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效益范例6篇

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效益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由于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尚未完全渗透到全国的各个地区,以至于部分地区依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今年夏天,由于受暴雨、洪涝气象灾害的影响,仅仅一周之内,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广东、海南的部分地区因为受极端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致使部分农田被淹,农作物出现倒伏,部分出现绝产,农业生产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黑龙江绥滨县、龙江县突遇暴雨洪涝灾害,12.4千公顷农作物受灾,3千公顷农作物绝收。今年第九号强热带风暴“飞燕”带来的强风暴雨,使海南、广东等地农林渔业遭受一定损失,其中海南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7.3千公顷。8月1日,河南省南阳遭受风雹灾害,由于风雹天气过程风速大,影响范围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8.6千公顷,绝收面积8.9千公顷。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据,显示出中国多少农民一年的辛苦和劳作付诸东流,因此,加强农业科技生产力,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变得日益重要。

众所周知,农业与天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年中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进而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我国农业现状并不乐观,现在中低产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6%,耕地占优补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51%。所以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变得刻不容缓。

1 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农业种植中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几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在三农方面的倾斜,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度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资金立项项目中有22个项目得到了立项支持,获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1940万元,这比2011年增长10%,2013国家财政继续助力山东农业科技的进步,而作为财政倾斜的山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切实保障了农业科技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力度。某地通过农业科技人员对于农民的培训,使农民掌握了过硬的管理技术,5亩花生竟给农民带来了1.7万元的收入。为配合农业科技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打造科技平台、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打造科技推广平台,先进的科技源于优秀的人才,通过向农业部、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输送人才,一大批知识新、业务精、专业全的R等瞬庞肯郑这也为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普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农业科技孕育的具体成果

当今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孕育的成果更是丰硕。注重农业科技的某地一直积极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于2011年8月28日成立农业科技园。该园区地处聊城市市区南部,东临古运河,西靠聊阳路,南依徒骇河,北靠湖南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人文景观丰富多彩。通过运用科技建立了20个精品果园和花卉园区,前后共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了道路、水系、电力、绿化、游乐景点、种植资源圃、花木繁育中心、示范基地、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使一系列科技成果的问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一系列优良品种的改良,扩大了经济类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面积,调动了农民改进种植结构的积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因地制宜,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程度,增强土地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了科学管理、科学种植的农业生产模式。科技孕育下的成果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农业良性循环,享有“中东小霸主”之称的以色列不仅在军事上拥有强大的实力,在农业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虽然深处沙漠,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失衡,农业的发展存在“先天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必须走科技发展农业的道路。因此,他们加大农业方面的研究,每年投入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经过50年的发展,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和用水高效管理使农业产量提高了12倍,每年的牛奶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0.6万升提高到目前的1万升。农业产量的提高最终使以色列每年出口的农产品高达13亿美元,以及价值12亿美元的农业设备和农业科技。所以农业科技孕育的成果也是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3 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助推器――国家政策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2

一、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水产业作为一项主要产业在我县农村经济结构中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水面实现民营以来,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第一,我县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大部分水域生态条件好,水质肥沃,饵料生物繁茂,蕴藏着丰富的鱼类和生物资源。据调查,我县有宜鱼资源75950亩。其中:可利用养鱼水库14座,面积13600亩,塘坝近1000座,面积15000亩,自然泡沼13500亩,低洼湿地11650亩,人工池塘22200亩。到2010年已开发利用42000亩,占宜鱼资源面积的55.3%。其中;池塘养殖12200亩,水库13600亩,塘坝8200亩,泡沼8000亩。养殖产量5015吨,产值3510万元。养殖劳动力1030人,年均收入3407元。全县捕捞产量320吨,产值224万元,捕捞劳动力810人,年人均收入2765元,养殖产量和捕捞产量共计5335吨,渔业总产值达4100万元。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在我县境内形成了25公里长、4公里宽,10.6万公顷的人工湖区,为人工放流和网箱养鱼提供新的水域条件。根据目前调查情况看,我县大中水面的利用只是初级水平,占养殖主体的池塘养鱼平均亩产也不高,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实现渔业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均很大。目前广阔的旅游垂钓业在我县蓬勃兴起,将成为渔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此外,还有沿江的低洼沼泽地开发利用养鱼的前景也十分广阔。目前,我县的渔业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扶持兴建的15处百亩以上渔场分布在13个乡镇。这些渔场的建设为我县的养鱼事业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荒”资源使用权的拍卖,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旅游垂钓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资开发渔业,使渔业生产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第二,技术力量雄厚。县乡两级服务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县有县级技术推广站1个,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17个乡镇有技术推广人员34人,其中70%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0%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近年来他们通过科技承包和科技立项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生产,在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作用突出。近三年共计完成省、市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项目一项,落实面积9245亩,引进推广淡水白鲳、太湖大银鱼、革胡子鲶、彭泽鲫、松浦镜鲤、易捕鲤、方正银鲫等12个新品种。

第三,渔业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十四届三中、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由单项突进进入到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全局性整体推进阶段,为在大农业中率先走向市场,适应能力较强的渔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日益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这为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伴随着渔业的迅速崛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养殖生产业已不再是农村可有可无的副业,渔业发展目标已不再是追求产量的增长。在解决了“吃鱼难”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追求效益的提高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县的渔业正在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农村经济重要产业方向迈进。根据调查,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县水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开发利用层次低。目前,我县还有44.7%的宜渔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已利用的水面还有一部分为粗放经营,产量低,效益差。、二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一些经移植成功的新品种无论在产量、效益还是市场上,都远远好于传统品种,但因资金、资源以及认识问题,推广较难,水产部门虽一直提倡,但因自身“统”的功能较弱,无法有效促进养殖品种更新。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和健康养殖示范场的申请推进工作比较艰难。三是渔业基础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我县发展水产养殖业历史较长,大多数渔场、鱼种场均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破损,加之一部分渔场承包短期,掠夺式经营,使很多养鱼水面淤积严重,工程标准下降,配套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水面严重萎缩或停产,有的弃鱼种稻。四是引导服务能力弱,由于各种原因,职能部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科技培训,资金扶持能力十分弱化,由于职能部门引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加上一些乡镇、一些部门的认识问题,使水产业在发展中的梗阻现象时有发生,养鱼户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保护,这也是影响我县渔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发展方向

根据当前形势和我县水产业实际,确定我县渔业发展的思路是:以县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为指导,以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坚持“加速开发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养殖,加快结构调整,狠抓市场流通,养护利用资源,依法治鱼兴鱼”的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鱼、渔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水产业建设进程。从今年起,争取利用5年时间,逐步实施我县渔业建设“四、三、四”工程。即建设四个示范园区,建设三个示范基地,推广四大模式。

(一)建设“四个渔业示范园区,发展三大经济”。即:一是以糖坊新胜、满井新城渔场、常安乡长岭渔场为龙头,建设以驯化精养为内容的高产示范园区。二是以宾州镇合兴渔场为示范,建设多种养殖为内容的生态渔业示范园区;三是以二龙山旅游区为启动点,建设钓养结合为内容的游钓示范园区;四是以二龙山灌区为依托,建设稻鱼立体种养示范园区,力争达到千亩乡,百亩村规模。发展“三大经济”:一是区域经济。沿江、沿路、山区、半山区,实行大中小水面一齐上;精养、半精养、粗养一齐上;驯化养殖和常规养殖一齐上。二是特色经济。发展名特优品种,肥水养鱼,稻鱼结合,体现出以鱼为主或以鱼为辅的特色。三是市场经济。按市场需求,做好二龙山水库无公害水产品品牌和池塘品种规格出塘鱼时间差的文章。

(二)建设“三个示范基地”。1良种繁育基地。2多级饲养,均衡上市示范基地。3培育大规模鱼种示范基地。建设三个示范基地要突出三个并重。一是常规品种和名特优品种并重。二是驯化养鱼和肥水养鱼并重。三是池塘养鱼和稻田养鱼并重。

(三)推广“四大模式化”养鱼技术。重点实施颗粒饲料驯化养鱼技术、大中水面增养殖技术、综合养殖技术、名优特养鱼技术等实用新技术。通过实施“四、三、四”工程,使全县宜渔水面全部得到开发利用,渔业产值达到9800万元,养殖产量达到1.3万吨,渔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纳入日程,确立水产业作为农村经济重要产业的位置。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水产业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拉动作用。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开发名、特、优新品种,增加效益。二是转化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三是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水产业发展成一定规模后,其产业链条也将逐步拉长,从饲料加工到运输业和渔具产品,都可建立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市场。这对于一直以求索“效益农业”和“兴工富民”为目标的县域经济来说,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宜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水产业生产。要把渔业发展纳入主干线领导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规划设计,到一线指导渔业开发和生产。配齐配强乡镇水产站人员,指导开发生产,使水产业发展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尽可能增加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快速发展。

(二)以水面承包开发为重点,建设区域化多类型渔业产区。为使水面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按照省政府制定的《黑龙江省水面资源承包开发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县政府【1996】8号和【1997】23号文件精神,加大承包开发力度。力争到2015年把所有宜渔水面全部利用起来。为保证全县宜渔水面的快速、有效开发,当前要继续深入进行资源核查、摸清底数,确定权属、区分类型。同时,在机制改革上加大挖潜力度,一是以承包促进开发。二是以承包促进改造。三是以法律和制度规范承包开发行为。不断加强大中水面和老池塘的改造工作,不断提高生产力,增强生产后劲。我县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为进一步扩展养殖规模、建立区域化生产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资源类型的差别,按照突出区域特点,实行分区定向发展的原则,全县拟划分五大渔业产区。第一,以新甸、常安、满井、糖坊等平原区为基础,重点建设池塘养鱼产区;第二,以二龙山、经建、民和、宾州等地重点建设大中水面养鱼产区,第三,以平坊、摆渡、三宝、宁远等浅山区为基础,重点建设塘坝养鱼产区;第四,以居仁、宾西、永和等水田区为基地,重点建设稻田养鱼产区。第五,以松花江大顶山航电枢纽电站上游水域为依托,重点建设网箱养鱼产区。在渔区建设中,注意发展以渔为主的养殖小区,发展养鱼大户,多上一些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养鱼乡镇和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养鱼村,从而体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特点。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3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即物质投入-利用-产出-外部效应等方面的众多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4类15个指标,以构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类见表)。

表 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发展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超效率DEA、能值评价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是根据主观信息来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主观随意性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评价方法虽都具备客观赋值的依据,但却不能对客观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选择熵值系数法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点,既能以客观信息作为依据对评价指标赋值,又能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解析,是发展效益评价中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三、评价结果分析

1.综合效益评价

按照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呈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2011年增长了169.37%。这期间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导,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评价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态势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点,即:2000年-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进比较困难。2004年-2009年为震荡上升阶段,在此时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先是有了显著的提升,随后在2006和2007两年又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主要是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的政策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分类指标评价

从分类指标的情况来看,评价期内经济效益指标一直呈快速增长之势,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过程中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水平。而从资源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并不理想。其中资源减量化指标在评价期内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够理想。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虽未呈下降态势,但增长也非常的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在主要的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较低,进而影响了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值。与经济效益评价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态效益指标的评价结果也不理想,这也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要想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构建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例如增加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以及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等等。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4

1.1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农业基础水平分析

1.1.1能值自给率能值自给率是环境资源能值(R+N)与总投入能值(R+N+F+R1)的比值。用来评价自然环境对农业系统的支持能力以及研究区对外交流程度和农业经济系统发展程度。由图1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能值自给率为:0.47~0.50,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资源支持力逐渐降低,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也不断降低,更多的是依赖于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及农膜等不可更新能值的投入。

1.1.2环境负载率环境负载率是系统不可更新投入能值(N+F)与可更新投入能值(R+R1)的比值,反映现有经济条件下,可更新资源负载压力的大小,表征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由图2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环境负载率为2.42~2.61,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大量的农用机械、农药、化肥及农膜等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重的增加所致。

1.2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1.2.1能值投资率能值投资率是社会经济系统投入能值(F+R1)与自然环境投入能值(R+N)的比值。能值投资率既可以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竞争力,也可以衡量环境资源对于经济活动的负荷。由图3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能值投资率为0.98~1.14,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1)外部能值投入(F和R1)比重增加,其中农用机械、农药、化肥及农膜等不可更新能值投入不断增加;(2)不可更新自然能值逐年减少,其中广东农业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是关键。

1.2.2净能值产出率净能值产出率是能值总产出与外部投入能值(F+R1)的比值,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回报效率,衡量农业生产活动能值利用的效率,以及显示经济活动的竞争能力。由图4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的能值产出率为1.88~2.02,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大量不可更新购买能值投入增加所致。

1.3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1.3.1能值可持续性指数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为净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载率的比值。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而环境负载率相对较低,则是可持续的,反之则是不可持续的。由图5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能值可持续性指数为0.72~0.83,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系统可持续性指数小于1,说明广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发展活力和潜力不足,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净能值产出率下降;(2)环境负载率上升。

2结论

通过计算广东省1999~2008年农业经济系统能值评价指标,对广东省农业基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没有达到协调发展。

(1)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较差,环境承受能力较弱,净能值产出率偏低,发展潜力受限。

(2)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3)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5

关键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途径

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厂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在“九五”科技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的推动下和市场的需求下,一批工厂化农业企业逐步成立,既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又为我国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根据对十多个省市二三十家工厂化农业企业的调研情况可以发现,除了个别企业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之外,其它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甚至有些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亏损局面,这和企业成立的初衷不甚相符。因此有必要对阻碍工厂化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分析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为工厂化农业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工厂化农业及其现状

工厂化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先进设施为依据、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它包括设施与环境控制、种子种苗、种植工艺、采后处理和市场营销等全程技术体系,设计作物栽培、农业工程、机械电子、农用新材料、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十几个学科,是一项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方式的工厂化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以荷兰为例,它通过设施农业园,将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计算机管理等技术融为一体,重点发展蔬菜和花卉产业,用6%的土地创造出30%的农业总产值,成为世界工厂化农业发展的典范。

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一些国外技术设备进行试验研究,20年来在技术与生产上均有较大发展,实现了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化管理模式与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各种温室已经发展到30万公顷,部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为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并为21世纪中国农业做出超前的产业示范。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工程配套能力很差,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金、物资浪费;工厂化潜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亟待加强引导;另外,还有运行能耗大,病害严重,劳动生产率低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阻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比较晚,许多技术和经验仍在摸索中,另一方面也与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意识以及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阻碍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缺乏必要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科学合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不仅能为管理者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而且也是企业能否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可靠依据。但目前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在项目选择、机会分析、技术条件分析以及市场分析等方面分析不够,这就使得目前一些企业的项目要么不适宜当地的环境条件,要么与市场衔接不当,造成经济效益不佳。另外,在部分地区也存在工厂化农业的“政府形象工程”问题。

2 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农业企业缺乏健全的企业化管理机制和运行环境,政府行为严重,政府过分干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部分企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无偿扶持,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没有步入健康的市场经济轨道;少数单位只追求社会现象,经济效益低下,发展畸形的现象还存在。

3 现行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阻碍着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工厂化农业要求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以规模创品牌,求效益。而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模式,难以实现现代化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低、机械化程度低,阻碍了工厂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4 规模化程度低,规模不经济。目前各工厂化农业企业的温室生产面积一般为1~3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规模效益难以得到体现。这一方面造成工厂化农业本身的优势无法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人力成本的增加,如3hm2种植3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够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 工厂化农业设施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工厂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进行生产,为此我国不得不从国外引进一些技术比国内先进的设施装备,这虽然解决了技术设备问题,但也造成了生产成本过高和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之间不配套现象的发生。以温室为例,一般从国外引进的温室价格为600~2000元/m2,运行成本中能耗占30%~40%,从而引起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局面。

6 缺乏全面的标准化认识。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崭新载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质量效益农业的有效措施。而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不注重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造成标准参差不齐,产品的品种、大小、形状、色泽、质量千差万别,很难形成统一规格的商品,更难进入国际市场,经济效益不佳。这一方面有待于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全面实施,另一方面也与企业本身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   7 采后处理工艺环节差。采后处理是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重要技术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枢纽工程,但我国在采后环节上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滞后。以蔬菜流通环节为例,我国蔬菜在流通中的损耗为20%~30%,远距离运输有时损耗高达50%~7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蔬菜流通损耗仅在5%以下,特殊品种最高也不过10%。这不仅增大了产品成本造成巨大浪费,还造成产品质量上不去,经济效益自然就差。

8 农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增值率低。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是农产品增加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加工增值率低,整个产业链条效益欠佳。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占其总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换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只占25%,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因此,产业链条短、产品深加工不够是影响工厂化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因素。

此外,工厂化农业还在品种改良、规范化种植、高产栽培模式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都阻碍着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工厂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步骤,而工厂化农业企业是实现这一战略步骤的重要载体。针对工厂化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阻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我国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具体分析如下: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针对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调整。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而不应该再过多的干预企业和园区的发展。企业方面,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自身的报考财务管理、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在内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管理机制。为了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条件不成熟的也可以考虑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通过技术参股、技术人股、多元投资等方式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2.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工厂化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投资项目,在遵从一般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本身的特点:(1)工厂化农业本身仍然是农业项目,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植物生产是主要生产品种,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项目投资分析。(2)工厂化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小,但不同地区的气候、光照、自然灾害等对工厂化农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仍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项目分析应该因地制宜。(3)工厂化农业受市场条件、运输条件、贮藏、包装、加工条件等社会条件影响很大,应该对此进行详细分析。(4)由于工厂化农业的高技术性和高效性,其设施技术投入资金比例大,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时应该重视对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折旧等因素的考虑。,总之,考虑工厂化农业本身特点,运用适当地方法对工厂化农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3.树立全新成本意识。工厂化农业属于高投入的行业,合理处理成本与投入之间的矛盾,辨证的看待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重要的。一个工厂化农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投入是巨大的,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必然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况且技术的投入也不见得会引起成本的增加,如工厂化农业中常用的滴灌技术,它的使用一方面能够节约用水量,降低能源成本,另一方面还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还可以让生产管理科学化,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总之,对于高科技的工厂化农业企业而言,如果不能辨证处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一味追求低收入的成本控制,科技含量低,其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手段、设备配置等都不能体现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和优势,经济效益自然上不去。因此,树立全新成本意识,合理有效地处理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4.合理技术引进,加强技术创新。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晚,因此技术引进在所难免。但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成本因素之外,还应该进行必要的适合于企业自身环境的可行性分析,以避免盲目引进,造成巨大浪费。为了降低技术引进所带来的高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还要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效益双丰收。在技术创新方式上可以根据市场与技术的关系,走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或技术、市场综合型的创新模式;为避免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困境,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同时也因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合作创新。总之,建立适合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是企业立足科技、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5.实行农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工厂化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就需要遵循WTO的29个独立协议,对农业而言主要应该遵循《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由于我国企业对以上协议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致使最近的中日、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恶化。这就要求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应该全面深入的学习理解有关WTO的具体条款,并且积极引进并通过IS014000国际环境系列标准,使得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这样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的产品就不仅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还不受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6.适度规模化,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叫规模效益,它是指随着生产和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效益递增的现象。经济学认为,对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规模的大小会对企业的成本有较大影响,即存在规模经济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工厂化农业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而且种植品种繁多,使得企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不大,规模效益无法发挥。因此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反租倒包、兼并、组合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中种植,由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规格、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达到生产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7.加强市场营销,树立产品品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卖方市场也正在向买方市场过渡,企业的一切活动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除了应该关注农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之外,还应该在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运、产品销售等方面多下功夫,以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掌握现代营销手段,构建现代营销流程,树立产品品牌,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8.加强市场流通,增加产品附加值。市场流通是采后处理工艺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产品与市场的途径。良好的市场流通不仅能够减少流通环节中的损耗,而且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增值,达到降低成本与增加收入的双重目的。因此,工厂化农业企业应该加强农产品采后分级、包装、贮藏等各环节的工作,实现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贮运时间和质量,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另外,工厂化农业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拥有实力强、信息广等优势,可以在政府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成为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优势主体。

9.加强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农产品加工是实现产品增值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200%,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北京仅有46%。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转换程度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大、潜在效益显著。为消除工厂化农业产业链中“头大尾小”的局面,工厂化农业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一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方式自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其他企业可以考虑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将农产品生产以定单的形式让周围农民种植,自己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深加工,既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产品增值,增加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充分体现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全面发展的要求。柘荣县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兴“三农”,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使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协调的良好态势。2008年柘荣县农村经济的预期目标是: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比增5%;粮播面积13万亩,总产3.3万吨。而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对抉择的呼唤,突破困难对决策的困挠,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一、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是发展农业企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兴办农业企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流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和能人手中,促使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良性聚集和转移,使其一部分流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一部分直接进入当地的农业企业务工,成了拿工资的农民,更多地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企业大多是外联市场、内连农户和基地。遵循市场规律,走市场化道路,大力培育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外连内带作用,通过众多农业龙头企业把单个农户与市场对接起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使市场信息能够迅速反馈给农户,使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及时走向市场,实现企业农户互利双赢,能更大程度上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企业有利于全县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立足本县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企业,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符合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大万向。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企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连结度,而且能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强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围绕农业上工业。让农业长出工业”,发挥柘荣县农业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企业,是加快实现城乡统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之一,既合乎“工业立县”的战略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柘荣县“闽东药城”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新型农民

第一个标准就是需要有新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抓好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还要注意引进知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增加新农村建设骨干,补充新鲜血液,壮大知识型农民力量。

第二个标准就是需要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当前农业的发展只有标准,没有模式,而且农村实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广大农民开动新脑筋,寻求新突破,采取新思路,选择新方法,实现新目标。

第三个标准就是需要具有较强民主法制和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当是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农民,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文明健康的乡风民俗,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三、围绕“环三新作为”,打造柘荣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发挥政府部门推动、公司(企业)带动、中介组织联动作用,建设规模示范基地,培植生产经营大户,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一是继续培育壮大扶持天仁药业、闽东张一元、森荣、东艺等一批与种养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继续实施好农业333工程,重点帮助新建、扩建10个农业规模基地,其中新建5个百亩以上规模基地,扩建5个规模种养基地。三是积极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其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发挥好带动作用。

健全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作为柘荣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文明修养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柘荣县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

努力打造柘荣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太子参是柘荣县传统种植产业,在民间广为种植,群众对传统种植技术了如指掌,已成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构筑“闽东药城”的主导特色药业农产品。2006年10月16日,“柘荣太子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随着太子参种植规模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不断完善。2008年柘荣县在东源乡西源村建立了“一村一品”柘荣太子参种植示范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柘荣县资源优势,带动群众向标准化、专业化方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培育柘荣县农业特色农产品,挖掘市场潜力,拓宽发展空间,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还不大。柘荣县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大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也只是中低端产品,产品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

二是贷款融资相对困难,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制约了农业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来源。民营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农产品多为一次性收购,全年加工,资金占用量大;而农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大,回报率较低。许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投入,缓解资金压力,大多采取租赁土地和厂房的形式经营。在企业申请贷款时,银行需要实物抵押,而“农作物活口”又不能抵押,使得企业特别是种养类农业企业很难实现规模扩大和技术改进。

三是目前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农民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人才,二是缺乏知识,三是思想落后。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野猪破坏严重。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柘荣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跟不上日益提高的高水平农业生产的要求。另外,柘荣县野猪猖獗,特别是边远乡村田块破坏严重,造成有种无收、农田荒芜。

(二)当前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农民兄弟创业热情。“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全县在加快实施“闽东药城”战略的同时。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特别是乡镇一级更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企业的战略意义,在狠抓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大衣业的发展。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对农民兄弟要加强激励和引导,做好“活”字文章。要利用各种载体,通过培训、讲座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有创业基础的农业经营者“活起来”,进一步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兴办农业企业。

二是做大产业基地,夯实农业企业发展基础。通过对三明市清流县淡水养殖经验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受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资源规模化。该县2006年10月引进的台资项目,利用龙津河高坑库湾、沙芜九龙湖库区5万亩大水面资源,3年内网箱养殖发展到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柘荣县要立足县情,突出区域农业资源特点,继续加大农业333工程建设力度,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规模经营,务求发展实效,强化政策兑现,把太子参、茶叶、药材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基地做大,为发展农业企业打好资源基础,并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和主导优势产业的层面上,大力引导现有的规模大户、农业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主动前伸后延产业链,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