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反思总结范例6篇

田径训练反思总结

田径训练反思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业余时间,教练员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体育骨干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中学业余体育训练更是整个国家体育运动的基础之一,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高水平运动后备人才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从学校里培养、选拔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众所周知,中学在我国的业余训练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中学阶段的训练,对于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的业余田径训练应该是国家选拔、输送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沂南县山大华特卧龙实验中学田径业余训练队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沂南县山大华特卧龙实验中学(简称:卧龙中学)是沂南县政府与山东大学联合创办的股份制学校,学校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下设初中部、高中部、艺术部、体育部(沂南县体育竞技学校)、国际部。现有246个教学班,教职工1000余人,学生18000余人,总投资3亿余元。该校设有三个分校区,其中一分校和二分校设有高中部,一分校学生以走读生为主,二分校学以住宿生为主。目前,卧龙中学的业余田径队共有250人。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的分校的近200名业余田径队队员与20名教练进行调查,有效地提高本文研究质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和分析了大量有关中学业务训练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访问法

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向卧龙中学业余田径队队员及教练发放,问卷,男女各100份,共200份,回收195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对卧龙中学田径业余训练队的现状进行调查。

3、问卷的信度

为了测定问卷设计的可靠性,学生调查问卷先抽20个样本在小范围内进行,再大面积测评,信度系数在0.95以上,对教练员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检验,信度系数在0.9以上,均符合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队分析

毋庸置疑,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既是运动训练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志者。因此,教练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卧龙中学的田径队由20名体育骨干教师组成教练员队伍,实行总教练负责制。田径队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特长和教练员自身专长,把学生运动员分配到短跨组、跳跃组、中长跑组、投掷组四个训练小组,教练员负责本训练小组的训练管理工作。如表1所示:

众所周知,学历不仅代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而且也是反映一名体育教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多少的标志。运动经历是体育教师所接受的专业训练的年限,它不仅能够反映一名体育教师在运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获得相关体育感性知识的多少,而且是他们带队获得好的训练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一般来说,教练员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比重越大,师资队伍业务基础越好,教学训练和科研的发展潜力就越大,有一定比例高学历的师资的加入有助于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气围,从而带动教练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训练水平。

从表2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卧龙中学教练员队伍中有高级职称的占30%,中级职称占70%;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0%,专科占40%;年龄在30-39岁年龄段的占75%,40-49岁年龄段的占25%。说明卧龙中学田径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缺少高学历教练员,业余田径队参训人数过多,教练员工作负担沉重,很难保证运动训练过程中每个训练单元的训练质量,从而影响运动训练效果。

一般来说,参训教师作为训练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参训动机如何,决定着参加训练的教师对训练工作认真程度,进而影响学校业余田径训练开展。如表3所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对田径的爱好与兴趣”占40%,其次是“服从学校的安排”占30%,再次是“培养和输送后备体育人才”占15%。

在对研究对象调查中发现,卧龙中学主抓训练工作的均是体育教师兼教练员,没有专职的教练员。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训练的教师不仅要教授体育课,而且要抓体育训练工作,此外,他们还要准备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等其他工作。从表4中的统计结果可见,卧龙中学参加训练的教师日常工作量包括平均14节/周体育课,平均3.4节/周课间操和平均2.4次/周课外活动,除此之外的才是业余的田径训练工作。由此可见,参加训练的教师工作量十分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训练的教师就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带队训练工作中去,当前,也就很难保证业余田径训练工作的质量。

(二)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队参训学生现状

目前,卧龙中学业余训练的目标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并为其今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运动员是业余训练过程中的主体,是业余训练的培养对象,因此,通过运动员的状况可以反映卧龙中学的业余训练水平。

如表5所示:卧龙中学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有250名,其中,男生140名,女生110名,男、女生比例适宜。该校田径队初中阶段每个年级设有一个成建制的体育生特长班,现在学生运动员80名,高中阶段特长生没有单独编班,而是插在各教学班中。

调查发现,卧龙中学田径队现有等级运动员50名,其中一级运动员5名,二级运动员15名,三级运动员30名,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卧龙中学田径队大多数运动员水平不高,尖子运动员仅占极少数。从统计情况看,卧龙中学田径队训练线长面广,缺少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优势项目,“尖子”不尖的特点表现突出。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抓好运动员文化成绩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也是业余训练的重要内容。运动员在长期艰苦的训练过程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是很显然的,从表7的调查结果课余看出,卧龙中学田径队运动员文化成绩整体不佳,且呈现参加训练年限越长、文化成绩越低的态势。在与学生的面谈中发现很多学生把能上大学作为其参训动机,这本无可厚非,但还要加强学生思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运动员的成长与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目标相吻合。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动机是激励主体去行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原动力。参训学生的参训动机决定他们训练的态度,决定着他们努力的程度,决定着他们投入到训练中的精力多少,从而直接影响着训练效果。在对参训学生的参训动机进行调查中发现,卧龙中学田径队参训学生参训动机总计排序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所占的比例为68%;排在第二位的是:“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所占的比例为56%;排在第三位的是“使身体更健康”,所占的比例为57%;排在第四位的是“为学校争荣誉”,所占的比例为43%;排在第五位的是“考大学”,所占的比例为38%。如表8所示:

此表8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在参训的动机方面,最看重的是个人特长、爱好和需要,这些所体现的是个人利益和价值。而“为学校争荣誉”体现社会价值和“考大学”体现长远目标的动机不如前三项的动机强烈。从上述指标可以反映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是好的、积极的。从中学培养目标和业余田径训练的目标来看首要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参训教师积极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来指导自己的训练行为。

在对参训学生放弃训练的原因进行调查的结果课余看出,参训学生对放弃训练的原因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田径训练特别枯燥、太苦、太累”,占47%;其次是“训练影响文化课学习”,占18%;第三位是“教师不热心”,占16%。

从表9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一方面说明参训教师是训练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说明在实际训练工作中参训教师不注重训练计划编写和实施;且采用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创新,造成参训学生在训练中感受的只有累、苦和烦,没有体验到快乐,这直接影响训练效果。

高水平的田径竞技需要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一个优秀运动员,除了运动员自身的天赋外,重要的还在于早期选材和后天系统、科学的训练。调查表明,卧龙中学田径队坚持常年训练,每周训练12次/周,每次90―150分钟,训练时间得到了保证,如表10所示:

从表10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训练内容基本依据田径教学大纲,但整个田径队的系统训练还不够规范,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思想,往往以比赛任务为目标,训练行为具有短期性。调查中发现,教练员基本上没有多年教训计划,有年度训练计划的仅占45%,有完整的课时训练计划者占25%。此外,训练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凭经验和感觉训练,繁重的教学与训练任务,使他们难以专心研究和探索相关运动训练理论,知识更新慢,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最终也制约了训练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卧龙中学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着参训教师动力不足,科研运用能力较差,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缓慢等现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田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现有教师的田径课堂教学能力不强;(2)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够完善,投入资金不足,影响了田径运动的广泛开展;(3)学校对田径运动的宣传和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教学中对田径运动不重视;(4)学校由于学校教学和经费原因没有长期的业余训练和计划;(5)受训练条件限制,训练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科学化,几乎没有使用各类生理、生化等方面的仪器来监视测定训练,评定训练,做定量化的科学指标评定等。

(二)建议

1、转变思想,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对于参加训练的教师来说,要转变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适当提供学生主体活动的天地,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来逐步培养学生。只有利用体育的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校田径运动迅速的发展起来。同时,学校管理部门要有目的地进行田径运动项目科研立项,加大对田径运动项目的科研投入,确保田径运动科研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方法去指导实践。此外,要正确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不仅要建立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还要把把中学生运动员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到学校的教务计划中。学校相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作业,听取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到文化课学习和训练两不误,相互发展。

2、建立健全田径业余训练体系

卧龙中学要真正建立健全科学的训练体制,学校教练员要在业余田径训练中提高队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切忌拔苗助长。同时,每个教练员必须针对队员过多且年龄段不同、运动能力不同的特点分别制定和执行不同的训练计划,身体素质训练和运动技术训练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注重运动技术训练。此外,要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医务监督,用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类生理、生化指标对训练进行评定,检测试练效果,提高训练水平,保证优秀体育苗子输送渠道畅通,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

3、加强对田径运动员的管理

在加强运动员管理方面,卧龙中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学生提高认识,意识到我是“体育特长生”而不是“特殊生”,特长生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协调好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使运动训练对学习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运动员管理制度》、《训练制度》、《奖惩制度》,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严格自律。最后,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格贯彻落实学校的各种体育法规,学校要积极与体育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建立完善的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完善的检查和奖励制度,使学校的业余训练能够有规划、有计划,杜绝突击训练的行为,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人才。

4、加强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才的再培训工作

笔者认为,组织、培养、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田径师资队伍是促进沂南县业余田径运动开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卧龙中学要重视对田径教师的培训工作,分层次、经常性地举办岗位培训,促进中学田径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适应田径运动发展的需要。同时,建议加强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才的再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中学教师的专项素质和运动训练水平,从而推动中学业务田径训练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此外,要合理的安排参加训练的教师教学工作量,适当增加对参加训练的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拓宽训练经费的来源渠道,加大对训练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渐提高训练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阙锦辉.浅议中学体育业余训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52-53.

田径训练反思总结范文2

[关键词] 田径 中小学生 课余锻炼

1 引言

中小学阶段是田径训练的基础阶段,是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关键时期。在调查的烟台市8 所中小学中,其中中学有3所,小学5所。有业余训练队的学校有6所,占总数75%, 其中中学有3所, 小学只有3所,。由此可见,烟台的中学较为注重业余训练, 小学则不重视业余训练.

2 中小学课余田径运动的重要性

要想发展田径必须从中小学入手,中小学阶段是田径训练的基础阶段,抓好中小学课余田径训练,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实际经验,对中小学生业余田径锻炼作系统、科学、有计划的安排、总结,对更好的提高业余训练质量,更多更好的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大有好处。

中小学中蕴藏着许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合理、科学的训练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田径人才。

3 学生爱好调查

3.1调查问题

(1)你是哪个年级的?

(2)你经常参加课外活动吗?

(3)你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

(4)你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5)你有自己的锻炼计划吗?

(6)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

(7)你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吗?

(8)对中国的体育你了解多少?

3.2调查统计表

调查数据表明,满足训练需要(有300米及以上的煤渣或塑胶环形跑道)的中小学校有8所,占总数的40%;基本满足训练需要(有200米及以上的煤渣或塑胶环形跑道)的学校有10所,占总数的50%;而不能满足训练需要(有200米以下或未建成煤渣或塑胶环形跑道)的学校有2所,占总数10%。由此可见,训练场地基本能够满足业余训练的需要。

4 找出存在问题

中小学是发展田径的关键阶段,是基础阶段,在这样关键的阶段却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我认为比较关键的有以下几个。

4.1只求升学率,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

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部分中小学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对学校开展课余田径训练不够重视,“重智轻体”的思想严重,认为参加训练或比赛会影响学习,同时运动员的课外补习与训练时间发生冲突,造成运动员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影响了同学们课余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课余田径训练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这无疑将影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4.2 学校体育条件

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训练条件之上,一些学校的条件参差不齐。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条件一般,使训练计划、方案无法落实,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效果,同时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局限,这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有的学校田径场与篮球场在一起这就限制了田径运动员发挥。

4.3比赛与学习问题

田径比赛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杠杆,学校参赛存在的问题很多,一是少数尖子运动员需要参加各类比赛,疲于应付,影响学习;二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谎报年龄,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竞赛的质量,挫伤了一些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三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关系不顺,对训练听之任之,不加过问,有赛有队,无赛无队,不能真正做到系统训练。

5 解决方案

烟台经济发展的很快,但是烟台的田径相对来说却不算强,要想强盛就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5.1增加课余田径训练的经费投入,保证课余田径训练的系统性

课余田径训练是田径要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传统模式下体育局和教育局都没有投入的动力,因为学校归教育局管,而教育局又没有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这个问题缘于管理体制,两个系统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的整合。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学校田径运动进行赞助,寻求赞助伙伴;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5.2课余田径训练计划的制定有些家长存在一种想法就是让子女参加竞技性的训练,对以后的生活会不会造成身体上的影响,到年龄大了有了伤病怎么办,这些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训练与伤病不是画等号的,只要有合理的训练计划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伤病,反而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中一定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制定一个完全符合本田径队的训练计划。其中运动的负荷一定要把握好,负荷小了不长成绩,大了会造成伤病,有了合理的训练,家长和学生才能放开心的参与其中。

5.3课余田径锻炼对中小学生好处多

能够健体强身,增强免疫能力;能够心情舒畅,减少烦躁的骚扰;能够创造财富, 增加经济来源;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压力;能够广交朋友,互通互传信息;能够相信科学,树立无神观念;能够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斗志。

6 结论

总之,如何解决场地、经费、文化课学习与运动员训练的矛盾,解决优秀田径体育人才的出路,从而保证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值得很好研究的课题。切实抓好中小学体育课余田径训练,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孙庆杰.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田径训练反思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田径项目 启蒙训练 管理策略

近几年世界田径项目大赛水平有了迅速发展和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少年儿童田径启蒙训练的成果。根据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规律和特点,加强了少年儿童早期的田径启蒙训练,使优秀运动员快速脱颖而出。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视,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的管理与引导,关系到田径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更关系到田径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建设问题,也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对小学生早期的田径启蒙训练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掌握小学生训练规律,合理运用训练手段

教师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就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的要求:一是,了解掌握少年儿童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二是,教师要熟悉小学生田径运动项目的共性知识和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对体能的要求,只有熟练掌握小学生田径训练的基本业务知识,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方法,并能有效地对学生在田径项目上的训练上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正确示范,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四是,对小学生的训练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体能情况进行分层训练,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如果在一个田径项目上,不管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只是一味的强调统一进行项目训练,不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对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五是,教师要经常和善于总结小学生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发现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的科学方法,以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等方面的工作。

二、抓住体质发展最佳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时期,他们身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在这一个阶段,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比较早同时了比较快,其参与训练的兴奋性也比较强,在训练中学生的兴奋过程占据主导优势,并且小学生在训练中他们的兴奋状态和抑制状态的转换过程也比较快,这两种状态和过程非常容易进行扩散。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训练特点表现为:学生表现的非常好动易动,训练中的模仿性比较强,而且在训练中的多余动作也比较多,但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活动中,虽然学生的精力比较旺盛、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是他们对田径项目训练的动作掌握上,他们的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比较差,也就是学得很快,忘记的也很快。教师在制定田径项目训练计划时,要充分根据这些规律特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认真抓好小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全面训练。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体能素质训练。这一方面是提高小学生对田径项目运动训练的兴趣和爱好,加一方面让学生的的肌肉、骨骼、内脏的功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增强,促使小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全面发育成长。通过抓好学生在耐力、速度、协调、灵敏、力量、节奏等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为学生在田径项目的技术训练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形成正确田径动作奠定基础。

三、循序渐进抓好启蒙训练,重视训练组织管理

对小学生来说,田径项目的训练还不是很熟悉,还比较陌生,教师要做好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工作,首先要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喜爱和兴趣。教师对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做到循序渐进,重视启蒙训练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以提高训练的效果。一是训练动作要掌握要求。小学生对体育运动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他们对体育训练的项目技巧和规则不是很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对田径项目的训练技巧和规则比较生熟。因此,教师要逐渐对学生讲解田径训练的技巧与规则,以使学生能得到正规训练。二是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小学生要提高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就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运动训练时间,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田径训练项目的基础,取得扎实的训练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启蒙训练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进行训练,不能用“突飞猛进”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训练。三是做好训练中的组织管理工作。在训练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和训练频次,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成绩。

四、科学正确进行训练评价,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教师在小学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教学中,要根据田径项目运动规律和小学生特点来安排教学。要多为学生提供多种运动练习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多种运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训练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头脑和身体结合的训练,从而能实现运动过程中的身心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田径运动成长发展速度和质量。对小学生的田径训练教学,要注重发挥教学评价对训练的促进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田径运动情况经常检查测验,根据检测结果,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田径训练。例如,在对学生的200米计时短跑、跳远等项目考核后,根据检测结果教师要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以不断提高田径项目的训练质量和效率。由于田径训练的内容比较单调,要提高小学生的田径训练的综合素质,教师就要把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等基本运动项目作为田径教学的重要内容来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开展各项比赛和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开始,养成每天训练的习惯,循序渐进,加强训练中的组织管理,才能提高训练效率,保证启蒙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田径训练反思总结范文4

【关键词】训练学理论项群理论暗示训练法

关注当今田径竞技赛事,了解田径运动的基本现状,是从事田径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想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效率,就必须以田径赛事和竞技现状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体能、技能、心能三方面的研究,并将这三个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要想攀登田径竞技的高峰,就要全面掌握田径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就要坚持学习,善于研究,通过学习《运动训练学》,提升理论水平,更新教学训练观念,并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高田径教学训练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训练学理论为指导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人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作为田径教学训练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要坚持终身学习,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全面学习,吸取其营养和精华,掌握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并始终以此为指导,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田径教学训练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但是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在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因此,在我们的田径教学训练中,应该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认识到: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运动训练学》强调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的相对均衡。我们知道,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事实上,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等内容,使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教学训练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和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以训练学的项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在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类的三个项群分别是:体能主导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跨栏跑;体能主导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中长跑。

在田径教学训练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而且,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须高度地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地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坚持以项群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理论概括覆盖面的收缩和覆盖项目的相似,必然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从而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指导。

三、创造性地运用暗示训练法

田径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竞技战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因此,重视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正确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培养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已成为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一环。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 “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

田径训练反思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模式

一、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田径运动队的组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田径运动队主要由两大类学生组成:从在校普通大学生中选拔出体育基础好,专项技术突出的学生,形成以参加省高校比赛为主要参赛目标的课余代表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从体校或体育试点中学等选的体育尖子生,经高考文化达到相应标准后入校组成的田径运动队,其参赛目标是全国大学生比赛。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形势下,校代表队的两种组队形式,前者是基础,代表着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总体水平,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促进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上层次、上水平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对学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乃至整个学校的经济实力的综合反映,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二)田径运动队的生源

生源的质量是最终决定田径运动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拥有好的生源,田径运动水平起点就高,再经过入队后的进一步训练,所能达到的田径运动水平预期也就会更高。这对于一般只有四到五年训练期的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而言就更为重要。

校田径运动队的生源由于组队目的和参赛目标的不同,决定了选择方式和要求的不同。为参加省内比赛而组建的普通学生队主要从本校有一定体育基础的普通大学生中选拔队员。因此,学校体育行政部门应该主动与学校招生部门积极配合,在每年度的招生工作中,充分利用国家的招生政策,结合本校田径运动项目开展的布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入学。

掌握住这部分学生,再由各项目组教练员负责从校内普通生中遴选有一定田径运动基础的学生组成各田径运动队,开展课余训练。对于学校重点建设的田径运动队,可以根据部分较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入学的情况,重点建设和投入。

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部分高校高水平队采用招收退役田径运动员或挂靠体工队现役田径运动员的做法,在短期内提高田径运动队成绩。采用这种方式短期内效果明显,但缺乏持久性。这种做法并不是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初衷。真正最终达到建设我国高校使之成为高水平田径运动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还是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出自己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田径运动员。

(三)训练方式

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时间为下午第七节课和第八节课,平时一个星期集中训练五次,赛前一个月进行强化训练,每天都进行训练。重点田径运动队全年训练,平时利用每天下午第七节课和第八节课的时间进行训练,训练采用课的形式,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属必修课,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学生属选修课,每学期为五个学分,这样,就避免了训练时间同选课的冲突,既提高了训练水平,又保证了训练质量。

二、训练管理

(一)训练管理的必要性

科学的训练管理是决定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多出优秀田径运动员和快出成绩的重要保证,只有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才能充分调动教练员,田径运动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出优异的田径运动成绩。

目前,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不平衡,管理不配套的情况较为严重。在训练管理上管理松散,不能坚持长年训练和系统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和教练员缺乏长远目标管理,把比赛作为训练的惟一目的,田径运动员参加完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就不再系统训练了,或者停止训练,不管其是否有发展前途,都是如此。由于训练管理跟不上,导致了训练的系统性不如业余体校,训练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不如业余体校。现行的管理模式无法调动教练员、田径运动员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训练管理的措施

1、教练员的管理。训练过程是通过教练员和田径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的相互配合完成的,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高低,决定着田径运动员的成绩高低。因此,抓好教练员的训练工作管理,是课余田径运动队训练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在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中存在的缺乏有效管理,教练员事业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训练水平不高等问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改善。(1)教练员的聘任。我国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由体育教师兼任。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根据教师的专项业务能力及思想作风,择优聘任,下达任务。各队教练员上岗之初把训练大纲、训练计划的书面的形式上报体育学院备案。学院定期检查教练员的工作,对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教练员予以解聘。(2)教练员的学习。学习提高方法主要有:派出去深造(国内);系统自学;科学研究;参加大型比赛;院校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听课、看课等。(3)教练员的工作量。鉴于目前高校教练员多为兼职的现状,在教练员训练工作量的统计管理上加大政策倾向。对于重点队教练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其训练课按课时计入该教师教学工作量,并相应减少其承担的普通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逐步向专职教练员过渡。

2、田径运动员的管理。(1)统一训练时间管理。体育学院与教务处协调,把文化课的学习时间确定在上午和下午的第五节和第六节进行,下午的第七节和第八节为统一训练时间。(2)奖勤罚懒,合理淘汰。每学年对田径运动队进行一次调整,从思想和田径运动成绩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奖罚及时兑现。在各级比赛上获得好成绩者,按规定给予奖励,同时,在院校报刊及广播中进行宣传表彰,对于违反纪律的田径运动员按规定及时处理。(3)正确处理好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普通高校课余训练代表队,应该是以学为主兼顾课余训练。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统一的,前者是中心和主要任务,后者应是从属地位。对文化课成绩较差的队员要加强学习辅导,因比赛耽误了学习,要及时同教师联系安排补课。对于学习不认真,表现不好,考试多门不及格的田径运动员,坚决按学籍管理条例处理。不搞特殊化,全面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专门人才。

(三)田径运动成绩的指标化管理

高校特招田径运动员入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本校田径运动水平,在较高层次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校争光。因此,田径运动员入校后对他们的各项管理都要与其田径运动成绩挂钩。作为各队教练员要严格管理,严格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运动员训练出勤率要与训练补助挂钩。参加省或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取得优异成绩者,可获得文化课程系数的奖励,从而减少田径运动员训练、竞赛和学习的冲突所造成文化课跟不上的现象。对于没能参加代表队的田径运动员,文化课程不乘系数,按普通生对待。

对于在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又能在省和全国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可采用保送攻读研究生的方式延长其在大学阶段的田径运动寿命。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均采用了这一方法。

三、课余训练的经费来源

(一)经费来源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划拨,纳入体育院、系部的专业维持费用统一计划,归口管理。

调研发现,普通高校对于重点建设的队伍大都拥有自己的专项经费,经费数额多少不等。一般由体育学院根据本年度训练竞赛工作的安排情况,向学校申报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二)经费来源的新渠道

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引起整个体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中也必定涉及到各个具体竞技体育田径运动项目,使各竞技体育田径运动项目的管理运作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普通高校各田径运动队应立足于自身建设,提高田径运动水平,更新办队观念,依托市场,积极吸引效益好的企业介入高校体育,组建具有造血功能的俱乐部,以改变过去单一由学校承担经费的局面,广开门路,扩大财源。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课余田径运动队的训练目前以一般训练和重点训练两种形式出现,在二者的划分上有明显的区别。随着高校经济实力的提高,高校体育师资科研力量的增强,二者将逐步走向统一。

教练员管理应从人事制度上创造条件,使教练员由兼职向专职过渡,改变现有的教练员任命制,逐步向聘任制转变。

在特招学生的管理上要在训练竞赛与学习考试之间为田径运动员设置较为灵活的标准,用田径运动成绩作为调控的依据。

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经费来源目前还主要依赖于国家教育经费的行政拨款,但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助必将成为现实,以改变过去单一由学校承担经费的局面。

总之,科学化管理、训练是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必由之路,立足于高校课余田径运动队建设和发展这一主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课余田径运动训练队的特点,认真总结田径运动队管理的规律,从而使高校田径运动队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曾小松.我国高校高水径运动队管理体系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

2、詹建国.我国田径运动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

田径训练反思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田径运动员;心理特点;心理辅导

一般来讲,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发挥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战术意识、技术的合理性、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水平。心理紧张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心理状态能够直接影响运动者的基础生理机能、行为表现等。造成运动员心理过分紧张的原因很多,如训练过度恢复不好,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害怕对手,对成绩期望过高,过去失败表象的重现等等。因此,赛前科学的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赛前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体育运动成绩大致受体能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状态三部分因素的制约,赛前在不同的项目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竞技力的发挥和取得优异成绩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如临场时的身体状况,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适应和抗干扰能力强弱以及教练员指导是否得当等等,其中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竞技力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所谓运动员心理训练是指对运动员在心理方面有目的的进行定向训练的过程。即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练习过程。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运动训练和竞赛在对人的机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而,心理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是充分发挥身体能力和技战术能力的保证。 二、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情绪兴奋的反应被称之为运动竞赛者求胜心切,而冷漠却是怯场的表现。轻微的对运动者参与者进行运动是有利的。其余的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技术发挥。各种反应,无论求胜心切或怯场,都会使心理上和器官上出现伴随的征兆。埃布兰指出“竞赛参与者面对比赛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含有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而这些反应又是相互制约的”。紧张情绪是一个人以消极的思维方式对环境做出反应时唤醒水平发生变化的结果,同时紧张情绪还将造成不能正确理解刺激,产生不适当的动作反应。但是,根据首先发生的是消极的思维,还是唤醒水平上的变化。可以把紧张情绪分为两大类:生理上的紧张和心理上的紧张。田径竞赛是以个人为主的,竞争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能够发挥最佳体力和最大意志力,竭尽全力为创造最好成绩而竞争。在比赛中不象球类项目那样可以接受场外指导,而是完全靠自己进行判断和作出决定,需要估计目标的方位、距离或高度,需要准确明晰的观测空间的大小、方位和距离,从而调整自己的动作、矫正错误的姿势。同时,还应具备借以判断动作的速度、 周期性动作的时距和到达终点的时间,从而调整动作的强度和速度。同时,田径运动主要是在室外举行,它是用计量工具(秒、米)依照客观数据来衡量比赛胜负和成绩的,它既不象体操、跳水等项目是由裁判员依照规则进行主观判断。由于田径成绩较为客观、准确,所以稍有失误就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赛前心理辅导调整方法及对策

为了使运动员能在每次的比赛中充分发挥其训练水平,我们在比赛的前两个月,应进行四次调整性训练,以便对比赛前运动员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整。可采用五种训练方法:

1.实战训练法

主要是模拟正式比赛的时间、强度进行的训练方法, 主旨在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适应能力。 特别是要让运动员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 提高其应付比赛的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比赛定势。在模拟实战情况时,要求运动员将表象技能、应急控制技能、注意集中技能、思维控制技能全面合理地结合于技、战术行为之中, 以形成良好的技能习惯,增强适应能力。

2.对抗训练法

主要采取调赛和兄弟院校的同项目队员的对抗性比赛, 重在了解对手、正确对待对手,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以消除心理紧张,保证其正式比赛时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

3.现场考核法

在比赛的前两月,领导、教练要现场对运动项目进行抽查考核,一方面了解运动训练的情况,提出比赛前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运动员提高适应性的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考核,客观地对每一个运动员作中肯的评价,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感受性。

4.闭目静养表象法

训练放松结束后(最好是心绪平静下来),取一些垫子,运动员静静地躺在上面,仔细回想今天训练中每跑一程、一圈,乃至整个全程的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多地唤起参与运动时的各种感觉。比如:“看到了”场地、队友、教练以及奔跑时的情形。“听到了”训练或比赛场上出现的各种声响。这样有两个好处:(1)使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得到反馈,尽快动力定型。(2)促使运动员自我意想加深,增强信心。

5.体会交流互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