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例6篇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数学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开篇谈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意识”是先导,“策略”是关键,“能力”是目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现代教育的思想,让每个孩子的学习,都能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只强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索,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它会使课堂效果和质量都不高。以往学生学习的材料局限于课本上所提供的一些例题、习题,要求过高、过偏,条件和结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对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实施有差异性的教育,一些例题和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很玄,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有的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如何突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这些都是我们急需着手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它的意义更多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的,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这种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二、“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探索与策略

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解决问题,大致包括四个环节:(一)感知问题,创境激趣;(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三)反馈信息、交流评价;(四)拓展创新,总结激励。这几个环节在不少情况下,某一步可嵌入另一步中,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简缩,或使某种特殊的解题策略得以实施。

1.感知问题,创境激趣

感知问题、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和莫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出的问题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才具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果没有特定的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是针对教材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那么学生就会失去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就会很难引起感知情景与思维创新的“共振”。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淘气和笑笑举行一场劳动技能比赛。他们决定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来到校园,淘气选择了打扫篮球场,笑笑选择打扫跳高场地。比赛开始了,一会儿,笑笑扫完了,她高兴的跳起来说:“我第一,我第一”。你们同意笑笑得第一吗?为什么?这是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由此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结合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自动建够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问题的类型较多,那么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诸如数学中的非常规问题、开放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都值得让学生寻找其解决的办法和策略,这样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是有益的。例如:如果给你10元钱,可以买回多少千克苹果?这道缺少条件的应用题,似乎更接近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水果店了解苹果售价再计算,把钱用完或剩余一点都可以。学生问到的单价不尽相同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要是由此引起讨论:追求量多还是质好?偏远地区价低合算吗?那么这里的收获可就更大了。

3.反馈信息,交流评价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识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同时也是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进行总结。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低年级的儿童也存在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同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和别人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拓展创新,总结激励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试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三、“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但《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这里蕴涵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

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在教学中依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比如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都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在“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学中,老师不再按传统那样先给一个例题,然后帮学生去分析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或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根据所提供的超市水果市场的情景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再参与到小组去与别人交流,看看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方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小组同学比一比,看谁做得好,之后再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学生的交流,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在自己脑海中构建起来。当学生新知构建以后,教师便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因此,老师出示了超市的其它商品情况表,让学生自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商品,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提一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不仅将新的知识进行运用,还又一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鲲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验证实践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我们都知道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一个副产品。目前,“莫比乌斯带”已被作为“了解欣赏的有趣图形”之一,写进了《数学课程标准》,编进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问题,用于五年级数学课外知识。首先拿一张白纸,问学生有几条边?几个方面?“老师会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行吗?”展开操作与尝试,通过实践,学生还没感觉神奇在哪儿。“你还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学生大胆地尝试,实践出真理。如果沿中间一条线把这个神奇的圈剪开,会怎样?学生又一次大胆猜想。实践验证,体会着这其中的奥妙与神奇。如果沿三分之一线剪,是否和上面出现的结果相同呢?通过学生亲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让学生感受到了莫比乌斯的变幻莫测、神奇无比。学生在经历其出乎意料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主动探索。

3.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指的是从数学角度思考、解释、转化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意识。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计算等数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把实际问题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

例如:地球地赤道是一圆角,假如赤道上紧箍着一圈钢缆,现在要把这圈钢缆放松,使它远离地面有1米高,这样,钢缆必须再接一段上去,这段增加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米?

这个问题无法实际操作,如果查资料,查到地球赤道的周长或地球的半径,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就要花许多无效劳动(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或周长)。我们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有大小两个圆,它们的圆心重合,半径差是1米,求两个圆的周长差?解:设小圆半径为r得:2π(r+1)-2πr=2π=⒍28(米)。解答方法十分简便。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导启论、引导、讨论、追问、练一练。

所谓“导启论”式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俗话说:“教贵引导,点拨方向,讨论出真知和实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也就是导演。虽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但不能忽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拔的作用,点拔就是启发教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才能够充分的体现。讨论发现思维,辨明真理,发现真知的讨论式。讨论是一种交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大有益。“设问”是一种较好有效的手段,通过驱动设问“可以把学生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境界,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著名理学学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来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方始是学。”清代陈也曾说:“学贵有疑”。只有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才能深入地探究,学生思维才能不断地历炼,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超越自我。追问是设问的升华,在设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到知识升华和迁移。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程是静态,师生互动生成中酝酿出语言味。我认为老师要有灵敏的观察力和捕捉互动和练习的话头。穷追尽索,巧妙酝酿语文味。因此,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设问――讨论――追问――练一练”。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互。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每课一引导。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课堂,又是老师设计课堂的关键环节。引导的目的又是让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这种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和问题。具体包括:“重点词读音和解释、作者简介和预习思考、文本的写作思路,文本的主线和副线。”因此,引导的宗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引导的运用包含传统的学习流程,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前提,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因而受到许多学生青睐。同时,引导要有目标,内容的问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要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而定的。内容问题要先易后难,逐渐加深,能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此,引导的设计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多方位人才。整体设计有利发散学生思维,加强老师,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求导,积极探索的敏锐观察,大胆想象的良好习惯是教学的目的。

二、每课一设问。设问是每节语文课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关键设问既是贯穿全文,以是统领全文。清代的陈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是,大疑则大进。”我认为“无疑则无进”。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可见,教师设问是教书过程的关键。教学的过程:“质疑――解释――再生疑”的过程。只有老师的设问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历练,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不断地超越与升华同时,设问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而设问,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才会有的放矢。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教者设计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花儿呈红有哪些因素?这样设问既扣住了文章的主题,又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题意识,激发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轻松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最高学习境界,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每课一讨论。讨论是一种交流方式,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种类较多。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五几个讨论出问题,学生思考及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个环节的模式:“问题――思考――讨论――解决”。这个情境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强烈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方法能创造语文教学情趣。情趣是由情调所激起的趣味。老师在课堂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和互评,老师点拔、指导、总结。如《勇气》一文中讨论1:文章中讲到两种”勇气,你赞同那一种“勇气”?讨论2:你如何理解法国妇女也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如何理解她懂得什么信仰?老师不只按照教参书的答案准则,而是学生要深入层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各抒己见都是正确。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善于发现学思维与动向,紧密追踪,点拔弹弦;学生集思广益,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辨别曲直,辩论中受益,起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讨论要有批判性,高度性,热情性倾听。谦虚、民主、平等原则。因此,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益。

四、每课一追问。追问是点拔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点拔内容是指“点其要害,拔其迷障。”最终目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拔”。点书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上重新建构。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目的,而追问是点拔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上由主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后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汇报,纠正。这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具深度,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春》一文,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课文只为了写春天的美景吗?这样追问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清晰明了,追问是老师的一种智慧和教学手段,它需老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才可以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环节。同时产生“学习语文兴趣,打开学生学知识的大门,轻松地度过了美好的课堂时光,学到许多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每课一练一练。语文阅读的训练形式是多样化。口头的,书面的,小活动,小比赛,对话演讲。对答等。这些者是“练一练“的范围。它的目的是强化学生体验和感受文本。练一练”这教学过无需列出来。因为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舞台,教师从学生的练中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例如,要示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可以要他们写出来,写成一句,或在黑板上展示,或在讲台上表达出来。提醒他们:“大胆地把自己见解说给同学听。”如《选举风波》中,贾里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行简单辩论。这样辩论有利学生把外在知识转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认识能力。

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是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生。“引导”带出“设问”,以“设问”产生“讨论共鸣”,讨论中带有“追问”又是讨论的升华。练一练“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整个课堂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对导启论式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3

什么是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这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方法,是作为讲述法的对立面出现的,具有反传统教学的特色。当然教师组织讨论,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是要取代讲述法,而是要促成互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讨论的作用,斯宾塞曾精辟地指出: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每人仍是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交换,每人至少有两种思想。而语文的学习决不是一两个苹果的问题,它是博大精深的,它是张力无限的,每一次思想的激情碰撞都可能光芒四射,灿烂夺目。如果把语文比作一种矿藏的话,那么它是再生的,它永远是鲜活的,就像每日喷薄而出的太阳。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行,“讨论法”业已为广大教师所深爱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一、讨论式教学开展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条理化,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学生一定的思考的基础上,抛出自己根据课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而设计的讨论问题来组织课堂讨论,这样的讨论时机较成熟,教师也容易组织。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与老师设计的内容不同想法的时候,这时,随机组织课堂讨论,效果会非常显著。例如:在《鸿门宴》一文中描写刘邦进入咸阳后的表现这一部分,有一句话“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学生们学习时知道“出入”这是一对反义词,但对这对词在此文中的意义又不是很明确,这时组织讨论:“盗贼是出还是人?”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样,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后。就有学生提出: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与时代脱节了,是不是应该把他的文章从语文课本中删除呢?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同学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当学生思维不顺畅时,教师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设计思维“陷阱”,让学生产生疑问,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讨论也会激烈,效果也最好。

在课文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词句,还有些看似平淡但极富价值、极富思想性的段落,如果在这些地方展开讨论,同学们会较为准确地理解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作为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联系政治、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讨论香港回归的重要意义。

二、讨论式教学中的讨论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条理化,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首先,讨论的问题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解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其次,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要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索,教师也可以从中起到点拨的作用,从而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讨论的问题不要偏难也不能过易,问题偏难学生学生抓不住要点讨论不出所以然,变相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则讨论就成了形式主义,收不到讨论应有的效果;再次,讨论的问题应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具有可探索性,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能起到启发和铺垫的作用,使学生既能从中掌握和巩固所学,又能拓宽知识面;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问题应具有阶梯性,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讨论中,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进行热烈争论,但他们最关心的是大多数学生及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及教师对自己的见解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在所讨论的问题的价值已被充分挖掘出来后及时小结。分类分析学生见解,充分肯定正确意见,保护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错误见解也应选择适当语言加以排除。

三、讨论式教学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太低,教师的“美好”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要想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参与,这是语文课堂的主要环节。而教师所组织的“讨论式教学”便是“积极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有效性

讨论式教学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它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当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如何将课堂讨论有效地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堂讨论方式选择要合适。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方式主要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三种,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课堂的情境,课时的安排,灵活选择合适的讨论方式。三种讨论方式适合不同情况:全班讨论,一般是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提出来,然后由老师控制局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比较灵活,小组应有一个学习程度好,能组织讨论的学生为核心,小组讨论可围绕全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针对本组成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般用于难度不大,或课堂上遇到“冷场”,可采取小组讨论;同桌讨论,适合只需相互提醒,启发,就能有结果,或适合相互检查的讨论内容,这种讨论方式更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总结并经常开展。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讨论内容选择要有价值。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选择的内容要具有一定讨论价值。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要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索,教师也可以从中起到点拨的作用,从而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案例1:课文《勇气》一文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了哪两种勇气?作者看重的是哪一种勇气?你又看重哪一种勇气?”其实这个问题虽然见仁见智,尽可各抒己见,但如果认真思考,同学们就会认识到其实作者更看重法国农家妇女的勇气,经过热烈地讨论,这些问题最终会让学生达成共识,通过讨论也能够启发学生 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三、课堂讨论的时机选择要正确。

教师除了在备课时有目的地设计课堂讨论外,还要根据课时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首先,当学生思维不顺畅时,教师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设计思维“陷阱”,让学生产生疑问,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讨论也会激烈,效果也最好。案例2:讲授《小巷深处》一文时,我问学生:“‘我’为什么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学生们立即回答:“因为不想让同学们知道‘我’有一个瞎眼母亲和贫穷的家。”我又问:“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女儿对待自己的态度的?这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形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这几个问题 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讨论也活跃起来了。同时,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也因此实现。 其次,课堂教学中,一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3: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作品中的‘我’听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回答后,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并由此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到鲁迅严格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的高尚人格,加深了对课文理解。最后,在易于想象处讨论。课文中有许多值得读者想象的内容。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扩大讨论的范围,以深刻感悟文章的内涵。

四、课堂讨论的方向和效率要把握

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学会用事实,概念或原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能够抓住对方论点进行反驳。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人际交流的技巧,从而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很多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口语表达能力差,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不断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有效地指导,指导学生对他人的观点进评价。课堂讨论时,教师还应注意防止讨论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未察觉的逻辑错误。如果有,教师应及时进行纠正,注意是否在枝节问题上耗时太多,发言的时间间隔是否过长,这些问题都影响课堂讨论的效率。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介入弄清问题,提醒学生及时回到讨论主题上,及时更改讨论内容,使课堂讨论不致于变成“聊天室”,而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通过讨论式教学这一途径,并真正追求课堂讨论实效性,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5

一、精选讨论内容,把握讨论时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拿来讨论,讨论的内容值得商榷。第一,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争执,有必要进行讨论,以正本清源。通过讨论,能使学生的观点由分散到统一,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认识的升华。第二,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者可以考虑是否进行讨论,因为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本身就具有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难题的优势。第三,讨论的内容既要有一定的价值,又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如在设计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可以考虑把下面两个问题确定为课堂讨论的论题:(1)读完这篇课文,你认为藤野先生具有怎样品质?试结合课文说说理由。(在初读课文后讨论);(2)课文以“藤野先生”为标题,你认为恰当吗?(在总结课文时讨论)第四,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同样重要。遇到疑难问题时展开讨论,能够使讨论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彼此启发,集思广益,从而深化认识,顺利解决问题;遇到意见不一,出现争执时展开讨论,可以使问题“越辩越明”,从而激发思维,强化正确的认识。为此,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不但要求教师精熟教材,还要求教师要体察“生情”,对学生渴求明白的问题灵活开展课堂讨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适时引导学生对鲁庄公形象进行讨论,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二、合理地组织安排

讨论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率,教师可以事先把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按照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分散开,四人一组,就近组合。这样,每组都有“领头羊”,不但可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在分组讨论中,教师要巡视各组并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启发、反问和引导,这样既可以打破僵局,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争论,又能给学生指明方向,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还必须是整个课堂讨论的参与者。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应该再组织全班讨论,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妙地引导

经过讨论,有的问题解决了,但仍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或理解不够深刻。这时,学生便寄希望于教师,此刻,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成熟了。为此,教师引导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同时,教师引导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新旧知识的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前后各课文之间、各单元之间和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普遍关注且与教材密切相关的问题。把这几个环节处理好了,不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恰如其分地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而且“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但也必须实事求是,既要肯定优点,特别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作创造性的回答,又不能爱屋及乌,以偏盖全,要注意委婉地指出学生分析的不足之处。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讨论交流 语文教学 新课改 高中语文 课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对当前教学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许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实践,实现从讲台演员到现场导演的角色转变,把学生放在更主体的位置;同时,《语文课程目标》也定义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等。语文课堂的交流讨论恰好能成为很好的承载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锻炼其说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但现实的语文课堂往往也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只呈现出表面上的热闹,实则对提高教学成效的意义不大。如何真正发挥讨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讨论交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讨论交流教学是新时期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需要。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它所重视的内容就包括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等。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过去还经常听到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满堂灌的语文教育模式。由此可见,从前的语文教学多是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学生对语文功课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记忆能力,很少能做到通过讨论交流,真正去领悟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所获甚微,而且具有不稳定性,更无法培养新的思想和学习能力,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要求差距甚远。

(二)讨论交流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需要。讨论交流教学是指:“为了能更好达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并相互启发和交流意见的教学方式”。优秀的讨论交流教学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较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一旦老师给出了答案,学生就很容易被局限其中而停止更进一步的思考。通过讨论交流教学则可以增加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锻炼其发散思维能力,也只有如此突破语文学习的瓶颈,才能更加激发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讨论交流教学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需要。对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语文课程所重视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充分体现出它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在语文课堂的谈论交流,学生便能有更多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能附带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和待人行事方式等渗透其中,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积极面对当前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具有强烈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征。通过讨论交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难免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一)讨论交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正因为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去系统地学习它。然而这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说是极其广泛而且零碎,与之关联的层面也很多。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没能经过精心考虑,没能走出繁杂局面,找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的,即使在讨论时气氛十分活跃,终究流于琐碎,得不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或许单纯是轻松的感觉。

(二)讨论交流缺乏有效的组织性。母语教学的方便之处就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到驾轻就熟,通过讨论交流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常常在组织上失去有效控制,让学生“钻了空子”,也就是说容易让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交流中变成脱缰之马,偏离主题去谈论其他的话题,从而造成语文课堂的讨论交流形式化、游离化。

(三)讨论交流缺乏必要的指导性。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讨论交流的作用,我们的教师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讨论的结果而已,更应该关注谈论交流的整个动态过程,时时把握好讨论现场的信息反馈,对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不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的讨论通常会渐渐陷入比较混乱的局面,表现出缺少中心和主体,课堂乱哄哄等情况,此问题未解决,彼问题又来了;这组还没讨论好,那组已经早早结束了讨论。在讨论交流的时间长短和问题大小上都很难做到统一,致使讨论无效情况居多。

三、有效运用讨论交流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