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范例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范文1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要孝顺,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引导幼儿在平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帮助父母分担忧愁,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等等。让幼儿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感恩报恩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孝心。

【关键词】

幼儿教育弟子规感恩教育“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本园也积极引导幼儿学习践行了《弟子规》,幼儿们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自然有了显然的“进步”,并且也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可。下面,笔者就如何将“孝”植入幼儿教育中,略谈一些基本看法。

一、适合幼儿教育中“孝”的古语的选择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文,就如同师从圣贤。笔者发现国学经典的《弟子规》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感恩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言一行都要以父母作为主要的考虑。要从衣食住上细心观察,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要时时顺着父母的心意,使其心生欢喜。读懂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相反,当我们起了一个坏的念头,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争斗的心以及不好学进取、种种不善的念头,这都是对不起父母啊!这些我们都要小心地把它去除掉,所以这个孝心要从这点点滴滴去养成。“亲所好”指的是什么?“亲所恶”指的又是什么?我想肯定不仅仅是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语言行为、思想习惯等有关立身行事、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具有文明的言行、纯洁的思想、良好的品质,为子女者须时时向这方面努力。而对于子女的不良言行,不善思想,为父母者无不感到难过,为子女者须时刻警惕,勿令父母伤心。

二、对于“孝”的幼儿教育如何实现行为转化

(一)弟子规渗透于环境的各个角落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在于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为了真正将弟子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相结合,笔者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字样,供幼儿们每时每刻观看、阅读和学习。比如在娃娃家墙壁上,笔者采用古色古香的扇子形状上贴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古语。在理发店我们贴上了“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在盥洗室里面写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笔者的布置下,整个活动室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我们会每天不定时的和孩子读一读,认一认,在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午餐时间、各个环节之间都会不由自主的和同伴一起朗读墙壁上的弟子规,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

在弟子规教学中,努力挖掘弟子规学习内容中与生活相结合的元素,让孩子们从中去理解弟子规内容,班级特色活动计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醉酒丑态的样子给孩子们看,接着笔者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醉酒后有的人误跌入河中溺死、酒后驾车车祸的照片等,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引导幼儿去思考:“如果你的爸爸喜欢喝酒,你要怎样去关心他爱他呢?”“劝爸爸少喝酒”“喝酒了不能开车”等等,“孩子们真会关心爸爸爷爷,你的亲戚中间有谁喜欢喝酒你也可以关心他。弟子规中有句话就是说的喝酒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可以用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去关心你的爸爸,爷爷和喝酒的亲戚朋友。”过了几天,早上一位叫君君的孩子的爸爸送孩子时对笔者说,“这几天君君回家天天对我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孩子现在知道关心我了,我很感动,我现在在孩子面前都已经不敢喝酒了,一喝酒他就说我。你们老师教的太好了”。家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从典型教学案例入手,对“孝”的幼儿教育做具体研讨

先从译文着手,该句古语译文如下: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如何感恩报恩呢?就是孝,但是孝不仅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还包括了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视频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在给幼儿讲述故事并给幼儿观看视频后,对幼儿说:爸爸妈妈批评了你,你要不要恨他们,要不要觉得他们不好?要不要顶嘴?笔者听到这里也反省了自己了。自己是否能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说实话我也没有做到。每天都是妈妈起床给我做好早饭,有时候甚至还要来叫我起床,冬天的时候赖床还觉得妈妈怎么那么唠叨麻烦。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觉得烦,可能从小没有学过弟子规,所以没有领悟到一些基本的东西,觉得自己其实挺孝顺的,殊不知很多时候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做法就是不孝顺的例外一种表现。

国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启蒙”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认识周边事物,即让幼儿在入学前学习基本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其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就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是越早越好。

一、科学选择国学启蒙读本

(一)选择言简意赅的国学启蒙读本大多数国学读本

内容篇幅很长,不适合幼儿阅读。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内容简单、意义深刻的,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国学启蒙读物。定制版的国学启蒙读本具有文字少、内容精、幼儿参与性强、阅读趣味强等特点。

(二)选择注重感官发展和情感培养的国学启蒙读本

幼儿处于感官发展和情感培养的关键期。教师应选择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认知和情感表达的读本,并在教学中穿插幼儿喜欢的图画和相关朗诵音频,以音画相结合的形式刺激幼儿感官发展[1]。但是,当前大多数幼儿国学启蒙读本的寓意较深,离不开教师或家长的讲解。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编制一些特色园本图书供幼儿学习,并准备一些实物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国学启蒙教育活动。例如,在讲解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文章后为幼儿创设一个实物情境——出示两张大小不同、可以移动的梨的卡片,让幼儿把“梨”分配给画中的哥哥和弟弟。

二、开发多样化的国学启蒙教育形式

(一)将国学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目标相整合

在幼儿国学启蒙课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学作品的寓意。因此,幼儿园应将国学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目标相整合,将国学融入幼儿园课程中。

1.语言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中的一些内容是审美与应用并存的,句式比较短小,节奏不快不慢,便于幼儿诵读。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领悟到与别人交流时应吐字清楚、语速适中。

2.社会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内容包含基本的道德观念,不仅能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促进他们社会行为意识的发展。例如,《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章节里都详细介绍了要尊敬父母、尊敬师长,与长辈讲话时态度要温和、有礼貌,不能说过激的语言。

3.健康领域

国学启蒙教育内容还涉及幼儿的生活卫生、体质培养等方面。例如,宋元蒙学中提到“容貌必庄,饮食必节,堂室必洁”等,都在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卫生观念。

4.艺术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读本大多文字简单、语感优美、情感丰富,幼儿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例如,诗歌《小池》中最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将大自然的美景和美好的文字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幼儿对艺术的感知和表达。

5.科学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也涵盖了自然常识类内容,包含天文、地理、草木、鸟兽、建筑等方面,涉及大千世界的众多知识。例如,《三字经》《名物蒙求》中都提到了很多生活、自然、人文常识。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学习可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二)发挥游戏在幼儿国学启蒙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国学文化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看图猜国学故事,玩传统游戏(投壶、抖空竹、猜灯谜、放风筝等),好习惯卡片大赛,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利用音乐和舞蹈帮助幼儿理解国学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各大社交网络平台分享优美的舞蹈和音乐。一些教育工作者研发了国学手势舞,其动作简单、优美,还蕴含着一定的国学知识。幼儿可以在这样的手势舞中进行知识内化,在娱乐中记忆和理解国学知识。“国学新唱”即把古诗词、国学经典等改编成易于幼儿传唱的歌曲。教师将其作为课前导入,或者穿插进课堂教学中,可以扩大国学教育范围。

三、重视幼儿教师国学素质培养

(一)开展教师系统国学文化培训

一些幼儿教师的国学文化素养不高,能够照着读本念,但无法透彻理解国学知识的内在含义。这样,幼儿自然难以得到良好的熏陶。所以,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国学文化的专业培训,还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国学文化知识考核。幼儿园领导层需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研讨会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角色,幼儿园必须重视其在课程中的参与性。幼儿园定期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研讨会,即汇集园内所有教师一起讨论国学启蒙教学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问题,制订相关教学方案,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研讨会。幼儿园应注意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把强制性布置教学任务改为一种参与式的讨论,让每位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把众人的智慧聚集在一起,制订适合该幼儿园发展的教学措施。

(三)观摩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优质课

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国学专职教师,一般由带班教师承担国学教学任务。现今网络资源共享便利,幼儿园可购买相关优质课资料组织教师一起进行学习和讨论,吸收专业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学习专业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四、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

(一)召开国学启蒙教育专题家长会

经访谈发现,大多数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课程不了解,甚至有些家长反对此类课程的开设,可见家长与幼儿园缺少沟通。幼儿园可为此召开一次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国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实施意义、实践目的等,还可制作关于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PPT或宣传视频,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享幼儿快乐的国学体验。

(二)家长参与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在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家长分享,可以给家长讲一个国学小故事,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是幼儿和家长共同学习启蒙读本,还可以制作一个“良好礼仪红花卡”,让家长根据幼儿在家中的一些行为表现在上面贴小红花,并定期反馈给幼儿园。这样能让家庭教育成为国学启蒙教育的一部分,让幼儿接受多方面的国学熏陶。

(三)开展国学趣味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实现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例如,幼儿可给家长表演国学礼仪舞蹈,家长和幼儿一起玩传统游戏、一起参观孔子学堂、一起参加家庭国学知识竞赛等。幼儿园用心设计或开展多样化的亲子活动,给幼儿和家长带来多种感官的享受,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枯燥的文字教学难以比拟的。

结语

“国学启蒙教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童蒙教育方式,它以乐教为主要形式,是一种立体化形式的启蒙教育方式。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启蒙读本、传统艺术和技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孔子聚众讲学到唐诗宋词,即使中间经历过多次兴衰演变,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流从未中断,始终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国学启蒙教育可以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同时,使其形成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国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乡村国学;中小学;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公平的状况下,城市国学与乡村国学的开展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但乡村国学教育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在党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所以应给予乡村国学教育的发展以充分的重视。目前广西恭城县正致力打造国学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工作,而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广西恭城县民族中学、第一中心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实地调研尤为重要。

一.国学教育现状研究

(一)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恭城县为打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国学县,不仅向“新八德”讲师团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给当地的企业人员、领导干部等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也充分重视当地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发展,不定时的到中小学进行视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政府的支持下,庄埠村还修建了崇德国学馆,也称庄埠村智力扶贫讲习所。开展扶贫讲习班、组织国学启蒙培训,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愿望。据恭城民族中学的国学教育负责人介绍,县政府还动员电视局等新闻媒体对学校国学教育进行相关报道和舆论支持,给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二)学校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

从调查研究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来看,开展国学教育的主要有学校教育、乡村基层培训以及公益性机构培训等,而主要的开展阵地仍是学校,恭城民族中学、恭城第一中心小学都是其代表。学校是国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由学校延伸至家庭、社会,在学校接受国学教育的学生,在校可写行思录,记录所得所思所想,也可以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熏陶心灵;回家后即可践行弟子规,帮助父母做家务;假期去旅游景点捡拾垃圾;寒假可在繁华的地段摆摊帮人写对联。如恭城县第一中心小学开设的“国学经典诵读班”,从2012年开始,每年假期都会在遵循自愿参与原则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恭城文庙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多年的实践证明,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国学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国学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国学”一词含义深刻,内容广泛,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在学校,国学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历史、德育等相关学科上,学生每日朗诵一句名言;学校定期举办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学生定期手写黑板报、手制手抄报;饭前背诵感恩词;践行弟子规等。两个学校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编订了相应的国学教材。除此之外,两个学校不仅绘作了精美的国学墙,还创建了吸纳民族元素的文化长廊。如恭城民族中学两侧的文化墙。校门最左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校门最右侧则是描绘了少数民族中的瑶族孩子从懵懂幼儿直至热血青年为国做贡献的成长历程。该校斥资建造了民族文化长廊,长廊共有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少数民族的简介,长廊的最始端挂有各民族的独具风韵的特色照片;第二部分是民族魂的彰显,以为中华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的精英为例,来激发学生立志;第三部分是地方瑰宝的展示,主要是恭城的建筑、文化方面的别样体现。长廊里有众多优秀作品的展示,其中不乏有书画艺术作品、书法作品,以及践行《弟子规》优秀行思录展示等。

二.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开展国学教育的错误认识

国学教育主要在乡村进行,群众不乏有思想上的障碍。这不仅包括落后的思想,也包括认识上的偏见。面对国学教育,有人质疑国学教育或传统文化教育有用吗?能发家致富吗?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吗?也有人认为国学教育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得以发展,而乡村是发展不起来的,也有不少的人对于国学教育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学考试要求以外的其他科目。面对如此窘境,更新观念便成为发展国学教育的前提。

(二)国学教育经费不足

在调查中了解到,“新八德”讲师团的老师们的工作具有公益性特点,不少因家庭压力大而不得不辞职放弃这份职业;恭城民族中学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不管是国学课本的编订、教师的外出培训,还是请专家到校讲解国学知识,经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毕竟学校对于教师外出培训和请专家到校讲解所提供的物质支持有限,教育经费不足也是影响国学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学教育师资匮乏

国家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所以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承担这一教学任务的多为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和德育老师。所以开展的领域主要表现在书法、黑板报的制作、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弟子规》的背诵、《论语》、行思录的书写等。恭城县第一中心小学的国学教育负责人谈到了开展国学教育的教育者老龄化现象的问题,对国学有了解的教师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教师,而年轻教师进行国学教育时略显捉襟见肘。学生基数大,而能胜任国学教育的教师又少,即使分批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师资仍是不足,且进行国学教育的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有待实践检验。

三.加强国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扫除障碍、更新观念

要发展国学教育,首先要扫除思想障碍,解决认识问题。发展国学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引导、新闻媒体的正确报导、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研讨会或通过办培训班的形式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职工、文化工作者等的思想问题,从而使他们带动身边人民群众改变错误的认识和思想观点。只有这样,发展国学教育才会有好的开端。除此之外,发展国学教育要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它需要群众的热情支持和自主参与。所以政府要在内容上加以指导,使其符合党的指导思想,在政策上加以鼓励,使当地民众对国学教育的开展持接受的态度。

(二)拓宽渠道、吸纳资本

在任何地区开展国学教育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甘肃作为经济落后地区,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资金投入方面主要通过允许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政府以贴息等形式进行扶持。[1]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式来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恭城可结合本地实际状况,采用合适的方式对该县中小学国学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恭城打油茶、盘王节、祝著节、石牌习俗、长鼓舞以及传统民间竞技运动射弩和瑶拳等文化风俗习惯都不失为特色,它们也是国学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建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政府注入资金,并引进社会资本,将该县有特色的风俗习惯以静态壁画或者动态表演等形式传承下来,打造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国学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人才引进、队伍建设

高素质文化人才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助推力。当地政府应积极培养、引进文化人才,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建立中小学国学师资培训制度,给他们提供发展国学教育的有利机会和有利环境。可将优秀的国学教育人才分批送出继续深造学习,定期开展教育交流会,请外来专家和人才进行面对面的研讨,就双方所在地的国学教育现状问题交流切磋,进而提出可实施性建议。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制定优秀人才奖励方案,使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而无后顾之忧。鼓励知识青年回乡创业就业,解决乡村人员老龄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也可与当地优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使优秀毕业生到乡村开展国学教育工作。中华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精华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国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国学教育;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国学教育浓缩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论语》、《孔子》、《孟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间流传下来的经典民族文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培养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融合了国学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培养与教育,更具有代表性。语文包含的内容千千万万,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语文,呈现出一种无目的性与主题性的状态,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学习。而通过国学教育在语文中的渗透,学生将可以对自己所学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因此,对于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教师仍然需要探索正确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将国学经典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同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一.国学教育的概念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下,筛选出了最经典的历史文化著作并流传至今,其中包括《论语》、《孔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青少年经常接触国学经典,受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对于培养语文素养很有作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国学经典教育中汇集的,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本源性的历史巨作。在历史一次次变迁中,国学经典愈发显露出其内在精髓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结合国学经典内容,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是我国学生古代蒙学教育中最经典的历史读物。国学教育汇集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经典以及优秀历史经典故事。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特点,分别为启蒙性、趣味性与循序渐进性。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国学教育的教育特征更加明显,涵盖的国学理论知识更易于被学生们吸收。国学经典的教育特点,让其在小学语文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也更容易被消化,学生们学习起来困难系数不大。

1.启蒙性。国学教育具有启蒙的特点,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有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小学是学生正式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能力不强,对知识分辨能力弱。在这一期间,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三观及其重要,而国学教育便具备着重要的启蒙性。国学经典《论语》中,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育学生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的时候不要强说知道,这是一种大智慧。以此教导学生要虚心学习,而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习到知识。

2.趣味性。众所周知,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对孩子进行教学的内容要有趣,才能更好吸引他们的眼球。而国学教育本身便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国学经典包含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或人物等。其中塑造的形形色色历史人物形象,以及各式各样精彩的历史故事,带着较强的趣味性,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除了历史故事与人物,国学经典中还包括优美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供学生阅读,同样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搭配与国学经典相呼应的精美配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循序渐进性。国学经典包含先秦与儒家的各种经典文化篇章,具备丰富的教育特性,这种教育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体现出一定的循序渐进性质。正由于小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一下子没有办法接受太难的知识点,因此对他们的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从浅至深。国学经典在语文中的渗透,同样按照教学需求,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将知识点融入教学中,再由教师向学生们讲述。国学经典不仅课程内容还是教育主题,都会以单元为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学教育内容。

三.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在语文识字基础课程开始前,教师需要结合国学经典内容,先做好识字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在开始识字前,先向学生讲述中华汉字的由来。例如,在学习“门”字时,可以融合国学经典内容,向学生深入介绍“门”字形的由来与演变。最初在甲骨文阶段,人们通过两扇门以及头部的横梁,来形象表示房子的出入口。后来随着中华汉字的发展,金文的门字顶部由椭圆的三角形组成。到楚系文字时两扇门板已相互分开,顶部横梁消失,留下的是两个门板跟转轴。后来发展至小篆,门字字形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笔画更加顺畅笔直,接着到楷书以及现代的简化字,门字的自行越来越简单,更易书写。另外,在识字课程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不同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在汉字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通过课件演示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学生的印象。

2.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过程,需要会感受诗人想表达的感想。国学经典中包含很多古诗词,将其融入诗词课堂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含义,感受诗人的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接触古诗词,对于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有积极作用。国学经典中,《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青少年从小开始就需要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学无所成之后才开始感慨悲伤,才知道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努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寓意着爱国志士的一腔热血,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懂得奋发图强未来报效祖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由上往下急速倾泻的壮观情景,仿佛是由九重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一般,描绘出了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学生们在诗词与国学经典相结合的语文课程中,逐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在语文经典故事中渗透国学经典。语文学习经常涉及到故事讲述,这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课程。国学经典中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趣味历史故事,例如刻舟求剑、闻鸡起舞、刘备三顾茅庐、武松打虎等等,不仅有趣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语文课上,选取部分国学经典故事向学生讲述,并深入向学生传达故事的内涵。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听故事,而是学会总结故事内容,了解故事要传达的具体含义。例如,国学经典《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求贤才助自己一统天下,三顾茅庐,只为求得诸葛亮出山。学生们从这个历史故事中,能感受到刘备为求人才一而再再而三,锲而不舍地到访诸葛亮的家中,体现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学生们通过这个故事,能感受到刘备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爱惜人才的良好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能得以运用。在语文故事讲述中,教师还需要时刻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如若学生对于讲述的故事内容表现出意犹未尽,教师可继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历史故事对学生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把握。

4.在语文实践课程中渗透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在语文实践课中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实践课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实践,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语文实践课程的种类较多,有绘画、课外活动、手工课程等等。以语文绘画课程为例,教师可结合国学经典内容,选取部分画面感较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在图纸上绘出来。杜甫的《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诗词中包含的内容画面感较强,可提供给学生们进行联想绘画。教师可将诗词挑选出来,给学生发放图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挑选的诗词内容画在图纸上。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所学古诗词的理解与认识。另外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激发自己想象力的过程中,还能不断培养自身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国学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并进一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配合合理的教学理念,同时需要研究更多有效的渗透策略,将国学经典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玉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课外语文,2017(12):177-177.

[2]王宁.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文摘版:00244-00244.

[3]苗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7(3):115-115.

[4]王萍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29):69-69

[5]苗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7(3):115-115.

[6]杨梅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问题及其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9):75-76.

国学教育范文5

语文与国学同源共流,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语文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并不乐观,课程设置或被边缘化,教学模式或被项目化,教学内容或被专业化。属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教学目标非功利性、教学过程非操作性、教学内容非实用性的特点。大学语文教育是国学传承的重要平台,要开设适合传播国学知识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认清形势、转变认识,编写具有国学味道的教材,注意教学方法上的继承和创新,语文教师要做国学的守望者。

关键词:

国学;大学语文;教育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国学研究升温。十八大后,为树立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党中央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到空前高度,国学热潮随之兴起。大学校园是文化知识的集结地,大学生是社会文明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是社会之共识。在专业和通识教育众多课程中,《大学语文》是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一载体,使之成为传扬国学的主渠道,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属于通识教育

(一)教学目标的非功利性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它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完美的人格、独立自由的精神、勤奋好学的习惯、正直善良的情感为终极目标的。与直接服务于受教育者未来职业的专业化教育任务不同,通识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在独立思考、品行操守、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这些目标是不可能像砌砖、炒菜一样在课堂之上立竿见影就能实现的。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非功利性的,它追求的不是当下的功效和利益。《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拥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观,是具有博雅的精神气质。人文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终生受益,而非功利于当前。

(二)教学过程的非操作性

专业化教育最关注的是受教育者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有实践操作环节。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数钱,在教授“手持式点钞法”时,教师就要针对持票的左手和捻票的右手各手指的姿势与动作,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操作训练;建筑类专业要开设《工程测量》课程,对于经纬仪、水准仪操作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训练甚至是教师手把手地教授才能完成。这种操作训练与理论知识的逻辑关系并不紧密,但就某一个动作环节来讲,没有学过书本知识的人仅凭眼睛观察、动作模仿也可以完成。一些学历较低的工厂师傅,照样可以成为高级技工,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属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则不同,它的教学过程是非操作性的。比如,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写小说,学生写不下去,教师再讲写作要领,并示范写作,一堂课结束,学生就能掌握要领、写出小说。一些学生写了十几年作文,仍然文不通字不顺,错字病句连篇,这就证明没有人文素养的储备,单凭操作训练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再比如,教师在讲解一首宋词的过程中,也不可能通过操作性的训练,让学生的文学修养瞬时提高。语文课程(尤其是《大学语文》)对人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它不可能通过操作化的手段达成。

(三)教学内容的非实用性

专业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一技能关系到职场就业,它往往成为学生未来谋生的手段。因此,专业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实用性。一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之初,就会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目前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岗位实习,以便毕业即可上岗。为切实保证就业,学校还会进行订单培养,直接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比如汽车维修与检测、城市燃气等专业。这一切都在说明专业化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这种以实用性教学内容训练而出的学生,往往思想单一、思维机械,有人形象地将此比喻为生产流水线上重复制造的产品。通识教育则不然。如果说专业化教育要做的是对实用性内容的“教”,那么通识教育要做的则是对人文素养的“育”。通识教育要去开发、挖掘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人”的潜质,塑造他们的精神气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将学生培育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产品。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该为了服从于实用性的专业化课程而变成“实用语文”。语文课再实用,也不会使烹调专业的学生因学了几首描写美食的诗词就能炒出好菜;建筑专业的学生也不会因读了刘心武的《四合院》就能建出四合院。大学语文教育所重视的是通过对文史脉络清晰的传世经典之作的赏析,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获得见解的能力,进而提高美学品格和人文素养。这些能力、素养和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而一旦养成,就必将受益终生。无论受教育者将来干不干本专业,不管未来职场发生怎样的变化,他都会以不变应万变。

二、大学语文教育是国学传承的重要平台

当国学热潮扑面而来时,各种各样的“国学班”也应运而生。人们敬重国学、仰视国学,以为国学高深玄妙,曲高难和。其实,国学就在我们身边。从幼儿园背诵的《三字经》、《弟子规》,到小学朗诵的古诗词,到中学作文引用的《论语》名句,再到大学鉴赏的经史子集,语文教育一直是国学传扬的重要平台。

(一)语文与国学同源共流

“国学”有两层含义: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现代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太学、国子监是古时候国家的最高学府,现代含义上的国学内容恰恰是这些最高学府必开的课程。由此可见,通过高等教育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而是自古如此。在语文单独设科之前,古人的教育内容无论是先秦的人伦之学,还是后来的四书、五经、六艺以及诗、词、赋、策论,都与后世的语文课所包含的国学内容同音共律。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虽经文学科、国文、国语、语文等课程名称的改变,但课程内容从未偏离“涵盖文史哲、侧重文学性”这一方向,而这恰恰也是历朝历代高等教育所重视的。国学和语文从历史渊源上就是同根同脉,虽经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但它们始终就像拥有同一颗心脏的连体婴儿一样难以分割。

(二)语文是国学传扬的担大任者

尽管语文不是传扬国学的唯一学科和渠道,但是二者同源共流的史实,足以说明语文在国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我们都无法否认语文教育是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探寻我国古代的教育史,人们会惊异地发现它几乎就是一部语文教育史。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意识形态如何变化,担当传播国学之大任者始终是语文教育。时至今日,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发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经世致用,使得国学地位再次凸显。以语文为名、以国学为实的语文教育,自然要顺应历史和时代的潮流,以此为契机,责无旁贷地担起传扬国学的重任。因此,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不能被削减,还应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开设适合传播国学知识的《大学语文》课程

1.编写具有国学味道的教材。

近代教育家陆费逵说过:“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尽管语文教育不能拘泥于国学,还要兼顾中西文化的会通,但是承担弘扬传统文化重任的语文教材,必须以国学味道为主。体例要表现古今变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学呈现出各自的时代风貌,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应清晰地表现文史发展脉络。在这方面,传统的“以史为经、以文为纬”的编写体例一时还不可取代。这种体例可以将历史发展的纵线和不同时期文学之胜的横线相互交织,让学习者边洞悉历史的变迁,边欣赏历史长廊中不断涌现的文学盛景。从而在每个人的国学知识体系中,架构起历史的完整性和文学发展的系统性。内容要涵盖文史哲多元。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的性格和风格。”在我国,传统的国学文化集文史哲于一身,尽管历代的高等教育教材总要向文学侧重,但那些出自经史子集的经典文章,通常都是既抒发着文学情致,又饱含着历史底蕴,又散发着哲理光芒。比如《史记》,鲁迅就称其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再比如《论语》,文学家称其为文学名著,哲学家名其曰哲学经典。文学使人深思,历史使人深沉,哲学使人深刻。因此,以传播国学为己任的《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多选一些传统名篇。那些以服务专业为借口,选用既缺少文学性又没有史学价值、哲学意味文章的做法,不仅会毁了语文课,更会影响国学的传扬。篇目要侧重文学经典。自先秦以来,高等教育教材的选文从未离开过经史子集的经典篇目,经典的才是历史的、民族的,才是厚重的、持久的,才能担当起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激励志向的人文重任。作为语文教材,篇目必当要向文学经典侧重。梁启超先生曾开列过国学入门书目,《诗经》、《楚辞》、《昭明文选》、《乐府诗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元曲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众多文学经典都在其中。当年胡适先生应邀为清华学生开列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当被质疑书目过多时,他曾说:“我暂认思想与文学两部为国学最低限度。”先贤大师之所以将文学作为国学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是因为文学具有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和认识功能。文学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可以润物无声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风土人情。因此,编写具有国学味道的《大学语文》教材,就要沿着历史的纵贯线,多遴选文学经典篇目。那些简单粗暴地砍掉诗词曲赋,牵强附会地拉凑“专业篇目”,任由建筑语文、烹调语文、服装语文……乱象产生的做法,既是对语文课程的不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2.教学方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与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不同,大学语文不再将疏通字词句作为授课内容,而是专注于对选文的分析鉴赏。其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在弱化,而人文性在增强。因此,像众多通识课程一样,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不可或缺。文学作品是有气韵的,这种由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相揉发酵而成的气韵,很优美、很高贵、很玄妙,但也很矜持、很清高,它需要懂它的人去寻觅、领悟、欣赏、讲评、赞美;否则它就会被看做古奥晦涩而横遭白眼。这种气韵还具有一贯性、完整性的特点,如果被随意折断、割裂、分解,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将被破坏。对于文学修养还不尽人意的学生来讲,古圣先贤的经典之作,需要有人为他们启发、点拨、解读、赏析。在教师或舒缓、或愉悦、或沉郁、或悲愤、或激昂的讲解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被共鸣,作品的艺术形象被再度塑造,文学之美悄然呈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方可以于文学殿堂之上感受经典之魅力。终身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研究和教学的叶嘉莹教授,正是凭借传统的讲授方法,将人们引入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古典文学的艺术化境,她也因此赢得了海内外无数学生的尊敬与厚爱。很难想象,如果叶教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讲授古典诗词,要求学生学会写情诗、制作诗词动画,我们的国学瑰宝还能否有跨越国界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当然,在对传统的国学讲授方法予以继承的同时,我们也要尝试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意味着与传统的割裂、告别,而是与传统的一种融合、一种对传统的补充。比如,将传统的教师讲授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对传统经典正确解读、引导的一贯性和系统性,让整堂课的文化气韵不被破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和概括能力。再比如,为使授课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以使大脑维持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定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人。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已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与国学相融合的大学语文课程,授课内容更加多元,授课境界更加高远,其终极目标直指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希望培育出的学生不仅有专业化的谋生手段,更要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和社会担当能力,有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国学视阈下,大学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者:张泠 单位: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秦绍德等.通识教育:大学改革的路径选择[N].解放日报,2008-3-7.

[4]马凤岐.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途径[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1).

[5]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梁启超.梁启超讲国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7]王松泉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国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国学教育;学生

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古国,中国有着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就像力量的源泉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而这些美好的品质在长期的发展中又融汇到中华民族的汉字之中,随着先辈们留下的精美篇章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而这些与文字融合的智慧瑰宝,就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指引着后世中华儿女的前行方向,并且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不断的传递着。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不断勤劳、刻苦发展中,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然而生命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并不能将自身的所见所闻以及丰富的人生经验一代一代传授下去。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智慧的结晶注入到文字中,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累慢慢发酵,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国学也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当代的大学生们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艰巨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人,只有大学生们拥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心,他们才会更加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他们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只有通过国学的学习,大学生们才会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对于自己民族的来历也会更加清晰。从而对于语文学习也会更加上心,也能让学生们更加主动的去学习语文学科,促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不强,缺乏一定的交流

然而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却存在较多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学的语文课程属于公共课程,因而很多学校会让教师组织大规模的教学。而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无法较好的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也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觉得课程有些枯燥乏味。所以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都一定程度上不是很受欢迎。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们的兴趣不高

也是因为学生的人数较多,因而教师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知识讲解,便会抓紧课堂知识的讲解。所以很多时候教师便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读,或者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通过PPT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虽然课程内容清晰系统,但是教学方法却过于单一,长期以往,学生们便会失去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本就包含了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以及枯燥乏味本就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而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更是加剧了这一状况,使学生更难培养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了。

三、国学教育对于大学学生发展的促进意义

(一)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国学的引入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语文学习的发展。国学中包含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经验与积累,而这些方方面面也能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成长发展。如道家、儒家的优秀思想便能较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通过国学中许多人生道理的学习,学生们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形成自己的人生三观,也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性发展的优秀民族继承人。

(二)宣传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国学中融汇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文化瑰宝,是整个民族的财富。同时国学也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通过国学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彩,也能让学生为中华身为礼仪之邦而感到骄傲。从而也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使大学生们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浓烈的情感。

(三)传递中华文化,延续华夏民族辉煌

同时通过国学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保留下来,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并且也只有大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真正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他们才向像世界去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曾经的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近代的血泪史使得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战争与困境,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有着漫长的道路要走。身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们如果连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都不甚了解,那么他们便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国学教育

语文学科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以及意识发展,因而将国学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国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枯燥性,因而语文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时便可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先培养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的文化习俗,以及服饰等特点,并且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们思考其背后的深意。而在建立学生兴趣之后,教师便可将课堂重点转移到古人思想以及文化上去,引导着学生更好的学习各种中华礼仪以及思想精华。只有形成了较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学生们自身的一言一行才会受到影响,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中华民族文雅善良的性格品质。长期以往,中华的美好品质也会不断的传承下去,使中华儿女们更加优秀。

(二)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国学兴趣

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而中华书库又浩如烟海。因而学习中华文化更多的是需要靠大学生们去自主学习。不同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繁重,大学阶段是自由开放的,因而学生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因此教师们便可组织学生们展开读书活动,提倡学生们多读书。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生也在不断的阅读中修身养性,使自身的气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学生们主动的阅读也会让学生们对国学书籍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国学。通过国学的学习,大学生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美好品质,学会如何温文尔雅的去面对事物。也能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自强不息。而且这样的读书活动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共同培养学生们对于国学学习的兴趣。

(三)定期举办讲座活动,塑造校园国学氛围

除此之外,学校也可组织讲座活动,邀请著名的国学家来进行教育活动。通过国学大家的个人经验分享,让国学大家的个人魅力去征服学生,使学生们明了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而且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使学生们在环境影响中主动的去学习国学。中华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美好品格值得中华儿女去学习传承。然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们对于中华文化越来越忽视。而且校园文化氛围的缺失也让学生很难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塑造校园国学氛围十分重要。只有提供了学生较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的学习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促进。

(四)开设选修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国学

虽然很多学校对于国学的学习都大力提倡,但是很多学校的措施都不到位。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国学,加强经典文化学习。学校可以将国学加入到选修课中,让学生们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去加强国学研究。很多时候学生们并非是不喜欢国学,而是他们没有教师的指导,缺乏学习的方向,因而他们的国学学习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学生们的积极性。选修课的设立不仅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还能帮助学生们更好、更系统的进行国学学习。同时学校设立选修课也能为学生的国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基础,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更好的帮助。而且很多时候学生会对语文课堂上与国学有关的某一方面产生兴趣,但是课堂时间的有效性也会让学生无法满足自身的兴趣。而选修课则能较好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国学,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进步。

五、结论

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国学教育的引入会让学生们更好的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好品德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流传着。而国学的引入也能更好的促进语文课程的发展,它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变化,还带给了语文课堂较好的影响。汉字融合着中华民族的精魂,它将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历史保留了下来。对学生而言,语文学科的学习不让学生们能更好的运用汉语这门语言,还让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被传承了下来。学好国学,促进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经之路。促进国学与大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也是必须的,只有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更好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卢玲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6):43-45.

国学教育范文7

【关键词】国学;幼儿教育;家园共育;课程设计

一、将国学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或家长,面对幼儿成长及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能科学地引入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在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方式等方面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幼儿之所以能快速记住大篇幅国学经典文字,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国学经典中相关关联而又高度凝练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智慧思考和阐述。

(二)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幼儿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结合幼儿教学情境讲解国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丰富幼儿知识,增进幼儿视野,加深幼儿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其深刻领会和掌握国学的深意。

(三)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用国学经典中的深厚内涵来童蒙养正,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四)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教师通过有感情的诵读经典,引导幼儿跟着诵读甚至自读,把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感情引导出来,即便是幼儿尚不能完全、真正理解其含义,仍可以引起其与作者的共鸣。

二、如何将国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相结合

(一)课程设计。要想让国学在幼儿教育中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发散幼儿思维、发展其智力、发现其能力、发扬其优点、发挥其长处,就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将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环境创设。可以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合到环境创设、学科教学及各种游戏当中,融合到幼儿一日的生活活动及家庭教育中。同时,还要把幼儿国学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陶冶其美好情感上,让孩子们领悟国学经典中蕴藏的精神内涵。将我国的经典音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创造家庭音乐和诗文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生活,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渐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我调整,陶冶性情。

(三)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重点在于协调一致、目标明确。如果家长和孩子形成朋友关系,那么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大部分都性格开朗,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创造性和思维性也都很强。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反思,为何孩子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理。

(四)规划家长会从古代教育思想中探索现代化教育精神,我们得到了“以乐教为基础的,集合了诗书礼乐等方面的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理念。每个学期的家长会,笔者都会认真准备,提前做好对每个幼儿的情况分析,规划家长会的重点,除了向家长介绍每个学期的大型活动外,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每项活动对孩子的影响、意义和重要性,以取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三、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幼儿蒙学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的基础性意义上。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引导和促进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潜移默化地让人们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行为习惯、道德标准等,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探索适宜幼儿教育的方法,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幼儿参与的引导性。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应遵循一条原则:让儿童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幼儿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是教育的黄金期,若能在幼儿期加强教育,形成良好的人生基础,幼儿的一生将受益无穷。

(三)国学教育的辅助性。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道德伦理观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笔者坚持组织好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每节教育活动对孩子们都有所启迪,追求高境界的教育艺术,享受着做幼儿教师的成就和快乐。通过实践,让这些传统优良品德根植于幼儿心灵深处,提高其人文情怀与素养。

(四)寓教于学的趣味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当中。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是幼儿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环境,通过各种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让幼儿自然习得知识、习惯和能力。国学经典教育可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开展,但游戏要符合幼儿年龄和特点,让他们愿意参与其中。

四、结语

国学教育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渗透;国学教育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智力快速发展。国学是以中国古典文化为根基,表达中华民族道德伦理观与传统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国学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国学可以提升人文素养、促进智力发展。学前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既可以让幼儿识字学词,又可以培养幼儿对国学的认知,让幼儿潜移默化的熟悉中国文化。因此,学前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非常重要,而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值得每个学前教育者去研究。

一、识图教育法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一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和有趣的东西更是对幼儿充满了诱惑。幼儿的智力发展非常快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他们好奇的事物。3至5周岁的幼儿识字不多,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识图教学,将一些著名的中国历史人物或有趣的历史故事制成一张张有趣的图片,让幼儿来阅览,在他们阅览图片时就可以教他们图片上的名字或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让他们拿笔在草稿本上画,并试着教他们去练习上面的汉字。当他们对一张图片失去兴趣时,可以给他们看下一张图片。幼儿的心智还很不成熟,因此在教学时要多采用鼓励赞赏的态度,而不是批评,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认识中国文化。在识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游戏来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师或家长可以伪装成他们的对手,与他们竞争学习。例如取一摞图片,拿出一张让他们说出上面的文字,然后自己也拿一张并故意说错,让他们来纠正,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在识图进行中,假装快要追上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最后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肯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把他们经常出错的图片单独拿出来,对着这些图片描述一些有趣的东西,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些汉字。

二、历史故事教育法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通常家长或教师给他们讲的更多的是西方童话故事。其实,幼儿期的孩子不一定觉得西方故事比中国故事有趣,很多幼儿由于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他们更容易接受中国故事。国学教育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渗透在学前教育中。我们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极具教育意义且趣味十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讲故事来对他们进行国学教育。幼儿的智力极不成熟,他们对直接讲述的知识很难理解,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会让他们乐于学习,在故事中识字认文、增长知识,因此讲故事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幼儿的品德培养非常重要,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看出幼儿时的表现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品德比才能更重要,中国历史故事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古代文化非常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关于幼儿品德教育的历史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司马光砸缸等。教师可以每天给幼儿讲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回答,让幼儿从小养成热爱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师讲过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幼儿反过来给自己讲这些故事,这样既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又可以加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三、诗词诵读教育法

在学前教育中,诵读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它可以同时刺激幼儿的听觉、视觉和发音来帮助理解、记忆知识。国学中的唐诗宋词等内容完全可以包含在诵读课中。中国的古典诗词都讲究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而且幼儿时的诗词诵读还能让他们记忆一些简单的诗句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诵读中国唐诗、宋词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发音,使他们咬字清楚,讲话有气势。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它包含者古人对自然、哲学和美学等的深度思考,让幼儿时期的小孩接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品位。诗词诵读也不能只给汉字注上拼音来让孩子读,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发音习惯。教师应该下载一些经典的诗词朗读音频,当然诗词不能过于复杂,先让幼儿听几遍再跟着音频去读,最后,关掉音频让幼儿独自诵读。幼儿在诵读过程中不正确的发音,教师一定要即时纠正。幼儿园教师还可以举行相关的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幼儿对诗词的兴趣。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学前教育极大地影响着幼儿阶段孩子的智力发育与性格塑造。国学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闪耀着中国古代伟人的智慧光芒,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对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以期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学前教育中,使幼儿从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陶艳琪.浅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J].科研,2016,(6):00035-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