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方案范例6篇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微课;案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62-04

一、问题的提出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形式,在以自学为主的网络学习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输有效的教学信息。近年来,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微课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为简单的视频录像,缺乏Flas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第二,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微课多为传统课堂的“再现”,而没有针对微课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第三,微课非万能之物,并非是所有学科、所有课型都适用于微课教学[1]。就保险类课程而言,已有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教师在授课中选取恰当的案例,将事件发生现场生动的重现给学生,能够迅速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完成微课学习,并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结合保险类微课的实际特点及需求,基于案例教学开展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希望本探究能够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二、微课的特点及分类

1.微课的特点

在国外,微课最早由Le Roy A.Mc 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发展而来。随着微课的技术成熟与发展,2006年美国学者创建的可汗学院,其提供的公开、免费学习资源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微课程的概念最早则是由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2]于2008年提出的“一分钟的微视频”演变而来。他认为,微课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基于某个特定的主题,以声音或视频录像的方式展现出来的60秒的课程。在国内,微课的概念最早由学者胡铁生[3]提出,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随着微课应用的普及与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在逐步完善。通过比较与分析,微课的基本特点如下。

(1)因微而便

微课的时长短、信息负载量较小,因此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聚焦注意力。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其格式大多数为网络流媒体格式(mp4、flv、wmv等),资源占用内存较少,因此便于储存到移动终端供学习者使用与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学习,十分方便。

(2)微而不碎

微课虽时长短、内容精,但是其有相应的微设计、微课件、微反思、微评价等多种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被科学的拆分为系列知识点,形成有体系的系列微课,有助于学习者的内在知识体系建构。

(3)随需而学

学习者在体系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即学即用,随需而学,可以快速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知识技能,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2.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主要展现形式有以下五种:图文类微课、手写板类微课、真人实拍类微课、录屏类微课和动画设计类微课。

(1)图文类微课

图文类微课是以“文字+图片”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它制作速度快、制作复杂程度低且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教学内容,且由于没有影像和声音,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场合进行学习。

(2)手写板类微课

手写板类微课也称为“可汗学院式”微课,通过交互式白板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记录下来,再利用录屏软件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演示最K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形式更适合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3)真人实拍类微课

真人实拍类微课是用摄像机将教学情境现场拍摄成为视频,可以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真实录制,也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重现拍摄。这种类型的微课十分直观、形象、具体,有声音和影响的双重刺激,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4)录屏类微课

录屏类微课是利用录屏软件将教师在计算机上的操作动作、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再将录制的作品以视频形式展现出来,供学习者后期学习。它制作简单、直接,通过软件可以将重点与难点进行突出展示,有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动画设计类微课

动画设计类微是使用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其形式新颖、创意无限的特点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由于其制作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因此此类型的微课尚不多见。

一般而言,学习者对于不同类型的微课,学习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根据美国著名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结合微课程的开发复杂程度、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不同微课类型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如图1所示,图中展现了在微课学习中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的两类主要因素:微课程开发的复杂程度与微课程的学习环境要求。其中,微课的开发复杂程度包括:开发过程中的软件使用难度、技术含量、耗时、工作量等;学习环境要求包括:学习者在微课学习过程中的硬件支持、系统要求、网络环境状况等。从图中不难看出,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学习效果)与微课的开发复杂程度、学习环境的要求成正相关,即:微课开发复杂程度、学习环境要求越高,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在具体的微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自身能力、硬件条件、学生学习环境等因素,选择恰当、可行的微课程类型进行设计与制作。

三、案例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1.案例教学微课的设计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与主题切合的实例,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保U的学习中,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真实案例作为学习支撑。而在传统的保险学习中,由于学习条件限制,教师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得学习内容十分枯燥、晦涩难懂。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多角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以案论理,不但使学习者轻松掌握所学的保险相关知识,而且能够充分培养学习者的思考与创新能力。

在保险的学习中,为了更好的让学习者了解、熟记、掌握、应用《保险法》相关的概念、法律法规,教师需要对微课程进行详细的选题设计、案例设计、时间设计等等,以确保微课程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微课的选题设计

微课的选题可以有以下三种来源:第一,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微课可以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二,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微课可以提供更详尽、深入的学习资源。第三,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某一基础知识,微课可以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

在保险的选题设计中,教师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应用的法律条文作为微课的选题;也可以针对某一法律法规,制作一系列微课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储备。

(2)微课的时间设计

由于微课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目的是为了讲授一个知识点或者解决某一问题,因此一节微课更倾向于只教一件事,同一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最好不多于5条(3条以内为宜),故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3)微课的案例设计

在保险微课的设计中,案例选择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选取恰当的案例。由于保险行业的法律法规条文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选取的案例不宜较陈旧。因此,我们在保险教学中的案例,应当保证案例的典型性与时效性,同时也要注重案例的启发性。

(4)微课的结构设计

微课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教学过程要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4]。

在保险的学习中,基于案例教学的微课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第一步,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导入,从而能够迅速抓住学习者的眼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二步,通过保险真实案例的直观展现,抛出案例中遇到的问题,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引出主题。第三步,教师针对案例引发的思考,结合《保险法》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问题的讲解与新知识的讲授,讲解思路要清晰、无异议。第四步,在课程的结尾再对保险案例进行回顾,对本节课新讲授的法律条文进行总结,目的是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与巩固所学的法律条文,使学习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保险法》相关的知识。

2.基于案例教学的保险微课设计制作实例

一个优秀的、完整的微课包括: 简洁、美观的PPT 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课程内容、有概括引导的片尾等[5]。本文以《交强险中无证驾驶情形下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为例,对保险类微课进行设计与制作。

(1)教学背景

在交通事故中,驾驶人酒后无证驾驶导致的财产损失屡见不鲜,在该情况下,保险公司是否需要履行赔偿义务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最关注的问题。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的法律条文,重点掌握赔偿义务的判断方法,进而能够恰当运用相关法律知识。

(2)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的形式回顾案例,采用“案例导入”“问题讨论”“分析与讲解”“总结与回顾”的教学思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首先通过动画引出问题,“无证酒后驾驶”“与第三者碰撞”“造成双方车损”,保险公司是否需要履行赔偿义务。然后通过讲授《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的法律条文,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障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的人身及财产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公布答案。最后教师总结,强化相关法律条文的应用,实现学以致用。

(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掌握、准确应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并能够运用相关法律条文分析保险责任。

重点:运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分析保险责任。

难点:理解并掌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法律条文内容。

(4)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基于案例教学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按照图2所示的四步骤执行,具体如下:

案例导入:40~50秒,运用Flash设计案例动画。如图3所示,通过驾驶人酒后无证驾驶,导致的财产损失的案例,引出问题“保险公司是否需要履行赔偿义务”。

法律条文学习:3分钟,如图4所示,运用PPT动画录屏的形式讲解《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分析与讲解:3分钟,如图5所示,运用PPT动画录屏的形式分析与讲解知识点。《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强制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的人身及财产权,能够获得充分、及时的救济,具有社会公益性,即只有在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方可免责,否则就应赔偿。

总结与回顾:30~40秒,如图6所示,运用PPT动画录屏的形式。总结主要知识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内容、保险责任的判断。

四、结束语

目前微课已逐步渗透进入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大多高职院校、保险公司都跟随潮流制作保险类微课,但多数教师偏重微课的制作而轻教学设计。文章总结了微课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微课的内涵与特点。根据保险类课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需要真实案例作为学习支撑等特点,结合目前“微课”研究热点,在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与保险类微课中,注重保险类微课的设计,以期为保险类微课教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2-117.

[2]Le Roy A. Mc Grew.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543-54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周贤波.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81-90.

[5]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6]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脚本设计;《热力环流》

3G、4G网络的建设,让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移动学习的理想平台,比传统课堂更加短小精悍的“微课”应运而生,其占用内存空间小,传播速度快,教学内容明确,让学习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微课是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产物。

目前,国内对微课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中国微课网和佛山市微课资源中心收纳的微课课例来看,2011年~2012年间网上广泛流行的微课大多数是一些课堂录影的片断。近两年,不少学者提出“微课”是阐释某个知识点的小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013)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2013)笔者认为,微课根据制作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研为目的的微课,内容以课堂录影片段为主,这类微课给教育研究者及教师提供评课的素材和备课的资料。另一类是作为小课程来开发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微课,学习对象广泛,这类微课往往以PPT课件、手机录影片段为载体,微课中并不需要出现教师形象或课堂教学的场景,还有学者把这类微课再细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本文中探讨的“微课”,主要是指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小课程,也是目前广大中学教师热衷开发的微课类型。

今天有热火朝天的“微课”制作浪潮,但其质量良莠不齐。如“中国微客大赛”山东龙岗初级中学詹老师的微课――《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内容完整,图例丰富,详细地阐述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三步法”,但是也有明显的问题。

首先说视频效果:(1)干扰项目太多:在整节微课中,詹老师的人头像一直出现在屏幕的右下角,挡住了微课视频中的众多图片和文字,甚至成为吸引学习者注意的地方,对观看者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干扰。视频中2:35,左下角的五笔输入法也是干扰项。(2)视频的分辨率较低,感觉像是录制了投影屏幕上的PPT,所以微课中的气候类型图都不够清晰,特别是气温曲线。(3)视频中2:07,詹老师用鼠标来圈点最冷月气温,但是鼠标很模糊。

再谈谈音频效果:(1)整个微课视频都贯穿着明显的电流声,严重影响了微课的声音效果。(2)詹老师讲课的语速过快,让学习者听起来比较费力,不能听清楚她说的话。

笔者认为,詹老师的微课中人头像等干扰的出现、语速过快、鼠标视线牵引效果不佳就是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的结果。

又如,“2014年度淄博市为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耿老师制作的微课《地形图的判读》是一个以PPT为载体制作的微课,整节微课除了一些杂音以外,没有老师解说的声音。每一页PPT页面停留的时间过短,提出问题后几乎立刻就给出答案,没有留给学习者一定的思考时间。该微课的总长度是5:17,4:36就出现了课程结束画面,在4:45又出现了喜羊羊游览山坡的画面,让人感觉该微课结构比较混乱。笔者推测,该微课是耿老师上课用的课件,里面的超链接在转化成视频文件后失效了,所以微课出现了结构混乱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反映出该微课制作时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该微课的主题是《地形图的判读》,在0:00~0:23迅速闪过标题和一些题目,1:15~2:00一段展示的是测绘地形的方法,4:30~4:45提醒同学们下节地理课带上水彩笔,真正关于地形图知识的内容只有3:52,无关的内容太多,没有将地形实物图与相关的等高线地形图一一对应起来,让人感觉该微课内容松散,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如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也许耿老师在制作这节微课时,没有专门针对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做微课教学设计,只是展示了一节地理课的全部内容,因此该微课出现了内容松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微课”的质量,让广大教师所制作的微课成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呢?我认为要做好“微课”,应当做好两个设计,即――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

针对微课教学内容开展的设计是微课教学设计,主要以微教案的形式呈现。一般的微课时长都控制在5~10分钟,如此短的微课为什么仍然需要编写微教案?那是因为微教案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微课教学设计也应当包括这些内容,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热力环流这一内容进行微课创作,具体微教案设计如下:

《热力环流》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和直观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媒体

PPT2013。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三国演义》动画节选――火烧上方谷,提问:让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死里逃生的救命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介绍气压的概念

通过对比海拔400米处和200米处的空气柱空气分子密度大小,说明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过渡:当地面的冷热状况不同时,空气将如何运动呢?

(三)观看热力环流的实验,思考问题:

1.冰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2.热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3.两个碗之间的烟气又是如何运动的?

(四)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低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说明: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五)学以致用

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析:

1.上方谷中的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2.生活中的地理:冷风空调为什么要悬挂在高处?而暖风机要放置在地面?

(六)典例自测

提醒学习者按暂停键,思考题目,检测课程中学习的热力环流相关原理的理解运用情况。

微课教学设计与一节课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微课教学设计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小”。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10分钟,课程时间有限,因此教学目标不能设置太多,一般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为宜,力求在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中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微课中不可能把课堂40分钟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微课类型来进行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也要看所设计的微课的类型。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微课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就应当明确自己制作微课的目的,明确自己将要制作的微课的类型。这样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如,笔者在创作热力环流的微课时,确立了这节微课是属于原理讲授类的微课,因此,我确立以剖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为教学目标,选择以一个实验,一个原理,一道自测练习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媒体有多种选择,PPT、camtasia Studio等软件是目前开发微课的热门载体。我认为利用PPT2013录制微课,操作简单,动画效果好,比较适合广大非电脑专业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堂问答、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教学评价,而微课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是授课者无法看到的,那么该如何才能实施微课的教学评价呢?笔者认为,微课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开发微课的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相应的微学案。微学案可以配套学习者观看微课时使用,也可以在观看微课后使用。微学案中可以设计针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练习,但题目数量最好不超过5道,其中应当包含微课中讲解的例题,学习者通过自我检测,形成自我学习评价。微学案中还可以包含一些问卷问题和学习反馈表,用以收集学习者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另外,开发一些交互式的微课,也是解决教学评价的途径之一。

《热力环流》微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根据下图,运用相关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同一水平面上①③气压高低___________

2.把①②③④气压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

3.甲、乙两地的冷热状况如何,甲____,乙_____

4.画出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读图回答第2题。

2.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2时至0时 D.10时至15时

二、教学反馈

1.看了这节微课,你是否理解了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这节微课是否吸引你?你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最不喜欢的地方在哪里?

微课脚本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微课的时长在3~10分钟左右,在如此短的教学视频中,如何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呢?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单用听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3天后下降到15%;单用视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70%,3天后则为40%;如果视听并用,3小时左右能保持90%,3天后为75%。视听并用能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还能为学习者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微课应当做好脚本设计,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

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哪些问题?进行微课脚本设计,就像导演在安排镜头那样。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微课内容的编排,学习者视线的牵引,音频、视频文件的选取和设置,录音旁白的设计,微课中片断的过渡与衔接效果,微课时长控制和微课的编码处理。微课脚本设计可以从教学设计中衍生而来,是对教学设计的二次创作。进行脚本设计时,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微课的内容作为框架来进行编排。

笔者认为,微课脚本设计要做好两个记录:(1)当某个页面需要录制的旁白比较长时,旁白最好逐句写下来,这样可以减少口误和嗦,提高录音时的效率;如果页面所录制的旁白比较短,可以记录要讲的内容概要。记录向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后的停顿点,这是提出问题后留给学习者思考的时间。(2)记录要采用的动画特效,帮助自己在制作微课件时做出好的动画效果。(3)记录排演所用的时长,对正式录音时的时间把握能起指导意义。

下列是笔者制作的热力环流微课件:

微课教学设计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通过实践,笔者感受到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就是微课设计的灵魂,想要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离不开做好这两个设计。

参考文献:

[1]陆才稳.高中地理“微课”案例观摩研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

[2]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01).

[3]吴慧慧.交互性微课件的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05.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教改;教学模式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工科通信工程和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其讲授的内容涵盖了微波技术与天线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信息量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微波研究、微波通信工程设计和微波电路设计,微波通信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研发制造等工作打下了基础,并且《微波技术与天线》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移动通讯》等的重要基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涉及到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网络系统以及天线技术,内容比较广泛,理论性很强,所用的基础知识如物理学、高等数学的知识比较多,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是电子和通信专业所学课程比较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觉难于理解和掌握,因而掌握不好、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构建多媒体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融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模式的原则和实施

1、突出主体性以及独立性与相互作用性统一原则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大纲的制定、电子课件的制作、纸质教案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主体的作用体现在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于学生的准备。在课堂教学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得到的。

2、多媒体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的整合实施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教案,进行教学组织。一是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包括纸质教案和电子课件。编写教案与制作电子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经验,认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明确最适宜采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内容。就“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而言,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内容如下:传输线的基本理论:行波的瞬时分布及振幅分布,长线终端短路、开路、接负载时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长线终端接一般负载阻抗时沿线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端接任意负载时均匀有耗长线上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圆图;波导理论:几种常用的微波传输系统,从平行双线至矩形波导的演化过程,波导模式中的场分量变化规律、电磁场结构透视图、波导壁上的电流分布图,微带传输线中微带的色散效应和高次模式的影响,微带传输线中带状线,微波传输线中激励与激励装置;微波元件:一端口元件中的短路活塞、匹配负载、失配负载,二端口元件中的连接元件、匹配元件、衰减与相移元件、波形变换元件、滤波元件,三端口分路/合成元件,四端口元件中的双T和魔T接头、定向耦合器、平行耦合带线定向耦合器;微波铁氧体元件中的隔离器;谐振器:各种微波谐振腔结构,矩形腔、圆柱腔各谐振模式的场分布图,圆柱腔的谐振模式图,同轴谐振腔,环形腔,微带谐振腔,介质谐振腔,谐振腔的耦合与耦合装置,谐振腔的等效电路;天线:基本振子幅射,线天线,面天线;微波应用系统。根据教学大纲,对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写出纸质教案,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对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制成电子课件。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和实验,应能在电子课件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2)教学组织

在教学实施前,还要做一些案头准备工作,把授课内容的提纲写下来,理清头绪,做好两种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平滑衔接的准备工作,使得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3)课堂组织

教师授课要组织课堂,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争取主动,合理展示多媒体的优势,把握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切换的最佳时机,探索适应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

(4)教与学的整合与优化

利用电子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互界面友善的特点及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如“微波技术”课程中的圆图部分,本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圆图中的等反射系数圆方程、阻抗圆图方程、导纳圆图方程,给合多媒体手段将各种圆图在计算机上实现。实现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根据相应的数学公式直接编制程序,给定参数后,直接得到结果,但这种方法没有对圆图进行操作,无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第二,应用高级语言将圆图绘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直接对圆图进行操作,每一步操作会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结果,这种方法既方便又能使学生彻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巩固所学的概念。

(二)计算式辅助设计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中,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公式冗长、计算烦琐,而且经常还要用到多种特殊函数,因此常常借助于计算机,这样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而且比较直观、形象,如C、C++、Fortran、Pascal和Basic都成为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计算机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辅助计算的工具,还有一些专用的程序和工具如Matlab,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IE3D等软件在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起到手工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天线优化设计中,由于天线的一些参数如天线增益与工作带宽,主瓣宽度与旁瓣电平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用计算机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我们在研究传输线理论时,常用SMITH圆图理论,传统做法是手工作图法进行传输线上的阻抗与反射系数的换算以及进行阻抗匹配,现在,传输线问题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计算,采用计算机求解,能做到准确、快捷;并且还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圆图的动态求解过程,比较形象、直观。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将课程中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提高教质量。

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无论从教的角度讲,还是从学的角度听,都感到非常枯燥。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努力改变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使其向实践的生动性贴近,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课前准备内容的精心设计,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是指在开课前,教师和教研室应当进行诸如: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教案准备、集体备课、教具和课件准备、课前试讲和练讲、学生情况了解等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双向行为,必须双方互动,学生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开课前,可以将“微波和天线及其应用”这样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就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资料,认真考虑、思考这一课题。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扩展知识面,培养学员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此时还不了解课程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除了进行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外,还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前准备内容。其次、引言内容的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引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突出以应用为重点的引言设计,是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妥善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一定要加强对教材内容体系的把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重点和难点。

实践性教学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必须积极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巩固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

一是坚持习题课教学。习题课是一种最传统、最方便、最易行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坚持讲练结合,合理安排习题课的实施时机和时间,精心设计好每一次习题课内容和形式,将会使学员在习题课上获得较好的实践与锻炼机会。

二是加强实验课教学。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如进行驻波测量、波导波长的测量、衰减的测量、波导测量线的调整等内容的实验课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生动的现象,透过现象找本质,寻找本质的理论基础,解决实验课中意外发生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激发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三是增设工程实践环节。教学中发现,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常对理论的应用性质疑,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无从下手。例如,给出一个实际的雷达信号测量的工程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测量和调理电路,使电路满足给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增设工程实践环节,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引导、提示,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案例思考题,找出涉及的问题,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干”。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力求案例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颖性、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调以理务实、要注重与理论的学习和教授相结合。

总之,合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和加强实践教学会使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洪军,郭颖,薛顶柱.基于Matlab的旋转抛物面天线几种特性的仿真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微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69-02

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即微视频加微设计。为推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促进信息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展示平台。慕课及微课教学逐渐在高校推广开,其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备受关注。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作者将微课应用于《绿色包装》的课程中,并通过两届学生课堂效果及学生反馈,对微课程与传统教学复合的混合式教学在《绿色包装》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改进,开展课程设计。

一、《绿色包装》“混合式教学”构架的搭建

1.《绿色包装》的课程特点。绿色包装一门课程包含包装学、材料学、环境学和食品学、工业设计等各类课程的知识,同时随着国家包装联合会“十三五”重点发展六大包装工程,其中涉及绿色包装安全包装等,这些都与本课程有关,因此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跨学科、知识面广、前瞻性强、知识主线明确、需要工具多、后续影响大的特点。

这类课程讲深、讲透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33个学时,基本只能讲解部分内容,微课的出现为该课程的讲解带来便利。

2.《绿色包装》的知识主线。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程设计前,课程知识主线的梳理至关重要。绿色包装课程的知识主线清晰、明了。包含了包装材料、包装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包装回收合绿色包装设计。

3.“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微课程为基础与传统教学模式共同构建混合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计最为关键。

设计理念:让学生认识绿色包装,让学生会用绿色包装武装未来包装;

设计原则:明确知识主线;以知识点掌握为基础;以难点知识讲授为重点;以知识的应用为目的,让学生真正掌握绿色包装,会用绿色包装。

课程设计:

(1)微设计[2]:主要介绍微视频内容设计及录制(以教材重点知识、前置知识、延伸知识为设计对象);

(2)课堂设计:①以微视频所展示知识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②以案例分析为核心;③微视频中的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④分组讨论结果评价:采用“亮考帮”的模式分组进行讨论结果汇报;

(3)网络平台设计:以本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教学平台进行网络平台设计,平台设计的原则在于便捷性、互动性、合作性、公平性、全面性。①播客的设置;②资料库的设计:教师资料库+学生资料库:便于教师将课堂教学资料传至网上,供学生课后查阅或未到课的学生查阅;③互动平台设计:本课程利用平台中的“研究性教学”作为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分组将课堂讨论结果传至网上,同时每组内的每位同学还可以将本人的讨论观点发至网上;另外各组之间可以相互查阅上传资料;进行平台内讨论;任何学生上传的资料都可以被所有同学以及老师查阅,讨论。

二、微设计

1.“微设计”的构成。“微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部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的脉络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1)“任务单”的设计:目的、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2)“微讨论”的设计:针对视频,提出问题,进行讨论;(3)“微视频”与“微讨论”的关系:在微视频的最后针对知识点提出小问题,供同学课前讨论,为课堂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供基础。

2.微视频的基本要求。(1)微视频均小于10分钟;(2)只包含一个知识点;(3)后期添加字幕。

3.微视频录制的基本要求。(1)微视频录制必须具有视频的要素,所录制的视频不能是PPT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将知识点以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看视频时的感觉不同于看PPT,否则就失去了微视频的意义。如图1,在微课视频中,将绿色包装制作的视频穿插其中,并讲解,使学生清晰明确什么是绿色包装设计。(2)微视频必须就有简洁、明了的字幕,每屏文字不能太多,主要教学环节要有字幕提示。如图2所示。

三、课堂设计

如上所述进行课堂设计,课堂过程中以案例讨论为核心,进一步来巩固微视频中的知识和微讨论的内容,下面以“生命周期评价”课堂教学案例为例来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简述学生课堂讨论模式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从“生命周期评价”的各个阶段来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并要求其达到能够应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任何工业产品的目的,应用过程通过后续网络平台跟踪进行检验。

四、后续跟踪网络平台设计

根据上述内容可见,后续跟踪的亮点在于设计了“研究性教学”模块,来使学生全面掌握、消化所学内容。如图4所示“研究性教学”在课堂问题中的延伸。

五、结论

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结合的体现。如何很好地应用在教学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探讨的关键。经过《绿色包装》课程对混合式教学的探讨,可以发现对学科专业跨度大、前沿性强、知识体系明确或者知识点非常细、非常多,难点多、应用性强、案例多的课程都均非常适用。

最后,根据本学院2012级本科毕业生的检验,学生进行《红酒绿色包装设计》,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较快进入课题,获得较好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绿色包装》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微课;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19-02

1 引言

近年兴起的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网,是高等教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2011年斯坦福大学首次将人工智能课搬到互联网,到如今全球各组织、机构推出的多学科多门类的课程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在线免费的学习机会,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无论是国外的Coursera、Udacity、edX课程,还是国内各高校、各组织推出的一系列MOOCS课程,课程种类之多、参与人数之众、社会影响之广,让人瞠目结舌。学习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通过在线注册的方式就可以学习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也随之产生,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关注这些课题。

2 “微课”的基本内容

2.1 什么是微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微”时代产物,如微课、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它们共同的特性是在较短时间内传送信息,内容短小精悍。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相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而且人们研究的取向也有所不同。在国内的研究中,与“微课”相近的概念有“微课程”、“微型课程”等,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对“微课”进行统一的定义。国内较早提出“微课”的是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时间一般时间较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或问题。“微课”融合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是课程技术化和信息技术课程化的最新表现形式。

由于微课早期的表现形式就是针对某一问题的短小视频,因此有些人误以为微课就是微视频。实际上,微课首先是“课”,在时间和内容上体现为“微”。既然是课,也就包括了学习活动安排、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

2.2 微课的特点

1)微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微课并不是指为“微型学习”而开发的微型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的实际开发需要教育者非常熟悉教学内容,以建构主义的观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点,使学习微型化、碎片化。一门完整课程的微课开发可以分为五步:一、凝练知识点;二、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三、录制短视频;四、设计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程任务;五是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网站。

2)教学有针对性,内容少而精

微课教学针对性强,一般以某个知识点或问题的方式呈现、组织。一个复杂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多次分解,这与软件工程中“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相似。所以微课中的教学设计突出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3)教学时间短,容量小

微课教学时间短,一般几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以讲清某一知识点或问题为前提,容量一般几十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的进行知识点分割,以达到合适的教学效果。

4)微课以多媒体开放的方式呈现

微课中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其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课件、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而不仅仅是视频。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主讲人出镜讲授;二、屏幕录制;三、混合方式。在制作时,需要使用者熟练使用各种媒体创作工具,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微课主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传播,因此采用ASF、WMV、FLV等流媒体格式。

5)微课的多元化、跨平台性

微课适合不同的情境、场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移动终端,如电脑、平板、手机开展学习。除跨平台外,其内容也可以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采用他们熟悉、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如游戏)进行教学设计,以延长学习者的注意时间。

6)基于语义结构的关联特性

微课以知识点或问题为教学单位,知识点本身是离散的,需要设计者将知识点进行关联或聚合,使之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个微课之间的语义关联方便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利用这些语义关联,不同的微课可根据不同问题进行聚合。这种基于语义的关联与聚合实现了内容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从线性、树状组织到网状关联的重大转变(见图1)。

3 C语言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中面临的新形式

C语言课程是大多数工科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模拟计算机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变革,该门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进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生源质量素质下降

随着中国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逐步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生源、学生素质滑坡严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学生偏科严重,学习习惯、自律性较差。笔者曾在所带的班级进行过调查,高考英语成绩50分以下者超过一半,这给C语言学习带来了一点的困难和障碍。

2)课程学时变少

C语言课时由原先的96学时不断削减到目前的64学时。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虽说如今计算机已经普及,但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环境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熟悉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区域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就比较多,能够较好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偏远山区的学生获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比较有限,这给C语言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4)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学生认为C语言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在学习上就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以“课程很难、学不会”为理由进行逃避,久而久之,造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的恶性循环。

5)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大多数C语言教材所选择的案例与90年代C语言课程案例大致相同,适合基础教学,但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显得过于陈旧,这也是不能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关注度较高,愿意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与精力,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改革上做出较大调整。

4 C语言课程中的“微课”实施案例

在C语言课程中实施“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对C语言的知识脉络非常熟悉,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微课”设计。一个微课可以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而知识点之间彼此联系,通过再生和重组以实现新内容的生成,这也体现了软件工程中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在实际“微课”制作过程中,其篇幅可以根据时间长短灵活处理。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基础性案例:猜数字游戏

基本内容:让计算机产生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随机4位整数,然后让用户来进行猜数,每猜一次都要根据所猜数字给出XAYB的形式,其中X表示位置正确的数的个数,Y表示数字正确而位置不对的数的个数,直到猜中(即 4A0B)为止。

知识点分解:(1)程序基本结构;(2)输入、输出语句;(3)产生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4位随机整数;(4)根据输入的数给出XAYB的形式;(5)重复猜数的步骤;(6)程序调试与运行。

其中1、2、6知识点不是本案例主要知识点,在其他部分已经进行了论述。3、4、5知识点是本案例的核心,是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一个实际应用。微课教学不仅仅只是一个视频教程,它还包括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及课后的作业。本案例中涉及的作业主要是选择题,如:产生[m,n]范围内的随机整数、if语句的使用、循环次数的判断等。最后布置思考题:如何将猜数的步骤进行记录并输出。

综合性案例:文字型RPG游戏设计

基本内容:使用C语言模拟一个文字型的RPG游戏。初始情况下创建一个英雄,具有名字、攻击、防御、魔法值、生命值、金钱等属性,进入游戏后弹出菜单可以进行查看英雄属性、购买装备、购买生命药水和魔法药水、打怪升级、保存及退出等操作。

知识点分解:(1)使用结构体的描述英雄和怪物的基本信息;(2)使用文件的对游戏状态的存储;(3)编写不同的函数实现相应功能。

在该案例中主要重难点在于文件的操作和编写功能函数上,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还包括了基本流程控制、函数的使用、指针的使用等,属于一个小型的综合案例,比较适合作为课程设计环节。同时该案例可以深度扩展,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引入“微课”的作用

5.1 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结构的组建

由于微课教学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课中与课后,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知识传授、课后作业与实践的方式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它是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探究的总和。知识传授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是在“课中”经讨论、交流来完成,而在“课后”学生以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为主。这也就是微课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5.2 促进的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微课教学需要学习者事先学习,个体的差异会使学习者带来很多不同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形成增长型的良性趋势。

5.3 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设计思想

由于微课教学是分散且精的可以重复播放的视频,所以方便讲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开展教学。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竞争力又培养了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6 结束语

微课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传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转变,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课程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它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且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教育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最终为人才质量保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01-110.

微课程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应用写作 微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72-03

目前,高校的学生多为“90后”,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等移动数码产品在学生中已经非常普及,加之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已迅速步入“微时代”,如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进行数字化学习和交流,互联网强大、便捷的学习和交流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也紧跟“微时代”的步伐在努力改革中,研究短小精悍、碎片化的微课教学模式已成为近两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从近两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规模就可窥一斑,每届比赛高校参赛选手超万人,因此,顺应“微时代”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高效、便捷的微课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着探究和关注微课教学的目的,笔者结合2014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切身体会对应用写作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微课的概念、特点及价值

(一)微课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国内学者胡铁生、张一春等人关于微课的研究以及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文件要求阐述,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核心内容是课例片段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辅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教学PPT、视频、动画、图片等材料)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因此,微课既不是某堂传统课堂教学浓缩品,也不是某堂课的一部分,而是教师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然后再构建的相对完整、独立的视频课。

(二)微课的特点及价值

1.内容针对性强,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微课的教学要求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庞大的微课视频资源库中有选择性地学习新知识或课后查漏补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控制视频的快慢,也可以反复观看。这种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广大学习者,有利于转化学差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微课的内容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

2.视频容量小、时间短,学生使用方便灵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节课的教学时长约为40分钟,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内容较少、容量小,教学时长仅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教学视频及其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也只有几十兆左右,学习者可以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在无线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随需在线或下载学习。其短小精悍、灵活自如的教学特点非常适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同时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交互性强。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动画、教学场景实拍视频、HTML页面以及PPT等,其集音乐、文字、解说、画面等教学特点其重大意义在于能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因教学形式单一、理论知识枯燥而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一方面,教师在选题、设计、制作、互动等过程中本身就是对自身教学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的检验和反思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因微课视频可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同行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总之,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更是以其短小精悍、灵活高效的教学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应用写作微课教学设计方法

微课不是从一节传统课中截取的一段课例片段,也不是把一节40多分钟的传统课去掉课堂互动、自学部分后压缩为10分钟内的浓缩课。其实,要制作一个优质的微课,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更要考验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只有良好的教育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微课才能提高微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笔者根据微课的特点,以应用写作课程参赛微课内容“如何打造创意简历”为例,谈谈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一)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微化处理

1.选择内容。微课的内容的选取是制作微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决定着微课制作的价值,且集中反映微课制作者想要帮助学习者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困惑。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只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倘若时间较长的重点内容,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主题,然后制作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系列微课。微课聚焦的知识点应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所选知识点应具备独立性、示范性、代表性,在应用中能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例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各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等理论知识学生易懂,如将这些知识做成微课那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本着应用写作课程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笔者参赛时选取了“个人简历”内容中的难点知识制作微课,以期能提高毕业生简历制作的质量,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最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2.微化处理。在选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分割成若干个微小的知识点,知识点必须要细,要准确无误,切忌有文字、语言等误导性的描述。在“个人简历”教学内容中,笔者将内容分割成简历的含义、用途、基本要素、写法及注意事项、创意简历的制作等若干个知识点。其中基本要素、写法及注意事项为教学中的重点,创意简历的制作为教学中的难点。结合大赛通知要求微课制作时长最好在15分钟以内这一特点,笔者确立了“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这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该知识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较大、学生易出错,通过教学最终能达到帮助学生解惑、启惑以及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效果。

(二)编写教案

微课的类型分为实验类、讲授类、练习类、表演类等。教案设计与传统的一节课的教案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为:两者都要遵循教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要求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不同点为:微课的教案设计既要遵循一般教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又要体现微课重在技能训练的特点。微课教案是在教案设计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教学背景。可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及授课对象的认知水平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介绍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因、目的、意义,预测教学活动将达到的教学效果、社会影响,教学背景也是制订教案的前奏。如“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在介绍教学背景时,分析了应用写作课程的性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介绍了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预测教学不仅能快速解毕业生燃眉之急,同时还能突破“个人简历”教学的难点,填补应用写作、就业指导课程中无范例可取的空白等教学目的。

其二,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目标和普通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教学活动预期要实现的目的、结果,也是衡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如“如何打造创意简历”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通过修改简历巩固重点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掌握创意简历的设计思路及技巧。

其三,教学方法。与一般课堂教学方法一样,微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如“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这一内容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互动式、讲练结合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其四,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步骤、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等。第一,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提出任务目标、讲解新知识、互动答疑、小结等内容。因微课教学时间短,所以要求教学过程要精炼;引入课题要引人注目,且要迅速,时间一般为20秒左右;讲解线索要清晰醒目,举例要精选,不能留下新的疑问;小结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微课收尾一定要快捷,时间一般为20秒左右,简明地归纳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笔者将“如何打造创意简历”微课中的小结设计为:“同学们,一份有创意的简历就是用创新的形式告诉别人:你之前做过什么,现在能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第二,教师教学活动。是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解的内容、准备的教具、提出的问题等一一写在教案内。第三,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在教案中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思考、回答问题、练习等进行预测性的说明,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引导策略。第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间教与学中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如教师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教具、PPT、图表、动画等各种教学媒体,在教案中按照教学流程中的顺序加以注明,以便随时使用。第五,教学时间分配。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分配的时间预先在教案中说明,以便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

(三)制作课件

据教学设计的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并对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课件。为更好地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微课所需课件要比普通课堂所使用的课件质量要求高。

1.PPT内容的求精不求多,要有启发性、悬念性,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应是教师加工过的知识点,而不是教材的复制品。如笔者制作的《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课件中的“王晓简历四次变形记”案例,里面涉及的四个案例作品全是自己设计加工的,教材里的知识点在课件中不会再呈现。

2.版面设计要能冲击学习者的视觉效果。封面设计要标注微课的主题、作者名称、职称等介绍性的信息;尾页要标注致谢语;母版背景颜色以素雅为主,不能太花哨,浓妆艳抹就会喧宾夺主。

3.在美学设计上,可以应用power-point2010版自带的功能实现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如自定义动作、PPT切换、颜色搭配、字体搭配等。

4.因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实施过程与视频的录制过程要同步进行,为能高效完成录制过程,录制前授课教师要对视频录制的预期效果进行初步的设计,即写好脚本。脚本要尽量详细、周到,包括教学环节、各环节的时间、需要出现的画面、字幕等。该脚本为录制微课的依据和蓝本,授课教师要主动与摄像师多沟通,让投影师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并做好相应的录制技术支持,确保录制工作顺利进行。

(四)教学实施与制作

微课常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一是视频工具拍摄,就是用专业摄像机进行教学同步拍摄。其优势是能呈现普通课堂的实景,但需要专业的摄像机以及技术团队,而且对环境的选择也相对要求高。二是屏幕录制。其方法是利用电脑、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对PPT演示、讲解进行录制,也可以辅以音乐和字幕。此种方法方便快捷,能独自操作完成,但教学效果不如前一种。三是用可拍摄的手机在他人的协助下,对教学过程进行实录,其优势是与第二种一样方便快捷,但录制效果粗糙,声音和画面效果较差。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参赛作品有明确的要求,即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课程时长不超过20分钟等。所以录制完成后的微课教学视频还要按要求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一门课程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同行间的交流、反馈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互动平台与学生、同行进行互动交流,以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微课视频质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反思。笔者制作的“如何打造创意简历”微课,根据一千多条互动平台反馈交流记录归纳为: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强,但制作微课视频的技术还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生事物――微课,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和探索阶段,积极探讨微课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对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EB/OL].(2014-03-19)[2014-09-20].http:///news/html/2014-3-19/20143191127501.htm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l1(10)

[3]张云勤.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20l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