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例6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1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建议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转型

当前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和市场教育培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型,探索从技能到创业培训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开发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理论教育向实践操作的转型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层次、学习时间、记忆能力的限制,需要将理论知识培训向实践操作的转型,或将理论知识简单化、趣味化,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一是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的转型。要求培训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必须、够用”的原则,建设多种教学实习基地,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把理性知识和技术要点在试验、示范操作中讲授,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示范中掌握,在操作中提高,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让群众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二是将粉笔+黑板形式的课堂讲授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型。培训机构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在教育培训中,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影像视听设备教学,理论知识与影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农民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2 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的转型

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民培训由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转型。一是把农民培训向乡土人才转型。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或有基地、或有龙头、或有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能力,只要给予其必要技能提升,就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开阔农民视野、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驱动器"。二是把农民培训向农村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特派员转型。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各地政府不断地向农村派送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驻村包点,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中的特派技术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对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 ,发挥他们“二传手”作用,让他们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孵化器"。三是把农民培训向乡镇和农村中的会计员、计生员等职业技能型人员转型。通过对这些技术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科技培训的二传手,或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解码器”。四是农民培训向龙头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型。培训机构要对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经营,提升农民市场意识,让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成为引领市场动向的“心脏起搏器”。五是农民培训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转型。党员干部在农村是农民群众的领头雁和标杆。培训机构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科技、市场、环保、大局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科技提升的“调节器”,带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善民生、带动民富、提升民智、突出民本、赢得民心。

3 技能培训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

农民培训过程中,要从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向换脑、增智、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上转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要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党的惠民政策为农民素质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培训已要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教育培训领域也要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由农民向经理、老板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二是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素质能力,注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大人才培养,使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要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从技能学习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教育培训过程中,除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领导用人科学、生态安全、企业文化等有关知识培训,将农民向市民,从民工向职工或“蓝领”转变,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变为人力资本开发。

4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的转型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转型的形式有:一是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队。农民培训机构除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学识渊博、爱岗敬业和奉献农业教育的教师。利用先进的师资和农村各种培训场所,组成送科技下乡服务队,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二是创办教学实习、示范基地。实践教育好于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教学基地试验实习改变黑板上搞科研加工、教室里搞种粮养畜的局面。发挥教学基地实验、示范作用,让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三是成立和发展科教兴农服务组织。可以由培训机构牵头,让有能力的教师为主,毕业或在校学生加入组成专业协会或服务组织,让农民自愿加入,进行公益性、有偿。这样培训机构、服务组织和会员(农民)以服务为中心,上下联动,取长补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具有培训有师资,试验有基地,实习有场所,市场有信息,服务有信誉。四是建立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站。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模式,实施“双证”教育,给农民外出就业发放“绿卡”,提供就业和创业保障。五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服务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设服务栏目,对农民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农民培训的有效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培训有效转型;只有培训模式的有效转型,才能更加高效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武装、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

参考文献:

[1]《构建培育新型农民平台,服务新农村建设》.于慎兴.《农村远教》.2007(3).

[2]《浅谈新农村建设亟待培育新型农民》.于慎兴.《农村远教》.2008(6).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7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陕西省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西安市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1年以来,陕西省农业厅经过调研、试点,先后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3个规范性文件。截至2014年底陕西省已认定了高级职业农民84名、市级认定了中级职业农民55名,区县认定了初级职业农民3696人。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是2014年西安市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唯一机构,在培育工作实践中,以在校二、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培育引导他们实现创业梦想,积极探索新生代型职业农民“3+1”培育模式,力争为本地区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先进知识与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使“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成为一种职业。

1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

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为职业,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料,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一定资金收入能力的农业劳动者,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技能型(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动物防疫员等)和新生代型(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四类。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主要指有志于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农业劳动者。

1.2 特点

作为西安市2014年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唯一机构,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100名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任务。培育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分析工作,可以看出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具有其自身特点:

1.2.1 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普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实践能力不强。

1.2.2 职业期望高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在就业时不单纯看中薪资,而更加重视职业发展性。

1.2.3 把工作环境等放在了首选地位

在行业选择上,新生代型职业农民不再满足于枯燥、单调的生产线工作,他们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利于引导创业。

2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现状

2.1.1 培育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是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模式,内容相对枯燥,组织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的积极性。新生代型职业农民自身就是在校二、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他们在校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因而重点要放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以及发展的潜力方面。

2.1.2 学员重视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学员来参加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训,往往只看重领取职业农民证书,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思想上对职业农民认识还不到位,一部分学员不愿参与长期培训、更不情愿参加考核考试。没有意识到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以及职业农民对现代农业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2.1.3 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但在具体表现仍显迷茫

在调查中,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大多数想干出一番事业,实习自己创业的理想,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仅仅顾及到在金钱等物质生活方面。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显得很不足,特别是对如何创业,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选择更好的途径为地区经济服务表现得很迷茫。

2.1.4 政府扶持政策较少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新近开展的一项工作,目前着重的是培育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出台的有关职业农民优惠扶持政策较少且受益范围窄。就西安市而言,今年主要是针对中、高级职业农民实施了创业贷款贴息补助这一政策,而且补助力度不大。

2.2原因分析

2.2.1 对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大多数媒体重点宣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缺乏营造关心、支持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与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社会氛围,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培育工作深入推进,引导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参加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2.2.2 培训方式不够灵活

主要是切合实际培训的教材不多,教学手段陈旧单一,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通过调查,大部分学员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希望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想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创办自己的企业,他们想创业,但不知道怎样去创业,不知道干什么项目合适,犹豫不定。还有一部分学员希望面授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喜欢参加专家教授面授与生产能手联手的培训形式。因此作为培训机构,要采取灵活的手段,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入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当中。

2.2.3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自身原因

从培育对象基本情况来看,他们都属于农科大、中专学历,在受教育程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文化底蕴和自身素质还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在培育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法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将他们的思想向指导农民改善生活和改善生态方面拓展转变。

3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3+1”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培养理念,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按照《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纲》的要求,结合示范型院校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实践新生代型职业农民“3+1”培育模式,即在培育的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技能、创业能力+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完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环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在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认定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或创业培训合格证“双证书”。

3.1 固定课堂、空中课堂完成理论教学工作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是在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属于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纲》明确指出,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年限为2a,完成教学900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2,相应学分90分。在培育过程中,我们根据蔬菜生产专业的需要,公共基础课统一订购省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教材,利用固定课堂重点集中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农业创业、农产品市场营销等知识,培养培育对象的农业生产经营素质;对于专业必修课程,根据专业培育方向组织专业教师编写相应专业课程讲义,制作教学课件,利用“空中课堂”播放,让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足不出户进行快捷地课堂实时交互,完成理论教学工作,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3.2 田间课堂、网络课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田间课堂”不同于集中授课培训,贴近农时、贴近实践,是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实践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学员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场所参加生产实践活动,通过教师讲解、现场示范、实习操作,掌握关键环节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在田间课堂,通过分组使学员形成了团队意识;学员提问教师现场解惑,使学员掌握解决田间生产问题的技巧。

“网络课堂”形式灵活,目前已在多种培训主体中广泛应用,主要是在专家、教授、企业带头人和学员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和手机短信交流平台,解决学员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这两种培训形式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点菜式”培训形式,非常适用于专业技能实训、岗位实践、实验实习、专业见识等类型的实训必修课程培训。把实践技能培训搬到室外,把授课老师请到田间,实行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对象和内容上非常“精准”,针对学员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学员在一起讨论学习,相互间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出更高产的管理技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了“教、引、传、帮、带”的作用,学员接受起来快、效果好,受到了普遍欢迎。

3.3 创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方向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经过两年的培育后即步入社会,如何引导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能力拓展方面引入创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方向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是西安市创(就)业培训机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对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开展扎实的创业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者,发展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拓宽创业致富渠道。在培训的过程中重点培训学员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明确他们的创业方向,树立创业信心。根据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从创业理论培训出发,逐步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组织学员到有关创业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学习,形成《创业计划书》,最后经培训合格后取得《陕西省创业培训合格证》,学员在实施创业项目时,可以享受免费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后续服务。

3.4 职业资格鉴定评价从业技能

目前,国家农业部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不断强调要搞好顶层设计,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准入制度。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社会责任重大的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职业与专业资格。《西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鼓励职业农民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申报农民技术职称,凡修满学分且得到指导教师评价合格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由当地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进行专业技能考试考核,通过者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按照以上要求,我们在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对培育对象开展规范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等相关内容和岗位的系统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进行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评价其从业技能和聘用上岗的资格凭证。

4 结束语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主导、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相关工作,但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教育培训。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这个复杂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建立一个稳定的教育培训平台,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探索出一套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培育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家荣,王云峰.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内涵[J].云南农业,2013(01):18.

[2] 刘付兵,高淑桃.引导新生代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35-37.

[3] 张新民,秦春红.“农民荒”与新生代农民培育[J].职教论坛,2012(25):78-80.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4

一、莒县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莒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据2016年统计,莒县农村劳动力31万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7.3%,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2%。农业从业人员31万人,目前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5万人,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3.2万人。系统接受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0%,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素质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生产经营观念、手段、方法滞后,生产经营效益不高。

二、前期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整合乏力

就莒县而言,农业、科协、扶贫、妇联等部门都在搞农民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局限于各自的行业,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不成系统的培训,部分乡村重复交叉培训,既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培训成本,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对培训缺乏主动性

调研发现,莒县务农农民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二,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接受新事物较慢。有一部分人参加过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但他们认为有些培训老师讲的内容基本都是自己掌握的知识,存在想学的知识学不到、希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好等问题,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以前的农民培训,培训前对学员的培训需求调研不足,不了解学员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盲目授课现象,理论知识讲得多、实践技能讲得少,抽象的内容讲得多、直观的内容讲得少,常规传统的知识讲得多、新技术讲得少,往往教师讲完课培训就结束。对培训机构而言,只要完成培训人数和培训课时数,就算完成培训任务,组织者甚至会安排一些听话但又不从事本产业的村民凑数参训;对授课教师而言,只要讲完培训内容,就算完成讲课任务;而对学员而言,教师授课没有选准自己所需求的内容,存在“学非所需”现象。

(四)培训师资缺乏吸引力

常言道:师傅不明徒弟拙。调研发现,以往农民教育培训聘用的部分授课教师,有的不会也不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直^的影像授课内容,培训效果较差,往往学员不愿意听甚至走人。有的教师讲完课后,解答不了学员提出的实际问题。谈及培训收获,有些学员说,这个老师讲深奥的理论知识,没讲实践技能,我们用不上;那个老师只会讲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实用;还有的学员认为,有的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还不如自己,白白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培训对学员失去了吸引力,进而出现招生难现象。

(五)培训模式缺乏多样性

以往的农民培训,多采用教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这一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模式,甚至有的培训不挑对象、不问需求,完成理论培训就行。参训学员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指导教师到田间去手把手教,自己也没有机会到田间去操作、去实训,对技术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到位存有疑虑,实现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向外地学习本产业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部门所开展的农民培训项目和内容,由政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实行联合办学与各自为阵相结合,做到涉及相同或相近的培训内容合并培训,不相关内容各自培训,逐步形成以培训机构为主阵地,科研机构、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实训基地,具有创新意识的“土专家”“土能人”为补充的教育体系。

(二)创新培训理念,开展“把脉下药”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凝聚力

对农民而言,为其解决一个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胜过夸夸其谈、漫无边际的几天理论讲授。为吸引更多农民参训,使他们招之即来,来了留住,学了用得上,用了效果好,必须在培训前根据选定的产业,对遴选的参训学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充分听取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进行汇总、归纳。以此为基础确定培训所要添加的新内容,遴选能解决该类问题的专家教授,并结合授课内容进行答疑解难式的讲解,并深入田间实训实习,营造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员的参训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培训效果,体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学以致用的价值。

(三)创新师资遴选模式,增强师资的吸引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不要看他的职位多高、影响力多大,要看他是否拥有本专业的高新实用技术、是否掌握本产业的发展方向,更要看他“把脉问诊、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本领,特别是解决参训学员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做到与本批学员培训产业无关的内容不讲,本批学员不需要的内容不讲,本批学员都掌握的内容不讲,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并做到“药到病除”,使培训教师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参训学员的心,真正建立一支知识全面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培训效果好、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新型农民师资队伍。

(四)创新培训形式,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增强培训的直观性

“讲述一千遍,不如眼一见”。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技术水平上向国家领先水平看齐,而且必须改变以往只靠一张嘴讲课的授课方式,走出去,学创新,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利用影像资料直观、生动、形象的授课。这样不仅授课内容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而且可以直观地传授给学员一些先进的真经实学,让参训学员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领当地产业发展。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素质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发展现代农业,最终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很多,但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而培训新型农民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难题和任务。

一、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

所谓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的农民。“新型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内涵,它既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诸方面,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使自身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培养新型农民。

(一)培训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农民思想意识更新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和决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鉴于此,国务院总理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全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训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型、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培训新型农民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对农民进行培训,能够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文化培训,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二、培训新型农民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都开始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针对培训农民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也迅猛发展,同时加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目前农村的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资金短缺、优秀师资匮乏等,农村教育依然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依然偏低。有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大高于农民,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到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87%。再加上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地域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导致农民素质有高有低。总之,农民受教育年限偏低,这直接会影响和制约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农民科技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农民对新鲜事物的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对新鲜事物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再加上很少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其学习和掌握相关科技知识较慢,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也较差。这相对于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来说,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农民通过科技推动带来的农业附加值是相当高的,极大的促进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民主要从事一家一户分散式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附加值比较低,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的不足,信息又不流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充分彰显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3.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农民往往通过看电视、听广播、邻里之间相互交流来获取信息,信息来源既单一又缺乏时效性。因此,他们思想陈旧,接受新鲜事物较难、比较慢,对高新技术关注度不高,往往效仿他人的做法,没有创新意识。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也使得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的现实状况也难以对接,造成培训内容空洞单一、缺乏现实时效性,既影响了培训效果,也钳制了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农民思想保守,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

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我国农民主要从事一家一户分散式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再加上信息沟通不通畅,所以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经营思想,难以驾驭讯息万变的市场,不能及时捕捉市场释放的信号,有效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和方向。同时又缺乏竞争意识与创新变革精神,难以抓住市场经济带来的大好机遇。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发展现代新型农民。

5.农村实际从业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提升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在利益和生计的驱使下,大部分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各大城市打工,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员大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这些人构成了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单纯依靠这些人难以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就致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削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如何留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是目前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应对策略

1.有效整合资源,加大政府对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把农民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同时由政府牵头,建立以农业部门为首,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协调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建立农民培训多元化投入体制,推动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进一步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就直接参与农业劳动,极少有机会和途径接受更高层次涉农领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因此,要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9-12年的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能弥补许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在涉农领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不足,也能提升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3.科学规划,明确培训目标,重点突出,扎实有效地搞好新型农民培训

各级政府、培训机构在培训时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有层次有条理的搞好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点突出对有意愿从事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对农业专业技术、农民创业、农民科技示范进行培训;在培训时间上,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可以采取农闲季节、晚上等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现场指导、远程教育、课堂教育等方式。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培训激励措施,激发更多农民的培训意愿,避免培训走过场,从而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打破原有的农村生产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

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农业生产与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改变现有“3860”现象。青壮年农民相对于“3860”,其教育水平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只有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才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真正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好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

5.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模式,促进培训成效

针对新型农民培训,可以采取现场指导型培训模式、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现场指导型培训模式就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为培训对象,直接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种植、施肥、病虫防治等理论讲解和技术推广,同时辅以现场示范和疑难问题解答。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就是指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形式,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科技学习的一种农民培训形式。科技示范园里品种新颖、技术超前、实例详实,便于观摩学习,使农民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成果和便利。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是指以高新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选好项目、进行试点示范,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解决人财物、场地、师资等问题,全力开展项目培训。在项目开展和推广过程中,逐步拓展项目生产规模,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学研、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生产走上产业化道路,以服务于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拓宽新型农民培训渠道

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介及电视等传播媒体来进行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各大高校、农科院所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给广大农民搭建信息传递平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远程教育能够克服传统教育方式的诸多不便,利用其自身优势,高效、快捷的将前沿的农业科教知识传递给农民,同时农民也可以在有网络资源的情况下随时接受各种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增加农民参与农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民素质。但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积极创造农民上网的便利条件,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上的了网。

7.通过立法保障新型农民培训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但没有相关法律来规范和支撑农民职业教育。因此在未来培育新型农民的进程中,可以在借鉴国外农民培训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从法律层面来保障我国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制,从而保证新型农民培育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纪中强.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17-18页.

[2]洪洁,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向与途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3年7月,

217-218页.

[3]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N].湖北日报,2010年9月1日.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6

【关键词】河北省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被视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变量,是唯一能够引发递增收益从而实现长期增长的生产要素。西方人力资源理论(舒尔茨,1964;贝克尔,1984;卢卡斯,1988)提出的背景与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不能全盘照搬,但是可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城乡劳动力就业协调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国内学者在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赵雪梅,2012;郭志仪,2007;冯哲英,2011)、职业农民涵义界定(赵强社,2009;蒋平,2012;曾一春,2012;蒋寿建2002)、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周世其,2012;魏登峰,2012)、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障碍因素(张选厚,2011;周世其,2012)、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和对策(周波,2009;王桂芝,2011;蒋平,2012;朱启臻,2003)等方面的研究较多,拓展了我们对职业农民的培育及管理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视野,为深入研究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近几年国内对职业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国内关注的焦点还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教育培训等方面,但对农民培育的职业化研究相对较少。关于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开发与培养的研究较少,而且,职业农民培育应更多地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给予各级政府政策制定和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分类

对职业农民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ry(传统农民)而不是farmer (职业农民,也翻译成农场主)称为中国农民。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定义为,自主选择在农业一、二、三产业充分就业,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生产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及在农场、基地、农业企业被雇佣的“农业工人”,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淡水养殖工、花卉园艺工、家禽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制种工、果树育苗工、农药生产工、饲料生产工、蔬菜加工工等。

(二)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等,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

(三)经营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三、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作为培育唯一主体,力量有限

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民间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这些渠道共同构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体系。调查数据显示,30%的被调查者称当地的教育培训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11%由专业协会提供;13%由龙头企业提供;14%由民间培训机构提供;3%由大专院校提供。由此看出,政府部门是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供给主体。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31%的被调查者更愿意接受政府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且所占比重最大。可见,政府部门在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体系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河北省的围场县在这方面作为比较突出,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农业、财政、人社、金融、保险等16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亲自部署,具体指导,并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有力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专项投入缺乏,政策效力不足

河北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但目前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虽已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仍然是以政府为绝对主体,各种渠道的发展状况明显呈现不均衡态势。除了中央财政的政策投资外,各级财政配套投入仍显不足。从投入效果来看,农广校、职教中心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院校,由于不得额外支付编内教师讲课费,导致自有师资在职业农民培育上的发挥效力不足,而从外部师资引进成本又较高。由于没有专项资金,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建设现代农业,仅靠传统农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人才,归根到底要靠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我国虽然出台了许多支持“三农”的好政策,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针对性政策却很少,地方由于无法可依,无典可据,无理可寻,由此制约了培育规模和步伐。

(三)制度存在短板,认定开展缓慢

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只有通过系统认定,让农民持证上岗,摆脱农民的身份特征,确立职业特征,便于享受扶持政策;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就业,促进农业人才供需平衡,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发展。新型业农民认定管理主体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制度的建设主要包含明确认定条件,制定认定标准,实施动态管理三方面内容。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开展,河北省部分地区已针对认定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了部分有效经验。但总体而言,农民的职业化进程相比其他职业群体起步晚,标准设置、等级分化、证书效用等问题仍在不断的探索与讨论中,有的地方认识不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论证,未能结合当地生产经营规模、农民收入水平、产业状况等实际出台认定标准,至今尚未展开系统性的职业农民资格考核与认定工作,形成区域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分级认定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一环,不仅仅是发证的过程,认定发证是手段,但是不是结果。但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针对性不强,只要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要求的,许多政策也可享受。如许多政策针对的家庭农场主或规模户,而非新型职业农民,落实起来没有强力吸引力,认定管理工作被许多地方搁置,成为培育系统中的工作短板。

(四)教育培训部门授课实用性差,培训效果欠佳

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注意学员组织方式、培训场所选择和具体培训方法等,合适的培训形式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和增强培训效果,以农广校为依托,针对学员特点,组织高效、务实管用、新型职业农民欢迎的培训模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4%的被调查者称他们参加培训项目时培训单位会提供书面材料;45%的被调查者称培训单位偶尔提供培训材料;高达22%的被调查者称他们在参加培训项目时,培训单位不提供相应的书面材料。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如果在接受教育培训时不提供相应的书面材料,很可能影响农民对教育培训内容的理解,从而大大削弱教育培训的效果。

(五)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认知程度低

近年来,农业部、教育部及有关教育培训机构一直在探索面向务农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途径。2005年,农业部依托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以“就地就近、农学结合”方式培养职业农民;河北省各地中职学校探索走出校门,面向农民开展“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教育,受到农民欢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培养方案》就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针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为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此规划从制定至今已有8年,但仍有很多被调查这没有听过“阳光工程培训”,这表明农民工程在农村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和覆盖面还很小。乡亲邻里之间的互相转告是农民得知教育培训消息的重要途径,其次是组织人员和村干部通知。村内的宣传栏公布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准确,能准确告知人们培训的时间、地点、培训内容等信息,但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村内的固定宣传栏得知教育培训消息的被调查者仅占到了调查总数的17.4%,这表明在宣传培训信息方面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四、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与发达国家相比,河北省乃至全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落后%因此,科教兴省首先应是科教兴农,其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教育事业是公益性、基础性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河北省目前农民培育缺乏长效机制,希望各级政府从战略高度提高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制定针对“三农”问题,振兴农村经济,加强农民培育的法规和扶持政策&措施,不仅可达到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的目的,而且通过确定职责明确的主管部门和培训承担机构,明确培训费用的承担机制,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

(二)培训内容和方式应满足农民需求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应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向贴近农民、适合农民和方便农民的方向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等的培训。就具体培训内容而言,大宗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培训需求仍是培训需求的重点。教育培训或者农业科技宣传应更注重大宗种植业和大宗养殖业方面宣传教育,进而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现场实习作为最受农民认可的培训形式,应该得到加强和推广,从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

(三)建立多元培训投资体系,保证培训机制具有可持续性

要结束资金分散的局面,需把农民培训的经费归口到一个部门,由主管部门根据农民培训的需要分配经费使用,以免重复培训造成经费的浪费,使得原本不多的经费显得更加匮乏

。同时,农民培训不是义务教育,靠政府单方承担财政投入方面的工作难免有些势单力薄,所以应该提倡和鼓励社会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尤其鼓励一些以农产品开发为主的新兴企业和社会组织向农民教育的科研和教育进行投资,建立多元的农民培训体系。开展政府列专业培训经费与社会广泛参与和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相结合,建立多元培训投资体系,保证培训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将农民培训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确保预算内的农民培训经费逐年增长。

建立农民培训准备金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和培训费用开支预算制。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必要时也可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重视市场力量,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教育培训事业。

参考文献:

[1]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

[2]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