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论文范例6篇

终身体育论文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1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又称增效作用,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学校体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科角度考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活动的基础。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单纯性的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和指导,而忽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其二,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是围绕培养终身体育、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当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设定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体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只局限于身体活动或体育设施等物质形态,而缺少体育文化层面的传播。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基地,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展示舞台,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的沃土。”虽然学校体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个教育阶段,但校园体育文化所传承的内在的价值理念、体育行为意识以及体育道德等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而具有独特意义的,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

3.2从家庭体育角度分析

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以获得运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健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则是家庭式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式体育教育。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仅靠学校体育是无法达到的,这更需要脱离学校体育之后的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接触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熏陶,为未成年人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督导。而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则是家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娱乐休闲和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这往往体现在日程生活当中,而这种日常生活式的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缩影。然而当前家庭体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孩子成才问题。“家庭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家庭体育的经济水平往往成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体育活动或选择何种体育项目上的影响因素,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往往选择公益性体育场所或耗资少的体育项目;其次,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或学习成绩,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时间花在课余辅导或才艺拓展上,这样的话,用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余暇时间就被占用,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往往忽略“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3.3从社会体育角度分析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的普及与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社会体育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体育的目的也逐渐得到转变,“社会体育的开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体育模式,而是扩展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总和体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现有的体育场地或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据国家体育局2013年对20—69岁健身人群的调查,预测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能达到1.5m2,但这一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16m2和日本的19m2,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健身人群对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公共体育场地或之间的矛盾,这让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我国在2013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在这些人群中,占47.3%的健身者认为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项目不是一类;然而从体育项目来看,健身走、跑步、篮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较大,排在所有项目的前四位。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一,健身人群所从事的健身项目比较简单;二,这些健身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或技术指导。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断定在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健身项目的技术指导,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员缺乏。

4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效应

4.1强化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人群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应当改革教学思路,落实学校体育的“三抓”教育,即中小学抓体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体育专项、大学抓好专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素养,注重技能与体育文化素养同步发展,同时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体育教育功能,形成一个能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并强化体育文化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继承;对健身人群应端正广大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灌输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围,丰富健身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2实现人才共享,强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健身指导和体育健身项目的普及

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而提高体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校占有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和交流,通过互助的形式,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组织体育活动,并对健身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项目普及;学校应该增加亲子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运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认识体育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使其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并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其次,家庭和社会人员可以进入学校,可将当前时尚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或民俗体育推广到校园体育当中,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增加学校体育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4.3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相关资源共享,满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天津,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天津经济社会与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天津的重要条件,是天津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前列,一个排头兵”重要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普遍潮流和中央要求

1.终身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后六十年所产生的新知识几乎超过了战前人类知识的总量。这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扩充的速度,致使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应运而生。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首先提出终身教育,1970年他又发表了著作《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思潮,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21世纪开始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选择。当前远程教育论文,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把对终身教育看作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终身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中国是一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距离发达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无论是其条件指标、结构指标,还是过程指标、目标指标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学习型个人成长指标中,15岁-64岁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年,而我国仅有8.7年。还比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人口分布指标中要求50%退休者要接受有组织的学习,而我国还仅有5%左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把用远程继续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途径选择。这说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更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二、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经验

我国东部上海、福建、北京等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运作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主要经验做法有:

1.以法律或政府文件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福建于2005出台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第一个终身教育地方立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列入上海市人大“十一五”立法规划。上海、北京、重庆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出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

2.成立相关领导机构。上海、北京都成立了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制定、统筹决策、指导督察等工作。上海市教委还组建终身教育处,对外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称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学习办”),负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管理,制订规划方案和统筹协调人财物等。

3. 组建相关业务指导和实施机构。如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上海电大,成立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终身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服务、评估和资源建设等。同时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区县终身学习实施体系。

3.将终身教育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如上海所有区县社区教育经费都达到人均2元的标准,有些区达人均4到6元远程教育论文,部分街道乡镇还配套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上海市教委逐步加大对终身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1500万,2007年、2008年每年增加1000万,主要用于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和示范研究项目等。除上述投入外,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和体育等部门也分别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各自的投入。

4.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如上海依托上海电视大学建设上海教育资源库,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市民学习平台。北京也依托北京电大建立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开通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

5.把探索“学分银行”作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突破点。上海、福建均在探索建设市民学习“学分银行”,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班卡”试点,促进高等教育学分认证与互认,实现成人高校、中等和高等教育、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

6.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指标评价。如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推进全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

三、天津终身教育需求

当前,天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居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天津有比较完善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大毛入学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0%、99%、96%和52%。天津于1965年普及小学教育,1993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2001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6年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应该说,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当前,天津终身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2006年全国人口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天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392万劳动者中还有73%的人不具大专水平,80余万农业劳动者中还有90%以上不具大专水平,而全市成人高等教育2006-2007年度在校生也不过10万人。此外,还有100多万老年人(天津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超过10%)、200万流动人口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解决。这几年天津教育快速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0年,但是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要求远程教育论文,天津的终身教育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近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四、对策建议

制约天津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制”;二是“平台”,其核心是“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一种强有力的终身教育模式,从体制和格局上对天津终身教育现状进行创新性的重大调整与改革,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终身教育。根据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天津实际情况,现提出天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是构建终身教育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由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终身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督察工作。市教委增设终身教育处,作为天津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机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和指导继续教育、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各区县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由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天津电大,组建成立“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和网络资源,对区县社区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对全市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探索;终身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各区县社区学院设立区县终身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本区域终身教育项目的实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是构建终身教育的实施体系。在区县层面,在整合本区县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推广组建新型社区学院,面向本区域举办正规非正规、学历非学历教育,组织、统筹、指导区域内各层面开展终身教育,作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在街道,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建立社区学校,充分共享市民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文化教育资源。在乡镇,乡镇成人学校逐步延伸出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的功能。在居民小区层面,设社区学校分校及学习点。

四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平台。落实天津市科教兴市行动计划,依托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和天津市远程教育中心远程教育论文,实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统筹建设本市终身教育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终身学习各类资源和管理、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推广“天津市数字化学习超市与学习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每个区县创办30-40个社区和村镇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

五是构建终身教育法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修订天津市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推进终身学习法制建设。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支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天津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整合本市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探索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等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六是构建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投入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稳定投入。由市、区县财政分别安排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人均额度要实现逐年增长,从2008年每人每年1元,逐年递增1元,到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5元,纳入教育经费基数。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一般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各级财政对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教育、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终身教育,鼓励家庭和个人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投入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克明.促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美]迈克尔·穆尔.格雷格·基尔斯利著.王一兵译.远程教育系统观[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终身体育;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一、国外终身体育发展概述

终身体育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已引起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世界上较早研究终身体育的是前苏联和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68年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A.V.克诺布柯夫等人提出从0岁到100岁锻炼身体的观点。1970年日本的早川太芳、古井、前川峰雄等人在学术刊物上提出了终身体育,发表了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目标、实施方案等内容的文章。早川认为,终身体育是“从幼儿到高龄阶段的生涯中所进行的体育”,其目标是“发展和发挥人的新的能力和个性”。古井从论述社会体育的角度涉及了终身体育的概念问题,即社会体育如果不是终身持续进行,就会丧失意义。

笔者认为,不如把社会体育称为终身体育更加确切。就是说,体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时期或青少年时期,而是在整个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之后,日本都市化、人口老年化进一步加剧,国民余暇时间进一步增多,日本政府于1989年发表《关于面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措施》。它把让所有国民能够在一生中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目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发展终身体育的目标,提出了以进一步完善国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条件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

法国为培养和配备体育指导员,于1966年在全国开设了20多所“体育运动地区中心”,1984年颁布了《职业继续教育改革法》,这对法国实施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会议,曾以“从终身教育所看到的关于青少年教育中的体育运动的作用”为主题进行了讨论;紧接着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体育运动国际》,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1989年为止,有80多个国家公布了自己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终身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已对世界体育发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英国于1982年和1983年分别制订了“大众体育10年振兴计划”与“青少年锻炼战略开发计划”,1988年又公布了“面向90年代的体育运动5年规划”等一系列以增进国民体质为目标的终身体育方针、政策。

二、国内终身体育发展概述

关于终身体育的思想,在我国其实早已有之。马约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终身体育家。对于终身体育,马先生曾谈到:“我在体育的普及中,特别强调一种精神,强调奋斗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精神”,体现了他提倡终身体育的执著之情。如今在马约翰先生从事了50多年体育工作的清华大学,“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已成为广大师生积极锻炼身体的动力和目标。我国对终身体育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是北京体育大学的王则珊教授。王先生在我国最早提倡终身体育思想,进行终身体育的理论研究,并身体力行,长年坚持体育学习、研究和锻炼。从1987年开始,王则珊教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终身体育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如:“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对终身体育的探讨”、《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群众体育学》《健身健美健心王则珊体育论文选》《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等等。在这些关于终身体育研究的论文与专著中,王先生最先提出了终身体育概念,深刻论述了终身体育产生的背景、依据、意义、终身体育的基本途径等核心问题,所提出的“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坚持进行养

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心环节”“坚持终身体育必须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科学健身方案”“终身体育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建立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终身体育体系”等观点,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对推动我国终身体育的研究有非常广泛的积极影响,对指导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内容的群众体育与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自然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爱好、形成习惯”的体育课出现,高校“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用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大为盛行,发展“自我指导锻炼能力”的教学也受到人们的推崇,重视“自我设计、监督与评价、自我组织与管理,自我运用体育环境与条件等多种终身体育能力”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1990年王则珊教授主编出版了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群众体育学》,其中以专门篇章论述了“终生体育”,对倡导终身体育思想以及运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在我国体育教材中是不多见的;王则珊先生1993年在北京体育大学招收了第一批体育理论访问学者,并组织这批学者分担终身体育的系列研究课题,分别从体育理论、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撰写了终身体育的学术论文,共同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终身体育专著――《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这本书的出版对我国即将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终身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5年后,国内对群众体育、终身体育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5年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作为重点”。以此为标志,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重视群众体育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迅猛发展,就是体育工作重心有所转移的具体体现。由于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终身体育在中国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作用、贡献等问题被广泛探讨。

总之:综合国内外的情况,可以看出,终身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萌芽期(20世纪60-70年代初):终身体育孕育于终身教育中并从中脱胎而出,为学校体育改革增添了活力;(2)生长期(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自终身体育萌芽出现后,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同学派的人士对此各抒己见,纷纷进行研讨,并出版了专著,发表了大量的文献,这对终身体育理论确立以及对学校体育的改革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壮大期(20世纪80―90年代初):许多国家结合本国国情,运用终身体育原理,对现行的体育体制、目标、内容、方法、管理及其远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实验与改革,逐步从理论研究化为具体实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4)迅速发展期(1995年后),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发,我国对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研究和实验改革,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互动关系和规律的研究,不同年龄人的健身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国民体质监测的研究与实施,等等,各种研究与实践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有力地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总的来看,终身体育将朝着“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终身体育网络体系,最终达到国民身心强健的目的。为此,要立足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学校体育实际,提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终身体育发展模式构想:(1)更新观念,树立大众参与的意识;(2)走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道路,依托社会,扩大开放,齐抓共管;(3)加强终身体育立法,建立终身体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墨鸿科.实施个性化培养是高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要途径.中国学校体育,1997,(6):60.

[2]中国学校体育赴日考察组.日本学校体育的几个特征.中国学校体育,1994,(1):72.

[3]团琢磨,宋荣芬译.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介绍.中国学校体育,1991,(1):68-69.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兴趣;培养方略;中职生

前言

体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担负培养学生树立终身意识的责任。教育部在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本研究通过总结现阶段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力图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而探索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使中职生在大校阶段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终身体育思想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多年的中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前提之一是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确实让学生喜欢你。事实证明,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并不一定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就可以的,而是懂得关爱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判断标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体育运动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一起训练、交流探讨,同甘共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师生角色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会“教”而不会引导,即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发展漠不关心。学生具有鲜活的个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还是高高在上地进行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只能是压抑。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之余能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才有保证。

2.培养中职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兴趣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使中职生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否则,中职生很难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锻炼中。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查了解中职生的兴趣所在,并进一步在中职生兴趣基础上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开展体育小竞赛、组织体育小游戏等。因为这些体育活动和中职生的兴趣相一致,因此,中职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快乐。此外,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中职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地以及体育设施,只有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才有利于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鼓励和监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采取各种手段提高中职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还要构建完善的体育锻炼评价体系,正确评价中职生体育锻炼行为,为中职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供重要条件。

3.注重理论教育的引导作用

体育理论课是向中职生传授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体育理论学习,学生可了解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养生保健常识、世界体育科技发展、全民健身及大学体育动态等知识,学习获得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以及学习体育欣赏和评价的方法。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培养体育能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体育理论和实际锻炼相结合,才能使体育锻炼更加科学,掌握技术、技能才能越快,体育素养才能越高。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但是,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偏重于身体活动,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体育的理论部分不仅占教材比重小、教学时数少,而且内容偏于目的、任务、原则、意义等纯概念的知识,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其实用价值不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当前中职生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

4.不断完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在校内建立中职生体育俱乐部,如乒乓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健美俱乐部,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管理,培养中职生参与管理的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体育教学要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担负着培养全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责任,要以终身体育思想审视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建立长远的教育目标,以及符合中职生需求和时代要求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构建适合2l世纪的体育新体系。要全面培养中职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认清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使中职体育教学体系更加合理完善。

5.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偏向技能教学,要注重体育文化传授,并将文化理论和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中职生欣赏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技巧相结合的运动美,让其领悟体育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让中职生学会欣赏谦虚自信、尊重、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等体育精神。大力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是通过经常举办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趣味比赛等,提高中职生参与度,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二是通过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转播以及开展体育人物大讲堂等活动,来搭建校园体育文化平台,并以校园广播、海报、网络等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作用,激发中职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最终形成一种自发的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0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5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 education

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和推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高低。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论文的研究需要,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中国期刊网等途径,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25篇,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为本文的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2.逻辑分析法

运用科学逻辑原理对阅读的资料及观察的表象归纳分析。

二、终身体育的内涵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出生到死亡,在整个生命中一直不断地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狭义的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或者说终身体育,“是指一个终生都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

三、终身体育的基本特征

1.终身性

终身体育的最大特征是它突破了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的框架,把体育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事。一个人即使受了大学体育教育也只是“终身体育”的一个入门期或一个过程,也只能获得整个一生所需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一部分。何况决大多数人只受过义务教育。所以终身体育者把体育看做是连续的过程。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2.实用性

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人们可以通过终身体育来完善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表明终身体育是以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体育活动方式。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怎样对自己有益就怎样学。总之,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四、大学生终身体育的作用

从现实作用看,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觉自愿,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自我锻炼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为终身健身打好坚实的基础。从长远作用讲: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其一生中始终接受终身体育教育,在健身意识的支配下,坚持进行健身活动,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使自己能健康、愉快、顺利地生活和工作,以旺盛的精力为社会、为祖国多作贡献。

五、结论

终身体育论文范文6

摘 要 学校体育是人一生中接受体育教育的启蒙时期,也是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教学方法又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是当下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本文通过分析终身体育理念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发现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力图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 终身体育 体育教学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和完成。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为完成教学任务,实施一系列方法、措施,因此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

教W活动的完成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支持,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措施,是教学论中一个重要范畴,是教学活动的方法论基础。它的有效性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一、中学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

对于终身体育的概念的界定,我国著名体育学者陈琦曾经做过以下概括:“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这一概念既阐明了终身体育的含义,同时也说明了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二)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终身体育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是体育教育的第一步,是人们学习体育知识实践体育锻炼的起点,在整个体育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重要时期。终身体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一切的基础。

2.学生时期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最佳时期。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场地和器材以及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等支持,有利于学生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体育教师在此阶段的教育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学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意义

终身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体育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感兴趣并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养成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多数人在成年后坚持体育锻炼都是因为在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因此将终身体育加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中意义深远。

终身体育的地位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为体育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是学校体育的指导,而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实施过程中的手段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意志力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观念。目前我国中学生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体育课程中会表现的比较被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坚持参加社会体育活动,而且还会制约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

(二)中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既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还要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要。然而在中学期间,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心理压力,忽略了体育锻炼。此外,我国绝大多数中学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体育课占课现象严重。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也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终身体育理念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日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将教学重点,从教学大纲中以竞技为主要内容转到以健身、娱乐、保健等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锻炼自己,并养成习惯。

(二)加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教学

中国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但是当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真正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不多。这反映了学校体育教学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在校期间没能真正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从体育教学应注重适应性强、易开展、锻炼价值高等特点,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两门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改善教学观念和方法,将终身体育意识渗透到每一个体育教学环节中,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体会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由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入,体育教学更应坚持技术教学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关键阶段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秉得,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22.

[2] 高菲菲.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14-16.

[3] 赵日萍.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1:23-25

[4] 赵伟.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7:55-56

[5] 熊景辉.终身体育视阈下长沙市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