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范例6篇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范文1

一、解释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涵

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或释义学,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解释学的最大特点是与实证主义哲学相对立的基本假设观点。随着解释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多,经过狄尔泰将其引入到心理学范畴之后,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西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研究领域中,解释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理论基础。西方心理学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探寻过程,精神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在确定学科地位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论述和实证,而解释学的方法论对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二者之间逐渐融合,形成了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以实在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中,认为“心理状态的研究活动应当结合真实的情形做出准确的论断,而不需要运用解释学领域的假设理论来进行验证”[1],所以实在论者对解释学的假设理论,通常是持有反对态度的,因为他们认为,在解释学的假设理论引导下,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理论,并且认为自己的理论具有存在的价值,而这却是未经论证的,也会导致唯我论大肆盛行。事实上,解释学的理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假设,而是建立在观察和解释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形成具有较强秩序性、连贯性的假设理论基础,而且解释的过程在一定的语言范围内完成,所以在解释过程中出现矛盾的几率很低,所以解释学与其他科学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融合性。实在论思想者认为,“如果可将心理学中可能带来麻烦的理论内容剔除,便可以消除其中存在的麻烦”[2],使研究体系更加完善,这与解释学的假设理论是相反的。荣格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模式持有反对态度,认为“分析心理学中的理论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荣格在他的分析心理学研究理论中体现了很强的后现代思维,他的实在论是建立在人们心灵框架基础上。也就是说,当人们的心灵感悟可以实现对某些理论的解释,就具有了解释学理论的性质,以此为依托可以形成不同的情感因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强调人格的完善,也就是自性的实现,这是一种对人性自我组织的功能实现。但是人格与心理功能的完善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完善,是以自性为基础,更加倾向于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经验推广,从而形成统一的原则。事实上,荣格对于教条和僵化的心理分析模式是持有反对态度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倾向于后现代的思维模式,这与现代心理学和解释学的理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荣格认为,“每个人的自性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分析心理学对这种相似性进行扩展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意识,在每个人心中形成一个具有多重思想的理论体系”[4]。荣格的心理学分析理论体系中包含很多与集体意识概念相似的原型理论,强调的是个人意识概念与集体意识概念不同的形成原型,他认为原型是每个人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状况的根本因素所在。集体意识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意识形态,与其所属的文化范畴有密切关系,由很多相似的内容和形式组成一个完整的、超越个人意识的心理基础,并且会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在无形中发挥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作用,在集体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个人也会由于生活的沉淀而形成更强烈的自性。同时荣格也认为,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具有集体无意识心理的人类在创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无意识的印记,就是其心理状态变化的表现,可以作为探寻人类精神文明的依据。荣格理论受到很多质疑,人们认为无法在每个人心目中形成相同的心理意识,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而荣格这一看似脱离实在论的思想,却可以用解释学的理论消除人们的质疑,运用解释学理论可以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个人意识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就有全景知觉能力,这种能力带给人们的是真实的心理解释,却并不沉迷其中。

二、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解释学基础

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对人格的解释,包括思维、情感、直觉等多个维度,只有以人格解释为基础的分析心理学才是完整的心理学结构[5]。荣格人格理论的形成,以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形意向等理论基础的解释为基础,因此形成了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三个理论重点,也是构成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角度来看,其研究要点和基础充分体现了解释学的特点,具体来说:第一,解释学的目的在于解释不同符号代表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思维活动和情感表达来对其进行阐述,这恰恰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重视梦境这一无意识的内容象征意义是一致的。从荣格的理论研究体系中可以看出,荣格对于人物的研究大多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来完成,注重事物的表现意义。第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应用于临床时,强调治疗师要站在患者的立场,对患者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在治愈患者的同时,帮助患者完成自我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这个过程就是患者自性化的过程。对于分析心理学中涉及到的问题,既要从症状分析,又要深入患者内心,使治疗师可以获得与患者相同的情感体验。第三,解释学理论中尊重的整体性理论,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转变为注重患者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通过无意识层面,对意识层面进行分析,引导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就是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过程,体现荣格理论的整体性内涵。事实上,分析心理学以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作为最终目标,实现人性与自性的结合,使治疗师和患者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完整性,这对于疾病的治愈有重要的意义。著名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分析做出了阐述,他认为“精神分析是自然学科的一个种类”[6],所以也要遵循自然界的定律和规律,所以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点的内容。当这种精神分析思想在物质转化的过程中,逐渐由精神意义转向行为意义,便可以看到其中解释学理论的方法体现。由于受到康德、尼采等哲学思想影响较大,所以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可以看到深刻的哲学思想,使很多学者在阅读荣格的理论研究成果时,经常感觉到博大精深,但却又无从解释。然而,运用解释学理论对其加以分析,便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三、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解释学的相通之处

荣格对于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有着高度的热情,而且善于针对其更加深入和复杂的问题开展研究,探寻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荣格在心理学与解释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面,表现的是对事物本质相通性的深入阐述,不同的个体生命都会实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和超越,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转化轨道,而如何对这种转化进行阐述,便涉及到心理学与解释学的重要意义。

(一)对人性关怀

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荣格的研究理论中充满了人文气息。荣格认为“西方哲学中将人进行物化的思想是与人类本真思想相违背的”[7],他渴望通过自己的精神分析研究成果,唤醒人们对于人性和心灵的关怀。解释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的目的在于通过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人与物的交融,是理解事物、生成意义的过程”[8],这与荣格解放人性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荣格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运用治疗方法就是对人的系列梦的分析,引导患者自己正视心中的力量,并且对其合理运用,实现自性化的过程,使患者的人格得到完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荣格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显然已经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与此同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运用了解释学释义对古印度文化和中法文化进行了意义阐述,而且认为,对人类心灵的关怀是这些古老文化的共同点之一,这也为我国心理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解释学的核心内容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在这个解释过程中,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会获得不同的解释结果,这与利科提出的文本运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认为“通过历史文本解读可以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完成相应的解释过程”[9],正是这种观点为解释学赋予了更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也使得解释学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入到同一个应用层面。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调将精神赋予事物表面,从事物表面和内在同时进行研究,才能实现本质还原,而这个还原过程与荣格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过程相一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对意识和无意识的还原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运用理解原则对文本进行把握,而这里的理解原则是荣格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过程的培养,从而形成自我人格的完善。

(三)心理学研究理论的拓展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新精神分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国尤其是维也纳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精神分析作为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理论和技术,正是适应这一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一、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和无意识组成,无意识现象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者指能够进入意识的经验,后者指不能或很难进入意识的经验,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望。心理各成份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意识居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扮演“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本能冲动进入意识;而潜意识则始终保持积极地活动,当“稽查者”放松戒备时,就通过伪装的方式窜入意识当中。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虽然不能被察觉,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因此,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特别是潜意识现象,研究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以及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个体的自我足够强大,就容易使人格的三个子系统之间保持平衡,人格就能够正常、顺利地发展,反之个体则会产生焦虑,容易导致神经症或人格异常等。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心理冲突、焦虑或挫折时,在无意识情况下所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方式,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退行、固着、否认、压抑、投射、认同、合理化及升华等。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均属于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但是,阿德勒不认同弗洛伊德对人性的以性冲动为主的欲力解释和以潜意识主导一切行为的观念,他的个体心理学主张:(1)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盲目的欲力冲动,人性具有一定的自主倾向,人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2)人在生活目标之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全求美的内在动力,即“追求卓越”,(3)人追求卓越的动力来源于“自卑与补偿”。(4)生活风格指个体约四、五岁时,在家庭环境、早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定的行为模式,此后几乎一生不变。(5)社会兴趣指个体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倾向,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个人潜能,早期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形成成熟的社会兴趣的关键因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健康的主要标准,其水平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意义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转向新精神分析的中介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强调心理能量的本质,阿德勒强调心理能量的权利本质,二者都可归为荣格的心理能量动力学,即分析心理学,其核心理论是人格整体论。荣格认为人格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三个层面构成,意识居于人格结构的最顶层,能够被人所觉知,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及情感组成。个体潜意识居于第二层,是比自我作用更大的潜意识的表层部分,主要由具有情绪色彩的情结所构成。集体潜意识居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种族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主要内容为本能和原型。荣格将两种人格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和四种人格功能类型(感觉型、直觉型、思维型和情感型)组合起来,提出八种性格类型。他认为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过程,个体的人格发展在30岁以后的成年期臻于成熟。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心理结构的整体论,扩大了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建立了个体和种族历史经验的文化联系,开创了心理类型学和字词联想测验,这些对心理学、精神病学、宗教、历史、艺术和文学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四、新精神分析学派

1929-1933年间,经济危机以及二战的残酷现实促使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但这时患者的病因已主要不是性压抑,而是经济原因和文化背景所致,因此,当时从西欧移居到美国的一些精神病专家修改甚至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把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推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弗罗姆、埃里克森等。霍妮提出基本焦虑论,她认为神经症起源于儿童期异常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充满焦虑情绪的家庭环境。沙利文提出人际关系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格从来不能与复杂的人际关系相隔绝,人们生活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并成为他自己”。卡丁纳非常关注“原始文化”和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提出了文化论,把新精神分析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以文化相对论和人类学来解释个体人格的形成。弗罗姆认为,现代民主使人们获得了自由感,但是在人们意识到自己个体性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很多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痛苦地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人们对这种无能为力通过两种方式来反应:要么逃出自由,要么崇尚“积极的自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控制外部环境,人格在一生中都在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不信任(婴儿期)、自主-羞怯(学步期)、主动-内疚(儿童早期)、勤奋-自卑(小学期)、自我认同-角色混乱(青少年期)、亲密-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停滞(成年期)、自我完善-绝望(老年期)。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在理论侧度及具体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却存在着共同点:(1)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作用;(2)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巨大影响;(3)强调个体的自尊心和乐观主义态度;(4)强调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五、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具有一定的非理性主义、心理主义以及神秘主义倾向,但是它仍然具有巨大的贡献:(1)精神分析开创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弗洛伊德冲破理性主义的传统束缚,强调非理性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为潜意识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开辟了道路;新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研究提出了新视角,开拓出新领域,加深了研究层面。(2)精神分析开创了人格动力学与变态心理学新领域。传统心理学的探索方式是由外向内,而精神分析则是由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的研究。(3)精神分析促进了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古典精神分析隶属于本我心理学范畴,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则把主要目光指向自我心理学,当代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权威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基础上,把自我心理学进一步发展为毕生发展心理学。(4)精神分析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基础。传统医学模式赋予患者绝对客体的角色,主要依靠躯体治疗的方式。弗洛伊德认为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创伤”,主张用精神分析法来挖掘被病人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新精神分析学者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把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具体化,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技术。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叶浩生.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CSSCI引文分析科学计量学可视化图谱

[分类号]G306

1、导言

科学知识可视化图谱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出来的一个新领域,当前已经成为科学计量学的一个新热点。陈悦和刘则渊认为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是显示科学知识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转向以图像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的结果。Katy Borner等综述了知视可视化历程,对引文分析领域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安伟峰、熊润芝、周云平等、徐佳宁等、刘艳苏等以及叶协杰众多学者也利用不同的中文数据库、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时期对我国的引文分析研究状况进行了研究。虽然中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引文分析领域,但是中文引文分析领域的可视化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展。本文拟对中文引文分析这个领域运用可视化工具来做一个清晰的描绘。

2、数据及方法

本论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CSSCI数据库。笔者于2008年4月24日以“引文分析”为检索词在CSSCI中检索到1998-2007年间527篇文献,共得到3 328条引文。

下载这些检索记录,通过对数据进行仔细辨认和合并,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编的中文处理软件对CSSCI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变为Bibexcel、UcinetCitespace等软件可处理格式,然后利用这些软件对记录中的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被引作者、被引期刊等进行分析或绘图。

3、统计结果与分析

3.1关键词分析

527篇论文中,共有2133个关键词,对出现3次以上的97个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利用Ucinet,计算中心性,再利用Netdrw绘制这些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图1。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得出我国引文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图1可以看出,节点越大,表示中心性越高。中心性较高的一些词有引文分析、SCI、CSSCI、文献计量学、影响因子,期刊评价等。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连线越粗,就是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与引文分析共同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有文献计量学、期刊评价、载文分析、作者分析等。

3.2作者分析

在527篇论文中,共有682名作者,表1是发表4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从表l可以看出,引文分析领域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有29人,其中24人是与图书情报信息有关的,1人与医学有关。南京大学有9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4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有2人,北京大学有2人,浙江大学科技部2人,其余各1人。

3.3来源期刊分析

527篇论文分布在106种杂志中,发表在前20种杂志中的论文数为390,占总论文的74.7%,也就是说20%左右的杂志中包括了大约80%的有关引文分析的论文,基本符合“二八”律,可以认为这些杂志是发表引文分析论文的核心期刊。可以看到前20种期刊大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期刊。表2显示出引文分析领域的文章除了多数发表在图书情报类的杂志上外,还有很多发表在与科学学、科技管理有关的核心期刊上。

3.4被引作者分析  对527篇论文的3 328条引文进行分析,发现有1280位作者被引证,平均每位作者被引频次2.6次。在这庞大的作者群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位作者的总被引频次为731次,占总被引频次的21.97%,平均每位高被引频次作者被引频次24.37次。利用Citespaee软件绘图,得到图2,显示了我国引文分析领域的高频被引作者情况,图3显示了引文分析领域的重要文献。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较大节点的作者是在引文分析领域有突出作用的作者。影响最大的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邱均平,其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文献计量学》一书。王崇德、罗式胜、丁学东三人也出版了有关文献计量学的专著。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一书,详细介绍了引文分析在科学计量学中的应用。梁立明、蒋国华也出版了有关科学计量学的专著。有些集体作者,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社会科学索引课题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这些课题组对我国的引文分析研究也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金碧辉、武夷山、孟连生、朱献有、马费成等人也有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也很高。姜春林、邹志仁、程刚、袁培国、钟旭、党亚茹、崔雷的研究也各有特色。

3.5被引期刊分析  3 328条引文分别来自918种杂志和其他类型文献,包括专著、报告、网页等。但是被引前20种杂志中的引文有1 346条,占总引文的40.4%,表3显示被引前20种期刊大多都是图书馆、情报学的核心期刊。《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等杂志的被引用说明科学学也对引文分析有较大的影响。有380条外文引文,占总引文的11.4%;有160条网页引文,占总引文的48%,其中680条引文都只被引一次,以上说明引文分析对别的学科的知识吸收还是相对较少,吸收较多的还是图书情报学、科学学、科学计量学、管理学、编辑学的知识。

4、我国引文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

4.1 中国引文分析存在问题

4.1.1 引文分析研究缺乏核心作者 引文分析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只有30多年,还没有引文分析的核心作者,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也有很高的被引频次,但是他们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先贤,而引文分析则是依附于文献计量学存在的,大部分的著作都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相关。因此,表现出引文分析理论研究少,应用研究多,方法简单;方法研究上简单统计多,指标模型少;应用研究用于评价的多,管理的少;研究图情、医药领域较多,其他领域少。

4.1.2数据样本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引文分析是力图根据统计特征找出文献生产、传播等规律,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决策提供量化依据。统计特征的出现要求有足够的样本量,足够明确的研究对象,足够大的时间跨度。而国内正式发表的有关引文分析的论文普遍存在着样本量小、时间跨度短、学科代表性差等问题。

4.1.3 中文引文分析可视化困难我国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的进展不大,虽然近年来掀起了引文分析可视化的热潮,但是大多是对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的可视化,而以中文出现的知识图谱则不是太多。

4.1.4 中文的引文数据局限性 中文引文数据库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SSCI中的数据从格式到录入出现了很多不统一及错误,如有的引文写错著者姓名、发表年份、出版社等等。在本研究中对这些现象作粗略的统计,其中年份写错或不写的占总引文的3.1%,不写出版社或期刊的占6.2%,不计算其他格式不统一,引文的错误总计在数据库中几乎达到10%。这样就给研究的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4.2 中国引文分析现状成因

4.2.1 理论基础薄弱首先,引文分析起初是当作文献计量学的一种方法被引入的,由于其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其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究竟其包括什么样的原理,其使用的前提条件、使用原则、形成机制,并没有人去深入地探究;其次,引文分析理论在国外也进展不大,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引文分析还是以传统的文献数理统计和共引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没有更进一步突破;第三,我国的研究者重视应用研究、忽略理论研究。

4.2.2 中文引文数据库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文献研究工作,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开发了许多相关的引文数据库,如CSCD,CST―PC,CSSCI等。这些数据库与SCI数据库相比,不论是在数据套录功能还是数据收录年代或期刊收录范围上都有所欠缺。为了进行引文分析,用户不得不把需要的文献记录和它们引用的参考文献题录一一手工摘取,再导入自建的小型引文库中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才能获得需要的统计数字。这无疑极大地阻碍了研究人员利用国内引文数据进行分析的积极性。

4.2.3 没有适合的分析软件 由于我国引文分析发展的较晚,一些引文分析的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国外有很多专家学者利用计算机编程,开发了许多文献计量学软件,进行引文分析。例如:Bibexcel就是OllePersson为文献计量学专门编制普遍适用的、统一格式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处理来自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数据,不但能够进行统计处理,还可以分析数据,形成所需要的关系矩阵。而我国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学者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普遍适用中文数据格式的软件,对于一些不懂数学、计算机编程的学者,要靠最原始的手工来进行计数,所以他们花费在数据处理上的功夫可想而知。

4.2.4不规范的引文行为 目前我国的科技论文在引文规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用而不引”和“不用而引”;对参考文献的标注不规范;“引文复制”与“引而不注”;著录失误。此外,一些由于情报交流的障碍,如语言障碍、编译代码转换的障碍、检索工具的障碍、理解水平与能力的障碍等等,都是造成引文错误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4.3 中国引文分析的对策建议

4.3.1 加强引文分析的理论建设首先,大力开展引文分析的理论研究,对引文分析的原理、规律、研究对象以及与引文分析相关的概念假设、环境、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讨论,力图形成引文分析的研究范式;其次,加强和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力图自主创新,发展适合我国学者的引文分析方法和理论;再次,引文分析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的特点,交叉学科的特点就是容易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要想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第四,提倡研究者进行理论研究,改变研究作风;第五,提高研究者和使用者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引文分析的问题,合理利用引文分析进行科研评价,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

4.3.2完善发展各种引文数据库首先,优化数据库结构,加强数据规范管理工作,改善数据库检索性能;其次,借鉴美国ISI的Web of Knowledge(WoK)的经验,对我国各类引文数据库进行重组、加强和完善;可以把CSCD和CSTPC整合起来,成为中国的“SCI”,把CSSCI建成中国的“SSCI”,把各种引文数据库的资源集成为强大的引文网络平台;再次,及时和数据库用户沟通和交流,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心理电影;心理教育;健康水平

目前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的观念与需求已深入人心,大学生们将接受心理教育,作为自己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的发展咨询,即关心自己的个性塑造、注重环境适应能力、择业及未来发展的人数逐渐增加,至今达到发展咨询与健康咨询约为2:1的比例。更多的大学生从书本、网络上关心心理健康新概念,关注人际沟通技巧,关注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与日益发展的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显得滞后。本文以在校人数是一万人的高职院校为例,一般心理学教师不足两人,低于万人四名心理教师的国家标准。相关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处于有大纲欠实施,心理学课程缺开,并逐渐形成惯例。笔者从事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教学20年,工作实践证实,凡是经过几十学时系统学习的学生,均熟悉心理学理论;了解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有明确的自助、互助意识和能力;了解自我,有完善自我的欲望;了解别人,更容易与他人合作、协调。可以说,心理学的学习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电影是电影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从上个世纪50年代《爱德华大夫》影片的播映开始,心理电影进入我们的生活。《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成为许多年轻人对弗洛伊德和心理学最初的了解窗口。到第六十四届(199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诞生,心理电影已走向成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肯定。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电影本来是运用电影的形式反映生活中种种心理现象的,至今被各高等院校作为鲜活、典型的心理学教材,普遍运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收到了奇异的效果。

当今生活中心理电影众多,涵盖的生活面很宽,其实每一部心理电影都有现代心理的理论作为依据,每一部心理电影都涉及很多心理学知识,我们试图通过心理电影的播放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以播放电影的形式宣传心理学,潜移默化地告诉同学们生活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们从心理电影欣赏中学到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一、心理电影是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严格地讲,所有的电影都包含有心理描写的成分,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我们界定的心理影片,是指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反映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者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它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丰富、正向的、病态的方面都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反应和深切触动。心理学搭载在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就成为引发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良好途径,这也是目前高等院校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二、心理影片的课程教学构思

为了达到运用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我们选用心理学理论讲授和心理电影欣赏相结合的方法。赏析心理电影又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欣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情投入,而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特别要重视其中的情绪以及象征;而是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地领会影片内涵得到观影启示。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视觉冲击、视听享受,得到心理休闲和放松身心之余,也能品尝到深入浅出、营养丰富而回味良久的心灵大餐。对心理影片的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自己欣赏,通过对剧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学生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于情节的推进不断做出期待、预测和判断,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形式也日益成为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极佳方式。另一个层次是属于心理教师对心理影片的解析。他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是对电影内容在心理学层面呈现的常识和规律的深度探讨,并以心理学视角来关心影片故事的感染力在哪里,对心灵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哪里。

心理学理论讲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介绍,二是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学习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以后,再欣赏心理影片,就将上述两个层次初步结合起来。看前有问题,看中有思考,看后有反思,效果能大大的提高。结合人格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气质、人格做测量并现场咨询,让学生了解自我的欲望得以满足。学生们了解了自我,更好地完善自我,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学习和看心理电影建立起联系后,针对性加强了。以播放电影的形式宣传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人生的乐趣。

三、从心理层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1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id)即原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遵循快乐至上的原则,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ego),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约束自己的行为,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 生活行为的心理分析深化

人们在生活的行为,实际上正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是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综合反映。本文注重于本能层潜意识的讨论,使生活行为的心理分析更加明确和形象。

本能层(visceral)的分析。如何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的本能层行为,而非理性的直觉冲动?我们通过心理电影鉴赏来引导大学生本能层的释放,“所有戏剧艺术使观众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参与进去。这样,它们是探索快乐维度的完美媒介”。心理学流派理论的介绍和心理分析使学生获取 的同时,心理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Boorstin指出电影投合三种不同的情感水平:本能的、替待的(vicarious)和旁观的(voyerur),………‘如果本能水平用内容抓住观众,引起自动的反应,那么替代的水平则用电影中的故事和情感线索使观众卷入。…‘你被吸引到故事中,对情境和角色产生了认同。全神贯注于电影是会感到世界在身边消失,时间好像停止了,身体进入到被转换了的情形中,社会科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flow)。”旁观的水平是理智的水平,与反思层相似,是站在后面对一个经历进行反思、观察、评论和回想,“旁观者”的眼睛,是头脑的眼睛,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这三种水平的转换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引导本能的发泄,有利于理性的反思。最终沿着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轨迹发展。我们借助心理电影介绍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和思维方法,又用心理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反思。顺利地引导本能层向理性转归,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观点

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梅内盖蒂教授对世界一百都经典影片的剖析。他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了人的本体自在(In seOntico),突破了弗洛伊德、弗罗姆、容格、马斯洛第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从本体心理学这个独特的视点,对影片进行深入剖析,并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潜意识动力挖掘出来,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本体学的分析。人的潜意识世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驱动人体行为的动力源头。导演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影片中表现了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所以,一部伟大的影片是导演的一个伟大的梦,也是创作团队集体潜意识和导演个人潜意识的深层反应。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导演,从西方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尔可夫斯基到东方的黑泽明、张艺谋……都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又善于寻找到人类灵魂深处的绷紧的潜意识心炫,并将它敲响,将人类本体自在的潜意识本能唤醒。这种唤醒是全人类的自我感悟,而不受地区、文化、民族、人种的差异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部优秀影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关键在于每个观众是从自己的潜意识去信同影片,与生命情结获得同构,观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测试的过程;既是对集体的也是对个人的测试;既是对社会文化的也是对个体生命世界和文化结构的临床检验。观众通过对影片中人物的认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对人的生命结构本质的剖析,是对文化人类的独特探索。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雷洛阿先生说过:‘……生活是电影。’我想更明确地说,电影表现生活,但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电影。”当我们将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观点介绍给学生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们对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剖析电影、剖析生活、探讨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整理自己积淀的情绪,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接纳自我,带着一份如阳光般温暖、轻盈和纯粹的好心情,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赏析心理电影从侧面告诉我们的另一层意思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艺术,享受生活。运用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师生们都感受到认识自我的愉悦、发现的愉悦。课程的开设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范文5

一、多路出击

多路出击,要求所选取的材料充足,能全面深入地表现写作的中心。选取材料的范围应尽量做到古今中外结合,正反结合,点面结合,理论(引用)与事实(举例)结合,这样才能使论证更严谨,更全面。如201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我以我心绘风景》片段:

我用全心绘风景,绘出一派奋斗之花盛开的图景。乡党委书记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建设中,于是乡村焕然一新,而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怎么有理由不全身心地投入到描绘精彩的人生画卷之中去呢?但是,我看到了吊儿郎当的学生,我看到了沉迷灯红酒绿的青年,他们的人生画卷,黯淡无光。林清玄曾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全心全意,只此四字,但要做到却着实不易。孔明全身心地投入复兴汉室的伟业中,即使失败也是一道风景;哈兰・山德士退休后全心研究炸鸡方法,最终在街头巷尾绘出一片“肯德基”的风景;科比全心投入篮球,在凌晨四点便开始训练,缔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他们,都全心投入各自坚守的事业,亲手绘出一段段风景绚丽的人生卷轴,而我们又怎能轻易放弃?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景,不仅需要信心、决心,更重要的是全心投入。全心全意,蓦然回首,你会发现那风景已在灯火阑珊处。

二、避免“撞车”

每年都有很多的社会热点,我们都比较关注,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网事・感动”“网络反腐”“莫言问鼎诺奖”等等。将其写入自己的作文中,往往容易与他人“撞车”。我们面对社会热点材料的策略应是热点只点一下,而着重写那些次要的、不那么热的典型的人和事。如作文《保持善良的本性》:

唯有保持善良的本性,我们才能用爱谱写沟通的语言。“最美妈妈”吴菊萍,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她挺身而出,伸出双手,拯救一个幼小的生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她一把将两个学生推开,把生的希望送给学生;“最美司机”吴斌,当铁块刺入胸部,他忍受剧痛,用善良、坚强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曾以《罗马假日》夺得奥斯卡影后奖的奥黛丽・赫本,不仅拥有超俗的容貌、过人的演技,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是最早披露马里儿童因内战和干旱遭困苦的外国人士之一,还奔赴埃塞俄比亚,投入大量精力安慰饱受战乱、饥荒困扰的人们。甚至在病重后,她还念念不忘那些孩子们。她告诉自己的家人,“我最依依不舍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被饥饿折磨的孩子。你们要多帮助他们。”赫本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获得了比容貌更长久的魅力,这一切源于她有一颗善良之心。保持善良的本性,奥黛丽・赫本的人生得以升华。

三、恰当分析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常用而有效的分析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假设分析法(举例后从反面假设分析,假设例子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实质法(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引申类比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等等。如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规范与自由》:

著名作家史铁生,他以“不自由”的身躯,自由地驰骋在文学的天空与海洋中,创作出《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感人泪下、激励人生的华彩篇章。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也是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可谓很不自由。但他在宇宙论和黑洞领域独树一帜,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无限的自由。还有历史学家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在异常不自由的境况之下,他依然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他的人生和精神、理想赢得了自由。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生;自杀;沟通分析理论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68―02

自杀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损失,全社会应采取综合、协调、有效的措施,共同防止自杀行为发生。学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从个人因素和外在环境进行分析,用各种理论诠释[1]。沟通分析理论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已初显成效[2],纵观学生自杀的刺激事件大多与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从国外沟通分析理论作为研究理念来透析自杀的根源非常有必要。

1 心理学理论分析

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伯恩认为个性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C(Child,儿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用来区分个人不同且可明确区别的自我状态。伯恩将自我心态定义为:“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父母自我状态就是个体从周围重要人物所的行为、想法、感觉,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来, 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份,其功能状态分为是照顾关爱型父母心态或控制批评型父母心态。儿童自我状态就是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感觉。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其功能状态分为自由放纵型儿童心态和顺应服从儿童心态。成人自我状态是针对目前现实自主、想法、感觉的组合体,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其功能状态是成人心态,是对事情做决定或评估,监督自我状态,分析来自父母或儿童自我的信息。

2 基于沟通分析理论对自杀者归因分析

一是自杀者的自我心态归。个性弱点是自杀的一个主要内因[3]。当遇到挫折时,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抗挫折能力差,焦虑、抑郁等情绪随之而来,不良情绪状态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索”就会发作,甚至走向自杀的深渊。沟通分析理论可从自我心态的五种功能诠释自杀者的人格结构。自我心态的五种功能状态分别是照顾关爱型父母心态或控制批评型父母心态、自由放纵型儿童心态和顺应服从儿童心态及成人心态。二是自杀者的人际沟通归。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外因。人际沟通受阻带来了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等感情问题,同时也造成人际的社会支持缺失,这都会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扭曲心理等现象,严重的甚至自杀或杀人。沟通分析理论认为,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事情都牵涉到其自我状态的表现。沟通过程是一个人的父母自我心态、成人自我心态或儿童自我心态指向另一个人的父母自我心态、成人自我心态或儿童自我心态。在沟通中,根据沟通发起方选择的自我状态、发起者希望对方采用的自我状态、及接受方实际响应时的自我状态。

3完善自我心态,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沟通分析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心态,成就积极乐观人格,构建自身的心理和谐。根据大学生自我心态调查[4],大学生自我心态的特点是批判性父母过高,教养性父母较低,成人心态不足,自由儿童心态较低,顺从儿童心态较重。因此,需要完善的是降低批判性父母、提高教养型父母心态、提高成人心态、提高自由型儿童、降低顺从儿童。这样才能使三种心理状态达到平衡,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心理和谐。

3.1提高成人心态的方法。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计划性,干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要尽力、有信心地做好,做事要合乎实际,用理性思维客观地看待所遇事情,提高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能从过去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这样可以减少困惑和矛盾,减少冲动行为。家庭、学校要关注学生个性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完善。

3.2提高教养型父母心态,降低批判性父母心态。父母、老师对学生要多关心爱护少指责批评,让孩子独立处理事务,学生可以从身边做起,乐于助人,关心别人、关心自己宿舍的成员,多做一些公益活动。要学会赞扬别人,减少对别人的说教。对于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对己对人不要过分苛刻,不要总是指责、批判自己或他人。这样可以减少内疚感、犯罪感,从而减少自杀行为。

3.3提高自由型儿童,降低顺从儿童心态。培养兴趣爱好,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勇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对于过于压抑自己的学生来说,要对自己放松些。学生对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总问别人怎么办,不要总依赖父母和别人,生活或学习中遇到问题,尽量独自解决,培养独立处事能力,积极提出自己观点要有自己的主见。

沟通分析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际之间是如何进行交往的,改善沟通方式,避免人与人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人际沟通有着重要的实践效果[5]。通过大学生人际沟通模拟训练、团体辅导。学会人际沟通,尽量少使用隐晦性沟通。减少人际冲突,增加人际交流,寻求人际支持,对减少自杀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春妹,夏梦雅,自杀成因的心理学理论研究 ,理论月刊,2012,12:163-167

[2] 刘欣,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7,02:96-97

[3] 史辉,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 2010,3:105-108

[4] 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5:495-496.

[5] 刘欣,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探索,2006,03: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