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跳跃项目特征及教学措施探析

田径跳跃项目特征及教学措施探析

摘要:随着田径跳跃项目的发展与演变,其过程分别是力量型项目阶段和速度型项目阶段,发展到目前,人们对运动项目的特征认知也越来越高,田径跳跃项目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优化和改进。本文参考目前世界田径跳跃项目的发展对田径跳跃类项目进行概述,并探讨了田径跳跃项目的三点特征,提出了结合速度与弹跳力训练的田径跳跃项目教学措施,为田径跳跃项目的教学发展思路作为参考。

关键词:田径跳跃;教学;弹跳力;速度

在传统的田径项目教学中,教学的重心往往更关注技术,而忽略了运动员的体能信息,随着不断的总结经验,结合田径项目的各项特点,逐渐转化为以体能和技术为支撑点,以科学运用为发展方式的规范性教学。从而加强田径教学内容和规范教学的标准,重视体能与技术训练,不断帮助运动员克服障碍,打破生理极限,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在田径跳跃项目中,要以实用性为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式,达到速度、弹跳力、爆发力相结合的训练目的。

一、田径跳跃项目概述

早在文明以前,人类为了生存就已经在做跑、跳、掷等各种动作,起初将这些动作归纳并用于练习,是在公元前2100年古埃及人用作军事训练的时候,后来渐渐发展成一种竞赛,可以说,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积累与发展。首届田径比赛发生于公元前776年的奥林匹克村,1894年在英国举行了田径运动会。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普及的运动,随着不断发展,到今天田径运动项目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中的重要环节。田径跳跃项目内容包括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和撑竿跳高,是运动员通过直线式助跑,到标志线后起跳、腾空、落地,人们为了区分,通常将通过远度和高度计算项目成绩的称为“田赛”,通过时间计算项目成绩的称为“径赛”。田径跳跃项目是田径项目中的“田赛”,田赛项目的运动过程是通过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组成,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通过助跑速度与起跳弹跳力的结合而转化为远度和高度。整个过程需要运动员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保持身体的平衡性,通过对自身力量与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助跑激发出身体的爆发力,瞬间爆发,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这项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人数、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二、田径跳跃项目的特征

(一)远度跳跃项目的特征。远度跳跃项目分为跳远和三级跳远。通过调查发现,田径远度跳跃初级训练阶段一般在13~19岁之间,通过训练,运动员的整体体育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训练通过后逐渐提高专项训练内容。世界级运动员水平的要求,需要运动员在20岁前实现健将级运动员等级目标。跳跃项目的训练,是结合运动员自身能力特点和生长规律来制定的,包括对身体素质的增强、对技术的练习并熟练掌握,对理论要吃透,同时也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建设,才能在田径运动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力量训练、跳跃训练增强身体素质,通过合理的运用训练提高对技术的掌握,从而促进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展。

(二)高度跳跃项目的特征。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分为跳高和撑竿跳高,两个项目都是通过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在越过横杆时,不能将横杆掉落。在进行高度测量时,应从地面到横杆最低处的最高点部分,尺度单位统一为厘米。高度跳跃项目是通过运动员对自身能力的运用,进行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的一系列动作特征,最终呈现结果是运动员训练的结果,也是爆发力的一种体现。高度跳跃技术是通过跑、跳、腾空动作,最后进行抛射落地,达到三个垂直距离的总和,即H=H1+H2±H3,要达到这种良好的结果,运动员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首先是运动员的身材高、下肢修长、重心高;其次是运动员的起跳姿势是否标准,起跳姿势会影响到重心的改变。在运动员起跳时,通过提肩、高摆、拔腰,膝裸关节也要充分蹬直,使运动员的整个身体都向上摆起,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撑竿跳高是高度跳跃项目里唯一一个使用器材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通过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越过横杆,腾空后运动员握竿的手不可向上移动,撑竿跳高对运动员身体协调度进行高度掌握,每个高度有三次试跳机会。撑竿跳高的撑竿,最早使用竹竿,随着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木竿和金属撑竿逐渐被淘汰。目前,撑竿材质一般为玻璃纤维撑竿或碳素纤维撑竿,撑竿尺寸由运动员按照自身情况(身高、体重、助跑速度和力量等自身条件)和规定范围合理(撑竿硬度、长短、轻重等合理性)进行选择后,逐渐在练习中磨合。另外,在参加比赛时,有运动员自己准备撑竿,一般准备不同的撑竿,以应对比赛当天的天气、场地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横杆材质一般为金属、玻璃纤维等,不硬性限制横杆的长度和直径,要求横竿表面光滑度高。

三、田径跳跃项目教学措施研究

田径跳跃运动是一项快速、爆发式的运动方式,需要人在短时间内,通过协调自身肌肉的速度与力量,爆发出自身运动速度潜能、运动力量潜能的一项体育项目。在进行田径跳跃项目教学的时候,需要将专项训练作为重点训练内容,不断强化运动员的身体力量、技术技能、速度、弹跳力、爆发力和运用能力。

(一)建立明确训练目标。训练目标又分为整体训练目标和个体训练目标,首先,是整体训练目标,例如技术训练与应用的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对技术的应用、提高整体运动水平而建立的目标;其次,是个体训练目标的置顶,因个人身体素质差异和心理差异,使运动员本身的力量、速度、弹跳力和爆发力都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应使用科学方式去了解掌握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例如有的运动员速度快、弹跳力好但力量不足,有的运动员力量和速度都不错,但弹跳力不足,还有的运动员存在爆发力不足的情况,针对这种差异性情况,就不能进行统一的训练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建立明确的个性化专项训练内容和目标,提高运动员的不足之处,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

(二)明确田径跳跃训练的技术关键。田径跳跃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速度训练和弹跳力训练,速度训练是田径跳跃项目中的重要训练环节。在田径跳跃项目中,步频与步长是影响运动员速度水平的关键因素,应通过提升运动员的步频与步长训练,从而提升运动员的运行速度以及爆发力速度,例如使用加速助跑训练、下坡助跑训练等。弹跳力训练是通过对运动员腰腿肌肉群的力量训练与快速助跑训练,使运动员在腾空时达到理想高度,整个过程要求快和稳。在保障运动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弹跳力。另外,田径跳跃中的高度与远度,需要将速度与起跳有机结合而获得,因此,将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有机结合才是田径跳跃项目训练的技术关键。要对起跳脚踏上起跳点的关键技术、倒数第二步的跑与跳的过渡技术进行重点训练,保持重心要稳。

(三)协调摆臂、摆腿的重点技术教学研究。在田径跳跃项目中,重心是支持起跳到落地动作间的重要平衡力和支撑,在起跳后的重心控制最为艰难,起跳后的摆臂、摆腿姿势是影响重心力、平衡力和高度支撑的关键技术。根据实际数据分析,在跳远中的合理起跳摆动能使运动员重心上升4.5~10cm,在跳高中的合理起跳摆动能使运动员重心上升10~18cm。摆臂动作要求运动员在起跳时提肩并带动上半身向上抬起,摆腿从髋部开始,并把同侧髋关节快速向前摆出,整体变动动作要快速、有力、平稳,才能保障起跳后的重心力和高度,摆动动作具有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作用。要对摆动技术、摆动路线方向以及摆动时机进行合理规划。另外,起跳动作中首先的发力动作是摆动而不是跳,摆动是跳的主导;当摆动动作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有制动动作出现,避免拉伤。

(四)协调头、躯干动作的重点技术教学研究。田径跳跃运动的关键在于起跳环节,影响起跳高度的是整体重心力,而影响重心力的除了运动员的个人身体素质以及摆动动作之外,头和躯干的动作也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重心点和起跳高度。从科学角度来说,当头部位置改变,从而牵动颈部计容和前庭器官的感受和刺激,使这种刺激通过神经传向延髓网状结构,从而改变躯干和四肢伸肌群的紧张程度。从技术角度来说,在起跳腾空时,如果运动员的头部下低,那头部位置的变化就会引起躯干和四肢的变化,就会造成上半身前倾,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方向和重心,严重可能会使运动员跌落受伤,起跳低头也是田径跳跃项目中忌讳的点。因此,在田径跳跃项目中,头、躯干动作也作为重点教学技术进行研究,才能提高整体跳跃水平。

(五)组合训练与多媒体结合的科学化教学研究。在弹跳力和速度训练的组合训练、摆动训练以及头、躯干的动作训练中,为了扩展掌握技术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行训练,能通过画面感有效提高运动员对动作要领的记忆与运用。例如,在练习弹跳力和速度的组合训练方式之一——蛙跳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与示范,使运动员对速度与动作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具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使运动员在蛙跳运动过程中的角度更加标准,避免出现蹲深度不够或下蹲太深的情况,使运动在出现动作问题时,能及时的自我纠正或互相纠正,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标准的技术心理定向,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田径跳跃项目教学需要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科学技术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信息和项目运用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技术、理论、心理素质训练和运用教学,提高个性化教学,在专项训练中不断提高技术,从而不断发展运动员体能,提高自身速度与弹跳力,打破身体极限,并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在田径跳跃项目教学中,应加强运动员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加强运动员的信念感。

参考文献

[1]李金.高校田径跳跃项目弹跳力训练与速度训练及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探讨[J].信息化教育,2020(3):162–163.

[2]刘星.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跳跃项目选材和训练方法学体系的探讨[J].竞技与训练,2019(05):076.

[3]黄曼.田径跳跃项目技术教学分析[J].体育与艺术,2019(08):216.

[4]郭立勇.基于“技术、体能、运用”跳跃单元教学[J].校管科研,2018(8):46–47.

作者:武禹彤 孙晓宇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