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力报告范例6篇

全球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1

排在前十位的金融中心城市还有苏黎世、法兰克福、悉尼、芝加哥、东京和日内瓦。此次调查中,政策监管和税收环境成为衡量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报告称,伦敦和纽约是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为全球参与的交易提供了广泛服务。而两个城市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及监管方面尤其突出。

在谈到亚洲金融中心时,报告称该组织2005年发表的报告认为,亚洲各金融中心之间没有明显领先者,而此次最新的分析却显示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

该报告以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为评比指标,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

人力资源是指该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推动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教育环境。商业环境则侧重于监管、税收环境、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商业环境是否宽松。而该调查将监管视为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场准入则指该金融中心的证券化程度,股票、债券的交易数量,以及城市中为金融领域服务的公司的数量。基础设施衡量的是该城市中建筑物租金和是否有足够的办公面积。综合竞争力则考量的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条件。

据BBC报道,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由英国的Z/Yen调查公司为伦敦金融城统计制作,每两年公布一次,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是根据对全球金融服务业决策层人士进行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结合47个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指数,综合计算分析得出。

排名目的

推出这个指数的日的是展示金融中心之间相对竞争力的变化,以助了解金融中心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从零开始建设一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比如沙特的迪拜)是否可能;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亚洲是否可能出现一个全球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斯耐德说:“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凸显了两个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竞争力上远远超过伦敦以外的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城市。”

伦敦金融城2005年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当时亚洲几个金融市场之间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而今年的调查则清楚表明,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香港被认为正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东京仅排名第9。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受访者认为香港最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报告认为,香港拥有严格的监管以及经验丰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只要亚洲金融市场不再出现较大的波动,香港是成为另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竞争者。报告称,由于在人才、市场监管及企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上海,与排名第9位的东京,从各项指标来看,目前都无法跟香港比。

根据调查报告,成功的金融中心扮演了五个角色中至少一个:

全球金融中心,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够这个资格;

国际金融中心,比如香港,承担了大量跨国交易活动;

特色金融中心,在某个领域独霸鳌头,比如苏黎世的私营银行业是世界第一:

全国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金融服务中心,比如上海;

区域金融中心,承担了国内一个地区的主要金融业务,比如芝加哥既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一个地区金融中心。

伦敦和纽约扮演了全部五种角色,但伦敦在五项竞争力指标上都超过了纽约。

竞争力要素改变

今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金融界要人对构成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要素的看法跟两年前不同。2005年,在《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相对竞争力调查报告》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才和技术是整体竞争力的首要因素,而这次的调查显示,人们的关注焦点已经转移到监管政策和税务环境。

计算指数中采纳的其他竞争力因素指数还包括人力(高质量劳动力供应、劳动力市场灵活程度、商业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况)、商业环境(监管、税率、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经商的难易程度)、市场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居住生活条件等因素。

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2

关键词:金融中心 竞争力 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60-1770(2009)03-020-07

一、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

国内外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评估和比较金融中心竞争力而建立的指标体系越来越复杂,这些评估指标主要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大类。硬指标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以及金融市场交易量等;软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经营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等。本文尝试将硬、软两类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和比较目前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从研究对象看,大多数文献均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三大传统国际金融中心作为研究样本。然而,近十年来,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京受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出现下降;香港,新加坡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竞争的新兴力量;法兰克福随着欧元区的形成,欧央行的建立,国际金融地位迅速提高。因此,下面主要通过比较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和东京六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来分析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

(一)硬指标比较

1、金融机构数量指标比较。伦敦一直是世界上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2004年年末,伦敦有4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300家是外资银行,银行机构数量居于世界各大城市之首。金融机构高度聚集也是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一大特点。2005年年末,371家银行在纽约营业,41家商业银行、9家储蓄银行将其总部设在纽约,321家外资银行在纽约设立分支机构。香港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2007年年末,香港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00家,其中持牌银行142家,有限制持牌银行29家,接受存款公司29家:在200家金融机构当中,有132家是在香港以外注册的。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机构数量也较多,而且外资银行数目比重也很高。2005年年末,新加坡共有110家银行机构,其中外资银行数目达105家,占全部银行机构的比重为95.5%。东京金融机构数量与新加坡较为接近。2007年年末,东京共有银行机构106家,其中外资银行机构64家(见表1)。

由此可见,伦敦与纽约拥有的银行机构、外资银行数量远远超过其他金融中心,金融组织聚集效应显著。与伦敦,纽约相比,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在金融机构数目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亟需进一步引进海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凝聚力。

2、外汇市场指标比较。英国一直是最活跃的国际外汇交易中心,在全球外汇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2007年4月,英国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达13590亿美元,占全球成交量的34.1%,比重比1995年提高4.6个百分点。美国外汇市场发展仅次于英国,日均交易量占全球的比重先从1995年的15.5%上升至2004年的19.2%,2007年降至16.6%。近年来,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德国外汇交易量占全球交易总量的比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2007年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所占比重为6.0%,5.8%,4.4%和2.5%,分别比1995年下降4.3、0.9、1.3和2.3个百分点(见表2)。

由此可见,国际外汇交易集中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伦敦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香港、新加坡的市场份额不但受到伦敦,纽约的挤压,而且面临着其他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的挑战,这也反映出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

3、股票市场指标比较。2007年年末,纽约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273家,居全球第七位;股票市值达15.7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当年股票市场交易量达29.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当年股票市场筹资额达1369.8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东京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41.4家,居全球第六位;股票市值达4.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当年股票市场交易量达6.5万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达3307家,居全球第四位;股票市值3.9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股票市场交易量为10.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三位:市场筹资额为824.2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香港交易所拥有上市公司1241家,居全球第十一位;股票市值2.7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七位;股票市场交易量2.1万亿美元,居全球第十位:市场筹资额701.8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法兰克福,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分别拥有上市公司866家,762家;股票市值在全球居第九位和第二十二位;股票市场交易量在全球居第六位和第二十三位(见表3)。

由此可见,在国际股票市场上,目前纽约是股票市场最发达的金融中心,股票市值,市场交易量和筹资规模均领先于其他金融中心。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股票市场,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4、债券市场指标比较。2007年末。伦敦证券交易所共有14699只上市债券,居全球第四位;债券交易量达3.6万亿美元,市场筹资额为6180.2亿元,债券交易量、筹资额均居世界第二位。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共有26031只债券,居全球第二位;债券交易量为3168.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市场筹资额为4489.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一位。新加坡、东京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指标排名相近,债券交易量分别居世界第十八位和第二十二位;筹资额分别居世界第十位和第十一位。香港债券市场发展指标排名靠后,2007年年末仅有债券175只,债券交易量仅130万美元,在全球位居第四十三位;当年筹资额为74.4亿美元,居全球第二十位(见表4)。

由此可见,欧洲金融中心的债券市场较为发达,融资和交易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金融中心;卢森堡证交所上市债券数量、市场筹资规模居全球第一,马德里证交所债券市场交易量居全球第一,表明部分国际城市依托比较优势,集中资源进行专业化运作,能够在全球金融业的某些细分市场中获得领先地位,从而在全球金融中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软指标比较

伦敦金融城于2007年3月了第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同年9月又了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这两份报告运用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八、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等指标,对全球金融中心进行排名。下面依据伦敦金融城报告结果,比较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和东京等六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软实力(见表5)。

1、人力资源指标分析。人力资源指标包括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智力水

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第二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人力资源因素评分方面,伦敦、纽约分别居前两位,与第一份报告的排名相同;香港、新加坡分别居第三位和第五位,均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两位:法兰克福则从第一份报告的十名之后上升至第八位东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排名则比较靠后,在两份报告的排名中均位于第十位以后。

2、商业环境指标比较。商业环境指标包括行政管理制度、经济自由度、腐败程度、制度执行情况,企业税率、经营环境是否宽松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商业环境因素方面的评分,伦敦,纽约稳居全球前两位的位置;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分别居第三位、第五位、第七位,均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一位;东京则保持在第十位以后。

3、市场准入指标比较。市场准入指标包括资本准入制度、国际金融交易活跃程度、证券化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聚集程度等内容。根据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市场准入因素方面的评分,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位居前四位,法兰克福、东京分别排名第六位和第十位,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和法兰克福的排名与第一份报告相同,而东京的排名则比第一份报告下降三个位次。

4、基础设施指标比较。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城市建筑物租金,是否有足够的办公经营空间等内容。根据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基础设施因素方面的评分,伦敦、纽约、香港居前三位,排名与第一份报告相同;新加坡、法兰克福分别居第四位和第六位,均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一位;东京排第十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下降六位。

5、综合竞争力指标比较。综合竞争力指标衡量金融中心城市的整体竞争实力,包括该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强弱、在全球的知名度以及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在综合竞争力的评分方面,伦敦、纽约继续保持全球前两位的领先优势;香港居第三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一位,新加坡居第五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三位;法兰克福的排名则从第一份报告的十名以后上升至第六位;东京位居第九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下降四位。

二、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分析

根据伦敦金融城的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分别居全球前四位,法兰克福居第六位,东京排第十位。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与法兰克福的排名与第一份报告相同,东京则下滑了一个位次(见表6)。结合这份报告的排名,可以看出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格局呈现出以下变动趋势:

一是国际金融中心空间分布的层级结构不断扩大,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年,纽约和东京的金融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伦敦、法兰克福、苏黎世、多伦多紧跟其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卢森堡,巴黎、香港、新加坡等26个城市处于第三层级(见图1)。2007年,国际金融中心的层级扩大到六个。各金融中心所处的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纽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伦敦、香港的金融竞争力迅速提升,分别从第二、第三层级进入了第一层级,东京则降至第三层级,法兰克福,苏黎世保持在第二层级的位置,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地位趋于上升,已处在第二层级的位置(见图2)。国际金融中心空间分布的层级结构不断扩大,反映了当今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

二是高层级与底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底层级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一方面,作为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凭借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促进金融资源的进一步凝聚,其金融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使得处于底层级的金融中心数量持续增加。在高层级金融中心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低级层金融中心数量的增多,必将导致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三是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和金融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亚洲城市加入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行列,亚洲成为新兴金融中心最集中的区域。根据伦敦金融城的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亚洲已有11个城市入围国际金融中心50强,数据比第一份报告增加了3个。这11个亚洲城市分别是:香港、新加坡、东京,迪拜、上海、大阪、北京、孟买、首尔、巴林和卡塔尔。在上述11个城市中,有4个城市的排名高于第一份报告,8个城市所获评分高于第一份报告。这显示亚洲金融中心的发展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取得了新的跨越。

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做法比较

随着近年来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有关国家、地区以及经济中心城市为了提高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伦敦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继1986年的“金融大爆炸”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推行以统一金融监管为取向的金融体制改革。1997年10月,英国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取代了原有的10个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为配合金融服务管理局的成立,颁布《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统一了监管标准。

第二,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一是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股票交易自动报价系统:二是建立多币种清算系统持续联结清算系统(GLS);三是由大银行联合组建跨国外汇清算系统FXNET,通过既定的框架协议处理现货和期货外汇交易的双边轧差清算。

第三,开展全球范围的金融宣传推介活动。伦敦积极打造金融城的“品牌”,树立金融城的良好形象。每一位伦敦金融城的市长均主动如访世界各地,在金融城接待各国元首和政要,通过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与金融人士交流。近年来,伦敦金融城非常重视开拓中国市场。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率领代表团访华,大力推介伦敦金融城,还邀请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英国并选择伦敦作为其设立海外办事处的地点。

(二)纽约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多重挑战。为此,美国近十年来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维持和巩固纽约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一,实施综合经营的金融模式。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以金融综合经营为导向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成立金融服务集团公司,组建全国范围的“金融超市”。

第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2002年,美国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监管和扩大董事会的监督作用。此外,美国联邦相关监管当局与纽约地方司法部门合作,加强对纽约金融市场的综合治理。

第三,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一是建立美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TGS),并与外汇清算系统实现同步交收(Payment Ver-

sus Payment,PVP),与证券清算系统实现货银两讫(Delivery Versus Payment,DVP),使得外汇、证券的交割与美元清算可以同步进行。二是完善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和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CHIPS)两个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使得在联邦储备银行开设准备金或清算账户的金融机构以及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的参与者可以实现美元的全球清算。三是将美国证券清算公司和托管公司合并,组成全美证券托管清算公司(DTCC),形成世界上最庞大、最发达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

(三)香港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创新的步伐,对香港金融中心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国际竞争,香港出台了多项旨在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的措施:

第一,扩大金融市场开放。一方面,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的数目限制。1999年9月,放宽外资银行在香港设置分行的数目限制,由原来最多可设1家分行放宽至3家。2001年11年,把“三家分行”的规定也取消了,境外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的数目不再受任何限制。另一方面,降低银行业市场准入门槛。2002年5月,适用于本地银行申请人的资产及客户存款额规定(分别为总资产40亿港元及客户存款30亿港元),拓展至境外银行申请人,以取代原来资产额须达到160亿美元的规定。拟升格为持牌银行的本地注册有限制持牌银行或接受存款公司,其原须以这两种形式经营的最短期限由10年缩短至3年,同时撤销本地注册有限制持牌银行或接受存款公司须“与香港有紧密联系”的规定。

第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香港手2000年撤销七天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上限,2001年7月取消对往来账户付息的限制,撤销储蓄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香港实现完全的利率自由化。

第三,加快金融市场改革。2000年3月,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实行股份化,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所拥有,并于同年6月成功上市。

第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1996年,建成港元实时支付结算系统;2000年,启动美元实时支付结算系统,建立美元/港元外汇交易同步交收(PVP)机制;2003年,开发欧元实时支付结算系统,使欧元交易在亚洲营业时间段得以在香港有效交收,2006年3月,建立人民币实时结算系统。

(四)新加坡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新加坡与香港、东京相互竞争亚洲首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由来已久。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建设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方面锐意进取,采取了一系列完善金融制度、放宽金融管制的重大举措:

第一,扩大金融开放力度。1999年5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公布了金融业改革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外资在本地银行不可拥有40%以上股权的上限;放宽符合资格离岸银行的新加坡元贷款上限,由原来的3亿新加坡元提高到10亿新加坡元:从2000年1月起,外资机构为新加坡投资者处理的最低交易额从原先的500万新加坡元下调至50万新加坡元。

第二,放松金融市场管制。1998年,新加坡金管局规定,银行向新加坡居民提供任何新加坡元融资、新加坡元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服务,无需向金管局申请:银行可以接受非居民客户与新加坡股票,债券挂钩的新加坡元存款。

第三,优化金融业经营环境。2000-2007年,新加坡政府连续五次下调企业利得税,五年内累计降低8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新加坡实行18%的利得税率,只高于香港0.5个百分点,成为亚太区域企业所得税负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

(五)法兰克福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1998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在法兰克福成立。法兰克福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扩大金融市场规模,迅速从德国的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成为欧洲大陆主要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提升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在证券市场方面,1997年,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引入了计算机网络(Xetra)从事证券交易,全世界18个国家的450家银行都与法兰克福的证券交易中心联网,全德国85%的证券交易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目前,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已成为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截至2007年年末,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866家,股票市值为21052.0亿美元,居欧洲第三位、全球第六位。在期货市场方面,1998年9月,德国期交所集团与瑞士交易所共同组建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凭借交易方式电子化、交易费用低廉等优势,欧洲期交所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

第二,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付清算系统方面,作为欧洲中央银行的所在地,法兰克福拥有欧元跨国支付清算系统――欧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TARGET)。该系统是欧元区统一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部分,由12个欧元区国家和4个欧盟国家的实时全额支付清算系统(RTGS)和欧洲央行支付机制构成,可以处理欧盟国家间所有的欧元贷记转账业务。证券托管清算系统方面,2002年,德国证券交易所集团与负责国际证券清算业务的世达银行(cedel)合并,在卢森堡成立明讯银行(Clear-stream),其全资子公司德国证券交易所明讯结算公司(clear-stream Banking Frankfurt)设在法兰克福,使法兰克福的证券清算系统实现与全球性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的连接。

(六)东京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为了重振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提升日本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于1998年4月实施了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加速金融业务自由化进程。实施《禁止垄断法》,解除对持股公司的禁令,解除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的限制,从而增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第二,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在外汇市场方面,1997年,为了使日本的外汇制度更接近国际惯例,日本对外汇管理法进行了修改。新修订的《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将原外汇法中的“管理”二字删掉,为实现外汇交易的完全自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证券市场方面,取消有价证券交易税,取消政府对证券公司股票交易委托手续费收费标准的限制,制订衍生交易品种的交易规则,以增强东京证券市场的吸引力。

第三,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从制度上改善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理对策:在金融监管方面,向法制化监管转变,加强信息披露,采用时价会计制度,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2007年12月,日本公布“加强金融和资本市场竞争力的计划”,启动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根据这项改革方案,日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金融市场,可以处理股票交

易、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买卖。日本还计划打破银行和证券公司间的分割状态,允许银行,证券及其他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开展紧密合作。

四、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总结

第一,放松管制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放松管制,也称金融自由化,是指市场机制取代政府或金融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干预和控制的过程,包括对内金融开放和对外金融开放。麦金农和肖的发展模型表明,金融自由化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而金融抑制则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因此,扩大金融开放程度、放松金融管制,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事实说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都把放松管制作为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其方式包括:一方面放松金融机构准入制度,吸引各种境内和境外金融机构入驻,形成金融资源聚集效应;另一方面放宽金融市场的管制,提高金融市场活跃程度,形成金融市场规模效应,进而提高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第二,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动力源泉。金融创新的产生,传播、扩散、再创新是一系列随时空变化的过程,通过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中心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国际金融中心的各个组成要素联合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动力来源。从各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实践看,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开展金融创新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金融制度创新,即通过利率制度创新,金融市场体制的改革等方式,清除金融市场提高效率的障碍,从而提高金融活动的活跃程度。二是金融组织创新,即通过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组建综合化经营的金融集团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金融业务创新,即通过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高金融市场容量。

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3

关键词 “眼球发行”模式  实施路径  风险及对策

“眼球发行”是眼球经济在报刊发行营销中的延伸。眼球经济又称为注意力经济,其核心就是想方设法吸引大众的眼球,提高市场的关注度。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展示。同理,“眼球发行”也是通过展示增强人们对报刊产品的关注量和关注度,从而提升报刊品牌影响力。笔者在从事发行工作期间,结合发行市场的现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眼球发行”模式,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本文将从“眼球发行”模式的背景意义、与基础发行的关系、实施路径及风险和对策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眼球发行”模式

“眼球发行”是在激烈的发行市场竞争中,创造出的一种报刊发行的新模式,与基础发行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一)“眼球发行”产生的背景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加速,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传统媒体竞争处于更为激烈的态势。业界甚至有人预言:报媒已经进入历史衰退期!从世界范围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报业发展在20世纪末遭遇了“拐点”,出现进入衰退期的征兆。而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由于都市类报纸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到2005年出现了“拐点”,但最近几年报业经营有了复苏的迹象。总体看,报业发展,尤其是报纸发行面临新媒体和行业内的双重竞争压力。

成都是我国都市报的诞生地,是西部报业竞争重镇,经过多年的市场激烈竞争,仍有多家同质的都市类综合日报存在。从报纸的区域发行市场来讲,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程度,如果某一家报纸一味地要想5万、10万份大幅度的“上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在现有发行量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增强报纸的影响力,提升报纸的品牌,巩固和促进常规发行量(即基础发行),必须要寻找一种新型的发行模式。

2008年7月,笔者在四川欣闻报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欣闻发行公司)任职期间,率先提出了“眼球发行”这一全新的发行模式。当时,汶川大地震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报业经营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作为其下游环节的——发行,则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从内部看,欣闻发行公司还面临几大难题,市场难、资金难、招工难,要想拓展市场,就迫使发行公司要努力创新发行模式。从集团层面看,欣闻发行公司承担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70-80%的报刊发行量,从搭建集团纸媒整合营销的发行平台考虑,也迫切需要提升集团的社会关注度,“眼球发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眼球发行”与基础发行的关系

通过“眼球发行”网络平台对报刊的展示,既能增加报刊的传阅率,提高报刊的社会知名度,又能补充和拓展基础发行,对基础发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眼球发行”的功能。报刊发行是一个多种功能系统,涵盖物流、销售、营销以及展示(直投)等多种功能,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销售功能和展示功能。前者称为“基础发行”,包括征订与零售;后者称为“影响力发行”,主要是将报刊送达展示渠道进行展示(直投)出样,让报刊产品在细分目标市场频繁地高密度地出现,吸引广告客户眼球,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眼球发行”通过报刊的展示,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将为基础发行的拓展创造有利条件。

2.以展示促进征订。首先,报刊通常在民航机场的候机楼、宾馆酒店的商务区域、高档休闲区域、高档住宅社区、高档商务写字楼、房产售楼部、汽车4S店以及餐饮店等窗口地带展示,形成高质量的报刊展示网络,可起到两方面功效:展示报刊品牌的快速传播功效(也称印象功效),展示报刊的信息资(即内容)的快速传递功效(也称阅读功效)。

其次,在展示网络构建时,公司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以优惠政策吸引订户,尽可能在建网的同时促进整订。

第三,开辟新区。构建“眼球发行”网络时,将城市发展的新区作为重点的设置区域,这不仅对集团报刊起到展示作用,同时也将为聚居和工作在新区的人群留下良好印象,为进一步展开征订奠定基础。

3.增加传阅率,带动零售。“眼球发行”网络的部分网点,如超市往往具有展示和销售双重功能,随着人们在超市购买报刊习惯的逐渐养成,超市也将促进零售的销量提升。

二、“眼球发行”的作用及意义

“眼球发行”最主要的作用是展示,但同时又是可以经营的独立平台,可以通过拓展发行网络的功能,为广告经营奠定基础。

(一)“眼球发行”与窗口行业赠阅报刊。

报刊在窗口行业的展示,从始至终受到报社的重视,如机场的送报等,“眼球发行”与窗口行业的展示不同之处在于,窗口行业展示是分散的点,而“眼球发行”则是构建的展示网络,既是成规模的展示集群,又是可以独立经营的平台。

(二)“眼球发行”展示方式。

“眼球发行”主要在细分目标市场频繁的高密度的出现,以吸引目标读者和广告客户眼球,它的展示方式分为平面展示和网络展示。

平面展示主要包括: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摆放报刊展示架、超市连锁店摆放报刊展示零售架、在爱心亭零售网点摆放展示零售架、新楼盘的门卫室华西订报点公告牌等。 网络展示主要指集团网站“四川在线”的集团各报电子版展示。两者形成平面与网络展示互补。

(三)“眼球发行”与集团报刊产品展示整合。

首先,以川报集团主要报刊为骨干产品,打造集团报刊产品整体品牌。“眼球发行”的展示网络,主要是以华西都市报和天府早报为主体,力求搭建一个集团报刊产品的综合展示平台,力争让《四川日报》、《文摘周报》、《华西生活周报》、《金融投资报》、《成都房产报道》等十几家报刊进入这个平台,以提升集团报刊产品的整体影响力。

其次、外报外刊、文化书籍——连锁店的文化销售柜。根据日本等发达国的报刊零售的发展趋势,报刊零售和书籍已经成为便利店的商品,人们已养成到便利店和超市去购买报刊以及日常生活类书籍的习惯。目前,本文试点单位的“眼球发行”网络已在“互惠”和“红旗”等连锁超市设置网点,既起到展示的作用,同时增加零售的销售点,但仅有集团的报刊产品还不能满足超市的要求,可尽量组织畅销的外报外刊到展示架上,充分利用展示架摆放外报外刊和生活类书籍,使之成为连锁店的文化销售柜,在展示和销售集团报刊产品的同时,增加公司的收入。

(四)搭建广告经营平台。

“眼球发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在不同的场合展销自身的报刊杂志,本身就有助于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消费者和广告经销商的眼球,从而为报业集团搭建一个良好的经营平台。 三、“眼球发行”实施路径及成效

“眼球发行”的核心是展示,因而设计实施方案时就应该将人群聚集,流动场所等因素作为重要的制定依据,使有限的网点,发挥较大的影响扩散作用。

(一)区域及行业。“眼球发行”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三高”人群为主要目标构建网络。

从区域分,以城市中心区为“一级区域”;城市周边区域为“二级区域”,地市城市为“三级区域”。从行业看:以“三高”人群经常出入,且普通大众人群穿梭频率较高公共活动场所为首选,如民航机场的候机楼、银行、地铁(轻轨)、宾馆酒店的商务区域、高档休闲区域(茶楼、咖啡厅馆等)、高档住宅社区、高档商务写字楼、房产售楼部、汽车4S店及餐饮店等。目前,已进入的行业有酒楼、茶楼、咖啡厅馆、银行、民航机场的候机楼、房产售楼部、汽车4S店等等。

(二)“眼球发行”选点要求。

为了达到展示的目的,对于展示点的选择有一定的条件要求。首先,应在选择“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素质)人群经常出入,且普通大众人群穿梭频率较高公共活动场所;其次,有较好的摆放和阅读条件。对于报刊陈列展示架摆放位置的选择,应在所有光顾的人群在任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展示陈列架(即视觉效果要好)的地方。同时摆放位置的周围要有可以休息的地方,且环境要优雅静谧,便于报刊的阅读浏览。

(三)基础发行与“眼球发行”的数量比例。

“眼球发行”与基础发行应维持一个合理的数量比例。从成本角度考虑,网点的总量不应超过发行总量的1%。

(四)“眼球发行”实施主体及展示点管理。

1.“眼球发行”的实施主体。本项目执行部门应单设一个市场拓展部。

2.展示点的管理方式。

由于网点分布在各个片区,应与各片区的站长接洽好,定期检查展示点的报刊架使用情况,做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具体为建立展示架数据库;建立后期管理及维护机制;建立片区与展点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五)“眼球发行”模式的实施成效(以欣闻发行公司为例)

欣闻发行公司从2008年开始启动“眼球发行”工作以来,建成网点约2000个,其中,成都及市郊约1500个网点,外埠约600个网点,布点的重点区域是银行、新楼盘区、茶楼、中高档宾馆、办证中心等。“眼球发行”模式的推广,不仅大大提高了华西都市报等报刊的市场关注度,还为报社的广告经营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氛围,使报社的广告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同时,除了扩大展示集团报刊的功能外,公司还利用此渠道引进集团外的报刊,增加创收,《上海第一财经日报》等部分外报外刊已开始与之接洽,希望借助此渠道进行展示及销售。

四、“眼球发行”的风险及对策

实施“眼球发行”模式需要投入,包括建立网点和维护网点的投入,具有一定的风险,这需要根据实施目的,预先对规模和市场预期做细致的调查,准确的预算。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一)风险成本过高,不能长期坚持。“眼球发行”需要成本投入(主要为展示架),但这种投入过高就难以持久,一定把握投入成本的“度”,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分摊成本。由于是集团各报刊分享展示网,可由各报刊分摊一部分报架及报刊费用;其次,通过征订报刊降低成本。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订报送报架的方式,降低成本;第三,以网养网。“眼球发行”网络形成并巩固后,可以通过报刊架小广告牌进行经营,与网点分享广告收益。

(二)已有网点被竞争对手共享。在已建的网点上出现竞争对手的报纸,造成已有网点被竞争对手共享的尴尬局面。

(三)对策。首先是配齐报纸,不留空架。如果因配报数量不足,部分网点可采取将报纸版面分版摆放的方式。

其次力争主动,保证报纸摆放在显著位置。若发现展示报架被竞争对手共享,应立即与摆放报架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沟通协调,力争不让竞争对手的产品上架。如果合作方确有难处,也必须保证本方报纸摆放在显著位置。

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4

一、报告背景: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是在世界经济深陷金融危机漩涡背景下推出的,排名结果引发了广泛议论。美国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信贷紧缩,加上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和发达经济体需求的下滑,使得世界经济面临诸多短期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已呈现明显放缓迹象。

始于2007年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具有史无前例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市场恐慌和金融机构倒闭,而且侵蚀了工业化国家的公众对金融部门的信任。与此同时,高企的能源和商品价格也给世界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推动了资源禀赋丰富国家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使得近一、二十年的减贫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大家最初预期,正在快速地向工业化国家蔓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目前还很难估计。各国(地区)正在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消除本国经济面临的不利冲击,使得本国(地区)经济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有利位置。美国的金融危机从反面也说明,依赖于虚拟资本膨胀和虚拟经济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早晚会走到尽头,一个经济体若想取得长期发展,必须夯实基础,竭力改善有利于本国竞争力提升的各项支撑条件,从而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势。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关注点恰恰是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做出客观评估,增进我们对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理解,解释为什么一些经济体比别的经济体在提高收入水平方面更成功,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商业精英们改进经济政策和推进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区域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已扩展至134个国家,所包含的指标达到100多个。

二、GCI排名:美国仍居第一

传统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仍然占据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排名榜的第一集团(前30名)。名列前四名的经济体没有发生变化,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其次分别为瑞士、丹麦和瑞典,亚洲的新加坡排名继续上升,与德国的排名互换,列第5位(详细排名参见附表1)。

美国保持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效率因素的提升和创新因素的优势。其中,市场规模、劳动力市场效率、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美国的突出劣势表现在一些基本条件方面,特别是宏观经济稳定性(66位)、医疗与初等教育体系的问题(34位)

很多人对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美国仍列第一这样的结果表示了怀疑,我们对此的解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理论因素:竞争力是一个经济体营造良好环境的能力的综合评价,美国在这方面的确具有公认的总体优势。尽管发生了金融危机,以人均GDP(PPP)衡量,美国仍保持着很高的生产率。

第二,模型因素: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设定基础是自然和社会条件平稳变化,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一突发事件,在反映和预测竞争力变化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第三,数据因素:该模型所采用的“硬数据”是基于2007年及以前的统计,存在数据滞后问题;调查数据是基于今年1―5月份的问卷调查,而在当时“次贷危机”尚未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人们的悲观情绪还没有大范围蔓延,从而影响了问卷调查评价结果。

在今年的报告中,WEF还着重介绍了英国的竞争力状况。尽管在过去的10年,借助全球化浪潮,英国保持了较高增长率,人均GDP增速快于多数欧盟和七国集团(G7)国家,但是,英国的竞争力排名却从2006年GCI指数推出之时的第2、2007年的第9,一直下滑至今年的第12,已经跌出了前10位置。

英国的突出优势在于其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第8),这与其他欧盟国家劳动力市场僵化的特征形成了强烈反差。英国的金融市场仍是世界上最富效率的市场之一,但排名从去年的第2下滑至今年的第5,原因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实体经济部门对银行的稳健性和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资本的便捷性存在担忧。此外,在利用最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英国也有不错表现,技术环境排在了第8。在竞争劣势方面,英国的突出问题在于较为脆弱的宏观经济环境,仅列第58,低储蓄率、公共部门日益攀升的赤字以及由此导致的高负债,都是英国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除此之外,英国的制度排名也从去年的第12下滑至今年的第25,2005年恐怖袭击以来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企业界对政府机构和政治家信任程度的下降等,都是排名下滑的重要因素。

在亚洲地区,日本排名从去年的第8下降至今年的第9,日本竞争力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宏观经济稳定性,高额预算赤字和政府负债使得该国的宏观经济排名仅列第98。韩国排名下滑两位,从去年的第11下滑至今年的第13,金融市场效率和劳动力市场效率(分列第41和37)都是韩国应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香港排名则进步了一位,取代韩国列第11,高效的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列第1、第2和第4)、稳健的宏观经济(第3)、完善的基础设施(第5)及健全的制度体系(第9),都是香港的突出优势,但在卫生、教育和培训等领域,香港还存在诸多缺陷。中国台湾排名则从去年的第14下滑到今年的第17,台湾在创新(第7)、商业成熟度(第12)和高等教育和培训(第13)等领域存在一些竞争优势,但在金融市场和公共制度领域,台湾存在一些缺陷:在金融市场方面,银行体系的健康性(第117)和严格的资本流动限制(第78)是两个突出问题;在公共制度方面,公众对政客的信任度较低,司法独立性不足,人们抱怨监管负担过重。

在其它区域排名方面,智利仍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第28);以色列在中东及北非地区排名最靠前(第23),其中,在油价飙升的背景下,波斯湾国家的竞争力呈现强劲上升势头,排名靠前的是卡塔尔(第26)和沙特(第27);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是南非(第45)。

三、中国(大陆)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中国(大陆)的排名上升4位,位列第30,继续领军金砖四国,在发展中国家也是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排名上升的首要原因是其巨大的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排在第2位,基于庞大人口规模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优势之一。此外,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是中国经济的另一优势,今年排在第11位。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原因是高国民储蓄率(52.2%),排名第5,比去年下滑了4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加剧(排名从去年的第七下降到今年的第62)。中国竞争力最突出的劣势是金融市场成熟度,仅列第109位,其他还有技术环境(第77)、高等教育和培训(第64)以及制度(第56)。(详见课题组对中国的专题分析)

印度排名下滑了2位,名列第50,庞大市场规模(第5)、成熟的商业环境(第27)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第32)是印度的主要优势,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得性”指标上,印度甚至排在了第3位。但是,糟糕的宏观经济环境(第109)、低水平的卫生与初等教育(第100)、低效的劳动力市场(第89)以及匮乏的基础设施(第72)等都是印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俄罗斯排名前进7位,列第51,市场规模(第8)、劳动力市场效率(第27)、宏观经济稳定性(第29)等都是俄罗斯的突出优势,但在金融市场成熟度(第112)、制度(第110)、商业成熟度(第91)等方面,俄罗斯都存在明显不足。

巴西排在64位,排名上升8位,这主要得益于基本条件和效率因素的稳步改善。巴西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大(第10)、商业成熟度较高(第35)、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第43),突出劣势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很差(第126)、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效率较低(分列第101、91),制度缺陷明显(第91)(参见表1)。

四、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即将推出

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推出以来,就一直在探索将最有价值的方法和最新的理论引入评价指数之中,曾经多次调整或改革指数评价体系。2000年,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成长竞争力指数(同样简称GCI),这成为《全球竞争力报告》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同年,迈克尔・波特教授又引入了商业竞争力指数(简称BCI),旨在探索经济繁荣的微观经济驱动因素。

2004年,在新增长理论方面建树颇丰的夏维尔・萨拉―易―马丁教授将微观与宏观经济因素综合到一起,创立了现在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与BCI一起沿用至今。

今年开始,WEF与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团队合作,正在设计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以下简称“新GCI”),以在2009年的报告中取代前些年并用的GCI和BCI。新指数充分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实用的真知灼见。新GCI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一个经济体提高生产率水平(进而实现繁荣)的决定因素,同样采用公开的统计数据资源和WEF的企业家调查系统(EOS)。与原GCI相比,新GCI的概念架构更为坚实,利用了更为严格的统计方法体系。

新GCI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微观经济竞争力(MICRO)和宏观经济竞争力(MACRO)(详见下图1)。

MICRO包括公司运营与战略(COS)和国家商业环境(NBE)两部分。COS又细分为战略与运用实效、组织实践和企业国际化。NBE则根据波特教授著名的“钻石模型”构建,包括要素(投入)条件、战略与竞争环境、支持性和相关性产业与集群和需求条件。其中,要素条件又包括物流、通讯、行政管理、资本市场和创新这五类广义的“基础设施”。

MACRO则包括两部分,即社会基础设施、政治制度(SIPI)和宏观经济政策(MP)。SIPI包括三类子指数,即基础人力条件、政治制度和法治。MP则包括传统上讨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5

香港首次进入前十

世界经济论坛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最著名的机构之一,它从1979年开始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判,通过综合因素考评,推出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在2011年的报告中,香港排列第11位,亚洲区进入前十的只有新加坡(排名第二)和日本(排名第九)。

进入2012年,在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亚洲区内新加坡依然稳居第二,与上一年持平;但香港则首次进入前十,位居第九;日本则降至第十。三地均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列。

《报告》指出,中国香港持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保持着卓越的高品质,比如便利的交通运输、电信和电力系统。另外,该地区的金融市场保持了很高的效率和可信度,尤其是银行。该地区保持活力的关键,还表现在非常好的劳动力市场效率(第三名)上。

当然,《报告》也指出,为继续提高中国香港的竞争力,需要在两方面进一步提高:一是高等教育和培训,二是创新。

全球竞争力指数以12个主要竞争力因素(支柱)为基础,反映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这些因素包括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对于香港晋身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十大之列,且仅次于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二大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香港政府发言人称,自由开放的贸易市场、法律制度、理想的营商环境、稳健的财政政策、成熟的制度及运作良好的金融市场,均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香港优势武器

2012年10月20 日,一个平常的日子,香港金管局突然向市场注资港元。到11月2日,总共注资300多亿元港元,承接美元沽盘,以压低汇率,这是一场香港稳定金融市场,狙击热钱的“金融之战”。

其实,这不过是香港保持港元平稳,保持市场平稳的惯常办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6400亿港元热钱流入香港,但香港金融体系安然无恙。更早些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索罗斯等趁着新兴的特区成立不久,向港元发起阻击,但最终香港金融体系有惊无险。

这就是香港的金融业:一个得到全球肯定的、稳定而值得信赖的金融市场。这也是香港最引以为自豪的本钱,是执香港之牛耳的支柱产业。

香港是一个活跃的金融中心,拥有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世界级水平的金融专才,完善的监管制度,而且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率都很高。

在香港,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多与金融有关:几何图形的中银大厦、流光溢彩的汇丰银行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一期、二期)……花旗、渣打、东亚等全球排名前100家的银行中,70多家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

2011年,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首次公开招股的集资总额达到2600亿港元,连续三年占全球第一位。

金融服务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近数十年增长显著。数字显示,30年前香港金融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不足7%,但到2010年已经倍增到15%。在香港所有就业人口中,金融业从业人员占6%,达22万人,他们带来的经济增值相当于每人120万港元,大大高于其他主要行业每名雇员的增值额。

香港被称为“上帝给中国人的礼物”,它与纽约、伦敦同称为“纽伦港”。这是世界金融资本24小时开市、闭市的运行路线图:香港市场-伦敦和欧洲市场-美国市场-香港市场……当美国市场闭市后,香港市场随即开市;而当香港市场即将闭市时,伦敦及欧洲市场开市了;伦敦及欧洲市场闭市后,美国市场又开市了……如此周而复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时差条件,赋予香港特殊的金融角色,令香港填补了欧美两大市场闭市之间的空隙时间,成为国际金融市场24小时不打烊营业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香港作为中间连接点,世界金融贸易会因为“晚上”而停止运作。

香港优势解码

除了金融服务业,香港,一个仅仅1000多平方公里、没有天然资源、鲜有世界级知名企业的小岛,何以在世界如此“闪亮”?

自由开放的贸易市场、严格的法律制度、理想的营商环境、稳健的财政政策,成熟的制度,是其优势所在。如今,更多人相信,“中国因素”,是香港最大的优势,成为香港保持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很多人认为,香港始于1960年代的经济起飞,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内地不发展,自身封闭而令香港获得巨大的机遇,担当着内地与世界连接的近乎唯一的经济桥梁,令香港成为世界航运、贸易中心。而中国内地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则给了香港发展巨大的腹地和空间。

到了今天,这一点更加明显,中央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正在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各项优势。梁振英日前承认,背靠祖国是今天香港最独特的优势。回顾回归以来的15年,中央通过“个人游”,向香港提供源源不断的旅游客源,增加服务业就业、保持消费零售市场的畅旺;通过CEPA的实施,向香港开放内地巨大的市场。自2006年1月1日起,内地对所有原产于香港地区的进口货物实施零关税。截至目前,内地对1734项香港产品实行零关税。据统计,CEPA实施以来,CEPA项下内地自香港商品进口额合计为50.4亿美元,关税优惠为28.7亿人民币。

截至2011年底,港资企业在内地投资总额累计5267.1亿美元,占同期内地吸收境外投资的45.1%。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改革前,香港投资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2008年后,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前设立的香港投资企业,原先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按规定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

中央还从多个方面帮助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中,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据统计,2009年至今,在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国债340亿元。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对外投资总额的65%,是在香港或通过香港完成的。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说,由于香港市场是一个国际金融平台,各种资金都在这里汇集,来自中国内地的资金占到资金市场的50%左右。

“一国两制”的安排,也提升了香港的优势。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不用向中央交税,不用负担驻军费用,同时,为维护和提升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中央政府在国际上为香港争取到诸多利益。

2007年,东盟与中日韩(10+3)各方就清迈倡议多边化及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开展谈判期间,港府提出希望以独立货币当局的名义参与10+3区域外汇储备库安排,一些成员国对此不赞成。为此,中央政府向其他成员国积极阐释“一国两制”政策,强调香港参与不仅不会改变10+3财金合作框架的性质,还有助于增强储备库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经过两年多的细致工作,最终各方同意香港在中国政府“一国两制”原则下单独参与储备库。

2009年2月,经合组织(OECD)在G20伦敦峰会前提交“税收透明度和情报交换”评估报告,将香港列入不合作避税港及税收情报交换未达标国家(地区)“灰名单”,并拟进行制裁。中央政府经多方面协调,成功推迟了对香港进行同行审议的时间安排,为香港达到情报交换国际标准争取了时间。同时积极推动香港修订相关立法,高标准实施税收透明度和情报交换工作,现在香港已从“灰名单”中被删除。

港新双城“瑜亮情结”

香港与新加坡当年同为亚洲四小龙,此次《报告》中,新加坡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瑞士,令香港感触颇深。事实上,这两年来,香港一直在与新加坡较劲。

近年来,新加坡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在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来访游客,都对这个年轻的国家赞不绝口。人们称赞新加坡是世界上经商最便利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安全、廉洁的国家,也是亚洲地区最适宜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城市。

《报告》称,新加坡整体的低腐败、政府的工作高效率,以及货物市场效率和劳动力市场效率,这些都位居全球榜首。此外,新加坡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被评估为世界第二位,陆路交通、海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则位列全球第三位。

此外,《报告》还提及新加坡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为国民提供应对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技能培训。

香港和新加坡相似度很高,都是地方狭小、资源匮乏。新加坡国土面积714平方公里,只及香港的三分之二;人口不到518万,比香港少近200万。但近年来,新加坡不仅人均GDP超越香港(近6万美元,香港不到3.5万美元),经济总量也已超越香港。十年来,新加坡GDP翻了一番,但香港仅仅增长四成,新加坡人均收入增长14%,而香港扣除通胀的因素,实际上录得负增长。

在多个国际机构的不同评级中,新加坡也远远超越香港:全球最受欢迎的营商环境、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位居世界第一、生活质量亚洲最高……

分析新加坡与香港的评分,香港只有在基建与金融市场发展两个方面,为全球之冠,在宏观经济发展与科技应用方面,香港的评分优于新加坡。

但是,在创新力上,香港排名为全球第26位,高等教育第22位,大学生人口占比排53位,不仅落后于新加坡,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成熟的经济体。新加坡超过香港大约不到十年时间,香港舆论常常在问,香港为什么落后了,哪些地方落后了?

笔者日前去新加坡,访问了当地一些人士,有两方面感受最深:一是他们拥有强烈的的危机感,认为国家小、资源缺乏,唯有努力上进才能在世界立足并使人民富足——这是进取的最大动力;二是他们非常爱国,对自己的国家充满自豪。以笔者所见,忧患意识、危机感和强烈的国家民族感情,是这个国家成功的重要基石。

新加坡一直在跑步。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可以看出新加坡与香港的差距:香港14年前提出要建世界级邮轮码头,新加坡六年前决定建邮轮码头。如今,新加坡的邮轮码头已经启用,香港的邮轮码头如今还是工地。梁振英在当选行政长官后,多次呼吁,香港不能再内耗下去,否则机会和竞争力就会丧失殆尽。

未来何去何从

当香港获评全球竞争力报告第九后,香港舆论对此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很多人困惑,认为与他们所见所识有很大落差。一些舆论指出,这不过是香港经济发展惯性使然,未来香港何去何从,还要看今天的作为。

有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前途,取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回归以来,香港只吃老本、甚至只靠国家给的优惠政策过日子,根本没有考虑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作为一个高度外向型的城市经济体,香港过去一段时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需要解决:比如产业发展失衡,经济转型缓慢等等;在社会层面上,由于贫富悬殊加大,房地产飙升致民众望房兴叹,造成民怨积累;加上泛政治化风气滋长,社会内耗不断,为经济发展带来隐忧。

经济转型不成功,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香港发展面临的首个危机。

人们一般认为,香港只有两个产业,一是地产业,一是金融业。但有迹象显示,地产经济正在危及香港的竞争力,损害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中环被称为香港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云集,但中环商业黄金地段的租金,几乎在世界上“称雄”。不但一般公司负担不起,甚至连外国政府也吃不消,一些外国驻港总领事馆,如瑞典、罗马尼亚以及加拿大使馆签证处,纷纷迁往香港他处,一些世界知名的基金公司、国际投行,也不得不转战观塘、新界等地落户。坊间议论,“这种动向一旦成为趋势,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不可低估。”

2012年年中,中国社科院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首度指出香港发展不足之处,措辞尖锐,并明确建议香港要加强科技创新,改变简单的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有学者建议,香港必须走高科技的路子才能保持竞争力,否则不进则退,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一度引领亚洲经济,而如今后劲不再,索尼、松下等享誉世界的品牌,也因缺乏研发后劲而式微了。而韩国凭借“三星”叫板“苹果”,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手机出自三星,韩国还是造船大国和汽车王国,现代汽车和其子公司起亚,是全球六大车厂中最赚钱的。

有学者认为,香港应该有发展高科技的条件——资金充沛,风险投资管理成熟;高校质量高,加上近年内地最优秀的学生不断进入,具有一定人才优势;联系世界广泛,信息畅通……但是,不可否认,香港这些年是蹉跎了:错过了IT行业的高速发展,错过了电子商务的快速运用;自身提出的中药港等迄今不见踪影。

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6

2009年3月17日,一份名为《全球国家创新能力排名》的报告把美国霸主地位所面临的潜在危机摆在了全世界的面前。这份出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已经将国家创新能力的桂冠拱手让给了新加坡,排名惨跌至第八位。而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美国政治经济地位的危机,美国也曾积极采取手段,力图捍卫自己的地位。

美国竞争力计划

打响美国地位保卫战

早在2005年5月,美国科学院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繁荣21世纪全球经济委员会,旨在完成美国国会交给的一项任务――评估美国技术竞争力。经过紧锣密鼓的调查和讨论,同年10月,一份题为《站在风暴之上》的报告被摆在了美国前总统布什的面前。

布什认真翻阅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2004年,世界各地正在耗资10亿美元建造120个化工厂,其中有1个建在美国,50个建在中国”;“2004年,有60万毕业于中国研究所或高等学校的工程学专业的学生,这个数字在印度是35万,在美国是7万”;“2001年,美国工业界用于诉讼的费用超过了研究和开发的费用”……

这些裸的数字让布什再也坐不住了。为了保证美国经济政治地位,布什在2006年1月31日国情咨文中向世界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CI)。

这是一项希望依靠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研究的进步来提升竞争力的宏伟大计,从2007年和2008年美国的预算投入也可见美国竞争力计划的这一良苦用心。

2007年美国财务预算中就包括59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的经费,其中13亿美元用于联邦政府新增投入,46亿美元用于R&D(基础研究与发展)的税收减免。这一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进行R&D研究的企业施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的开发性研究。

2008年这一预算支出继续提高。NSF(美国科学基金会)、DOE(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核心实验室成了美国竞争力计划的宠儿,预算经费较前一年分别增加了8.7%、15.6%和15.5%。

然而,令科学界遗憾的是,2007年和2008年,声势浩大的美国竞争力计划的预算并没有全部被国会通过。但布什的科学顾问John Marburger(约翰•马伯格)表示:“虽然如此,至少他们通过了与美国竞争力计划最昂贵部分相关的一整套税收整改措施。”

可以说,《站在风暴之上》揭开了美国暗处的伤疤,而美国竞争力计划打响了捍卫霸主地位的战役。这一计划的实施显示了美国对科学和工程领域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成为战役主力军

NSF成为美国竞争力计划的宠儿,自然肩负着提升美国竞争力的历史重任。其主任Arden L. Bement(阿登•比门特)表示:“NSF在美国竞争力计划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而我们的投资重点是通过发现基础原理来创造有价值的技术,同时,通过研发世界级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来促进科学研究,改革科研方式。”

Arden L. Bement所提到的研发世界级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正是CISE(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的主要任务。CISE是NSF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负责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维持、升级全球计算机和通信基础设施,为科研和教育做准备。可以说,正是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提升其他领域研究效率、促进研究方式改革的基础,CISE自然而然地成为这场战役的“主将”。

从2007~2009年的财务预算报告中可见,CISE的工作重心之一“落户”GENI(网络革新的全球环境)。GENI是一个开放的、大规模的试验设施,其目标是在全球通信网中进行革命性的研究,改变互联网及分布式系统的设计本质,是实现ACI宏伟目标的重要研究内容。

正如2007年CISE的预算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GENI,那么现代互联网的局限性就会阻碍网络的革新。而通过网络革新发展新一代网络信息体系也是CISE的主要研究方向。

除此以外,信息软件安全、人工智能、设计高端软件工具,例如信息的整合、管理、分析的理论和工具等都成为了CISE的“主打”领域,也是ACI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得力助手。

在ACI 的促进下,2007~2009年,NSF在CISE领域三年的预算投入逐年增加,分别为5.2669亿美元、5.74亿美元和6.38亿美元。科研经费增加、重视程度提高也让CISE收获了硕果,“为提高美国竞争力贡献了最直接的力量”,2009年的预算报告中这样总结了两年多来的工作。

在有线和无线网络领域,CISE正通过整合计算机、通信、网络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借助GENI设备重新设计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基础。

另外,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能够提高无线通信服务质量的工具。这个工具能够检测出衰弱的无线信道的信息,使信号的频率和能量更加有效、充分地得到利用。

同时,基于Wi-Fi网络的、便宜且高质量的视频技术也在资金支持和多方努力下应运而生。

而在人工智能方面,一种运用软件并结合传感器设计的电子纺织服装“现身”,它可以感应到穿衣者的外形和行为,适应穿衣者现在的状态。

不仅如此,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CISE也下足功夫,发明了能够协助数据拥有者进行数据辨别的工具,使其在公共信息的时候保证机密信息的安全。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助力美国竞争力提升的优势已经初显,并且已成为这场“保卫”大战的利刃。

奥巴马时代:战役将继续

在金融危机的艰苦日子里,奥巴马顺利接手了美国总统的“权杖”。被人们称为“互联网总统”的奥巴马更加坚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美国立于不败之地。

早在奥巴马登位之前,他就向公众宣布了自己的互联网计划:保护互联网的开放性;促进媒介传播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技术改革政府职能,促进信息交流,同时使施政更加民主化。

这位“互联网总统”还将部署下一代宽带的计划列入议程中。奥巴马提倡不分富人和穷人、不分城市和农村普及网络,认为宽带是每个美国人都需要的服务。

而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奥巴马为提升美国竞争力所奏的序曲,而他在自己的网站中也表示将继续开展美国竞争力计划:继续加大力度投资基础科学研究;对投资创新研究的企业采取永久性课税扣除;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专利系统创新。

奥巴马的决心在其2010年的预算中有所体现。在最近公布的2010年预算中,奥巴马政府计划拨给NSF 70亿美元,这一计划比2009年预算高了1亿美元。虽然预算支出提高幅度不是很大,但是也表明了奥巴马希望继续提高美国竞争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