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发言稿范例6篇

文学社发言稿

文学社发言稿范文1

一、主办与承办、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

承办单位: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

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协办单位: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编辑部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

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楚天都市报

二、征文对象

全国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包括民办高校、高职高专的学生及今年暑期即将毕业与秋季入学的学生以及港澳台学生)

三、征文主题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大学生的文化责任

四、征文内容及要求

1.写作内容:围绕征文主题,以大学生的视角与良知,真实地记录与反映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凡求学、实习、求职、军训、打工、旅游、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学校教育、校园生活、社团活动、雷锋精神、童年记忆、民情民俗、生态环境、文物保护、文化现象、焦点透视、热点剖析、家庭与社会变迁、国家与世界大事、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下的建言、对未来的展望等等,只要是有意义的,均可以写。

2.体裁:

以散文为主,字数一般在2500字以内。

调查报告与报告文学,字数宜控制在8000字,不得超过10000字。

亦可以写文艺性的杂文和议论文。2000字以内。

3.散文写作要求有真情实感,写自己感悟最深、触动最大、最难以忘怀的人物、事件、场面、思想或情绪。情调健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忌虚构杜撰、忌言之无物。调查报告与报告文学必须以亲自参加的“调查”报告,事件、姓名、数据必须真实,分析与评论必须依据事实作出。

4.文字力求生动、形象、简洁。论述性的文章用词应准确精当,表述清楚,论述符合逻辑。用规范的汉语写作,符合通用的语言习惯。使用新潮词语必须符合文章语义语境的需要,必要时加“引号”。勿刻意雕琢、提倡自然质朴的文风。

5.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文后应附上《郑重声明》,声明自己的作品为原创。如若作假,后果自负。引用他人言论,应注明出处。《声明》格式见于《通知》后。

6.交稿方式与时间及其它:作品应于2012年10月30日之前直接以电子邮件发送至大赛办公室邮箱:

港澳台地区投稿

东北地区投稿 辽宁吉林黑龙江

西北地区投稿 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西南地区投稿 四川重庆云贵川藏

中南地区投稿 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

华南地区投稿 广东广西海南

华东地区投稿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

华北地区投稿 山西河北内蒙天津北京

稿件用小四号字打印,1:1行距排列。文稿均应在文题下注明参赛学校、校址、邮编、院系、专业、年级、姓名、电子邮箱,若有指导教师,注明教师姓名学校等。欢迎以学校为单位投稿或由大学语文教师统一收稿。

文学社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 应用文 事务文书 讲话稿 发言稿 文种辨析

讲话稿是指人们因工作需要以组织或个人名义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亦可简称讲话。我这里所说的讲话稿主要是指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上,或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发表讲话的书面材料,是狭义的讲话稿,以下简称“讲话”。

发言稿是指发言人在公众场合为了自己或代表部分群体发表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亦可简称发言。常见的发言稿有先进典型发言、向会议介绍经验的发言、与会代表发言,以下简称“发言”。

在非规范文种中,“讲话”与“发言”两者容易混淆。因为“讲话”与“发言”属于两者相近的非正式公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区别,所以在教学和写作过程中,也常见把两者混淆起来的情况。两者相比,有下列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之处

(一)两者都具有行文口语化的特点,是口头表达的附属文字材料,有口语的思维和逻辑表达方式。

(二)两者都有标题,不需要读出来;除电视电话等会议中的部分领导讲话外,两者一般都有称谓,需要读出来,如《×××在××省庆祝2006年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而教师代表的发言则为:“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以上两者称谓虽不完全相同,但却是都必须有的,且都必须在此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读出来。

(三)两者的使用,都是在一定范围的公开场合(公共集会)上发表。

(四)在同一个会议(集会)上,两者都对同一对象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研讨或发表意见。如上例,都是针对“庆祝教师节”这个主题,发表个人或所代表的群体的意见。

二、不同之处

(一)体裁不同。“讲话”是属于会议上领导者使用的体裁,而“发言”则是属于被领导或其他非领导人使用的体裁。 在这里,燕园点亮梦想,青春放飞希望。北大,同样是我们这一届同学梦想开始的地方。……”该发言站在北大新生的立场上,针对入学后新的学习生活,从微观上提出看法,阐述观点——这只是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梦想开始的地方”。 (四)语气不同。特征不同,因而两者使用的语气也就不同,讲话一般用表示期望、交待、勉励(大家)、关心、慰籍等的语气,如《×××在××省庆祝2006年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受表彰的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省‘人民教师’、‘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表示热烈地祝贺!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该讲话代表的是上级机关,主要表达的是上级领导对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慰籍。再如《在公安地税联络办公室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公安、地税部门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税法尊严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打击各类涉税犯罪活动,为全区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该讲话既是要求公安、地税部门要“做什么、怎么做”,更是表达了领导对公安、地税部门的殷切期望。发言则一般使用陈述、恳请、自勉、表示决心一类的语言。如《国际护士节发言稿》“……最后,愿我们全省的护士姐妹们携起友谊之手,奋发有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正确领导下,继承白求恩精神,脚踏南丁格尔的足迹, 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谱写出一曲曲不平凡的天使之歌,为保障人民健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该护士代表的发言,主要表达了自己以及全省的护士姐妹们今后要团结奋进、进一步做好护士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虽曰前后两例都提出了“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前者是要求“别人(即公安、地税部门的同志)”“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后者则是勉励自己及同行们“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语气是不同的。

文学社发言稿范文3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免费会员|VIP会员|

八荣八耻思想汇报

1.[心得体会]学习八荣八耻思想汇报

1.[八荣八耻]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精神的汇报和体会

2.[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简报

3.[八荣八耻]2006最新入党思想汇报(八荣八耻)

4.[八荣八耻]关于八荣八耻的入党思想汇报

5.[八荣八耻]关于八荣八耻的思想汇报

6.[八荣八耻]工人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精神的汇报和体会

7.[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学习思想汇报5

8.[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工作总结汇报

9.[八荣八耻]汇报:各级党组织三大举措抓实抓好“八荣八耻”

10.[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思想汇报

11.[八荣八耻]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活动情况汇报

13.[八荣八耻]办公室党员学习“八荣八耻”阶段情况总结及转段申请报告

14.[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思想汇报2

15.[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体会及情况汇报

16.[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汇报

17.[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汇报

18.[心得体会]学习八荣八耻思想汇报发言

19.[心得体会]学习八荣八耻体会及情况汇报

20.[心得体会]学习八荣八耻思想汇报

21.[心得体会]工人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精神的汇报和体会

22.[心得体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工作汇报

八荣八耻论文

1.[八荣八耻]“八荣八耻”论文

2.[八荣八耻]八荣八耻论文论八荣八耻的思想价值

3.[八荣八耻]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论文

4.[八荣八耻]关于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文

5.[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6.[八荣八耻]关于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文

7.[八荣八耻]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论文]

8.[心得体会]会主义荣辱观论文-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实践价值

9.[心得体会]八荣八耻论文--论八荣八耻的思想价值

10.[心得体会]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论文]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1.[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的感想

2.[经验交流]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3.[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交流发言稿

4.[八荣八耻]团委学习“八荣八耻”总结

5.[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五结合的总结

6.[八荣八耻]县食品药品监监督管理开展八荣八耻学习教育活动

7.[八荣八耻]电力系统学习“八荣八耻”体会

8.[八荣八耻]学习、牢记“八荣八耻”动员讲话

9.[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心得

10.[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活动总结

11.[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的演讲发言材料

13.[八荣八耻]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精神的汇报和体会

14.[八荣八耻]卫生系统学习八荣八耻讲话精神的体会

15.[八荣八耻]电力工人学习八荣八耻的体会发言

16.[八荣八耻]医院学习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17.[八荣八耻]八荣八耻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18.[八荣八耻]教师“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19.[八荣八耻]大学讲师的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20.[八荣八耻]学生干部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体会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体会

1.[八荣八耻]组工干部荣辱观心得体会

2.[八荣八耻]公司荣辱观心得-扬荣抑辱,从我做起

3.[八荣八耻]以崇尚科学为荣心得体会

4.[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交流发言稿

5.[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心得

6.[八荣八耻]教师社会主义荣辱观心得

7.[八荣八耻]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个人心得体会

8.[八荣八耻]八荣八耻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9.[八荣八耻]教师“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10.[八荣八耻]大学讲师的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11.[八荣八耻]大学生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12.[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心得体会纪检、监察

13.[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体会

14.[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15.[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文明和谐新北京

16.[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17.[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务员版)

18.[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19.[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学习心得——顶住底线伦理崩溃的冲击

20.[八荣八耻]党员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

点击查看更多八荣八耻心得体会资料

八荣八耻演讲稿

1.[心得体会]八荣八耻演讲稿精品

2.[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学生演讲稿:我们心中的荣辱观

3.[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的演讲发言材料

4.[八荣八耻]荣辱观演讲稿:一名法官的光荣

5.[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演讲稿[检察院法官]

6.[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演讲稿-社会注意荣辱观从我做起

7.[八荣八耻]五一劳动节演讲稿—劳动者最光荣

8.[八荣八耻]电力系统演讲企兴我荣企衰我耻

9.[八荣八耻]演讲:是光荣,更是责任

10.[八荣八耻]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演讲

11.[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演讲稿—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话题

12.[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演讲稿

13.[八荣八耻]八荣八辱演讲稿

14.[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演讲稿—奠定人生的坚实基础

15.[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演讲稿(五篇)

16.[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演讲稿(国旗下的演讲)

17.[八荣八耻]中学生国旗下的演讲--我们心中的荣辱观

18.[八荣八耻]中学生八荣八耻演讲稿范文

文学社发言稿范文4

回顾这十年,语文课程与教学在“课标实验稿”的指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表现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对全体教师不啻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大洗礼,不仅革新了教师固有的理念体系和话语系统,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二是表征为课堂教学的进步。课堂正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逐步呈现出以人为本、民主和谐、自主合作探究的态势。三是体现为师资队伍的群体性成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关注和大规模、多角度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一批新生代名师正悄然崛起。

上述变化与发展不仅让我们亲身体验到课程改革的成果与收获,更让我们对这场教育变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方向和总体思路增强了认同,坚定了信心。然而,和十年前相比,当今世界,其社会经济文化的格局都有了太大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形势。仔细研读“课标修订稿”便不难看出: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其实是一个“变易与不变”、“守成与超越”的过程。

那么,“课标修订稿”相对于“实验稿”,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与发展呢?下面试从“坚持”和“调整”两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课标修订稿”对课改基本理念的坚持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次修订,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是什么”历来莫衷一是,有说“语言文字”,有说“语言文学”,有说“语言文化”。而“课标修订稿”的界说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但并不是记得成千上万的字词,就算学好了语文,还需要掌握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历来讨论最多最热烈的莫过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之说是对语文课程中一度以“政治性”“思想性”取代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状况的拨乱反正。而后来大力倡导“人文性”,其背景则跟语文教育过度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危机有关。“课标修订稿”保留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表述,并把“实验稿”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上移到“修订稿”的“导语”部分。“课标修订稿”对这一课程性质的确认与完善再次清楚地表明:“工具性”“人文性”两者是统一的,语文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又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之中。这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2.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标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有四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修订稿”继续保留了原有的四个标题及基本精神,也对一部分内容和语言表述作了修改和调整。其基本精神是:第一,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第二,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第三,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借鉴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第四,坚持“课标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实践模式,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点的倾向;第五,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意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第六,坚持语文课程的创新之道,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3.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地位。“课标修订稿”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基础性”、“奠基作用”在“课标修订稿”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最为显著的就是对于写字教学的重视。

“课标修订稿”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要求习作教学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这些文字,无不体现了“课标修订稿”对小学语文基础性的坚持和回归!

二、“课标修订稿”对一些概念与思想的调整

这次修订,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的“价值追求”和实施改革的“行动方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第二,进一步明确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一目标,突出了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要素,增强了操作性。

此外,“课标修订稿”还对一些概念和内容有所调整或增删,力求对课程改革精神的表达更加准确贴切,并对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比如――

“课标修订稿”把“实验稿”“基本理念”中关于“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观点的陈述移到了“教学建议”中去。这一调整既体现了对该观点的坚持,也兼顾了课改十年在这个问题上的实践进展。

“课标修订稿”将原“基本理念”第四条第一段的结尾“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为“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含义是,当语文课程建设的成果落到学生身上,就应当体现出综合的效益,并彰显出取得这种效益的过程和方式,修改后,突出了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素养―养成”。

针对阅读教学理性分析有余,感性认知不足,课标重申“阅读能力的综合性”,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

针对教师在“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问题上的思想困惑和实践误区,课标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创意的阅读,是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两者并非对立或取代的关系。

针对教学中教师架空教材、无度超越文本,课标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增加了“教科书编者”作为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体之一,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解、把握的基础之上实现合理的开发与创造。

针对朗读教学中“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的偏向,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还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更多具体要求,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

……

以上只是对“课标修订稿”一些初读的体会,对于“课程标准”中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求真向善的追求,儿童本位的取向,以及其他修订内容,读者还可以参阅后文同行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

文学社发言稿范文5

一、敏锐进取的思想力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期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因此,编辑对作者的文稿进行加工具有文化导向作用,经过编辑加工修改的文稿融入了编辑的精神文化劳动。期刊是党和国家宣传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贯策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编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编辑应具有政治敏感性,对涉及宗教、民族、外交、政党等主题的文章应遵守相关的报道制度,高校期刊编辑应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政治素养是高校期刊编辑的基本必备素养,离开政治素养谈其他素质都不切实际。期刊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增强出版物的思想性,把好政治审稿关,使编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编辑工作既是社会化的精神文化生产,又是编辑个人的文化劳动行为。期刊编辑工作汇聚了编辑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重复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校等工作,要不厌其烦地接收作者的邮件、接听作者的电话询问,这些工作都要循环往复地进行,如果没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急躁情绪,进而出现抵触态度,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这里提到的热爱很重要,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期刊编辑就会在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失去工作兴趣。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70%的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在这70%的人中,编辑和记者的职业倦怠率占38.3%,所占比例较高,可见编辑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坚守、有担当,每名高校期刊编辑都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编辑职业精神。(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论面对的是社科类期刊还是科技期刊,期刊编辑都需要具有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高校期刊编辑所处的环境不同于一般期刊社的编辑,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集中地,高校期刊编辑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编辑对待来稿稿件要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依据事实进行处理,对待稿件的内容要遵循客观事实,对于社科类稿件要把握住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内容健康,学术性稿件要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二是对待作者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要敢于同作者进行探讨,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学术权威的某些观点,敢于提出意见、进行争鸣;三是高校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对“伪科学”的观点和思想要学会鉴别,并进行坚决抵制,学会运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真实性。

(一)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作者投来的稿件我们称之为“原稿”,印刷出版前的稿件称为“样稿”,从原稿到样稿能够体现出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这也是编辑加工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些作者的文字能力比较差,在投稿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病句、标点乱用、语词不规范等现象,对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现在的编辑很少有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毕业,许多编辑的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期刊的编校质量主要体现在文字水平上,所以,期刊编辑应该加强对语言学、词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汉语词汇和句法认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汉语中常用词汇的结构和意义、病句的主要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也是提高期刊编校水平的关键。(二)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高校期刊编辑,应具有丰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在自己从事的期刊领域还应该达到“精”和“专”。无论在大学学习何种专业,只要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就应该认真学习出版理论知识,作为期刊编辑应掌握编辑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基本内容,了解当前的学科热点及发展方向。对编辑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是指出版专业编辑实务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期刊编校规范的学习,对文稿体例格式的规范处理能力、对出版流程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这些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编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后,必须结合工作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胜任编辑工作。高校期刊编辑应至少具有一门专业学科的特长,熟悉学科专业知识的科学内涵,及时掌握、了解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成果,力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广博的综合学科知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作为一名期刊编辑除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通晓自然科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以及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有人称编辑为“杂家”“功夫匠”。目前高校期刊多为学术型期刊,投稿作者大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作者的层次水平较高,这就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在知识层面上广博宽厚,做好知识储备,一名高素质的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这样无论涉及到任何领域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地加工处理,达到驾轻就熟。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一)编辑管理能力创新。根据目前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编辑要从日常的工作管理上进行创新,对于传统的约稿、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的流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的时展需要。由于期刊出版不同于图书出版,期刊传播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因此,期刊编辑不能坐等来稿,必须思想敏锐、观点新颖,主动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在对作者投稿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作者的来稿登记建立作者信息库,掌握作者信息,便于对以后的重点作者进行约稿;二是实施情感沟通,加强同作者的感情联络,培养年轻的高水平作者队伍;三是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投稿作者,适当开展指导和培训,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使其为期刊写出更优秀的稿件。通过以上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二)编辑技术发展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要,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界发生了大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大部分期刊编辑部使用采编平台系统处理稿件,因此,编辑要熟练掌握操作平台系统的技术,紧跟时展。目前的稿件处理流程已经从人工登记发展到平台系统直接统计记录,编辑可在网上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送审稿、为作者发送退修意见、发送录用通知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期刊实现了由“印刷版”到“电子版”的过渡。编辑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对高校期刊编辑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期刊编辑要在编校技能上下功夫,适应技术发展,为期刊的发展做贡献。

四、不断学习的竞争力

文学社发言稿范文6

自1833年近代中文报刊在中国境内出现始,报刊逐渐发展为近现代文学的主要载体、媒介和文本,近代报刊的出现加速了古典文学的变革。正如研究者所言:“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存在就是现代传媒的发生与存在,没有现代报纸期刊就没有现代的文学,这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1]可见,报刊是晚清文学转型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视角。张天星博士的学术专著《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以下简称《发生》)一书,属于教育部人文社会课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51072),已由凤凰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于2011年7月初版。该书54.8万字,以近代中文报刊为视角,研究晚清文学在报刊媒介作用下的近现代变革,全书由文学制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编组成,是一部全面研究报刊与晚清文学内外关系的厚重力作。品读该书,笔者觉得其显著特色有如下四个方面: 1.体系宏大、内容丰富 中国文学发展至晚清,从传播媒介上看,与古典文学最显著的不同是,晚清文学传播开始有了近代报刊的参入。多年以前,陈平原先生曾说:“进入199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相关论著陆续涌现,且有成为新一波‘显学’的潜在优势。”[2]回顾过去,准确地说,重视近代报刊在中国文学演变中的作用、关注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兴起于1990年代中后期。于今,确如陈先生所言,报刊与近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不但众多的近现代文学研究者正安身立命于此,而且仍有大批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正选题于此,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相关研究论著也洋洋大观,报刊与近代现文学关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向纵深发展。当前,这门“显学”已经走过了十余个春秋,无须讳言的是,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报刊与近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多属于个案研究,即从一种或数种报刊、一种文体、一个或几个作家或一种理论介入展开研究。正如《发生》著者总结的那样“总体说来,现有成果对晚清报刊与文学现代化的研究还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涉及、个案分析的方式展开。”[3]因此,研究界需要一部较宏观、多角度、多层次的报刊与晚清文学关系的研究,一者反映十余年这门“显学”的研究现状;二者用研究者的真知灼见深化该项研究;再者,研究之余指明该项研究的发展方向。笔者拜阅《发生》一过,认为该书此三者兼备,是截止目前研究报刊与晚清文学变革最全面的学术著作。 《发生》全书分为三编,上编“文学制度”四章,考察报刊在建立近现代文学制度中的作用;中编“文学创作”五章,探讨报刊在推动主要文体创作变革中的具体体现;下编“文学批评”三章,考察报刊在晚清文学批评的近现代转型中所起的作用。全书紧紧围绕报刊在推动晚清文学向近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形成的主要特征展开,体系宏大,为截止目前在关于报刊与晚清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所仅见。《发生》著者在《导言》中总结说:“目前学界尚未出现将报刊与晚清文学演变作整体研究的专著”、“本书的第一个意义期望能对报刊与晚清文学近现代化的关系作较全面的研究。”[3]10而《发生》著者这种宏阔的体系布局反映其试图填补该学术空白、将报刊与晚清文学关系作较全面研究的努力。 在较宏阔的体系下,《发生》著者对报刊与晚清文学演变关系作了广泛的考察、研究内容丰富。例如,在考察文学制度时,著者将投稿制度、文学广告、新闻稿酬、版权制度、派报处、阅报社、读者来信等用专节予以探讨,较全面揭示了近代报刊在建立近现代文学制度中的作用。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投稿制度、新闻稿酬、派报处、阅报社、读者来信等都是以往近代文学研究少有涉及者。再如,以往近代报载文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和诗歌上,《发生》专章探讨的报载文体有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采取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研究态度覆盖了晚清报载的主要文体,梳理了报刊如何推动这些文体的近现代化。复次,近代报刊既是晚清文学批评的主要载体,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晚清文学批评转型的研究上,目前还缺少报刊媒介的视角。《发生》下编在此方面亦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如考察的对象有专题论文、文学广告、文艺报道、编者按语、新书(刊)绍介、小说话、剧评、诗话、小说戏曲评点等,阐述了报刊在改造旧的文学批评形式和发展新的文学批评形式中的具体作用。 《发生》是一部关于报刊与晚清文学演变关系的整体研究,而整体研究很易流于大而无当之弊,但《发生》则不然。宏观体系、开阔视野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研究布局一直贯穿全书,做到了如著者所言“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相结合,以个案专题为主,其中亦作宏观勾勒补充。”[3]16例如,晚清报载小说是晚清文学在报刊作用下演变特征最突出的文体,“新闻纸报告栏中,异军特起者,小说也。”[4]而且,关于晚清报载小说的转型研究,像陈平原、袁进、方晓红等学者早已言之綦详,似乎很难推进,但是作为报刊与晚清文学关系的整体研究,报刊与晚清小说近现代变革当然不宜付之阙如。《发生》著者巧妙地选择了三个个案来说明报人、报刊与晚清小说变革的关系,这三个个案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关于汪康年出版林译《茶花女》的经过,已有学者研究过,但尚未涉及该刊本在近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发生》著者根据报载等资料细致地钩沉了汪康年铅印传播林译《茶花女》对林译《茶花女》传播及对林纾个人的影响,得出“汪康年铅印并传播林译《茶花女》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晚清翻译文学的进程。汪康年铅印林译《茶花女》的案例充分说明非小说家的报人亦是推动晚清小说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的结论[3]356。《新闻舆论与谴责小说的兴起》一节细致地探讨了晚清新闻舆论的发展与谴责小说的关系,在常见关于谴责小说兴起四种原因之外,提出新闻舆论是谴责小说兴起的主要动力之一。《时评与短篇小说的现代化———以1904年至1908年<时报>为例》,深入研究了时报馆的时评写作与清末短篇小说发生新变的关系,视点特别。可见,尽管目前关于报刊与晚清小说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发生》著者并未退避三舍或综述前人,三个个案对报刊与晚清小说关系研究皆有所裨益。这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的思路和匠心正是这部体系宏大、内容丰富著作的可圈可点之处。#p#分页标题#e# 2.资料翔实、论证细密 近代报刊资料浩繁,馆藏地较集中,虽经频年来出版机构的努力,也主要是整理影印期刊,报纸类仍主要馆藏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图书馆中,给近代报刊与近代文学研究造成极大不便。《发生》著者充分利用求学上海之便利,查阅报刊近百种。翻阅《发生》,给人印象极深的是该书资料之扎实之翔实,字里行间可见著者用功之勤、用功之深。《发生》列举参阅近代报刊近百种,笔者见到以往的近代报刊与文学研究倾向于文艺报刊的梳理和研究,而《发生》著者在顾及文艺报刊之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诸多的非文艺性报刊,诸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海新报》、《教会新报》、《万国公报》、《东方杂志》等等,从这些报刊中搜集翔实的资料论证问题,如第217页至220页《1838年版<意拾喻言>与<万国公报>所载<意拾喻言>篇目对照表》,将《万国公报》所载79则《意拾喻言》篇目题名统计后与1838年版《意拾喻言》篇目对比,用凿实的资料解决了过去对《万国公报》刊载伊索寓言来源上不太清楚的认识。再如第172页至176页《晚清阅报社省区分布举例》,统计出七十余个阅报社在晚清各省区的分布情况,而其来源皆为非文艺性报刊。关于阅报社分布的细致资料自然而然得出“开办阅报社是较普遍的启蒙活动,阅报社是晚清报刊流播的重要场所”的印象,从而论证得出结论:“阅报社在晚清的兴盛普及了晚清报刊传播的同时也在扩大文学传播区域和受众面,拓展了文学消费的空间,促使大批受众在阅报接受新知的同时开始在思想意识上走向近现代化;阅报社开始与近现代图书馆室及新式教育结合,拓展了报刊受众群体,扩大了近现代文学的读者消费群体和作家队伍。”[3]158资料翔实,论证水到渠成、令人信服。在《发生》一书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浏览《附录二本书表格索引》所列45个精心制表格即可见一斑,兹不赘举。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资料搜集仅是“术”,最终还要上升到“道”的层面,即运用资料论证阐述问题。在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生》著者条分缕析,严密论证,每一条结论皆是经过详密论证所出,的确做到了著者所言的“不尚虚谈”。例如,为了考察报刊接受稿件后对作者传播观念的影响,著者详细地考察了1878年1月和3月《申报》所刊诗词后作者名号后的附加成分之变化,通过对这些容易被忽视细微变化的梳理、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申报》已经让它周围的作家群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观念,他们不再是乘兴而作然后投掷书箧以待来日整理,而是以加快创作,迅速发表的方式写作。可见,有了近代报刊的参与,文学作品‘朝脱稿夕印行’的传播方式和理念就会发生”的结论[3]35。像这样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论证问题在《发生》一书可以说是触处可见。兹再举一例,该书第80页《报刊摘录转载对现代版权观念的促进》,分析了晚清报刊摘录转载兴起、泛滥、规范、立法的过程,从报刊编辑出版的角度论证了晚清报刊摘录转载与近现代版权制度建立的关系。可以说,细微的问题,严密的论述,有说服力的结论,这是《发生》一书的鲜明特点之一。 3.视野开阔、方法多元 报刊与文学研究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近代报刊又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和载体,像近代西方新闻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都伴随报刊传入中国。因此,近代报刊对相关跨学科理论有一定的要求。从《发生》全书看,著者对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社会学、营销管理学、接受美学、现代化理论、统计学等有过较充分的理论准备,该书对这些理论的综合运用基本恰当,所得结论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令人信服。例如,上文提到的《新闻舆论与谴责小说的兴起》一节,在学界认为晚清谴责小说兴起的四个主要原因之外,用新闻舆论解析谴责小说兴起的原因,丰富了晚清谴责小说兴起缘由的视角。再如下编第三章《新闻传播思想与晚清文学理论》,从新闻学、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晚清办报理念对晚清文学批评的影响,诸如《宣传策略对文学批评方法论的促进》和《媒介意识与晚清文体理论的新变》,详细分析了报刊宣传策略与梁启超文学批评方法的关系以及媒介意识与晚清小说戏曲文体提升的关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上编对文学社会学方法、全书统计学方法的运用、传统考证方法的使用,都给人影响深刻。 不仅如此,《发生》的一些章节还体现了著者多元方法指导下的理论创新。例如,关于“文学现代化”的概念,学界莫衷一是,多把“新文学”等同于中国文学现代化。尽管《发生》著者说要“避免陷入‘现代化’”、‘现代性’等概念的阐释、纠缠。”[3]11但为了研究的深入切题,对文学的现代化还是作了自己的界定:“第一、支撑文学生产、传播的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二、形成符合近现代社会要求和需要的文学制度”,“第三、产生反映现代人意识、情感、审美趣味的作品”。[3]12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向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可见著者的理论创新。而这个关于文学现代化的界定就是著者在现代化、文学社会学等理论启发下归纳出的。 4.学术创新、新见纷呈 常言道,学术的生命是创新。如上文言,报刊与近代文学关系研究这门“显学”已走过十余年,相关研究洋洋大观。作为报刊与晚清文学关系的宏观研究,把握不好,很易沦为“炒冷饭”的学术综述,人云亦云。可贵的是,《发生》著者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做到了著者所言“努力恪守师训,不尚虚谈,采取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研究态度,走资料发现和新理论结合之路。在研究中,对于已经得到充分探讨或形成定论的命题如报刊与职业作家的出现、报刊与近代通俗文学的兴起、报刊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报刊与白话文运动、报章文体演变等涉及报刊与晚清文学变革的重要问题,如果没有新视角或新材料补充推进,本文将不作讨论或直接引用结论。”[3]16通览全书,章节之间皆流溢出著者的创新意识、新见迭出。在《导言》部分,著者列举了《发生》一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六大方面的创新之处,笔者以为皆属于实事求是之辞。例如上编“文学制度”中对投稿制度、新闻稿酬、读者来信、派报处、阅报社等在建立近现代文学制度中作用和具体体现,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界较少关注的。以新闻稿酬为例,目前晚清稿酬制度的探讨较多、已成共识,但研究者很少关注早于文学稿酬制度建立而存在的新闻稿酬。《发生》著者经过细致的梳理,得出结论:“中国文学史上稿酬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在20世纪初,但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新闻稿、报刊社论及译稿先后较普遍施行稿酬制度,它们传播和普及了近现酬观念,特别是该时期的报馆引入分等计酬、按字计酬和对文字体例、期限等细则规定,形成了较明确而完善的现酬制度,为文学稿酬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样板。”[3]72这样的新见,令人信服。再如,前人对近代寓言研究成果已多,似乎很难推进。《发生》著者对晚清早期报载寓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不断纠正了学界对晚清报载寓言的一些小问题上的偏颇认识,而且得出“寓言”作为文学体裁普遍指称产生于1870年代初,并得出报载在近代域外文学译介中起到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媒介作用,报刊是域外文学介绍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二是试验场作用,即国人将吸收的域外文学观念、创作方法、新的文体形式等措诸笔端,形成稿件迅速被报刊刊发传播。”[3]246结论不偏不倚,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关于报刊与晚清散文的研究中目前确如《发生》著者所言:“谈及报刊与晚清散文的发展,言必称王韬之报章文体、梁启超之新文体已成为学界陈腔。”[3]8但报刊与晚清散文发展又是“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这样的论题难以回避的问题。《发生》著者另辟蹊径,对晚清报载游戏文章的萌发、兴起、演变的过程作了细致的研究,毫不夸张地说,《报刊与晚清散文的发展———以报载游戏文章为例》一章可作晚清报载游戏文章史来读,最后得出结论:“晚清报刊和游戏文章的结合是现代杂文的直接源头之一。”[3]340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戛戛独造的创新意识和新见贯穿着《发生》全篇。#p#分页标题#e# 综合上述,《发生》以报刊媒介为视角,较全面地揭示了近代报刊在推动晚清文学演变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是截止目前探讨报刊与晚清文学变革最全面的学术著作。该书体系阔大、视野开阔、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新见纷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一部研究报刊与晚清文学转型的厚重力作。《发生》的出版必将为方兴未艾的近代文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