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生活范例6篇

徘徊生活

徘徊生活范文1

这流畅的教学行程,顺则顺矣,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追溯教学流程,在无障碍的自如运行间,似乎少了点课堂教学的起伏波澜,少了点自主学习的苦苦思考,少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茫然寻觅,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之喜。一切都紧紧拽在教师的手中。凝视罗老师的板书,关键词“徘徊”与“突围”赫然在目。赤壁的月光下,我们看到了苏轼“徘徊——突围”式的转身瞬间的心灵挣扎和豁然感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同样该追求“徘徊——突围”的教学过程?

纵观此课教学,课堂的切入点撇开了大众型的“情感”点而转向个性化的“月亮”,文本主旨探究则以弗罗伊德的“本我到超我”论代替人云亦云的苏轼从失意到旷达的精神轨迹,应该说,教师对《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设计很有想法,新颖别致,让入耳目一新。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找月亮,评月亮,最后教师月隐旨成,“东方既白”。但是这所谓的行云流水,其实正缺乏了课堂教学最富魅力的徘徊式的曲线之美。郑金洲教授就不赞成这种课堂的“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才是课堂的常态。”其实,高明的课堂是存有一种行云流水之美的,但是这种行云流水是常态下的,它不应该是直线型的到达,而应该呈现出曲线之状。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与郑金洲教授的观点依然吻合。不求顺流直下,但要百转千回。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真实的、渐进的、多层次的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让学生在教学场中有一种徘徊式的挣扎——思考,讨论,表述,争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到亮光打开小口,获得突围的,最后融进语文的大海。

赤壁的那一轮明月让苏轼完成了从本我到超我的一次突围。苏轼顿悟时的突围固然令人崇敬,苏轼挣扎中的徘徊则更让我们难忘。如此,思考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云流水绝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怎么行、怎么流。王国维先生认为,学问研究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给课堂一个“徘徊”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入乎其内”的痛与快乐,而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后的“出乎其外”会更贴近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活力。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更是文本内涵的主动建构者。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就需要设计出有“徘徊”感的问题,制造出一个适度的教学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积极思考去深入探究。教师课堂提问要有相适应的深度、难度、宽度,这个场就会有相应的内张力。作为年轻教师,罗老师该是个很有教学匠心的人,他摆脱了“乐——悲——喜”的情感文气,另辟蹊径,走进赤壁的溶溶月色。但遗憾的是,赤壁之月并没有完全照亮学生的学习心田,课堂呈现多是“学生找月——学生评月——教师析月”的水到渠成,学生多是在对教师博学广识的膜拜中被动接受,没有深度思考,没有质疑,缺乏讨论。究其原因就是教学问题欠缺“徘徊”质感。笔者不由忆起去年10月在无锡听课,主题是初中《记承天寺夜游》的同课异构,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苏子文中依然是美丽蒙咙的月夜。一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学生读读教师点点:一教师则是以“

徘徊生活范文2

也许有些好笑,我喜欢做梦,但又不喜欢梦,尤其是伤感的梦。我最喜欢的,就是坐在窗前,使劲想高兴的事,将自己逗乐!因为这样,我在梦中就不会不高兴了。这种方法,我不知是哪个“奇怪朋友”发明出来的,从没有灵验过,但我却始终相信,是对的!

我爱徘徊,因而,在梦中,也爱徘徊。

徘徊于房屋与街道之间,树林与小河之间,天空与大地之间,将自己压缩成土,成风,成空气,成世间一切对万物有用的东西。最终照样徘徊,徘徊于现实与过去之间。

常羡慕动画中的人物,长着一双翅膀,可以自由飞翔,去世间任何地方,站在任何土地之上,任何云朵之中。有时被一切所吸引,忍不住也想画一幅动画,过一把“动漫瘾“却画成了人马不像的怪物,也够罕见的了,不过长着一双翅膀,我照样喜欢,天哪!我也不知我这是在干什么!

虽然有了一双翅膀,却还是为了梦,最终的一个梦,一个能令自己高兴的梦,一个令自己徘徊于虚有与虚无之间的梦。

我爱读童话,曾把《格林童话》读了上万遍,我想你也是。其中,当一方遭遇不幸时,安全的那个人,便会在夜里做一个梦,梦中寻找的一些东西,救出了遇难人。白天,便同梦中一样去寻找,结果,果然和梦中的一模一样,那个人得救了,两人幸福的生活了许久。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也有同感,时常在梦中梦见一些东西,醒来后并不在意,但过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有天放学后,会突然觉得今天发生的事,好像在哪见过,在梦中!

这让我起了疑问,难道在夜晚梦见自己在飞中徘徊,白天就会实现吗?我不敢相信。但我期待着,期待着这一切的到来,就像小鸭期待着变成白天鹅一样。

徘徊生活范文3

我忘不了,忘不了老师的教导,忘不了同学的音容,忘不了母校的哺育。

老师,感谢您!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知识灌溉着祖国的花朵,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这些花儿。

同学们,感谢你们!当我孤独时,是你们给了我安慰,给了我快乐。当我遇到困难时,是你们给了我勇气。

徘徊生活范文4

双子星被人们想象成友爱的兄弟——卡斯托和普尔尤克斯,他们都是由六颗星组成的“六合星”,是长得很像的双胞胎。

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在求什么?求名利金钱者甚,但却不为我所赏识;求平安长寿者甚,但却不为我所动容;求健康快乐者甚,但却不为我所赞同。然而我现在也许正像那风筝,在主人与天空中徘徊,不知所措。

“天空、主人,此事两难全。生为风筝,注定徘徊于此。”这是你给的结尾,呵呵,是啊,我没给风筝选路,你也没有,不愧为我的双子星!没错,我们是影子。生活中有过相同的遭遇,会在某一时段做相同的事,悲伤时的我见到了你,仿佛遇到了积极时的我;冲动时的我见到了你,仿佛遇到了理智的我;疯狂时的我见到了你,仿佛遇到了平静的我。

徘徊生活范文5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③

为有源头活水来。④

今译:

半亩方塘像一面打开的明镜,

天光云影一起在其中游移浮动。

试问它为何那么清澄晶莹?

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

把流水源源不断地输送。

注释:

方塘:方形的池塘。鉴:镜子。

天光:天的青蓝色。云影:白云在水中的倒影。徘徊:指天光云影在水中飘动。

渠:它。指方塘。那得:哪得,怎么能。清如许:如许清。这样清澈。

活水:流动的新鲜的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读书之后的内心感受,以“半亩方塘”写方寸之心,寓感受和理趣于形象之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写景清丽,生动可爱。半亩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明镜,是说水清,池水清澈晶莹;天光云影倒映在水中,飘游流动,情态毕现,则水之清澈可想而知。“徘徊”一词描写动态,细微传神。这两句写青光闪烁、白云浮动、碧水荡漾之景,笔墨的重心在于表现池水的清澄,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作设问,引发人们对水清原因的关注。本来,小小池塘,若是一潭死水,是极易混浊枯竭的,可眼前的“半亩方塘”却是如此清澈晶莹。作者指出,这“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源头”,有“活水”源源不绝地流进池中,所以才会有这般面目。

徘徊生活范文6

时光一点点溜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我已虚度了十三个春秋,看着一分一秒溜走的时间,我再次叹息了。自古有多少庸人因为没能正确的把握时间而后悔终身,又有多少伟人因把握时间而万古流芳。时间是什么呢?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朱自清先生曾在《匆匆》里说过:“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有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是啊,寂寞的日子里,除了徘徊,除了匆匆,我们还能奢望什么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我们的光阴在飞速的流逝,既然是我们终是要走的,为何还要来到这个世界呢?

可能我还有些懵懂,还不懂多愁善感,感怀世事。但在我的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时间在流逝,生命在流逝!”每当我一听到这个声音,都会不战而栗。是啊,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既然已来到这世界上,就要好好的生活下去,如今的幸福生活,让我们还有什么奢求呢?

生命之船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乘风破浪,我们面对着无数的困难和艰辛,艰苦的奋斗着,只为有一天能“鲤鱼跃龙门”化身为龙。这难道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么?奋斗—受伤—奋斗—成功,这似乎是每个人的奋斗历程,但是,成功之后呢?许多人为了钱、权而在名利场上打滚,殊不知生命却在一点点的流逝。如此浪费时光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来到世界上难道只是奋斗么?

上一篇终身教育

下一篇阳光男孩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