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例6篇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1

        摘要: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大学生从招生到毕业分配一直享受着国家的照顾政策。但是, 随着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汉语水平的要求标准的变化, 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困难,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了新疆南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心理

关键词:少数民族毕业生   就业观念   因素

        新疆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屏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但是由于国家机制与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标准的提高,每年都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明显,而此种情况在南疆更为明显。

        大部分生源为南疆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更愿意留在首府乌鲁木齐,不愿意下基层,这就使乌鲁木齐的就业率饱和,基层的岗位空闲,缺少毕业生就业。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大学扩招

        近几年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入学率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所以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是在增加,但是就业空间有限,并没有因为大学的扩招而相应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大学的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与就业空间不成正比,新疆的企业使用毕业生的能力远远比不上内地企业,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更趋向于民考汉毕业生或者汉族毕业生。由于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高校毕业生数直线上升。在此种情况下有人单位选择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为新疆的用人单位,他们更希望选择能够清楚表达意识的毕业生作为自己单位的人员,在此种条件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尤其是民考民的学生就很自然被淘汰。高校扩招提高了升学率却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率。

        (二)、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毕业生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的单一性及封闭性,传统文化扩大了少数族毕业生就业的狭隘性及就业限制。因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面对的是双向选择,选择的标准也是各有不同。事实上少数民族毕业生处于被选择的层面,处于劣势。

        (三)、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文化素质在同等水平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水平一般处于劣势。

        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高校所教授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有所提升,汉语言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接受汉语教育,在社会水平整体提高的情况下,汉语言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高于民语言学生。在新疆实行汉语教学与民语教学这种双轨教学已经非常习以为常,但是在面临就业问题时这种分化现象非常的明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在高校供需招聘会上,少数民族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困难。

        (四)、片面就业的就业观念。

        很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不屑一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另外一大部分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

        (五)、新疆的人才市场机制仍不规范、不健全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成熟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完善:就业信息的收集、网络应聘于招聘在新疆还是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等。

        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心态与方式过于保守与苛刻。有的单位在学历上要求为硕士研究生;有的单位性别歧视,会在招聘启事中明文规定需要男生,这些都造成择业和择人渠道不顺。

        (六)、学校教育的影响。

        新疆高校“人才培养观”社会认可的约束性小。新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新疆高校受市场冲击较小。由于新疆高等教育供给资源小于高等教育需求市场,形成了新疆高校供给的优势地位,到目前为止,不管高校办学效果如何,都没出现高校破产的现象,使得高校成为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之外的例外。这样缺乏竞争压力与社会认可淘汰制的约束,使办学理念失去“服务社会”的效果检验标准,即使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不适应,也不能从根本上构成对新疆高校办学的压力。

        (七)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极易受到伤害。

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三方面:

        (1)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

        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有挫败感,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整个就业形势失去信心。

        (2)没有正确的择业观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 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各种不安心理,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策略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社会的和历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从长远看,根本出路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在于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当前看,特别需要中央和自治区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需要用人单位特别是各类企业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1.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工程”,中央政府责无旁贷。中央政府的责任,在于确定大政方针,加强立法执法,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总结各地各部门经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地方“政府工程”,新疆各级政府要有大的作为,把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协调,加大投入,采取切实措施,务求实效。引导和鼓励各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采取综合措施坚决纠正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无人问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社会工程”,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责任和义务。

        2.实施“走出去”、“送出去”和“走下去”的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就业。实施“送出去”战略。人事部等部委在全国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基地的过程中,要对新疆给予特殊支持,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东部见习计划,多选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发达地区的见习基地见习。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协调,在内地重点院校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基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前往基地学习,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实施“走下去”战略。制定质量更高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给他们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当前,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振兴工程、“村官”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志愿服务计划等。

        3.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坚持从源头抓起,继续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办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坚持办好“内初班”(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高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积极有序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时实行第一次分流,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升入中等职业院校学习。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实行第二次分流,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参考文献]

[1]热扎克•铁木尔,王拴乾.2003-2004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热扎克•铁木尔,董兆武,刘仲康.2004-2005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热扎克•铁木尔,董兆武,刘仲康.2005-2006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笔者系省某人才中心的人事部的主管,对此深有感触,现借此文谈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查找。

(一)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 综合素质不高,个人修养偏低是面试成功的绊脚石。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的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有不同侧重。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无所适从。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时,或缺乏自信,发挥失常;或过于傲慢,言过其实;或不修边幅着装随便,缺乏职业形象气质,与企业氛围不协调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把已经用简历打开的企业大门,却因为个人修养偏低难以通过面试而关闭。

2. 择业观念陈旧,与当前就业机制的转变不相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已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逐步下移。同时,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目前,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

3. 团队合作适应性差 ,不适应当前企业的要求。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好与坏、是与非也往往以自己为标准。有的人表现得自私、自我,甚至是自我封闭,在集体中也不能很好的与大家合作。而绝大部分企业都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并作为是否录用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能适应团队生活的人也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4. 独立能力不够,难以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带着子女参加招聘会,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有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二十多岁仍然离不开父母,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尤其是让家长陪着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能力,一个需要人才的招聘单位怎么会录用他(她)呢?

(二)学校的原因

1. 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一味地增开新专业并不考虑自身开设此专业的条件是否已具备,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新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 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

3. 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指导时间过短。

(三)用人单位的原因

1. 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弱。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2.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 “重男轻女” 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 还有就生源地域歧视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的,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造成有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毕业生方面

1.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

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

2.树立科学就业观

第一,正确定位就业。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要主动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视野。

(二)学校方面

1. 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本质上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量,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高校中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要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增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 要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求为根据

目前,我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很多高校的就业率,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同步的。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校更要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其需求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不应当脱离社会需求想当然的开设专业和课程。

3. 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求职能力为目的

第一,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应该在大二的下半学期。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

第二,可组织大学生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参观考察,现场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真正提高求职就业的能力。大三的学生,目标已经确定,通过组织他们在有关部门进行参观考察,可以更生动、直观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亲身感受求职择业的全过程,为日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

第三,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是广大的求职大学生最需要的,作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该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市场供求信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用人单位方面

1. 要重视招聘大学生,以优化单位人力资源结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大学毕业生是受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用人单位应把接受大学生作为本单位良性运作和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不断的优化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

2. 要合理录用大学生,以提高单位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时应摒弃一味地青睐那些高学历持有者,忽视了本单位招聘岗位的特征的现象,在招聘过程中要注意人才的合理录用,本着对应聘者负责的态度,根据本单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招聘岗位的特性,接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求职者,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3. 要加强与高校联系,以保证物色人才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可以与部分高校联合并积极提供就业实习岗位推行“体验式就业” ,共同培养和造就本单位适用的人才,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他们从求学到工作的转换时间。对于学生而言,体验式就业可以学到在课堂中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对高等教育而言,有利于了解社会的需求,促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以及专业结构的调整;对用人单位来说,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毕业生,物色优秀人才并为本企业所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市场供求信息.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3

特别是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非同步性矛盾,造成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和供求性失衡等现象。

关键词:课程设置;毕业生; 就业;

近年来,各高校专业设置门类多,重复设置多,专业设置考虑学校自身生存的因素多,出现了某些专业供不应求与某些专业供大于求的并存现象。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核心课题。因此,我们从最初高校专业设置的角度出发,积极探讨当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成因,比较不同专业设置的有效性和不足,展望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阐述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对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启示,积极探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高校教育培养方式。

一、高校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早在2009年,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政策引导,有效合理地解决金融危机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意见中强调指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使教育教学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相衔接。

何为高校专业设置?有人把专业设置看作静态的概念,认为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业门类,专业设置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专业设置一般可在设置口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设置空间等方面进行形态变化设计,以充分施展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多方面作用。”1.也就是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控就是通过高等学校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力量和手段,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进行调节和控制,目的在于改变高等学校专业的存在状态。”2.因此,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而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完全符合这一规律的。就业率高的专业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其职业工作要求的专业性很强,外专业毕业生不能轻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行业和职业是中国增长较快的的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当然,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较高,这也进一步促使这些专业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高考家长和学生眼中的热门专业。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那么,其高考招生情况未来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高校应该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明确就业方向,合理选择专业,不但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能为用人单位提供选择人才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立足高校发展的自身内在规律性,对现有专业进行有效整合,对合规律合目的的专业实施有序合理地培植,对不合者进行深度改革与调整,这样双管齐下,使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良好地发展。对于有些热门专业,各省教育部门在新增专业时要适当调节,不能一哄而上,避免专业的重复设置,否则就会再次出现前几年原本热门的“工商管理、法律、计算机”现如今无人问津的现象。

二、高校课程设置应与社会接轨

进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一种现象,即有些毕业生就业前的“回炉再造”。顾名思义,学生毕业后,没能走上就业岗位,却又走进了各种职业培训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了能够尽快就业,他们选择了“回炉”再学习。有些毕业生反应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些知识跟很多就业单位的实际要求差别很大,加上自己实习经验有限,无法立即上手,所以找工作过程中多次碰壁。因此,许多培训学校应运而生。这说明,很多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和社会脱节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更好就业,“回炉”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源头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吻合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但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我们一步研究。

据笔者调查,一般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同学生须修满的学分、学时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必须修满160及以上的学分方可毕业,学时也在2200—3500之间不等。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10余门课程就已经占据学时学分的1/4了,其他专业必修课程有的十几年一层不变、有的调整几门,的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了。因此,才会出现上述毕业生“回炉”学习的社会现象。

目前,在高校学制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纵断面,课程则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横断面。纵断面体现的是分工的层次,横断面则体现的是分工的类别。所以可以认为,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大学的定位主要就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层次,另一个是类型。本科为主的大学和研究生层次为主的大学,反映的就是社会分工在层次上的不同;而专业和课程(实际上我国的所谓专业,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课程的特殊组织形式)则代表了社会分工在类别上的不同。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但并不代表课程安排就完全要复制市场的要求,否则就是职业教育了,长久以往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本色。

应该说,正确的定位既是解决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对于这些大学,如何既解决学校的定位所指向的学术水准的提升,同时又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呢?这就必须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考虑了。

三、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进一步灵活管理,加强投入与调控

解决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教育部门一方面要调整好已有的专业的设置结构,强调专业结构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引导各高校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既遵循专业培养人才的内在规律也要适应市场对人才日益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既要靠高校主动自我调整适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调节,又要靠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的管理和调控。

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变化即时性的矛盾,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早期预测和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单纯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设置过热,而冷僻专业、艰苦行业专业和基础专业则会受冷落,不利于国家整体人才培养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那么,就业的地区性差异也越来越值得大家的思考。沈阳是接收辽宁毕业生的主要地区,连续几年占省内接收毕业生总人数的3-4层,其次为大连,占2-3层,而其他外省一二线城市如广东、山东北京、江苏、河北五个省份能接收4-5层,中小城市也就不到1层。“高考填志愿、考公务员、找工作都一样,大家都一窝蜂往大城市挤。”其实,大家不妨把触角伸长,在偏远地区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但更多的毕业生认为大城市,提供的职位更多,就业面更大,因此,即使在初次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也愿滞留在大城市,慢慢寻找机会,而不愿到其他城市实现自我价值。面对这一现象,急需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调节人才的流向,补充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的人才库,否则有些毕业生在一级城市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各省级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时要建立就业状况预警机制,把就业状况作为制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要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的原则。对社会需求少、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要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坚决减招或停招,并相应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1]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1。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47-02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农村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深入了解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村大学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由于受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知识能力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学毕业生往往成为求职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要么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要么因为过高的就业期望,面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就会产生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意志消沉,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出现极端行为。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问题。由于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较少,能力较单一(主要在学习成绩上),缺乏掌握信息的有效渠道,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无法与他人相比,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者即便参与竞争,也伴随着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情绪体验。

3.刻板、功利心理

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刻板、功利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对某些职业、某些区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式,比如认为教师、医生、公务员等稳定职业是他们的首选;在地域的考虑上,他们认为凡是能进入大城市里工作的毕业生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的兴趣,片面追求在部分农村家长眼里所谓“稳定”、“光鲜”的职业。

4.盲目从众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盲目从众,往往表现为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缺乏主见,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在校期间他们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充实自己来提高职业能力,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的特长,不会恰当的自我推荐,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5.退缩心理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或对就业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不顾现实情况,企业以通过考研、考证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逃避就业。更有少数人为了不思考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他们不去做就业的相关准备,反而在就业的关键期选择打游戏、上网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二、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自身原因

一是其自身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农村大学毕业生受父母传统就业思想和同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在就业观上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自身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搜索、加工能力,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自卑、盲目从众、功利等消极就业心理。二是自身能力欠缺。一方面,农村教育资源的欠缺导致农村大学毕业生在起点上就和城市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野上的局限、教育观念上的片面、父母在学业指导上的缺失,使得部分农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缺乏竞争力而变得自卑,当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他们很容易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就业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面临就业就没有准确的就业定位,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他们很难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从而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2.家庭原因

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及就业观、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父母希望子女能从事稳定的职业,比如教师、公务员、医务工作者等,他们仍保留传统中的包分配、要编制的就业观念。在区域的选择上,他们仍希望自己的儿女在身边(主要是本市、县级单位),但又不希望子女回到家乡(主要指农村),这就使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长期的教养方式、就业观念的影响又使得农村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从而导致复杂就业心理的产生。

3.学校原因

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毕业生无业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面临就业时自然衍生出一些负性心理。二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而且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咨询,导致农村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疏导。三是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导致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

4.社会原因

一是总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日益突出,整个就业大环境给农村大学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就业市场体制不健全、社会用人程序不完善,导致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平等。这对于缺乏广泛的人脉关系的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三、消解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农村大学毕业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1)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准确定位,减少盲目从众

首先,自我反省,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从而认识自己,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其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从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中来分析、评价和认识自己,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再次,做心理检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标准量表,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减少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的心理。

(2)加强人际交往,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

农村大学毕业生应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学习与人相处,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氛围,把自己融入集体的共同发展中去,在参加活动、与人沟通的同时,提高自信心。

(3)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农村大学毕业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自己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途径。

2.学校应针对农村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

(1)指导农村大学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农村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1)树立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2)树立“大众化教育”观,正确认识就业制度从“包分配”到“找工作”的转变;3)树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的关系;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可变职业观”,正确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

(2)对农村大学毕业生详细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

农村大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信息渠道较窄,对国家很多就业政策不甚了解,因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农村大学毕业生大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如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到部队工作、面向基层就业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3)充分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尽可能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

首先,发挥现代网络优势,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劳动人事部门可以联合各高校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网,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另外,及时准确地将校内校外就业信息公布于学校就业网站上[2]。其次,培养农村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并及时更新网页,避免农村毕业生错过招聘信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课程、讲座,培养农村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和有效获取、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就业信息匮乏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第三,鼓励校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农村大学毕业生,拓展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平台[3]。

(4)及时有效地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农村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十分复杂多变,面对就业中的困难、挫折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心理问题的出现频率非常大,因此应组建一支有相应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就业指导及心理咨询队伍,让心理咨询工作贯彻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及时解决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3.农村大学毕业生父母应减少对子女就业的压力

父母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避风港,在子女就业阶段,农村大学毕业生的父母也应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联系与沟通,凭借自己的阅历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努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以积极、坚强的心态度过就业这一特殊阶段。

4.政府应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学生从小就能够拓宽视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宽知识面,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农村大学生综合能力,减少城乡不平衡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1]年静.职校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9).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就业 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缺乏工作经验,就业具有群体性和时间性。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市场的原因等。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求职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问题

1.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

大学毕业生容易在不了解社会客观现实需求的情况下盲目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这种盲目带来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差异又让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时缺乏对自身的了解,因此在求职就业时存在盲目、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找工作时不顾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特质,以家人的愿望或者社会上的某些观念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致使所找的工作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自己无法融入工作环境。

2.大学生就业心态需调整

大学生就业的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求职就业。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一定是就业能力上的问题,而是就业心态与现代职业观念上的矛盾造成的。在求职就业时眼高手低,看不上基层单位或者小单位,希望找到环境好、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工作。

3.个人能力与社会要求有差距

一些大学生知识面不够,专业技能缺乏,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无法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大学生的求职技能不足,收集求职信息和求职技巧能力欠缺,面试笔试环节容易出现纰漏等都容易导致求职上的失败。大学生对求职就业期望值过高,但实际能力又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出现脱节。对就业岗位的性质、所处地区、酬薪待遇及发展潜力等要求与现实环境差距较大。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求职就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个人基本素质、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等。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这也导致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校期间大学生们职业生涯意识不强,很多在校生在就业中只有模糊的打算,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对策

1.提高个体专业素养

大学生专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先天的基础上,接收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和训练,掌握和内化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适应专业领域内工作的综合能力与品质。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专业学科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大学生专业性思维,才能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无法从事专业性工作。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应用专业学科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内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技能的掌握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毫无疑问,专业技能是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分工更加细致、深入,职业领域更加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对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需要之间的联系。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错过了适宜的职业和岗位。大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其在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面就会受到制约,影响其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进而影响其求职就业。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的毅力和兴趣,提高创新必须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良好职业品质

大学生的职业品质主要是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职业生涯成长发展的人格心理特质,各种职业都有着共同的职业品质,比如积极主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还包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勤恳踏实、诚信可靠、与人为善等的品质。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职工良好的职业品质。大学生在把目光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社会使命感、事业责任心,以及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大学生要清楚自己要求职的岗位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品质,有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职业,全身心投入工作。

3.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了解各种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及关键的成功因素,提升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应变和决策能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质、现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其对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比较,使之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了解组织发展、确定并执行生涯发展目标、生涯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职业获得和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自我,了解组织发展,并在具备有关自我和组织发展的充分信息与整合加工的条件下,确定并执行生涯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大一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术,以及可能的生涯发展路径;大二时确定好自己的专业,寻找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大三时确定生涯目标,在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实习;大四时制定行动目标,培养面试技能,积极关注并参加招聘会,进行求职实际行动。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变化随时修改,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涯目标要修改,相应的生涯行动也要跟着变化。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及时评估、审视和完善,保持冷静的头脑,分析问题,快速果断的实施应对方案。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过程,让毕业生树立长期的成熟的择业观,树立顾全大局的意识,解决了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定向问题。

4.加强隋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个体通过努力对适合这种情景的情绪进行尝试体验或表达。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在求职就业、适应职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渗透在就业的全过程,会对就业准备、求职、择业、适业等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并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化而调整和改变自我。情绪心理健康发展的大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常有积极、欢愉、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较少有消极、苦恼、忧郁、暴怒的心理和情绪表现。情绪管理能力高低逐渐成为影响就业前景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可以通过沟通实战、心智磨练、野外生存等活动,有效的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学生要认识自己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继续发扬,对缺点加以克服,不断进步,实现自我学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多展现个人优势,避开个人劣势,实现对自我的合理定位,不断学习、认知与调整,实现自我发展,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5.收集信息掌握技巧

大学生就业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能力、社会和经济地位,就业求职笔试面试技巧和收集就业信息也是求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信息时代,就业不仅是实力的竞争,也是信息的竞争。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关系到求职就业的失败。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收集就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及时了解掌握就业方面的有关信息,比如就业政策、供需双方的情况及用人信息等,把握选择的主动权,抓住就业机会,努力实现成功就业。巧妙的求职技巧是求职过程中的敲门砖,能够帮助求职者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机会。要重视简历的制作,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有关情况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大学生求职,首先就是要通过向用人单位呈送简历里来介绍和推销自己。制作简历要真实可靠,突出自己的亮点,关注到细节问题,用事实证明自己,用个性吸引用人单位的眼光。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面试和笔试是一道重要的关口,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求职者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面试和笔试前要做好心理准备,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提早掌握用人单位和岗位信息,准备好各种材料,面试和笔试现场才能应对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6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成为递增的趋势,就业市场需求快要饱和的现实情况下,就业难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家也一再强调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来完成的,当代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怎样找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提出解决策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就业观的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自身来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制定了正确就业观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就业的期望过高,而个人的能力并不能满足自身和市场的需要。所以合理正确的就业观非常重要。

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正确的就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有现实价值意义。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就业计划,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缺乏对职业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对自我在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方面的主观反映。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客观清醒的认知自我的职业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对自身,对职业的概念都是一知半解的,缺乏一定的重视和认知。

2.就业观太过于理想化,目标不明确。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导致他们对自身、对社会认识的不足,就业观太理想化,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观的不成熟、不合理,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与就业市场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对就业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加上就业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

三、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引导学生重视就业观的形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方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上就业指导课上,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合理的规划。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的不足,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不知道自己本身应该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自身的潜能。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怎样去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位大学生应该关心和考虑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分析,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现在社会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职业的细化与此同时职业选择也变得多样化,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具备的职业技能来进行职业的规划。有时,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当代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的实施就业规划。

2.学校和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观。大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里学习,而学校相比社会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没有社会那么复杂。从而导致学生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出过于理想化的职业规划。太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把要求定的太高,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这样很难找到对应的工作,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会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学生找不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1)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是很完善,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加强市场机制的规范与协调,这样可以促进人才的流通。相关部门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完善就业市场。从目前就业的大环境分析,民营企业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调整他们之间的经济结构比重。大力倡导发展民营企业。同时在执法的力度和完善劳动立法上都要加强。完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使企业在选择人才上能够更加的公开、公平,使人才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

(3)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相对于一线城市,就业和发展空间比较大,是高校毕业生一个好的发展地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应该抓出这一机遇。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更应该去接受挑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学校要及时的把人才市场供需的消息反馈给学生。人才招聘会每天都有,但由于学生经常处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与外界的接触不会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从网上了解。学校可以提前安排大三即将毕业的班级进行定期组织去招聘会,这样可以提前让学生们适应招聘环境和提早准备好简历及心理准备,学校网站要及时更新有关就业的新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的大环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怎样更好为社会做出贡献。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可以很快的使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通过在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社会水平。避免盲目的去就业,少走很多的弯路。

参考文献:

[1]徐秀凤.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调研与教育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87-190.

[2]杨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培养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37-239.

[3]曾宏.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J].前沿,2014,Z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