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文献检索;信息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7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具备收集、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是一门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进行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信息检索、筛选、处理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检索工具及网络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学术数据库来查询、获取学习与研究中所需的文献资料信息,属于一门素质拓展课程。文献检索课是目前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及形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种适应社会信息环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知道如何寻找和利用有用的信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有用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和应用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存在的不足,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如何通过文献检索课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综合各种解释,信息素质可理解为:能够恰当理解信息,并能准确查找、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1.信息意识淡薄。据调查,大多数学生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有相当多的学生根本不清楚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来检索本专业的文献信息,更有甚者信息需求也不清晰。只有较小比例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上述现象可以看出当前大多数学生信息意识非常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总体水平偏低,需要加强和提高信息素质教育。

2.信息技能较差。大多数学生只注重本专业的书本知识,忽视了相近、相关学科的知识信息,基本不会查看与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研究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档案资料等。有些学生甚至在学校期间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没有借过一本图书。对于当前普遍使用的信息处理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大多数学生只是处于基本会用的水平,能够操作较为复杂命令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不能对所做课程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排版。多数学生不善于利用电子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资源,大学生上网人数比例很高,但能够真正将网络作为一种获取资料信息数据的重要途径及手段来进行研究、学习、开发的却屈指可数。

二、加强文献检索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文献检索课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科学交流的原理来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检索课不断地注入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是目前我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存在的不足,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所改革创新,以更好地完成增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任务。

1.加强信息意识引导。信息意识淡薄导致文献检索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文献检索课没有兴趣的现象。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获得专业相关信息有较高的期望值和兴趣点,文献检索教学应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体现文献检索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开展文献检索的途径,为他们今后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研究报告、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研讨会、开展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利用示范等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他们的信息素质。

2.改进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各类学校授课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但很多采用乏味的PPT形式。针对文献检索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演示如何进行网络检索及光盘检索,让学生生动直观地学习,可收到极佳的学习效果。另外,可以把图书馆相关的馆藏资料及检索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同时可开发多媒体软件或网页,把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内容辅导、实习例题、教学讨论融合到网页中,利用电子邮件或在线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互动,将教学安排信息到网上,通过网络解答疑问,布置与批改作业。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教学模式为“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信息获取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采用“Engage参与”—“Explore探究”—“Explain解释”—“Elaborate提炼”—“Evaluate评价”的“5E”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景或问题,让学生参与研究与思考,主动去查询、获取有用的资料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往往会安排较多的上机实践课时。由于教师及学生对上机课不够重视,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不力及学生自我约束力差等原因,往往使得上机课达不到真正的实践目的。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设置一定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查询、获取相关资料;也可布置本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查询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或者让学生提前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让学生查询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上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实际需要,探索多层次、多样化教学模式,真正使其成为一门以培养大学生综合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水平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要加强创新,不断促进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文献检索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明秋.“文献检索”课“5E”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17-19.

[2]任萍.《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13):106-107.

[3]干林,王敏.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4):302.

[4]孟桂荣.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探究[J].现代情报,2009,(5).

[5]金建设.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信息素养 现状 培养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从不同角度都做了深入研究,如马海群(1997)从宏观上给出了概念;张义兵(2003)比较了信息素养在技术、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别;王吉庆(1998)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经过培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经过了高校开设的系统课程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信息检索等,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没达到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信息获取工具,但是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学生基本没有,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学生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找出有用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没出校门的毕业论文中就集中体现出来了。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只明白原理不会操作,纸上谈兵。

2.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目前,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几乎天天上网,上网已成为其日常习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占据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网络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构建学习和工作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关注。即使有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开展检索文献、网上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这部分学生会不经意间被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自制力差,忘了最初的目的。

3.高校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信息道德的培养缺失,学生只能依靠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信息道德。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学生浏览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长期浏览该类网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严重影响;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都在网络上查阅过相关文献并抄袭以达到快速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的目的,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部分学生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参与网络骂战、网络围观,都对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信息道德的系统培养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1.推进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中,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技能性课程,融入后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信息素养;(2)结合实践案例教学,将知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应用软件的讲授应该是最新版本的,应该灵活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置防火墙过滤掉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扰,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2)开设信息道德类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使学生具备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开展网络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建校园网。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3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首先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创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以及此过程需要的信息意识、观念、知识和伦理道德等信息品质和内在涵养。在信息素养整体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技能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的方向标。

二、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通过参阅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教学活动中掌握的情况,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信息意识较弱。在信息意识方面,学生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模糊。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轻文化课,重专业学习”的问题,文化课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差,通过信息检索拓展知识面、巩固文化课学习效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即使在体育专业学习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只强调达标、技术评定等实践效果,学生也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成绩的“更高、更快、更强”。教学双方只是“师傅带徒弟”,学生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查询文献资料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较差,将老师的讲解作为理解运动技术和要领的唯一途径。

二是信息知识匮乏,信息检索和运用能力较差。信息知识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由于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入学录取文考分数线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信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对应用信息技术层面内容的学习,即使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也仅仅注重的是信息技术而非信息技能,对中图分类法、检索知识了解的广度、深度不够,对信息检索实际操作方面,准确快速有效检索、操作有待于提高,对图书馆馆藏书、数据库内容、检索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入,检索知识、方法、技能等需要加强学习。

三是信息道德意识薄弱。在信息社会中从事信息劳动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信息的生产者,还是信息的消费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信息的行为规范。在校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缺少积极主动的规避态度,自学抵制不健康内容的意识较差。在课程结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大篇幅不加任何注解的抄袭行为,学术道德失范时有发生,缺乏对文献作者的基本尊重。

 

三、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

1.高层高度重视,上下形成共识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还没有明确针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文件、计划。学校高层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适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特点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计划,把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有“信息意识基础”的教育内容。帮助新生认识到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性和培养信息获取利用能力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了解校园内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能够得到的信息服务,激发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视野、进行研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不断的信息利用实践中不断增强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可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学生。”提高学生素养,教师是关键。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形成至关重要。不仅要提高信息相关专业教师的素质,还要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等教育学指出,大学教师五大能力之一就是多讯道的知识信息传送或表达能力,利用教师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丰富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信息重要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3.完善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整合现有信息素养培养资源

目前,体育高校教学中,过分强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忽视信息导向教育和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应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外,还要在全校开设信息素质基础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在低年级开设“信息检索基础”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专业文献检索”选修课。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因此,联合图书馆、教师与计算机中心等多种力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学校的管理部门和有关学术团体应经常举办一些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和各种信息普及教育活动,整合现有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体育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很大一部分将从事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工作,除自己会做外,能教会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和讲的过程必须以过硬的信息素养作为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是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炼完成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必须引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

[2]李志杰.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状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

[3]郭振新,蒋东升.新课标理念下体育课堂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4

关键词:媒介素养;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在媒体信息的笼罩下,已经形成“地球村”。人们习惯于在媒介中寻找、搜索、验证各种信息。新闻媒介传播信息,传播知识和文明,进行舆论引导,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媒介在传播信息中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匮乏和信息侵略,这些信息都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媒介素养的界定

媒介素养是舶来品,最早由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旨在通过开展对公众尤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对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进行清楚的判断,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在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参与社会发展。

二、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媒介认知、媒介意识、媒介能力、媒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科学媒介素养的实践过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认知和鉴别能力。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将被动变为主动批判接受,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能在信息的“洪水”中进行理性选择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第一,可以对信息进行批判式解读。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第二,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从而对媒介形成全面的认识。第三,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媒介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如信息污染和信息暴力和信息侵略现象,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和批判能力,保护和传承本土主流文化,以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亚文化进行有力的搏击。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大学生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内容。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

许多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因此,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势在必行,并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讲授模式、大力培养师资等,切实提高大学生选择、分析、判断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在《现代传播》第一期所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从这以后,一些零散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与媒介教育有关的活动开展起来。

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课程中,也可以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的公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二)借助各种校园媒介,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社团、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面参与到网站的信息传播中去,做信息的把关人,做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实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加强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努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大力宣传媒介素养的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网络道德的辩论、举办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网站设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判断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师资队伍缺乏,因此要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多层次、多渠道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专业教育的局限中挣脱出来,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体制,构建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第一,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高校教师接触并接受新媒体环境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熟练运用大众媒介的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5

计算机理论论信息时代高校科研人貝的信息素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计算机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中心还是围绕考纲,所以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的还是仅仅以掌握一些基本操作作为主,至于如何获取信息、怎样获取信息,如何获取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之甚少。比如,高中学生学业考试网上报名填个人信息时,只要根据括号内的例子在前面的文本框填好个人信息就行了,但许多同学对这个例子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个例子多余的,当它不存在,有的干脆坐着等老师来解决。其实他们只要动动鼠标在空文本框上点击一下,下拉菜单中也已有提示。所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3]赵志宏,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05,(4):100-101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08-02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要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一、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是来自课堂,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只是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才去图书馆选材料、收集资料,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去阅读书刊,在遇到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欠缺

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上,有相当多的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

二、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信息素养的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荷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学开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三次研究,讨论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澳大利亚在1992年召开了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会议。美国课程管理协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出信息素养应是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要求学校、学院和大学将信息素养内容结合到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之中。日本在多次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韩国先后提出的4次教育改革方案,都不断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中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方法。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只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还处于信息技能层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高校专门开设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系统课程。我认为高校应该提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和开展各种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活动。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标准

从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来看,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最详细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1年1月制定并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建议教育部应组织专家,借鉴发达国家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色,展开讨论,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引进必要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各高校再根据该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存权”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能用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范围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建构和完善科学的信息策略,从而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准确地利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能力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其中,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时效意识、信息超前意识、信息创新意识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要求大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制作、传播、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

(二)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宜采用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增开信息素养系列公共必修课,如信息素养导论和信息检索两门公共必修课。“信息素养导论”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信息检索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

(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中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程要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留出大量通过查检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强化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通过整合达到以下教育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四)营造丰富多样的、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

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改变传统的“三室一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书库)的闭架服务格局,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2.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建设学科网络资源库或网站。

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也是一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

4.动员社会力量营造一个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要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网吧的安全管理。

(五)教师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处理教学信息,一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接生动地教给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的能力,并将这些纳入到大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当中。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目标驱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只给学生分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应借鉴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