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论文范例6篇

趣味教学法论文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1

音乐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有的学生天生具有很好的音乐才能,有的学生却是五音不全,对音乐韵律产生不了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生识谱时,有的学生接受快,有的却缺乏天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采用了两种学习方法:对识谱能力强的学生,先教他们识谱,掌握五线谱后再教唱歌词;而另外一些学生我就直接教他们学唱歌词,练唱几次,学生就能从大体上哼了下来,在对歌曲旋律熟悉的基础上,学生再学习识谱,就容易得多了。在教节拍时,我在上面示范指挥,学生下边操作,对于打不对节奏的学生,我就选用节奏感较强的歌曲让学生反复练习,并零距离展示给学生看,或让学生组成互助组,一名学生来打节拍,另一名学生随着该节奏跳起简单的舞蹈,互相配合,互相督促。这种因材施教又不失趣味教学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克服了“音盲”学生对音乐的恐惧心理,还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彰显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二、借助音乐中不同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强,其表现力张弛有度,或雄壮,或悲悯,或万马奔腾,或望穿秋水,或喜气洋洋,或独自哀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的深刻含义和无限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美丽动听的旋律,懂得音律背后所表达的心情和感受。例如,每当雄壮的国歌乐曲奏响时,我们总会心潮澎湃;每当名曲《梁祝》回荡在我们耳畔时,我们就会内心凄婉,当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起疼爱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旋律奏出的是心情,乐曲谱出的是心声,歌词唱出的是心动。通过我的引导和讲解,课堂上的气氛凝固了,学生好像又都沉浸在那些感人又熟悉的歌曲旋律中了。利用这个机会,我便组织学生围绕音乐的感情教育展开讨论,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竞相发言,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基础。音乐课也不例外,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为学生创设展现才华的舞台,体现学生自身价值。例如在班歌的确立过程中,我便让学生按照《少年,祖国的春天》曲谱写班歌,由学生亲自填词,写出自己的心愿和理想。学生十分乐于做这项工作。完成后,每天课前唱响自己的心曲,扬起理想的风帆,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这样的创新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此外,每年班级元旦晚会,我都只做幕后工作,安排学生自己策划,自己排练,并且把他们分成小组,比比哪个小组节目新颖,不落俗套,敢于创新,又能凸显21世纪青少年风采初中学生好胜心强,不甘落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和其他小组进行PK。学生表演了结合快板伴奏的街舞,现代旋律版的京剧等,整个晚会的气氛非常活跃,这都得益于平时的音乐趣味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四、结语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的含义

要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的含义,首先必须明了趣味的含义。

1.趣味的含义

人们经常使用趣味一词,但趣味一词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对趣味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结合具体不同的语境来理解。大致地说来,结合具体不同的语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趣味的含义:

第一,从字面的意义、词源的意义上,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来理解趣味的含义,趣味是指“趣向令人感觉愉悦的味道”。趣味一词是由“趣”和“味”两个字构成的。味是人的味觉器官在与外界物的接触中产生的感觉,如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趣的古义有“取”(如“趣舍”)、“赴”(如“趣利”)、“快”(如“趣行”)等等,《说文解字》释“趣”为“疾也”。“趣,趋也,取也。”[2]人们的味觉器官在与外界物的接触中,产生不同的味,人们总是趋向于感觉愉悦的味,避免感觉痛苦的味。趣与味合在一起,构成趣味一词,所以从字面意思来看,趣味就含有“趋向令人感觉愉悦的味道”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趣味一词的理解,既不能脱离趣味的主体——人,也不能脱离趣味的客体——物。趣味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作为客体的物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由于具有某种趣向,客体由于具有某种属性,主体趋向客体,客体吸引主体,从而使主体与客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梁启超所说的“趣味这件东西,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发生出来”[3],正是这个意义。正是由于趣味一词既联结着主体,又联结着客体,所以人们在使用趣味一词时,有人从主体的或主观的方面来理解趣味的含义,有人则从客体或客观的方面来理解趣味的含义,由此产生了趣味的第二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二,从主体的或主观的方面来理解趣味的含义,趣味是指主体——人的主观趣向、主观欲望、追求、兴趣、爱好等等。在美学研究中,趣味作为美学范畴形成于17世纪,而趣味理论兴盛于18世纪。许多美学家,如休谟、博克、康德、朱光潜等,都对趣味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4]尽管这些美学家对趣味的具体界定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主体或主观的方面出发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趣味存在着个体、个性的差异,“趣味无争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5]梁启超所说的“教育趣味”中的“趣味”一词,结合其具体论述来看,是指教育者对教育的趣味,即教育者对教育的兴趣、爱好、追求、趣向。同时,由于人的趣向、欲望、追求、兴趣具有不同的层次,所以,趣味也就具有不同的层次:下等趣味和高等趣味,低级趣味和高级趣味。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典型例子是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一段话:“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6]在这里,为我们指出,一个人一旦具有了像白求恩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可以脱离低级趣味,也即脱离低级的趣向、欲望和追求。

第三,从客体的或客观的方面来理解趣味的含义,趣味是指客体——物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7]。进一步地说,这种属性包括三个方面的特性:即使人愉快的特性;使人感到有意思的特性;对人有吸引力的特性。这三个方面的特性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没有愉快的特性,当然就谈不上有意思和吸引力;同样地,没有有意思的特性,也谈不上愉快和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特性,也就无所谓愉快和有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趣味的含义本身包含着和体现着趣味的意义:趣味使人愉快,趣味使人感到有意思,趣味对人有吸引力。因而,凡是有趣味的事物都是使人愉快的事物,都是使人感到有意思的事物,都是对人有吸引力的事物。因此,我们要使一个事物使人愉快,要使一个事物使人感到有意思,要使一个事物对人有吸引力,就必须使该事物有趣味。换言之,我们要使一个事物有趣味,就必须使该事物让人愉快,让人感觉有意思,对人有吸引力。梁启超所谈的“趣味教育”中的趣味一词,结合其具体论述来看,其含义是指教育的趣味,也即教育使学生愉快、使学生感到有意思、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特性,通过趣味教育,使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愉快的活动,是有意思的活动,是有吸引力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乐于接受教育的情形下,培养学生对于所学课程内容的兴趣、爱好,在兴趣、爱好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研究,进而完善自身的发展,有所发明和创新。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的含义

趣味一词,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根据具体不同的语境,具有具体不同的含义。从美学的观点看,当学生用有趣味或无趣味来表达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受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既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情形,另一方面又揭示了这种性质、情形本身在学生内心的反映,揭示了学生以审美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审美对象的审视和评价。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主要是在趣味的第三个含义上使用的,即在客体属性的意义上使用的。同时,结合具体不同的语境,在其他两个含义上使用趣味一词。从趣味一词的第三个含义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的含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愉快、使学生感到有意思、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特性。我们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也因此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你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就会有兴趣。这就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学生想听什么、希望知道什么,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学生会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会有许多需要从思想上理论上搞清楚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学方法的研究,就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去满足学生的需求。”[8]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考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向、欲望、需要、兴趣、要求和追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学生的趣向、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即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同时,教师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的趣味,即通过教学让学生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佳妙的了解和爱好”①,从而使学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的生成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知识的先在性(知识渊博)、阅历的先在性(经验丰富)、时间的先在性(年龄大)”[9]的特点,因而,教师成为教育者,学生成为受教育者。任何教学活动一般都是教师主导的活动。教学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过程把一定的知识、思想观念、技能借助于一定的方法传达给学生的活动。在任何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要素,任何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是这几个方面要素有机统一构成的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这样。因此,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的趣味。同时,因为教学分为若干要素,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可以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趣味:教学整体的趣味、教师的趣味、教学过程的趣味、教学内容的趣味、教学语言的趣味、教学方法的趣味。

1.教学整体的趣味

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视野来看,教学属于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的精神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教学,是教师运用语言、通过一定的过程、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把一定的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由学生品味、消费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这样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这样,教学的趣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首先是一种由各教学要素组合而产生的精神产品的趣味,即教学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的趣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的趣味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保证的。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教学上升为艺术活动时,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学作为艺术的美妙与美好,因而,也就会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

2.教师的趣味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由一定的具体教师主导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接受所讲授的课程,首先得接受这个讲授者。如果台下的学生不了解甚至排斥反感台上的教师,很难想象其教学会有什么实际效果”[10]。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吸引学生,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吸引学生,至少不能让学生反感排斥教师自身。“一个有人格魅力和教学水平的老师可以让一门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讲得不好就会让学生对一门课产生厌倦。”教师“生动的讲课方式、良好的互动能使学生提高对一门课的接受度、认可度和学习兴趣”[11]。为此,教师就要全面加强自身的修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教师的魅力就是教师的趣味。教师的趣味就是教师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愉快,让学生感觉有意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趣味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感觉愉快,让学生感觉有意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趣味可以使教师成为学生所喜欢的“人气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气教师”是指“为学生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之后发生在心理上的集体默契与赞赏。这些教师……以各具特色的学术涵养、教学风格与个人魅力等吸引与感染学生”[1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趣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3.教学过程的趣味

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展开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就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有一个从开始课程教学到结束课程教学的过程。就具体的一堂课来说,也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要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趣味,就必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有趣味,也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让学生感觉愉快、让学生感觉有意思、对学生有吸引力。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有趣味,就必须把握教学过程各环节,掌握调整好教学节奏。

4.教学内容的趣味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广大的教师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系统性与学生问题针对性的关系问题。进一步说,这个问题在教学中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就可能存在学生问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追求学生问题针对性,即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学,就可能存在理论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方面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于必须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问题讲理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足学生对理论的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督促学生系统地阅读教材来解决。

5.教学语言的趣味

课堂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如此。这里就有一个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教学的问题。“无论什么课,学生都希望教师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上,学生对此有更多的期待。因为学生往往认为理论课比较枯燥,只有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才会引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13]“纯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需要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说清楚”[1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这个问题上,我们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6.教学方法的趣味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法是有趣味的教学法,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法是没有趣味的教育法。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方法本身富有趣味。陶行知在谈到他的“教学合一”的教育思想时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15]就是说,好的教学方法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的。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有趣味,教师的教学就富有成效,反之,就成效较少或没有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的,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趣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特性。有趣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符合人的认识、学习规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涉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体,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才能提高”[16]。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使得教学方法既适合于教师的“教”,同时又适合于学生的“学”。这样,合适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趣味。

综上所述,在认识趣味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含义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趣味,就必须在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趣向等方面的基础上,努力使教师自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有趣味,从而使教学整体有趣味。这样的趣味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知识性紧密结合的趣味,而不是相分离的趣味。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学,让学生感觉愉快的教学,让学生感觉有意思的教学,因而,是让学生“真心喜爱”的教学,同时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

注 释

①“佳妙的了解和爱好”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趣味的理解。具体请参见: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7.

参考文献

[1] 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三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55-57.

[2] 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141.

[3] 于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030.

[4]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2-124.

[5] 金雅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8.

[6] 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46.

[8] 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

[9]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10][13] 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创新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5,9-10.

[11][12][14] 叶天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初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122,170.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学科;教材;教学方法;趣味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32-02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会计是职业学校一门内容严谨,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学科,其理论性与专业技能性很强。翻开每一本会计类教材,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悦目的图册,没有悦耳的音符。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技术性、专业性、严谨性及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等因素,使得职校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乏味。在会计学科的教学中,也因教材的特点,使教师更多地采用直接教学法,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根据,采用大量讲授的方式教授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中职会计教学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发现传统的、直接的教学法已不适用于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因为中职学校学生的普遍特点是生源素质较差,理解课本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强,再鉴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材的特点,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技能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好会计知识、掌握会计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趣味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职校会计专业教学中,传统的直接教学法已慢慢向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技术教学法转变。本文认为,如果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更多地灵活采用趣味教学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趣味教学法具有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对于本身文化基础不扎实的中职学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法,有以下三个作用。首先,采用趣味教学法,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学习的专业知识感兴趣,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其次,化腐朽为神奇。将会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枯燥的专业化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耳熟能详、浅显明快的语言,并结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由烦闷变为愉快,学习负担由沉重为变轻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使职校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要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轻松愉快的教学形式,以有趣的会计语言或会计小故事讲授会计教材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专业技能。

三、趣味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将趣味教学法引入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呢?结合目前中职生源素质特点和现行会计专业教材特点,经过不断实践与研究,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会计专业名词解释趣味化、生活化

职校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的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必定会接触到大量的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名词。比如《基础会计》中的会计主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固定资产、实收资本、固定资产折旧、主营业务收入,还有主营业务成本、资本公积、本年利润等等。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以教材的名词解释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语言来说,绝大部分刚进入校门的中职学生势必听得云里雾里。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虽然能使一部分学生理解其义,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尚未接触会计学科,对教师所做的名词解释仍是似懂非懂。像《基础会计》教材中出现的“资产”“固定资产”等专业名词,即使联系企业实际中的例子进行教学,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意义。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存在一个不足,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理解,但因为课后未能进行及时的复习,很容易就会忘记部分专业名词的解释,很难真正牢固地掌握相关会计知识点。若采用趣味教学法,则能解决上述问题。比如,网络语言中曾将会计专业名词进行了一些趣味性比喻:“身体是固定资产,生活是持续经营,爱情是无形资产,思念是现金日记账,暗恋是收不回来的呆账,爱人是实收资本,读书是长期投资,年龄是累计折旧。”趣味教学法能使初学者感觉到课堂学习气氛的愉快,知识点的讲解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其年龄段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感兴趣,愿意学习它、理解它、掌握它,并且在课余活动中仍可与同学欢快地进行交流、谈论,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正如歌德所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4

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如火如荼。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师生互动、充满探究和研究的氛围。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

但在作业设计上,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对于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不进行什么设计,只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直指应试的大门。设计出来的作业,大都机械重复,毫无趣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甚至有“作业恐惧症”,苦不勘言。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厌学、厌语文。这一切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业问题正成为新课改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新课改的一个瓶颈。再不对语文作业进行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事倍功半。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价值

(1)课题界定:

趣味性: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实,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语文作业趣味性:本课题研究的“语文作业趣味性”是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改变传统、枯燥的作业形式,丰富作业的内容使学生感兴趣,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能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愿意接受或主动作业的群体效应。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理论价值

首先,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兴趣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主观意识活动,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衰减或丧失,将使语文教学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它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兴趣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当一个人对学习有兴趣时,就会觉得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心情愉快,充满热情。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会产生厌学心里。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有趣性。

本课题对于推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在不断改进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发挥语文作业在使学生获得母语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提高作业质量,激发学生乐于倾诉、善于写作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三、课题研究意义:

在《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指出:“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指向言语表达与存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活’着——所谓的生活着,而且是使人成为言语的人、精神人,让人变得充实、美丽。”《关于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趣味性的实践研究》正是给孩子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环境。

语文作业趣味性作业的研究,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充分地张扬个性,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让作业成为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愉快经历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

1、改变作业形式

改变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抄写作业或“拿来”的练习,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作业设计。

2、丰富作业内容

课内外结合,重视实践,在活动中进行口语训练,在活动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乐于表达。

3、尝试多种评价

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尝试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班组长评价等等方式激励学生享受作业乐趣。

4、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倡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

5、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语文作业的趣味性注重让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潜能,体验在实践中获的满足、愉悦与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研究目标:

通过对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使语文作业更加趣味化、创新化。探索出适合于学生情趣的趣味性语文作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合理、有效地完成了语文作业,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学生在本课题的实践中可以提高自己对做语文作业的兴趣,提高自己学习语文效率,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勤于阅读、乐于写作的精神。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08.11—08.12)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等,对一些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解和把握,同时对核心概念作初步界定;进行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具体的课题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09.1—09.11)理论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资料整理、反馈改进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3、总结阶段(09.12—XX.1)案例搜集、研究资料、课题总结、撰写论文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为第二轮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准备。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在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使用归纳总结法,使研究过程更具有时效性和精确性。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人专科毕业,35岁,小学高级教师。曾参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科学教育主体化、开放式行动研究》研究,该课题已经与XX年7月结题。参与了是此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XX年6月被评为县“教研先进个人”。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教学实践能力,有多篇论文获市、省、部级奖,

2、参考的主要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

(2)、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

八、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提高了对语文作业设计的认识,提升了对趣味性语文作业设计的能力。

2、整理、编排出一套《学生语文趣味性作业优秀选集》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梁启超;美学思想;责任心;趣味;趣味教育;艺术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他聪敏博学,勤勉治学,特别是在广泛介绍西方美学,并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融会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和重大贡献。他先后提出了“美”和“趣味”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艺术的本质和作用,情感的性质和作用,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的重要性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命题,有效拓展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范围,影响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其反复倡导的趣味主义、趣味教育主张的形成因素、主要内容等的梳理分析,一并揭示其难能可贵的艺术学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趣味教育主张的形成因素

梁启超先生的趣味教育主张并非朝夕间一蹴而就,而是在十分深厚的思想根源和学术积淀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他把其毕生的理想、追求、道德、责任、事业以及快乐、烦闷、痛苦、懊恼、失败、挫折等五味杂陈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了他乐此不疲的“兴味”与“兴趣”之中,并最终将“趣味主义”作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资粮和根柢。

如梁先生在北京哲学社的讲演中说:“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我半生来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责任心’强迫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它调和起来。所以我的生活虽说一方面是很忙乱的,很复杂的;他方面仍是很恬静的,很愉快的。我觉得世上有趣的事多极了。烦闷,痛苦,懊恼,我全没有。人生是可赞美的,可讴歌的,有趣的。”①

在上述这一简短的表述中,梁先生提到了“责任心”、“兴味”和“有趣的”三个关键词,其中“兴味”和“有趣的”很显然体现了他对待人生、对待事业的一种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

另如他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的讲演中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②

由上可见,从做人和做事的“责任心”,到形成为一种“兴味”,及至把对生活中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完全归纳为“趣味主义”的人生信仰,足见梁启超先生胸怀的博大和视野的广阔,也是他最终提出“趣味教育”主张的思想源泉。

二、趣味教育主张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享有趣味。故可以通过对趣味的载体——美的审美实践来开展趣味教育。有关“趣味教育”主张的主要内容,分别见于他先后发表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学问之趣味》、《敬业与乐业》、《为学与做人》、《知命与努力》、《最苦与最乐》、《美术与生活》、《人生观与科学》、《教育家的自家田地》等文论之中,反映了他将“责任心”和“趣味”纳入其人生之旅的每一场合、每一环节,将“趣味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立足之本的崇高理念。

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他强调:“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生受用的趣味。这种教育办得圆满,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我们为什么学数学,因为数学有趣所以学数学;为什么学历史,因为历史有趣所以学历史;为什么学画画、学打球,因为画画有趣、打球有趣所以学画画、学打球。人生的状态,本来是如此,教育的最大效能,也只是如此。各人选择他趣味最浓的事项做职业,自然一切劳作,都是目的,不是手段,越劳作越发有趣。反过来,若是学法政用来作做官的手段,官做不成怎么样呢?学经济用来做发财的手段,财发不成怎么样呢?结果必至于把趣味完全送掉。所以教育家最要紧教学生知道是为学问而学问,为活动而活动。所有学问,所有活动,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学生能领会得这个见解,他的趣味,自然终生不衰了。” ③

在《学问之趣味》一文中,他说:“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嗑一口。”他将“趣味”之主体归纳为劳作、游戏、艺术和学问四项,并针对学问的趣味提出了四项践履的原则:第一是“无所为”,重要的是“无所为而为”。第二是“不息”,持之以恒,天天去做。第三是作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藏在深处。第四是找朋友,互相摩擦出趣味。④

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讲演中,他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他把趣味之源泉归纳为三种:第一是对境之赏会与复现,第二是心态之抽出与印契,第三是对他界之冥构与蓦进。他认为:“这三种趣味,无论何人都会发动的。但因各人感觉机关用得熟与不熟,以及外界帮助引起的机会有无多少,于是趣味享用之程度,生出无量差别。感觉器官敏则趣味增,感觉器官钝则趣味减;诱发机缘多则趣味强,诱发机缘少则趣味弱。专从事诱发以刺戟各人器官不使钝的有三种利器: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 ⑤

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他说:“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不二法门。”关于乐业,他例举并分析了许多人生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他说“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同一受用。” ⑥

在《为学与做人》一文中,他认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即达到了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境界,“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⑦

由上可见,梁启超所倡导的“趣味教育”,主要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原则等三个方面。关于教育目标,他说欧美教育界是把趣味当手段,我想进一步,拿趣味当目的,即倡导趣味主义的人生观;关于教育方式,他认为艺术是趣味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主张通过文学艺术来开展审美教育;关于教育原则,他认为实施趣味教育应以引导与促发为基本原则,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某种学问的兴趣。

经深层次理论分析可知,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既各有着不同的目的性和侧重点,又有着较多的共同之处。如有学者指出:“梁启超前期美学思想更关注于以艺术(美)之“力”去“移人”,后期美学思想则更强调“趣味”的主体生命建构。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关注美的社会功能,后者更关注美的内在意义;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以美提升人生、塑造人格,这种入世的审美精神则一以贯之,不曾改变。” ⑧

总之,在梁启超的认知观念中,这种由人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产生的“兴味”、“兴趣”、“趣味”和“责任心”基础上的“趣味教育”,不仅局限于作为国民素质教育之大宗的学校教育之中,而且还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自我教育等无所不包的大教育领域之中。从而全面彰显了其“趣味主义”信仰的深邃隽永,以及“趣味教育”主张的博大精深。

三、趣味教育思想的艺术学意义

脱胎于哲学、美学之巢的一般艺术学,孕育形成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旨在从艺术(美术)本体的角度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1906年,德国学者玛克斯·德索《美学与一般艺术学》的出版,成为确立一般艺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并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我国学者于20世纪初以授课或研究方式传播这一学问,代表人物为宗白华、滕固、马采等。历经数十年探索实践后的1997年,艺术学一级学科和同名二级学科载入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目录,标志着我国艺术学学科教育工作的新起点。

至2011年初,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五个一级学科。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转折,不仅从学科的属类关系上摆脱了艺术学长期付托于文学巢穴的不良结构模式,而且从学术发展本体的角度必将结束由于哲学、美学的虚空,造成长期以来人类对于以“美”为核心的艺术发展规律探讨研究工作的停滞与无奈。

我国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实体的确立,也将标志着通过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展演和艺术鉴赏等艺术实践活动的直接体验为主导基础,广泛吸纳借鉴包括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在内的方法论和优秀成果,从“器”的层面入手探寻艺术发展规律之“道”的全新学术发展战略格局的形成。

以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立足点的艺术学理论,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此贯通各门类艺术的共性内容与本质特征,是探索体现各门类艺术共同性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和学问。艺术学理论所谓的“整体”、“宏观”与“综合”,既可以说是对百年来以西方科技文化为中心学术发展模式的反制,也可以说是对被强行割断近百年之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的接通,是艺术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科学与和谐的学科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秩序。

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已经诞生,而理论理念体系的宏构完备与和谐一致则需要花大力气。客观地讲,百年来我国各级类学校已经渐渐地形成了西体为主的教育体系与模式,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学人群体,接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渠道越来越窄,直面这一巨大的历史性文化转型,肯定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集体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梳理近现代以来曾经以接受和宣传西方科技文化的成就为己任,同时全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之精髓,推广综合性学术理念的大学问家们的言论,对于艺术学理论的宏构与良性发展来说将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的启示性意义有以下三点。

第一,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是立足之本。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以来积极传播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曾以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而闻名于世。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三界革命’充分表达了除旧布新的文学理念和通过文学变革来传播西方新思想的启蒙意愿,其所传达的新文体审美理想与文学审美意识的萌芽,在客观上构筑了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与艺术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⑨

然而,纵观梁启超充满传奇色彩人生旅程与思想情怀,他一直以来所倡扬和守望的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因为他发表的大多数文论,都是直接面对当时作为国之栋梁的各高等院校大学生们所做的演讲,在他所有的文论中都浸润着儒、道、法、杂等百家思想的精髓,包括“知不可而为”(见《论语》)、“为而不有”(见《道德经》)等,应该是他“兴味”、“兴趣”、“趣味教育”等主张的思想源泉,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唤起莘莘学子的爱国热情与奋起精神,拯救出在危难之中的中华民族。目前我国艺术学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悠久艺术文化传统,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传统的问题,梁启超先生近百年前所做正确的选择及其实践,应该说,已经为我们树立了风向标和导航仪。

第二,吸纳与借鉴外来文化因素是发展之道。不断地把外来文化因素吸纳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形成包罗万有、吞吐四方的博大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包容性特质的集中体现。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千古流传的佳句中,无不深深地含纳浸润着这一古老文化传统的内涵和意蕴。

不难看到,在梁启超不同时期的著述及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研究的成果中,既反映出其博古通今的聪明才智,又展现了其自觉地吸纳融合外来文化因素的敏锐精神境界,特别是对西方近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方法的灵活运用(并非照搬西体),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的范围与空间,凸显了作为审美教育、美育教育、情感教育之主体的艺术教育的功能作用。如他强调艺术是趣味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强调文学、音乐、美术是刺激人的感官不使钝的三种利器,强调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等等,对于当今作为国民艺术教育的整体,以及作为国家高端艺术教育之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无不具有启示性意义。

第三,“责任心”与“趣味”的交合是基础保障。惯常人们会普遍认为,艺术是一种能令人轻松、愉悦、陶醉、快乐和神往的东西。因为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世间万象之美为核心的一种能够快速引发人的情感共鸣,获得悲喜与共情感体验,及至进入忘我境界和自由自在审美享受,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神秘感的人类文化的独特形式。那么,以艺术为职业的人,肯定也是整日里悠哉悠哉、轻松惬意。然而,事实却非人所愿。在人类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的当今,一些学有专攻或专事某种艺术职业的人,对此问题则可能有着不同的体悟和感受。比如那些从幼儿园开始加班加点习琴、摹画的孩子,成人之后会留下“既无童年(温馨甜蜜),又无少年(天真烂漫),更无青年(情志雅兴)”等遗憾,因为他(她)们为了被锻造成为“神童”或“天才”艺术家,自小稍有点滴时间就会被关入陋室,面对毫无情感色彩之黑白相间的琴键或稍不留神就会沾污新衣的墨彩,以至于对艺术心生敬畏和叛逆的人比比皆是,所谓的“神圣”和“低俗”之别也就充满了悬疑。

趣味教学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少儿趣味田径;身体素质;跑、跳、投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65-03

田径运动是最古老的运动项目,是其他运动的基础,被称为“运动之母”;少儿趣味田径是国际田联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专门设计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田径活动形式。主要采用走、跑、跳、投等田径的基本运动形式进行练习,旨在增强少儿体质健康的同时,培养其对田径运动的兴趣[1]。“少儿趣味田径”最早起源于英国,这种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田径活动形式一经试用,即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随着不断的发展,国际田联将其规范并命名为“IAAF Kids'Athletics”,中文翻译为“少儿趣味田径”,并在全球进行推广运用。

为了改变青少年体质严重下降的局面,国际田联指定和推出了“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项目,以系统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系列难题。项目一经推出,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中被广泛采用,称为当今世界权威和科学系统的少儿田径教育解决方案。少儿趣味田径引入我国仅有数年的历史,国内对于该项活动的研究和推广尚处于探索阶段。2008年,“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引进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并在北京中关村一小、北京怀柔区实验小学、河北沧州市新华小学等部分试点学校进行了教学实验和教学展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师生以及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的运用少儿趣味田径项目进行小学体育的教学,本文以“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联实践指南”为理论指导,用实验法对水平一的学生进行了跑跳投基本运动技能的实验研究,以其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原属崇文区)水平一(7-8岁)学生为研究对象,符合少儿趣味田径对年龄的要求。实验班为两个班,分别为一(7)和二(3)班,共80人,对照班为二一(6)班和二(5)班,共80人。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了国内外少儿趣味田径等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制定出专家调查问卷,主要对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的专家和东城区小学田径传统校的体育高级教师进行调查咨询。

3.实验法

(1)实验时间

本研究于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为期三个月,共18周(其中实验16周,测试2周),每周3次课,其中因为假期、雨天、集体活动等原因,停课10次,教学实验课共计38学时。

(2)教学实验内容和方法

教学实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干预前的数据和实验后的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跑、跳、投的基本技能进行测试,然后把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对促进1~2年级学生跑跳投技能方面的效果情况。

实验班的教学内容按照国际田联所推行的“少儿趣味田径”的主要项目和内容安排,主要参考了“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卡片”上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器材主要采用国际田联所提供的器材,部分采用了我国中小学的普通器械,如实心球等。对照班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田径教学内容进行,主要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体育》的内容进行安排教学;其中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基本部分的组织和教学方法。

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讨论与分析

(一)教学实验班少儿趣味田径项目介绍

本实验根据受试对象小学一、二年级(7~8岁)学生的特点,选用的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项目有:

跑类项目:12分钟耐力跑;短跑和绕杆跑相结合的接力赛;一级方程式;软梯跑。

跳类项目:精准跳远;撑杆跳远;立定多级跳;记时跳绳;十字交叉跳。

投类项目:儿童投掷标枪;跪姿投掷实心球;旋转投;后抛实心球。

(二) 教学实验班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实验班教学内容和形式

本教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参考了《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实践指南》以及《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卡片》,根据实践指南和教学卡片上的内容和每个教学项目的技术要求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设计和教案,从易到难,从分解技术到完整技术,从多个角度进行技术学习。这样不仅丰富了练习方法和形式,增强了田径教学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跑、跳、投基本运动技术,提高了基本的田径技能。“少儿趣味田径”的重点是挖掘、激发、保持学生对田径活动的兴趣,使少年儿童在“乐中练、乐中学”;在手段的选用上也注意少儿的心理、生理的特点,并贯穿安全性原则。为了在教学实验中体现少儿趣味田径竞赛的组织形式,并且使教学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在每堂课的主体部分安排两项教学内容,设置两个练习站。将实验对象分成男和女两组,由笔者和实验助手分别在练习站进行各自教学内容的技术教学与指导和组织练习、比赛,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项目轮换。

2.教学实验班田径技术教学情况分析

少儿趣味田径与传统的田径教学的区别就是少儿趣味田径更具有趣味性,而我国传统的田径教学则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和掌握,因此容易进入教学“运动技术化、成人化、专项化”的误区,从而不能很好地激发,甚至破坏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而少儿趣味田径的趣味性又容易使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参与程度上,而忽视了对于基本技术的传授,致使少儿趣味田径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基木田径技能的效果。教学实验中,关于技术教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受试对象的身心特点,另一方面将技术教学的要求与少儿趣味田径的特点相结合,寻求二者的最佳契合点。技术教学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正确的技术规格进行教学,防止受试对象形成不正确的技术概念。

(2)根据受试对象年龄小的特点,采用直观的动作示范,以及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进行技术教学。

(3)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运用正误对比,强化对正确技术的掌握。

(4)正确处理技术讲解与技术练习的比例关系,在不影响趣味性的情况下,使技术要求与趣味性并重。

(5)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多给受试对象积极正面的评价,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6)对于个别发育较早,或身体素质较好的受试对象,适当提高要求。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本课题对1~2年级的形态指标的测试主要选择了身高、体重、胸围。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身高和体重在实验后都有显著性增加(P0.05),大部分都在常规范围之内,这说明两班在实验后身高、体重的增长主要是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现象,而“少儿趣味田径”对少儿身体形态的影响和传统的田径教学没有明显的区别。

2.跑跳投基本技能指标分析

通过发放问卷,专家老师一致认为50米跑、立定跳远和抛实心球能够反映出受试对象的抛、跳、投的基本田径技能水平,因此可以作为评价基本田径技能的测评项目。所以本研究就选择测试50米跑、立定跳远、抛实心球的数据来论证“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对1~2年级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能的影响。

(1)50米跑成绩分析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1~2年级学生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的50米跑的运动成绩均好于实验前,但实验前后的成绩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我们可以说明:少儿趣味田径跑的项目类教学对提高1~2年级学生跑的基本运动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和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相比,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

(2)立定跳远成绩分析

由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1~2年级学生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的立定跳远的运动成绩均好于实验前,但实验后的成绩增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

(3)抛实心球成绩分析

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1~2年级学生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的抛实心球的运动成绩均好于实验前,但实验后的成绩增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

(4)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对1~2年级学生运动兴趣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1~2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对少儿趣味田径的运动兴趣有显著性增加,而传统田径教学实验前后的学生的运动兴趣变化不明显,且实验后不喜欢传统的田径课的学生所占比例加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少儿趣味田径”对少儿身体形态的影响和传统的田径教学没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身高、体重和胸围的增长主要是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现象,与那种体育教学方式关系不大。

2.“少儿趣味田径”在促进1~2年级学生跑、跳、投基本技能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对跳和投运动技能的提高效果明显,对提高跑的技能的效果与传统田径教学差距不大。

3.“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在激发和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田径教学。

(二)建议

1.鉴于“少儿趣味田径”对促进少儿跑跳投基本技能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建议在北京市小学体育课中普遍采用这一形式进行教学。

2.我们从“少儿趣味田径”的理念出发,参考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模式,创编出更多更好的“少儿趣味田径”的练习手段与组合。

3.教学过程中,在突出“少儿趣味田径”项目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同时,还应重视少儿趣味田径在传播田径知识和技术,提高田径技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4.加大对“少儿趣味田径”的科研力度,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不拘泥于现有的少儿趣味田径比赛项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有效、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Busse.Fun in athletic[J].国际田联田径运动新研究,2008(3).

[2] 焦现伟.将少儿趣味田径引入小学体育课的理论分析及初步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