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的定义范例6篇

趣味教学法的定义

趣味教学法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趣味田径;素质教育;适龄儿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翠华路小学、阳光小学、西安小学3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咨询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儿童身体素质的概念

身体素质是素质的一种,通常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儿童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能发展的基础,抓好基础阶段的素质练习,提高教学、锻炼质量,对学生今后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2少儿趣味田径的概念

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是针对(7-12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而设计的一套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田径活动形式,且有相适配的成套器械。它力图把激情与娱乐融入少儿的田径运动之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向儿童介绍田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确保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田径运动。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的组织目标是:很多孩子能同时积极参与;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和基础的田径运动;好成绩不只局限于强壮或速度快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惊险性,提供一种适合少儿参加的田径运动;运动技能要参照年龄和协调能力等因素;需要很少的协助人员和裁判。

2.3儿童实行少儿趣味田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3.1儿童实行少儿趣味田径的可行性

终身体育观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普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观主张保持并增进健康,养成终身锻炼的的习惯,从而健康安全地度过一生。应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联结起来,教师不仅要在锻炼学生体力和塑造人格上下功夫,而且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让学生终生热爱体育运动。”少儿趣味田径从选择的项目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少儿趣味田径用的教学手段相对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在组织形式上重点表现出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符合小学生的需求和身心特点,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而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快了,既掌握了田径练习的方法,又享受了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田径运动的能力。因此,与传统的田径教学方式相比,少儿趣味田径更容易拉近少年儿童与田径运动间的情感距离,这将会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从广义上讲,更容易使他们终生纳入体育并喜爱体育;从狭义上讲,更容易使他们长久地热爱田径运动。

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追求和终极目标,进而能动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田径运动事业、体育事业来说,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人力资源是一个关键因素,即能否达到田径运动事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儿童进行田径教学与训练,如果进行简单、早期的“专项化、成人化”练习,必将会降低儿童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甚至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对体育运动兴趣取向的转移不仅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下一代,这同样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拔苗助长”,显然这与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相违背。所以,从田径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体育观的角度来看,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具有很强的开拓性意义。

2.3.2儿童实行少儿趣味田径的可操作性

少儿趣味田径是从简化项目难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来达到田径教育的目的。少儿趣味田径在内容安排、组织形式、难度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是运动员,有时是观众,有时是裁判员;评价运动成绩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将相对、绝对评价相结合,并注意保护少年儿童的积极性、自尊心,以及培养少年儿童的团队精神,因此少儿趣味田径这种运动形式是符合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方向的。

2.4少儿趣味田径教学的优势分析

2.4.1教学指导思想优势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是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中心,以技术教学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传统的思想,树立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提高体育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而传统的田径教学则是以竞技体育作为指导思想,构成了具有竞技特点且完整的结构体系。

2.4.2教学目标优势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方法强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穿插安排,配合使用,期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传统田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技术和技能的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全面的能力培养教育,这与时代赋予田径运动培养新型人才目标是不相符的。

2.4.3教学手段优势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丰富多彩,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快的掌握技术与技能。而传统田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令人惧怕,这无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4.4教学组织形式优势

少儿趣味田径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小组练习,游戏比赛,集体团队竞赛等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了团队意识。而传统田径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主要以个人练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3.结论

3.1结论

3.1.1少儿趣味田径采用新颖的的教学内容,如一级方程式跑、跨栏跑等,丰富的组织形式,从而提高了田径课的练习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少儿趣味田径对农村适龄儿童速度素质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3.1.2少儿趣味田径中“十字跳”、绳梯跑等项目形式多样,趣味性较大,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在比赛和游戏的过程中显著增长了儿童的灵敏素质,同时提高了儿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3.1.3少儿趣味田径用“钻地道”、“拉锯比赛”等发展柔韧素质的教学内容、以集体练习为主,提高了田径课的练习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儿童柔韧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3.1.4少儿趣味田径中少儿标枪、跪姿投掷等教学内容,结合趣味比赛等多种形式,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实验后受试儿童的力量素质得到显著增长。

参考文献:

趣味教学法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梁启超;儒家心性;趣味主义

趣味主义的核心在于人生的最大价值是趣味,梁启超所提出的趣味主义将美学与哲学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趣味是在很久以后才成为美学概念的,在英国经验主义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美学本质的问题,客观的美以及客观的丑是毫无意义而言的,人心才具有最大能动作用的部分。趣味可以对审美进行判断,对梁启超产生了影响,他在总结了西方学者对美学的研究以后,建立起了以儒家心性为中心的趣味主义,所以趣味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的一种感受,还与人们的精神感觉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性,在我国早期的音乐欣赏中就有所涉猎,随后的诗歌品评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所以趣味主义在我国美学的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梁氏“趣味“美学观的本质

梁启超并没有详细的阐明趣味的本质以及内涵,但是他提出了无趣的生活,用以形容无趣的生活,最贴切的两个词是干瘪以及萧索,在这样的生活中是没有任何创造性而言的,所以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气以及自由,反倒成为了禁锢人们生活的一种枷锁,所以通过无趣的生活,我们可以对趣味生活进行界定,一是能够为生命带来活力,二是能够创造自由,这样的生活内质才可以称得上是趣味性的,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构建了具有美学逻辑思想的趣味主义,趣味主义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称得上是最核心的命题,能够将人生观与美学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趣味理论中,他认为人生的动力就在于趣味,如果没有了趣味,那么人生将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现,要将这种观点突破理论的枷锁,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从梁启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趣味并不是在表象上的一种表现,而是在很多领域中都有所涉猎,例如教育、艺术以及工作等众多的方面。其应用在各个实践活动中,并且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缺少了趣味性,那么就不能Q得上是生活,所以只有高出生活趣味的一种精神状态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趣味在内质上的主要表现是能够成为引导人们生活的风向标,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趣味化的生活中,只有超越了个体的生活,才能通向一个理想的、自由的境界,但是趣味是要不断去追寻的,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或者说是价值。趣味可以作为主体与客体甚至是二者结合下的产物,这种状态下的生活是和谐与自由的,主要表现在能够为趣味的出现营造一个合理的条件,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环境下能够产生趣味。其具体的途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是“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即便是再繁忙的个体也能够有机会看到自然界中的景物,所以可以对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产生趣味。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以上是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希望与人交好,渴望被人理解或认可。生活中的苦与乐都希望有人可以分享,这对于每一代人都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状态使人开怀,是人生一大乐趣。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这一点他试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梁启超特别推崇精神活动,因为个体物质活动很多情况下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精神活动则是绝对自由的,而精神活动的绝对自由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物质活动。个体面对物质生活的困顿之时,运用诗意想象和联想理想世界,回归本真,可使个体超越现实的桎梏,从而使个体能品味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以此产生巨大的乐趣。这也体现了趣味哲学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2 梁氏“趣味”美学观的理论价值

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时代。梁启超的趣味理论也并不单单从纯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那个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共同遗产。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之不为国,人民任人宰割的状况,迫使晚清以来的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探索。本着改造社会的目标,梁启超首推文艺和审美。趣味理论不仅体现了改造社会的理想,更体现了对个人自由解放的终极问题的关怀。

第一,救国救民的时代意义。在梁氏看来,救国救民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趣味性的文艺,在此基础上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世界革命”的口号产生,改良文艺界是梁启超找到的新途径。如马尔库塞所说:“文艺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他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梁氏试图通过趣味文艺来开通民智、新民改造,以此开掘民族自立自强的道路。梁启超还通过趣味性文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维新思想。他特别推崇政治小说,认为政治小说的社会功用最大。

第二,对其教育事业的影响。欧洲游历之后,他退出政界,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梁启超谈论当时颇为流行的美育问题时,使用的名词是“情感教育”。之所以把情感作为趣味教育的基石,是因为无论从性质还是目地上看,趣味教育就是对“情”的教育,对“情”的立趣。趣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趣味之方式,在开心愉悦中达成情感教育,在此过程中,审美本身成为其目的的教育。审美,本身与寻常百姓似乎离得很远,而梁启超通过趣味把审美送到大众的身边,把高雅的艺术殿堂搬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审美不再“高冷”。也是在“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艺开始在普通大众中兴起。

结束语

趣味需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但是生活中并不完全充斥着趣味,所以不能单纯的用趣味对物质生活进行支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趣味只是生活中一部分的这一结论,可以将趣味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在物质文明的世界里,要想实现趣味化的生活,还是要满足最基本的温饱,才能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否则一切活动都是不显示的,没有物质基础就无法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应该从不切实际的生活中清醒出来,营造一个具有物质基础的审美至境。

参考文献

趣味教学法的定义范文3

一、“新课标”对运动技能与运动乐趣的要求

运动技能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各领域对运动技能的定义也不相同。运动技能在《体育科学词典》中定义表述为:“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1];《新课标》中把“运动技能”定义为:“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效完成专门性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所以本文采用的是《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定义。

乐趣,是指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基于此,笔者认为运动乐趣应该是指运动参与者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由运动带来的身心的快乐感。其强烈程度的大小应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因此,运动乐趣的评价标准是个性化的。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是否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是影响人们运动兴趣的关键因素。运动乐趣的产生动力可以划入成就动机理论。麦克研究发现人的许多需求并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他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趋成功”和“力避失败”两大类。其中,具有“力趋成功”型成就动机的人容易被那些具有一半成功机会的工作所激励,而成功的概率太低但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最让他们感到兴奋并跃跃欲试,而太简单或太难的任务则相对来说不怎么具有魅力。

1.“新课标”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运动技能学习归入课程目标中,并明确指出了运动技能目标应包含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新课标》中还指出: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障学生能通过相应运动技能学习促进运动兴趣产生的重要途径。只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才能在其学习过程中激发参与兴趣并最终养成一定的运动兴趣爱好,从根本上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2.“新课标”对体验运动乐趣的要求

《新课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体验运动乐趣作出要求,但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同时也指出了学校体育在学生终身体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运动的兴趣与习惯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前提。不仅如此,还指出了无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更新上,都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给予重点关注,因为学生运动兴趣得以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才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

二、运动技能与运动乐趣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既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运动技能,又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乐趣,可以说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有些像“鱼和熊掌”。有专家曾批评说:现在的体育课玩得多,学得少;过于追求运动乐趣的体验,而实际教学效果少。“快乐体育”思想被大力倡导后,不少体育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其深意,认为体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只要学生快乐就行,出现了“兴趣至上”的观点,只要学生可以快乐地上课,能不能学到有用的运动技术无所谓。而有些传统体育教师则认为,体育训练本来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何谈快乐?有学者提出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还有学者主张,我们没有必要如此系统地进行教学,这种系统性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正规、正规、再正规。但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这样正规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吗?当学生不喜欢这种方法时,他又怎么能学好技术动作呢?所以,现在的体育课出现了两种极端:或是沉闷无味,或是放松无效。具体我们可以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1.目标层面

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都是《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的本业,如果教学中失去了必要的运动技能部分,那么这样的体育教学就真的变成了单纯的身体活动,也便失去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不是有意地去淡化对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合理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剂”,更不是对学生的“迁就”。享受运动的乐趣本来就是体育内在的因素,是体育所特有的自身魅力,是所有参与运动者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培养终生体育意识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所以,学会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都是体育的目标,二者在目标层面上是协调一致的,是不矛盾的。

2.内容层面

笔者认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二者的关系有时表现为统一,而有时又是对立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学生很容易体验到运动乐趣,也有一些内容是娱乐性和趣味性不强的,学生很难体验到运动乐趣,但这些内容又有一定的教学意义。毛振明认为对于二者的关系就如同数学中的象限,对体育内容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象限,即“趣味性与教学意义都强”、“趣味性强,教学意义不强”、“教学意义强,趣味性不强”、“趣味性和教学意义都不强”。我们必须对这四种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正确处理,这样才有可能将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较好地结合起来。

3.方法层面

从教学方法层面而言,有利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教学手段,如“练习法”等,也有适合提高运动乐趣的体验的教学手段,如“游戏法”、“比赛法”等,有些教师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既生动活泼又充满实效性,而有些教师却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令教学沉闷乏味。这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选择适合的方法,或者对现有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改进,不在于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本身。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不适用的教学方法积极改进、创新,还是能够避免两者产生矛盾的。

三、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协调策略

1.立足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实现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兼顾

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的本业,如果教师没有教好,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术,那么这样的体育课就只能成为活动课。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确定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篮球运动的运球教学中就应设置相应的速度、准确度等学习目标,以促进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不能仅仅是机械性的,而且应充满成功感、充满乐趣,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运动兴趣以储备一定的运动乐趣保障后续学习的联系性。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运动乐趣的实现,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具有针对性,不能盲目或者只注重形式。

2.立足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促进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共处

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两者在内容层面上存在产生分歧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原则。如对于那些“教学的意义强,但其趣味性不强”的内容,我们要对其展开乐趣因素的挖掘与配置。具体可以采用游戏化、情节化、竞赛化等多种途径与方法,令教学充满乐趣。相反,对于那些“教学意义较差,但是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上我们可以将其放置在调节教学或者辅助教学的环节上,例如在准备活动中、结束放松活动中等。而对于那些“趣味性和教学意义都较差”的教学内容应该果断地给予剔除,即使放置也应放置在一般的“介绍课教学”中。

3.立足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提升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协调发展

方法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保障,没有有效的方法必将延缓获得成功的进程。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方法的支撑。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挖掘。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相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如自主探究性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为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带来实现的途径与平台。比如把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小组内队员的相互合作与配合,通过对运动技能的探索性研究,最终实现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在乐趣的体验中实现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是提升运动技能学习和运动乐趣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4.立足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提高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协调能力

由于教师的个体性格、教学风格不同,教学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有些教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实效性也好,而有些教师的课虽然学生学会、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但整个课中气氛不是很热烈,显得有点沉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给予区别对待。笔者认为,对那些“老师教得好学生又玩得好”的教学我们要给予认真的总结,并积极向执教者讨教经验;对于那些“教得好但玩得不好”的教学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于那些“学生玩得好,但教得不好”的课题教学,我们更要给予认真思考与分析,使其成为自己成长的明镜。

5.立足支撑理论的正确认识,有效促进二者关系协调发展

认真教好学生运动技能,是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学会、学好运动技能,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运动的兴趣才会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体验不到运动乐趣,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什么也不会,什么运动技能都没掌握,没有运动技能提高的成就感。这就需要我们对运动技能教学和运动乐趣体验的支撑理论进行正确的认识。例如,运动乐趣的支撑理论就是运动兴趣。如何正确对其认识是提高学生运动乐趣的关键。对于运动兴趣有三种观点,即: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运动的兴趣高不代表参与积极性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运动兴趣的不断变化可能是对运动的兴趣越来越高,也可能是对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兴趣的不断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够通过努力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向越来越高发展。运动的兴趣高不代表参与热情高,我们知道运动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类型,而我国中小学生运动兴趣大多表现在对运动特性的追求,关注的是其娱乐性且多以感性为主,因此属于直接兴趣。然而,体育运动参加的积极性是一种以理性为主的心理活动,属于间接兴趣。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运动兴趣包含“学生对所感到的运动乐趣的追求心理”,会受到参与者认识水平和经验等因素影响,因此就造成了学生运动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一定都具有正确性。例如,一些学生在开始比较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却逐渐丧失了兴趣。有些学生一开始并不喜欢竞技性强的、粗犷的活动,但经过一段的学习,掌握了该活动一部分运动技能后体验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兴趣倍增。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二者间并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两者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对体验运动乐趣这一教学目标有所怀疑。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体育观念,透彻理解和认真贯彻《新课标》中对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那些既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又趣味性强的,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加强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学习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能,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体育教学,2002(1).

[2] 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邱辉明.对快乐体育若干争论的探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 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趣味教学法的定义范文4

(一)趣味教学法的内涵

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采用多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营造快乐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趣味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思品课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利于激发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

我曾经对我班50名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班学生在思品学习兴趣方面的总体表现并不好。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趣味教学法运用之后,再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而此次调查结果则大不相同,对思品课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增长了一倍之多。由此可以充分表明,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

2.利于降低和减少课堂违纪现象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不足。他们大多数在思品课堂中均会不同程度上做出违纪行为。自从我在思品课堂中有效践行趣味教学法之后,同学们对思品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了。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法还有利于降低和减少思品课堂的违纪现象。

二、小学思品课堂中的趣味教学法运用途径

究竟如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谜语运用趣味教学法

在日常教学之余发现,很多小学生在课余喜欢凑在一起猜谜语。我受到启发,我决定在思品课堂中结合谜语运用趣味教学法。此种趣味教学法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思品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为尽可能激发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我这样说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谜语吗?”“当然知道!”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接着说:“今天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猜谜语。看谁猜得准。”听到我这样日说法,同学们脸上的表情立刻紧张起来,个个肃穆以待。“三是三,人在其间,太阳常在,年年在前,云头和日头一样高(打一季节)。”这个谜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但由于我明确提示是某一季节,因此很快就有同学猜出谜底是:春天。看到大家兴奋的表情,我顺势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也与春天相关――《春天在哪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课本……”

思品教师利用这一点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更多了解谜语,还可以让他们在猜谜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思品学习的兴趣。因此,结合谜语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做法,值得更多思品教学借鉴和运用。

(二)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小学生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在思品课堂中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角色扮演的欲望,更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这一点,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已然得到充分证明。

【案例】: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分小组编写与“在公共汽车上”内容相关的剧本,并围绕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排练。从他们的表演中不仅可以看出人性之美,更可以看出人性之恶。表演结束后,我带领大家对相关角色扮演内容进行了积极总结:在公交车上,每一位乘车均应遵守道德规范。我应做一个文明的乘车人。

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是趣味教学法在思品课堂中的重要运用途径,它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为真实地体验道德的力量。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结合角色扮演运用趣味教学法,让趣味教学法的运用真正落实到实处,让角色扮演真正引领学生思品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结合多媒体运用趣味教学法

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的出现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多媒体是极为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有效结合多媒体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让多媒体为小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的提升助力、加油。

【案例】: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我提前让部分家长偷偷用手机录下孩子做事拖拉的小视频,然后发给我。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并未多说什么,而是直接用多媒体播放了该视频。视频中呈现的内容主要包括:(1)闹钟响了无数声之后,一名小学生才缓缓起床。起床后,刷牙、洗脸、吃饭的速度均极为缓慢,最终迟到!(2)妈妈要一名小学生帮自己叠衣服,几件衣服竟然叠了半个小时;(3)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当天完成,但一名小学生却拖拖拉拉,直到第二天早晨即将上交作业的时候,才慌慌张张完成作业,结果错误百出。看到视频中本班同学的做事拖拉表现,很多同学均忍俊不禁,笑出了声。看到大家的表现,我说道:“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均不同程度上存在做事拖拉的现象。做事拖拉并不是一个好习惯。作为现代人,必须要做事干脆,讲求效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做事不拖拉》。希望学习完本课之后你们都能成长为一个办事利索的孩子……”

结合多媒体在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法不仅更富科技感,也更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为直观的教学情境,更易激发小学生的思品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思品教师应不吝其行,积极在思品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运用趣味教学法。

三、结语

趣味教学法的定义范文5

摘 要:有氧耐力跑动单一,运动负荷大,缺乏趣味性,常规训练法枯燥乏味,易使运动员产生厌倦情绪和厌训心理。因此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有氧训练时,尽可能创造性的引入有养耐力趣味训练法,以满足运动员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为更好的提高运动训练水平作准备,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达到最终训练目的。

关键词:有氧耐力;摄氧耐力;趣味训练法

一、决定有氧耐力的机能因素分析

有氧耐力是指3min高以上人体最大运动时,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持续长时间运动能力。人体只所以能够长时间的工作,很大程度取决于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水平。实际上整个有氧代谢生理过程可概括为两个输氧系统(肺的通气系统和血液循环的氧运动系统)和两个弥撒系统(肺的弥散和组织的弥撒)。在单位时间内摄入体内并被利用的氧越多,越利于有氧耐力素质的提高。

运动员有养耐力(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供给运动中所须的能源物质的储蓄;为肌肉工作提供ATP所需的有氧代谢能力;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耐力工作的承受能力。因此,通过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保持体内适宜的糖元和脂肪的储蓄量,以及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是发展有氧耐力的基本途径。

二、有氧耐力趣味训练法简介

有氧耐力主要训练手段是采取昌时间周期性练习,如保证一定时间的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为了保证训练有一定持续时间的负荷量度,通常以小强度长时间持续和大强度与休息交替的间歇训练法作为发有氧耐力的主要手段。趣味训练法是指在以上训练原理的理论指导下,采用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手段,培养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兴趣,理解有氧耐力训练的益处,从而愉快地接受训练,达到理想训练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运动员对耐力训练产生兴趣是,在训练中就会意气怏然,积极主动,不易疲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氧趣味法举例

(一)变换环境耐力跑的趣味训练法

是指在进行耐力跑训练的外部环境经常变换,由于新环境的刺激,会引起运动员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完成耐力跑训练任务的方法。在训练中,运动员们因“快乐”和“兴奋”而淡化了疲劳感,消失了畏惧感,在刺激情趣中收到了极佳的训练效果,环境可以利用公路、公园、河边、沙滩、田间、山地、村间以及校园等。在大自然中训练,发展耐力素质的同时走进大自然也可防止持续训练的枯燥和缓解心理疲劳,是一种身心都可得到发展的训练方法。

(二)变化情景趣味训练方法

此种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利用想象或代替物的方式,模拟实现或一定生活状态中的情景,从而达到模仿情景产生情感的目的,比如我们在操场上设置一定的“站”,每“站”均赋予一定的含义,《汽车站》表示汽车就要开始了,学生跑到此站时应积极加速追赶汽车,《沼泽地站》表示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学生应采用跳着跑的方式才能通过……这样学生在模仿生活技术技能的过程中提高了体能水平,增添了训练的趣味性。

(三)变化速度的趣味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变化速度跑有所区别,一般变速跑常常是固定的,程式化的,如50m快50m慢跑等,循环往复,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很觉到枯燥乏味.变化以下跑的跑法及方式。如50m加速跑+50m快步走+100m车轮跑+100m放松跑;100m车轮跑+50m快步走+50m加速跑+100m放松跑……这样,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会因跑的速度和方式的改变,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从而乐于接受训练,更好的消除疲劳。

(四)变化图形的趣味训练方法

在进行有氧耐力跑训练中,运动员按照不同的“图形”跑以增进运动员对于训练兴趣的方法,“图形”可以是教练员自己设计或利用自然地形成,像正方形、三角形、螺旋形、“8”字形、“S”形、“Z”形等,同时注意选择或设计图形的大小。

(五)“游戏”趣味训练法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按照一定规则,以增加体能,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在有氧耐力训练中,有意识的引入一些游戏趣味训练法,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求的健康与身心享受,是一项既可以健身、益智又可以育德,促美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手段。一般游戏可以选择强度大,时间稍长,并且以大多数运动员活动为主的内容。如:追逐、跑、跨、跳投活动方式,移动篮框比赛等。整个练习即增加了趣味性、灵活性、又提高了耐力素质、智力等。

(六)“比赛”趣味性

在耐力跑练习中,教练有计划的安排一些比赛或测验,从而激发运动员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又能看到通过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绩,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比赛或测验的紧张起气氛中,运动员可以持久的集中注意力,使运动达到较高强度,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七)变化练习组织的去趣味训练方法

耐力跑练习可以通过变化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如接力跑、循环打篮球跑、循环运足球跑、循环足球接力等。由于此类练习有团队与竞争的因素,又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因此学生在练习中会投入较高的积极性,进而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但这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性别差异等注意合理分组,以便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八)变化目的的趣味训练方法

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因,学生的耐久跑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变化教学目标的方式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做法如下:变化教学目标,将全部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基准成绩。(最好男女分组制度基准成绩),然后定出期中、期末或莫一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从而激励全班每一位学生均为实现或超过基准成绩目标而努力。变化个体目标,在了解全班每位学生耐力跑能力基准成绩的基础上,教师、学习小组和学生本人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时期、各阶段的个人或小组练习目标,通过不断争取目标的达成,从而使自己的耐力素质得到提高。

(九)泳池阻力趣味训练法

在耐力跑训练中引入一定量的游泳练习方法,充分利用泳池中水的阻力,在水中由于水的阻力和水对胸腔的压迫力等特点,所以游泳练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力量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教练员有目的安排运动员一些水中耐力练习,像各种水中姿势游泳、潜水、水中行走、慢跑等既能增加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又能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十)抗阻负重趣味训练法

根据学生的能力,有计划地在负担一定的重量或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的训练方法,如牵引跑训练法,负重跑训练法,斜坡跑训练法,台阶跑训练法,沙滩跑训练法,雪地跑训练法等。通过抗阻力负重训练法,增加了跑的难度和趣味性,提高学生专项耐力素质,达到了预期的训练目标。(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陆赛军.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M].贵州省人民出版社,2000.3

[2] 曹宪勋,赵玉梅,张淑萍.变化耐力跑练习若干方法[J].体育教育.2004.3

趣味教学法的定义范文6

一、引言http://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

转贴于 http://

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http://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

转贴于 http://

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http://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