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例6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文1

课堂上,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思考: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办法让孩子四海为家的?学生汇报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这是她读懂的,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想问吗?”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好多小手都举得高高的,不停地问这问那。有同学问:“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降落伞是什么样的?”因大多数学生见过蒲公英,他们借助生活经验就可以帮助有问题的同学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苍耳妈妈传播种子这段时,有的同学问:“苍耳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见过苍耳的同学积极解答。学生又提出:“苍耳会不会把动物扎疼?”此时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继续回答问题,而是话锋一转,“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不能再读读这一节,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快找找。”学生们迅速读起书来,一个学生大叫:“挂住动物的皮毛。”另一个学生说:“不是扎,是挂。”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感受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之后,我又拿出苍耳的实物,让孩子们亲眼见一见,摸一摸,挂一挂,感受一下是否会被扎疼……学生通过观察、摆弄,真实感受到苍耳传播的奇妙。

有的学生好奇地问:“石榴娃娃怎么钻出来落户安家的呢?”还有的学生问:“豌豆是怎么炸开的?”……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由生活经验的同学一个个解答,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生生交流的课堂场面。为我深知:孩子们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了,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欲望,非常想了解这些植物妈妈到底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孩子们交流得如此兴致高昂,教学达到了高潮。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兴趣浓厚,学生就能学习得轻松愉悦。反之,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智力发展水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最

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正确运用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心理趋向,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心理环境的建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比较单纯,在他们的心中几乎只有开心与难过两种心情,但是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不要给学生的小小心理造成阴影,以免影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育。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猜测学生的心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要总是显得高高在上,而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不要让学生害怕教师,从而逐渐疏远教师,应该用激励的语言夸奖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也要采用委婉的方式,切忌严加指责,一盆水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特别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创造性地自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我该怎么办》时,根据课文内容我采用情境表演的形式导入新课,边表演边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外面与爸爸妈妈不小心走失,你该怎么办?”学生对这种情境式提问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参与进来,情绪高涨,纷纷发言:“最好是呆在原地等着,要不然妈妈回来会找不到。”“找附近的警察叔叔帮忙。”“借个电话给妈妈打电话。”……学生的办法非常多,有的还比较符合生活实际,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对每一种方法都进行情境表演,从实践中归纳出最实用的解决办法,最后大家一致总结出:“遇到困难不要惊慌失措,要静下来想办法,一定能找到家人。”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没有嗦的说教,没有压抑的气氛,而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都有表达的欲望,这种通过实践得到的答案学生终身不会忘记,本来单调、枯燥的“口语交际”变为学生喜欢的实践课堂。

三、直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们要善于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课文对植物传播种子的介绍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蒲公英是怎样利用风来传播种子的;苍

耳是怎样利用动物的皮毛来传播种子的。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方式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学生实践,巩固学习兴趣

我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学校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拓宽他们语文学习的空间。随着学生对语文知识所具有的社会实际价值的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在实践中还能满足学生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需求。比如,我会在节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演讲、讲故事、成语接龙等竞赛活动,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竞赛的形式,学生积极进取,不甘落后,增强了学习热情。正如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为“乐知”,所以“乐思”。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文3

这个暑假,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挑学校和选专业的事,藏在他们身后的那个孩子要么懵懂青涩,要么事不关己,让我感触很深。如果想放心地把孩子送入社会,给予孩子的爱就要有界限,亲密但也要有距离。

分不清的爱与操纵

暑假里,我和10岁的儿子去旅行,走了几个城市。有几位妈妈带着孩子先后加入我们的队伍。

有一天,我给朋友传资料,儿子过来找我,我说:“儿子,现在是妈妈的个人时间,我和朋友事先约好了,你要等一下。”儿子没说什么,几位妈妈倒是很惊讶:“曹老师,你怎么能这么对孩子呢?”我问她们为什么出来旅行?答案几乎是异口同声:为了孩子。但我来旅行除了想跟儿子有亲子互动的时间,也安排了一些自己的计划要完成。我和孩子是平等而独立的,彼此会给对方一些自由。

举例来说,几个孩子到一起难免小吵小闹。有的妈妈很担心,想出面帮孩子解决问题。但我建议不要插手,孩子们要学会自己处理交往问题。果然,过一会儿他们又自然而然地玩在一起了。

我和儿子出行时,一向是各自负责自己的拉杆箱和背包。这次,他看见小伙伴都是妈妈帮着背所有东西,就对我说:“妈妈你能帮我背包吗?”我对他说:“如果你觉得累了,妈妈可以帮你背一会儿,但妈妈需要的时候,你也要帮妈妈做些事。”在一些城市转机的时候,我拉着几个妈妈等在一边,让孩子们去办理托运、登机手续,并协调座位。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他们最终完成了任务。我从他们红扑扑的小脸上,看到了参与的满足与被认可的快乐。

一切为了孩子,对家长来说是一种没必要的牺牲,因为它最终将变成“我为了你已经如何,所以你必须怎样”,这种操纵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

缺少安全感的是妈妈

你从一个孩子出门在外的表现就能看出他的安全感如何。带孩子们去西双版纳动植物园,里面有好多小动物。孩子们正是好奇的年纪,我鼓励他们多去摸摸。有的孩子伸手去摸几下,赶紧缩回来,有的根本不敢靠近,还有的可以坦然地和小动物接触。其实,安全感好的孩子会很放心地去探索新鲜事物。

景区设计了一处小桥流水的景致,并提示山泉水水深30公分,邀请小朋友们走过桥去。有几个孩子马上把询问的目光投向妈妈,他们习惯了决定权在妈妈手里。妈妈们则瞬间通过自己的生活常识得出了各种担忧:小桥安全吗,掉下去怎么办……我支持儿子下去试试,他走了一段,掉进了水里,但回来时特别高兴地告诉我,山泉水特别凉。动植物园很大,孩子们到处去玩,有位妈妈只要发现孩子没在视线范围内就慌了,到处找。其实孩子正玩得高兴,被妈妈叫回来后,噘着嘴抱怨:“妈妈,你为什么总看着我呢?”

是谁缺少安全感呢?是妈妈。她用自己的判断干预孩子的选择,她的各种担心直接切断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妈妈缺少安全感,孩子会变得内向胆小、缺乏自信。

你有权选择,但要承担后果

出游刚回来,一位妈妈来咨询,她的苦恼是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复读,其实她又越权了。我问她女儿:你为什么学习?她直截了当地说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很明显,对她来说,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讨好妈妈的一种方式。有的孩子把大学志愿填了离家很远的城市,父母担心又失落。有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却变得自私自利,行为叛逆,脾气暴躁。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没能给孩子建立好规则和界限。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 策略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G 卡尔汉认为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早已被批贬屏弃,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巩固记忆,那么老师就要巧设问题来引导点拨学生。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所设计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抓住题眼,激发兴趣

大部分学生开始时对课文学习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透彻了解教材,抓住课文的突破口,从课文题眼入手,有意识地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为回答问题,进行思索、探究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很容易把握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题眼往往是在题目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它不仅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还体现了题目的特殊性。让学生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出示课题后,就可以启发学生寻找题眼的亮点,抓住 “美丽”一词,设置提问:“丹顶鹤美丽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丹顶鹤美丽的歌声是什么样的?”“丹顶鹤是否也有着同样美好的心灵呢?”等。教师利用题眼进行提问,学生也就自然产生了读书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二、把握时机,注重启发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当学生明白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时,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开始认真地看书,寻找答案。通过学习、思考,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只要有风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动物经过,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紧接着,老师又话锋一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时,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说,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有的说,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有的说,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还有的说,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水到渠成”。

三、突破难点,促进探索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笔者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兴趣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课文《鲸》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然后叫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鲸字有鱼旁,但鲸不是鱼。”有的说:“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我趁机让学生速读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1、2、3、4、5、6、7,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首先抛论文格式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①学生自由朗读。②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什么办法。③教师指导两读: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④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既定思维发散与迁移: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什么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范文6

花活了,孩子的探究火苗却熄灭了。其实,如果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究习惯,既可以让花活下来,也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

探究是小孩子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

孩子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模仿他人、成人强化训练、自主探究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让孩子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自主探究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模仿和训练都是成人的单向灌输,孩子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他学习的内在动机没有激发出来,自愿学习的习惯没有培养出来,但是因为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所以成人对它们容易形成依赖。

自主探究以好奇心为驱动,孩子在探究中会自觉地产生很多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因而孩子爱动脑、爱动手,这对他以后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重要。但是因为孩子在动手尝试中会出错,学习结果见效慢,家长认为问题很容易,没必要探索,就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忽略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和材料,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凡事依赖大人给出现成答案,主动探究的习惯也就越来越弱了。

探究习惯需要家长的精心养护

接纳探究中的尝试错误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表面和肤浅,常常抓不住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所以他们在尝试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小米在探索行为中出现的错误就很常见和典型,她以为植物与人的生理和生命现象是一样的,但是妈妈没有接纳小米的尝试错误,她不但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并警告错误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后果,结果孩子吓得不敢探究了,其实正确答案并没有经过她的观察、操作和思考,只是书本知识经过妈妈的口授直接搬进她的记忆里,孩子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想想看,你是不是经常责怪孩子把环境弄乱了、把衣服弄脏了、把玩具弄坏了、把物品弄破了?这些都是拒绝孩子尝试错误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

探究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而孩子的“研究经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通常成本很低,关键是家长没有意识到怎样为孩子提供探究的环境。

小米的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个小实验:一盆花浇凉水,一盆花浇热水。每天用相机把两盆花的长势拍下来,或让小米画下来,经过比较,小米就会发现两盆花的不同结果。这个科学现象很简单,却是孩子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总结,她从中获得的探索素养比生活常识本身更有价值。

再比如,一个孩子把花盆里刚种的几颗蒜头连根拔了起来,他想看一看蒜头长大没有,希望它们长得快一点。这时候,妈妈不要用“拔苗助长”的故事警告孩子,而是为他提供相应的实验环境,让他比较是“拔苗助长”还是“拔苗助死”,相信孩子从中获得的收益要比干巴巴地听故事好得多。

为孩子提供探究的材料

孩子的探究对象无所不在,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孩子都喜欢把玩,包括花草树木、虫虫鸟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既然有现成的高科技玩具,就应该让孩子玩,这样孩子的起点更高。高科技的电动玩具确实比较安全,富有童趣,但是它除了比较昂贵外,孩子的操作和参与空间比较少,所以很多高科技玩具不能长时间吸引孩子,很快就被孩子玩腻了而被家长束之高阁。

可见,家长不要为孩子提供太多的现成玩具,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玩具或材料,例如七巧板、积木、拆装和拼插玩具、橡皮泥等,还有水、沙、泥、土、石子、树枝、树叶等自然物,以及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这些玩具和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需要探索研究才能玩出花样来,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探索精神。

做孩子探究活动的配角

探究活动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孩子具有不断追问的思维连贯性和克服困难、动手尝试的意志,有的孩子常常坚持不下去而中途放弃。孩子这时候不但需要家长的鼓励,还需要家长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把探究活动进行到底。

例如,孩子想用积木搭一座高楼,搭到一定高度以后,没有足够的合适木块充当“栋梁”了,拆了重新搭建,孩子又不乐意,于是有的孩子就放弃了,留下一座没有完工的“烂尾楼”。这时候家长就可以过来鼓励孩子:“工程没有完工就不干了,多浪费呀,我们想想办法吧。”接着家长启发孩子在家里找一找有没有木块的替代品,怎样保持高楼的平衡,还可以做什么“装饰”或者“装修”,支持孩子完成一个小建筑师的作品。

妈妈要避免女性思维偏好

大多数孩子由妈妈教养的时间比较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男性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擅长形象思维。孩子的探索行为主要发生在动植物、风、光、水、沙土等自然现象领域,而妈妈们大多对社会现象感兴趣,不太喜欢探究自然现象。当孩子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感兴趣并求助妈妈的时候,有的妈妈却对此不以为然,有的妈妈甚至看见小虫子就会吓得失声尖叫,这样当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及时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以至孩子坐失发展的机会,所以,妈妈要克服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起欣赏与研究瓶瓶罐罐和飞禽走兽,和他一起爱科学、“玩”科学、学科学,发展孩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探究行为要文明

探究虽然是孩子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但是它也不能特立独行地不顾他人的利益或破坏公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