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田径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田径教学论文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1

一、初中田径教材单元内容拓展方法程序。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二、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三、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指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指教学过程中有关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的纵向结构和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横向结构。本着教学实践过程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初中田径教学的教学结构(亦为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新构建提供借鉴)。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2

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面是对生命的理解。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珍贵且难以再次拥有的宝贵财富,不同阶段的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形式,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对待生命,而支撑这一切的基点是运动。因为生命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变化的,它需要运动这一动态的活动去支持它的发展变化,因此,表现在体育教学上就是应当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以田径项目中的跳高为例,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学会包括单脚跳、起跳摸高等多种形式的跳高动作。由于中学课业繁重,特别是在中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压缩体育锻炼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复习考试上。殊不知疲劳的身体将难以负荷高频度的精神运作,而时间的有限性又难以允许学生将整段、大段的时间专门用于体育锻炼。基于此,假如学生可以自觉地培养起个人的运动习惯,比如在课间休息时作小范围跳高,在作业完成后压压腿,在考试过后跑跑步等,这些田径运动不仅占用的时间短,而且可以帮学生恢复精神状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就应当鼓励学生从培养运动习惯开始。

二、感恩生命——运动技能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难以重来的生命,它是宝贵的,更是脆弱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感恩生命。只有始终对生命怀以感恩的心态,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延长生命,于有限的生命力活出最大的精彩,发挥最大的价值。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爱惜生命保护生命,尽量避免生命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保护生命的技能,而这就离不开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为例,该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运动速度,表现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躲闪跑、追逐跑、自定义目标跑、听信号跑等。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很大,特别是当学生在遇到危险,如小偷盗窃、劫匪抢劫、车辆冲撞等意外事件时,学生掌握了快速跑技能,就可以快速恰当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个人生命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感恩生命应当从保护生命做起,而这就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感恩生命的教育时,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价值。

三、珍惜生命——意志与耐力的塑造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田径 体育教育 评价体系

早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目前,教育评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良好成果,许多高校通过评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是进行教学评估和测量的根本保证。任何一个教育评估对象都由多因素组成,评估对其有引导性,因此,建立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田径运动》是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也是学习其它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础,在培养现代体育教育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能适应中小学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并能学会利用田径运动手段来保持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另外,学习本课程,基本能胜任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为普及和推广体育文化做出贡献。

1.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选修)考试大纲,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目标一的完成主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指标中的一、二和三来完成 ,即通过理论考试、各项技术评定和达标及毕业论文来检验学生对田径运动基本技术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这一部分中理论考试占田径运动总成绩的40%左右,技术课考试占总成绩的60%左右,毕业论文与学生毕业挂钩。理论考试涵盖了目前田径运动普修课本的全部内容,技术课考试主要包括男、女100米、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铁饼、标枪等七项。这些理论和项目从内容上看基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田径教学的需要。但是,田径运动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问题一:

教学目标三是能够胜任基层田径运动训练工作,这一部分在评价体系中没有体现,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凭着自己在业余训练和教学课中的体会和大学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基层田径运动训练。众所周知,基层中小学田径比赛很多,学生为了比赛、升学等需要各种参加田径运动训练。那么,如何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具有一定的训练能力,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训练工作认为有如下几个方法:

(1)在实际田径运动教学中将训练内容穿插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附属体校和训练单位挂钩,组织学生观摩、与教练员座谈学习,或者让学生通过半年左右时间的跟随教练实习和训练,使学生在专业训练队伍里面提高;

(3)学生在教学课中训练部分的表现及教练员的评价作为学生田径课成绩的一部分,以此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二:

对于教学目标四能够组织基层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能力积累主要靠大学期间理论课学习考试、自己参加田径比赛的经验来完成,很多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只有1-2次参加基层比赛裁判工作的机会,而大多数只是担任裁判工作中的某个环节的任务,缺少对整个比赛裁判工作的熟悉和掌握。这一点也是我们在田径教学和评价体系中容易忽略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改善:

(1)在教学中,每个项目的教学课考试可以带领学生组织该项目比赛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裁判,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比赛规程的制定和具体裁判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田径运动常见项目的比赛组织工作和裁判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学考试的气氛;

(2)系、学院、兄弟院校等单位的田径比赛,从组织到进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全过程中,而不是仅局限于学生担任志愿者或者个别自己熟悉项目的裁判工作;

(3)领队裁判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记入田径成绩。

问题三:

对于教学目标五田径运动场地设计和管理能力方面,评价体系中主要通过理论考试来检验,因为实际需要,基层田径运动场地和标准田径运动场地往往有很多地方存在不同之处,比如跳远场地助跑跑道的多少、起跳板与沙坑之间的距离等问题。田径运动场地要适合实际教学和比赛的需要,学生在这方面往往缺少知识和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田径比赛场地的设计和管理,这样既给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参与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个项目的比赛场地知识穿插到教学当中去。可以把学生在参与过程的具体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问题四:

对于教学目标六增进健康、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这一点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业余活动爱好而被忽视,在评价体系中几乎没有任何体现。进入21世纪后,群众体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参与,发展体育运动、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质水平及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既可以作为健身方法,也可以是其它各项目健身的基础,所以,通过田径运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养成其终身体育的习惯非常重要。我们除了增加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外,更重要的是首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有了这样的习惯,自然会在今后工作中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健身。在教学课中让学生通过田径运动组织健身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到社区做健身指导的志愿者。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考试,给学生在田径运动健身教学课中的具体表现作评价。

2.结论和建议

2.1结论

2.1.1以田径技术课考评技术的掌握情况为基准,用素质达标、技评合格计算成绩,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内容。考试方法单一。

2.1.2田径运动训练、裁判、健身方面缺少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指标。

2.2建议

考核评价方法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组织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比赛、场地、训练、健身等活动中去,对学生作出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冯传诚.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3]焦建军.体育院校田径选项课开设现状及教学改革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选择过于陈旧,缺乏趣味性、个性化,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标准高,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实现新的课程目标。通过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实施“变形”,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特点,拓展和开发多种运动形式,呈现另类的田径运动项目类型(如健身类、娱乐类、生活实用类、游戏类等)。    

田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以田径运动作为身体练习、技能学习、教学比赛的形式,经过组织加工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目标管理”的教学机制,因此,“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原则。根据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和不同水平目标对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拓展开发可实施“变形”的途径。  

1.初中田径教材单元内容拓展方法程序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2.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3.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指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指教学过程中有关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的纵向结构和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横向结构。本着教学实践过程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初中田径教学的教学结构(亦为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新构建提供借鉴)。  

4.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趣味性与游戏性原则:在田径教材的拓展及教学中“揉”进一些趣味性、游戏性、情节性的要素,使学生爱学、愿学、乐学。教育性与文化性原则: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该教材中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因素,突出田径课程内容的健身、育人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在运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了解与掌握各种形态的体育运动文化。适应性与可行性原则: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等条件,并具有可行性。生活性与实用性原则:田径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使田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能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宪,徐平.《初中体育课程田径教材分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因此,本文对高校田径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高校田径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田径运动一直是各项运动开展的基础,被誉为“运动之母”。田径运动的健身与教育功能有不可替代之作用。高校田径教学对青年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和价值,这种特殊性是由田径项目的本质属性和教学对象(学生)的特性所决定的。

健身功能是田径运动的本质功能,具有特殊的锻炼价值。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项目可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五大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手段。经常从事田径运动还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竞争意识的优良品质;培养健身意识、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健康目标。田径教学是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最直接、最有效途径,是学习体育技术动作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田径健身练习,能够起到发展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为大学生进行各项体育运动和体育娱乐休闲打下良好的基础。田径运动实质是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田径中的慢跑、快走就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内容和形式,也是大众健身最主要的锻炼方式。由于田径运动的动作简单性、易学性、对称性而且锻炼时不需要经费,所以一般性的田径锻炼不受人数、年龄、性别、场地、器材的影响,是高校大学生理想的健身项目,也是促进学生健康的理想运动载体。因此,高校应广泛开展田径教学和田径运动,尤其对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田径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

1.田径考评体系欠缺科学性、合理性

高校田径运动的传统评价方法通常是量化考评,片面强调“量化比不量化好”。通过直接测量的数据(例如时问、高度、远度),即硬性指标来反映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掌握情况。而这些数据成绩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运用统~标准“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既是应试教育的体现,也致使考试成为大学生的负担。再者,考评体系缺乏弹性机制,教学训练的一致性要求较多,灵活性较少,很难体现教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不符合“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要求。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不能照顾到个性的差异而加以区分对待。如此一来,对不少高校学生来说,参与田径体育课活动已经失去了应有的轻松和乐趣。

2.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田径教学都仍然延续以竞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于重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学生跑、跳、投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根据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如何科学运用田径运动来进行健身的教学。高校田径教学没有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没有发挥田径课的健身作用,没有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田径运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田径课教学的开展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都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而忽视健身教学。传统的田径课教学过分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仅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统一的技术和标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和接受,掌握运动技术比较困难,从而影响田径课的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三、提高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认识田径的重要作用

受技术教育的影响,体育课教学一直轻视或放弃体育知识的传授,学生未能接受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就会对田径教学及田径运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田径教学及田径运动与提高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关系。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要通过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田径课的重要作用,从而把学好田径课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并养成长期坚持田径运动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在锻炼和健身的过程中,要使练习的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在保留原来项目主要特点的同时,将原有的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和拓展,适当降低难度,增加田径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可以在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增加一些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放宽规定,对场地和器材也不必有严格的要求,使趣味性和竞技性融为一体。也可以将音乐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音乐进行一些跑跳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气氛,随时与球类、体操、武术等其他体育运动结合起来,这还将充分体现田径运动的基础作用。要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优势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并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在田径教学中,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兴趣是激发人做好某件事情的动力,并使人克服困难向指定目标奋进,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气氛,教师的讲解要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示范要准确优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方法要经常变革,切忌单一,应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选用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通过互帮互学积极参与到学、练活动之中。在练习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给予鼓励,如传授技术动作时,教师应积极为其创造示范机会及时进行语言或非语言反馈以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热情。

4.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田径文化的认识

在田径教学中要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传授田径运动的历文化,使学生全面了解田径运动的实质,让学生感觉到田径一切运动的基础,讲清楚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此外还要养学生欣赏田径运动的能力,使学生在欣赏高水平的田径赛中体会到短跑的速度与精确、长跑的耐力和战术、投掷的量与美、跳高的腾飞与舒展等。可将田径知识、技术、战术及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内容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并且要鼓学生将田径课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教师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田径的内在魅力,让学生了解田径的文和历史,体会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形成对田径的良好感觉。此外,在目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径体育教师要具有坚实宽的体育理论知识,熟悉田径运动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展趋势;要善于了解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向,以及学生的运动求。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对田径教学教材的发能力,通过田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组织管能力等。

四、结论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田径课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课程,应当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高校田径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没有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田径教学课有被其他项目所取代的倾向。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使之成为学生愿意接受并经常进行锻炼身体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论文范文6

在高中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田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将有助于促进身体型态和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协调发展,提高耐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可替代的。因此,新课标中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在田径类项目中至少必修1个学分,且在学生必修1个学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田径类项目进行再次选择学习,以便加深对田径运动的体验和理解,形成对田径运动价值的正确判断,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来探讨高中体育田径模块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1.高中体育田径模块教学现状

1.1 与初中相比高中田径教学内容逐步萎缩。虽然中考体育加试被认为是一种应试教学,但是在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今天,通过迫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来增强身体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无奈之举。中考体育中的测试项目涉及到田径的跑、跳、投多方面,所以初中生在体育课上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田径方面的训练比重较大。高中的田径教学虽然在新课标中被规定要修得1个学分,但对其教学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且与高考无关,所以很多学校田径模块的教学只有跑,以发展学生的速度与耐力,而发展学生爆发力与弹跳力素质的跳高、跳远项目,以及上肢力量素质的投掷类项目很少延续。

1.2 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了解甚少。田径运动有两种不同的属性即:竞技属性与健身属性。竞技属性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少数有天赋的运动员,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并在国内外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达到为国争光为目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电视转播、直播观看到这些精彩节目,因此他们对田径运动的竞技属性比较了解。健身属性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和练习者,要求以健身的基础理论为指导,科学健身。而有关田径健身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健身价值大多由体育教师在理论课上传授。但是受传统教育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学校领导往往压缩体育课减少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以牺牲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领导对学校体育的不重视,导致有些体育教师产生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的不负责任观念。在下雨天很少准备田径方面的理论课教学,大多都是让学生自习。因此,学生对通过田径运动来达到锻炼身体方面的价值了解很少。

1.3 教师缺少对田径项目进行再改造吸引学生兴趣的能力。田径方面的教学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初中学的田径内容高中甚至大学仍然在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显得比较枯燥。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也是重复示范-讲解-组织学生自己练习这几个环节。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上再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造与开发,来重新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体育教师能力有限,很少能做到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1.4 评价考核机制过于笼统。新课标提出考核评价要围绕五大目标来展开即:运动参与、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评价时要综合体现学生的体能、知识性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态度以及健康行为。这种新型的评价考核机制比较笼统,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大多数体育教师形式上采用这类评价标准,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

2.高中体育田径模块教学对策

2.1 建立基础教育田径课程内容的完整体系。高中体育教学逐渐萎缩的主要原因是高考不加试体育,导致初中学生已有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在高中得不到延续与提高。因此,在中学田径课程改革中必须要从明确中学田径课教学目标开始,逐步完善教学过程,要按照走、跑、跳跃、投掷等田径基本运动形式与结构要求来设置田径教学内容,并及时在学校田径教学活动中推广,保证田径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的完整性。

2.2 增加田径理论课健身价值方面的介绍,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田径课。体育教师在理论课上对田径运动的功能与价值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宣传,使学生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有一个理性认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田径教学及田径运动与提高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关系。通过理论上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田径课的重要作用,从而把学习田径课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价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

2.3 体育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开动脑筋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趣味性是体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学校体育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

例如:在耐久跑练习中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以队列跑操的形式进行练习同样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同时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体育动作吃力的学生可以采用循序渐进法,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一群体争取做到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分解再完整,分层渐进使学生不断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又如,在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搭配法,根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强、弱搭配,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4 进一步改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考查学生在田径教学课上练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调动其练习积极性,激励其通过田径课堂学习来锻炼身体的有效途径。因此,高中学校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内容上,在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上可以尝试性地采用量性评价,采用"记分数"的方式进行。在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写评语"的方式进行。同时,在评价方式上坚持采用终极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既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学生自评、互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