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例6篇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一体化教学

提到服装设计,现在很多人都能对此说出一二,不论是服装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尽管他们看法不一,角度不同,但服装设计对于他们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这说明人们对服装的认识越来越多,服装从其心理功能及其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今天的服装作为一个象征时代精神的行业,已被社会广泛接纳,而设计意识的增强则使服装具有了生命活力。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先生来中国纺大讲学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演示:他请身着基础衫连衣裙的模特小姐站到台上,拿起剪刀从连衣裙摆处分几个不同位置向上剪到臀位,然后让人同时把剪开的裙摆拉起展示给众人。君岛先生告诉大家,若把展开后的裙形用面料再重新缝制,就产生了一种新裙款式。以此原理,基础裙形可以变化出许多的裙装样式。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模块 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67-02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专科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深入研究、探索得到的感悟与体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直接反映学生从整体策划、设计构思、服装板型设计、工艺设计及管理设计项目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设计内容方面必须围绕设计主题展开,同时根据当前的流行时尚以及市场需求,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主题方向,以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实践性、原创性的特点,从而为过渡成为未来的“准服装设计师”作好铺垫。

1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块”的构成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综合训练阶段,也是服装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多年的教学中,实施“模块式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将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其次是按各教学模块的特点,确定学生完成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专业教师将按每个模块的特点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另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各个模块要求,分别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情况实时监控和考核。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是一套管理有序且实效性强的教学方式。如图1。

2 按服装专业教学模块分阶段教学,指导教师将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1 服装专业毕业调研阶段

毕业调研是学生们收到老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既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与市场的过程,也是为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素材和寻求论据的过程。一般可以采用采访录音、问卷调查、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毕业调研的地点根据不同选题来确定,例如到沿海城市调研服装市场动态与当前流行趋势,到知名服装企业调研服装设计、生产及企业管理制度,到服装零售市场调研橱窗展示、各类服装饰品的特点与销售及各类销售人员的服装消费观念,到面料市场调研当前的面料、辅料状况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等等。此过程中,专业教师一般采用定期集中或通过网络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现场进行调研,如何将调研的素材进行整归纳,最后形成一份具有充分依据的文字材料。调研结束后由学生上讲台主讲选择调研的过程,收集素材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拟定选题的想法,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建议和意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与互动中,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同样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2 收集服装主题设计相关资料及选择论文选题阶段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专业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定位及整体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亲自参与论题选择实践。此教学环节是在毕业调研过程中穿行,在实施选题方向之前,专业教师可提示出几个选题方向。即:(1)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主题相吻合的设计主题;(2)与企业合作进行成衣产品开发或流行趋势预测的设计主题;(3)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课题;(4)研究服装展示、品牌、企业形象及服装市场营销的课题;(5)研究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主题;(6)研究服装流行趋势、传播媒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课题;(7)研究服装CAD技术、人体计测与服装造型的课题。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选一个课题,同时课题研究要求学生需尽可能的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选题。针对选题范围通过图书馆、网络及服装期刊等方面收集查找相关资料。毕业调研及收集资料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将组织学生讲解论文选题的思路,和学生共同分析、筛选适宜的选题,对选题进一步考察、论证,同时要求选题应具有典型性(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最后确定选题;此过程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又利于深化学科知识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2.3 确定服装设计方案阶段

选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将根据选题的已知要求、条件和学生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具体分组,初步拟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毕业设计预案(色彩、款式、风格、面料分析)、设计草图、服装效果图(设计一个系列服装5—10套)、服装款式图及工艺设计说明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每系列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全面、综合考虑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即:服装的面料、服装的款式、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工艺及配饰等整体协调与统一。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文3

首先,转换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而有效的学习理念。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趋利避害。任何一种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时展的象低时代在变理念也在变。当下,服装业竞争日趋激烈怎样使我国的服装业在国际上出于领知也位,需要专业人士等的努力。高校是一个培养专业精英的地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不仅要保留传统教学上的优点,更要走出去互相学习,吸收更优秀的元素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同时,对定期的给老师做指导,不管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要进行指导。这样,只有学生呀门接受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和理念,再加上正确的指导方法,就会在潜意识中开拓思维,对服装专业的认识提升到更深的层次

第二,重视实践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学改革中要给予实践课更多的课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活动,通过一些大型的比赛,设置一些奖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互相间学到更多前卫的思想和知识,更是锻炼了实践能力。如果只是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即使理论再好,也仅仅是一个华美的空壳,毫无实质价值理论课和实践课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调怒老师也应该重视对实践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第三,实用性与创新性统一。如果一件物品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即使有再美丽的外壳,也仅仅是外壳,带给人呀门的只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外表,一种摆设。服装,就在当今这个社会,被人们赋予了太多含义和作用,但是它最初的作用始终都不会变。老师强调要有创新学生也追求创新,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创新的路上,忽略了它的实用性,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现实生乡乱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处理好服装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关系。在真正了解服装内涵基础上再讲求服装的创抵学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去,去工厂,去公司,去深入的了解服装产业的每个过程,从一个学生的角度看哪些地方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然后指定可行性方案,这也是引导学生创新的办法,这种创新绝对不会偏离实用性的轨道,因为只有切身体会了才会知道不可陕在哪里。

二、结语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系统论;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第一作者:吕尧,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2] 文颖 模块式教学在服装工艺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6)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 知识模块教学 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邓玉萍(1968- ),女,广东新会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研究。(广西 南宁 53002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4-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来服装消费者品位的提升,驱使国内服装行业企业对服装产品设计和服装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服装设计类学生的专业水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学校的使命。实施“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升学生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结合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办学定位,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定位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理论技能强、创作能力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着眼于培养具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面料设计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强、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服装类专门人才,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相关企业管理、服装类教学专业岗位等。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主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并重,既要培养学生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步骤和规律,锻炼学生的服装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更要激发学生服装领域的创造设计潜能,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相关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的实施

1.构建三大知识体系模块。知识模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按照某个原则或需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组合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小模块。小模块内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独立性,甚至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实时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市场适应性,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引入知识模块教学,增加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系统的供需匹配性。

“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是链接社会企业的重要载体,引入知识模块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综合分析课程培养目标与不同阶段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知识教学模块,即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每个教学模块都有其丰富的知识内涵,包括多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下表给出了该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模块及其章节知识体系。

2.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点,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项目研究、理论学习、设计比赛、服装展示等各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将服装结构、材料、工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以各类项目为载体,比如设计虚拟服装设计项目、参与或组织服装设计比赛、引进企业实际服装科研项目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对服装立体结构设计理论课程的理解与深化,对服装设计制造与展示等环节的掌握。

实践性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平台。(1)校内实训平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平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所在的服装艺术设计系对该课程的设计实践性教学极为重视,在硬件配置方面建设了各类实验室,如服装设计实验室、服装摄影实验室等,并配备了30套服装CAD软件、各类用途的缝纫设备及相应的人台等基础设施。这些硬件设施方便了教师多样化教学教研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为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室与各类实验室内,以及学生宿舍和家属区,学校配备了校园宽带网,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在网上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在家里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实践,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更好地进行设计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用好这样的平台,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种服装大奖赛等,使学生在服装设计与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训练,扩大他们的设计视野。(2)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服装艺术设计系与广东佛山奥丽侬内衣有限公司及北海满氏文体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采取开放式管理的模式,配置专门实验人员与兼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聘请服装行业中的高级专家与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它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企业运作流程,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该基地的建设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稳定环境,为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此外,我系也与其他一些中小型服装企业保持了长期性的合作。这些校外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基础。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显得非常必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一般而言,教学大体上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运用知识传授教学、同步示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知识传授教学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相关案例分析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知识;同步示范教学则侧重于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示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住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操作步骤与方法;互动式教学则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灌输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强化相关知识。

实践教学则采用设计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设计实践大体上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灵活进行,如有针对性地引入虚拟性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将学生融入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中,培养他们的服装设计创新思维;以企业服装设计项目为纽带,让学生有效参与到实际服装设计的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视野。社会实践重点给学生创造机会参加服装类企业的产品会、服装面辅料行业展示会等,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服装企业,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与流行趋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实践效果

教学改革特色体现在“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五个方面。“产”即依托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校企合作项目,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基础,将企业的品牌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引入到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机会。“学”突出理论知识传授方面的自主性学习,结合示范性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研”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到其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赛”即通过开展“以赛代练”活动,将服装设计比赛引入课堂,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类服装类设计比赛,在与同类专业院校的竞争与交流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展”即服装设计作品的展示。作品展示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空间展示能力、整体舞台造型能力等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沟通与交流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后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提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优化了课程内容,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了教学内容,将其分为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等,课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涵盖了基础模块教学、专业模块教学和应用模块教学等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三个关键板块。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自编教材为基础,联合服装艺术设计系主干教师共同开发了适合“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结合校内外实验教学基地,在强化学生有关服装立体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等获得显著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服装设计实践都切实得到了提高。在各级各类服装类设计大赛中,我院培养出的很多学生都获得了全国性的奖励。毕业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获得了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四、结语

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的推动。本文阐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该门课程的三大知识体系模块、搭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平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手段实施课程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知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耕,李筱洋.对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4).

[2]黄志青,吴红.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

[3]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3).

[4]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8(8).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