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教学论文范例6篇

药剂学教学论文

药剂学教学论文范文1

教授流变学相关内容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遵循基本理论和具体实例相结合,宏观性质与微观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少而精的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流变学概念,包括变形、流动、弹性、黏性和黏弹性等概念;(2)牛顿和非牛顿流体的性质,主要介绍四种非牛顿流体,并通过与相应的药物剂型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对每种非牛顿流体的性质和基本原理进行解析;(3)触变性的应用及影响因素,通过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充分了解触变性在某种药物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对触变性的概念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4)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以乳剂、凝胶剂、软膏剂等具体剂型和药物为实例,通过分析其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流变学的影响和原理,以及药物制剂的流变性质在生产工艺中的影响,充分阐明流变技术在药物制剂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讲课过程中,主要突出后面两部分内容,让学生不仅理解流变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对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和作用也有充分认识。

二、教学方法

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性质和特点,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及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1.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除了需要丰富教学内容之外,还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提问式、交流式或学生上台讲解,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的乐趣,也能避免教师演独角戏的尴尬。如讲到触变性相关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你平时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那些药物具有触变性,其原理和作用是什么等。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效。所谓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结合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各种要素,使教学内容从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多种生动的形式,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的大脑进行必要而适度的刺激,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展探讨、记忆以及思考等活动,使其更易理解所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必须通过图表、动画、模拟等不同的手段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新颖,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又含有学术色彩,做到教学与实际、科研等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将课堂教学与课后资料查阅等作业有机结合。基于有限的教学课时,为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板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外,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具体可以结合目前与流变学和药物制剂相关的研究论文,适当的选择某一主题,如流变学在纳米凝胶颗粒制备中的原理和作用,叫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该教学内容的发展动态和前言知识。

三、总结与体会

药剂学教学论文范文2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该教材具有下列优点:实现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实验项目与药品生产和药学服务相结合,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与学生双证书技能鉴定考核相衔接,强调职业性;结合我校实践教学条件及仪器设备实际情况编写,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体现实用性;增设了开放设计性和新技术应用实践内容,体现开放性与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我们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授课课时比例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0.7调整为1∶1,加重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了实践教学要求。同时,我们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多以老师讲解、学生操作、报告批阅三步为主的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实行基本操作规范化实践训练,如量取、过滤操作训练,仪器、设备操作和制剂单元操作实验等内容都通过老师操作示范、多媒体图片回放和实验过程检查等多种手段达到基本操作规范化的目标要求。对开放设计性实验,我们采取以项目为导向的训练模式:“目标———检索———设计———探究———验证———分析———再验证”。这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实训方法,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与自主设计的兴趣。例如以下实验。1.复方碘溶液的制备实验。作为第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从简单的实验条件开放设计入手,即碘化钾溶解所允许的最大加水量及搅拌方式对碘化钾溶解速度及制剂质量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会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方法,熟悉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感受到同一药物,同样量的溶剂,由于搅拌方法不同,溶解速度明显不同。同一种助溶剂,由于溶解加水量不同,就可以影响制剂质量,从而进一步开发自主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2.软膏剂的制备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复方酮康唑软膏的基质处方和制备条件,通过实验结果产品外观性状观察,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乳膏处方及制备条件对乳膏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兴趣与思路,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阿司匹林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实验。不仅让学生自行设计阿司匹林片的生产处方和制备工艺,还要通过全面的产品质量检查,优选产品处方和生产工艺条件,从而进行再验证实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固体制剂的基本单元操作和片剂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及质量评价技术、检验分析方法紧密结合,使学生制剂生产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兴趣与思路,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老师指导下参加部分课题研究工作,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到药品生产企业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聘请行业专家讲课,进行讲座培训,拓宽学生思维等等。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学生进行药剂学实验的兴趣和主体意识,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由让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实验效果明显提升,实验优秀率提高20%以上。

药剂学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药剂学;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理论、生产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涉及的内容广,剂型种类多而分散,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庞杂且难点不同。传统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缺少知识应用的深化。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对药剂学的兴趣。因此,药剂学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而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拟定的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积极意义。本文对讨论式教学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介绍该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以及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药剂学课程特点,设计讨论式教学内容

1.药剂学课程特点

在药剂学课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药物制剂基本理论、药物制剂的传统剂型及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传统基础剂型部分,主要是讲授药物各种剂型的特点、适用范围、质量标准等,内容丰富使得重点不易突出;在药物制剂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知识,如,药物的溶解理论、流变学理论等,内容抽象而难以让学生理解;在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方面,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且有一些原理尚不清楚,往往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

2.合理设计讨论式教学内容

在整个药剂学教学过程中,首先仍应以药剂学教材为基础。讨论式教学应在传授药剂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实施。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高讨论式教学的针对性。如一般学生在学习药物制剂的新剂型时,由于剂型新颖,难以想象与理解。如果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学与讨论,可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新剂型制备的方法等内容。另外,也可用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剂型,产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时应以文献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课程中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地做出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便下次讨论式教学更好地进行。

以药剂学中药物制剂的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学生学习各种剂型的特点及基本理论,最终是为了使其具有设计并开发出理想的合理剂型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从教材上学生需掌握药物剂型设计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内容比较分散也比较枯燥乏味。如果通过文献和问题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适的制剂,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药剂学的热情。教师可以给定一种药物,如乙酰水杨酸,让学生分组查阅文献确定最终的给药方式及剂型,并给出选择该种剂型的原因。这样药物制剂的设计就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查阅文献资料时,逐步掌握药物制剂的设计步骤,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药剂学的兴趣。

二、讨论式教学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讨论式教学中需要明确教材的基础地位。药剂学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系统性强,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文献等资料具体、直观,是很好的辅助资料。在讨论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忽略教材,偏离教学主题,所以,教师应根据专业设计及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好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讨论式教学。

2.教师要主导讨论过程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导讨论过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知识面广,有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有些学生不善于言语表达,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混乱或冷场的局面。所以,教师需要控制好时间,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思维以及严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讨论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给学生创造群体合作学习、锻炼口才、创造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综合表达以及展现自我的能力,符合社会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施莉.研究生课堂讨论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

药剂学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互动式教学;中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4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119-03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GAO Jian-de, FAN Ling-yun, YU Yan, WEI Shu-chang, LIU Xiong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outcom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Methods Fifty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re taught by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and 56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TCM pharmaceutics by using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This study evaluated students’ adaption to the two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sco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of the two classes. Results Students taught by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 self-study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creativity,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eam spirit.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shows better teaching outcome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look for ways to tackl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cultivate all-round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TCM pharmaceutics;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TCM education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也是将传统制剂技术和现代剂型理论相统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紧密相联。中药药剂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应用等各类人才的必修主干课程,课程涉及面广,涵盖知识多。目前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板书、投影等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可克服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不良局面,与我国当前教育宗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相吻合。笔者将该方法引入中药药剂学的教学中,在教研室讨论下初步对液体药剂、注射剂、丸剂、片剂和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章节采用PBL,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分析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9级中药学专业50名学生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2009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56名作为试验班,采用PBL授课。对照班与试验班均被随机分为6组,每组8~10名学生,每组指派1名组长。

1.2 方法

1.2.1 基线水平 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与药物制剂专业学生高考成绩均在普通本科分数线以上,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中药药剂学课程前,两班开设课程相同,均已完成了中药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等基础药学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基础药学知识的储备,为顺利进行互动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2 教材与内容 对照班和试验班均采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2]作为教材。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上述内容,试验班在液体药剂、注射剂、丸剂、片剂和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5个章节采用PBL。

1.2.3 互动式教学过程

1.2.3.1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教研室首先组织授课教师进行PBL的学习,然后各章节授课教师根据本章节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学习目标和议题,设计带有相关问题的教学案例,同时设计评价教学效果所需的表格。如在学习完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基础后,我们设计了一种案例:传统黄连上清丸存在作用迟缓、服用剂量大等缺点,为此,有人将黄连上清丸改制成了黄连上清口胶。请学生从工艺、药效及患者依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剂型并提出正确的制备方案。

1.2.3.2 收集资料,论证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在课余时间组织本小组进行讨论,并详细记录讨论过程、每位同学的发言情况及讨论结果,并推荐1~2名同学作为课堂代言人。第二次课,通过第一次课后查阅、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每个小组设计1份工艺路线,详细论证其可行性,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实验设计。教师再引导讨论的深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指引:①黄连上清丸主要功效是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风热所致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及风火牙痛等,而风火牙痛时牙龈严重发炎,患者咀嚼时牵拉牙齿,使炎症加重,更为疼痛;②口胶含糖重,溶后流入牙缝,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病情恶化;③黄连上清丸方药物多苦、咸,制成品口感不好,患者难以接受;④为扩大用药对象,现在上市的有黄连上清片、黄连上清胶囊、黄连上清丸。

1.2.3.3 反馈和总结 各小组将所获取的信息加工整理后,以书面报告形式呈报自己的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因此对剂型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懂得了选择剂型要考虑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进行,而且可以将矫味所用辅料、包衣技术等知识串联起来学习。以上过程在实施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有充分时间收集资料和自主学习。

1.2.4 问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PBL的实施对学生选择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的影响和该方法的实施效果。采用不记名方式,由学生自愿填写。

1.2.5 学生学习过程及班级交流情况评价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班级交流情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进行评分。评价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包括四方面内容:①对案例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能力;③查阅文献及参考资料的能力;④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自评、互评的总分作为最后评分,占总成绩的40%。指导教师在参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按照上述标准进行抽评,以保证学生评分的客观性。

1.2.6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试卷满分100分。其中主观性试题40分,题型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客观性试题60分,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占总成绩的60%。试题内容偏难,但并未超越教学大纲范围。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方法调查

试验班和对照班均完成了有关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课前调查,试验班完成了有关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的课后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PBL前,多数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法是适合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方法,仅有40%左右的学生赞成采用PBL。经过实施PBL,学生对教学法的选择有了显著的变化,试验班有76%的学生认为PBL适合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方法,66%的学生认为PBL可提高学习自信心,73%的学生认为PBL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86%的学生认为PBL可促进自学能力,75%的学生认为PBL可培养发现、分析问题能力,83%的学生认为PBL可加强同学间协作。这说明通过尝试PBL,学生体会到了该教学法的优点,愿意将PBL作为中药药剂学的授课方式。

药剂学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药剂学 物理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27-01

《物理化学》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药学类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开设物理化学的专业很多,例如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药学专业实验班等,物理化学课程已经成为各药学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学公式多、理论性强、逻辑推理严密、课时虽多但过于抽象(理论课80学时,实验课20学时),教学内容难以掌握;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特别是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结合药学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前我只承担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考虑到该专业基础课和很多药学课程衔接紧密,特别是药物制剂学,如何能把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药物制剂学中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物理化学教师从化学教研室分离出来,加入到药剂教研室这个团队中,因此笔者也逐步承担了一些药物制剂学的课程,在给几个年级、专业授课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传统教学内容(纯物理化学)和课程整合后内容(物理化学与药剂学融合)并跟踪了解了教学效果。

1 授课对象的选择

为了比较课程整合后与整合前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选择授课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选择了11级制药工程专业和11级药物制剂专业作为传统教学授课,这两个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学期为大二下学期;选择10级药学实验班进行物理化学与药剂学课程整合后的试点,课程开设学期为大三下学期。这三个专业的授课教师相同,同一学期授课。(为方便起见,以下称11级制药工程专业与药物制剂专业为A组、药学实验班为B组)两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课堂教学的设计

2.1 传统教学(A组)的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所选的实验为单纯的物理化学实验与药剂学实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实验:热力学原理、相平衡原理、动力学原理、表面现象、溶胶性质等,药剂学实验:鉴定新型制剂中间体的形成、制备稳定的乳剂的重要理论基础、药物制剂有效期、表面活性剂是药物制剂中常用的辅料1、电位是判断微粒制剂(如微乳)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参数[1]。课上教师利用20 min的时间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对理论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便学生能加深记忆。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物理化学实验中,独立的完成物理化学实验。

2.2 物理化学与药物制剂学整合(B组) 的课堂教学设计

(1)精心设计实验

为了把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与药物制剂学理论进行完美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在韩翠艳主任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合后的实验主要有五个:差热分析固体分散体或包合物、乳剂配方的筛选、Vc和青霉素或硫酸链霉素有效期的测定[2]、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微乳制备及电位测定[3]。

3 教学效果的分析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手段。

3.1 考核内容及考试成绩统计

3.2 成绩分析比较

(1)从实验课成绩来看,A组平均分为38.8,得分率为77.6%;而B组平均分为45,得分率为90%,可见采用整合后的综合实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明显高于整合前的传统授课。

(2)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A组平均分为32,得分率为64%;而B组平均分为37分,得分率为74%,可见采用整合式教学专业学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专业,但考虑实验班学生入学时成绩较高,学习努力,因此,期末考试成绩仅做参考。

(3)平均成绩来看,A组的平均成绩为70.8分,B班的平均成绩为82分,可见两组成绩有明显差异。

4 结语

采用物理化学与药物制剂学课程相互融合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进行分析,这样可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理论的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查阅文献的实际能力,另外通过学生的听课效果反馈,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整合后的实验内容实践性更强,对其提高综合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面向药学专业,体现药学专业特色,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增娟.药剂学教学改革初探[J].药学教育,2008,24(2):38-40.

药剂学教学论文范文6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是将传统制剂技术和现代剂型理论相统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与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也是紧密相联。该课程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应用各类人才的必修主干课程,也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均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在分析该课程现阶段比较普遍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与学的互动性不够,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不去主动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1.2 教学手段固定 中药药剂学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部分结合实验教学,学生在固定的理论教学或有限的实验操作中很难将所有的剂型一一熟练掌握。因此就需要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其更容易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

1.3 教学内容滞后由于教材编写的相对滞后,有些内容过于陈旧繁杂,重点内容不够突出,有些内容和现代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更新,在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的授以本学科进展概况和前沿理论,以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 从多方面对教学进行改进

2.1 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

2.1.1 案例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的各种制剂技术的讲解过程中,每种方法的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了解这些理论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实例以加深印象,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中药的提取与精制方法时就可以针对一种常用的中药,以多种不同的方法提取,以所需要掌握的不同精制方法一一举例,如水提醇沉,醇提水沉,澄清吸附,树脂富集等。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精制成分,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加深各种方法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

2.1.2 类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难免会造成枯燥的感觉,学生在每次相对较长课堂教学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因此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可以适当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来类比。如在讲解泛制法制备丸剂时可以类比于“滚雪球”,在讲解注射剂中常用附加剂之一抗氧剂所起的作用时,可以类比于其为保护主药的“挡箭牌”等等。这样的类比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也能加强记忆,使学生对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2.1.3 流程教学法中药药剂学由于其剂型丰富,每种剂型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多而散,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这门课程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应用较困难,所以考试也就难考出好成绩,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使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把各个章节独立介绍的板块之间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图表的形式将药剂学每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总结,再用“流程图”的形式给同学介绍:内容简介(介绍一章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制备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学生通过比较可较容易地区分各种剂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增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2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2.2.1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仍是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手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工具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仍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紧密跟随教师的上课思路,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所讲解的内容。另外教师在写板书的过程也保证了学生能有时间对讲解内容进一步消化,增加了课堂的节奏感,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

另外,在中药药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是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这些内容板书无法形象地表达,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PPT(Power Point)幻灯片能够以图片、表格、动画、声音等多种方法将制剂中的一些设备、流程、制备过程等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感观认识,加强记忆。因此,在中药药剂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这些方便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

2.2.2 “实物”教学中药药剂学所涉及的剂型非常的多,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剂型都通过实验的方式得以验证,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上市成药的展示,加强学生对某些剂型的感官认识,特别是一些非常见的新剂型,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3 参观教学中药药剂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制剂的生产,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工业生产的条件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某些常用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进行了解,于是参观一些制药企业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也可以以影像(DV)的形式将某些剂型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以使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也是在学校有限的实践教学条件下,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的很好补充。

2.2.4 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可巩固和验证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受到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操作方法。如可以预先给学生实验主题,如某个制剂的制备,然后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行确定实验方法并实施,最后在教师指导下作出实验总结。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