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培训总结范例

国学培训总结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乡村国学;中小学;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公平的状况下,城市国学与乡村国学的开展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但乡村国学教育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在党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所以应给予乡村国学教育的发展以充分的重视。目前广西恭城县正致力打造国学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工作,而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广西恭城县民族中学、第一中心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实地调研尤为重要。

一.国学教育现状研究

(一)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恭城县为打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国学县,不仅向“新八德”讲师团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给当地的企业人员、领导干部等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也充分重视当地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发展,不定时的到中小学进行视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政府的支持下,庄埠村还修建了崇德国学馆,也称庄埠村智力扶贫讲习所。开展扶贫讲习班、组织国学启蒙培训,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愿望。据恭城民族中学的国学教育负责人介绍,县政府还动员电视局等新闻媒体对学校国学教育进行相关报道和舆论支持,给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二)学校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

从调查研究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来看,开展国学教育的主要有学校教育、乡村基层培训以及公益性机构培训等,而主要的开展阵地仍是学校,恭城民族中学、恭城第一中心小学都是其代表。学校是国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由学校延伸至家庭、社会,在学校接受国学教育的学生,在校可写行思录,记录所得所思所想,也可以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熏陶心灵;回家后即可践行弟子规,帮助父母做家务;假期去旅游景点捡拾垃圾;寒假可在繁华的地段摆摊帮人写对联。如恭城县第一中心小学开设的“国学经典诵读班”,从2012年开始,每年假期都会在遵循自愿参与原则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恭城文庙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多年的实践证明,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国学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国学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国学”一词含义深刻,内容广泛,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在学校,国学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历史、德育等相关学科上,学生每日朗诵一句名言;学校定期举办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学生定期手写黑板报、手制手抄报;饭前背诵感恩词;践行弟子规等。两个学校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编订了相应的国学教材。除此之外,两个学校不仅绘作了精美的国学墙,还创建了吸纳民族元素的文化长廊。如恭城民族中学两侧的文化墙。校门最左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校门最右侧则是描绘了少数民族中的瑶族孩子从懵懂幼儿直至热血青年为国做贡献的成长历程。该校斥资建造了民族文化长廊,长廊共有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少数民族的简介,长廊的最始端挂有各民族的独具风韵的特色照片;第二部分是民族魂的彰显,以为中华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的精英为例,来激发学生立志;第三部分是地方瑰宝的展示,主要是恭城的建筑、文化方面的别样体现。长廊里有众多优秀作品的展示,其中不乏有书画艺术作品、书法作品,以及践行《弟子规》优秀行思录展示等。

二.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开展国学教育的错误认识

国学教育主要在乡村进行,群众不乏有思想上的障碍。这不仅包括落后的思想,也包括认识上的偏见。面对国学教育,有人质疑国学教育或传统文化教育有用吗?能发家致富吗?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吗?也有人认为国学教育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得以发展,而乡村是发展不起来的,也有不少的人对于国学教育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学考试要求以外的其他科目。面对如此窘境,更新观念便成为发展国学教育的前提。

(二)国学教育经费不足

在调查中了解到,“新八德”讲师团的老师们的工作具有公益性特点,不少因家庭压力大而不得不辞职放弃这份职业;恭城民族中学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不管是国学课本的编订、教师的外出培训,还是请专家到校讲解国学知识,经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毕竟学校对于教师外出培训和请专家到校讲解所提供的物质支持有限,教育经费不足也是影响国学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学教育师资匮乏

国家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所以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承担这一教学任务的多为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和德育老师。所以开展的领域主要表现在书法、黑板报的制作、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弟子规》的背诵、《论语》、行思录的书写等。恭城县第一中心小学的国学教育负责人谈到了开展国学教育的教育者老龄化现象的问题,对国学有了解的教师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教师,而年轻教师进行国学教育时略显捉襟见肘。学生基数大,而能胜任国学教育的教师又少,即使分批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师资仍是不足,且进行国学教育的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有待实践检验。

三.加强国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扫除障碍、更新观念

要发展国学教育,首先要扫除思想障碍,解决认识问题。发展国学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引导、新闻媒体的正确报导、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研讨会或通过办培训班的形式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职工、文化工作者等的思想问题,从而使他们带动身边人民群众改变错误的认识和思想观点。只有这样,发展国学教育才会有好的开端。除此之外,发展国学教育要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它需要群众的热情支持和自主参与。所以政府要在内容上加以指导,使其符合党的指导思想,在政策上加以鼓励,使当地民众对国学教育的开展持接受的态度。

(二)拓宽渠道、吸纳资本

在任何地区开展国学教育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甘肃作为经济落后地区,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资金投入方面主要通过允许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政府以贴息等形式进行扶持。[1]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式来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恭城可结合本地实际状况,采用合适的方式对该县中小学国学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恭城打油茶、盘王节、祝著节、石牌习俗、长鼓舞以及传统民间竞技运动射弩和瑶拳等文化风俗习惯都不失为特色,它们也是国学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建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政府注入资金,并引进社会资本,将该县有特色的风俗习惯以静态壁画或者动态表演等形式传承下来,打造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国学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人才引进、队伍建设

高素质文化人才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助推力。当地政府应积极培养、引进文化人才,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建立中小学国学师资培训制度,给他们提供发展国学教育的有利机会和有利环境。可将优秀的国学教育人才分批送出继续深造学习,定期开展教育交流会,请外来专家和人才进行面对面的研讨,就双方所在地的国学教育现状问题交流切磋,进而提出可实施性建议。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制定优秀人才奖励方案,使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而无后顾之忧。鼓励知识青年回乡创业就业,解决乡村人员老龄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也可与当地优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使优秀毕业生到乡村开展国学教育工作。中华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精华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2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孩子抓起则会更好地带动家庭影响社会。丰南区文化馆自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以来,提倡并坚持从一本书,从一个人,从一个家开始传递经典文化,建立多个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近并使用经典文化,使传统经典文化产生广泛影响。免费发放《国学经典选读》书本、建立家庭亲子经典诵读沙龙、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建立沙龙QQ群(301753530)和论坛。平台建立后,利用网络每天进行志愿者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经典诵读的课程、感悟、方法的总结和汇报;利用每周休息日开展各项沙龙活动,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开设“我读经典”的栏目。通过这些方式,大大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启发孩子诵读经典以带动家庭,从细节入手,从家庭入手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理想。在陪同孩子读诵经典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竞相背诵经典,在家庭生活中感悟经典。家长们纷纷感慨,通过这些几千年流通最广、指导最强的篇章,指导了工作和生活,获得了深厚的教益。

二、以兴趣引领学习,以活动打造体系

经典不乏枯燥,将经典融进现代生活,并用通俗的形式加以阐释,经典才易于青少年所接受,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以“演绎经典”、建立特色辅导基地、开设国学艺术辅导培训和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内容,构成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几年来,为社会培训各类师资330人,创建特色教育基地22个,创编、辅导经典短剧多部,建立“乐学园”国学艺术普及班,亲子诵读沙龙,明德读书会等分支项目。每年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的各类培训辅导、讲座、演出、比赛等活动百场以上。“演绎经典”活动,是结合全区中小学经典诵读工程,广泛开展演绎经典活动,提倡自编自演、师导生演,先后推出“弟子规”“三字经”“道德颂”“红色少年”等十余部文化短剧在全区上演。实小西校区特色基地大型诵读节目“少年中国说”,荣获2012年“中华诵”全国诵读经典大赛一等奖;“小丑娃”舞蹈基地红色经典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映山红》《闪闪的红星》等作品多次参加唐山、丰南等地的大型演出活动。传统文化辅导基地,是联合优秀社会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所建立。目前建立以经典诵读、舞蹈、民族器乐、民间剪纸等为特色的传统文化辅导基地22个,分布在庠瑞国学馆、柳树圈小学、稻地小学、西葛中学、尖字沽小学、小丑娃舞蹈学校、爱尚舞学校、育才民乐团。“乐学园”国学艺术培训班,是文化馆开设的假期国学艺术普及班,培训内容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配合多彩的艺术课程,既解除假期家长无暇管教孩子的忧虑,又让孩子们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培训班里设立中华经典诵读、心性静定训练、少儿瑜伽、书法、合唱表演练习、手工绘画制作、少儿故事讲读表演、经典电影赏析等多项课程,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明德”读书会,是在亲子经典诵读沙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益性学习团体,由社会各界传统文化爱好者组成。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题下,通过阅读共同的书籍,分享心得,讨论观点,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修养,进而扩大生命空间。“明德”读书会每周六早7点在户外开展诵读活动。

三、以创新促进发展,以试点推动规模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部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2实施“三个行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目的是建立健全与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推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使社会各方参与的学生健康促进网络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促使中小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超重、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2.1推进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行动计划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每周各年级安排2节体育活动课(共90min),确保在学校推行“阳光体育课间活动”,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学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方案并向家长公布。因地制宜地开展“双A体力活动”,即适宜的(Appropriate)、有氧的(Aerobic)、每天2次、每次30min的体力活动。依托“体育社团”平台,5年内实现80%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2.1.1“双A”体力活动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双A体力活动”为基本原则,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学校-家庭-社区配合、有氧运动为主、每次0.5h~每天1h”的体育活动模式,如组织学生每周参加“五个一”活动(一次跳绳、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远、一次俯卧撑、一次耐力跑)。

2.1.2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统一规定全校的早操活动内容以集体跑操为主;课间活动内容为校园集体舞、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分班级特色体育活动(如武术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项目),其中校园集体舞为必须开展的项目。推荐实行35min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阳光。

2.1.3组建体育社团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长绳、围棋、跆拳道等多种社团,为全体同学提供交流平台。规定各个社团的活动时间(如周四16:30-17:30),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初中主要开展舞蹈、韵律操等技能项目;在小学主要体现小场地、小器材、小游戏、小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活动。深入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内涵。要求全校教师每天早操、课间操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将阳光体育运动与社会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道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2落实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制度,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2周内、期中或期末考试前2周进行学生肥胖、近视、饮食模式、睡眠质量、情绪健康、健康行为等健康素质监测,保证每学年每个年级学生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建立学生的健康素质档案。根据健康素质监测结果进行三级预防服务。针对普遍存在的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采取健康教育、行为训练、环境改造等措施,共同建立包括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社区、专家相结合的社会生态学干预联动机制。

2.2.1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学生身心健康监测要覆盖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并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内进行。监测内容包括:(1)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下列方面挑选指标。①体格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等。②心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耐力跑等。(2)疾病或异常,包括近视、伤害等。(3)因病缺课状况,包括因病缺课率及其病因分析等。(4)生活方式与行为指标,如睡眠行为、视频行为、饮食模式、体育锻炼、用眼行为等。(5)心理健康监测,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症状、抑郁焦虑情绪、自杀和自伤行为、心理应对方式、亲子依恋行为等。

2.2.2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学生健康素质档案。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视力不良、营养不良、饮食、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标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学生近视眼综合防治。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用眼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用眼习惯,推广适宜技术,设计教室环境模板,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和眼放松行为,遏制近视低龄化和高发率。(3)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推广体质量指数个人监测,营养教育要强化家庭和个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积极推广“双A”体力活动。(4)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因病缺课动态分析与(往年)同期比较制度,加强与当地CDC合作报告和监测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组织专家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关键控制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练等制度。#p#分页标题#e#

2.3实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针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与行为、考前焦虑等,由儿童发育心理学专家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倡导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团体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实施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氛围等,倡导学校和家长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面向全员(师生、家长、社会)、全程(深入课外、校内外、特别是班级与家庭)、一个部门为主(心理教育中心)、设置专兼职心理教师、多种工作方式(心理辅导课、展板、专刊、心理健康监测、学生心理小组、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培训、个别辅导、电话专线、网上信箱、讲座)等。

2.3.1以心理社会应对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健康促进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对健康行为的执行能力和对问题行为的预防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活动包括学生训练、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学生训练主题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等。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业儿童精神卫生工作者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变。家长培训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2.3.2组建学科渗透师资队伍组建“以专职带兼职,以兼职带全员”的学科渗透师资队伍。学校成立心理辅导中心(负责管理与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至两名专职心理教师牵头,面向全校组建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有“B证”以上资格或有参加过较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班培训经历的教师均要加入心育队伍,努力使学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

2.3.3新课程中学科渗透心育学科渗透心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科类课程: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自然学科类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4

一、国学教育与旅游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关系

文化性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蕴含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是国之魂。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俨然应该占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之“国”兼具地域、民族和政体这三个层面的含义,而且这三个层面又相互缠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国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成长需要为目标提出来的,个体的人和整体的社会有机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个体的发展和整体的社会需要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教育功能上,这为国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锁定了方向,即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学教育有利于提升人文素质。旅游业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等特征。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反之。旅游的根本属性在于其文化性,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之一也体现在文化性方面。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根据“2010———2015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积极与国际旅游业接轨,行业前景光明。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前提是坚持民族特色、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华。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没有中断文明传承的国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凝聚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必然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国旅游业是烙印上国学特征的文化产业。我国虽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国学传统文化的挖掘层面上尚有较大空间,中国旅游的民族特色性还需加强。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才、引领中国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职责,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国学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基础,不可缺失;国学课程应纳入高等院校旅游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升为学科基础课。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现状

面对蓬勃兴起的中国旅游业,国内的旅游教育事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绝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以经济管理类课程、旅游类课程或心理类课程等作为学科基础课,国学课程缺位现象严重。国学教育在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面临着尴尬境地。

(一)国家对国学通识教育缺少政策支持

目前,已经开展此类课程教育的大多是高校教师自发的行为,缺少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从而难以形成正常的运行机制,很多高校难以开展国学通识课教育。

(二)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不够重视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下重视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理念密不可分。全国只有极个别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学通识课程,在学分上不做硬性要求。

(三)课程边界不清,缺乏专业针对性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寻找适合教育目标特点的工作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一提到国学,大家往往想到要读“四书五经”、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令人生畏的线装书。国学教育决不止于解读文献经典,它的更大意义在于将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修身养德,让民族的脊梁体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上。从已经开设国学通识课程的高校来看,很多也是一、两门通论性质的课程而已,课程内容泛化、缺少专业针对性是普遍性的问题。

(四)师资力量欠缺

以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授课教师来看,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从相近专业转向旅游专业,没有受过正规的旅游教育;同时很多国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不具有国学专业背景,专业理论功底薄弱,缺乏深度的专业研究,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学生功利的成才观造成国学素养的低下

浮躁、功利的不良社会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各种职业资格类考试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业余时间绝大多数学生热衷于消费各种快餐文化和娱乐,极个别能够静下心来读各种人文经典书籍的学生,也会被周围同学奉以“白眼”,视为异类。国学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这是保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旅游管理大类国学教育指导性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促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通识课程发展。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培养

培养既懂得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懂得国学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是旅游管理国学课程开展的智力保障。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世间万物皆有根。现代世界无论多新,总是扎根于过去。”国学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本身就具有特别的价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国学素养尤为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绝大多数具有文史哲学科背景,他们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国学知识的学习,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机地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联系起来,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够节约师资培养成本。

(三)加大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学课程的设置力度

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经管类课程占据了学科基础类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中,英语、思政类课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提倡增加有关国学类课程的学时、学分。改革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将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国学经典选读、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国学中的管理等纳入培养计划,并做学分上的硬性要求,藉此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此外,古代汉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应列入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中。

(四)探索立体化旅游国学教材

根据清康熙年间《四库全书》分类,中国的古典文献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盲目、随意地选取其中某一部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学教材,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典籍进行系统的筛选,编写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专门教材就显得尤为必要。除了纸质教材之外,电视及网络相关介质媒体资源也可以作为补充,从而以多样、形象、逼真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学教育教学水平。

(五)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种形式。认识实习主要安排在低年级,持续时间较短,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对专业的就业方向产生理性的认识。课程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其主要目的是配合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也是毕业实习的前奏。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高年级进行,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中进行。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与社会顺利接轨提供支持。在以上三种实习阶段中,国学教育应融入其中,在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高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六)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国学氛围,鼓励学生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社团活动形式灵活,时间、空间自由度较高,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高,积极性强,接受和理解效果好。可以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读书交流会、阅读座谈会、旅游文化大赛、旅游策划大赛、中国民俗文化大赛、中国传统艺术季等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营造国学教育的群体氛围。

四、总结

旅游是人际交往、经济流通和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肩负着传播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端从业者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安秀荣 王庆生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教学特点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最为特色的一项环节,其主要采用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形式,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学生为实践操作主体,教师在旁指导的形式,旨在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接触工作场景,从而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做到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学习与实操并行的新型特色教学形式。该种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真实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力求真实性,让学生切身处地地体验市场环境,企业服务中所需的设备、器材、内容、技巧都将其一一真实呈现,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楼阁咖啡屋,便是由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立,面向校内师生营业的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真实地让学生管理、感受门店经营的一切事项,是实体企业门店经营整个服务过程的真实再现。

2.校企紧密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酒店、餐饮等企业)的支撑,只有校企紧密合作,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授课,旅游企业提供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市场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大大增强毕业后就业的自身竞争力,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欠合理性

实践教学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被看作为辅助式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被列为重要的地位,缺乏固定地、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以致衍生出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被动、实践模式混乱等诸多问题。如此缺乏条理的教学设置,致使学校所授知识不能与社会所需很好的融合、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缺乏清晰的目标。可看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此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实践操作课程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少,欠缺重视度,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出现课程反复的情况,虽可令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亦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

2.师资配置欠合理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造就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重视基本的理论授课技能外,亦相当重视教师的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其既有相关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时长的旅游行业工作经验与阅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科研理论水平偏高,行业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若教师自身缺乏相关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则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热情,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现今企业的要求有所差异,难以对学生施予应用型教育。

3.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缺乏

笔者对广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人数为326名,表2为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满意度调查: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配置还是较为缺乏,如上表所述,49%学生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还可以,部分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较好,少数同学认为不好,从调查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同时管理工作亦有待完善。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对策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教授理论课程的补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通过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令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水平不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应上升到应用的层次。

2.合理配置师资

随着旅游业与教育业的高速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除了要求师资具有相应的科研、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配置的期间,可引入教学能力高的企业教师教授实践性的学科,亦可定期派旅游管理专业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务求令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皆达到我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标准,同时校方需明确在校教师以及企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验设施,只有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达到标准水平,校方才能顺利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设施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设施,校方应明确不同场地实践教学的设施,及其公正客观、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一套标准的校外校内相对应的实验设施,以期大力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论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今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是应用型专业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训等)都发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合理配置师资、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从而完善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其发展。

作者:谢婕 陈书星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第三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民众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他们对旅游业的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游客资源,不仅需要其员工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熟练,更需要员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处理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必须适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弥补漠视社会需求与个人特点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的不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根据旅游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适应旅游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需求。

2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2.1思想因素

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学校和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如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的情况,很难形成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专业教学环境与氛围。很多高校设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课程———企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相关实践机制缺失,并且缺少对于学生培养自身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建立起加强自身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建立起发现问题,用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主观心理愿望,不断加强自我适应环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缺少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自我培养的意识,喜欢从众及安于现状,这阻碍了学生主体自我创新意识的产生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教育因素

2.2.1课程设置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完整的专业知识的支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获取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创新能力。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专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显得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如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的是以旅游学科为基础、以理论知识结构为本位的模式。学校没有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学生的知识域大多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大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仅有专业理论知识而没有宽阔的人文知识面,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能学到的只是笼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框架,课程设置无法在全面的基础上显示出专业性,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缺乏学习中的人性化考虑,而且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很难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2.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抓好专业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而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效率的灵魂,教学方法不丰富,不仅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更会影响到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传授依赖课堂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承袭旧有的教育观念,强调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思想,导致学生的知识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师的知识教授中。并且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影响了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践,需要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缺少保障,实践环节缺少管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设置与管理涉及面广,涉及过程繁杂,目标多,有时需要协调校内外多种关系协同解决问题,导致其管理难度增大。[3]部分高校过多地重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缺乏实训环节的合理安排,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不到充分的专业技能训练。如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缺乏一些具有可操作的评判标准,使得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少控制;高校在与企业联系实习基地方面,缺乏所有学生顶岗实习的保证,即使是安排少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时也会出现无法安排专业技能人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等情况。

2.3评价因素

评价机制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价标准主要还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在课程考卷设计上并不重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引发创新意识。而针对教师的评价模式又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去重新开课、备课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上,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提高思想认识

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基地的高校自身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除了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传授所必修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高校旅游专业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未来的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提高,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观念。在学生自身层面上,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自己的质疑、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不断增强自身的逻辑与推理思维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并且要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和运用各种成效显著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方法,对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的创新实践能力。

3.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创新教育阶段,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性课程”转变,灵活构建课程模块,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设置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后,高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爱好自由选择课程方向,选择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课程领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比较全面与充分的培养。相对而言,旅游行业与很多其他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课程知识,高校可以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尽量细分或开拓出较多的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可以增加一些理工类、艺术类的课程,实践课程中可以开展课外知识传授活动等,这些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锻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思维的多样性、创新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弥补学生知识面的不足,促使学生以后在行业实践中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管理思维与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创新课程,采取深入企业与目标市场,熟悉创意、了解创意,逐步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3改革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围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往实行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获得大量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必须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从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转变,如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地采用案例,将旅游行业的真实实践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开设研讨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整个过程,统整各项能力,通过兼具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实践,从教师教学生学到师生共同学习,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联系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践,深入旅游行业,运用个人所学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参与解决旅游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4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转变教育模式的实施者,他们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强化教师自身的创新人才素质,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需要对专业教师加大创新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南京某高校在这一点的经验就值得大家借鉴。该学校为着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加大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师行业提升计划外,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旅游企业联系,经常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与学习;或者委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创新思维,推动和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者,高校还可以积极聘请著名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其他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建立起“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注重行业知识创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引路人。

3.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对他们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需要掌握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旅游企业资源,积极建立长期教学基地以及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选择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指导教师,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沟通,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人才培养计划,并要做到真正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凝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专业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程丽(2013)在《试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文中讲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喜来登酒店合作,于2011年设立了校企联盟的“喜达屋班”,通过对学生从学校到酒店的完整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专业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旅游管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结合。

3.6优化评价制度

建立形式多样的合理评价制度,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学校首先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的培养,进而积极支持学生的各种创新观念培育,让学生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各种行业问题,将所有与行业相关的实践成绩都纳入到专业评价标准中,通过合理而全面的考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要注重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经费支持,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获得自我满足,从而激发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专业创新活动中来。

4总结

总之,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竞赛项目,运用课堂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校中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气氛与学术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各种创新实践形式,满足学生的创新实践需要,让学生真正处在浓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氛围中。

 

作者:汪渊 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第四篇: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探析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行为的主要问题,其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效果影响非常之大。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来看,其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时间,尽管如此该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工商管理相并列的重要性管理学科内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量最大限度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符。但其还是带有浓重的传统教育色彩,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划分不得当,以及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等等,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专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即违背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也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这里所说的师资力量匮乏是具有相对性的。所谓相对性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学校教育之间的相对性。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只有20年,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其中以教师资源的缺乏最为突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有一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但在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背景下,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的大面积开设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变得非常稀缺,进而形成了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另外,很多进入到高校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其在经过几年教学后,已经适应和融入到了教育环境当中,并逐渐出现了教学思想、行为与当前的旅游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所以从教学需求角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相对匮乏的。

3.实践课程开展不利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以旅游服务业为基础的管理型工作,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从这一基本目标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充足的服务与管理水平,才能胜任旅游业对其的需求。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来看,能够为学生提供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其次,实践课程的仿真模拟环境不好;再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最后,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不足。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办法

1.根据职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想要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事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课程内容予以科学配置。首先,要确保课程设置与当前的旅游业发展状态向一致,确保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到岗位当中发挥作用。其次,要做好对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尤其是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设置,保证学生既能够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课程当中有所收获。最后,要加大本专业内容与其他专业内容之间交叉学科内容的设置,为旅游业的融合性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为旅游业的创新融合性发展提供支持。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育基础水平

教师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传递者与教学行为者,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要加大专业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系统性培养方式,来使更多的具有旅游管理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到高校当中,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其次,要做好对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意识能够与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需求保持一致,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3.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水平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教育目标,也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无论是对旅游服务人员还是旅游管理人员的培养,都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践课程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当中的内容,为了确保实习的有效性,高校可以与一些当地信誉、名声较好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学生进入其中予以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真正的岗位锻炼,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三、总结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经济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只有搞好学前教育,才能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虽然我国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具体到学前教育经费来看,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实际面前,学前教育成本问题仍是颇为困难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从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寻求解决办法,才能为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扫除重大障碍。

一、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概述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源于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D•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Johnstone),他在1986年首先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指出,高等教育作为有投资且有收益的活动,能够满足且同时满足多个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1]。相应的收益体包括国家和家庭、学校,还同时包括了企业、纳税人和个人。依据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相应的受益主体同时也应为教育成本进行相应分担。而具体应当如何分担,该理论认为,需以收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作为基础,结合收益情况和主体的支付能力相应分担,确定具体分担的比例和分担数额。简单而言,能力大者多分担,相应小者便少分担。教育成本理论对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而言是基础理论,可为我国在具体的机制构建上提供理论基础,帮助我国获得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

二、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分析

(一)政府财政经济规模较小,成本分担比例较低

结合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在学前教育中的投入数额在不断增大,而从相应的占比来看,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实际是偏少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甚至远远低于巴西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2]。同时,从另一层面来看,我国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当中所占有的比重也偏低。与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学、普通小学相比,学前教育获得的财政经费比重更小。从公共财政方面来看,学前教育实际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而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占比偏低,学前教育中公共受益率远远高于私人受益者,政府实际应当作为最为主要的成本分担者。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成本类型中无论是政府单方负担型还是三分均担型、政府主导分担型,政府均占主导力量;而我国则未能达到相应要求。

(二)家庭成本分担比例偏高,农村家庭情况更甚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先富后富理念的进一步贯彻,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向个人倾斜,居民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在学前教育支持能力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高薪阶层在孩子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上稍显轻松,相应成本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相对较小;而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学前教育成本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过高,甚至影响到家庭日常生活水平。家庭成本分担比例偏高,对于家庭而言是巨大的现实压力。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收入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生活成本和学前教育成本也同样发生巨大变化,其占比远远超过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农村家庭在学前教育成本的承担上较为吃力,部分家庭只好选择放弃学前教育直接进入小学素质教育。

(三)社会经济力量未全进入,实际分担占比过小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社会分担是成本分担中的一部分,从其分担的主要形式来看,包括社会缴纳的教育附加税和对幼儿园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加上直接向幼儿园提供的捐资等。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企业所缴纳的附加税最终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很大部分未能投入到学前教育投资当中。而从幼儿园的培训合同支付费用来看,其相应的计量难度较大,很难作精确统计[3]。故在社会分担的实际分析中,主要以向幼儿园的直接捐资为分析对象。从我国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社会向幼儿园进行的捐赠经费有了一定提高,但其在学前教育经费中所占据的比例则未有明显变化,占比微乎其微,显示了我国的社会捐资助学体系尚未形成,相应的氛围也不浓,社会向幼儿园进行的捐资热情相对不高。

三、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我国经济实际,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基础

基于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际情况,为了促进该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当首先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该机制的健全与夯实。首先,应当发挥政府力量,让政府的财政拨款能够发放到位,实际落到需要的地区和家庭对象之上。政府应当建立幼儿园的全面成本核算机制,由教育部对幼儿园进行系统规划和整理,对于幼儿园的成本内容进行系统核算,总结其成本内涵和成本项目,明确成本核算周期和方法,以统一的规定和标准确定幼儿园的运营成本[4]。其次,应当结合不同省市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家庭支付能力、学前教育收益率等,确定幼儿园最终的收费标准。在此基础上再举行收费听证会,让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能够公之于众,确保收费的公开化,由社会进行广泛监督,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机制基础。

(二)强化政府经济责任,加大财政经济分担投入比例

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所占比重最大,应当强化政府的经济责任,加大政府在学前教育当中的经费投入。强化政府在成本分担当中的主导责任,落实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一方面,应当由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预算进行单独规划,依据相应的拨款最低标准,确定实际实施中标准情况。结合幼儿数量和幼儿园教师编制数、幼儿园生均最低公用经费等考虑因素,最终测算出最低拨款标准,并进行针对性的拨款。另一方面,应当强调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通过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的实际责任,由县级政府具体实施政府经费的发放和使用管理,监督幼儿园在经费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做好规范管理。

(三)加大财政经济补偿,通过补偿手段促进学前教育公平

对于当前不同阶层家庭在学前教育成本支付能力上的差别,应当贯彻支付能力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财政补偿措施。政府须以不同方式对支付能力较弱地区家庭采取财政补偿办法,以确保学前教育公平的具体落实。一方面,应当明确幼儿园的生均培养成本,明确具体的收费标准。在此基础上,依据国际同行做法,依据成本的一定比例进行费用补偿。另一方面,依据不同省市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可通过财政拨款倾斜的办法,或者采用综合奖励和补贴等政策,为相应家庭的幼儿提供财政补偿。如针对综合评价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资金奖励、对于贫困家庭提供现金补助等。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奖补政策,为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打好基础,也为相应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效指导。

(四)发挥社会经济作用,鼓励社会捐赠健全捐资助学机制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社会捐赠是学前教育经费来源中的重要部分,社会力量在学前教育事业当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而就我国而言,社会捐赠机制和氛围尚未形成,相应的社会捐赠也多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捐赠资金相对较少。国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作用,通过多种政策和举措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到幼儿园捐资队伍中来。如政府可采取减免税负和授予社会名誉、赋予个体或团体的冠名权等等具体举措,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热情,并通过多媒体的宣传介入营造热烈的社会氛围,让社会中的个人、团体或者企业能够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捐资活动当中来[5]。这样社会捐资助学机制得以建立和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也就更为科学合理。

四、结语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我国幼儿的基础性教育,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强化和提升。就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实际来看,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仍较小,部分家庭存在力不从心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责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打造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同时,通过对家庭的政策补贴以及对社会力量的引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郑益乐.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5,(8):19-23.

[2]王彩凤.教育公平视阈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50-53.

[3]倪嘉敏.关于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6,(5):73-80.

[4]应婉林.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机制构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67-671.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6

1.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10级六年制留学生37名,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生38名,两组学生均在第七学期开设实验诊断学课程。

1.2研究方法

观察两组学生基本信息,同时对教学授课大纲、授课内容、学时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教材、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两国学生的差异及授课效果的异同。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式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国际学院留学生共37人,其中男生23人(62.2%),女生14人(37.8%),平均年龄(21.7±1.2)岁(20~24岁),其中来自阿富汗2人(5.4%),巴基斯坦8人(21.7%),加拿大14人(37.8%),孟加拉国10人(27%),肯尼亚1人(2.7%),英国2人(5.4%)。37名学生中华裔留学生1人(2.7%),英语流利,个别学生可用中文交流。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七年制本科生38人,其中男生17人(44.7%),女生21人(55.3%),平均年龄(21.1±0.2)岁(20~22岁)。两组学生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2.2授课内容及教学大纲

两组学生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及实验见习学时相同,均为27学时和18学时。

2.3师资队伍

参与实验组教学的教师共1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9名,本科1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名;参与对照组教学的教师共7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名,本科2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学历和职称上来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4授课教材

实验组授课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ClinicalLaboratoryDiagnostics》(康熙雄主编,北京),参考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对照组授课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北京)。

2.5授课方式

实验组授课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幻灯均为英文;对照组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授课幻灯为中英文双语。理论课授课方式均为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提问;实验课授课方式一致,均为教师先进行实验讲解,然后示教,再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随时提出问题,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由教师进行总结。从理论授课课堂情况来看,对照组课堂秩序较好,授课中没有提问的同学,教师顺利完成授课,课后1~2名学生提问,实验组课堂活跃,授课过程中有2~3名同学提问,但课堂走动人员较多,授课后学生与教师交流较多。实验课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较活跃,实验积极,参与性强。

2.6考核情况

实验组考核成绩(70.89±4.64),对照组考核成绩(80.3±7.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3讨论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学院留学生教学

实验组中的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对英语的熟练和掌握程度相当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但是他们虽然在中国学习了一年汉语,汉语水平仍然较差,因此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及听力能力,能够无障碍的与留学生进行沟通。因此我们为国际学院留学生授课的英语教师90%以上为硕士以上学历,80%以上为高级技术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工作经验及良好的英语水平,但是英文授课必定不同于中文授课,加强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能力仍是每年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首都医科大学每年都会组织英语授课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外语专业的学习以及给留学生授课的授课技巧。同时每年还会针对本专业教师举办“检验诊断教师培训班”,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及授课技巧;教案书写及幻灯制作要点;考试题型解读及出题技巧;教学心理学,促进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中青年教师检验诊断学教学技能。此培训班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八期,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品牌项目,为首医附属的教学医院共培养青年教师300余名,培训后通过考核颁发《首都医科大学检验诊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另外,我们也应该借鉴兄弟院校——天津医科大学,进行《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管理,保证英语授课质量及教学水平。

3.2合理选择教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导向。2010年我学系首次承担2007级国际学院留学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当时教材选用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三轮教学结束后,我们发现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英文原版教材不太符合我们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备课比较困难,另外原版英文教材费用较为昂贵也是原因之一。为此,我校结合留学生特点,通过与兄弟院校交流,由我校牵头邀请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院校,一起编写了适合留学生使用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并于2013年1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教材紧密结合留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在教材编写方面,尽量贴近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多利用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我校2010级留学生实验诊断学开始使用本教材,通过和学生及教师的交流,本教材既适用于教师备课,学生也反映此教材在理解记忆知识方面有很大帮助。另外,我们也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包括英文原版的《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鸿利老师主编的《实验诊断学》(英文版),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3.3根据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兴趣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根本措施,近些年,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在医学课堂教学上比较受到推崇,该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此种模式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年龄均为20岁左右,由于文化背景及性格的差异,留学生较中国学生更为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好提问也好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律性较中国学生差一些,课堂随意走动现象比中国学生多。针对留学生这一特点,我们集体备课中充分融入PBL教学方法,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和授课形式。

4结语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1前言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以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实现体育强国,并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省市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党政政策频出,不仅为全民健身指明了发展方向,还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99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CNKI数据库中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3337篇。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1994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这26年之间查阅CNKI数据库,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服务”“公益体育”等作为关键词和主题共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3337篇,其中核心期刊325篇,博硕论文646篇,期刊论文1703篇,会议报纸663篇。2.2.2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运用SPSS25.0中文版和Excel2016软件对搜集到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归档、分类、统计,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为该文章提供研究数据。2.2.3逻辑分析法。采用归纳、演绎、推断、论证等方法进行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我国体育指导员的科研论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逻辑分析和推理,以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其发展趋势,探其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3.1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年代分布分析

论文数量反映着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研究,从1994-2020年这二十六年间,一共发表了3337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仅有325篇,平均每年只有12篇。由此可知,从1994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颁布开始,学术界对其探讨逐渐增加,2002年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标准》,从此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走上职业化道路,慢慢变得更加科学正规化,学者们也由此加大了对这个职业的研究,但这种研究的趋势并没有延续下去。从1994年以来文献数量跌宕起伏,从长远来看也呈现着逐步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政策、体育运动以及人民健康健身意识在这期间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我国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4年-2020年,试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有关,但这种积极研究的趋势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从2015年到现在呈现直线下降趋势。

3.2研究成果的文献来源分布

对检索到的3337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国体育报》、《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占据前三甲位置,其中核心期刊分别有:《北京体育大学》43篇;《体育学刊》26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3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3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2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8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2篇。从这儿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较为薄弱,发文量与其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3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分析

根据对3337篇主管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比较分析,实验和视频分析是近年来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文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所有研究方法中位居前茅,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作者们认可前辈所研究得出的经验和知识;第二是现下大部分的作者缺乏创新和渴望探究的精神;第三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数虽然很大,级别层次也清晰,但下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大部分指导员学历并不高,且年龄较大,可能并不擅长于论文研究和撰写,下基层且有能力撰写文章的指导员相对来说屈指可数,因此便导致了研究方法的局限。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指导员们采用的科研方法单一且缺乏创新性,多数论文是基于理论研究和经验的,基于理论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3.4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该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后进行归类,发现国内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作用、制度(管理与组织)、服务与培训四个方面,其中发展现状的研究最多,且多是基于前辈的研究之上再根据现状进行完善,制度中对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极少。由于我国指导员数目大,但是实际下到群众中为民服务,提高身体锻炼、传播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员并不多,同时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许多人拿了指导员证,却没有从事指导员的工作。因此今后研究应加大对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推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更规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3.4.1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目前处于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辅助和促进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队伍整体比较薄弱;平均文化素质不高,中小学学历占65%以上,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指导员是社区指导服务的主力军。1999年李树怡[1]首次对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进行排摸,分析总结。在此之后,2019年武振海[3]等作者的文章从实证、质化、量化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与专业特长、工作场所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有很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宏观研究学者提供了文献支持。3.4.2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研究。2002年,谭延敏[4]、2012年全彦秀[5]等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基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状况在全民健身事业、社会体育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研究,根据《部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资料中的培训总结来看: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给群众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这些举动不但逐步提高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并且直接促进群众的体质健康,帮助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3.4.3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与培训方面的研究。1996年冯张昌[7]写的文章是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与培训最早的探讨。2011年,籍玉新[8]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建议:要加强“外部激励机制”,在培训时,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员技术内容,包括在提高体能、健身知识方面;加强指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反应;提高指导员在医学上得急救知识的掌握;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之后,不断地有学者对培训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看法。总结以上,中国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涵盖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从国家到地区再到省和市。纵观我国在不同时期所的社会指导员政策规章,要使得指导员如何适应新时期我国的的社会需求,仍需要学者们探索。

4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评价

4.1现状类研究较多,理论研究类较少

通过文献的分析研究可知,我国现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现状类的研究非常浅表,没有更深入的探究,多是根据前辈撰写研究的基础,缺乏理论依据,如往后可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另外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展开探讨,如从群众的角度来看体育指导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等。

4.2培养方面研究较多,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较少

科学的培养方式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文献中学者是分别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来源、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这些文献里来看,绝大多数的学者只是单纯研究培训内容和考核规则,对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鲜少,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从而导致我国指导员上岗率及低,太多人持证却不愿上岗,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老年人居多,学历文化低且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凭着自己累计的经验进行教学,科学性较低,可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不能严谨有效的处理,因此对于这类年纪较大的指导员也应探讨出一个合适的培训内容,使其易接受易掌握。

4.3整体性研究较多,单个组织研究较少

整体性研究较多,当下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针对指导员这个整体而言,缺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进行研究,缺少实地考察和对群众对指导员的调查。对整体的研究只能得出整体情况,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但每个地区每个协会都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组织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个体的研究,分析个体存在的问题,就会分析出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此以来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4.4单一性研究较多,协同发展研究较少

国学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方式;“定、帮、练、做”;四位一体式

随着我国在国际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传播,中医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他们惊讶于中医神奇的疗效,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1-2]。我院自2012年起接收上海中医药大学泰国留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我科作为省重点专科,科室教研室对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十分重视,力求摸索出一套适合留学生实习的带教方法,不仅能增加带教教师的责任感,而且能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中医毕业生。“定、帮、练、做”四位一体式教学方式就是我们教研室结合科室带教的传统优势以及留学生的特殊性提出的,并且得到实践的肯定。

1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践作为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个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临床医生的必由之路[3]。而目前,留学生在本国的临床实习带教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势必会影响留学生的实习效果,影响到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1.1医学留学生生源参差不齐

调查表明,我国临床医学留学生大多数来源于第三世界国家,所受教育多为西方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思维活跃,敢问敢做,但是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迟到、早退现象多见,严重影响实习效果[4-8]。而且这类医学留学生基本上都是以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发音常夹着浓厚地方音,加之汉语水平普遍不高,语言交流障碍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拦路虎”。再者,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水平也是存在差异的。这些都会造成医学留学生的生源参差不齐,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9-10]。

1.2频繁更换带教老师

目前本国临床实习带教,只有相对固定的带教老师,而无固定的,对留学生来说,这就存在一定的弊端。频繁的更换授课老师,一方面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另一方学生不了解老师,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另外,留学生存在文化差异、教育背景差异、语言沟通障碍、中医基础理论不牢固等问题,这对带教老师的要求也相对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西医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也要丰富,同时对留学生的本土文化、教育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1.3留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差、机会少

由于妇产科是手术科室,因此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而留学生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对于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就会影响临床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妇产科患者患病部位比较隐私,患者对于学生、尤其是留学生的接受能力、配合度更低,更不会轻易让留学生进行实体操作。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实习效果。我们知道,从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是需要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的,如果缺乏这个“练”的过程,那么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

2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方式的探索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医生为保健提供者、决策者、传播者、社会领袖和管理者,认为培养适应国际化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医学专业人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医学留学生是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特点、优势以及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制定能够培养出合格医学人才的方案。我科教研室针对留学生临床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的“定、帮、练、做”四位一体式教学方式,且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1定

定即是固定带教老师。我们采取捆绑式教学,即固定授课老师。这些老师不仅中西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在带教前还简单学习泰国文化,了解两国差异,并且在带教前都要进行专门的医用英语培训。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的责任感,更多地致力于教学,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沟通更好,学生更易接受教师所授之知识[11]。在教学中,对泰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教师可以充分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及时解决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习气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小组讨论”的PBL教学方法[12-13],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获取途径。在教学中,摈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帮

帮即是本国学生与留学生的互帮。我们把留学生与同期实习的本国学生进行配对,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都是成对进行的。他们不仅在年龄和医学背景上相似,而且具有相同的评估任务,因此他们将互相帮助,相互促进。一方面,留学生得到了本国学生的帮助,可以了解教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以及教师对疾病的讲解,使得他们能完全融入实习环境,实习起来积极性更高;另一方面,本国学生也可以向留学生学习英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英语口语水平,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专业英语单词。另外,在临床实习中,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一起,也能减少与患者的沟通障碍,得到患者的认同,从而增加了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有利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匪浅。定、帮这两个阶段可以通过阶段性的理论知识测试进行考核。

2.3练

练即是动手操作。我们医院设有临床技能中心,可以安排留学生进行模拟培训,利用模型让学生练习,老师则在旁纠正操作错误。这样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操作,增加了自信心,在真实的患者身上操作也不会有胆怯心理,能更好地完成操作。同时,老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病例的模拟分析,为学生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带领学生走上临床,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予以解答。这是解决留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差、机会少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一阶段,可以通过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病案分析考试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

2.4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