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例6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1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美术鉴赏 多媒体 创新 实践

高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和相关技能的介绍,属于理论课。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模式单调呆板,很多美术教师感慨,鉴赏课难,难于上青天。自从有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收集各种图片、文本、视频录像等资源进行编辑处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优势分析

(一)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指为形象地揭示绘画的内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手法的总和,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形体与结构、透视与空间、明暗与光影、色彩与色调、肌理与质感。所有的精彩与经典都是无法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得清楚的,必须通过视觉感官和内心体验来完成鉴赏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精彩与经典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品味绘画的艺术语言。

(二)将听觉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除了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能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感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三)为美术欣赏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驰骋于古今中外,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欣赏

在进行建筑欣赏时,教科书上的照片不能进行立体的欣赏,难以满足建筑欣赏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欣赏到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的建筑照片,全方位地欣赏到建筑的内部、外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美,达到身临其境的欣赏效果。欣赏建筑艺术,我们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不同角度地旋转起来,让学生欣赏到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可感的审美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如在《陶瓷、青铜器艺术》这些课中,我就通过网络资源把博物馆直接搬进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去河南博物院、世博会、秦始皇博物馆观光旅游,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可以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图像、音像的编辑播放都紧扣学习主题,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重点问题进行,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授《商周青铜器艺术》时,要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重点欣赏商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感受商代青铜器纹饰的狰狞美,以及商代的鬼神观念和礼仪等级意识。我就上网收集一些清晰度高的青铜器图片,进行编辑剪接、局部放大等,再设计成根据图片辨别礼仪等级题,将局部放大的商代青铜器纹样组合,了解纹样的设计原理,再让学生进行局部纹样的临摹或创作“兽首组合”以及“兽首含人头”。以及结合央视的《鉴宝》栏目剪辑播放有关“青铜器”的“鉴宝”,让学生也参与到几张青铜器图片的“鉴宝”活动,我们的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小组间人人争着参与,发表个人见解,总有理由说出“青铜器”体现的历史、政治、美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的教师就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课堂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学生睡觉课的老大难问题。

(三)体验文化,激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精心组织好教学,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体验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建立并完善“独立人格”的人文素养。如在《民间美术》一课中,观看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学习一些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是民间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将收集的泥塑的录像剪辑加工,通过播放,向学生展现我国民间泥塑文化艺术,有时呈现北方泥人张的作品,有时呈现南方惠山泥人的作品,有时将作品定格,有时将作品局部放大,有时反复播放不同时期的泥人作品,有时还把工艺大师的捏塑过程来个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了解了泥塑的悠久历史也为民族文化感到骄傲。

(四)网络中鉴赏美术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欣赏

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4

1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2 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5

欣赏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39—01

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能力及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呢?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

美术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通过观察、感觉和想象等获得审美体验的情感活动。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下面,笔者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分析一下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其一,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判断,对那些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反之,他们很难认同陌生的绘画内容。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及高楼大厦等司空见惯,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表现农村低矮的房子、田间地头的劳作等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二,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来看待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随意性较大。其在观察作品时,或许只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仔细琢磨、用心推敲。其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如,低年级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忽视了其中手帕的存在,变成了单纯地看花纹。中、高年级学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中的刺绣时,很多学生会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来看待。其四,强烈的色彩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中蓝蓝的天、红红的花及黄澄澄的果实,这些色彩鲜明的事物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学生的面前,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低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生活周边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虽然某些表达不符合常理,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优秀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美术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贴近生活、能使其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专题欣赏。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组织形式之一,它是指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如,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十幅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最后,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在专题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课;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03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还应从鉴赏中寻找,下面的方法步骤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力的。

一、学会观察细节

美术是视觉艺术,人们通过观看去感悟其艺术形象的美和内涵。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深入仔细地观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象。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探索艺术形象所引申的画外画、弦外音。在观赏过程中使学生和美术作品里的艺术语言产生互动和共鸣,调动学生再创造的积极性。

以欣赏《梵高自画像》为例:当梵高的自画像在屏幕出现时,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这位知名画家的形象,教师要求仔细观察人物长相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和人物的内心表现,但此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个时候将学生引入第二个程序――学生提问题。

二、注意问答结合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首先问:学生在梵高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什么?(外表)一位学生很得意地对梵高自画像的表象评论一番,颜色丰富明显,形象稍带夸张,耳朵上缠着纱布。接着问:自画像里面有画家表达的寓意,能看出画家的内心活动吗?(内在)由于学生对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感情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出每个细节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说明:梵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曾经当过牧师,把自己的东西分给贫困的矿工,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却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斥,他的同事认为他给基督丢脸而调动了他的工作。后来因为创作观念的不同,跟朋友闹的不愉快,梵高认为没有人理解他,冲动之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在他去世后,他的艺术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在当时却是一味地备受打击和嘲笑。

当学生明确了人物经历的来龙去脉后,应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梵高前期自画像和后期自画像的区别以及心理的变化,体会自画像是如何表现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

三、善于比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的,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艺术家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另一种是纵向的展开,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采用哪些不同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欣赏西方建筑时,可以将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放在一起对比,揭示各自的艺术特征及宗教意义。古罗马建筑中对天然混凝土的使用,使其在形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券拱的跨度增大,穹窿顶、十字拱等新的空间结构形制出现,另外,罗马建筑追求豪华式装饰,并体现一种粗犷而壮丽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坚固、适用和美观的建筑原则。13世纪产生的哥特式教堂有着许多尖塔的建筑,这在形式上与罗马建筑有明显的区别,哥特式教堂能使信徒走进教堂时仰起头来,有接近天堂之感。这样的对比分析就很清晰地揭示了两种建筑艺术的特征和内涵。

在欣赏各种艺术流派美术作品时,学生难以分辨,同样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

例如:把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欣赏,通过比较来揭示各自的特征。欣赏时将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的印象主义作品和法国画家乔治・修拉的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从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印象主义不注重情节的表现主张对景写生,对光与色格外的关注,表现出新颖的创意;新印象主义对印象主义的原来进一步发展,把纯色分割成点、块排列在画布上,通过人的视觉作用达到和谐。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是一种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本质特征规律的好方法,这样的比较分析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分辨不同艺术流派的特征。

四、讲好故事

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风俗画、历史画和宗教画常常有一些故事情节,如果这些内容不讲,学生就很难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等作品都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在欣赏过程中加入讲故事,把作品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听,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但是不能单纯地讲故事,应在其中贯穿学科教学,特别是思想教育。比如在讲《最后的晚餐》时,要着力讲犹大的背叛,把真假、善恶、美丑讲透。

五、运用好现代化技术

现代美术课堂既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具备鉴赏能力,也要让学生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这就要求课堂气氛活跃、新颖。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丰富课堂形式以及内容,每一节优质的高效课堂要结合音频、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联系现代生活中美育的知识,分析鉴赏传统的美育模式,并能够借古明今,以达到学生愿意学、喜欢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同时,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答案,慢慢积累知识,把研究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比以往所有内容都要到课上解决的教学方式高效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