该项目预算的绩效目标,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该项目的工作程序、方法、所需资源等。由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对该项目的绩效预算计划报告进行绩效预测和评估,决定是否拨款和拨款数量的多少,实现事前的绩效评估。

(3)将绩效预算应用于预算的执行环节,用事前的绩效计划报告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不仅要看花钱的进度,更追踪促实际项目的实现的数量、质量;资监督源分配合理性、资金使用情况等,促进项目的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4)在项目执行完成以后,由对该项目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主要依据初期项目预算申请部门提交的绩效预算计划报告中的各项指标;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公众对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应当是绩效评价的主要参考意见,注重公民取向。最终整理、分析出该项目的绩效评价总体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向公众公开说明。

3.中期目标

(1)实现对一般预算的绩效管理

在实现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开始对一般预算进行绩效管理。这一预算的主要产出就是各单位的行政效率,行政人员工作技能,各单位提供特定公共产品的效率等。对一般预算进行绩效管理,其实是为政府部门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2)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约束激励机制

在实现对预算过程实施全面的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绩效评估的结果就应当开始发挥它的价值。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财政部门可以辨别各个部门预算执行的质量,因而可以为后期的预算决策提供科学指导。对于预算执行质量高的部门,给予激励,而对于预算执行质量差的部门给予指导,并且在后期的预算中调整预算计划。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了预算决策、预算执行、预算评估的三位一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4.长期目标

通过一般预算的绩效管理推进政府部门的全面绩效管理,完成绩效预算实施的制度环境改革。这一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预算本身,而是扩展到整个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改革。也就是说绩效预算的长期目标是以绩效预算为突破口,最终实现政府绩效管理,实现为公众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

四、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路径规划

由于实现项目预算的全面绩效管理是绩效预算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仅就如何实现这个短期目标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实现绩效预算的路径,就是一条扫除前进障碍,提供有利条件的路径,其实也就是为绩效预算的实现提供各种支持的这样一条路径。要成功地实现绩效预算的短期目标,主要需要以下几点现实支持:

1.思想支持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行政观念约束,转变政府行政人员的思想,遏制官僚作风,树立公共产品提供者和负责人的意识;其次要突破传统的预算观念,加强对绩效预算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树立一种全新的要产出、要效果的预算意识;第三,要增加公众参与预算的机会与能力,真正体现公众作为公共产品需求者的角色,提高公众对预算决策、预算执行、预算评估的参与度,因为一项预算执行好坏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公众的满意度。最后,绩效预算还需要领导者的高度支持,因为绩效预算的改革必然会影响到部分既得利益者,必然会跟新兴的模式作顽固抵抗,这就需要领导者有足够的决心和魄力,推进绩效预算的顺利进行。

2.法律支持

完善预算法案,将绩效预算思想融入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绩效预算的法案中应当明确指出负责绩效预算工作推进的具体机构,明确绩效预算的主体、目标、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绩效评估工作的要求、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等等。这样一来,绩效预算就不会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意向,一种提倡,而是成为一项方针,一项具体的有明确负责人和明确执行计划的改革任务。这样,各个部门才能明白明确什么是绩效预算,目的是什么,各个行政人员必须按照何种标准完成何种事项,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是什么。法律支持能够让绩效预算的实施有法可依,增强绩效预算实施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3.技术支持

绩效预算的核心就是构建规范、科学的财政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构建的便是项目预算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当一些指标难以确定,或者指标评价之间存在冲突时,坚持以公众的满意度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

其次,改变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各设一套体系,导致绩效评价水准参差不齐,绩效评价结果可信度差,可比性较差的局面。中央部门应该在百花齐放的同时,博采众长,集中力量研究出一套质量较高的,并且可以在全国普遍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得绩效评价更加规范化,统一化。另外,当制定一套固定的针对各个部门和各项支出的评价体系存在困难或者不合理性时,我们应当确立一些指定评价指标的原则、规范和指导思想,这样就可以在遵循一定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又能够随机应变,适应各种特殊情况。

第三,不同部门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模式,有的侧重于定量分析,有的侧重于定性分析。由此设置相应的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主要从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管理情况以及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价。对适用于不同部门的个性指标,要针对项目实际,结合部门职能和项目管理目标,根据评价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制定评价指标和确定评价标准。

4.人员支持

实现项目预算的全面绩效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员支持。一方面要培养绩效预算、绩效管理的专门人才,建立绩效预算学者库,专门对绩效预算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对行政人员进行绩效预算知识的培训,使之具备绩效预算操作的技能。除此之外,我们也更应当重视对公众的培养,提高公众对绩效预算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能力,因为科学的绩效预算的评价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和深度的参与。

5.制度支持

成功地实现绩效预算同样需要相关的制度支持。在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完成对以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部门预算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完成会计制度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度的过度;完善预算的监督制度,并且对预算过程实行问责机制,向单位问责,向个人问责;最后,要增加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对于预算信息哪些应该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政府应该做出明确的要求。

当然上述的每项制度的变革都是非常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必然会对绩效预算的实施形成阻力,但是它并不能够阻止绩效预算的脚步。即使制度环境不是那么优越,条件不是那么成熟,绩效预算的推进也势在必行。等待,只会延长上述一些不合理制度存在的时间。笔者认为,绩效预算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手段,可以成为改革不合理制度的压力和动力,最终在实现绩效预算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国贤: 政府绩效评价[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彭锻炼 左武:推行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难点与目标[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3]白景明:全面认识绩效预算[J].中国财政.2009.(24).

[4]孔志峰:绩效预算论.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