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文1

传感器技术是信息采集的核心部件,是现代信息产业的源头,通过传感器可以将被测量信息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电信号或者其他所需形式进行输出。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信息技术。用人体做比喻,传感器相当于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器官,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分类处理。基于互联网的云物联技术,通过嵌入式系统的网络通讯模块,利用物联网平台所提供的上传、存储和展现传感器数据的服务,使得开发者轻松驾驭各种联网设备。

2园林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构成

应用于园林工程的信息化技术,首先是是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数据采集部分,利用传感器对园林生态环境内的风力、风向、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温度、水分等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再通过嵌入式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可以输出显示、存储或上传网络,便于后期利用。在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基础上,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互联网云物联平台,通信手段既可以采用有线以太网,也可采用wifi或3G等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物联网平台的高性能服务器集群,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如图1所示,这时可以利用联网的终端(如电脑、手机等)通过物联网平台对嵌入式系统发送命令,嵌入式系统通过继电器模块等实现控制智能浇灌等设施,进而影响园林生态环境。

3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传感器是实现应用目的的核心器件,在我公司城市景观树木抗倒伏关键技术研究这一项目中,需在研究区内,架设风速风向和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器与设备,监测与调查雨季极端天气对研究区内树木形成的影响结果;记录灌水施肥、防护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等。基于以上需求,配置了如下传感器:华控HS-FX01型风向传感器,0~5V输出,16个不同电压值对应16方位风向,启动风力≥0.8m/s。华控HS-FS01型风速传感器,0~5V输出,线性对应0~30m/s风速,分辨精度0.2m/s,启动风力≥0.8m/sSHT15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相对湿度测量范围0~100%,精度±2%RH;温度测量范围-40℃~123.8℃,分辨率0.1℃,输出经过校准的相对湿度和温度的串行数据。DS18B20(不锈钢防水型封装)土壤温度传感器,测温范围-55℃~125℃,最高精度0.06℃,支持多点组网功能,数字量串行输出。搜博SM2801M型土壤水分传感器,可长期埋设于土壤内,对表层和深层土壤进行墒情的定点监测和在线测量,4~20MA输出,线性对应0~100%的量程,测量精度3%。上述传感器有3路模拟量输入、3路数字量输入,可采用开源软硬件的嵌入式单片机arduino。其ATmega328型具有14路数字输入/输出口,6路模拟输入,32KB闪速存储器。如果需多路采集,可采用其升级版MEGA2560,闪速存储器扩展至256KB,具有54路数字输入/输出口,16路模拟输入。此外,Arduino单片机增加通讯模块(如W5100等),即可通过有线以太网联入互联网。在室外环境中,传统以GPRS模块为主导方案,但随着电子消费品的普及,使用3G路由+3G网卡的组合是一种更经济、编程量更少的方案。通过通讯模块,可将传感器数据上传到一些开放的物联网平台(如Yeelink、乐为物联等),在网站上实现以曲线显现一个阶段内的传感器数据,或者对几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在物联网平台上,还可设置传感器数据的报警值,当达到报警值时,网站会以短信等方式提醒用户处理,如风速过大时应去现场查看树木的倒伏情况,光照过强是否应遮阴处理,土壤水分不足是否应补水作业等。物联网平台还可以对嵌入式系统进行反向控制,通过网站或手机客户端发送命令,嵌入式系统通过继电器模块(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单片机接输入回路,以毫安级电流,控制额定功率数千瓦输出回路的开关)控制灌溉等设备的开关,从而实现远程控制影响园林生态系统。

4结语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化工;技术经济情报;检索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经济情报是对科技情报的发展与延伸,同时也是科技情报体系中最关键的构成要素之一。从化工行业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对技术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对商情情报专题调研的开展、以及对市场经销情报的综合分析,以上工作均需要以化工技术经济情报作为依托。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断完善的背景条件下,有关化工技术经济情报源以及检索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化工企业各级领导、经管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对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的需求也更加的密切。本文结合以上分析,针对化工技术经济情报及其在检索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化工技术经济情报

化工技术经济情报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题研究情报;(2)科技查新情报;(3)专利分析情报;(4)市场预测情报;(5)竞争情报;(6)行业服务情报。现就以上各类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的主要特点及其情报目的做详细分析与阐述:

首先,对于课题研究情报而言,多是以重大化学工业科技项目的开展作为重点依据,以化工企业编制规划为目标,以相关化工技术经济情报文献信息为支撑,确保化工企业有关产品调研、竞争力分析、以及行业现状研究在内的各项工作均能够有效且稳定的开展。

其次,对于科技查新情报而言,主要负责完成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工作。针对化工企业所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在立项、成果、引进的方面的工作进行查新。在科技查新过程当中,可以依照委托方所提出的科技查新具体需求,对相关科学技术内容进行全面的检索与查证。此过程当中,可以现行《科技查新规范》为标准进行操作,并对出相应的查新结果,生成书面性的科技查新报告。

再次,对于市场预测情报而言,可通过操作市场预测情报的方式,对国内外化工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化工产品的原料市场以及产品价格进行合理评估,研究行业内产品市场价格的发展走向。与此同时,可以对化工产品下游的需求情况、以及产品开况进行综合分析,配合对数据分析模型的合理应用,使化工企业能够对相关产品在中长发展阶段内的市场趋势进行系统研究与判断。

再次,对于竞争情报而言,竞争情报的获取需要建立在遵循职业伦理的基础之上开展,对化工企业所面向市场的竞争环境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竞争策略信息进行整体收集,基于对客观事实的整理分析,获取具有可操作性的竞争情报,提供给化工企业的决策方。通过所获取的竞争情报,能够使化工企业各项行为决策的制定更加准确与可靠。还值得注意的是:所获取的竞争情报还可辅助用于对企业所处市场竞争环境的监测工作。并提供市场预警。

最后,对于行业服务情报而言,可以以行业服务情报为依据,开展对化工项目的技术引进、开发、咨询、培训以及服务工作。特别是对于中小规模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提供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方式,为其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添砖加瓦,配合完成对化工企业行业发展、社会资源的调研服务工作。

二、化工技术经济情报检索

化工技术经济情报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的表现形式包括期刊、数据库、会议录、以及科技报告等,检索的对象还可按照中文期刊、外文期刊进行划分。除常规情报以外,还涉及到工具书、以及化工藏书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之下,化工技术经济情报的检索更是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从现刊检索的角度上来说,需要对每期刊物后附关键词进行充分利用,作为检索依据。同时,需要注意实现关键词检索的多渠道性。以对“纯碱”关键词的检索为例,可以实现检索的途径包括以下:“Soda ash”、“Sodium Carbo nate”、“Tyna”等。同时,为了避免关键词在检索过程当中出现遗漏等问题,需要分别从俗名、化学名、以及商品名等多个角度入手,实现对关键词检索的全面性;其次,从过刊检索的角度上来说,所选取的索引方式多以年度为标准。此种检索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检索得到全年度内,与产品及课题相关的化工技术经济情报信息,较常规意义上的检索方式而言,以年度检索方式进行过刊检索能够在节约检索时间的同时,确保检索进度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三、结束语

对于我国而言,化工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极为突出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化工企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加大对于情报信息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在对化工技术经济情报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确保化工企业能够始终处于化工国际市场的前言,进而配合对相关措施的采纳,将化工技术经济情报信息在科技兴化事业中的意义与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总而言之,本文针对化工技术经济情报及其在检索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谢虹霞,敖翔.浅谈基于经济情报的区域信息资源配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85-87.

[2]付慧姝.试述为税收目的而促进银行情报交换——以OECD两个研究报告为例[J].企业经济,2007(5):157-159.

[3]孟凡生,尹鹏,张高成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成本控制情报系统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2):196-198.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化工工艺 课程改革 产学结合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三大部分。无机化工工艺涉及氨、硫酸、磷酸、纯碱、烧碱等无机产品的生产工艺:有机化工工艺涵盖了烃类、C1~C4系列(甲醇、乙酸、丙烯腈、芳烃等)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则主要介绍染料、涂料、胶黏剂、颜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

一、课程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不能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工艺形成良好对接:课程评价方法多以终结性的理论考试为主,考完就忘,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1.精选内容,整合课程

自编教材本着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 的方针。建议将三门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 自编授课教材。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对接。具体实施上:① 对院校周边各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② 大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明确化工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③ 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有机、无机、精细三种工艺内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工艺技术发展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应用化工技术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地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接触,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课程整合后应由理论向实践逐步倾斜,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如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工艺,可采用视频播放和仿真教学的方式;其它工艺过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将同一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或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训,理论与实践穿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可重点选修某些工艺项目,提高学习和就业针对性。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做到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配合课程的现场教学。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流程讲解、流程设计分析、小论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和谐统一。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对三门工艺课程的整合,削枝强干,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编的综合性工艺教材,便于体现工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启发学生对比认识不同工艺的特点,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知识+技能” 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与学校签订“订单式教育”协议,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满足企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节约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学校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找准自身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

化工工艺类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势在必行。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文4

英文名称:Mechatronics

主管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主办单位: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080X

国内刊号:31-1714/TM

邮发代号:4-5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机电一体化》(月刊)创刊于1995年,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主管,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协办。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文5

从总体上来看,现行培养方案的的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符合专业特点及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也基本符合专业的要求。但是现行培养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理论课的学时较多,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和从事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时间不足,而且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表现尤为突出。(2)由于公共课程较多的原因,学生在前三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真正的专业课程,真正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也造成了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的认知实习难以对学生产生相应的专业影响。(3)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突出,既没有从课时上保证,也没有从考核方式上来要求。(4)没有专业概论课程,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没有概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5)部分课程内容重复,难以形成教学上的高效率。(6)课程体系中没有能很好地跟上现代化学工业中信息化的脚步,已经广泛应用的设计软件,如Aspenplus、ProE等还没有进入课程体系。(7)毕业实习还有待加强,目前安排的毕业实习时间较短,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美国、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为:从事工程科学研究的人才为5%,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发现工程过程中的基本理论为主,偏重于工程学术研究;从事设计、开发的工程人才约占35%,主要工作是将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管理销售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约占65%,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后两者可以统称为工程应用人才。化工学院在建院之初,就确定了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几年来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确切地说,我们应该以打造工程生产一线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和在实践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化工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通过本科教育这一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周期,是学生接受相对完整的、作为一线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线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学生通过这样的教育,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灵活的岗位适应能力,在现有成熟的化工技术和规范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特别是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同时,一线工程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环境意识。现代化学工业,不仅融化学科学、化工技术、艺术于一体,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重大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在“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在培养的学生多数服务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3]。经过四年的执行,现行培养方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方案修订过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优点,尤其是突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案的不足,结合现代化学工业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地区经济,来综合考虑,完成修订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新的培养方案,需要遵循“理论系统够用,突出实践动手,营造工程背景,重视过程培养与评价,提倡自主学习,强化创新训练”的原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高素质、重能力、求创新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提高、传承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素质教育与技术训练的统一。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明确提出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完善和落实本科综合培养方案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形成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3.1理论课的教育改革(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知识结构,本着“理论系统够用”的原则,认真梳理现行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确定4~5门核心课程,凸显核心课的核心地位,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按课程的特点、内容和相关性进行进一步整合,划分为课程群,即将部分前后有衔接的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减少重叠内容,突出重点,通过课程群的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更加连贯,便于融会贯通。(2)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收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将化工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纳入课堂教学;(3)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主要课程注重引进和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不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4)改革教学技术,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仿真等。尽可能采用双外语教学。(5)改进教学和管理机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培养和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大纲上和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自学。

3.2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创造新的技术成果的能力,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新流程和新装置的设计,新的工厂生产过程操作运行方案等。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改革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实践类教学环节,继续保证实践教学的突出地位。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构建由易到难,贯穿全程,逐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在整个培养方案的比重不低于25%,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使教学前移,为学生创造更多地时间参与工程实践,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3+1”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教学计划内要求的实践性教学,结合工程实际,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具体方案:在基础实验方面,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和严谨务实的作风的培养。在专业基础实验方面,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的科研方向开发大综合专业实验项目,逐步引入具有工程意义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为后续实践教学、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奠定基础。在校内实训平台建设中,基于工程背景及地方产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出发点,形成满足培养化工类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综合能力训练及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以学校建设化工实训中心为契机,加强工程实训,弥补毕业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动的缺憾,是学生真正了解化工厂。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贯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精选认识实习单位,加强基地建设,继续为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结合就业,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后缩短适应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优越感,提高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毕业设计以工厂实际设计为题,毕业论文以教师科研为题。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与科研实际,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实施双向选择和规范化管理。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

3.3课堂外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对教学计划外的实践能力培养,可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形式进行延伸。加强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强化化工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环节,全面训练实践能力。目前我院已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校级“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PRO/E建模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赛事上取得好成绩。2012年、2013年、2014年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举办的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百所高校参加的“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以本专业学生为主的代表队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二项,全国二等奖四项的优异成绩。这些活动的开展即可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又可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并对学生的就业和考研起到积极作用。

4结语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能力本位 应用化工技术 课程体系 模块化设计

一、高职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设计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整合必须在深入了解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后,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框架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

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明确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协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

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因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

5.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

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6.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的变化的原则

高职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在评价上动态反应。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愈来愈快。高职课程体系及时反映这种变化,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认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适合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的高职教育要求。“宽基础、活模块”的两段结构,呈现出与其他课程模式不同的结构特征。宽基础部分作为横向的课程集群,其学习内容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针对一个职业内的一群相关岗位所必须的学识和能力,将工作性质相通的若干个岗位集合为一个群,着眼于一个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通用知识的获得和通用职业能力的训练及学习能力获得。“宽基础”阶段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宽基础”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活模块部分作为纵向课程集群,强调针对特定的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和从业能力,追求教学内容与特定岗位需要的一致性。其任务为:一是岗位专项技能的训练,使学习者具备顶岗能力:二是在专项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兼有提升学习能力的功能。“活模块”阶段注重专项能力、综合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跨岗能力及个性特长的培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培养,立足于市场经济和人才的需求。

二、通过社会需求分析确定能力本位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从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招生。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对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电池行业由于能源危机的影响焕然一新,它集技术、资金、劳动密集于一身发展迅速。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表,就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就业状况的关系进行调查。初步结论是: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理论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自主创业,专业技能的高低和宽窄决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面。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体系能从整体上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富有成效。因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我们还重点调查了毕业生的就业层面,它们主要涵盖在这样一些领域: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分析化验、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以及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我们把这两项调查结果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挂钩,具体做法是:从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出发建立与就业岗位对应的能力模块,再根据能力模块的内涵来决定课程模块的数量和内涵以及每门课程及每个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这样构建课程模块有利于我们集中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整合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与体系的整合问题。因此,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职业公共课模块、职业能力课模块、集中实践模块、人文选修模块组成。

1.职业公共课模块

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该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2.职业能力课模块

首先针对职业所需,确立核心课程。核心课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方法的讲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围绕着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技术、职业考证、职业方向等课程

(1)专业技术模块

各专业除了核心层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

(2)职业考证模块

职业考证模块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书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之中。该模块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

(3)职业方向模块

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每个专业设立3个左右的专业方向,在第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分流。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3.集中实践模块

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实训、职训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4.人文选修模块

以人文课程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四、“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应用效果

“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这种课程结构模式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满足各种教学计划需要,并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使教学要求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上保持同步。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高职课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体系是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设计合理的岗位技能或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由一组相近的专业岗位综合技能课程或若干个相应的岗位证书课程所组成,这些课程包括相应的实训课,以及参与实际生产或社会服务、实际运作的实战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实现与企业零对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歧奖.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整合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4).

[2]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5).

[4]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5).

[5]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9).

[6]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J].职教论坛,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