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自我剖析材料范例6篇

医生自我剖析材料

医生自我剖析材料范文1

[关键词] 宫腔填塞纱条;剖腹产;术中大出血;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8-02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孕妇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它的诱发因素很多如:宫缩乏力、胎盘状况以及凝血障碍等,如果对产后出血不能有效的控制,将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而传统的在宫腔内填塞纱条的方法治疗产后出血,操作时间过长,操作技巧要求较高,且止血效果还不理想。为了探讨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剖腹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26例宫腔填塞纱条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13例宫腔填塞纱条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在22-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4岁。患者中初产妇有18例,经产妇有4例,有引产史、流产史的4例;妊娠高血压症8例,多胎妊娠10例,前置胎盘6例,宫缩乏力2例。且患者产后出血量在500-1500mL之间。两组患者的年龄、出血量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产妇止血方法 医护人员使用4层8cm宽、3-8m长的无菌纱布条进行高压消毒(使用灭滴灵、或溶于盐水的米索前列醇浸透挤干后效果更好),将纱条一端从子宫切口放入达到子宫底部,并来回折叠。当填塞纱布到达子宫切口处时,剪下还需要纱条的长度(从产妇子宫切口往下留1-2cm至宫颈口外),并将多余的纱条塞进产妇子宫下段,从两边向中间连续缝合子宫切口,缝合时医护人员要注意不能将纱布一起缝上,且缝合时预留1-2cm观察,待观察10min后不见活动性出血,则可以将切口缝合[1]。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本治疗组抢救成功并保留了子宫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性(P

3 讨 论

剖宫产手术中常常会出现由于宫缩乏力、胎盘状况等原因造成产妇发生大出血,临床上,如果我们不及时处理,产妇会出现休克,晕厥等现象,严重患者甚至能够危及其生命[2]。所以,在处理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我们应迅速采用有效的方法。

而宫腔塞纱法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治疗剖宫产大出血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止血效果好深受广大医师喜欢[3]。塞纱脱脂纱布条在使用前经过脱脂处理,这种材料亲水性较好,能够快速吸收大量水分。这样,产妇出血时,如果使用这种纱布条填塞宫腔,可能会吸取过多的血水,不但起不到止血作用,反而会造成产妇出血增多。不脱脂纱布条则不同,这种材料没有经过脱脂处理,亲水性相对要差一些,这样,使用这种材料填塞宫腔时,虽然也会吸收一部分血水,但是吸收的并不多,能够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4]。因此,在进行止血时我们要准确选择纱布类型。宫腔塞纱治疗法效果明显、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尤其适用于剖宫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使用。一方面这种方法能够起到快速止血的功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压迫宫腔感受器激发子宫收缩[5],加快了疮口的愈合,有利于出血患者的康复,值得我们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医生面临的极为迫切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二级医院,缺乏先进的手术设施,如何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止血,抢救产妇生命是最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宫腔填塞纱条治疗产后出血,能够有效的止血,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止血速度快,再加上医护人员细心的观察和护理,我们相信产后出血能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丽萍,王慧青.宫腔填塞纱条治疗70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111-112.

[2] 杨婷婷.宫腔填塞纱条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止血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9):3029.

[3] Abbassi H,Karroumi M,Aboulfalab A,et a1.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sections:prospective study of 130 cases-.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Paris,2008,27(8):806.

医生自我剖析材料范文2

文章标题:主题教育活动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材料

主题教育活动民主生活会

为了将“讲正气、树新风、促效能、创百强””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4月30日下午,在院长办公室召开民主生活会,全体党员和科主任以上干部参加。

民主生活会由院长李长林主持。党员和科主任以上干部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问题查摆,分析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李长林院长指出,作为医务工作者,“讲正气,树新风、促效能、创百强””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工作勤勉”、“富有爱心”和“廉洁奉公”,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可以改变我们处世的态度和方式,让廉洁奉公的人格之光照亮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群,让务实求索的作风推动医院永不停息地进取发展。李院长号召与会人员以“讲正气,树新风、促效能、创百强””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做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状况,与会人员进行了自我剖析,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习方面

对自己的学习抓的不紧、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注重学习的实效,以致使学习形式单调,学习时间少,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导致对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确,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够彻底。其表现:一是通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的分析能力不够强。二是存在经验主义。对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而是凭经验、靠传统思想来解决问题。

二、工作作风方面

1、在工作中争先创优意识不够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

2、有畏难情绪,克难攻坚的耐心和勇气不足。

3、由于思维模式的束缚,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对形势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有时不能迎刃而上、克难攻坚,而是对领导讲客观,摆困难。缺乏管理过程中的开拓进取的胆略和勇气。

4、工作方法科学性不够强,忽视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顾此失彼现象。

三、生活作风方面

在生活作风方面,基本上能做到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摆脱低级趣味,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但也存在问题,一是贪图安逸、贪图享乐。二是节约计划性不强,总认为每月都有工资,花完还发,没有很好地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四、人民公仆意识淡薄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时错误地强化自身的角色,认为自己是医务工作者,有时对待群众不够热情,特别是在上班时,有空岗、脱岗、串岗现象,特别是一些服务窗口,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不高,缺少人民公仆的意识。

南席镇卫生院

医生自我剖析材料范文3

【关键词】剖宫产因素;剖宫产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81-01

剖宫产作为解决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确实为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剖宫产率已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0%-15%的合理范畴.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已成为当前产科工作的重要问题。现从剖宫产的因素分析入手,计论如何降低剖宫产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共2529例。其中初产妇1837例,经产妇692例,孕周35~43周;年龄最小20岁,最大43岁。剖宫产1031例。其中二次剖宫产170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导致剖宫产的因素主要分为:①病理因素:头位难产、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并发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少、瘢痕子宫、妊娠期糖尿病等; ②社会因素:怕痛、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认为剖宫产小儿聪明、认为阴道分娩会导致体型及阴道改变影响性生活、迷信生辰八字;③医源因素 :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多、知情同意权的实施、患者法律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产科医师的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

1.3结果

在本组资料2529例住院分娩产妇中,剖宫产共1031例,其中剖宫产率与导致剖宫产的相关因素关系分析见下表。

2 讨论

2.1病理因素

2.1.1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产前体重及营养管理相对滞后,巨大儿的分娩率明显增加;胎心监护手段使胎儿窘迫的诊断率较前提高,臀位、羊水过少、脐带绕颈、胎盘因素均可用超声提前在产前诊断,预示自然分娩的风险,使剖宫产手术范围扩大,剖宫产率上升。

2.1.2 母体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次要原因。剖宫产是处理前置胎盘的主要手段,在前置胎盘中剖宫产率已达70%―90%,其优点:一是可及时止血,二是减少胎儿宫内缺氧;尤其在严重出血时,剖宫产几乎是唯一的迅速止血的方法,对母婴均有利[1]。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妊娠合并症、瘢痕子宫已成为剖宫产常规指征。

2.2社会因素

2.2.1 产妇因素 孕妇惧怕疼痛,在产程已发动,完全可以经阴道分娩的情况下不能继续忍受分娩的阵痛,家属也不愿焦急等待,坚决要求行剖宫产术,甚至误认为剖宫产比经阴道分娩更安全。部分产妇因怕自然产影响身材,担心阴道分娩使产道松弛,影响日后的性生活而选择剖宫产。

2.2.2 优生优育愿望使产妇及家属不愿让胎儿有丝毫围产期缺氧及产伤风险,甚至误认为剖宫产孩子更聪明,更有人为选择良辰吉日而选择剖宫产术。

2.3 医源因素

2.3.1 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多给医生带来困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施,医生在产妇入院时需向产妇交待阴道试产的利弊,使许多产妇顾虑阴道试产失败还要行剖宫产术,于是直接选择手术。

2.3.2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产科医师的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使医生担心拒绝实施手术,坚持阴道分娩如发生意外,引发纠纷难以承担后果。

2.3.3 无指征使用催产素,过早干预,过早确认试产失败,而选择剖宫产术。

3 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

3.1 首先广大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CDR过高的潜在危害。每日早交班时回顾分析每例剖宫产的指征,每月由科主任进行产科审计,公布每一位医生的CDR,进行风险校正后将剖宫产率作为医生绩效工资的主要考核标准之一,使全员都来关注剖宫产率,形成抵制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的良好氛围。对无医学指征坚决要求剖宫产者,把剖宫产分娩相关风险或可能发生的意外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要求孕妇文字陈述要求剖宫产的理由,愿意承担剖宫产的相关风险及难以预测的不良结局,并签定知情同意书,期待孕妇及家属重新考虑剖宫产的要求。

3.2 实行围产期一体化整体护理模式,在孕期、产前、产时分别为产妇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护理。对孕产妇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有针对地满足其各种需要。孕期在孕妇学校向孕妇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合理运动,增进孕期保健知识,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充分说明剖宫产分娩利弊,使其正确认识到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过程,纠正其认识上的偏差。临产前,集中进行临产前教育,教给她们如何呼吸减轻阵痛,如何按摩及用力,产时如何与接产者配合,同时进行一些安慰鼓励,使孕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产时开展导乐陪伴和家庭化陪伴分娩,使用针灸、电磁刺激、水针或硬膜外麻醉镇痛,并采用各种自由和助产,消除产妇在分娩中孤独、恐惧、焦虑的心情,增加产妇分娩的信心和能力,从而使孕产妇及家属选择自然分娩.

3.3 逐步建立完善的分娩风险保障体系。增加助产士人数,加强对臀位分娩及阴道手术助产的培训,重视对产程的监测、评估.对阴道分娩过程中可预料或不可预料的产房危机事件进行“情景演练”,随时做好应急抢救准备,提升分娩的安全性。

3.4 进行社会干预。通过孕妇学校和公众媒体(院报,公休会、电视)倡导自然分娩,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相关风险。进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教育,宣教各种营养素的生理作用、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孕期的营养生理特点及对各种营养素的生理需求,定期测量宫高腹围和B超检查,对胎儿生长发育进行定期监测,由营养师监测孕期饮食结构,并进行针对性的营养指导,食谱编制和平衡膳食等[2]。强调妊娠是个生理过程,排除不能运动的医学原因,建议正常孕妇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不少于5次,以此来控制孕妇和胎儿的体重增长,减少巨大儿和妊娠合并症的产生。

3.5 全科人员每季度做一次统计分析,通过风险再评估重新校正高危因素,做到不盲目增加剖宫产率又不延误治疗。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产妇,排除阴道分娩的禁忌证后,要给予试产的机会,以提高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剖宫产是产科重要且常见的手术干预措施,作为解决难产和部分高危妊娠分娩的有效手段,其合理应用曾挽救了无数母儿生命,但是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后母婴发病率、胎儿窒息病死率并未进一步下降,而剖宫产率上升使母婴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3]。因此,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维持一个适宜而合乎伦理的产科管理和干预系统,是我们医患双方及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邬小龙,吴金贵,潘琼,等.剖宫产率与围产儿病死率相关性探讨.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1(11):699.

医生自我剖析材料范文4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法医鉴定;面临问题;对策

一、新冠肺炎疫情概述

自2019年12月以来,β-冠状病毒新亚型—2019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引发新冠肺炎,被世卫组织命名为COVID-19。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范围之广,传染性之强,较以往的SARS疫情更为强烈。目前我国整体上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局部地区仍然有零散爆发点。截止至2022年1月9日,全世界范围已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3.04亿,死亡人数超过540万[1].新冠肺炎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疫情初期,对于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病例,因无系统尸体解剖,故无法提供完整的新冠肺炎病理学资料,无法明确判定其发病机理、器官损害等问题。尸体解剖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科学手段,其对于传染性疫情疾病的研究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对于探究传染性疫情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疗、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等也必不可少。如今医学科学与医疗技术现代化迅猛发展,且病理诊断是疾病确诊的金标准,故绝不能忽视病理解剖。因此,由法医病理学和相关临床病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病人的尸体进行系统的解剖非常有必要。丛斌院士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关于对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病人尸体解剖检验的建议,并随后提交了新冠肺炎病死尸体病理解剖的工作方案[2]。2020年2月16日,刘良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首例和第2例COVID-19死亡尸体的系统解剖[3]。通过系统的尸体解剖促进完善病理学研究,才能更好地研究COVID-19的临床病理转归及其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二、后疫情时代法医鉴定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关于法医病理学鉴定

21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SARS以及新冠肺炎两次大规模的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法医和病理专业人员在研究传染病发病机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可达2周,甚至更久,传染性比较强,而且存在无症状感染者或潜伏期患者的传染现象。对于感染新冠病毒的死者,冷藏条件保存的,可能会使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延长。由于法医学死亡原因鉴定的需要,法医病理学鉴定人员工作中会接触新冠病毒感染、无症状感染相关死者的尸体或组织器官的检验鉴定工作。同时,不仅仅是本次疫情问题,今后涉及其他传染病法医病理鉴定也应同时引起重视。法医病理学鉴定人员工作实践中,需要严格执行科学的防护工作,确保公共安全并有效控制疾病传播。人员相关问题。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比如气溶胶、呼吸道飞沫或者接触染有病毒的媒介,其他多种传染病也有类似的传播途径。参与传染病尸体检验鉴定的人员,解剖应在规定条件下进行。首先,要对尸解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比如对传染病诊断、解剖的必要性、解剖方法的选择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其次,解剖前的更衣、淋浴、防护用具的选择和佩戴也至关重要。防护用具包括但不限于护目镜、口罩、防护帽、防护面罩、防渗透防护服、外科手术手套等。防护用具的类型选择、规格要求等需要与传染病的等级类型相适应,绝不能低于相关文件规定的最低要求。防护用具的穿戴和脱卸要严格按照清洁污染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最后,建议参与鉴定人员需具备丰富的解剖工作经验,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总之,鉴定人员应至少具有安全意识、健全的尸体解剖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仪器设备问题。解剖器械应便于消毒和清洁,容易拆洗,使用后的解剖器械要及时对其进行消毒灭菌,然后密封保存。解剖台应便于清洗消毒。组织病理取材应在设有生物安全柜等专用抽气设备的取材台上进行操作。尸体器官问题。大体器官,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进行分类包装和运输。把大体器官放入防漏防水的内层容器,外层包装防止压坏变形使用硬质包装。运输链的全程需要专人监控,做到人不离物,物不离人,中间做好交接工作并且全程严禁打开。鉴定标准问题。目前关于传染病尸体法医病理解剖的相关规定还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借用其他部门的相关文件执行。比如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遗体处置工作指引(试行)等等,而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直接相关的标准目前只有(GA/T830-2009)尸体解剖检验室建设规范、(GA/T147-2019)法医学尸体检验技术总则、(GA/T148-2019)法医病理学检材的提取、固定、取材及保存规范。对于严重的传染病,法医尸体解剖以及病理实验室的具体规定缺乏操作性,需要主管部门出台具体的标准规定。解剖环境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法医病理鉴定机构解剖室条件简陋,设备设施不完善。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等级类型,生物防护等级也应相对应。解剖室应与其他区域完全隔离,并具有符合规定的通风系统,防止传染性病毒病菌释放到外部环境。解剖室还需划分为五个区域,即清洁区域、一级缓冲区域、半污染区域、二级缓冲区域、污染区域。另外,建议设置传染病尸体专用运送通道。根据解剖需要,可以使清洁区域设置为正压状态,半污染区域设置为常压状态,污染区域设置为负压状态。把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控制在相应规定区域内,防止污染扩散。污染的空气应经过滤器过滤后才能排出。凡是在解剖室使用过的解剖器械,以及排出的废物及废水,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洗手、洗眼、喷淋设施应俱全,排水系统应尽可能快速排出,同时避免回流。解剖结束后,应对解剖室、解剖台进行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液、75%酒精溶液、过氧化氢消毒液擦拭,同时可采用紫外消毒灯消毒。

(二)关于法医临床相关鉴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及延续期间,司法鉴定实践中会受理关于人身损害等的伤残及损伤程度评定案件。损伤及伤残评定相关标准中,对于涉及肺功能的相关条款需要关注。鉴定管理方面。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业务主管部门或联合其他部门应出台特殊时期法医临床学鉴定流程相关文件,包括疫情防控期间以及复工后职业防护等问题,不仅仅是用于本次疫情,亦可以用于后期类似传染病暴发时期的鉴定工作预案。在疫情严重爆发期间,人员管控可能导致已受理的案件无法正常鉴定,那么这里我们就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正确执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合理解决实际问题。鉴定过程方面。委托案件后可以使用网络、电话等方式与伤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与鉴定相关信息,避免直接接触。鉴定材料可以使用邮寄,并对邮件进行消杀,目前人民法院已使用网上司法鉴定委托系统进行委托鉴定,网上办公能够更好地避免人员接触。如案件必须当面交流,尤其是法医临床查体不可避免时,配备好防护物品,按照相应的传染病等级进行防护,规划操作流程,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以及核酸阴性检测报告都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并做好完善的登记,以便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溯源。同时鉴定环境的消杀和口罩、手套等废弃物的处理也应符合相关规定。鉴定标准方面。对于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和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鉴定标准,关于肺功能伤残评定的条款都有涉及。而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和人身保险伤残评定两个鉴定标准中,未见涉及肺功能条款。在司法鉴定实践中,被鉴定人可能因无法理解容易引发纠纷,所以标准制定部门可以随着标准使用情况进行合理修订。在疫情暴发以及延续期间,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发的医疗损害鉴定,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点。在这个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医务工作者有着极大的感染风险,承担着超负荷工作压力。那么当判定医疗过错时,在评判注意义务的问题上,应当充分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比如医疗风险增加、诊治难度大、医疗资源不足,鉴定人员在评价医方需要遵守的义务时,应谨慎判断医方存在过错,避免过严教条主义,从而体现对医方的尊重。

(三)关于法医毒物学鉴定和法医物证学鉴定

对于法医物证和法医毒物鉴定项目,在涉及人体的鉴定项目中,两者有共同之处,就是以生物检材为鉴定对象。对于检材的发现、提取、包装与送检等环节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及时并尽早提取检材,加强监测生物检材的污染情况。根据生物检材后续的检验鉴定分析目的不同,比如有的检材用于毒物分析鉴定,有的用于DNA个体识别分析,宜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避免误判或者检测目标物毁损灭失。现场提取生物检材时,如个体有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应将检材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消毒以后再提取。鉴定案件实践中,现场可能有待发现和提取的,各种与案件有关的检材,比如微量生物物证检材,若消毒时使用Peraceticacid、含氯消毒液或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均会导致DNA损伤或破坏,进而影响微量生物检材DNA的检出率[4-5]。若法医毒物鉴定分析的目标物是上述消毒液成分,而现场提取之前恰巧又使用上述消毒液消毒,那么对鉴定结果势必会造成影响,得出假阳性结果,或者导致待测目标物实际检测浓度升高,实践中务必要引起重视。法医物证鉴定实验室消毒普遍使用75%酒精溶液,可以消毒杀菌同时不破坏DNA。所以司法实践中提取现场生物检材,可综合使用紫外线短时间照射与75%酒精溶液,来对现场环境进行消毒。另外,在提取现场生物检材后,在检材的包装袋外面,最好加装一次性密封包装,建议在外部包装上喷洒75%酒精溶液消毒。且需要在检材包装袋上的标签别注明。目前,国内大多数法医物证鉴定实验室和法医毒物鉴定实验室,因各种原因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在受理案件时应询问具体情况,包括传染病情况、提取的检材的消毒情况等,以做好受理案件和案件检验时的防护工作,以及调整和甄别检验方法,后期合理解释检测结果与鉴定意见。中间产物、废弃物以及留存检材应安全妥善保存,若确定无须长期保存的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检验检测完成后,应对实验室的器械与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现行的相关标准如GAT1162-2014法医生物检材的提取、保存及送检规范,对于涉及传染病死者的案件生物检材,相关规定不全面且内容很少。针对传染病死者的生物检材,现有标准缺乏具体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实施,希望标准制定部门能够及时地完善补充,更好地有利于后期鉴定实践。

三、展望

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情,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是严重且多方面的。法医学是解决社会纷争和矛盾的证据类科学,在传染病疫情领域法医科学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面临传染病感染的高度危险。面对类似本次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法医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应当高度重视传染病暴露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应对措施。面对疫情法医鉴定人员,要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鉴定人员要有效规范地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尸体检验鉴定、活体检验鉴定,及生物检材的检验鉴定工作。希望各法医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加强传染病暴露风险有关的鉴定理论和实务工作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法医鉴定人员在工作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即往日常检案实践中,极少涉及传染病尸体。国内多数法医病理鉴定机构在解剖室建设中,极少数能满足甲类传染病尸检,司法鉴定CMA资质认定或CNAS认可过程中,对传染病尸检的相应实操细则缺失。但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能敲响警钟,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起来,补充完善相关标准或规范。希望鉴定机构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功能分区和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做好法医鉴定人员的健康防护。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COVID-19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EB/OL].(2022-01-11)[2022-02-16].

[2]丛斌.丛斌院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死者尸体解剖工作亟待加强[J].法医学杂志,2020,36(1):4-5.

[3]刘茜,王荣帅,屈国强,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J].法医学杂志,2020,36(1):1-3.

[4]周小涛,樊莉蕊,贾翠平,等.过氧乙酸对人体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的调查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24(5):286-287.

医生自我剖析材料范文5

一、严格按照安排,狠抓七项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理论学习。坚持把学习理论、提高素质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本阶段重点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县干部管理考核办法》等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端正了工作态度。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这一阶段我们坚持开门搞教育,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收群众参与。要在学习教育阶段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继续广泛深入地征求意见,对党员个人、支部和本单位领导班子征求到的要加强学习、完善制度、加大物价执法检查等意见、建议共14条。属于党员个人的意见都反馈给了本人,属于对单位的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

三是认真开展谈心活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干部职工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开展普遍谈心活动20多次。谈心活动中,以“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为重点,对老同志提出了积极向上的鼓励意见,增大了老同志的工作热情。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年轻干部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领导干部也能够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了与人为善,坦诚相见。

四是撰写了党性分析材料。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对照“八破八立”要求和“十不准”规定,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撰写了个人党性分析材料。重点检查了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撰写自查自纠报告。支部负责同志审阅了本支部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对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找得不准的、剖析不深刻的都进行了认真修改。

五是坚持边查边改的工作方法。对查找出来的工作人员执法不力、怕惹人、留情面等突出问题,逐项进行梳理,提出整改措施。并确定由专人负责,采取挂牌销号的方法,将整改结果在职工会上予以通报。支部要求各党员干部要切实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从小事做起,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起,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将医疗乱收费、农资乱涨价、单位制度贯彻不力等问题已完成整改。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在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中发生的新变化。

六是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能够带头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好表率。

七是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了充分准备。定于6月下旬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求各干部职工对照征求到的意见,认真分析我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二、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努力抓好当前工作

医生自我剖析材料范文6

关键词:高职 课程整合 教材

高职课程以能力为本位,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进行了有机整合。如组织学、胚胎学和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1];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2];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病理学[3];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4]。但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不成熟,因此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解决方法。

1 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浓缩、删减和拼凑

高职课程整合不是本科教材的浓缩,更不是内容的删减和拼凑。而病理学教材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开篇即讲紊乱而无体内正常调节介绍,学生在学习时理解困难;疾病学基础教材将病理生理学中水肿、酸碱平衡紊乱、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缺氧等删除,而病理生理学注重机制学研究,因此在讲解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综合性疾病时学生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这与近几年执业考试综合分析题量增多背道而驰;呼吸系统疾病中将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删除,使得学生不能充分了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病例,削弱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1.2 课程涉及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课时不足是高职授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整合后的课程。如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课时只有68学时,远远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由于课时限制,每次课讲授内容多,学生在学习时来不及消化,存在接受疲劳现象;再者,由于学时限制,教师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正常人体结构中只安排了一次组织学实验,学生不能掌握组织镜下形态,导致学生课程结束几乎辨认不出组织,看不懂组织镜下结构。

1.3 课程整合中忽视前后课程的衔接

医学学习从基础课的正常的结构、形态、功能到临床课疾病状态的功能、形态变化是连续的,而课程整合中存在先后衔接障碍。如正常人体结构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病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设,这将导致在学习病理知识时已将正常组织形态结构忘记,不能辨认组织,更看不懂病理变化。更严重者,一些专业未开设组织学相关课程,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时更是无从下手。

1.4 教师能力不能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一门课较多,而整合课程涉及课程多,因此教学的教师存在多讲自己精通的知识,而不太熟悉的知识少讲或不讲。如我们聘请的正常人体结构教师大多是讲授解剖学的教师,他们在解剖学上是专家,而在课程涉及的组织胚胎学上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导致学生注重学习解剖学知识,忽略了组织胚胎学知识的学习。

2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解决方法

2.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尤其是本校青年教师多教授几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研究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另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锻炼,了解医院相关专业的要求与发展,为以后的教学过程提供指导方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有用人才。

2.2 优化课程整合,注重课程衔接

试想我们能否将组织学和病理学整合[5]。学生先学习组织正常形态,而后紧接着学习病理变化,正常形态与病理变化对比学习,或许会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这个想法,我们对没有涉及组织学内容专业的学生在病理实验课前补充了组织学理论和实验学习,这些学生在观看病理切片时效果较上学期开设组织学的学生好。

2.3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课程内容多而复杂,课程整合课时少,因此我们无法在两三年时间内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授课过程中通过复习解剖学中学习的血液循环分析讲解心脏瓣膜疾病给学生灌输联系学习法;通过案例分析督促学生查资料自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检查、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提高学生的概况能力;通过联系生活中青春痘讲解炎症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田仁.正常人体功能.[M].西安:人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3]丁运良.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王志敏.疾病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