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灌溉范例6篇

农业节水灌溉

农业节水灌溉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战略性地位日渐重要。发展节水灌溉,已经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紧完善节水灌溉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尽快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并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服务体系。

一、发展节水灌溉事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战略选择当前,节水灌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首先,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我国水资源紧缺,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一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二是灌溉定额普遍偏高。三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四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五是用水效率在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六是初步改造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31%。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第三,发展节水灌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系统的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约农业用水量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从源头节水,严格控制上游用水,可以缓解下游用水紧张矛盾,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提供支持。三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草原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减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水环境改善,有利于遏制地下水进一步超采和减少地质灾害。

第四,发展节水灌溉,是调整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需要。节水灌溉,说到底就是科学灌溉、现代灌溉。推行节水灌溉的过程,就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建立面向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的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各有关生产要素的时空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持续增进我国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也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措施。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灌溉排水和耕作栽培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行适时适量灌溉,还要保证作物的水、肥、气、热的综合要求,不仅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要保证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设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节水灌溉在全局上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研究节水灌溉工作,关键是要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研究如何调动广大农民节水的积极性。首先,节水灌溉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把发展节水灌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的保障。当前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超定额累进加价,节约奖励,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农业用水分配和管理机制。其次是建立稳定的节水灌溉投入机制。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应列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并优先安排。第三是制定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灌区和农民对节水的积极性。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大的节水工程,如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为解决流域上下游用水矛盾采取的工程措施、重点严重缺水地区的节水工程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以国家投入为主,因水费减少造成的管养费用不足由财政补贴。对经济效益较好的节水工程,如采用滴、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突出的“三高”农业、“特色”农业等,实行免征农林特产税的鼓励节水政策,并按“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兴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第四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逐步理顺水价,分步到位。第五是完善水费计收和管理办法,逐步引入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形式,做到水价和水费的公开透明。对一些高扬程提水灌区(特别是高扬程的引黄灌区)、机电井灌区,给予优惠电价或电费补贴政策,以降低运行成本,保障这些地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第六是加强对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落实占用补偿政策,以保障灌排面积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国家、集体和农民管理经营灌排设施的合法权益。第七是深化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改革。在灌区支渠以下推广以用水户参与为主的改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确所有权,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采用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灌区斗渠以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政府管又管不好以及建设维修养护职责不明确、资金无来源、水费不公开透明、层层搭车、用水矛盾多等问题。其次,以提高用水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和建立强制节水、效益节水两套指标为手段,建立科学的节水灌溉规划体系。规划是工作的基础,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各级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把节水灌溉作为水利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节水灌溉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以供定需、以水定种植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经济布局,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积极推进强制节水、效益节水两套指标体系建设;节水灌溉规划应与水资源规划、农业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相协调,以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和城市污水等多种水源的综合利用;要充分考虑加入WTO农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推广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带动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布局和模式;要突出重点,确定节水灌溉工程和旱作农业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节水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和生产的重点区域布局。规划还应充分体现节水灌溉的系统性,既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发展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工程节水和非工程节水,先进技术和常规技术,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效益节水和强制节水,建设和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要明确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特别是提出系统性的政策保障措施。

农业节水灌溉范文2

一、交口灌区基本概况

交口抽渭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渭河下游,是一个以渭河为灌溉水源、灌排并举的大型电力抽水灌区。灌溉面积119.7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2.96万亩。灌区西起临潼区石川河,东到大荔县沙苑地区,东西长48.6km;南临渭河,北靠蒲富卤泊滩,南北宽31.9km。灌区辖灌西安、渭南两市的临潼、阎良、临渭、富平、蒲城和大荔六个县(区),涉及33个乡(镇)。灌区总人口79.9万,其中农业人口77.5万。灌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春季少雨多风,气候干燥;夏季高温炎热,常有伏旱和局部暴雨;秋季气候温凉,多连阴雨;冬季晴冷干燥,风多而雨雪稀少。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41.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34.7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28倍,素有“十年九旱”之说。灌区共建有抽排水站31座,安装机组137台,总装机容量29,627kw。其中:抽灌泵站26座,安装机组108台,总装机容量24,852kw。目前,灌区泵站能源单耗综合为5.2kWh/ktm,综合装置效率为52.3%。灌区建有总干渠1条,长度36.2km;分干渠4条、长度55.7km;事故退水渠1条、长度5.2km;支渠34条、长度250.5km;干支渠建筑物1,714座。干、支渠已衬砌长度各为79.2km、127.77km,干支渠衬砌率为60.4%,原已衬砌渠道损坏长度55.0km,衬砌渠段损坏率为26.6%,干、支渠实际完好衬砌率仅为44.4%。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长期徘徊在0.50左右,水资源浪费尤为严重。

二、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意义

1.是解决我国农业面临“水多”、“水少”双重困扰的必由之路

“水多”是浪费的水太多。长期以来,由于蓄水能力低,汛期天然降水和河道上游来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部分水白白流掉;另外,由于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以及采用传统落后的灌水技术等原因,传统的土渠输水近一半的水被渗漏、蒸发掉,水资源被浪费在无形当中。“水少”是我国水资源占有量少,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排在世界第109位。大量的实践证明,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业用水“双重困扰”问题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

2.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近年,随着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增加,农业用水比重不断下降,若仍采取大水漫灌传统用水方式,过度开发水资源,势必加剧本来就紧缺的有限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通过发展节水灌溉,不仅可以缓解农业、工业、城镇用水的矛盾,而且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

传统、粗放的农业用水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实行节水灌溉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水、节能、节地、节工、省肥、省钱、增产、增收,促进传统农业向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发展。

三、交口灌区农业水利灌溉模式

随着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并逐渐走向成熟。根据交口灌区的发展以及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分析,该灌区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渠灌区节水灌溉模式

渠灌区是我国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三,地面灌溉是渠灌区的主要灌水方式,交口抽渭灌区是一个以渭河为灌溉水源、灌排并举的大型电力抽水灌区。经过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加之管理手段、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较低。根据灌区情况,首先做到渠系配套、骨干渠道防渗、平整土地、改进灌水技术,实行节水灌溉制度,结合农业措施,减少蒸发量,制订科学水价,逐步推行激光平地、管网化和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该灌区的地表水水源主要为渭河交口断面河源来水,由于渭河上游不断的开发利用,渭河交口断面河源来水呈下降趋势,因此发展渠灌区节水型地面灌溉对该灌区的的农业节水有重要作用。

2.机井灌区节水灌溉模式

鉴于渭河上游不断的开发利用,渭河交口断面河源来水呈下降趋势,而交口抽渭灌区地下水总资源量1.68亿m3,可开采量1.30m3,其中宜井灌区总资源量1.27亿m3,可开采量1.02亿m3,现状灌溉开采地下水量0.162亿m3,工业、生活开采地下水0.21亿m3,因此规划2015年机井数量达到3,500眼,供水能力175万m3/日。同时还规划沿干支渠两侧,打机井500眼,直接提取地下水,日供水能力43.2万m3。但发展井灌区,会使这一地区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不但使大量机井报废,还引起地面下降、海水倒灌等生态问题。因此应全面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地下水超采区应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综合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加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联合调度与高效利用,合理利用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同时推广非充分灌溉,以供定需,粮随水走,压缩耗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比例。

四、交口灌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1.干、支渠技术

干、支渠是向田间毛渠送水的输水渠道,一般是高出地面,流量较大。因此提高干、支渠的渠系利用系数,其节水效果较为明显。干、支渠,防渗渠的型式有明渠、土渠衬砌、暗渠三种。(1)明渠(砌筑渠道)是指高出地面的砌筑渠道,其断面有梯形、U形、矩形,其材料有圬工砌体、砼或钢筋砼现浇或预制。其断面设计主要是确定渠道比降、断面积、渠顶标高、断面型式。(2)土渠衬渠是指在土渠表面进行护砌,其断面有梯形、U形,其材料为砼现浇或预制和三合土或其他圬工砌体。由于糙率减少,渠道流速可达1.0m/s(一般土渠不大于0.8m/s),因此其断面较土渠大大减小,从而达到节地、节水的效果。(3)暗渠是指在地面以下的输水渠道,主要有管道、涵洞,一般均为有压,其强度必须满足内水压力和地面荷载的作用。暗渠断面设计,主要确定管径、抽水站压力水池高程、各个放水井的标高以及管道内压力。

2.低压管道技术

低压管道技术是以地埋管道代替沟渠,将低压水输送到田间农田的一种灌溉新技术,与土渠灌溉相比可节约水量25.5%~40%,平均为32.8%,减少渠灌占地10%。一是采用田间固定或移动的管网,采用退水管法浇地;二是采用田间明渠输水沟灌水,在田间进行畦灌、沟灌等地面灌水方法。具有造价低廉、快速输水和便于管理等优点。

农业节水灌溉范文3

    关键词 节水 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

    1 灌水方法

    灌水方法即田间配水方法,就是如何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去。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1.1 地面灌溉 水是从地表面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所以称为重力灌水法。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传统的灌水方法,一般说来它是作为比较是否节水的基点。但是地面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最近也有许多比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方法。

    1.2 喷灌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象天然降雨一样灌溉。突出的优点是对地形的适应力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尤其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但基建投资高,而且受风的影响大[1]。

    1.3 微灌 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主要特点是灌溉时只浸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保持干燥,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简称微灌,其中包括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和膜上灌等。主要优点是:灌水均匀,节约能量,灌水流量小,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力强,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耐盐能力;便于主动控制,明显节约劳力。比较适合于灌溉宽行作物、果树、葡萄、瓜果等[1]。

    1.4 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是用控制地下水位的方法进行灌溉。在要灌溉时把地下水位抬高到水可以进入根系活动层的高度,地面仍保持干燥,所以非常省水,不灌溉时把地下水位降下去。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在根系活动层下有不透水层时才行,不适于普遍推广。

    2 输水方法

    渠道渗漏水量占渠系损失水量的绝大部分,一般占渠首引水量的30%~50%,有的灌区高达60%~70%。渠系水量损失不仅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了耕地面积,浪费水资源,并且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招致农田渍害。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水量损失。

    2.1 渠道防渗工程 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高渠床的抗冲能力,防止渠坡坍塌,增加渠床的稳定性;减少渠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和防止土壤盐碱化。

    2.2 管道输水灌溉 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入田间,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输水方式。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由于输配水部分(管网)大部分或全部埋在地下,一般可以少占7%~13%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减少了对交通和耕作的影响;在工程完好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没有输水损失(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节约了用水,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杂物不易进入管道,减少了清淤工作量,也不存在杂草问题[1]。

    3 灌溉制度

    3.1 充分灌溉制度 当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得到充分满足,即作物生长发育处于最佳水分环境,配合相应的农业管理技术,使作物产量达到最高,这种灌溉制度则称为充分灌溉,即称为充分灌溉[2]。所谓的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长期以来,人们就是按充分灌溉制度来规划、设计灌溉工程,显然不节约水量。

    3.2 非充分灌溉制度 所谓非充分灌溉制度就是可供水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实施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1]。目前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应用也不广泛,主要是由于非充分灌溉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条件性,需要在水源、雨情和墒情的监测、传感和信息处理方面具备一定条件及相应管理权限,把这些技术配套成模式化技术还需要时间[2]。

    4 田间辅助措施

    4.1 秸秆覆盖蓄水保墒

    所谓秸秆覆盖系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或以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农田覆盖一层秸秆后,一方面可使农田土壤表面免受风吹日晒和雨滴的直接冲击,保护土壤表层结构,提高降水入渗率;另一方面可隔断蒸发表面与下层毛细管的联系,减弱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乱流交换强度,可以起到抑制土壤蒸发的目的。

    4.2 塑料薄膜覆盖保墒

    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早期主要用于蔬菜、瓜类和经济作物,随着超薄膜的出现及其成本的降低,塑料薄膜覆盖在玉米、冬小麦、薯类等作物得到广泛应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应包括田间覆盖和温室大棚两大类,这里主要讨论地膜覆盖节水技术。地膜覆盖的主要优点是,具有显着抑制田间土壤水分无效蒸发,集水、保墒、提墒;提高耕作层地温,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缩短作物生长期,避免冷冻灾害;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地膜覆盖比秸秆覆盖更具有节水增产的效果。

    4.3 机械蓄水保墒措施

    机械蓄水保墒措施主要包括:深翻(深松)、早耕、耙耱、中耕松土、雨后(灌后)适时锄地松土、少耕和免耕等,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近年主要推广了深松中耕等措施。所谓早耕是指农作物收获以后适墒早耕;所谓深耕是提高土壤调控水分能力和管理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所谓耙耱是指翻地后用齿耙或圆盘耙进行碎土、松土、平整地面,实行翻地——耙地——耱地的“三连贯”作业,可以进一步耱碎表土、耱平耙沟,使田面更加平整,并具有轻压作用,使地面形成一个疏松的覆盖层,减少蒸发;所谓雨后(灌后)适时锄地是指一场透雨或一次灌水之后的农田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消耗速率最大,这时锄地松土或中耕松土都可以达到破坏毛细管,减少土壤水无效蒸发,提高对降水量的纳蓄能力的作用[3]。

    当前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各类节水措施基本上都被采用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国农业节水还是存在一些争议,如:节水灌溉应以什么为中心,如何操作达到节水的目标?农业节水的潜力到底有多大?部分灌溉专家认为灌溉工程节水改造节水潜力大,部分专家认为节水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增加耗水量;如何来考核节水量的?考核标准合理全面吗?关于农业节水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3-133.

农业节水灌溉范文4

农田盐渍化程度不断加剧

落后的灌溉方式及其灌溉设施,以及排水设施等的缺乏,导致了都兰地区农田盐渍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如今,在当地现有的农田中,已经盐渍化的农田占农田总面积的47%,而中度以及重度盐渍化农田的面积已经占到了农田总面积的28%,不少荒废的耕地均是由于盐渍化程度太重而导致的。

都兰地区节水型农业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分析

1.构建一套科学的农田节水灌溉方式

上文已经提过,目前都兰地区多数农田的灌溉方式仍为串灌或者大水漫灌方式,因而导致灌水所需时间相当长,容易出现过灌无排的情况,因此,对于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近年来,滴灌、微灌、喷灌以及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由于其显著的节水效果而受到了多方的关注,因而也在都兰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以下分别对各种灌溉方式的经济指标情况进行了比较,见表1。对于都兰地区而言,由于受到灌溉水源方面的限制,因而很难进行规模化的发展,此外,由于当地河水的泥沙量相对较大,且由于多大风情况,因而总体而言,都兰地区适宜采用的灌溉方式主要为渠道防渗+畦灌方式,此外,都兰县应当大力进行小畦以及细流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对沟畦的规格以及农田尺寸进行明确,从而实现了对入畦流量的科学确定,进而彻底改变传统的串灌以及大水漫灌方式,为节水型农业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2.加强节水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都兰地区的农田节水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对老化及损坏的灌溉设施进行重新建设,与此同时,不断引入如今先进的灌溉设施及其技术手段,并在当地的灌溉体系中进行应用和推广。此外,还要对传统的干渠、支渠以及斗渠等进行改建,以都兰地区当地的耕地情况为依据,进行配套灌溉设施的建设,以实现灌溉过程节水的高效性。

3.构建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应当以都兰地区的水资源情况为依据,形成一个具有都兰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格局。同时,还要进一步推动都兰地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当地特色农作物种植群体,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当地各类农作物的不断发展。这样不仅有效带动了都兰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节约。

4.构建农业节水型种植体系

都兰地区串灌以及大水漫灌等方式的农业用水量较农作物的实际需水量而言要高出一倍以上,这不仅表明了当地农业灌溉用水的极大浪费,更说明了都兰地区农业节水灌溉存在巨大的空间。因此,必须对都兰地区的农业种植体系进行不断调整,并逐步进行农业节水型种植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应当对粮、棉、油等耗水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适当地压缩,同时,还应进一步推广耗水程度较低,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尤其注意加强抗旱节水农作物的种植力度。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利用,从而实现对当地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

5.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对于都兰地区而言,为了实现当地节水型农业体系的构建,必须搞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摒弃行政区域管理方式为主,而流域管理为辅的传统落后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水资源由于其独特的流动性及其外部性等特征,因而要想实现对其流域长期福利的最大化,必须将都兰地区全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依据来进行水资源的配置,即在都兰地区的水资源实行全流域的统一化管理。目前,对于都兰地区而言,应在水资源流域管理不断加强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区域化管理的兼顾,以形成一个同都兰地区情况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6.构建合理的农业标准化节水体系

农业节水计量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农业节水面积统计标准的不一致等等相关问题均阻碍了节水型农业体系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农业标准化节水体系的构建工作进行不断地加强,以推动其逐步步入一个科学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进行都兰地区农业标准化节水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首先以都兰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适用型节水模式及其技术的采用,并对其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对于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此种模式的采用。其次,还要对都兰地区的农业节水计量基础设施进行不断完善,由于许多农业灌区必要节水计量设施的缺乏,因而仅依靠其当时的节水设计规划进行节水效益的估算,因而同实际节水情况相距甚远。在所有工业灌溉区进行在配套计量设施的建设,即可对其节水效益进行科学地评估。此外,还需要对都兰地区的农业节水面积统计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例如,对农田节水面积、管灌以及渠道防渗的长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一个科学有效地统计,以便为都兰地区节水型农业体系的构建进行指导。

7.构建有效的农业节水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对于农业的节水问题而言,其不仅是一个技术和工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因此,相当有必要进行农业节水技术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都兰地区农业节水技术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应当注意对基层的技术及其管理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力度的进一步加强,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确保基层技术和管理相关人员节水技术水平及其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建立一个高程度专业素质及其节水技术水平的农业节水技术队伍。其次,还要注意不断加强都兰县当地农民有关节水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并注意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各种现代化先进的节水技术的传授。再次,还应确保都兰农业灌区节水单位以及基层水利服务公司、协会以及组织等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对设备进行调试,对施工过程进行组织,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对整个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等综合服务,实现都兰地区当地农业节水技术的不断提高。此外,还要注意将节水型农业同当地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进行充分考虑,并注重都兰地区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通过采取多种农业节水综合措施,结合对当地农民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的利益情况等问题进行考量,从而实现都兰地区农业节水技术综合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节水灌溉范文5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技术;措施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造成我国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我国近几十年大力发展农业水利灌溉事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淡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情况。多年发展中,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也在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众多灌溉模式选择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节水技术措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节水技术

应用节水技术的核心是为了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现行主要的节水技术有工程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覆盖保墒措施、节水管理措施等。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水都被渗透到地层或被蒸发[1]。而节水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渗透、蒸发损耗量,实现高效、节能灌溉的目标。

2农业水利灌溉模式

2.1渠道防渗模式

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为渠道运输。过去主要采用土渠,输水渗漏损失量达50%。渠道防渗一直都是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按照防渗材料可以划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衬砌、混凝土、塑料薄膜、沥青护面等。渠道防渗技术能够降低渠道输水过程中水资源渗漏量,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渠道输水安全。渠道防渗技术是将农田灌溉渠、非灌溉渠分开设置,确保灌溉渠水资源充足。由于农田灌溉渠道结构复杂,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可能会出现渗漏情况,可在地下增设蓄水池收集水资源,还可以收集降水,实现水资源存储、二次利用。

2.2喷灌模式

喷洒灌溉(喷灌)模式主要是借助水泵、动力机、管道等设备,通过设备驱动或借助水的自然落差将水输送到灌溉区域,使用喷头将水喷洒到空气中形成小水滴,扩大水的覆盖面积。喷灌模式中主要采用了灌溉水源工程、水泵、动力机、管道、喷头、控制器等[2],可以将其细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3种模式。固定喷灌系统大部分或全部系统固定不动,有些喷头采用不固定式;半固定喷灌系统可以移动的部分为管喷设施或喷头支管,其余设施不可移动,水栓与管道连接;移动喷灌系统中水泵、动力机、喷头、管道均可移动,只有灌溉水源工程不可移动。

2.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模式

该模式也被称之为管灌模式,主要是将输水土渠道更换为低压输水管道,通过压力作用将水资源传输到田间,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蒸发、渗漏损失。管灌模式主要由灌溉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保护装置、管道、配水装置、排水阀、逆止阀、量水设备等构成,同样可分为移动式、半固定式、固定式3种模式。移动模式除了灌溉水源工程外,其余设备均可移动,十分适合在小水源、小管径、小机组的软管使用。半固定式中机泵、支管、给水装置均不可移动,地面灌溉管可以移动,地下埋设的管道将水资源输送到农业灌溉区,借助水栓将水传输到地面可移动管道中进行灌溉。固定式中机泵、管道、给水设备均是固定形式,管道系统传输的水资源直接灌溉农田。

3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措施

3.1工程节水措施

工程节水措施主要是借助各类灌溉工程降低水资源浪费量,如配套灌溉工程、低压管道输水、渠道衬砌、建设机电井、地下蓄水池、改善地面灌溉设施、喷灌与滴灌等。这些工程措施均可起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灌溉率的作用。

3.2农业节水措施

农业节水措施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降低水资源使用量和提高利用率。主要有土地平整、免耕少耕、深翻松翻、秸秆还田、均衡施肥等,配套采用薄膜覆盖技术、护地栽培技术,增加农业设施数量,利用抗旱保水剂。对现有种植结构、耕作方式进行改进,推动周围林业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力。该类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质量,减少水资源蒸发量[3]。

3.3覆盖保墒技术

覆盖保墒有助于减少水资源浪费,可在耕地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秸秆等,以减少水分蒸发量,加强土壤的蓄水性能,提升地表温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秸秆覆盖技术可以减少15%~20%水资源浪费量,提高10%~20%产量。覆盖塑料薄膜能够增加土壤水分存量,减少20%~30%水资源浪费,提高30%~40%产量。

3.4管理节水措施

土壤监测和灌溉预报,采用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先进手段,对土壤墒情实时监测,通过分析采集的数据信息,配合天气预报数据,预测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从而确定水资源灌溉量,控制土壤含水量,实现增产、节水的目标。节水高效灌溉中可将有限的水资源在作物生育期科学分配,让灌溉水更多地被作物根系吸收、存储、转化,提升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率。优化灌区配水,结合灌区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农田情况、作物分布状况,根据水源可供水量、作物生育阶段需水量、水分生产函数,以配水中水资源损失量最小、增产值最大为目标,结合灌溉工程技术手段,制定灌区水资源最优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配[4]。此外,还应借助灌溉自动化系统,借助电子技术获取渠道水位、河流水库、含沙量、流量、抽水灌区水泵运转等信息数据,自动化系统将这些数据信息处理后,按照所设定的最优方案自动调节闸门开度、调节水泵运行参数,使整个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测,实现水资源最优化管理目标。

3.5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损耗率,但仅凭借农田灌溉工程节水存在上限,而将灌溉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除了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满足增收需求。地下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本身水分蒸发,其他灌溉形式在控制作物自身水分蒸发的作用微乎其微,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遮阴率较低,作物间的蒸发量较大。配套农业节水技术有助于减少作物本身水分蒸发量,可采用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喷洒抗旱剂、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品种等,通过技术组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效益。

农业节水灌溉范文6

【关键词】节水灌溉 种植技术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西部。农业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十年九旱,历史上每年常规降雨量在400~500毫米,干旱少雨是制约我县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从2002年起,我县开始推广实施“一条龙”机械坐水种和垄侧豁沟浇灌等抗旱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春旱期间玉米适时播种和抗旱保全苗的难题。但是,由于无法实施全程灌溉,在庄稼生长关键期,抗旱浇灌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干旱仍然是影响和威胁我县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乾安县根据农业连续遭受旱灾的实际,把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土地产业效益作为每年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变“雨”养农业为“井”养农业,大力实施喷灌,管道沟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推广玉米大双覆等节水耕作模式,在全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幅射带动作用。截止2010年底,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367公顷,其中:膜下滴灌面积达到4000公顷,地理管沟灌1767公顷,喷灌12600公顷,另外,发展“小白龙”灌溉近30000公顷,推广玉米大双覆15000公顷。节水灌溉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0年,乾安县再次遭受严重旱灾侵袭,全县充分发挥节水灌溉设施作用,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76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0元,并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 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强农惠农的政策威力,广泛宣传

节水灌溉是一项新型的农田灌溉技术,要推广必须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项目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他们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向农民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计算农业生产经济帐,解决了农民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从实际出发,树立新型农业观念,主动关心和参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节水农业快速发展。

二、 依靠科技,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建设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他们坚持以农业科技为先导,以政策扶持为动力,根据耕地条件,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和农户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的节约水灌溉模式。在地理位置优越,农户积极性较高。同一品种农作物种植较为集中的地方重点建设滴灌示范区;在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单户经营规模较大的地方推广和应用喷灌技术;在水源条件较好地势平坦,承包农户较多,经营分散的地方推广管道沟灌和地膜覆盖技术;在农田井旁实施小白龙管灌,是一种灵活,便捷,快速的灌溉好办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他们实现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发挥效益一处。2010年抗旱期间,全县各种灌溉设施全部启动,55000多眼农田抗旱井24小时不间断地浇灌,共计浇灌耕地60500公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节水灌设施的作用。

三、 增加科技含量,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要想粮食获得高产稳产,单靠一项或几项技术是不行的,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技术,因此,他们在保证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耐旱,高产经济作物,增加科技含量,比如适时播种,选择优良品种,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科学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变劣势为优势,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当地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特点的耕作模式并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引导群众真正走出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旧圈子,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政府重视,加强领导,确保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