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生范例6篇

国学人生

国学人生范文1

摘要:人生理想,在古代称为人道。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话:“天道远,人道迩。”在《论语》中的“道”也专指“人道”。在人生论上,“道”有应当的意思。人生的最高准则,就是人生理想。中国哲学对于人生的理想和修养的部分,确实有很大也很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哲学;人生理想论;仁

中国哲学和其他哲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生的“道”,每一个中国哲学家的理论里都有教导人们怎么去提高自身的修养,怎么样去最求人生理想中的“道”。所以,中国哲学就像酒一样,在年份越来越古老的时候,味道也最甘醇。

一、中国哲学中的孔子人生理想论

人生理想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关于人生的最高准则,中国哲学里是最为丰富渊博的。

1、孔子的“仁”的人生理想论。

在中国哲学中,第一个提出完整的人生理想的人是孔子,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仁”,孔子讲“仁”,他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在孔子的理论中,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最神圣的境界,甚至比“仁”的境界还要高。“立”就是可以独立生活而不是依靠别人。“达”就是在一方面能有所精通,可以展示给大家,帮助到别人。一个人自己追求独立,也要使身边的人去独立,自己去追求腾达,也要帮助别人慢慢好起来。“能近去譬”,就是说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入手,从我做起,由己推人。已之所欲,亦为人谋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爱人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只是孔子说的爱人,他心中所认为的爱,是要爱那些有值得我们去爱的人,也就是有实益于人的人。仁者本来就是爱人的,他们爱惜的是品德高尚的、自己能够自强不息,也能够帮助别人渡过难过的君子。“仁”是成己成人的,并不是姑息的爱,这样的爱只能是耽误了。

“克己复礼”,在孔子的思想中,要立己立人,必须遵循礼。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也。”②,实行仁德,还要遵循礼的要求,也必须自己约束好自己。”“克己复礼”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觉自愿,自觉自愿的用礼来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③

孔子的仁,是立人达人的,所以,要做到或者说要追求“仁”必须的是要真心实意的、实实在在的去亲力亲为的,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为人。不是有勇无谋,也不是刚毅木讷,更不是巧言令色。而是一个“济众”,人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这个能力不论大小,只论是否真诚以待,更多的时候,不是我们对于帮助别人是力不从心,而是我们有力却舍不得去出力。

只要能利天下,就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为彼,犹为己也。”

二、人生理想不遥远,哲学不在冷落生活

思想的发展过程,有的时候就是将分散的集合在一起,由肯定的理论变为否定的理论。就是这样分分合合,变之无穷。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哲学是“爱智慧”,是帮助人们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的学问。但是,在生活中,哲学没有融入生活,或者说我们这些学习哲学的人,大部分并没有好好的去运用哲学到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学习哲学的人看待学习哲学的人,眼中带着神秘和羡慕,又觉得深不可测。单纯的从这一点来说,哲学在众多人的心中,还是位于金字塔的塔尖。可望而不可即。可是,我们是普通的凡人,我们置身于社会之中,我们的生活也是依赖着社会,我们要怎么去运用我们的知识,让哲学不在冷落生活?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告诉世人,人生活在世都应该有一个最高准则,虽然这个准则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时间段里,但是都是要求每一个人首先自身要有很高修养,要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觉悟。修身、立志、为学、重行、改过、自省、慎独。单从自身修养来说,不过也是纸上谈兵,还不是仁,不是兼爱。也只是独善其身。生活的魅力在于未知,我们置身于生活之中,每一时刻都是直播,我们无法预料下一秒我们面临的是什么。而生活的乐趣就是当我们面对这一秒发生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去很好的解决。难题也就自然的出现了,我们要怎么去将哲学揉进生活之中呢?真正的哲学家不应该去埋怨时代忽视了哲学的存在,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特有的前瞻能力是可以成为引导力量的。

有人说中国哲学在现在是最没有用的,沿用着历史的做的舞台,一直一直上演着古老陈旧的研究戏码。不是孔子到朱熹,就是从老子到庄子,是最没有前途的。这个观点是我听到最犀利的指责,我也不能认同。中国哲学不是乘着“文、史、哲不分家”的东风成长起来的,中国哲学家们自古以来就已经看的透彻,人生一世,活着不是只为自己,我们自身的力量的有时候大到我们自己都惊讶,古人早已智慧的总结了人的一生怎样过的有意义,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中国哲学里,所有的人所追求的都是忧国忧民、将家国天下装在心里,这样的心胸只有在慢慢的领悟中才能体会到。现在的生活中哲学看似好像身在天堂,孰不知,它一直都蔓延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每个人都通过学习知识来分辨是非。在进入哲学殿堂的这些日子里,我也有所反思,是我们自身将“得”与“失”牵绊的太紧,从而我们自身就被这些纷扰所紧紧束缚。谈论哲学的关怀,这个话题确实太大太空。那么,就从我们自己的自身修养开始,痛苦的时候变的坚强起来,把苦难当成是人生的财富,在心中装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愿望。认真做事、真诚待人,把自己生存的每一天都踏实负责任的对待。不要伤害别人,爱护自己,关心别人。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求“仁”的方式可能和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去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从而感染到我们周边的人。

我记得赵玲玲的书《一生至少一次哲学浴》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无法摆脱困惑与烦恼,也必须直面生死,而周围世界仿佛是浓雾锁重关,常常让我们陷入人生的沼泽。哲学就是给你一双慧眼,就是给你一盏指路明灯,让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世界。它让我们明白,幸福原来就在自己手中。(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尧也》

③《论语·颜渊》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大纲》 张岱年 北京昆仑出版社 2010

[2]《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 人民出版社 2002

[3]《孔孟论人的两个视域及其内在困难》张美宏

[4]《中“命”对“生”和“性”的统摄》 张美宏

[5]《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 李锐

[6]《中国哲学之与“两个世界”》 金春峰

国学人生范文2

全加高校学生超过81万

5月1日,加拿大大学及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of Canada)公布名为《高等教育趋势(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的统计报告中,指出根据在全国91 个专上学院所做的调查中发现,2006 年,全国共有81.5 万全职学生,其中70 万名本科生,11.5 万名研究生。其中安省学生数量最多,有近36 万名全职学生。魁北克省的兼职学生最多,有近10 万名。在国际学生中,到2004 年为止,中国内地的学生也超过了美国学生,达到了1.5 万人,而美国学生则有近7000 名。

此次报告公布的最受欢迎的大学本科专业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及商业管理等。而受研究生欢迎的专业则有法律、保健、娱乐及健康学。女性学生的人数也较几年前有所增加,在本科学生中有58%的女性学生,而从1976 年至2000 年间,注册博士学位的女性学生人数则多了一倍。

在全加地区,国际学生的注册人数从1990 年的3 万人下降到1996 年的2.56 万人。不过到2006 年,国际学生的人数已经上升至7 万人。

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越美国

据该报告指出,加国各大学积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近200 个国家的学生来加学习,而自2001 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加拿大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地。到2004 年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已经有大约1.5 万人,占了全部持学生签证的全日制国际学生的23%。另一个国际学生的主要来源地为美国,有近7000 名国际学生,法国有5000 名学生,印度学生2500 名。南韩、伊朗、日本、香港、墨西哥及巴基斯坦等地的留学生也超过了近1000 名。来自以上10 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占了加拿大国际学生人数的60%。

另外,据2004 年的统计显示,在国际学生当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为商业、管理及公共事务管理,有近21%的国际学生选择以上专业学习。社会学、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及法律专业位居第二位,占15%;建筑学、机械及相关的技术学科也受到欢迎,有近14%的国际学生选择该专业。

华裔移民学士比例列前茅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移民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根据加拿大本科学生调查协会(Canadian UndergraduateSurvey Consortium)提供的资料显示,在2005 年,有近16%的少数族裔学生就读于全加各大学院。根据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少数族裔学生都会选择拿到大学文凭,多数选择在原居地读完大学学位或在加国读大学。

在加国25 到44 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中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比例为22%,而日裔、华裔和韩裔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口比例就大约多出了一倍左右。

亚洲学生占世界留学生七成

国学人生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 哲学 茶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茶道中也彰显了中庸的另一个思想“诚实”、“诚意”。《中庸》提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道诚实是人道的法则。曾参在《大学》中写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其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则身健体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这一儒家思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则表现为以诚相待的礼节,贯穿于茶事中的就是敬茶的诚意,是对人的彬彬有礼和坦荡诚意。纵观古今茶事,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之圭臬。

国学人生范文4

人生,顾名思义,就是人从婴儿到衰老到死亡的一个过程。你有多努力证明你的生活有多精彩,你的知识就有多广阔,你的人生会因为你而改变,但人生的前提是目标。一起来看看中学生感悟人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

感悟人生国旗下讲话稿1

天空在哭泣,山川在暴怒,大地在残忍地冷笑,灾难,这不可抵挡的利箭,直插进我们的心里。这些天,我已经看惯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与死神的残酷较量,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但又无时无刻不被顽强不息的生命所折服。不!更确切地说,是震撼!5.12的阴云尚未散去,仍然笼罩着中华大地,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可是,十三亿炎黄子孙从没惧怕过,在这次事件中,我感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在地震中,一位被压在砸下来的石块下的伤者,被困180小时之后获救,在这期间,他靠喝自已的尿液来补充水分。在瓦砾里面断水断粮,与外界失去联系,还不能入睡,因为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来了。他在与死神打仗,疲劳战,比的是意志,他赢了,他获救了,是强大的生存信念支撑着他,意志力是他的矛,坚定的信念是他的盾,他靠着它们,驱赶了死神。

古今中外,是一个绿茵草原,绽放着无数凄切而壮美的生命之花。一个以“有生命就期望”为名言的世界顶尖科学家------霍金,因患严重的肌肉萎缩症而只能经过电脑系统和语言合成器表达自我的思想。但他凭着一个清醒的大脑和仅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可是,他虽然拥有了很多四肢健全的人所没有的东西,可他在掌声、鲜花背后,所受的煎熬,有谁体会得到?病魔摧残他的身体,但推不垮他的意志,是心底那个信念支撑着他,永不倒下。霍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让我感触良多的话:“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所作为,有生命就有期望。”听来像老生常谈,然而这却发自霍金的内心深处,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勉励,霍金的行动已证明一切。

另一朵花瓣上刻写着“顽强”,的生命之花------张海迪,五大著名残疾人、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五岁时,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高度截肢,下半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要是我,我早觉得天都塌下来了,都不想活了。但她没有,她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理解了命运的不公平。张海迪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但她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奋发自学,以顽强的毅力,先后自学完成小学、中学、大学课程。她甚至以坚定的意志力,去攻读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她在与命运抗争!她在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人们:“我能够!”。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奠定了她在世界上的地位------她经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张海迪的事迹又一次告诉我们:从容应对命运的不公,有着自已的信念和草根般的顽强生命力,一切都会好起来。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

贝多芬、爱迪生及中国最近的残运会游泳运动员李汉华,项项铁证都说明了生命因坚持而可敬,因顽强而变得五彩斑澜。身体残疾的人能做到的事令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感到汗颜。残疾人能做到的事,我们就不能做到?坚持心中的信念,每个人都能做到。生命的真谛,莫过于此。感悟生命,让生命之花开得轰轰烈烈!

感悟人生国旗下讲话稿2

人的一生中,都离不开两个字:礼貌。有些人把这两个字写在滩涂上,海浪一打,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人把这两个字刻在石头上,无论风吹雨打,始终能铭记在心。

——题记

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饭馆吃饭。刚跨进饭馆,我就听到高达60分贝的声音。我感到比较刺耳,便捂住了耳朵。寻声望去,一个人在边吃饭边大声地说话。我不屑地瞥了他一眼,迅速地吃起了饭。吃到一半,我望了望他,他竟点起了香烟,似乎不明白公共场所不能吸烟。烟圏渐渐扩大,似乎上头写着“礼貌”二字。

他并不是文盲,可他似乎不明白那两个字。

他并不是很傻,可他似乎不明白那种品质。

他并不是乞丐,可他似乎不明白连乞丐都明白的东西。

他,将烟蒂扔在地上。原本近在咫尺的垃圾桶,感觉远在千里。他的手伸向餐巾纸,扯了一大叠餐巾纸,擦完鼻涕后,又把餐巾纸放到一旁的椅子上……

社会上的确有腐败的物种,他是其中之一。

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抽烟、不乱扔垃圾,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似乎有人明知确不做。

扔一样东西,扔在哪里,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说一声话,声音的大小决定了你的品质。扔一样垃圾,扔在垃圾桶外和垃圾桶内相差不了多少力气,可为什么胡些人选择了前者,有些人却选择了后者?两者之间的差距,经过这件事就能一目了然。

在道德前的这个考题,你会怎样做,那个人又会怎样做?

滩涂上写礼貌,石头上刻礼貌你又会选哪种?

感悟人生国旗下讲话稿3

人生好比是一条大马路,有苦,也有甜。人就在这条大马路中间细心地行进。人和苦是没有界限的,你想进去就进去;人和甜却是有界限的,要进去就得下点工夫。人生在世,你随便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落入甜与苦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空间。

人世间最苦的,莫过于无能为力了。那就是当你眼巴巴地看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而你却无法伸手改变。

最苦的,我曾亲身经历,并将终生难忘。记得10岁那年的八月初一,我在桐庐石埠村。好动的我闲来无事,四处逛逛,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小山丘上。我这边玩玩,那边看看,十分开心。突然,我看到对面山丘有一股浓烟,我立刻好奇地跑过去,发现一个小房子着起来了,火已蹿满了屋子的各个角落。突然,我听到一阵惨烈的婴儿的哭声。我惊呆了——房子里竟然还有小孩!我立刻大声呼救,可无人听见。我想救火,可是火势太大了,小小的我终究不敢冲进去。房子就这么烧着,火苗越烧越旺。我心中的痛苦无以言表,眼泪无声无息地淌满了我的脸。渐渐地,婴儿的哭声消失了……我就这么眼睁睁地,眼睁睁地看着那幼小的生命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世间之苦,定以此为最!!

甜,苦之后也,正所谓“苦尽甘来”。感受甜,其乐也融融。世间之最甜,莫过于享受回报。记得我第一次在书法比赛中获奖时,我的心就像沸腾了一般。因为这是我多日苦练得来的,是我辛勤耕耘的收获。感受这份成果,这份喜悦,自是人间之最甜!

世上最苦与最甜总能令人大彻大悟。我会走好,走好这漫漫的人生之路。

感悟人生国旗下讲话稿4

“人生就像登山,不必须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必须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易中天教师的话。

人生如山,崖壁陡峻,猛虎长蛇,谁能保证登了,就能登上山顶“爬了就好”,爬不了了,找个山坡,躺下听风歌云唱,看树舞水蹈,找对了人生的高度,就值了。

“我的纯酒图瓦老爹”一向是开心的,哪怕意外瘫痪,他也能以体温孵化雏鸡为乐。莫泊桑写道:“‘我的纯酒图瓦老爹’还是那么欢乐。”因为他不明白以泪眼看世界,哪怕总有凶悍的妻子在身后吵骂,哪怕再也听不到酒桶酿酒的声音,哪怕再也无法站在酒台后对客人说:“我的纯酒全法国数第一,”可他依旧欢乐。他已经爬不到人生的山顶了,可重要吗他已经是最欢乐的人了。

直子的病友玲子一向唱着《挪威的森林》,从进入疗养院,到独自一人闯荡生活。她曾怯懦地缩在疗养院后的酒吧里,独饮独泣。她以往的生活,完美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女孩的谎言下彻底崩塌陷落。她一遍遍地弹甲壳虫的《挪威的森林》,一边将寂寞的硬币存到盒子里,一边抱着直子柔声说:“好,我们不哭。“不哭不哭,然后翻几座山,在一家无人的酒吧里嘶喊般唱歌。她不哭,哪怕唯一的好友直子自杀后,她也不哭。”不哭了。“她安慰着每一个人,忘却了自我。她最终背把吉他,上了火车,对直子的男友喊道:“没问题的。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石田玲子都能活得很好。”她去找她新的生活了,从自我的屋子里走出来。然后呢村上春树只写了一句:“当音乐教师去了》”没有大大的目标,没有大大的幸福,大大的奋斗,只要能够拥有大大的笑,就足够了。“我们活看,只须研究怎样活下去就够了。”她仅有这么大的要求,她只要爬这么高。

没有人有资格批评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没有人有资格批评契可夫笔下《跳来跳去的女人》,就像没有人有资格批评桑迪亚哥捕回的巨大鱼骨。

一个高度一种人生,就算山顶风景再怎样壮阔,却不及山上的郁郁苍苍。

山的美,在于苍松怪石,砯崖转石,飞湍瀑流的山腰风景,在于九曲十弯,花草覆路的石路。而那睥睨天下,却强风烈日的山顶又有几人倾心

一个高度一种人生,自我的路走对了,走好了。走值了,爬不爬的到山顶还重要吗

感悟人生国旗下讲话稿5

一边是像马云那样的人生赢家,一边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一边是计算机之父比尔、盖茨,一边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不良少年,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让人心碎的差距呢?著名的心智训练师得出了结论,那就是“选择”。

正在忙碌着做作业的我心中此刻正想着如果还有一个小时该多好啊,我不仅仅能够完成作业,还能够空出许多时间来干我喜欢干的事情呢!周末,正在睡懒觉的我不再想着再睡一个小时,该多好啊!一个人的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完全由他自我的选择而定,你是选择早上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饭后容光焕发地向学校前进,还是死活赖在被窝里不肯起床,直至离上课仅有十分钟前邋邋遢遢地背好书包连早饭也来不及吃地奔向学校呢?在学校里是选择连下课时也用来学习呢还是在上课时满脑子都想着下课怎样去玩,作业也看都不看呢?是晚上早早地做完作业并准时上床睡觉呢还是熬夜才把作业补好打着哈欠才上床睡觉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不明白选择的答案,我们也明白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可为什么成功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唯一考量只是眼前唾手可得的舒适,而不想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分钟。还在忙于补作业的我心头涌上一阵阵的羞愧感,不再盼望那一个小时,只期望自我能够做对明天早晨的第一道选择题。

人生就好比是一张仅有选择题的试卷,仅有你拥有着一颗明亮透彻、认真踏实努力的心,那么你人生的试卷上才会拥有一个不错的成绩。

国学人生范文5

【关键词】学生事务;聋人大学生;辅导员

一、概述

(一)美国高校聋人学生事务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的专业化源于现实的需要。19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学校规模开始急剧增长,美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学生来源的复杂和学生需要的多样。这种新形势,大大促进了学生事务管理的独立和发展。191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颁发授予第一个学生人事工作硕士学位,这是美国高校首次开展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培养。1916年该校提供了第一个正式的学生事务培训项目――职业指导。随着学生事务专业化的后续发展,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学历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至2005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列出超过120个研究生项目,而全美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eiation of Student Persounel Administrators)列出 186个项目,有的还有博士和专业学位授予权”。

美国聋人高等教育起步很早,1864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大学,即加劳德特大学,从那以后美国的聋人高等教育开始呈燎原之势。1901年美国盲聋哑学者海伦・凯勒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学习,这种举措也算是开了美国残疾人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从此这种残疾人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在特殊教育中就被保留下来并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回归主流教育思潮的掀起,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的形式开始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发展起来。1975年美国通过《残疾人教育法》,规定必须向3岁到21岁残疾学生提供恰当的、免费的教育及相关特殊服务。值得指出的是,法案所规定的向残疾学生提供的服务是各州必须提供的最低限度的服务,各州可根据本州的情况向残疾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和服务。目前,美国各高校均对聋人学生提供无障碍校园环境服务,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保障聋人大学生顺利就读。

(二)我国高校聋人学生管理

我国学生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始于21世纪初。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有多年的历史,建国以来高校辅导员曾一度被称为政治辅导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于2005年1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9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随后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关规定,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并将辅导员定位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上。许多学者也纷纷开始研究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辅导员专业化的理念逐步形成并被广为认同。

我国解放前后时期,也零星地存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真正起步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教育部与卫生部于1985年修改高考体检标准,放宽对残疾考生的限制,各部委多次下发高校录取残疾学生相关的通知。90年代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1994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和《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等。这些都使聋人高等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例如1987年成立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面向全国招收聋人大学生,1997年又成立了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等等。与其相关的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黄珏老师由于在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被评为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总的来说,聋人学生事务尚未引起我国各高校足够的重视,距离学生事务专业化的要求也有着不小的距离。

二、服务意识

(一)美国高校聋人学生事务中的“以人为本”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无障碍标准”的国家,其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有多层次的立法保障,又已进入了科研与教育的领域,堪称世界一流水平。美国无障碍委员成立于1973 年,是一个独立的美国联邦机构,致力于残疾人无障碍事业。该委员会是各联邦机构共同组成的,旨在协调各联邦机构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行动,为公众,尤其是残疾人服务。委员会负责《美国残疾人法》等法律覆盖的建筑环境、交通车辆、电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标准。美国能使聋人免费通过各种无障碍措施获得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各种场合的手语翻译或速录翻译,聋人专用电话,助听设备,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等等。

在高等教育领域,大部分院校均对残疾学生提供符合其特殊需要的特殊服务,以助其顺利就读,这种服务即包括硬件环境的改善也包括促进校园或社区对这些学生的理解。设于各高校学生事务系统中的残疾学生服务办公室,在高校讨论影响残疾学生的学习政策和计划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对联邦政府法律的合理说明、争取学校的财政资助以及对残疾学生的服务。

笔者在美国加州富勒顿州立大学举办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修项目中了解到,该校学生事务副校长下设几个学生事务相关的重要部门,其中的“学生续读”(Student Retention)便下设残疾学生支持服务(Disability Support Services)部门,内设主任、办公室经理、咨询和协调员、信息&计算机项目协调员、残疾学生就读的相关技术、产品、项目、材料等方面的专家各一名,其中就特设一名聋和重听学生项目专家。另外,该校每年五月的第一个周五都会组织全校学生志愿者和来自该地区的数千名残疾学生开展一项特殊比赛活动,这场赛事在该校官网上接受校外的捐赠,截止2014年11月已经收到26,094美元的赠款。以上这一切,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较为周全地满足了聋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各种特殊需要。

(二)我国高校聋人学生管理尚需加强服务意识

1985年,在”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发出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同残疾人的需求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较为落后,有较大差距。

在高等教育领域,除了单独招收聋人学生的特殊教育院系或班级,我国各普通高校还停留在保障残疾学生入学权这一步,而入学之后的特殊服务尚无涉及。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各地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三、管理效率

(一)美国高校聋人学生事务的管理较为高效

美国各高校的残疾学生相关部门的具体设置和职能并不完全一致,但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职能清晰、管理高效。例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副校长办公室承担,学生事务副校长办公室下设十二个部门,其中就有残疾人资源中心(Resource Center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残疾人资源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主要职责包括:对残疾学生的残疾情况、学术状况和工作需要进行评估和证明;为残疾学生的提供合理的个人住宿计划。残疾人资源中心设主管1人,财务及人事助理1人,测试提供员1人,残疾专家7人,实时解释人员4人,技术人员6人。又如美国纽约大学分管学生事务的有教务长、高级副教务长以及学生事务处处长。下设11个办公室,其中的学生健康中心便下设残疾学生服务办公室,等等。这些部门和职员各司其责、互不干扰,减少了很多职能不清可能带来的混乱,保障了聋人学生事务的高效运转。

(二)我国高校聋人学生管理制度尚需改善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能则要模糊的多,日常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在实践中,广大高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往往不够高效,辅导员在这种各部门职能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常常被迫担任代职者。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被称为杂家,除承担着班级管理、评优评奖、安全教育、公寓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学生行为规范等工作,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行政教学事务通知等任务,他们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更多的时候是以学生事务员的形象出现,他们疏于开展思想教育,德育职能弱化,较少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而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滞后,又使聋人大学生与健全师生的交流障碍显得格外突出,为学生事务增加了大量琐碎的沟通工作,将各种信息清晰传达已属不易,更遑论满足聋人大学生的特殊需求。

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研究对我国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更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之一。2010年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启动会,指出当今社会和公民的人权保障意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目前残疾人教育发展现状和特殊需求的不断变化,现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有些内容、条文已显得不适宜或者滞后,有必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残疾人教育事业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责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体现。残疾人教育事业是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有关负责人指出,《残疾人教育条例》在修订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权利保障、机会均等、特别扶助、有效融入社会、促进教育公平,要强化政府责任、明确社会责任,要处理好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相适应、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我国高校应顺势而为,担负起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应有之责,积极了解残疾大学生包括聋人大学生的特殊需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聋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改善管理制度

高校辅导员职能模糊、定位不清的现状,其根源是目前高等学校管理的非专业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等院校管理服务的体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只能通过安排辅导员在各部门之间开展协调和沟通工作来弥补制度上的缺失。高等院校应尽快开展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促成教学和行政等管理服务的专业化,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更好地去履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

另外,高校还应重点考虑辅导员系列职业体系的建立,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能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逐步建立与辅导员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体系。例如,有学者指出,结合我国国情及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辅导员职业系列按其职能确定为思想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方向。思想教育方向可包括形势教育、党团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指导方向可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培养、社会工作指导等工作;学生事务管理方向可包括集体建设、奖贷补助、日常行为规范等工作。根据当前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实际,单独招收聋人学生的特殊教育院系应以配备专职残疾人事务管理人员为主,其他普通高校则可参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一个地区性的资源教室,为聋人大学生及其他残疾大学生提供符合其特殊需求的服务。

(三)加强专业培训

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人员职前和职后培训制度,增强培训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例如,职前培训除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外,还应培养其专业意识;日常培训则应侧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立足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专题培训,鼓励辅导员进行职业相关的专业进修;鼓励不同院校之间的辅导员开展交流学习、考察,推进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之间的互补互助。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聋人大学生的成长有其特殊性,更需要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完善的职后培训制度去学习特殊教育的相关工作理念和方法。

有学者提出,相关高校可考虑根据实际设立学生事务相关的专业。我国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往往优先考虑思政教育专业或教育管理类专业,认为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较接近辅导员岗位要求。实际上,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内涵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相差甚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有专业中尚没有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涵盖。也有学者就高职院校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这一课题撰文,做出了初步的探索。今后的研究可以立足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实际,将学生事务研究和特殊教育相关研究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赵婉秋,石立群.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1(4).

[2] 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3] 马健生,滕B.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4] 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5] 傅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6] 王雪鹏,崔晓雁,李蕾蕾.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探讨与切入点分析[J].求实,2008(II).

[7] 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隆重举行[J].高校辅导员,2012(3).

[8] 闫蕊.美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J].社会保障研究,2007(1).

[9] 陈少毅.感受美国聋人无障碍[J].中国残疾人,2003(11).

[10] 成斌.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制化之比较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3).

[11] 焦新.使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1-21.

[12] 杨杨.美国州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3] 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4] 段仁启.专业化与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1(15).

[15] 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16] 梁杰,高欣禹.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0-03-23.

国学人生范文6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质疑:21世纪,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未来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取得荣誉,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本文由收集整理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倡导言行一致,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

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如在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上一篇秋思改写

下一篇古东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