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范例6篇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范文1

摘 要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对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大学生 终身体育观 培养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中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以及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

一、高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风行的“终身教育”思潮的必然发展。1968年,终身教育第一次成为国际会议的议题,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理论,形成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北京体育大学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开启了终身体育研究的先河。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兴趣和爱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体现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随着终身教育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学生时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也是贯穿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二)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终生健身者。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

1.高校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他一切都会成为空谈。

3.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和核心,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途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实施大众体育教育的理想场所。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端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要从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要素上来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要有1~2个优势项目,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参与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当中去,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其次,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把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加进来,如武术、气功、太极拳、健身跑、游泳、网球等。要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游戏性、健身性和时代性。

再次,教学方法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要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变灌输为交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样、变封闭式为开放式,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重视个体评价,主张以个人的进步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加强宣传,增强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形式,如校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校运动会、体育节、体育比赛、俱乐部、体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自然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自觉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实施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和途径。我们应因人而异地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把体育健康课程与课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体育健康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应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方面入手,以战略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将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淑芳.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培养的新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4(1).

终身教育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E-Learning;终身教育

收稿日期:2007―11―15

作者简介:朱荣(1975―),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何谓E-Learning

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简单地说,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计算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二、E-Learning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变化

目前,E-Learning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各种数据显示,在美国,E-Learning市场中份额最大的是K-12(基础教育),盈利是18亿美元,增长空间达到22.5亿美元。欧盟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130个亿用于发展E-Learning教育。日本的教育收入从2003年的823亿日元激增到2006年的1985亿日元。美国公立学校的网络教育利用率从1999年的56%快速增加到2002年的76%。在2004年,超过100万的美国K-12学生将通过网络虚拟学校进行课程学习。

E-Learning给人们的学习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二)充分实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E-Learning却改变了这一切。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向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教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互联网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在互联网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四)使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人们必将从一次性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而互联网则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过程。在未来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三、对终身教育的认识

一般认为,在国外,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迎合当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此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说法很快传扬世界,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运动。

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过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

四、信息社会要求终身教育

当前我国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电大还是在传统学校教育当中,教育都可以简单地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不仅是发达国家公民完成学业,获取文凭的重要方面,也是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教育基础实施和教育经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非学历教育则是向全体国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现在所置身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全新的要求。传统教育似乎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而E-Learning的兴起则为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在信息社会,教育与培训不仅是就业前的需要,更成为一种终身要求。为了达到对社会上所有劳动力进行终身培训的目标,有关专家预测需对在岗的劳动力至少每隔五年就要轮流培训一次,培训水平应在大专以上,时间约3至6个月。怎样来满足这样一种教育需求呢?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就要成倍地增加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对许多国家来说,由于财力的限制,这是做不到的。而E-Learning借助其零时空性、时效性、无区域性等特点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给所有社会劳动力以平等的终身受教育的机会――不管你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

E-Learning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人们可以不在学校、教室里学习,使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课程能为校外的学习者所享用,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网络化学习为人们提供了这种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与其他学习形式相比较,网络化学习具有更加独特的优势。

E-Learning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网络化学习又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合作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五、结论

在互联网环境下,E-Learning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技术手段,使终身教育真正成为可能。终身教育的真正实现将会为人们知识的更新和全面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前景。而E-Learning必将成为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2]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 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总第105期).

[3]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终身教育范文3

关键词: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下世界教育领域中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伴随着20世纪末世界成人教育领域终身学习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成人教育观念在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营养之后,最终实现了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根本性转变,完成了教育理念的质的飞跃。

一、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的演进与更新

“终身教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并在其《终身教育导论》中系统阐述的,是“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主张:“一个国家的未来国民教育体系应该是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并且要纵贯人的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由此而形成一种统合而协调的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企盼通过整合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来达到实现以学习为核心、以重视人性为目的的学习社会。”[1]这一理念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后,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最终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国际教育教育思潮。但是随着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之间的差异。为了使差异得以统一,学者们提出了一个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但内涵又有所不同的概念――“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概念自提出以后,在学术界曾经出现过内涵相似的不同表述。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最具权威的定义是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在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提出的:“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这一定义既注重“发挥人类的潜能”,又强调了“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即“终身教育”,还着重突出了“创造性”的“应用”学习成果,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终身学习的实质。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的努力,倡导人们把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理解为一种主动的、自主的、终身的参与过程,使终身教育理念得以延伸和发展,成为一种更有进步性、时代性和代表性的教育理念。

二、终身学习的内涵

关于终身学习的内涵,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国内有学者认为终身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终身性。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生来完成的事业,……要求人们不断学习进化,不断发挥潜能完善自我……学习成为生存方式,要‘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二是开放性。终身学习主张把学习置于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和实践,打破了传统教育在空间上对学习的束缚限制。”“三是自主性。学习者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是自我潜力开发的主导者,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方式、时间安排等,而不是外在教育者的强加。”“四是目的性。作为终身教育目的的终身学习并不是对日常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而是有目的地通过汲取别人积累的经验而缩短个人经验的一种学习,即有目的性的学习。”[2]也有学者认为:“终身学习理论集中体现在‘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并具体体现为六大主题:‘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3]依据联合教科文组织的论述和国外相关学者的论述,我认为终身学习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不再只发生在人生的特定阶段,而是贯穿人整个一生;(2)正规学校的学习仅是生活中各种场合学习的一个部分;(3)各种学习具有纵向的持续性及横向的相关性;(3)自学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4)能随时随地依自己所需进行学习。

三、“终身学习”取代“终身教育”的原因

终身学习是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产生的,虽然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及其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方式是一致的,但终身学习因更突出学习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而成为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并积极贯彻于现实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究其原因,有学者指出:“终身学习理念的产生与以下一些社会条件的变革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有关:(A)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B)人口结构的改变;(C)经济成长与竞争;(D)科技的进步;(E)文化生活的变适。”[4]也有学者认为后现代知识观是终身学习诞生的内部逻辑深层原因,全球化是终身学习的外部动力。[5]更有学者从深层次揭示其原因,认为:“终身学习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把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人类教育的价值理想。”从终身学习的定义上看,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要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被动地适应社会,同时又不排除人的学习是为了社会,成为符合社会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思想底蕴,体现了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尊重,它不是迫使人们在自身的和谐和社会的异化间作出价值取向,而是基于人与社会必然有所冲突的基础上,为人与社会的对抗空间寻找可以相互转化并促进其共同发展的最佳结果,从理论高度展示了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特殊性。从终身学习的内容看,人们普遍认同终身学习理论集中体现在“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并具体体现为六大主题:“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前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价值观对社会的取向,揭示了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学习适应和改变社会发展的状况;而后三个方面,则突出展示了教育价值观对个体的关爱,它要求人们面对社会的压力和引力,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防止自我的迷失与社会的异化。在这里,终身学习又为人与社会的发展的可能性与社会性展示了一个最佳空间,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从终身学习的实践看,……终身学习的实践意义正在于它能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发展理性的教育价值取向,构筑完整的教育,使个人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的客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开始逐渐摒弃以往教育或重大、或重社会偏执一端的做法,通过终身学习来平衡二者的冲突,达到使人与社会的双向互逆结构运行的科学有序”。[6]

四、“终身学习”取代“终生教育”的意义

首先,以“终身学习”取代“终身教育”意味着将发展的主动权赋予成人自己,为成人发展营造广阔的空间。原来的“终身教育”概念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客观上存在着对个人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或真理。进入后现代以来,包括科学真理在内的各类真理性的认识均受到公开的质疑,人们很难再共同确认一些普遍性的、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所接受的知识范畴。成人教育组织者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类成人学习者的需要,而“终身学习”则将发展的主动权交由成人自己掌握,是成人自己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愿望而做出主动发展的选择。

其次,以“终身学习”取代“终身教育”更能适应后现代社会教育,以及知识状况所发生的整体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政府直接参与教育管理的行为减少,而改为一种间接的管理。也就是说,在有关政府教育角色的话语中,国家作为教育主办者的角色及功能被重新改写。国家往往借助于教育资格证书的管理、认可及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教育规划也就随之演变为教育市场向消费者(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设计。在此情形下,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学生便拥有了无限多样性与无限可能性的教育选择,赋予学生以无限连续的姿态尽可能享受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权利。其二,教育内容变得日趋丰富多彩。后现代时期,教育内容在市场压力的作用下表现出严重的分化与瓦解。个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呈现出非常明确的目标向度。为此,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不同的人生阶段,便须掌握不同程度的步入劳动市场所需要的社会化职业技能及实用知识。因此,终身学习也就自然成为个人成功生存的唯一通行证。

最后,以“终身学习”取代“终身教育”更易于发挥成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助于他们切实根据自己面对的生存环境,自己的发展目标而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终身学习概念自身所具有的极大的包容性与扩张性使得成人的学习更具针对性、灵活性与高效性。[7]

五、终身学习的实施途径

关于终身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学者从宏观上指出,要“改变传统的一次性学习教育理念,确立终生学习与教育的大教育理念”,因为“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往往把人的一生划分为接受教育期和职业活动期,或分为学习与工作两个阶段,认为教育是给人求职谋生的手段,在学校接受一次性学习、教育便可终身受用。这种一次性学习观就不适应今天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了,必须用终身学习的大教育取而代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不再把人的一生划分为阶段,而是强调始终如一,终生学习,学习贯穿人的整个一生;认为教育不只是给人求知谋生的手段,而且包括发展人的个性,完善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次学习教育不能终身受用,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发展”。因而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制度”,要做到“‘四个一’,即一个观念,一个体系,一个沟通、一个网络”。“第一,更新观念,营造有利于终身学习与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二,建立体系,搞清终身教育(含终身学习)系统的内在联系”;“第三,纵向沟通,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的作用。这可以概括为六句话:抓好起点,打好基础,扩大高等,狠抓继续,不忘老年,注意沟通”;“第四,横向结合,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网络”。[8]也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学习型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为此,大学教育应该“首先,从观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次,倡导‘自我导向’和‘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再次,创设积极的教育氛围”;“最后,转变教师的角色。……大学教师应由维持型教师转向创造型教师,由主导型教师转向指导型教师,由再现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9]

参考文献:

[1][4]吴遵民,谢海燕.当代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动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2,(3):31-36.

[2]万维维,赵云霞.终身学习与传统教育之比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115-116.

[3][6]吕西忠.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看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6-87.

[5][7]王保星.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国际成人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3,(9):68-71.

终身教育范文4

一、终身教育的概述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知识不断的发生变化和完善,我们必须接受新鲜知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终身教育的内容

1.均等的教育机会。首先,在经济、民主的要求下,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应运而生;其次,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活到老学到老,并且也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最后,机会均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2.终身教育是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以及学会生存为基础的。3.终生性。终身教育是利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同时还要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4.自我教育。教师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自我教育的时间、地点、课程以及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师终身教育的观念

(一)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与时展步伐相符的教育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与教师素质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较高的教师素质可以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相反如果教师的素质较低会抑制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师的终身教育目标

教师与学校要确立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且学校要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将教育系统的所有子系统利用起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构建教师终身教育的激励机制

如果教师要进修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应给与其支持,并且还要给予其一定的薪酬,这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要鼓励教师通过参加进修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让教师在评定职称取得胜利。

(四)教师教育的现代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在当前这个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终身教育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那就是终身学习。教师要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

三、教师终身教育体制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的阶段化影响了教师终身教育的顺利实现

我国将教师教育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入职前的培养;第二阶段,入职辅导;第三阶段,继续教育或者在职进修。学校会根据教师所处的阶段来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学校这种注重阶段性的培养与终身教育中的终身性相背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仍然利用较为落后的观念来制定教育模式。

(二)教师教育培养理念和定位阻碍了教师的终身发展

如果教师教育仅仅被分成几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就不利于教师向着全面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每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总而言之,不管是从培养理念,还是从定位这一角度来讲,教师教育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到教师的终身发展。

(三)教师注重专业本位,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发展

现阶段,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教师教育开始从职业化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

四、终身教育体制不断发展的对策

(一)确定终身教育的内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教师要认识终身教育的内涵,并且还要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本身得到了终身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以及为个体自身而服务。教师不应该仅仅接受一次性的教育,而是要将终身教育贯穿于其一身。所以教师要明确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国家立法要不断规范、保障教师的终身教育

国家应该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内容纳入到教育法规中,让每一位公民认识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其义务。教师作为公民,他们有义务去终身教育以及终身学习。同时国家还应该制定专业的法律法规,构建教师终身教育的机制,从而可以对教师的终身教育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确定教师终身教育实施的模式,促使教师的终身发展

教师教育应该将入职前的培养与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在教师入职之前,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要将此培养作为日后培养的基础。在入职之后的继续教育中,学校要推动教师的全面发展,将职后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然后将这些知识的意义充分发掘出来。

(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的师资队伍

在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制时,培养与培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通过不断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要注重对老师进行继续教育。第一,要不断拓宽继续教育师资的来源渠道,选聘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第二,培训教师必须具备资格证,第三,构建合理的竞争机制,采用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有助于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补充自己所缺乏的知识。

(五)建立调控以及监督评估体系,提高教师终身教育的质量

在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制时要将政府调控、社会参与、学校自主以及教师自愿的原则体现出来。其一,学校要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中心,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其二,要构建合理的、科学的教师终身教育评估机构,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其三,创建教师终身教育网络,便于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终身学习的具体信息。

终身教育范文5

一、问题缘由

1965年12月,“终身教育”理念由法国终身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在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及,自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理念得以传播和发展。2010年,主持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3]这既是终身教育理念以政策文件形式确立的表现,也是国家在新时代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可和重视,更是个人基于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对终身教育理念迫切呼唤的真实体现。至今50多年的演进历史,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终身教育理念,并使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不同领域得以贯彻。如:韩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演进及学习账户体系的开发,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的推进及学习化社会体系的构建,英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及产业大学的发展,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机制及发展策略等。查尔斯•赫梅尔(CharlesE.Hummel)谈到:“终身教育可以与哥白尼学说相提并论,其是教育史上最震撼的事件之一。”[4]足以看出,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是人类教育界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现象。此外,其还在经典著作《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出现,终身教育也就出现了。”[5]可见,在他看来,终身教育必须肩负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充分体现出其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终身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俱进。但是,就目前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我国社会实践而言,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打破系统的学校体系模式,侧重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而非学校内部体制下的教育,而综观当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终身教育理念在非学校环境下的贯彻与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是人人可学,但由于各方面情况,如地理位置,地区经济差异等,致使终身教育思想中人人皆学的需求没有完全得到释放。终身教育思想中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层面供应的学习服务是全面的;其二是个体对于终身教育内容的需求是多样的。当前社会对终身教育内容的认识过于狭隘,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这就导致社会层面的供应与个体广泛学习需求出现矛盾。目前,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终身教育理念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基于此,通过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当下终身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度,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二、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至今,被学界广泛认可的终身教育定义当数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他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到:“终身教育包含教育的多个领域、各项范围,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不断发展,也包括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6]目前而言,不同的学者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界定存在不同视角上的解读和诠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不是体系,而是建立体系的依据,这个依据贯穿体系的每个部分。”[7]孙世路教授谈到:“终身教育体系是适合于一切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的受全面教育的体系。”[8]持田荣一等将其定义为:“是教育权的保障,是专业和教养的配合,是扫除文盲的方式与道路。”[9]通过不同学者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解读和阐述,不难发现,其既有趋同之处,亦有各自不同的地方。在这里,主要探讨学者们对终身教育理念趋同的部分,把握其内涵的精髓和要义,深入探究终身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的真正价值,解读和诠释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为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之丰富,领域之宽广,构成之多样。在此,采用高志敏教授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要义的界定,即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原则;教育贯彻人的发展的一生;教育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教育必须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教育既作用于个人又作用于社会。[10]在此认识上,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化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入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以期达到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下重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目的和意义。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着眼于孔子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论述,可以把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归结为以下五个层面: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教育目标的价值性。

三、解读孔子终身教育思想

通过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与规律,明确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解读和剖析孔子终身教育思想。通过对孔子终身教育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明晰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而使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相衔接,彰显时代活力。1解读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全纳教育是全民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有效方式。[11]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全纳教育的根基,是每个个体不能回避的话题,与每个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孔子关于求学者论及到:“有教无类。”[12]即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无所差别。[13]可见,孔子对于求学者是没有特别的门槛限制,不论其年龄大小、出身背景、学识层次等的差异,都一律同等对待,这深刻表现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此外孔子还论及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4]即只要求学者情愿携带十余干肉作为入学之礼,其就会孜孜不倦的给予教导。放眼当今社会,孔子这一思想是教育对象全纳性的体现,同样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表达,对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而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社会各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面。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对象可界定为全体公民,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的基石,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解读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终身教育理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体学习内容范围的界定。教育内容包括众多领域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是个体必须面对的境遇,因此现代终身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个体融入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透视孔子终身教育内容,发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任在其中矣”。[15]也即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可以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勤思好问,足以达成仁的境界。此外,孔子还论及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6]强调学习广泛的知识,并用礼来规范、约束自身,就不至于离经叛道。具体教育内容而言,孔子论“文”、“行”、“忠”、“信”四教,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内容,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17]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对于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理所应当成为每个个体学习所践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当今社会最有力的生存技能。作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有效适应现代化日益多变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便捷渠道。3解读三———教育时间的终身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源于终身教育,贵在教育时间的终身性。从全球视阈看,伴随经济、文化及生态等多元发展,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对教育的终身性论述,其中虽然存在部分宿命论的神秘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正常规律,从中可以感知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构成了差异多样的教育内容。此外,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9]旨在从颜渊的学习行为来夸赞其进取不已,进一步从侧面展现了颜渊一生坚守终身教育思想,以终身教育观作为其自身不断前进的真理。从纵向角度来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观必然成为一个人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需要用终生去奉行。4解读四———教育活动的生活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终身性,即为教育与生活共存,教育与生活相互依赖,教育与生活和谐可持续发展。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生活共舞,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增添教育的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脱离学校教育的生活,是终身教育理念融入生活的体现,也是生活性学习延续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在生活领域的展现。由此可见,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既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链接主体的载体。转而,孔子是如何描述其终身教育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的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这是孔子经常告诫其弟子的话语体系之一,重在强调培养生活中的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人格魅力,突出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即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他也曾提及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2]其用自身形象来感叹即使五十岁,依然可以继续品味《周易》,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终身教育思想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完美体现。5解读五———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是人类学习的一种价值理念倾向与追求,不同的人持有迥然各异的价值性教育原则,这种价值性教育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累积构成,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性的问题。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价值性教育是人生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出身背景、社会层次、思想意识等不同,而在人生价值追求的路径即价值性教育上表现差异。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教育目的的价值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即为君子要按照所谓的义来修养自身的品质,并且严格按照礼来行事,表现出谦恭的姿态,凭借信来取得成功。这是君子为人之道的路径选择,也是个体之所以成为真正之人的价值所在。孔子还论及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4]通过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恭慎从事、安抚他人及安定百姓的目的与价值追求,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价值性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由基本的生理需求朝向满足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必要途径。

四、启示与展望

终身教育范文6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努力把终身教育纳入规范化渠道,并以终身教育的原则来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试图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终身教育大系统。制定终身教育的法规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理论为本国当今和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韩国则于八十年代初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并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把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中1976年内罗毕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建议提出:成人教育是包含在终身教育总体中的一部分;教育决不仅限于学校阶段,而应扩大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扩大到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国政府把成人教育看成推动终身教育进程的先导,高度重视成人教育,通过制定法律来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1976年,挪威在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础,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1982年韩国制定了社会(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会(成人)教育制度化。联邦德国1973年通过的教育计划把成人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的初、中、高等三种教育并列的第四种教育。许多国家为了保障成人教育的实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在入学条件上采取灵活的政策;带薪教育休假制度;经济援助;开设成人学分累计课程等。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开放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是各国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日本在1995年召开了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终身学习审议会”,会中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在职成人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日本的成人大学已经被纳入大学计划,一些高级中学还举办开放讲座,使高中向社区开放,发挥学校的文化中心作用。在美国,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学院被大力发展起来,其对成人的开放性达到了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的地步。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开放部,开展对“非传统型学生”的教育活动。英国也有开放大学和大学的成人教育部,提供成人教育。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大学通过公开讲座、成人教育中心、函授等形式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的机会。开发各种社会教育渠道多个国家有意识地把文化组织、社区组织、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部门纳入终身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和设施,使教育社会一体化。日本在1988年提出了“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的建议,发展社会教育团体,建立学习信息网,建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文化会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等各种科学文化设施都纳入教育的范畴。美国的监狱、工会、军队、医院等许多非教育性的机构也积极从事成人教育。许多公司也定期向员工提供培训。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上一篇廉洁故事

下一篇徘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