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思路范例6篇

三农工作思路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1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街农业农村实际,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发展农业,难以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收入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因此,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发展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机构的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成本;四是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适时举办劳务输出供需洽谈会,定期劳务供求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要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五、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近二年,我街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但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这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流动,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街明年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街20多座农用机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大多不能正常运转,水库、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也十分严重,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我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已无财力进行维修改造,近几年,我街虽投入了一部份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力求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的改造,做好集镇新区自来水管网延伸,逐步达到安全用水标准。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 营销思路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农产品的营销现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供给从短缺向有余转变;消费者的需求从单一的生存数量型向综合的享受优质型转变;交易市场从农贸市场向超市转变。有关于农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农业体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十二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立足于舟山渔农产业现状和农产品流通特点,农产品营销发展和进步比较明显,营销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尽管舟山市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瞬息万变的营销市场还需不断完善。尤其是“十三五”时期面对农产品供求新格局,舟山的农产品要想获得进一步突破和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解决好农产品的营销体系问题。本文通过对前阶段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总结,剖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三五”期间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思路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努力实现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舟山市农产品营销现状

“十二五”时期,舟山市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立足舟山渔农产业现状和农产品流通特点,把探索农产品营销新途径,构建农产品流通新业态作为工作主方向,营销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一)连锁经营呈较好发展态势

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和舟山兴业集团先后列入省级连锁经营试点,两家企业合计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连锁店286家,年销售额增加2亿元。通过示范带动,舟山市已有30多家渔农龙头企业在沪杭甬等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规模企业的连锁经营市场网络、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市渔农产品通过连锁经营的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以上。

(二)物流配送社会化发展势头良好

以建立舟丰农产品配送中心为起点,“十二五”期间,通过示范带动、业务指导,并随着舟山新区建设带动临港工业、港口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产品物流配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先后涌现惠众、新茂等专业农产品配送中心近10家,年配送额超5000万元。社会化配送呈良好发展态势。

(三)展示展销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依托舟山独特的旅游资源,渔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得以较快顺利推进。据调查统计,目前市本级和4个县区都有了规模不等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全市已创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7家,其中有5家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共拥有经营面积11000多平方米,年接待游客100万以上,年销售额上亿元。

(四)会展推介平台显现成效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和“贴近三农、贴近市场”的原则,“十二五”期间会展活动朝气十足,既有以“中国农交会”为代表的部级层面,又有以“浙江农博会”为代表的省级层面,也有以“舟山春供会”为代表的市级层面。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共参加和举办各类会展95次,年均达到17次,累计现场交易6300万元,共获得各类奖项107项。

(五)农产品电商借力推进

电子商务是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带动力强、渗透性广的新兴产业,已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新形势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就舟山来说,农产品电子商务近几年也得以快速发展。一是市政府已委托商务部门制定了舟山市电商发展的总体规划,这项工作提升到政府推动层面,为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涌现了一批规模化电商专营主体,如舟山大众商品交易所、舟山水产交易市场创业园等;三是电商的社会认知度日益提高,许多企业把电商平台作为优先营销渠道打造,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此外,在农商对接、农超对接方面通过多方努力,不但成功破题起步,而且取得长足发展。

二、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一是营销体系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市本级相对比较重视农产品营销工作,有完整的机构和职能,但县区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二是营销主体存在“渔强农弱”现象。由于产业比重关系,舟山渔业企业相对规模大、基础好,对现代物流和新型业态易于接受,利于发展,但农业生产主体受产业规模制约,发展明显滞后。三是政府依然存在“重生产,轻营销”现象。现有的农产品营销政策、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政府缺乏对长远的、整体的营销规划,对农产品营销的投入相对偏少。四是海岛特征、市场末端特征明显。导致市场分布散而小,物流半径长,经营成本高。此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弱、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发展制约。进入新时期,认清新形势,谋划新战略,确定新目标,开创舟山农产品营销转型升级新局面,促进舟山市农林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长远任务。

三、舟山市农产品营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对历史性挑战。

(一)舟山市农产品营销面临二大机遇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战略的机遇

农业是新四化同步的短板,国家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实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三大任务,提出了“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确定了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实现“双增”必须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基调。

2.实施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战略的机遇

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地方实力的不断提增,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将更加殷实;随着大通道的逐步建成和完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同城效应日益显现;随着新区规划的进一步确定,要素资源的固化,农业的保生态功能、保供给功能更显重要。加之舟山群岛独特的环境禀赋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名特优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舟山市农产品营销面对二大挑战

1.要素制约带来的挑战

农业资源短缺、实施落后、主体弱化、经营粗放以及长期积累的其他不利因素依然十分突出。总体经济发展放缓、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要素流动加速等背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产能释放空间十分有限。

2.需求持续增长与供给不足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新区建设和发展,流动人口扩大、旅游人数激增是必然趋势,带来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能的不断萎缩,主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势必带来供求矛盾的持续增大。这就对农产品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着眼“二条腿”走路,既注重产出和效益,又关注保障和引进 ,既紧贴本地市场,又对接市外产地市场。

四、“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舟山群岛新区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营销工作转型升级攻坚期。

(一)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发展主线

加快农产品营销工作转型升级,是“十三五”时期推进营销发展的主线,是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增效增收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两方面着力:

1.努力在转变营销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

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业态。一是要把“互联网+”融入到农产品营销中来,合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二是积极探索精细化、精准化营销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各类组织(实体),更有效地开展农产品营销服务。

2.努力在营销着力点上寻求新的突破

一是要打破产后营销的传统观念,要把营销工作前移,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以及信息化服务纳入营销服务范畴;二是要打破狭隘农业的传统观念,以立足服务全市经济的高度,着眼大农业的角度来谋划新时期的营销工作,重点做到“二个兼顾”,即渔农两个产业兼顾,一二三产兼顾;三是要积极服务“美丽经济”,把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式采摘、渔农家乐等纳入到营销服务体系中来。

(二)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发展目标

“十三五 ”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1.营销平台再上新台阶

巩固已有的市外各级农博会、农交会及各类展销会阵地,确保常年组织参加会展20次以上,参展企业200家次以上,提升舟山渔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持续办好市本级农交会,并提升规模,打造品牌;紧扣“两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开展专项性展示评比会,助推产业发展;引导规模超市推进“农超对接”,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规模超市农超对接全覆盖。

2.营销业态实现新突破

继续培育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展示展销中心三大营销业态,力争到“十三五”末,三大业态实现交易值6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嫁接第三方平台,引导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到“十三五”末,建成电商产业园区5个,50%以上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和80%以上渔农家乐经营主体加入电商平台,渔农产品电商发展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3.营销手段实现新提升

提升营销环节信息化水平,建立主要农产品信息化网络,实现产销信息无缝对接;引导企业整合资源,抱团营销,产业集聚营销;注重品牌营销,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产品“品牌化”率达到80%,新增自主品牌10个。

五、“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对策

围绕“十三五”营销战略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推出工作举措,集中政策资源,实现工作目标。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一)借力项目推进行动

把借力相关涉农项目落实作为提升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重要抓手。着重配合好全市“农改超”项目、舟山三农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项目、电商产业园项目等;积极帮助相关企业争取省级扶持项目,让上级惠农政策惠及舟山市更多渔农生产经营主体。

(二)“两化融合”推广行动

大力推动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营销转型升级中的引擎和倍增作用。着眼于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和营销主体运行效率,提高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内外市场拓展行动

把握扩大内需机遇,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会展影响力,提升舟山渔农产品知名度;创新经营模式,引导中小实体结成营销联盟,抱团开拓市场;鼓励生产主体与商业连锁集团的合作,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加强与市外产地市场对接,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经营主体培训行动

牢固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和主体意识是经营者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依托多方力量,持续开展以市场战略规划、现代管理方式、质量诚信体系以及现代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计划,引导经营主体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方式。

(五)产业集聚提升行动

产业集群是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态。发展产业优势突出、专业分工完善、服务体系有效、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是营销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十三五”期间,以培育电商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两个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一个集群、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品牌”的工作思路,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行动。

六、“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必须以经营者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引导为支撑,以强化服务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保障措施,努力将确定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一)政策保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电商换市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舟山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形成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二是强化项目和资金扶持。要把营销体系建设纳入强农惠农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实施推进;继续稳固会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鼓励项目包装完善产品营销、品牌营销、业态拓展等建设内容。

(二)人才保障

一是注重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加强现有干部队伍知识更新、学历提升等途径培养一批复合型管理队伍,激发人才存量;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对口人才,提升增量。二是着力提高经营者业务素养。有计划地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以创业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持续深入地开展企业家培训教育,尤其要抓好新生代农民企业家培育。三是加大渔农从业者技能培训。建立职业渔农民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职业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渔农民。逐步引入激励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资格认定和考评奖励。

(三)要素保障

农产品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又关联一二三产业,必须通盘谋划,协调推进。一是要注重品牌建设。围绕北纬30度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二是注重信息平台建设。升级农民信箱服务内涵,建立符合营销需求的农业信息库,完善市场要素的信息对接互通。三是注重部门联合。整合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资源,加强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化营销氛围。

(四)服务保障

“量小、形散、事难”是舟山市营销工作的特点和难点,能否加快发展和实现目标,服务体系建设尤为关键。一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摸清农业产业内在规律,立足市情、农情,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超前服务、精细服务、精准服务。二是要拓展服务平台。既持续发挥会展举办、农商对接、农超对接、电商准入等载体的服务效应,又积极探寻新的有效服务平台,为营销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完善服务机制。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指导,牢固树立营销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把营销工作纳入业务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Z辉.舟山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N].舟山: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4.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 出路;必由之路;两个飞跃;中心课题

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他还强调说,对于我们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如果“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2]。因此,邓小平对于我们国家的农村建设问题非常重视,对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并且在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三条道路”,即“走自己的路”,“走改革这条路”和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道路。1984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初步成功,显著地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3]由此可见,邓小平确认,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一正确的道路。

邓小平之所以明确地强调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动者和“总设计师”,对于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谋略,他首先从战略指导的高度上考察问题,把它们同思想路线直接联系了起来。而这又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农村在当时之所以那样贫困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犯了农业合作化过早过快,否认个体经济和市场体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民的生产活动干涉过多等体制、政策和领导方法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造成的。而这些错误都有着深层次的思想路线上的根源。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猖獗,抛弃和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缘故。因此,邓小平站在思想路线的高度上,在改革初期便多次明确地强调指出,要恢复和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早在1979年7月29日的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就告诫广大干部和群众:“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4]这就是说,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必须从我们国家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要考虑广大农民的文化思想水平和素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国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确是指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科学地看待和处理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得以不犯和少犯工作上的错误的重要保证。而“走自己的路”,正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农村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所以,邓小平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

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要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合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而得以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因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5]。这表明,在邓小平看来,必须以改革求发展,通过改革为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开辟新的“出路”。而这条新的“出路”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邓小平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为农民谋出路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对此,邓小平本人更是深有体会。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对外宾的谈话中感言:“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之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6]“总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7]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效果之所以出乎人们意料的显著,邓小平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由于改革使亿万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拥有了决策和经营自主权,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感悟,所以邓小平断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我国农民、农村的“出路”就是走改革之路。邓小平在1988年5月18日同外宾的谈话中强调说,即使改革有风险,会出现曲折,“但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有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8]。总之,在邓小平看来,解决农业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走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百折不挠地进行改革,“走改革这条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探索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也就是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对于什么是“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路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所说的“自己的路”,是指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另辟蹊径,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也就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之路。而这条道路,是邓小平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发明”而提出来的。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强调说:“我们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农村,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9]这条出路在哪里?邓小平接着指出:“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0]在这里,邓小平把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村工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家庭承包制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出路”。而农村工业化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实际上也就找准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和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路”。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所分析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们国家70%-80%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只有一两亩土地,致使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所以,邓小平对于中国农民的重大发明“乡镇企业”,对于他们所探索和开创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他在这次讲话中接着强调说,“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11]邓小平在另外一次谈话中也强调说,改革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12],而是农民的创造。邓小平告诉人们:只要进行改革,下放权力,给广大农民以自主权,他们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完全能够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中国农村建设之路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相信农民、依靠农民。

而农村工业化必然带来农村城镇化。邓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高度关注和肯定了农村城镇化这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3]邓小平在这里把在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基础上形成的一大批乡镇称之为“新型乡镇”。因为它们同传统的农村乡镇有着根本的区别,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特征,是现代化的乡镇。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主要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由此可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之路。对此,邓小平说得很明确:在中国农村实行改革之后,“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4]在这里,邓小平把中国农村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看作是具有经济必然性、合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从而是中国农民、农村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之路。

邓小平提出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这条“必由之路”快20年了。近2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也就是新型乡镇化的确是中国农村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当地工业的主体或者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使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而以大批中小型乡镇企业为基础形成和改造过的新型乡镇则星罗棋布,成为广大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农民的新的居住地,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总之,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工业化、城镇化热潮,使中国农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巨变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所以说,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沿着邓小平探索和指引的道路前进,也就是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不移地继续“走自己的路”,走改革之路和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走弯路,不能很好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但是,勿庸讳言,近些年我们有些地区的农村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邓小平指引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没有严格地贯彻他的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未能继续沿着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前进。突出表现为有些人认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是城市化,因而提出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设想。这些人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由于他们无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且农民占总人口80%的这种特殊国情,试图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同时,误把农村工业化等同于城市化,从而把农民、农村城市化视为普遍的规律,从而认定中国的农村也不能例外。由于这些年有些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邓小平提出的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偏离了他提出的实行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盲目照搬西方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老路,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结果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18岁至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80%以上跳出“农门”,尤其农民中有文化有头脑的“精英”们更是几近全部离开了农业与农村,致使我国的农业成了“老小农业”,农村成了老人、小孩与娘子军居住的地方,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不顾大中城市有限的接纳外来人员的能力,大批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结果原来的“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出现了新来的“三城”问题,即一是在城市里出现了“贫民窟”化的苗头,也就是城市居民贫困化的苗头;二是“三农”问题“城郊化”;三是城市环境劣质化。首先从我国城市化的“贫民窟”现象来看,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据2006年1月15日的北京蓝皮书《2006年:首都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首都社会发展报告》在谈到对在京364.9万暂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欠佳时坦言:近些年,进京从业的外来人口日益增加,这些较低层次的流动人口多落脚在简易廉价的违章建筑中,这些流动人口又催生了一个次经济圈,由此形成了流动人口在饮食、零售、医疗、教育等方面自我供给、自我服务,在生活运转上自我维持的低层次生存圈,结果初步显现了在印度、巴西等一些国家多年来十分头疼的寄生于城市的“贫民窟”特征,或者说“贫民窟”化的苗头。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政府现行管理体制与财力统筹功能不足,因而短时间内无法克服这种“贫民窟”现象。而北京所出现的贫民窟化的苗头,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其他大中城市也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就是说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从“三农”问题“城郊化”这个方面来看,问题也同样比较严重。这里所说的“三农”问题城郊化,是指过去在农村中存在的“三农”问题,今天也同样存在属于城市范畴的郊区农村。北京蓝皮书也确认这一点,它认为,目前北京存在着特殊的“三农”问题,如200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2.5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郊区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由此使失地农民日益增加,而各类房地产公司等拿走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农民从中得到的极为有限。同样,城郊地区出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北京一地,其他城市也很严重。据有关材料显示,近些年,由于大中城市面积成倍扩大,占用农业用地日增,城郊农村失地农民人数已多达4000万至5000万之众,仅上海市就有100余万。这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没有技术手艺,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陷于贫困境地。至于城市环境质量劣质化,或者说日益恶化则更为显著。一些城市由于外来人口过多,致使居民出现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由于人口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迫使有些城市把敞开的城门又关起来了,或者对外来人员进城加以限制。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新的“三城”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的缘故。而这又是由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偏离了邓小平农村建设的思想和所指引的正确道路,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与方式不当的结果。因此,要解决新的“三城”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好原有的“三农”问题。实践证明,这必须以邓小平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的思想为指导,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把握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而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从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们的问题,主要靠它们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邓小平把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批建设小型新型乡镇”看作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出路”,这是他的基本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十分重视并高度评价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新型乡镇,并且把它们视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能在农村而不能在城市,只能主要靠农民自己而不能靠其他人来解决,这一点,邓小平看得十分清楚。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提出必须走改革之路,通过改革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便由他们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真正领会并把握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农村发展建设的这一基本思想,才能使我们对这些年在农村建设问题上的偏差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高我们在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坚定地“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十分丰富,除了上述三条道路之外,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两个飞跃”,二是“中心课题”。

所谓“两个飞跃”,这是邓小平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我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谈论经济问题时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6]他还接着强调说:“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17]这些重要的讲话,既是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途径、办法的新的探索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第二个飞跃”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根据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抓好下列几项工作:一是为了“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农业生产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业和整个农村要在社会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很重要。邓小平在1980年5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18]可见,农业、农村经济由低水平的集体化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这是“两个飞跃”的重要内容;三是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继续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这条“必由之路”。

至于所谓“中心课题”,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设想。这个重要设想,是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谈到沿海如何帮助内地时提出来的。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邓小平之所以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定时期的“中心课题”,这是由于在他看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21]至于这里所说的“将来总有一天”具体是指什么时候,也就是大概在什么时候把共同富裕问题提升到我们党和国家“中心课题”的地位,邓小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2]不言而喻,在今天,我们应当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一切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课题”,因为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农村,而且农民的贫困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与他的三条道路的思想及其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邓小平提出的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他所包括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言而喻,这是继续走改革之路,“走自己的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而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则是开辟和坚持这三条道路的最终目的。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亿万农民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亿万农民得以脱贫致富,也就是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富裕。而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也是因为“无工不富”,只有走上这条“必由之路”,才能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可见,实际上“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是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丰富和发展,与后者一起形成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整理论。我们相信,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注释:

[1][2][3][5][6][7][8][9][10][11][12][13][14][16][17][19][20][21][22]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3,237,95,237,

237-238,238,260,251,252,252,238,238,213-214,355,355,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4

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工作主线,坚持市委“一三五八”、县委“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总体取向和“一心两极促统筹”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突出三条主线、发展四大产业”战略目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发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统畴城乡发展,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美好新。

二、主要预期目标

GDP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财政税收达到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三、主要工作目标:

A、工作思路:突出“三条主线”,发展“四大产业”。

发展以中广路沿线、会连路沿线、王松路沿线为主的四大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劳办输出。

1、确立思想:“特色农业立乡,三产活乡,劳务强乡,稳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

2、特色农业:种植业,以丹参、慈菇、生姜、彩薯、海椒、优质水果、绿色农庄为特色;养殖业,以山珍禽、绿色生态鱼类、生猪养殖等为特色。引进业主开发,带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三产活乡:发展生态游及农家乐,争取古镇的打造、钟鼓寺及狮子洞的开发、药材及其它专业市场的建设。

4、劳务强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留守服务工作,劳务输出6700人。

5、稳定促发展: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推进社会创新管理。

B、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为:45:15:40。

(一)突出发展“三条主线”、“四大产业”:中广路沿线5个村发展中药村6000亩,慈菇1000亩;会连路沿线5个村发展海椒、生姜5000亩,中药村1000亩;王松路沿线2个村发展优质桃2000亩,中药材1000亩。做大做强“四大产业”:白芍、丹参为主的药材8000亩;其中林下种药2000亩,慈菇2000亩、生姜和海椒5000亩、彩薯500亩、苕干加工;(二)特色养殖大户12户;(三)劳务输出,确保6000人以上;(四)特产开发工作。(五)、发展绿色农庄及生态鱼垂钓工作,主动融入、广汉经济圈,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小镇。目前,在全乡上下掀起了“融入、广汉经济圈,我们怎么办”的思想大讨论。(六)在条件成熟的村发展农家乐。(七)全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推进社会创新管理,构建和谐。

C、主要措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1、进一步加强场镇整治,争取打造好场镇风貌。

2、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3、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开展“如何主动融入、广汉经济圈的大讨论活动”。加强思想转变。

4、组织乡、村、社干部到特色农业地区学习,请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传授种养殖技术。

5、抓好农村经纪人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种养业经营能人队伍。

D、认真制定各村五年发展规划。

四、“三件实事”计划:

1、在中广路、王松路沿线栽植白芍示范片300亩,在村发展优质核桃基地300亩、生姜基地200亩。

2、改建烂石桥一座,跨度35米。

3、进一步做好特产开发工作。

五、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请求督促市、县相关部门尽快落实陈新有市长到调研时提出的由广汉、旌阳负责接通王松路(村至镇村2.5公里),古和路(村至旌阳区和山3.6公里)。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5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有关“三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基础的“三农”战略思想,对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三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事业乃至全局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三农”战略思想体现出全面科学的系统思维,反映出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清晰的理路,是其实践经验和“三农”理论的创新性结合,是国际借鉴与我国“三农”具体国情的结合,是“三农”发展的基础性与中国梦的整体性的结合,是“三农”发展的“大农协”与“大农政”的结合。

 

一、“三农”战略思想是其实践经验和“三农”理论的创新性结合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经济”、“城乡关系”、“组织化发展”思想,列宁的“重视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关系”、“关心农民个人利益”理论,到毛泽东的“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八字宪法”方针,邓小平的“发展乡镇企业”主张,再到江泽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观点及胡锦涛的“两个趋势”论断,吸收借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前几代中央领导人的重要“三农”思想,结合自身在陕西延川、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中央工作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农”战略思想。“三农”战略思想是其“三农”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的“三农”理论的创新性结合。

 

(一)根扎群众的“三农”情怀

 

早在担任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期,就和社员一起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农村面貌,有着关心“三农”的深厚情结,形成了实事求是看待人民群众的观念。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他又积极为农民减负,进行农村改革。在福建省工作时期,他重视发展特色农业,主张发展生态农业,倡导山海联动发展,对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浙江省、上海市工作时期,他组织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加强农村社会环境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欠发达地区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山海协作”三项活动的号召和开展更是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帮助老乡脱贫致富的具体体现,“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三化’带‘三农’”、“城乡共繁荣”的“三农”发展战略在此期间得到了升华。

 

虽出身干部家庭,但早年下乡当知青的生活经历让对“三农”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情结。实事求是看待人民群众的观念、为民减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农业、保障农民权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三农”思想正是根扎群众的“三农”情怀的具体体现。

 

(二)心系百姓的“三农”思想

 

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就“三农”工作开展调研,倡导农村市场化,鼓励农民走组织化道路。2011年9月,先后到天津市武清区、宝坻区、东丽区和静海县,针对农村城镇化、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党建、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等问题进行调研。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多次前往贫困地区,慰问当地群众,在河北阜平、甘肃定西、湖南湘西、山东菏泽、海南、天津、湖北等地考察调研特色农业、农村产权交易、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课题。

 

虽身居高职,却仍能把“三农”这项基础性工作当作经济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稳定繁荣农村经济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问题。其在不同省份进行的多次具体实践调研活动,奠定了心系百姓的“三农”战略思想的实践基础。

 

(三)情牵国情的“三农”见解

 

面对不容乐观的“三农”形势,在2012年2月16日举办的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强调:“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1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2 〕。在2014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3 〕。“三农”问题始终是治国方略的重中之重,“三农”战略思想是新时期“三农”工作顺利推进的行动指南。

 

二、“三农”战略思想是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三农”具体国情的结合

 

2001年,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中主张,将农民组织起来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使农民安全、顺利地进入国内外市场,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指出:“农村市场化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4 〕国际农业合作社、农协组织日臻完善,中国农民合作化道路方兴未艾,“三位一体”合作化体系是中国“三农”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农业合作社、农协组织日臻完善

 

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社,各农业合作社通过经营业务的契合点实现横向、纵向联合,组成地区性质的、全国性质的联社,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日本农协主要有市、町、村级(相互间行政级别平等),都、道、府、县级(相当于中国的省级)以及全国级三个级别。市、町、村级的农协为基层农协,直接面对农户,为基层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基层农协按业务范围,又可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类。韩国主要由农民会员、区域性农协、专业农协和全国农协中央会(中央农协)构成。美、日、韩等国农业合作化体系相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农民组织化而言发展得较为完善。据2010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拥有86%的家庭农场,自耕农在日本总农户中占比88%,荷兰农业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更是家庭农场,农民通过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把家庭农场联结起来,进行合理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农业合作社互惠互利思想对于巩固农业基础、激活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农民合作化道路方兴未艾

 

历史进入新世纪,我国小康建设稳步进行,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所保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组织化、合作化能力增强,收入增长途径更加多元化;农村市场化速度加快,基层组织自治能力得到强化,农村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但是,我国农业人口多,家庭经营规模小,家庭经济基础薄弱,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业合作社发展历史较短,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具体来讲,农业稳步发展,但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产品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竞争力不足;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有所发展,但农村发展的滞后状况仍没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知识、技能不足,就业压力大,城乡发展一体化困难重重,这些仍然是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市场经济初具规模,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农业经营规模有限,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曾被认为是小农经济的复苏。因此,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就必须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使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农民合作起来,走农村市场化道路,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制经济,让农民合作化道路越走越宽。这个问题早在2001年于福建任职时就提到过,所以,中国很有必要借鉴美、日、韩等国的农业发展经验,走农民合作化、农村市场化道路。

 

(三)“三位一体”合作化体系是中国“三农”道路的必然选择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倡导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其实早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中,已经提出“统分结合”特别是“统”的命题。他曾设想,把农民横向和纵向组织联合起来,实现生产、流通职能一体化发展;组织跨乡、县的地区联合,组建中心合作社和农产品销售集团;采取各种政策引导农民加强自我保护,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千家万户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和信息、良种、技术、资金、物资、加工、贮运、推销等系列化服务。“纵横联合、融为一体、跨乡县、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系列化”的思想元素,是农村市场化、组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2006年1月的浙江省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宏伟构想,又在当年12月瑞安召开全省现场会的时候,进一步将“三位一体”总结表述为: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体系、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要求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合作社的联系,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应合理分工,从而实现在金融、流通、科技服务等领域内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大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合作化战略思想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三农”发展具体国情,不断探索、总结而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位一体”新型合作化体系建设是中国“三农”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三农”战略思想是“三农”发展的基础性与中国梦的整体性的结合

 

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广大腹地,农民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发展问题的解决,是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尤其强调“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和中国梦的整体性,其“三农”战略思想是“三农”发展的基础性与中国梦的整体性的结合。

 

(一)民富村美农业强,“三农”基础是衡量

 

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困,这一现状不容忽视。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有着基础性地位;农村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影响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农民在中国人口中占大多数,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关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收入总量,中国“三农”发展在曲折中前进,解决好“三农”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问题。

 

(二)国富族兴民幸福,“中国梦”来作保障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我们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优化,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必然意味着农业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有序,农民增收途径多元化,城乡差距真正缩小。

 

(三)“三农”工作基础稳,“中国梦”就有基准

 

中国梦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工程,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伟大梦想,具有整体性;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具体的各异的个人的梦想。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中国梦这项伟大工程的完成,离不开大多数农民梦、基础梦的实现。党和国家只有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农产品质量抓好,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基础性的“三农”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整体性的中国梦。

 

四、“三农”战略思想是“三农”发展的“大农协”与“大农政”的结合

 

虽然在我国农村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一些政府涉农部门仍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法管理农业,不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及时转变工作职能,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农民增收受限。

 

(一)市场经济呼唤 “大农政”出台

 

近年来一些推广“三位一体”合作组织的地方,遇到了来自涉农部门的很大阻力。涉农部门各自为政,部门利益不断膨胀,个别部门甚至假以支农的名义扩张预算、编制,强化自身权力,设立各种审批权限和资金渠道。如果涉农部门继续各自为政,农村经济继续“条块分割”,交流合作不畅,就会增加组织成本,达不成规模优势,“大农协”组织化合作道路也会步履维艰。因此,需要加强涉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为“三农”发展理清道路,呼唤行政管理式“大农政”出台。

 

(二)“大农政”引导与“大农协”合作比翼双飞

 

借鉴国际经验指出:各(欧共体)成员国注重“大农业”范围的法律手段和行政管理方式并行。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和牵头作用,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特别是日本等国的农协,本身就是一个半官方组织。指出: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和农业要素、农村消费品、农村工业品的市场供求及时调整。同时强调:各级政府要引导和帮助农民成立自治组织,实现农民的自我保护。要引导农民自我保护组织提高谈判地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指导农民自我保护组织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保护农村市场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当地创造条件将部分服务职能转移和委托给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毋庸置疑,实现“大农政”和“大农协”的比翼双飞是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创举。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合作体系建设相辅相成

 

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指出,要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6 〕。

 

要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口体制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大农政”与“大农协”比翼双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合作体系建设相辅相成,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农民组织化发展道路上,尊重市场规律与加强宏观调控、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发挥市场的价值规律,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壮大农村经济;政府必要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支农、强农、惠农、富农。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区情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牢固确立“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的意识,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为招商引资服务、为大项目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构建青岛经济重心创造良好环境。

二、教育目标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理解吃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了解我区18年来的建设成就和农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变化、我区发展的大好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我区解决农民就业和保障农民收入的有关政策、我区项目用地、拆迁等补偿政策、构建青岛经济发展重心与开发区未来发展战略以及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的发展思路、重要举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本内容、有关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知识和国防知识,从而教育引导全处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谋发展,与时俱进建小康。

三、重点解决的问题

1、村居发展思路不清,发展后劲不足问题;

2、项目建设、拆迁中的有关政策和群众的补偿及就业问题;

3、村居组织建设薄弱,两个作用发挥不明显问题;

4、干群沟通不畅、干群矛盾引发的上访问题;

5、群众增收问题;

6、村居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反骄破满问题;

7、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8、其它问题。

四、教育方法及步骤

(一)教育方法:

1、印发宣传提纲,抓好“八个教育”。一是建区18年来我区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自觉支持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大项目建设、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二是全国农村发展形势,我区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教育。教育广大群众换脑筋、争一流。三是青岛经济发展重心向开发区转移后的发展前景教育,大力支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支持三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四是“解放思想谋发展、与时俱进建小康”主题教育,理清思路、加快发展。五是法律法规教育,自觉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六是道德教育,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七是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倡导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科学生活,讲究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积极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八是典型案例教育。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刻剖析,引导农民群众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提高认识。

2、实行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帮助各村搞好农民教育,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速度。各包村干部要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有关政策,加强农民群众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帮助村两委积极协调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村两委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帮助农民群众开拓致富新路子,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面上工作的基础上,将选择2-3个村蹲点,解剖麻雀,解决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通过实施包村制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积极配合区农民教育指导组开展工作,确保活动实效。

3、加强制度建设,使农村思想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村(居)要继续抓好党群轮流座谈、村(居)效能建设及财务结算中心等各项制度落实,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减少阻挠项目建设、滋事上访事件。同时建立农民教育日制度,每月的11日为农民教育日,组织群众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广大群众提高素质。机关要进一步抓好社情民意记录、严禁到基层就餐等制度落实,做到标本兼治,上下齐动,推动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

4、加强典型的培养和宣传推介。要通过宣传、报告会、现场观摩等形式,树立、宣传各村(居)和农民群众支持经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发家致富等各方面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二)教育步骤:

1、4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主题教育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理清工作思路,确保工作重点和工作细则。

2、6月份至8月份,集中开展农民思想教育,帮助村两委排查问题,疏导矛盾,理顺农民群众的情绪。

3、9月份至12月份,帮助工作点村两委加强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群众开拓致富新路子,增加农民收入;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4、*年2月份至4月份,总结主题教育工作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并对各村(居)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全处村(居)“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研究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指导各单位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