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英语作文范例6篇

中国梦英语作文

中国梦英语作文范文1

Everyone has a dream, there is to be a soldier to defend the country, there is a picture of the world famous painting spread out with my heart, there is a great calligrapher, there is to be a doctor, but my dream and they are different, I want to do a top Chinese archaeologists, you want to know why I want to be an archaeologist? Then you will understand.

那是因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位韩国小朋友,成为了世界顶级的考古学家,我震惊了,我动心了;我还在书上看到了李白小时候的故事,他小的时候很不爱学习,常常逃学,有一次,他在逃学在大街上玩的时,忽然看到了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大粗棒棍,李白很好奇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老奶奶头也不抬的说:“我在磨针,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听了以后,感觉很惭愧,从此之后就不再逃学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他终于成了著名诗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That's because I saw one South Korean children on televis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op archaeologist, I was shocked, I'm tempted; I have read the story of Li Bai, when he was a kid he is not love learning, often play truant, on one occasion, he was playing truant in the street play, suddenly saw a grandmother in grinding a thick stick stick, Li Bai curious came to ask: "Granny, what are you doing?" The old grandma head also does not carry the said: "I was grinding, as long as the effort of a deep, you also can be ground into a needle." After listening to Li Bai, feel very ashamed, since then no longer played truant, heart secretly swear, must Study hard, make a useful person to society, he finally became a famous poet, to achieve their dreams.

我要以成为考古学家为目标,刻苦学习,积累知识,每当我学累了想休息时,就想起了老奶奶对李白说的那句话。

I want to become the archaeologists as the goal, to study hard,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when I was tired and wanted to rest, remember that sentence old grandmother said to Li Bai.

中国梦英语作文范文2

关键词:心理词汇提取;《红楼梦》英译本;颜色词;宗教词;词汇联想实验;翻译风格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翻译策略的现有研究

《红楼梦》杨、霍两个英译本不同翻译策略的现有研究视角虽广,但多集中在对译作的描写、解释、争论上,对译作的产生过程(即翻译的心理过程)研究颇少,批评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理解原文、表达译文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这一思维活动体现在杨、霍两位译者的词汇翻译层面上,原文词汇的理解即是提取译者中文心理词汇的语义,译文词汇的表达即是从译者心理词汇提取英文词汇。既然词汇翻译过程离不开心理词汇语义的提取,翻译必然受心理词汇语义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的影响。本文将从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的提取这一全新视角,以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为理论基础,来探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风格各异的原因。

二.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

心理词汇是指词汇知识在永久记忆中的表征。包括词的语音、句法、词法和语义知识等几个方面。在双语习得者的大脑中,两种不同心理词汇的语义是独立存储?还是共享?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对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绝大多数实验支持熟练双语者心理词汇的形式分别表征,但语义共同表征。这说明尽管汉语在书写、言语表达等方面与英语差别很大,但熟练汉英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共享一个语义系统。

由于语义网络的激活扩散作用,汉英双语者提取任何心理词汇的语义时,特定概念的激活会扩散到与其紧密联系的其它概念中,并使这些概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预先激活。所以更熟悉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汉英双语者在提取概念“红”时,“幸福”、“繁荣”等概念也同时激活,而更熟悉英语和英美文化的汉英双语者在提取概念“红”时,记忆系统激活的则是“愤怒”、“血腥”、“暴力”等不同概念。

杨、霍两位译者在词汇层面英译《红楼梦》的过程实质就是提取心理词汇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受上述双语心理词汇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的影响。本文第三部分将用词汇联想实验详细讨论两位译者在翻译颜色和宗教词汇时,心理词汇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是如何左右译者的抉择,而致译文风格各异。

三.心理词汇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翻译风格的影响

1.颜色词的翻译

《红楼梦》有“近代汉语典范”之称,其使用颜色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频率之高、 范围之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无出其右者。其中,“红”出现的频率很高,而杨、霍的译法迥异。究其原因,研究者解释为:霍明确意识到汉语的“红”和英语的“red”含义不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阳光”、“幸福”、“热烈”、“繁荣”、“运气”、“闺阁”等,相当于英语的“金黄色”或“绿色”,在现代更有“革命”之义。英文中“red”有“愤怒”、“血腥”、“暴力”的含义。为顾及读者感受,霍采取归化策略,即原文文化服从译文文化。在很多情况下霍用“绿”代替“红”。贾宝玉的“怡红院”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怡红公子”成了“Green Boy”。

本研究采用词汇联想(word association)实验,从译作的产生过程即翻译的心理过程探索霍在英译“红”时,为何以“绿”替“红”。词汇联想实验分为两种,一是单一联想,一是连续联想。单一联想指说出或写出由刺激词联想到的第一个词;连续联想指在规定时间内说出或写出尽可能多的词。其理念是刺激词和首先联想到的那些词的连接强度最大,语义联系最紧密。

2.宗教文化词的翻译

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极大。英汉两民族的不同,自会体现在语言方面。《红楼梦》,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浓缩了中国佛、道传统文化的精华,佛教、道教思想贯穿始终。英语中出现的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

霍译: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done,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have done.

杨译: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to riches and ranks each aspires.

现有研究认为,霍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出发将“神仙”译为“salvation(拯救)”。“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基督教认为,人的存在是有罪、有限的,人类的自救和自我解脱都是徒劳,人只能把得救的希望寄托于彼岸的上帝。对人来说,真正的幸福是彼岸天国的永生,而不是今世有限的感官和欲望的满足。因此从“罪孽”中获得“拯救”成为圣徒,进入来世永恒的天国,才是基督教徒的最高追求。因此霍为了照顾西方读者的,才将“神仙”译为“salvation”。霍译的基督教价值取向明显。而杨将“神仙”译为“immortals”,反映了中国的道教思想。东方文化中,“神仙”是道教,特别是道教早期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追求。这些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往往不为俗事所累,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自然能把“功名”、“金钱”、“娇妻”这些世俗的东西忘掉。但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就比东方的神仙活跃多了,他们都有七情六欲,除具有某些神奇的力量外,与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他们对“功名”、“金钱”、“娇妻”这些世俗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忘掉,所以当西方读者看到“immortals”就会产生疑问。

心理词汇不同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会影响杨、霍的翻译过程,从而使译作在词汇层面上风格各异。不一定需要解释为:杨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而主动、有意识地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霍为了迎合英语国家基督教读者的口味,为便于读者理解,让英美读者更容易接受,而主动、有意识地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与目前大多数探讨《红楼梦》杨、霍两个英译本不同翻译策略的研究不同,本文从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提取角度,以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为理论基础,尝试运用词汇联想实验探索《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风格各异的认知心理学理据。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对现有《红楼梦》翻译风格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心理语言学、翻译教学、以及《红楼梦》翻译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敏.目的论对《红楼梦》中谚语翻译的启示[J].红楼梦学刊,2007(2):187-202.

[2] 冯全功 张慧玉.广告修辞学视角的的《红楼梦》英译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1(6):27-44.

[3] 刘晓琳.评价系统视域中的翻译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译本对比为例[J].外语学刊2010(3):161-163.

中国梦英语作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 爱国主义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32-01

高等学府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主要课堂及主要渠道。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不过也是易受影响的阶段。

1 大学生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4岁左右,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大学生们智能发展迅速,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低;感情丰富,并不断社会化,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但还不够稳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大学生们处在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思想活跃,不易保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容易观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但同时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容易迷茫,甚至迷失方向。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互相认同,在行动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

2 英语教师应时刻把爱国主义把中国梦的思想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基于大学生阶段以上的特点,我国高校阶段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时刻把爱国主义把中国梦的思想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2.1学习动机与中国梦的结合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为了使大家能把英语的学习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新开课的大学英语课堂上,还是在英语先关课上,总之都会让同学们前去讨论我们今天坐在这学习英语的目的。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英语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一些正式的官方会议、商务谈判都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还有电脑的相关说明等都是用英语等等。接着让大家继续讨论,大家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汉语也可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么?希望我们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教给外国人汉语么?当然大家的答案都是当然希望。但是如何实现呢?这就引出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的强大,经济的发达”。这就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我们学习他们是为了借鉴他们先进的经验,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超越他们。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思想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英语或是特别讨厌英语的同学有了一些学习的动力。

2.2课堂的讨论环节与中国梦的结合

为了使同学们有效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每堂课上都会安排同学们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而这些话题的选择即与课堂教学相关又与如何实现中国梦及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比如在为大二及大三同学开设的公选课英美文学与电影课上,再降到第二单元美国价值观时,笔者特意选择了从美国梦这个角度来谈。在开始这门节课前,先让同学们谈了什么是美国梦、什么是中国梦及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在一番自己讨论比较之后同学们自己得出中国梦的优势所在及如果从美国的发展中取其长来尽快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他们也认识到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2.3课堂例句的选择与中国梦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课中学到单词increasingly fulfill, 在给这两个单词讲解时,笔者特意造了这样一个句子 i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fulfill our Chinese dream nowadays.在讲到isolate这个词时,笔者给大家举了这个句子,because of Japan’s tough attitude towards Diaoyu island, he will be isolated from other countries.不失时机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这既符合教育学规律,又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上,偶尔会有些同学直接站起来说他们非常羡慕国外,特别是美国是一个法治特别健全的国家而中国情大于法,他们更喜欢美国。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时,笔者都会说,大家一定会背出这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吧?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哲学理念:相信人生来是善良的,靠道德是可以约束的。而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是有原罪的,人类是罪恶的,要有健全的法律来约束人类。之后我便问他们难道你不应该为生在这样一个国度里感到自豪么?当然了我们现在也需要取其长补齐短来更加健全自己的法律加快自己的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奉献。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希望自己能像航海路上的一盏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指引道路,找准方向;为中国梦的伟大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国梦走进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编写组. 教育心理学.[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72-75).

中国梦英语作文范文4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 隐喻研究 红楼梦 人物隐喻

应用语言学隐喻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从传统观念来看,所谓隐喻,本身是基于语言的相似性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宽泛的修饰性语言,从其本质来看,主要是强调概念资源对于语言产生增强理解的影响。从语言角度来说,隐喻除了具现化在各种使用过程中外,最重要的是贯穿在了人类思维过程的始终。曾有语言学家提到过,隐喻是语言与概念系统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但是从隐喻的翻译角度而言,它是多种因素交互而成,包括社会背景、文化风气、语言特点、语境、人类思维等,在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才共同作用成了隐喻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从研究及应用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隐喻观及认知性的隐喻观都不足以揭示其理解和翻译的规则,所以,从研究意义较强的应用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隐喻,对于理解和揭示其规则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些年,很多学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内都有研究隐喻的热门现象,但是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相对来说还是稍显贫乏一些的。所以,从传统与认知角度的隐喻观出发,结合应用语言学特点,在以人类思维认知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对队中语言因素(语境、文化、社会背景、交际目标等)的研究,完成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观察其在真实语言翻译中的应用。

此次应用语言学的隐喻研究范例为《红楼梦》的英译。《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座丰碑,文化魅力深厚,其英译也层出不穷。《红楼梦》中大量特殊隐喻的应用,让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色彩更为浓厚,其中隐喻的英译也是衡量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在众多译本中,笔者选择由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所完成的译本,在学界,其也被公认为古典文学译作的典范,相信对于笔者隐喻的翻译研究是很好的语料基地。

《红楼梦》的隐喻英译方法探析

此次对于《红楼梦》的隐喻英译研究,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拓宽研究视野,提供新视角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以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所完成的译本《红楼梦》中隐喻的翻译例子为基础进行分析,在应用语言学的指导下进行分层研究,分析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是如何实现的。

随着翻译发展规模及派别的增多,翻译活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归化与异化之争中。所谓异化,是指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并把它输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从异化的角度来说,翻译既是再现作品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的方式,也是一种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与异域风情的交流手段,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表达方式。在异化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尽量避免文化之间的冲突,减少因跨文化交流而产生的误解,将源语言文化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在目的语言文化上的移植,将其文化内涵与意义充分融入到目的语言文化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再现。所谓归化,是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归宿,尽量使用目的语言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表达方式与文化内涵,通过读者所熟悉的本国语言文化习惯来实现作品内容的传达,力求原语言文化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另一种方式的再现。可以说,归化的翻译过程其实是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的一次文化等值转移过程,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观去理解译文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者的接受力是归化翻译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单纯以《红楼梦》这个书名为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红色是一种特殊的颜色,它代表着喜庆、吉祥、热烈之意,可以代表显赫的富贵身份,也可以用来表达女性的美,诸如红妆、红颜、红粉、红袖等,对于国人来说,单单看到一个红色,就能联想到其背后的多种隐喻,诸如地位、富贵、爱情、愤怒等,但是英语中对于红色的理解却多为恐惧、危险、血液、愤怒等含义,二者在文化差异上极大。书名“红楼梦”中的“红楼”在古代文化中代指富贵人家的闺房,其内涵具有富贵、繁盛、显赫之意,而且古诗有云“洛阳无限红楼女”、“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褥”等寓意了红楼这个词背后的特殊文化内涵与美学概念,但是在英国文化中,红楼就只是红色的房子而已。以杨霍二人为例,杨宪益采取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其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源文化的内涵与意象,但是对于西方的读者来说,在不了解中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理解书名中的隐喻,也无法实现完全的移植,对于原著所要体现的虚幻寓意及警示意味可谓是摸不着头脑。从西方读者的角度来看书名,很可能就只是理解为在红色的房子中所做的梦,传达出的大概也只是一种浪漫的情调,原著名所具有美学诗化概念可以说是完全联想不到。杨宪益在翻译内容中,也忠实地再现了红色的各种文化内涵与文学意义。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霍克斯(Hawkes)所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他的书名翻译为《The Dream of the Stone》,完全避开了原著中红楼的隐喻与文化内涵,虽然提升了读者的接受性,避开了英语文化中红色的贬义联想,但是却也丧失了其背后值得玩味的美学概念。尤其是《红楼梦》中广泛出现的红色寓意,在霍克斯归化策略的翻译下,红色全部被转变为了英语中另外一些代表高贵、显赫、积极含义的绿色和金色,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无奈。不管归化抑或异化,终归是为隐喻翻译服务,无高低上下之分,笔者也觉得隐喻翻译需坚持杨戴的精神,让读者逐渐适应。

隐喻翻译案例剖析——以人名隐喻为例

接下来从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所完成的译本《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例子出发,探究其中的人名隐喻的含义及翻译,进行分析,探索其隐喻翻译的策略。

虽然中英文名字在构成上相同,但是结构却大相径庭。中文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英文姓名则是名在前姓在后,或者是名加上中名加上姓所组成的三重结构,在翻译时,就要考虑到二者相异的文化习惯。《红楼梦》的人物命名历来是红学中一个被深刻探讨的话题,曹雪芹在人物命名中所暗含的隐喻也是加强对其身世、性格、命运理解的辅助手段,其对姓名隐喻艺术的使用极为成功。曹雪芹的人名隐喻主要有三种方法:谐音法、典故法、职业法。谐音法是很多人物命名的主要方法,其谐音或取感叹、或取讽刺、或取暗示之意,例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冯渊——逢冤,秦可卿——情可轻,秦钟——情种,詹光——沾光,卜固修——不顾羞,贾化——假话,单聘仁——擅骗人,甄英莲——真应怜等。这些隐喻要么取讽刺之意,要么暗示人物命运,要么点名人物特点,功能各不一样,可以说是谐音法的妙应用。典故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众多女性人物身上,例如贾迎春其名取“迎春且薄妆”之意,林黛玉之名取晏几道《虞美人》词:“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栏杆见。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史湘云取自(唐)张籍的《楚妃叹》“湘云妆起江沉沉”。这些都是古代文学上的著名典故。职业法主要是为了区分作品中众多下人所作,例如贾府四位小姐的丫鬟取自“琴棋书画”作抱琴、司棋、待书、入画,宝玉的小厮焙茗(茗烟)、墨雨、引泉、挑云、锄药、扫红、伴鹤,与端茶、研墨、灌水、种药、扫花、戏鹤有关。

杨宪益主要使用音译法,即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也称韦氏拼音。人物姓名主要如:贾政叫Hia Ching,薛蟠叫Hsueh Pan;薛宝钗叫Hsueh Pao chai,贾雨村叫Chia yu-tsun,甄士隐叫CheIl Shih yin等,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不仅不解其意,而且非常拗口,对于理解人物性格的命运毫无助益,虽然杨宪益在后面加了备注,但是做法繁琐,对于《红楼梦》这本长篇小说是不太合适的。相较之下,霍克斯兼用音译法与意译法,阶级地位高的使用汉语拼音音译法,例如:Dai-Yu,Bao-Yu,Bao-Chai,Wang-Xifeng,ZhenShiyin,Lady Wang等,避免了韦氏拼音的弊端。对于各种职业人员的翻译则采用了意译,例如王熙凤夫妇的丫头平儿,英文翻译Patience(耐心),取其温柔耐心的性格,贾母的丫头鸳鸯英文翻译Faithful(忠诚的),取其对柱子忠心耿耿的意思,贾母的丫头傻大姐英文翻译simple(简单的),取其头脑简单、不谙世事之意,宝玉的丫头晴雯英文翻译Skybrigm(天空明亮),取其“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之意,这些翻译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更有利于他们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是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云里雾里了。再说贾府小厮们的命名,王熙凤与贾琏的四个小厮丰儿、兴儿、旺儿、隆儿,其英文名分别是Felicity(幸福,幸运)、Joker(大王;说笑者)、Brightie(光明)、Rich(富裕),虽然在翻译上与原本的中文语义稍有偏离,但是基本上抓住了人物命名的本意,即取其兴旺发达、家庭幸福的美好之意。可以说,这些翻译更好地促使读者对于原著人物代表意象的理解,对于实现源语言文化到目的语言文化的内涵转移、文化等值有着一定的益处。

小 结

隐喻的语言学应用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语境与语言特点之中,加强应用语言学之中的隐喻研究,对于拓展其在语言应用上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2]陈刚,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评《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3]梁颖.《红楼梦》“痴”字在霍克斯英译本中的再现[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1(2).

[4]付鸣芳.《红楼梦》人物语言的评价意义与翻译——兼析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人物语言翻译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

[5]钟曲莉.《红楼梦》中的空间隐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2).

[6]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7).

[7]Frank Huang(trans).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中国梦英语作文范文5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91-03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从1830年迄今为止近2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无数翻译家对其进行节译或全译。《红楼梦》有将近20多种文字的译本,近60多种译本,其中全译本有12种[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最能反映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而《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中的饮食词汇就是代表中的代表。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出发,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借鉴译者们的翻译手法,以便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红楼梦》英译本很多,比较著名的全译本有《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大卫・霍克斯)翻译的前八十回,其女婿John Minford(约翰・闵福德)翻译的后四十回;《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1]。

国内《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1)人名的翻译。陈、曾莉[2]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译本人物姓名翻译上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2)颜色词的翻译。汪小祥[3]针对汉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和社会文化涵义的异同,提出采用归化、异化、异化加注、拼音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3)服饰词、配饰词的翻译。朱学帆[4]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中服饰词的翻译,说明不同的翻译策略能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4)宗教文化的翻译。梁书恒[5]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两个全译本的翻译,揭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5)民俗词的翻译。王红英[6]提出,任何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法都会造成文化流失现象,译者只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6)委婉语、习语、典故、俗语的翻译,如刘金保的《〈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7]。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劳伦斯・韦努蒂是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倡导者。在语言的发展进化中,德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归化”、“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语言翻译界引起很大。从总体上看,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他认为“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时期的英国,而“异化”翻译形成于德国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他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使之分别代表一正一反两种翻译态度。

当今世界中,英美文化由于其国家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雄厚的实力而成为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in English can be a form of resistance against ethnocentrism and racism, cultural narcissism and imperialism, in the interests of democratic geopolitical relations.”也就是说,“异化”的翻译模式就是打破原文中的语言构成方式,打散原文中的语言规则,用不顺畅、不常见的表达形式来揭示语言中需要填充的部分,并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混乱”处理,确保需要覆盖的段落能够被变相地“保护”起来。所以,“异化”翻译模式也被称为是“暴力翻译文化”,是翻译者软化英语“暴力”翻译的重要手段,保护被翻译的对象不受外部语言的入侵,防止破坏原文语言的构筑氛围[8]。

劳伦斯・韦努蒂逐步吸收了多方位的构成主义,并在哲学的范畴上不断开拓,将需要翻译的语言、文学归纳成为一种全面的理论文化,通过“归化”“异化”的多项处理手法,强调译文内在的引申含义,使被翻译的作品中也能够保有和原文一样深刻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三、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版本比较

下面就借助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与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中的饮食词汇翻译进行比较。

(一)关于“茶”的翻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9]

杨译:“I don’t drink Liuan tea,” said the old lady.”

“I know you don’t,” replied Miaoyu smiling. “This is Patriarch’s Eyebrows.”[10]

霍译:“I don’t drink Lu-an tea,” said Grandmother Jia.

“I know you don’t,” said Adainantina with a smile. “This is Old Man’s Eyebrows.”[11]

杨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普通话,而霍译采用了大别山区的安徽方言,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突出了浓厚的中国本土语言特色。在诸多红学研究家中,很多探究者都认为“老君”的意思是“寿星”的又一别称。顾名思义,“老君眉”指得就是高额头寿星脸上弯弯的眉毛。杨译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为归化翻译,霍译采用了异化归化相融的方法,更为通俗易懂。在茶名的翻译上两者也是各有春秋,如“枫露茶”,杨宪益译为“maple-dew tea”,“普洱茶”译为“puer tea”,“女儿茶”为“nuer tea”,“龙井茶”为“Longjing tea”,这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法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在方法论上属于音译,几近零翻译。而霍克斯全部采用了音译法,将“枫露茶”译为“Fung Loo”,用了粤语。在“茶”的翻译中,杨宪益重在使英文读者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法从话语表征样式上看出这些茶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带着归化的色彩与笔法,丧失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霍克斯旨在将东方元素传递给英文读者,渲染神秘色彩,体现了典型的异化论翻译方法。

(二)关于“酒”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正在酝酿作诗,想喝一点酒,斟了半盏,看看却是黄酒,于是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连忙回答:“有烧酒。”便令人把“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9]。

杨译:“By now she had poured half a cup and could see it was yellow wine. … ‘What I really want is mouthful of hot spirits.’”[10]

霍译:“… But it proved to be yellow rice-wine, whereas what she wanted was spirits.… ‘What I really need is some very hot samshoo.’”[11]

Wine本指葡萄酒,后经演变指酒的总称,霍译较杨译加了解释,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接受。“烧酒”就是白酒,即蒸馏酒,英文中有表示白酒的词spirit,杨译从翻译方法论来说是意译,从认识论层面来说是归化翻译。霍译所使用的“samshoo”充满异域风情。samshoo又作samshu,是取汉语“三烧”的音,表示“烧酒”。中国元代曾将“烧酎”称呼“烧酒”,“酎,三重醇酒也”[12],意为酒经过三次蒸馏发酵而得,如今日语中的“烧酒”也写作“烧酎”。霍译采取的是归化与异化相融的翻译法。在“酒”的翻译中,杨宪益常用直译的方法,如将“惠泉酒”译为“Hui Fountain wine”,“西洋葡萄酒”译为“western port”,“绍兴酒”译为“Shaoxing wine”,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翻译。霍克斯多采用“XX+ wine”的形式,如将“惠泉酒”译为“rice wine”,“西洋葡萄酒”被翻译成为“West Ocean grape wine”,“绍兴酒”则被译为“Shaoxing wine”。由此可见,两位译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杨宪益较多地使用异化翻译,以贴近与英文读者的距离,而霍克斯较多地使用归化翻译,在英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营造陌生感。

(三)关于“点心”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中,袭人端过两个盒子,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鸡头和红菱两样鲜果,另一个碟子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9]。

杨译:“The first she opened contained fresh caltrops and euryale seeds, the second, powered chestnut cake sweetened with osmanthus.”[10]

霍译:“Aroma… put foxnuts and caltrops in one and a saucerful of chestnut fudge (made of chestnut puree steam-cooked with cassia-flavored sugar) in the other.”[11]

杨译淡化了点心的制作方式和馅料样式,但用动词“sweetened”来翻译名词“糖”,采用了描述性的翻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属于归化翻译。霍译用“fudge”代替“糕”,cassia指的是英文读者常用作香料的“肉桂”,与汉语中的桂花有所出入。puree指的是“泥状的酱”,在西方食物的制作方法中常将配料做成泥状的酱。在“点心”的翻译中,杨宪益主要采用淡化点心的制作方式,翻译方法论层面上多直译,且简化翻译,在认识论多属于异化翻译法。而霍译本不仅译出了原材料,还增添了许多英文读者所熟悉的点心词,将其转化为在味道和气味上更能让英文读者感到熟悉的口味,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翻译。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饮食词汇翻译上都带有归化和异化的色彩,但在细微处却极为不同。杨译本多直译,讲究的是文章直线式翻译方式,从翻译策略上来看可称为一种保守型的翻译方法,以便在不影响解读的情况下,加深文本的信息内涵,从而强化翻译之后的思想特性,最大程度地维持读者阅读时的流畅感。而霍译本多意译,从翻译策略来看可称为张扬型的归化翻译,目的在于让原词在译后带有思想性和回味感,提高英文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让读者时刻保持联想和思考。总的说来,译者们在归化的大语境下适量采用异化策略,让译本在文化传递和翻译美学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仍不失翻译名著。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曾莉.英译版《红楼梦》中姓名翻译的文化缺失[J].文学教育,2015,(08).

〔3〕汪小祥.论《红楼梦》颜色词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10,(03).

〔4〕朱学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配饰翻译的对比与鉴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梁书恒.《〈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4,(96).

〔6〕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刘金保.《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8〕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9〕(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1.

〔10〕Written by Cao Xueqin and Gao E,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Beijing,2010.

中国梦英语作文范文6

关键词: 红楼梦;模糊美学;翻译;再现;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04-01

1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1.1 项目基于的理论依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艺术符号即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在于它的意象呈现和意象的多义性。作为创造性生产的文学活动,是以语言的模糊性为前提的。正是因为文学语言的这种特征,人们才通过想象、联想、体会、顿悟,创造出具有生命意味的文学形象。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L.A.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此后,一系列的新兴学科,如,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等,发展迅速,辐射到翻译学界。

1.2 项目的意义本项目将探讨文学模糊语言的分类及其不同理论观照下的模糊语言现象,提出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原则。对比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分析《红楼梦》译品中的模糊语言美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与缺失的深层原由。同时,以从杨译、霍克斯译《红楼梦》中摘取的语料为据,提出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对策,从而能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忠实。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模糊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在L.A.Zadeh创立的“模糊集合论”的基础上创立的美学新学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2月出版的王明居教授所著《模糊美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模糊美学的论著。它把不确定性引进美学领域,使美学成为一门既确定又不确定,既有序又无序的充满活力的科学。建构模糊美学的前提是确认美的模糊性,或者说要辨别在审美观照中到底什么是美的模糊性。L.A.Zadeh一再强调模糊性不同于近似性、随机性、含混性,而是亦此亦彼性,那么,在美学世界里,哪些美具有亦此亦彼性,哪些美貌似亦此亦彼而实际上却是近似、含混的呢?这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对此,王先生提出亦美亦丑、亦美亦高、亦悲亦喜、有无相生、知白守黑、明暗掩映,不似之似为“亦此亦彼”范畴,并建构了完整的模糊美学理论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武器和工具,但同时他又给我们留出了更多的探索空间。

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开始被应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在诗歌的翻译上,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模糊美密不可分的,它往往以其意境的含蕴美,情感的蕴藉美,韵味的隽永美,以实现一种耐人寻味的整体混沌美。不少学者通过举例说明了模糊美学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上的运用,证明了模糊美学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没有文学形象的生命。从模糊语言与文学关系上看,翻译中要把握语言的模糊性,才能做到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忠实。这一实际问题也证实模糊美学在文学翻译中是值得研究的。此外,由于英语和汉语文学语言的模糊美的价值功能和审美效应均存在强烈反差,所以研究模糊语言的美学效果在翻译过程中的缺失和补偿是翻译研究不能、也不该回避的问题。

2项目规划与成果

2.1 研究内容本项目研究模糊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英译美的影响,对比《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从文化溯源方面分析《红楼梦》译品中的模糊语言美,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与缺失的深层原由,从模糊美学的角度考察英译《红楼梦》译文中的模糊语言美的再现与缺失现象,分析杨译和霍克斯译《红楼梦》之译语的特点和妙处、启示及不足。同时,通过英汉语言中模糊美的生成机制的对比来阐释在汉英翻译过程导致译文模糊美缺失的原因。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原则及一些实际翻译对策问题,提出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对策:即意像移植法,模糊对应模糊翻译法,模糊对应精确翻译法,省略意像释义法。从而能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忠实。

2.3 研究方法以模糊美学理论为依据,采撷《红楼梦》原著及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英译本中的语料,探讨文学模糊语言的分类及其不同理论观照下的模糊语言现象,提出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美学原则,即,再现原作的模糊美。在此原则指导下,通过对比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从模糊美学的角度考察英译《红楼梦》译文中的模糊语言美的再现与缺失现象,分析杨译和霍克斯译《红楼梦》之译语的特点和妙处及不足。

2.4 预期的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项目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语料分析和理论思辨为研究途径,主要解决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原则及一些实际翻译对策问题,提出模糊语言美的翻译对策,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成果主要是通过撰写和形式呈现。

本项目立项目标明确,计划确实可行。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具体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为准备阶段,完成项目的申报、开题论证、实施方案设计,收集相关的资料;中期为阅读、分析和整理加工材料阶段;后期为总结阶段,撰写和发表相关论文,完成项目揭题报告。

参考文献:

[1]陈治安,文旭.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J].外国语,1996(5).

[2]陈家生.《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技巧[J].红楼梦学刊,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