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例6篇

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

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文1

一、审计学理论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审计学理论内容概念多且分散

与其他会计类专业课程比较,审计学基本理论概念多,如独立性、管理层认定、合理保证、审计证据、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等,有些概念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如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同时又分散在不同的章节,看似零星分散、不系统,没有逻辑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对审计的了解不多,难以与生活经历相联系,理解不透彻、不到位,无法准确把握其内涵、形成审计逻辑思路。

(二)审计学理论内容具有综合性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性学科是指着眼于特定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或将多学科的知识运用其中而形成的学科。审计学理论内容结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比如抽样审计涉及统计学、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运用计算机科学等。同时,还涉及会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和税法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学理论内容涉及面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提高了学习和教学的难度。

(三)审计学理论内容抽象枯燥

审计学理论内容引用审计准则的内容,文字叙述多,图表和量化的内容少,多是说理性的内容,教材案例或例题较少,显得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国的审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趋同,不少概念和理论借鉴欧美国家审计准则的内容,从英语直译而来,语言表达不太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给学习者的理解加大了难度。

二、审计学理论内容模块及教学重点

目前,审计学教材多以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内容为主,教材内容编写体系借鉴美国经典审计教材《蒙哥马利审计学》的框架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第二部分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与概念,第三部分为对特定账户的审计,第四部分为完成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职业及背景知识,也就是回答为什么需要审计,审计是什么,注册会计师能干什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问题。本部分学习难度不大,教学的重c在于让学生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通过列举审计经典案例和生活事例,使学生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认识到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正直、诚信的职业素质,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与概念

这一部分介绍审计的重要理论与概念,回答“怎么审”和“审什么”的问题,包括审计目标、管理层认定、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计划、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内容。本部分是教学的核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将理论内容逻辑化,以审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概念融入审计过程之中,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审计整体思路,可以为学习下一部分特定账户的审计打下坚实基础。

(三)特定账户的审计

这一部分介绍审计实务,将密切联系的账户分组进行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包括五个循环审计,分别是销售与收款审计、采购与付款审计、生产与存货审计、人力资源与工薪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本部分内容多而繁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各循环有很多共性,应将其共性进行归类,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重点理解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之间的联系。

(四)完成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

这一部分介绍如何出具审计意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与整理,与管理层的沟通、审计报告的出具等内容。本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审计报告,要理解各种审计意见类型出具的条件及其影响,以及审计报告的撰写,应结合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进行讲解,真实体现审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对审计工作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三、审计学理论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前述审计环境部分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部分,通过审计职业介绍,可以让学生对审计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幽默风趣、富有感彩的语言,增添学习的乐趣,生动活泼的故事、贴切的比喻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可采用现实中的经典案例和生动的生活故事加以讲解,以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培养学生对审计学的感性认识。如为什么需要审计?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合伙企业中不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伙人,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必须经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作出鉴证、评价;某股民想购买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需要看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企业向银行贷款需提供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等。讲到注册会计师职业时,可以介绍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及其他国家相关资格考试的要求。讲解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时,可以奥运会赛场上和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注册会计师为例。讲到政府审计时,可介绍审计署前审计长 李金华刮起的“审计风暴”等。总之,教学中应尽量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经典会计审计案例,让学生感觉到审计并不神秘,审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兴趣和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追求。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注重培养逻辑思维

审计学理论内容概念多,且分散在不同章节,学生难以把握审计的基本方法,没能形成审计逻辑思路。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审计工作过程前后逻辑严密,丝丝入扣,审计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学,教师应将审计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审计思路,这是审计学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中,应以审计实务工作过程的顺序作为逻辑主线,建立严密的逻辑框架,然后明确各项内容在这个大框架下所处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逐一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的思路就会比较清晰,从较高的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而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审计环境部分,第一章总论中教师讲授完为什么需要审计、审计是什么、审计的分类后,让学生ι蠹朴辛顺醪饺鲜叮在此基础上,导入第二章,即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能干什么。实际上注册会计师是受到高度管制的行业,有很多规范对其进行约束,具体有哪些规范呢?这时就可以引入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这些规范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如果注册会计师不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下来就可以导入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再如,审计学理论与概念部分,该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应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板书,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各审计学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结合案例和形象的举例解释说明。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例,审计是接受委托进行的,委托者(全体股东)通过审计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的目标,即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这就形成了审计总体目标,审计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分解为各个审计具体目标,由审计总体目标和管理层认定确定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具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审计程序去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管理层进行再认定,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基础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从而实现审计总体目标,也就达到了委托者的委托目的,审计是一个从起点出发,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的闭环过程。其逻辑主线为:委托者的目的审计总体目标、管理层认定确定审计具体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这条主线也是审计过程的具体表现,明确各审计程序和技术在审计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审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断地丰富这条主线上各节点的内容,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审计的思路。

(三)采用案例和举例类比等教学方法讲授理论知识

审计学理论文字叙述多,大多是准则条文,抽象、枯燥、繁杂,如果教师一味地解释理论,课堂就显得平淡无奇,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法是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通过以特定的案例为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案例分析,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本文认为案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导入式案例,一般是生活中的事例或典型案例,短小精炼,趣味性和启发性强,与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理论学习做好铺垫。第二种是实用型案例,该类案例注重与某一个或是几个理论知识点相融合,注重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篇幅不长,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引发学生思考,使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有助于理解理论知识。第三种是综合型案例,该类案例案情始末交代清楚,篇幅较长,具有综合性,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第三种案例可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应大量采用第一、二种案例,特别是实用型案例。讲授时,应以说明理论为中心,有选择地穿插恰当的案例,课堂教学形象活泼,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精彩、有趣的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审计学理论与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可以引用历史上发生的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深远影响的真实案例,如南海股份公司破产案、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财务舞弊案等。讲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可介绍我国银广厦财务舞弊案。讲到内部控制时可选择中海油(新加坡)巨额亏损案、邯郸农行金库盗窃案和河南省交通厅连续四任厅长落马案等。总之,每个审计理论、概念背后都能找到恰当的审计案例,将案例作为审计学理论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审计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各个知识点。

除了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贴切的比喻也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的事例能使复杂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对于抽象深奥的审计概念和理论特别适用。如讲到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时,以渔夫捕鱼作类比。渔夫根据顾客的需求,决定从鱼塘中捕一定大小的鱼,欲捕鱼得先结网,网的疏密程度取决于要捕的鱼的大小,类似于注册会计师计划阶段要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影响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鱼的大小类似于重要性水平的大小,网的疏密程度类似于审计程序的详略程度,网的疏密程度决定结网工作量的大小,而审计程序的详略程度决定审计测试的样本规模和审计证据的数量多少,捕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漏网之鱼,类似于实施审计程序之后没有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再如当讲到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时,对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概念的理解,以足球比赛中的任意球作类比。发任意球时,足球被踢进球门要经过两道屏障,第一道是对方球员组成的人墙,第二道是守门员,也就是说足球入门的可能性取决于主罚任意球球员的脚法、人墙的严密程度和守门员的扑球能力,是这三者的联合概率。足球类似于重大错报或漏报,主罚任意球球员的脚法好坏类似于固有风险,脚法好,固有风险高,反之,则低;人墙类似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墙严密说明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控制风险低,反之,则控制风险高;守门员类似于注册会计师,其扑球能力类似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经验和水平,决定了检查风险的高低;球网类似于财务报表,假设足球入门,说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后没有检查出来,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当然教师可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在PPT上展示这些事例,以增强趣味性,使其形象化。总之,在讲解较难理解的审计概念时,应尽量与生活中的事物作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结合审计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之间有较大差距,从掌握审计理论到能动手操作,还需要一个实践过程。学校可以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购买审计教学软件,让学生从接受审计业务开始,到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资料归档等,对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模拟,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学校应有意识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的审计部门和企业内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学生或教师到这些单位实习,条件成熟时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满足长期实践教学的需要。考虑到教师在实务教学上的不足,可开展 “学界名师、业界精英进课堂”活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学者或注册会计师开设专题讲座,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学生视野。

四、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审计学教学中,应认识到审计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2]冯延超.审计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商业会计,2014,(16).

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文2

关键词:审计概念;模糊性;职业判断7

一、引 言

模糊性是指在对某事物进行判断时所具有的“似是而非”抑或“亦是亦非”的不明确判断。模糊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上是单一的和确定的,但就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对其结果的预料或判断却是不清晰和模糊的(蒋尧明,2003)。审计概念的模糊性,就是指审计概念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清晰性和局限性。这种模糊性,增加了人们对有关审计概念进行理解和把握的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和激发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扩大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运用范围和深度。

审计的概念很多。早在1961年,罗伯特・・莫茨和侯赛因・A・夏拉夫在他们合著的《审计哲学》一书中,即把道德行为同审计证据、应有的审计关注(谨慎)、公允表达、独立性等一起,称作五大审计基本概念。事实上,随着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抽样审计和审计职业判断等概念,都是审计概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组成审计概念体系中的诸因素几乎都没有十分精确的定义,而含有极大的模糊性,即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实践,都必须大量地运用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可见,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职业判断,是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与本职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某种(或某些)事物所做出的是与非的判定。而审计职业判断,通常也称之为专业判断,则是指“注册会计师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取舍的决策”(秦荣生,1999)。或者“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定或选择”(张继勋,2002)。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思维形式,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从认知审计对象开始,到分析审计对象,再到最后判定审计结果为止,无不运用到审计职业判断。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明智的职业判断,可以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而错误的职业判断,轻则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重则容易导致审计失败。而一旦引起审计失败,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CPA)的业务素质,增强审计工作责任心,善于归纳和总结执业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规避法律责任的必由之路。

二、审计概念的模糊性

(一)审计独立性的模糊性

美国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认为,审计的独立性,表现在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和委托人(或授权人)保持独立性,是“财务报表准备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害冲突使得审计职能的履行必须由独立于报表准备者和使用的人员进行”。AICPA则认为,“审计必须在实质上和外观上满足独立性的标准,独立性是指客观而公正的能力”。在我国,通常的表达是指“CPA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尽管各种理解存在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实际上,审计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具体地说,它要求审计人员在精神态度上是真诚、客观、无偏见的,不受任何个人利益的困扰或勇于排除外来干扰。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在查清事实,确定处理和表达意见等重要场合,审计人员应以独立的精神来做出公正无私的判断,并公正地编制审计报告。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针对第三者而言的,即审计人员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既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又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有形的、具体的,是可以观察和判断的;而实质上的独立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观察和判断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求CPA根据自身的控制能力和客户环境的变化等情况,综合考虑自己是否可以执行类似的业务。可见,这必须充分运用到CPA的职业判断。

另外,注册会计师要想真正“超然独立”于委托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谈何容易!没有委托单位,就没有审计业务;没有被审计单位,就没有收入来源。民间审计是受托审计,而目前由于体制的不合理,我国的审计委托人往往就是被审查单位。这种委托人与被审查单位的同一性,往往使得CPA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左右为难。对于正直的被审计单位,CPA可以保持良好的独立性;而对于不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则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充分关注审计独立性与审计风险,然后予以确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业务,或确定最终的审计意见类型。

(二)审计重要性的模糊性

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审计重要性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到底体现的是CPA自身的执业标准,还是被审计单位抑或报表使用者的主观需求?二是到底多大的错报才会影响到那些“理性的”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所进行的年度报表审计,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报表使用者不至于因为CPA出具的不恰当审计意见(报告)而误信被审计单位报表,从而给报表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审计委托无非是以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等委托人为代表的报表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信任,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必须体现这些报表使用者的真实意愿(期望)。同时这也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运用充分的职业判断,去揣摩、掂量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具体要求。由于报表使用者利用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或决策,主要是为了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预期性的经济行为,而财务报表信息只是对历史经营活动的简单描述,这就会形成财务报表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但当报表使用者利用相关会计信息努力地作出判断或决策时,未来情况的发展变化可能已经大大地出乎人们预料,远远超出了会计信息可能提供的预测结果(蒋尧明,2003)。正是由于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以及预测方法和决策方法的相对科学性,使得现有财务报表信息“完全精确”或“绝对精确”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因此,从会计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应当允许被审计单位报表出现一定程度的错报,但应有一个最高界限(限额),应将错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正常决策为准。因此,审计重要性的实质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重要性。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接受的错报金额,也就成为审计人员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错报的金额。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重要性要从性质和数量上加以判断,但目前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都既没有(也不可能)明确规定量化的标准,也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哪些事项属于重要的, 哪些事项属于不重要的。这也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经营规模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结合被审查项目的内容、性质、精确度要求以及有关财会法规的规定等因素对其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事实上,现行的审计重要性的确定标准,主要来自于注册会计师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然而,由于不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同,社会实践的经验丰富程度不同,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及其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选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方面理解的程度不同,使得不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也就不尽一致。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增强社会实践,那么对同一行业或同一被审计单位所确定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会大体相同或相近。

(三)审计风险的模糊性

审计风险是指在被审计对象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往往要事先确定出一个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通常也称之为期望审计风险),而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估计出重大错报风险,最后确定出注册会计师所应承担的计划检查风险水平。计划检查风险的确定,事实上是为了确定证实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际工作中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是如何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又是如何确定的?这都涉及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

审计风险常常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某些交易或事项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上,与实际水平产生了重大差异。具体地说,就是审计人员过低地估计了被审计对象的风险水平和过度信赖了被审计单位本不值得信赖的内部控制,才会导致忽略了必要的证实性测试程序和方法的运用,乃至于未能揭示出被审计单位报表尚存的重大错报就轻易地出具了不恰当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归根结底,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出了问题。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高、中、低”等表示一定程度(或变化范围)的概念来界定某一风险要素所存在的状态。这种“高、中、低”程度的相对准确性或模糊性,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某一风险要素的变动区间,反而更贴近风险的实际情况了。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在发表了审计意见后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由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与审计人员无关,所以可接受审计风险一经确定,事实上也就限定了计划检查风险的大小。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不至于误偏误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承担的风险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审计人员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而要确定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承担的风险度大小,显然是注册会计师利用自己多年的执业经验,结合不同报表使用者的特殊要求而界定的一个“合理”风险水平。这个界定过程,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过程。

(四)审计证据的模糊性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它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两个特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证据数量的要求,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这个“足以”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审计人员收集的证据量在确保审计目标实现的同时,与收集证据所发生的成本之间的一个理想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带有相当的模糊性。注册会计师必须利用恰当的职业判断,充分考虑重要性与风险、经济因素、总体规模与特征(张龙平,2003)等因素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影响。通常地,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决定审计证据数量的主要因素。审计项目越重要,审计项目风险越大,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多。审计成本(经济因素)是制约审计证据数量的另一因素。一方面,审计成本的增加可以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数量,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但出于同行竞争的需要,会使得注册会计师自觉地控制审计成本的发生;另一方面,审计成本的减少可以获得一定的业务竞争优势,却往往使得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成本与审计结论之间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寻求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即平衡点。另外,总体规模的大小,总体特征的变异性,也会对审计证据的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要求,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要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并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相关度和可靠程度越高,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反之,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审计证据数量收集得再多,倘若证据质量不高,同样无法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来源性、及时性和客观性进行判定,以求收集到数量合理、质量较高的审计证据。

三、基于审计概念模糊性前提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在具体的审计实践活动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面临着两类复杂问题:一是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二是审计概念的模糊性。无论是会计信息的模糊性还是审计概念的模糊性,都会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模糊性,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指由于会计计量确认和财务报表编制而造成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任务和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中加以鉴定、甄别、分类与汇总,并最终据以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概念的模糊性,通常又被有些学者称之为审计标准的模糊性,它是注册会计师据以判定被审计对象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高与低等性质特征的依据、手段和衡量尺度。如果这把尺度不客观、不清晰,由此度量出来的结果就难以令人信服。因此 ,注册会计师必须灵活地运用审计概念的模糊性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

(一)“合理保证”理论是审计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恰当”与否的衡量标准

按照审计准则有关规定,由于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使得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因此,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对鉴证对象信息整体提出结论,提供一种高水平的即合理的保证,而非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合理保证”是审计业务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在承接审计业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委托和受托双方已经就“合理保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了。而在审计过程中,当审计证据的搜集足以实现审计结论的“合理保证”时,也意味着审计程序的终结。因此,这种合理保证,意味着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程序的进行,乃至于审计报告的出具,注册会计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提供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而作为一个理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完全能够理解审计业务只不过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项专业服务、合理保证而已。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职业判断恰当与否,主要也就是看注册会计师对已有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经过一系列、系统的职业判断之后,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能否实现和满足“合理保证”这一要求。

(二)模糊控制理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的指导思想

模糊理论认为:系统越复杂,模糊性越大;因素越多,综合评判便越模糊;动态的时变性越强,模糊性问题便越突出。“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采用语言规则与模糊推理和先进控制策略的一种现代智能控制理论。其突出特点在于:(1)控制系统的设计不要求知道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只需要提供现场操作人员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数据;(2)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适应于解决常规控制难以解决的非线性、时变等问题;(3)以语言变量代替常规的数学变量,易于形成专家的“知识”;(4)控制推理采用“不精确推理”,由于推理过程模仿了人的思维过程,同时介入了人类的经验,因而能够处理大量复杂而无法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系统的控制问题,所以它是处理推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中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来加强审计工作管理和推进审计工作的实施,运用模糊控制方法来确定审计时间、方法和重点。同时,通过模糊控制理论,来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开展专家集体判断,从而克服判断随意性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效率和效果。

(三)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既有经验之上的。无论是确切的知识结构还是深附于个人的阅历经验的积累,总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同时,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也有高模糊性。人们无法分清有效发挥作用的职业判断能力究竟是因为具有数理知识还是因为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强逻辑分析能力,何况不同的人即使有同样的数理知识也未必能得出相同的判断结论。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注册会计师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境界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也只有不断地将知识和审计执业经验嵌入到长期的审计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之上,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的有力保证

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上,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又最终体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上。在审计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一方面可以尽量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错过发现重要审计证据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评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审计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审计样本量,加大审计力度。

四、结 语

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为审计职业判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加大CPA的审计风险留下了隐患。要想降低审计风险,尽可能地规避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前提下,按照“合理保证”理论、模糊控制理论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来开展审计活动;二是通过大量的审计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和总结各种经验乃至于规律性的东西,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判断水平,也可以推而广之;三是通过参加各种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认识,把握实质,增强对各种事物(含审计概念)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正确分析模糊性,并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水平。

参考文献:

蒋尧明. 2003.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学的本质[]. 财经研究(6).

秦荣生. 1999. 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注册会计师().

裘宗舜. 2003. 审计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张继勋. 2002. 审计判断研究[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龙平. 2003. 审计[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6. 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W3Ambiguity Analysis of Audit Concepts: A Perspective of

CPA′S Professional udgments

W4"B ANG Qizhen

WB(School of Accountancy, 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文3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3月,中国上市公司总数为1434家,其创利额占全国GDP总份额的75.57%。上市公司数量之大,其创造的利润占GDP的份额之高,显示了中国上市公司庞大的创利能力。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已成为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因此随着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其对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也就与日俱增。注册会计师为经济个体信息、解读信息、提供审计服务。但是长期以来,该行业都缺乏统一的行业数据,市场上事务所数量不多、服务层次不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质量及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供需现状及引发的问题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本文拟以注册会计师行业为研究对象,围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供给与需求,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理论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

1.供给环境

供给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内,提供审计服务产品的可控环境,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外,相关监管部门的可控环境。内、外环境综合作用影响行业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内部可控环境包括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相关的审计技术准则和审计技术手段、行业发展、同业竞争和职业独立性状况等因素;外部可控环境包括由财政部、证监会等制定的规范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质量和信息披露规范质量等因素。

2.需求环境

需求环境主要指影响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数量和质量的环境。由于需求主体可分为公司、政府和社会公众,因此,需求环境可分为微观的公司环境、宏观的政府环境和公众期望环境。微观的公司环境主要与公司治理结构等相关,公司治理状况决定了审计质量需求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程度。而政府和公众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包括通过影响公司的治理环境进而来影响其审计质量的间接影响,以及通过直接对注册会计师施加压力来影响其审计质量的直接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基础

我们都知道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的是审计服务,其工作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总体财务状况数据,这些财务数据即为会计信息。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是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的基本元素,也可以这样理解,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基础,即为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的供给

按现行有关会计规范的要求,会计信息的对外报表采用的是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利润表。该类信息呈现标准化,有统一的规格,方便了使用者的比对,使其可以快捷的获取信息,但是,统一的报表形式也决定了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要,无法满足某些特定的需求。

2.会计信息的需求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结构具有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特征。对于不同的用户以及同一用户的不同用途,信息的需求结构是有差别的。作为需求的信息中既要有企业内部信息,诸如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又要有企业外部信息,诸如其他微观主体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市场形势的信息,甚至国际市场信息。从需求方来说,则涉及多个方面:政府、企业、经济个体、普通民众等等。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实证分析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给分析

1.会计师事务所

(1)业务单一,监管不健全。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涉及会计、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等,但国内绝大多数事务所还只能提供审计等单一品种的服务,能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的事务所并不多,总体的业务服务能力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在执业环境的管理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规范、事务所运营体制和行业监管机制等都存在较多问题,如事务所内部缺乏激励机制,行业监管监督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政府干预,作假较严重等。

(2)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老化。事务所大多数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才不多。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为顾客提供各种管理咨询业务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机会渠道也很少,由于事务所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的层次较低,加之,还没能建立一套面向市场的、有效的培训机制,这使得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

(3)缺少小型事务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大部分。这些企业的年报审计工作,以及一些较为简易的管理咨询工作都需要一大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出于收费金额方面的考虑不大会承揽这方面的业务,这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这些小规模企业需要小型会计事务所提供价格低廉的记账、纳税申报、会计制度设计、基本会计知识培训、验资工作等专业。其发展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格局,是发挥其特定的市场功能的需要,也是实现其市场自身定位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成立时间短、起步晚,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上都无法与大、中型事务所竞争,而只能将服务对象定位在中、小企业上。

2.注册会计师

(1)国内市场上会计专业岗位分布调查分析。下图是有关市场上会计专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市场上,注册会计师的总比 例只占到17%,而最基础的基本核算岗位占到了市场岗位份额的将近一半之多!当然这与调查对象当中存在大量私营企业有关,由于私人企业的会计日常核算并不是很复杂,基本的核算岗位设置即可满足企业的核算需要。但是大量存在的基本核算岗位是无法满足新要求、高标准的新型市场的。

(2)国内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分析。下面是国内某地区注册会计师行业年龄分布调查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队伍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5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为37%,而30岁以下的仅仅只有7%。注册会计师队伍当中的成员老龄化趋势仍旧偏大,年轻人才缺乏。这一点必将制约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3.注册会计师行业供给的一般结论

首先,很明显的是,从供给角度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着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注册会计师人数虽然在逐年上涨,但总数与国际知名事务所相比较还是略少。国内现有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当中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群当中也存在高级人才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其次,由于私营企业数量庞大,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大多集中在基本核算岗位,而高级会计人才十分短缺。但是,现有的这些基本核算岗位的人才也没有完全适合国内本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状,真正可以满足私营、小型企业的事务所所占比例太小,发展缓慢,多种问题制约了这一新兴形式的事务所的出现。这些都是供给情况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需求分析

1.需求主体

(1)外国会计公司以及外国投资者。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对外国会计公司有很强的吸引力。国外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要求中国的会计市场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为他们提供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考虑到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他们必然在适应本土特色的同时继续延续其国际化的策略。即,在雇用大量高素质的中方员工时,注重吸纳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和那些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提出财经建议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外国资本流入和外国投资增加,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将产生全新的需求。

(2)中国资本市场以及改革后的新型企业。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各个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服务。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国外企业都将发生一个新的融合。我国企业在国家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不但要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提供审计和一般信息披露服务,还要求其提供有关资产重组、上市运作、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市场预测等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管理咨询服务。因此,这些都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范围、形式、层次、质量等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2.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数与社会需求

(1)中国与其他市场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数比较。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由于大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企业,因此需要大量的注册会计师对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成熟。每10万人中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大都超过100人。相较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大部分只在10人以上,明显显现出数量上的不足。但是相比较这些地区,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执业注册会计师5.6万人左右,平均每10万人中约有4个注册会计师。不仅与发达市场数据相差甚远,甚至远远低于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人数。

(2)注册会计师行业与其他行业需求比较。由于社会劳动报酬与社会劳动或者说劳动者的技能是成正比的,这就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在经济活动当中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可或缺的经济角色和职能使得这一职业拥有了相对较高的报酬。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注册会计师人才的缺乏,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极度需求导致了这样一种高薪纳才的局面。

3.注册会计师行业需求的一般结论

首先,注册会计师在市场上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不仅没有饱和,甚至是一种极其短缺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各行各业尤其是商业部门,对于注册会计师的需求只增不减。这种需求是强大的、全方位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对注册会计师服务数量的需求,还表现为对注册会计师服务形式的需求,对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质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中国各个经济主体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巨大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动力。如果没有更多更优秀的国内注册会计师出现,没有有实力的事务所,这种需求的解决途径就只能依靠国外的大型事务所。这并不是一种妥善的解决办法。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均衡的制度安排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不均衡及影响

1.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由于一方面国内有强大的需求却没有具有实力和经验的国内事务所为其提供服务,而且国内外事务所成员收入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许多优秀业务骨干跳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大量人才流失,这将使得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处于愈加不利的竞争地位。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范围将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业务单一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会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将持续的在被国外事务所占领后的剩余小额市场上展开在业务数量、质量方面的竞争。这种激烈的多方竞争极其有可能会导致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不稳定。>,!<<BR> 2.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现有的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却还是一味的单一。这种从基础上的供需矛盾扩大后,便出现了高层人才匮乏、低层供给量过大;高层次高精尖人才匮乏、技术单一零散人才量过大的供给模式。加之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成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一辈注册会计师在新型会计市场的发展中不适应,知识储备不足,然而适应新情况的年轻一代中拥有注册会计师职业技能的人数却甚少。这些不合理的供给结构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行业内部人员得不到更新,其运作机制就会缓慢,会计师事务所的各项工作也必将受到影响。

(二)制度安排

1.培养优秀人力资源

这是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解决:首先是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改革考试资格、考试制度和考核内容、考核办法,注重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单单凭考卷定资格。其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大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力度,造就更加具有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再次,各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起自身的监管机制,使所内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最后,各个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指各个高校和专业 学校应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使该专业毕业生能高素质和高比率的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增加注册会计师队伍中的年轻人才比例。

2.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扩大经营范围,向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事务所学习,尽快适应多领域的需求,包括会计、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等。同时注重质量、讲究信誉,以赢得更多客户。而扩大事务所规模的有效途径则是注重事务所规模的扩展,引导和促进国内事务所之间走强强联合的道路,有实力的大型事务所才能够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健全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这一点上,需注意的是要考虑到当前国内企业的情况,鼓励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小型事务所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3.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

在这一点上,在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改革事务所自身的组织体制,改变目前的有限责任制为合伙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逐步增强事务所的竞争实力,建立起相应的体制以此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完善行业监管,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违法行为的界定和法律责任的承担都需要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再次,加强各级监管工作机构的建设,完善监管工作机制。还要注重加大力度打击弄虚作假者,真正达到净化行业队伍,改善行业形象,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更加成熟。

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文4

关键词: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85-02

经过近20年的长足发展,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为社会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在不断推进中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之后,以职业为背景,主要培养从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高技能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系统。应用型高等教育专业是龙头,学科为支撑,人才培养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近20年期间,全国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这其中既有中注协资助的22所重点大学或老牌财经院校,也有省属地方本、专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陆续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的前提,文章探讨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问题。

一、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注册会计师人才属于会计行业的综合性高端人才,具有独立承担审计、审阅、纳税申报、管理及财务咨询的能力。就目前在人才市场上每年的供需比来看,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高级会计人才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更为紧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主体存在多元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一点也让我们充分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岗位的要求,除了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以“知识输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应用科学研究与实践人才,课程设置以“知识输出”为导向。换言之就是知识应用导向――即,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偏重会计而轻审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不适应用人单位的培养要求等方面的缺陷。2009年1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在改革实践中,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单列出来成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对行业人才建设的根本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未包含《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也没有企业管理知识、商务沟通技能、信息系统知识等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缺乏及时更新的弹性。虽然有的院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一些学科类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不足,但却不能保证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对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需要。因此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只知会计,而不知管理、审计,不具备创新和沟通技能,不能胜任在复杂现实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的需要,也不能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知识输入”导向,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对传统的体系进行重构:删、减、增、融。其核心是“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管用,专业核心知识会用”,并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衔接,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书)、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全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单科成绩合格证考试纳入教学计划,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建议重点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证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教材的选取上,重点开设课程尽量征订全国职业考试指定教材,以便节省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费用;其他专业课程可优先选用近三年内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除此以外,为了切实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还有必要开设具有极强实务性和综合性的《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需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学科的理论支持,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从期初建账――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汇总登记总账――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与装订的操作过程和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通过《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形成各专业课程的分项实训和汇总经济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单一的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实训相结合,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课程体系弹性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三、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

合肥学院陈啸教授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开放式”教育模式。即在校企双方努力下,以项目为纽带,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合作育人来实现。高校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要按照教育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实际,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双证互通”(毕业证和职业考试证书)的基本思路,整合课程内容,重新修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形成工作岗位教学模块。

其次,与时俱进,关注行业最新发展,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职业性。

再次,本着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双方共赢的原则,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或者企业“冠名班”的方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交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需要,与企业创建良性有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的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和企业共同“生产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审计人才;学生真正实现“顶岗”实习,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理论专家和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匠人结合,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理论的更新,促进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改革。

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还包括模块化教学、“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完善、实验实训软硬件的更新等内容,作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啸,王文.突破学科定势 重构教学体系――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2]杨艳艳,高志辉,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

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新审计准则;风险导向观;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

在我国新颁布实施的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该准则为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审计创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创造了更多的实施条件。同时,新审计准则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全面渗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新审计准则更加强调对风险的充分关注。因此,如何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观的指导下开展环境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观和环境审计理念在新审计准则中的体现

(一)新审计准则中体现的现代风险导向观

在新的审计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明显,新审计准则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导向审计观,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二)新审计准则中体现的环境审计理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漏报的环境事项。该准则对环境事项和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进行了界定,同时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三个层面,对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的关注予以了规范。新审计准则中的这些规定,对于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增强公众对已审财务报表的信心,促进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依据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尚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依据

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迄今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除《宪法》第19条、第109条和《审计法》第1条、第24条等涵盖了部分有关环境保护审计的内容外,其它环境保护专门法规和相关法规中,基本上没有明确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相关的法律也并未规定企业如何披露有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这就客观地导致了环境审计缺乏法律依据,极大地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2. 环境会计尚未建立

目前,环境会计在荷兰、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环境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都已列入会计核算科目。而我国迄今为止还未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和核算体系,使得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不规范。从企业目前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来看,非财务的一般性叙述较多,即描述性居多,定量性的很少。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很难根据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准确、客观地评估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以及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3. 缺乏客观、公认的环境成本和效益的评价标准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企业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客观、公认的量化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取决于环境要素相关成本和效益的量化,相应地,审计评价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然而,令注册会计师最感头痛、最缺乏信心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来反映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量化难,评价标准的缺失不仅增加了审计的操作难度,而且审计结论的风险也不可低估。

(二)注册会计师环境专业知识的欠缺

环境审计专业性、技术性很强,除了需要具备常规审计的技术外,还要具备环境管理知识和环境工程技术等知识。因为无论是审核企业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还是鉴证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没有合理的环境相关领域的知识,就无法客观评价报告所揭示的环境质量信息、环境后果状态和与之相关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同时,也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低估环境事项的风险。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背景多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他们对会计审计业务较为熟悉,但对环保法律却知之甚少,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的人就更少了。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会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环境审计时无法对企业受托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从而使其得出的环境审计证据和报告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理论和规范的环境审计方法

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都比较晚,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这期间虽然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善,环境审计仍处在基础准备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准则为实施环境审计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这严重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开展。同时,新审计准则虽然对环境事项和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进行了界定,但其并未提到有关环境事项的具体处理及如何审计等,只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第6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是否需要考虑环境事项以及考虑的范围,取决于其对环境事项是否会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做出的职业判断”。第9条规定“对具体审计业务而言,注册会计师拥有的环境事项知识程度通常不如管理层或环境专家。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足够的环境事项知识,以识别和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可能对财务报表及其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和惯例”。显然,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使得环境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现代风险导向观指导下开展环境审计

(一)加强环境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决定了环境审计的开展急需“复合型”人才,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财务专业的敏感性、审计业务的基本功,还需具备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了应对环境审计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环境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其具备足够的环境事项知识,以识别和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可能对财务报表及其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在培训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审计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专家来介绍环境保护的政策、形式和对策等知识,以借助环境专业机构的力量,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环境专业知识。由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开展的相对较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加强与相关国家审计机关的交流与协作,借鉴其在环境审计方面的经验。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当组织注册会计师按照“边审计、边总结、边学习”的思路,通过将审计过的项目编制成案例的形式,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高其环境审计的能力。

(二)聘请和吸纳专家,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

对于具体的环境审计业务而言,注册会计师拥有的环境事项知识通常不如环境专家。因此,聘请对环境事项有专门知识的顾问,借助专家的力量来解决环境专业判断问题,或吸纳环境学等相关领域的人才作为专家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是现阶段开展环境审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当然,在利用专家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应充分地认识到,从外部专家那里获得的建议并不能减轻对其所得出的审计观点和结论的责任。为此,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并披露以下内容:专家的教育背景;专家实践经验的时间长度;专家工作经验的相关性;由专门组织进行的资格认定。同时,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以保证专家的工作能够满足既定的目的并记录以下内容:专家报告的种类和目的;应用的假设和方法;专家的客观性以及其可以降低的风险。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专家不但要专业齐全,而且要尽量与被审计对象无上下级关系,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计划

未雨绸缪,方能乘风破浪!在具体执行环境审计程序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计划,它可以保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环境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从而降低环境审计的风险。在编制环境审计计划时,应特别考虑以下因素: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性质、经营规模及其业务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年度内经营环境、内部环境管理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审计的影响;国家新近颁布的法律、法规对环境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对环境专家、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及其他环境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能力、环境审计经历和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是首次接受委托,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是否向前任审计人员查询审计工作稿底。

(四)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和评价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之前,应当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并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首先,注册会计师在决定审计的深度和范围时,应该研究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其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环境管理层环境事项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法,并决定这些措施和方法的可靠程度,注册会计师研究的程度决定了与环境审计具体事项的审计目标和期望得到的可靠程度。再次,注册会计师应该了解企业可能涉及报表中环境信息改变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涉及或有负债的设定;会计估计的政策与程序;企业与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账户和业务有关的控制环境等。

(五)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公司的沟通

与公司的沟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管理部门的沟通,这里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声明;二是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及时与公司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是很有必要的。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应获得管理部门就其环境事项的计量和披露所做出的书面声明。管理部门的声明会因为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和所依据的假设和估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声明都应当对下列事项做出说明:在环境事项计量中所使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方法使用的一致性;对环境事项的披露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参照期后事项对环境事项的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调整等。

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认,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部门进行环境会计估计的过程和形成环境会计估计的基础有着清楚的了解。具体而言是指:环境事项计量中所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主观性的程度以及所计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重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隶属于管理部门的,代表着管理部门的利益,在地位和独立性上均逊色于审计委员会,所以在环境审计中,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还要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而判断是否有实施的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耿建新,牛红军.关于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建议和设想[J].审计研究,2007,(4).10-12.

[2]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0―51.

[3] 贺桂珍,等.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1).33―34.

注册会计师知识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从审计质量的内涵出发,对于我国当前审计质量低下的状况,从注册会计师角度,进行了剖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非常巨大。

1 审计质量的内涵

关于审计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审计总署从审计本源出发,提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师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实施审计,以合理确信所审计财务报表和相关披露,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进行表述;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

(2)deangelo 提出了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并且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首先,重大的会计错报能够被查出,其次重大的会计错报能够被披露,并提出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师的技术能力,而报告违约现象的发生则取决于其独立性。

(3)李金华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审计工作质量是一个总的概念,它要通过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地反映出来。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终要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完整。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准则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就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因此,审计质量的概念是涵盖整个审计活动的,从最初的接受审计委托开始,制定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意见书,整个审计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工作的优劣程度都应作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

2 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这固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质量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审计质量应该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导致我国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既是审计业务的具体执行者,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一个主体。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独立性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执业能力主要决定与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专门的知识和足够的经验,道德因素则取决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去揭露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立性则表现为注册会计师能否独立于管理者,发表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低下。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必要的专门知识和足够的执业经验,而执业经验又具体的表现为审计方法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要想胜任审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注册会计师的大量需求,虽然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增加了,但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升。

如财政部《06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12号)检查了60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它们受罚的原因表现在对企业账表严重不符等问题未予以关注、审计程序不到位、专业判断失误。如山西世纪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未实施监盘和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与总账严重不符、未确认收入3.3亿元等违规问题未予以关注,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据调查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表外信息,重大的非常规性交易和负向盈余的管理行为关注不够。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其专业知识存在缺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企业的非常规发展及一些非常规交易金融衍生品等使得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而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了cpa考试就可以去执业,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而相应得提高审计技术,同时对其它相关行业知识的欠缺,对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只是就报表论报表,忽视了一些相关的行业因素和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且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忽略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能按照必要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而是让被审计的客户去做一些基本的函证等工作以此来节省审计成本,取得最高的效益,严重的导致了审计质量的低下。

(3)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高。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也不例外。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都要受到职业道德到影响,一个执业能力不高但是职业道德高的注册会计师其执业的质量也会远远高于一个执业能力高但是职业道德低的注册会计师。可见职业道德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质量,是竞争力,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目前的状态下,注册会计师讲职业道德则意味着审计成本的增加或者是审计份额的失去,所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不尽人意。财政部《06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12号)检查的60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它们受罚的原因就有伪造注册会计师的签名、盖章。有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但是由于和客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为了一己私利,发现问题也不对外公布,更有甚者在审计的过程中和客户串通在一起,一起造假。如04年审计署组织的对16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的检查结果显示,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了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者是疏漏。如:1999年以来,安徽某上市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己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无独有偶同年度,吉林某上市公司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1.08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其年报中披露。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己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这只是查明的小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然而其存在的问题却是如此之多,注册会计师查明了问题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未予对外公布,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低下。

(4)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具审计意见时所展示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包含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

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必须毫无利害关系;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社会公众面前表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的身份,即要使外界相信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在选择非标审计意见的类型时,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发表性质轻微的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这种行为的实质已经演变成以“事项”描述代替原本应尽的“专业判断”和“发表意见”的职责。即注册会计师在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的知会了信息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如长江控股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中披露的事项是未披露重大违规担保事项和诉讼事项,而注册会计师却在审计意见中以“接受巨额股权捐赠、处置股权收益为年度利润的主要来源”为由出具了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意见。湘酒鬼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事项是为第一大股东提供巨额资金及担保、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而注册会计师却以无法确认巨额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为由出具了保留+说明的审计意见等等。

3 结论

最后笔者认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以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与我国目前的审计模式以及执业环境也很有关系,总之,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肖小飞. 浅谈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j].特区经济,2005(11):375-376.

[2]徐建新,余坚. 论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20.

[3]孙坤. 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