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研工作计划范例6篇

审计调研工作计划

审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政府环境审计;审计计划管理;环境审计计划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环境审计的历史比较悠久。美国开政府环境审计之先河, 1981年美国审计总署在对新泽西含毒废料进行审计后,在审计报告中作出了“实施计划的基金使用不当”的结论。1989年加拿大审计长丹尼斯.德萨特斯在IAA全体大会上专门就环境审计作了发言,而后其他国家和组织也对政府环境审计做出了相应地规定。1995年9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提出了政府审计应在环境保护中起的作用,以及政府环境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国外并没有对环境审计计划管理进行专门的论述和研究,对于环境审计计划的管理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执行。欧盟环境管理和审计计划(EMAS)要求所有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国必须履行环境立法所规定的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绩效。必须先在各机构内进行初步的环境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和相关的环境政策,建立相应的环境计划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涉及到整个过程。根据审计调查结果,确定环境目标,修改环境计划。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环境审计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刘长翠在其专著《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对1994年至2004年有关环境审计的文章做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环境审计研究的文章主要表现为环境审计理论(如定义、本质、对象、范围、主体等)研究与结合(指环境审计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共占样本总量的79%。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环境政策审计;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法规审计。

尽管我国审计署在已公布的十一五期间审计规划中强调要加强对审计计划管理的研究,但目前研究还刚刚起步。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5)环境审计计划管理是把审计计划作为管理手段,通过审计计划的指导作用实现环境审计管理目标的活动,包括总体和具体审计计划两个层次。由于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项目的开展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参与,如何整合有限的审计资源以达到审计效率最大化,这就需要加强环境审计的管理,而环境审计管理的关键则是加强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因此,通过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可以消除环境审计活动的盲目性,以及审计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的现象。

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部门

张龙平(2006)研究认为我国没有专门设置计划管理部门,难以发挥主导“龙头”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审计项目计划都是由各业务部门提出立项建议,办公厅或办公室简单汇总后,审计机关领导审定下达。各业务部门集计划管理与具体实施于一身,根本不能保证时间充裕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立项计划。

从宏观上看,无论是审计部门还是环保部门,它们都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环境审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现行的《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具有审查环境管理的权利,但其中的表述过于含糊,很容易造成审计职责与环保部门职责之间的混淆不清。另外,在我国,由于审计机关和环保部门是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因此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时容易形成交叉,这样不仅不利于环境审计计划的制定,而且互相推诿,很难充分利用资源,更谈不上实行科学的计划管理。

(二)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不科学

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前调查不够

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对于制定科学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至关重要。科学地确定政府环境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是保证政府环境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提高政府环境审计质量和效果的前提。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始于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而具有前瞻性和指向性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必须以充分调查研究为基础,建立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之上,足见调查对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重要性。

2.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当今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非线性化和动态化是计划方式不可回避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动态化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政府短期环境审计计划的波动上,更体现在政府中长期环境审计计划的发展趋势上。在政府环境审计实际过程中,由于政府环境审计计划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有所差别,因此在制定政府环境审计计划时,还必须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比较历年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编制的科学性。

(三)政府环境审计中长期计划,协调性和稳定性不够

编制政府环境审计中长期计划,是促进政府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长期的计划,就等于没有长远的发展方向,工作就会随意或盲目;有了长期计划,可以明确发展方向,提高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预见性,合理地安排各个阶段的重大任务,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促使审计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发展。

(四)缺乏健全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考核制度

一个科学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必须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实现计划目标,而对计划执行状况的检查,可以掌握各地方、各单位执行计划的实际情况,促进计划的贯彻落实,既可以及时发现计划与现实的差异问题,从而及时地修改或调整计划;还可以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地发挥计划管理的作用。

三、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的改进

(一)成立专门的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管理部门

政府审计计划的管理在相关的办公室或其他职能部门中制订执行,会造成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而通过人力计划部门进行专门的审计计划管理,可以减少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随意性。因此,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管理可以单独设置计划管理部门,然后在计划管理部门内设置相关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科室来进行。在国外,无论是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都非常重视审计计划管理,通过不断完善审计准则、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部署充裕的审计资源、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以持续提升审计计划的效率和效果。

(二)引进PDCA管理模式

PDCA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所谓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审计计划管理的步骤和方法见表1。

(三)建立政府环境审计计划评价指标

政府环境审计计划执行情况的好坏,需要通过政府环境审计计划的评价来考核,对环境审计计划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加强和改进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实现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指标

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表现为环境审计计划编制是否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效整合环境审计资源,统筹兼顾。对环境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环境审计工作日使用率。环境审计工作日使用率=实际有效环境审计工作日/计划环境审计工作日×100%。该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实际有效环境审计工作日与计划环境审计工作日的差异率情况,如该指标等于1或接近1,说明计划制定的工作日安排比较合适;如果差异比较大,则需要考虑调整该指标。

(2)环境审计计划力量投入率。 环境审计计划力量投入率=实际环境审计计划人力资源数/计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数×100%。该指标越小,说明富余的环境审计力量越大,上级有关部门可据此了解下级环境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状况,便于合理安排环境审计计划资源。

2.环境审计计划的及时性评价

考核环境审计计划的及时性包括计划的编制、调整、执行三个环节,可以从整体的环境审计计划和具体环境审计项目计划来进行,通过对比实际与计划规定的差异及时作出判断,并考虑是否需要修改。

3.环境审计计划的质量和效果评价指标

(1)环境审计计划完成率。 环境审计计划完成率=环境审计实际完成任务/环境审计计划任务×100%。该指标用来考核环境审计计划的落实情况,如果该指标等于或接近1,说明环境审计计划落实比较好,如果差异比较大,则说明环境审计计划落实比较差,应该适当加以调整。

(2)环境审计建议采纳率。环境审计建议采纳率=环境审计建议被采纳条款/环境审计提出建议条款。 该指标用来考核环境审计计划制定后,在落实环境审计过程中被采纳情况的好坏,该指标越大,说明环境审计计划的制定比较接近环境审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 2004,2:19-25.

[2] 刘方.欧盟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J].环境经济杂志, 2004,12:59-60.

[3] 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J].审计研究,2002,6:23-24.

[4]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A].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2-14.

[5]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我国环境审计管理研究.浙江审计, 2005,6:22-25.

[6] 张龙平,李璐.试论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改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88-91.

审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2

一、加强可行性研究,提高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在审计工作中,由于缺乏对客观情况的科学分析判断从而导致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审计项目实施往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审计效果相差甚远,事倍功半。因此,有必要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可行性研究,使得项目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笔者认为,审计项目计划可行性研究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安排;二是根据审计调查被审计单位情况,通过搜集、研究成本信息,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机构意见等方式,在审计调查后摸清情况的前提下,对各计划项目直接成本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三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并进行费用的成本估算;四是进行社会评价和经济综合分析;五是对上述可行性研究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二、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网络计划技术是通过网络图的制作,进行计划的优化,通过其关键线路,实现管理者对项目的进度控制。掌握了网络计划,就增强了项目管理的手段,抓住了关键工作,就掌握了项目进展命脉,向关键线路要时间,向非关键线路要节约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根据审前调查情况、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分解各项工作,力争使得各项工作能够用时间和预算经费货币量化,根据各项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合理、科学绘制出该审计项目的网络图,根据网络图将工作量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位审计人员,确定项目关键线路,制定进度计划。确定出各审计事项如现场取证、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中期汇报、业务会议、分析证据和底稿、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对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同时测算出项目开支预算经费。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根据网络图确定的各审计事项及进度计划,整合审计资源,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合理安排审计人员分工,将各审计事项任务细分到人,明确责任,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专业型人才或熟悉精通的人员来完成,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审计人员的才智,保证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最优化。若该审计项目部分任务无专业人才的,在条件和成本的允许下,可以实行从其它专业部门聘请专家,或者调配审计机关内部其他专业部门的人员,实现业务人员的统筹调用,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二是根据网络图确定的工作任务以及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安排,使每位审计人员能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工作,在什么时候做,需要在多长的时间里完成,避免审计力量调度不当导致少数人承担的审计任务完成不了或者少数人没事干等情况,同时也避免重复劳动,浪费人力资源。三是根据网络图确定的关键线路,能让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计划图可以准确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通过关键线路上的审计事项,把握工作重点,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三、重视对完工项目的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升项目质量。

审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3

七、八月份:暑期生活。九月份:1、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2、新会员入会,调整工会小组。3、参加市教育工会“爱祖国、爱教育”大型歌会。十月份:1、庆祝老年节。2、参加市教育工会职工三字二话(画)比赛。3、青蓝工程教学活动。十一月份:1、女子健美操队训练。2、编印《教工之声报》。十二月份:1、教工拔河比赛。2、迎接市教育工会教代会评估。3、年终总结。



六、财政审计,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实行中央本级支出审计与转移支付审计并重,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注重整体性,对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作出评价;注重效益性,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宏观性,对一些涉及宏观政策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注重建设性,对关系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进一步加强中央本级支出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管理。

——深化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加强对与一级预算关系密切的重点

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控,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和分析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促进加强和改进管理,揭露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使一级单位预算管理基本达到规范,

二、三级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

——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探索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

——以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目标,强化中央转移支付审计。统筹安排各专业审计力量,采取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扩大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监督覆盖面,重点检查涉及执行国家宏观政策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促进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注意从完善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效益审计为主,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组织开展对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科学决策、规范管理。

——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审计,加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或区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模式。

——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审计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新农村建设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从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入手,重点检查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揭露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以效益审计为主要方式,以促进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完整、规范管理为目标,掌握社保资金总体状况,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加强科技、教育、医疗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改进税收审计,更多地采取专项审计调查方式,揭露和反映国税征管和海关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征管体制改革,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腐败问题。



七、金融审计,继续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审计思路和方法,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以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为重点,揭露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关注商业贿赂案件线索,从政策、制度和监管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规范管理,依法经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对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力度。

——改进金融审计方式,以总行(公司)为龙头,加大对基层分支机构的审计力度,促进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规范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公证业务的管理,提高审计公证质量,加强国外贷援款项目执行和效益情况的监督,促进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

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审计,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揭露问题,促进整改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

——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特别是损益的真实性,严肃查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关注营销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治理商业贿赂。

——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检查重大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增强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

——关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分析和评价企业资产的质量状况和保值增值情况,揭露国有资产流失及侵害职工利益的问题。



九、经济责任审计,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协调指导,不断深化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探索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法规建设,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

十、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认真学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配合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修订、制定工作,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落实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质量控制需要,结合修订后的审计法,修订、完善各项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吸取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十

一、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到2012年,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密切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十

二、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审计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人才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控制规模、增强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继续坚持以竞争上岗和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完善审计系统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

——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要求,继续探索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加强教育培训,以审计人员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体系。

——五年内,将全国审计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地市级和县级“一把手”轮训一遍。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建立健全保持共产PARTY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建设文明和谐的审计机关。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廉政规定,进一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强化对审计权力行使和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节约利用资源。按照国家离退休工作方针政策,做好老干部工作。

十

三、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大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金审工程二期和三期建设,完成全国审计信息网络中心、数据中心、中央和省级审计机关网络互联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

——推广完善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应用系统,逐步开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部门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加强计算机审计方法和规范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标准。

——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效率和质量。

十

四、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

——建立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体制,对审计项目计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有效整合、利用审计资源,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搞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探索实行滚动项目计划。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

——完善审计业务经费零基预算法,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机关资金使用效益,在建设节约型机关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审计工作。

——探索审计项目招标和合同制管理,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依法审计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署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导的主动性;提高审计报刊质量,办好审计网站,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系统内和系统外、国内和国外的影响。

——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建设,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科研与调研相结合,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审计科研工作为审计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和建设性。——加强审计学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建设,规范社团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掌握国际审计动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国外先进审计技术的引进,充分利用国外审计资源,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高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十

五、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的指导。

——指导地方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地方党政工作中心开展审计工作,使之更好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服务。

——建立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帮助地方审计机关及时了解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和审计工作发展全局,明确审计工作发展思路和重点。

——实行署领导分片联系点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中的好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协调指导,推动地方开展审计质量检查,促进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做好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

——加强计划指导,促进整合审计力量。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年度审计重点参考意见;按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安排和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按照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改进和加强审计业务授权管理。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年度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等方式,研究专业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层次和水平。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并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

——建立审计署与省级审计机关人员交流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省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到审计署工作或参加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同时从署机关和派出机构选派骨干到地方审计机关任职或参加地方的审计项目,促进沟通情况,加强交流,提高水平,锻炼干部。

——加强审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省级审计机关要及时向审计署报送业务综合报告;审计署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加强总体规划和应用指导,推动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机关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情况的调研,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审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体育设施项目;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56-03

[作者简介]胡伟(1980-),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所谓审计(Audit),是由专门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审查企事业单位、国家政府机关的财务、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据此评价经济责任,从而实现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宏观调控、提高经济效益及维护财经法纪的目的。审计的实现步骤如下:对资料进行证据搜集与分析评估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对资料与公认准则间的相关性作出结论编写报告。在任何审计活动中,都涉及审计主、客体及审计委托人。其中,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方,是审计的第一关系人,包括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通常要求其具有独立性及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审计客体是审计行为的接受方,是审计的第二关系人,包括受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方,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方;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是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个人,是审计的第三关系人,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业主。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审计的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对策。

一、做好审计前的筹划工作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前,筹划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整项审计工作的效率。其中,筹划指的是制定计划及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而做准备,即在筹划阶段,需要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审计依据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审计中,主要依据《审计法》《体育法》《建筑法》《招标法》《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意见》《全面健身工程管理办法》《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二)审前调查

在审计前的调查阶段,通常要从项目建议审批、可行性研究、概预算、方案设计、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及投用等角度对体育设施项目设立单、多项联系的总概念。合同是工程结算的主线,审计人员务必严审承包合同,注意在合同中,无论采用工料单价法或是综合单价法,都应包含材料备存款、进度付款、竣工决算、索赔及保证金给付等,且要求付款额度、时机及依据的结算线条清晰。若条件允许,建议在审前调查阶段了解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工程的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其中涉及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等。

(三)制定工作方案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审计中,应按下列要求制定工作方案:一是突出建设项目审计、体育事业审计;二是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力量安排合理;三是倘若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则可按分项目实施、统一协调的要求进行审计,具体分成前期准备、建设实施及竣工投用阶段。目前,体育场馆在建成后的保值、增值及经营管理是场馆业主或政府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此,一些体育场馆外聘专业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一些体育场馆采取独立经营模式,并妥善解决了生存与发展、良性运营等问题,且随着体育场馆运营理念的日渐成熟,体育场馆的业主和投资人越来越关注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等,这对推动体育场馆建设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紧抓审计工作的重点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中,应坚持“照顾一般、突出重点”的原则,其中“突出重点”的内容包括下列方面:

(一)审计职能部门的履职与建章立制

对于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能部门,审计工作重点应是审查项目建设单位、职能部门是否按规定建立内控及其他管理制度,审查职责的明确程度、责任的落实情况等。例如,在风险分析测试时,审查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管理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其中,项目经理责任制是顺利推进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保证,需要重点审查;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涉及项目管理目标、工期与质量目标规划、风险预测、安全目标规划、环保与文明施工规划等,审计人员除了审查上述内容外,还需审查施工预算、成本目标规划的合理性,注意在审查实施规划时,工作的内容既要包括安全、质量、进度及组织计划,又要涉及资源供应计划与人、机、料的实际供应和使用的差异、施工顺序。

(二)审计履行建设程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中,要求全面审查施工项目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规划与施工许可文件、消防与环保批准文件、设计图纸审核文件等是否有效、齐全;认真审查施工项目招投标程序(如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监理等)及结果是否有效、合法;重点审查施工项目是否是“三边工程”(边审批、边设计、边建设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是否是在申请《施工许可证》前开工,是否存在企事业单位和体育主管单位强行垄断等现象。

(三)审计概预算的编制与调整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概预算时,首先,要求重点审查施工项目概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编制的依据是否时效、准确、充分,编制的方法、标准、定额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编制的单位是否具备资质;其次,要求审查设计变更内容的合法性及手续是否完善;第三,对于单项工程的投资调整、建设内容的变更,要求审查其报批程序是否合规;第四,深入分析施工项目出现“超规模、超标准、超计划”的原因,并依法进行处罚。

(四)审计经济合同的签署、调整及履行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经济合同时,首先,要求审查施工项目经济合同的合法性;其次,查合同的内容及双方权、责、利的约定条款是否清晰;第三,审查合同内容是否按规定履行到位。在签署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经济合同时,通常采用制式合同范本,因此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责任的划分是否明确,倘若存在较大的弹性,便会在出现纠纷时缺乏界定依据。在审计中,如若发现类似的重大索赔,建议移交至相关部门,由其追求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对于大型的体育设施项目,其要求具备高资质的单位参与设计和施工,则建议采取同国际惯例接轨的总承包。但国内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则要求审查施工项目勘察、采购、设计及施工承包单位的资质及实力。

(五)审计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效益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时,首先,要求审查施工项目建设资金的到位数额是否足额,审查预算支出是否合规,审查配套资金的拨付是否与建设程序及进度同步;其次,要求审查建设资金的使用是否存在侵占、转移、滞留及挪用等问题,是否存在超概预算的现象或变更设计使工程规模扩大等;第三,深入分析建设资金的效益。

(六)审计建设成本的归集、核算及报表

依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施工项目投资由建设投资、流动资产投资组成。其中,建设投资涉及建筑安装工程费、机具设备的采购费、工程建设的其他费、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及建设期利息等内容。为此,要求审查工程成本归集的正确性、合法性,核算账务处理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是否相符,核算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及工程款结算、往来款项的合法性。

(七)审计参建方费用与竣工决算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参建方费用与竣工决算时,要求重点审查相关单位是否按规定收取设计费、监理费及施工费,审查在施工阶段是否存在非法转包的行为,审查是否按合同约定结算工程价款,审查是否存在虚报冒领、高估冒算工程款及偷工减料等现象,审查施工项目质量的检查、验收是否合规,审查施工项目决算报表、说明及竣工编制依据是否真实、合法,审查竣工资料档案的归集管理是否完整、真、正确及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审查移交手续的办理是否合规,并对体育设施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三、案例分析

XX高校体育馆建设面积是25600m2,地上一层、地下两层。该工程采用门式钢架结构,施工工期513d,总投资额15851万元。鉴于该工程的工期长、规模大且建设过程复杂,则审计部门在综合分析审计力量、环境及项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全程跟踪审计模式,并实行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的方式。

(一)确定审计目的

在本次跟踪审计中,审计的目的是全程进行有效、主动的跟踪审计,以规范建设行为;依据现行的法规章程,并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维护业主的经济权益,保证建设资金合理使用;及时向业主反馈审计结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为了高效开展体育馆建设的审计工作及使跟踪审计的监督效力得以充分发挥,高校审计部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流程,以使审计工作实现制度化,详见图1。

结合图1,在总包方提出申请后,由审计部门在内控制度下实施审计计划,从而保证了体育馆项目的顺利建成。

(三)前移审计关口

施工项目建设前期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力达到75%~100%,其中设计阶段的影响力达25%~75%,则本次审计的工作重点便是对设计阶段的审计,具体涉及计划招标流程、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营业执照及法人证书等,同时包括设计责任制与设计质量档案的建立、设计监理制与限额设计制的实施、图纸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等,注意杜绝任何暂定设计。

(四)协调好跟踪审计主体的工作

在本次跟踪审计中,参与主体包括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社会中介审计机构,为了保证跟踪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划定参与主体的职责范围尤其关键。高校审计部门负责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扮演组织协调者的角色,同时评价中介结构的工作;社会中介机构负责行使审计职能,具体涉及前两章节谈及的内容,期间接受高校审计部门的监控。

(五)审计实践面临的问题

结合本次审计实践可知,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跟踪审计中,因缺乏良好的审计环境而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则要求审计单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与建设单位达成共识。另外,审计范围、内容及对象都仍受到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且在跟踪审计中,多审计主体参与往往容易在职责划分上产生混乱,从而使审计风险变大。因此,在跟踪审计的尝试中,应树立一定的风险控制意识,并建立综合预防、监督、服务等功能的现代跟踪审计体制。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理念日渐步入成熟阶段,而项目建设也正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在这一背景下,相关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容易,但需要解决的难题仍很多,因此要求在完善审计依据、优化审计流程、革新审计模式及培养审计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其中从建设项目的客观实际出发划分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时洪举.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6(3):122、124.

[2]崔志华等.南京青奥场馆规划建设及赛后利用问题探析[J]. 建筑与文化,2016(9):126-128.

审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5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范围、程序及所需资料

(一)审计范围科研项目一般包括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其中经费来源性质属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属于纵向项目,经费来源性质属于社会资金,属于横向项目。由于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众多,而审计力量有限,无法实施全面审计,因此,高校应按重要性原则将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学校重点关注的科研项目纳入全过程跟踪审计范围。其中,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等纵向科研项目及一定金额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纳入全过程跟踪审计范围的横向科研项目金额标准按高校自身管理需要确定。

(二)审计的主要程序 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程序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为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过程控制作用,在实施跟踪审计阶段,对发现的一般性问题,需要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出具书面审计意见或建议,要求其自行改正;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分管校领导报告的同时通报科研、财务等管理部门,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科研项目的高效、有序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具体程序如下:

(三)审计所需的主要资料 审计所需资料应要求项目负责人及所在二级单位在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分别报送。立项阶段资料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任务书及审批文件、项目组成员构成及分工情况、项目预算书(含预算调整资料),项目立项相关各类合同(协议)、学校及项目组制订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办法;实施阶段资料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如大宗物资、服务采购招标资料,固定资产清单,大额资金支出情况说明,为完成科研项目所签订的测试加工费、物资采购等关联合同、项目执行期财务报表(季度、半年度、年度)、账簿、凭证,项目中期考核及验收资料;结题阶段资料主要包括项目验收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及相关资料、项目绩效报告等。审计部门在取得资料时,应要求项目负责人及所在二级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书面承诺。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内容

(一)项目立项阶段(1)立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人员参加科研项目立项论证及申报会议,重点审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合法、合规,立项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审查立项资料时,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及专家的审核结果,尤其要关注学校是否已对科研项目合作(外协)单位资质、履行任务能力、业务相关性等内容进行审核,是否了解项目负责人与合作(外协)方的关系,防止假借合作名义骗取国家及学校资源等。其中,对横向科研项目还要审查签订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技术合同,是否取得合同对方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资料,是否对项目组所提供技术(专利)的法律状态检索,避免侵权;合同条款是否经过相关职能部门会审或法律顾问咨询,并履行合同授权审批制度;涉及保密的,是否签订保密合同等。

(2)预算编制情况。预算是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申报成功与否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效果。审计中应关注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合规,主要包括:第一、预算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及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如劳务费预算是否与控制比例相符,重大仪器设备购置预算是否综合考虑了学校现有相关资产存量及共享情况,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预算是否按规定分别由项目组和学校编制,比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国家明文规定禁止的预算支出项目或与项目无关的额外支出项目等。第二、配套资金额度是否明确,预算总额是否分解至科研项目各子课题,合作(外协)单位经费是否有明细预算。第三、项目预算是否经过学校预算评审,并按评审建议调整预算编制。

(二)项目实施阶段 (1)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是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核心环节,需要严格按照预算书(合同)要求执行预算。审计中应关注:第一、项目经费收入是否完整、准确,纵向科研资金是否及时拨付到位、横向科研资金是否按照合同约定进度按时到账,配套资金是否足额落实;所有科研经费收入是否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是否存在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的现象;所有科研项目是否按不同资金来源,按不同项目单独进行会计核算。第二、项目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合理,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照预算书(合同)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审核各类单据及各项合同(协议)是否真实、合法、完整,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挪用、侵占、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如有无虚构经济业务、使用虚假票据或使用与科研无关的个人家庭消费发票或科研项目启动前的材料、设备等发票套取科研经费;有无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劳务费;有无将项目经费用于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有无以旅游门票、礼品费、非项目组成员差旅费等报销差旅费;有无以旅游公司开具的大额会务费报销会议费;有无以咨询公司开具的大额技术咨询费报销专家咨询费,或将专家咨询费违规付给科研项目组相关人员;有无违反国家及学校采购规定采购物资及服务的情况。

(2)预算调整情况。由于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需要调整预算的情况。当预算变更时按规定或约定履行变更程序,才能防止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互脱节,并为日后顺利通过财务验收打好基础。因此,在跟踪审计中必须重视预算调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规定,预算调整需要分级分类管理,具体如下:第一、需要报批的调整事项:课题预算总额调整,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应当按原程序报财政部批准。相关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按原程序报科技部批准。第二、学校有权调整的事项: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如需调整,课题组和课题负责人根据实施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第三、一般不予调整的事项: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课题其他方面支出。第四、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3)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情况。利用科研经费自制和购置的固定资产以及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中应关注:第一、固定资产购置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是否存在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需要招标采购的或涉及政府采购的,是否按规定采购,资产采购变更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变更审批程序。第二、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或按合同规定处理。第三、因完成科研项目形成的无形资产是否及时纳入学校统一核算。第四、资产处置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是否存在私自转让、牟取私利等情况。

(4)外拨(转拨)科研经费管理情况。据报道,个别高校存在假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审计中应关注:第一、合作(外协)单位、外拨(转拨)经费额度是否在项目任务书、合同(协议)中已经明确,是否经科研及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第二、外拨(转拨)业务是否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是否依据经费外拨(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了相关手续,是否存在将款项转入非合作(外协)单位或个人银行账户的情况。

(5)重大事项报告情况。根据规定,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课题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变更、更名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课题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程序报科技部批准。因此,审计中应适当关注学校是否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三)项目结题阶段(1)财务决算报告的编制情况。审计中应关注科研项目财务决算报告编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报表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否存在不符合预算(合同)规定的收支。

(2)结题结账情况。审计中应关注科研项目是否按任务书(合同)要求及时完成项目验收及财务验收,特殊原因确需延期的,是否按规定程序提前办理了项目延期手续;项目结题后是否及时结账,是否存在项目结题后科研经费长期挂账,由项目组继续使用的情况;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是否按照相关管理办法予以结账。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规定: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

(3)结余资金管理情况。审计中应关注纵向科研项目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上缴或作为后续研究费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是否按合同或当事人约定使用。如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规定,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结余经费(完成项目或因故终止项目)按原渠道收回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2〕65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2〕264号)规定,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仍用于项目依托单位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或部分应用研究工作。

(4)项目绩效情况。审计部门在审查财务决算报告、项目组提交的项目绩效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科研项目绩效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判断科研成果是否达到科研任务书(合同)约定的预期目标,并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配套措施

(一)加强宣传与培训,建立良好的科研审计内外环境(1)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科研人员的理解是做好科研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基础。审计部门应与科研、财务、资产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与配合,明确跟踪审计过程中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做到审计工作到位不越位,并积极主动地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宣传与培训工作,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消除科研人员对审计工作的疑虑,营造良好的科研审计氛围。(2)健全有效的审计制度体系和良好的审计职业综合能力是做好科研审计工作的内部环境基础。因此,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体系的同时,加强审计人员后续培训,夯实内部环境基础。

(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科研经费监管联动机制科研经费监管工作,需要由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纪委、监察、院系和广大师生共同完成。工作中,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科研经费监管联动机制。(1)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共商平台,审计部门与科研、财务、纪委、监察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共同研究,综合考虑学校科研经费的总体情况、单项科研项目经费规模及项目重要性的基础上,共同确定科研项目重点审计范围,并将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通报。(2)利用校内局域网连接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等部门信息系统,形成科研信息共享平台,保障各职能部门及时、全面获得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及跟踪审计信息,并由科研、财务部门指导、监督科研项目组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保证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和解决。

(三)实施科研经费内控审计,促进学校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部门应围绕高校总体科研项目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要素,审查科研项目内控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并及时查找设计及运行缺陷,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合理保证科研项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达到促进科研项目科学高效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科研项目内控审计中,应重点审查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职责权限;是否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权限、审批程序;是否明确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的校(院)长的领导责任,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管理责任,院、系、所及其他校内科研机构的监管责任和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是否建立健全各类内控制度,如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及其他财务收支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是否适当采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和信息内部公开等方法,管理和控制科研项目立项、合同签订、项目验收、结题结账、科研成果鉴定等过程,确保科研资产安全完整,经费收支合法合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参考文献:

审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6

1铁路建设项目现状

1.1铁路建设项目分类分级管理现状

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主要依据资金来源和项目性质来划分,其中资金来源分为政府性资金、铁道部资金和铁道部所属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三类。政府性资金指中央国债资金、铁路建设基金、中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等;铁道部资金指铁道部更新改造资金、铁道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铁道部统借统还银行贷款。目前,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审核分类分级中(表1),对由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划分比较清楚,而对由铁道部审批的项目分类还在不断调整中。铁道部负责审核项目的项目类型、投资规模、用地数量十分复杂,而且项目数量庞大,特别是更新改造项目,更是点多面广,类型划分较为困难。根据对铁路建设项目类型、资金规模、用地量的分析,每年铁道部批复涉及用地的更新改造项目多达几百项,这类项目用地量大小不一,通常只有几亩,甚至不足一亩;即使用地量较大,也十分分散,单块用地量也很小。

1.2项目审查程序与内容分析

实行审批制的投资项目,一般包括四个报批程序:(1)对拟建项目进行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建议书;(2)开展初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3)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概算静态投资超出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静态投资10%的,需要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4)组织工程招投标、落实征地拆迁、编制开工报告。实行核准制的投资项目,项目申报单位仅需向铁道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项目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申报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等文件。一般情况下,项目前期工作由铁道部负责,委托设计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建设单位要在可研批复或核准后才能确定,初测、预可研、可研阶段建设单位都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中规定需审批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需核准的建设项目在核准前,由建设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并负责相关工作。因此,按照铁路部门现行工作程序,必然会出现用地预审阶段预审申报主体不明确,相关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问题。

1.3铁路建设项目用地特点分析

铁路建设项目大部分为线形工程,横跨数个地市乃至数个省市,用地总量大,分布范围广。新建项目除车站、基地等为块状外,一般为条状;技改项目用地一般为铁路沿线点状、零星分布。如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上海段长约600公里,总用地约800亩,涉及安徽、江苏、上海三省(市)的12个地市,其中包括变电所15处,每所用地15亩左右,供电段用地数目数百个,每处用地几亩不等。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国土资源部预审的项目需先到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初审,部分初审单位又要求先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逐级上报,一项铁路建设项目要经过大量的协调工作才能最终完成用地预审工作,预审周期长、难度大,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1.4项目立项与设计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分析

铁路建设项目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从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建设内容涉及线路、桥梁、站场及各类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建设周期长。因此,铁路建设项目与其他行业相比,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影响更大。(1)铁路建设项目立项的不确定性。由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政策的变化(例如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地区、西部开发战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提出等),铁路的建设项目也要进行及时的调整。一些建设项目的用地没有在规划之列,在办理用地预审过程中存在规划修编的问题,程序较繁琐。(2)预可研至可研阶段不确定性。从预可研至可研,项目多方案不断比选、调整和优化,不确定性因素最多,其中对用地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①方案的优化。项目方案的确定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多方案比选,不断调整和完善,这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用地量和性质;②标准的变化。项目方案的确定与技术标准密切相关,标准变化后,方案将会有较大的变化,项目用地也会发生很大变化。(3)可研至初设阶段不确定性分析。从可研上报至初设阶段,项目方案会进行局部调整,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如在可研中提出的走向,由于在初步设计的实地勘测中出现的各种原因(地方政府、用地性质、地质条件、文物保护等)不得不局部调整走向,一般是几公里左右的调整。这一特点决定了铁路建设项目“红线”图只有在可研报告批复后,即在初步设计的实地勘测阶段才能最终确定,因此在项目的可研报告批复前,是无法准确描绘“红线”图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预审申请主体介入项目前期工作晚,工作被动

根据铁路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特点,建设单位往往在可研批复后才开展实质性工作,如这时才组织用地预审,可能产生如下问题:(1)可研批复后,项目选址、用地规模、经费测算已基本确定,用地预审时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审核用地规模等,工作滞后、协调难度大;(2)项目一旦确定,建设工期也随之确定,建设单位面临时间紧、前期工作不熟悉等问题,预审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3)建设单位需大量重复前期设计部门已开展过的用地协调工作,造成巨大的浪费;(4)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规定在可研批复前进行预审,面临着预审申请主体不明确的问题,用地预审应该由谁提出、由谁来办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2.2分类分级不明确

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审核分类分级模式还没定型,目前主要按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来划分项目审核权限,对由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划分比较清楚,而对由铁道部审核的项目无论从项目类型、投资规模还是用地数量上来看都十分复杂,而且项目数量庞大,不容易清楚的划分出清晰的类型来。根据对铁路建设项目类型、资金规模、用地量的分析,每年铁道部批复的涉及用地的更新改造项目多达几百项,而项目用地量大小不一,通常只有几亩,甚至不足一亩;即使用地量较大,也较为分散,单块用地量也很小,如全部到国土资源部进行预审,势必对预审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影响预审的质量和效率。

2.3各地预审程序、报件内容不统一

尽管《预审管理办法》对预审程序、报件组成、提供单位都有明确规定,但有的地方要求建设单位逐级开展预审工作,部分地区预审要求材料远超规定的范围,如云南省所要求的材料中需包含用地权属证明等11项内容,这些要求给建设单位前期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对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标注项目位置问题,《办法》中要求初审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标注项目位置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是对于由谁来标注、图件收费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如果按照铁路设计部门提出的由设计部门标注该图,又面临着在收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而如果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标注该图,部分地方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2.4铁路建设项目不确定性与用地预审相关问题

铁路建设项目在设立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容易与土地利用规划产生冲突,按照《用地预审办法》的要求,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符合法律规定修改规划的项目,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组织规划修改听证会和论证会、编制规划修改环境评价报告。由于铁路建设项目涉及范围广,如要进行铁路沿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将延长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周期,增加工作量。除项目在设立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外,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同样面临大量的不确定因素,随着建设方案优化、标准变化,项目建设内容也在不断调整。根据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审核管理,初步设计概算静态投资超出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静态投资10%的,需要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重新报批可研报告是否需要重新进行用地预审,以及在预审文件有效期内未开工或项目建设内容发生变化等情况下如何应对也是用地预审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3关于铁路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议

3.1提前开展规划衔接,尽量避免修改土地利用规划

由于铁路建设不确定因素较多,在铁路建设用地预审时,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矛盾较多,这些问题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解决较为困难。因此,一方面铁路部门要加强铁路建设的预见性,科学编制铁路建设规划,并积极与国土部门沟通协调,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早将铁路建设规划提供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便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铁路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铁路建设项目用地。

3.2预审申请主体尽早参与项目前期工作

为了解决用地预审申请主体工作被动的问题,应成立专门机构或由铁路投资主管部门委托设计单位专门负责用地预审工作[9]。由既熟悉铁路规划设计又熟悉土地管理的机构,在项目前期开展用地预审相关工作,有利于提高铁路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在铁路设计时将土地利用问题充分考虑,降低与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协调的难度。

3.3根据铁路建设项目性质合理设置预审权限

根据预审管理办法要求,原则上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铁道部负责投资审核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由国土资源部负责,铁路局负责投资审核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于由铁道部审核的更新改造项目授权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预审。

3.4加强用地预审的统一协调

鉴于各地方用地预审程序、报件要求不统一的问题,建议以现行预审管理办法为基础,对预审程序、报件内容与编制方法等进行细化。对于铁路等线形工程,由于涉及范围广,可明确要求项目所在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用地预审相关工作。

3.5细化预审程序

由国土资源部预审的建设项目分列入规划和未列入规划但符合法定修改条件两类:(1)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资源部提出预审申请—由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并出具初审意见—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建设单位将预审材料和初审意见转报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组织预审并出具预审意见。(2)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法定修改规划条件(《土地管理法》)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资源部提出预审申请—由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并出具初审意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规划修改方案;编制建设项目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召开修改规划听证会—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建设单位将预审材料和初审意见转报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组织预审出具预审意见。(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的建设项目,以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为基础,根据各省具体规定进行预审,本文不做详细讨论。)

3.6关于预审效力与变更

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批准、核准的必备文件,预审意见提出的用地标准和总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并在依法申请使用土地时出具落实预审意见的书面材料。预审文件有效期两年。已经预审的项目,如在预审有效期内未开工或项目建设内容发生变化建议按如下方式处理:(1)如需对土地用途、项目选址等进行重大调整,涉及重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申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原预审部门报告。土地部门根据项目内容调整的具体情况,出具书面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预审手续;(2)项目在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的,项目申报单位应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预审单位申请延期,预审单位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项目在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也未申请延期的,原项目预审文件自动失效。

4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预审作为保证我国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预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特征和利用现状,积极找寻铁路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有效措施,并不断加强用地预审问题研究,提高铁路建设项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确保铁路项目用地能够满足土地总体规划目标要求,符合国家有关集约节约用地有关规定,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戴淼 崔天宇 单位: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李坚,李琪,赵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J].国土资源,2007(11):38-41.

[3]黄将.靖西.严格用地预审落实耕地占补平衡[J].南方国土资源,2016(8):61-61.

[4]顾圣亮,朱明均.加强项目用地预审的六点建议[J].中国土地,2005(6):39-39.

[5]苏娜.浅析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6(10).

[6]谢显军.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6(12):126-127.

[7]牛传军,牛全兴,冯军莲.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铁路用地预审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