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范例6篇

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

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范文1

我县档案馆建馆于1958年,当时馆址座落在县城新华街老县政府院内,平房7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1963年搬迁至新华街老县委院内,平房11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现在馆址于1975年4月建成使用至今,平房21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库房面积400平方米。

二、馆藏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档案馆保管着全县85个全宗127个立档单位的档案、资料42350卷(册),馆藏档案分类情况如下:

1、文书档案:接收的时间为1949年至1978年,只有县委办公室接收至2004年、县政府办公室接收至1995年、县人事局接收至2004年、县劳动局接收至1983年。档案内容主要分为:一是党群系统全宗档案;二是“”时期县革委全宗档案;三是政府系统全宗档案;四是县直各企事业单位全宗档案;五是区、镇(场)全宗档案;六是临时机构全宗档案。共计20337卷。

2、人事档案:内容包括县教育局1960年前后精减下放教师档案、组织部和教育局非在职干部档案、人事局退职干部档案等。共计1167卷。

3、纪检监察档案:内容包括县纪委、县监察局和人事局对党员干部和行政干部所犯错误的处理及案件查处档案。共计2598卷。

4、房产土地证档案:内容包括土地人口房产陈报书、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等。共计2687卷。

5、人口普查档案:内容包括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在1954年、1964年、1982年第一、二、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共计287卷。

6、下放“知青”档案:内容包括“知青”办公室1968年至1978年“知青”下放存根、部分“知青”个人档案和内外迁移等有关资料。共计2687卷。

7、农税清册和地契档案:包括县财政局和财税局在建国初期组织征收的农户农业税清册及地契。共计3466卷。

8、革命历史档案:包括中共雪涡县委1946年至1949年形成的档案。共计19卷。

9、历史档案:清朝同治11年(1872年)圣旨两轴。

10、科技档案:撤销单位县区划办移交进馆的图纸223张。

11、声像档案:照片档案6本360张,录像带2盒。

12、电子档案:苦命历史档案光盘1张。

13、书画艺术档案:县老年书画联谊会捐赠的252幅书画作品。

14、图书、资料:共计6518册。

三、内设机构及人员情况

我局(馆)内设机构4个:人秘股、业务指导股、内部管理股和资料编缉股。正副股长5人。目前有在职人员7人,其中:馆员6人,助理馆员1人。

四、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1、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办发〔2006〕2号)文件下发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批示,但由于现有档案馆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所建,平房砖木结构,库房面积不足,馆藏档案早已饱和,且安全隐患重重,无接收能力和保管条件,严重影响我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施行,为此,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有关协调会,研究新馆建设。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在新县委大院东北部建一座新型现代化、全框架、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为6800平方米。这一举措为我县的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确保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整合、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打好基础,实现业务建设标准化,近年来我局多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城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3、新馆建成使用后,我局(馆)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社会档案改革意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采取切实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对象,明确实施单位,统筹规划,认真完成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任务;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专业档案流转新机制及有关专业档案管理办法、制度,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专业主管部门在专业档案形成、流转和管理工作中的关系和职责,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增加档案门类,丰富馆藏档案资料,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利用需求,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努力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益;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建设,逐步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提升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管理,改善馆藏档案保管条件,完善“八防”设施。

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范文2

(一)加强学习,健全机制,积极打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1、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学习。市档案局领导班子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提高班子成员及全体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定性、自觉性。

2、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优化机关工作机制。为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档案局建立健全了全员岗位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中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

3、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在市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市档案局打破了十余年未进新人的局面,通过省四级联考,档案局一举新增7名工作人员,且均为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市档案局35名在岗人员中除2名工勤人员外全部为大学生。大量新生力量的补充,使档案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加强基层档案人员培训,打造业务精通,训练有素的档案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全年,全市共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26期,参训人员达1670人。

(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档案接收工作。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市档案局认真督导各级国家档案馆制定了详细的接收计划,青县、肃宁已经接收到了规定年限,吴桥县制定了详尽的档案接收计划,同时广泛开展业务指导,充分做好应接档案进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年内全部完成应接未接档案的入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接收档案99980卷、件,馆藏总量达1608648卷、件。

2、开发利用工作。全市1981年前的应开放馆藏档案全部开放。据统计,全年,全市共接待利用者14340人次,提供档案资料41780卷次,为领导决策、编史修志、查证学历、养老保险等提供了可靠的档案资料,对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和构建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开展编研工作,提供主动服务,全市档案部门共编辑出版《大事记》、《地方志》等档案资料18种。为更好地记录、解读、传承和宣传新,市档案局还计划筹编《新世纪新----狮城发展档案集锦(2001—卷)》一书。目前该项工作正处于资料收集阶段。此外各级档案馆还积极为《省志·档案志》提供素材。

3、机关档案工作。我们各级档案部门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改进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机关档案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市县两级档案部门指导各机关制定了切合单位实际的《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二是认真执行年度立卷合格证制度,按照“谁指导,谁考核,谁签证”的一站式工作模式,指导检查年度归档文件整理工作,全市年度归档合格率达96%,为日后大量合格档案顺利移交进馆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机关档案工作目标考评工作,经过认真督导,预计年底全市将有4个单位通过AA级认定,19个单位通过AAA级认定,2个单位通过AAAA级认定。此外,我们对机构变动单位原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房管局、建设局的档案处置进行了检查。

4、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各县(市、区)通过下发文件、召开研讨会、制定业务规范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进一步规范了乡(镇)、村级档案室,把与农民关心的农村财务、宅基地、土地延包等问题相关的资料收集齐全、整理归档,增强干部与群众的信任度。目前,全市乡镇综合档案室“四有一能”率达到100%,规范化率达到90%。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肃宁县作为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建立了由县档案局局长任组长,两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农村建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肃宁县农村档案管理办法》,对档案的管理、收集范围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肃宁县“四个覆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下发到乡镇、村;在每个乡镇确定两个村作为农村建档试点,由档案局派业务人员深入乡村,进行现场指导检查。

5、重点项目档案工作。对大化集团6万吨DNT项目档案工作进行了指导和验收并对其年产7万吨TDI项目进行了前期业务指导。对港口海丰1000吨油码头档案进行了指导和验收。

6、法制宣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执法检查。市县两级档案部门先后开展了以汛期安全、文件归档、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等为重点的专项检查23次,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35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7、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抢救计划。全面完成全市年重点档案抢救项目立项工作。

(三)转变思路,开拓创新,难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范文3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建设各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是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也是工程建设、维修养护、改建扩建、审计稽查、维护权益的可靠信息和凭证。城建档案工作就是围绕城市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鉴定、统计、开发利用等,是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国发[1980]302号第二十八条,大中小城市都应建立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必须建立城建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城市应当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基本建设档案。小城市和县镇按照要求,也要建立城建档案馆或设立城建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2城建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80%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城建档案室(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城建档案馆,负责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地区形成的城建档案,相当一部分城建档案馆(室)被赋予“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职能,指导监督本地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许多地方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计划和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备案管理程序,普遍推行“一书一证”制度(即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与城建档案馆(室)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要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城建工程档案验收合格证》),工程档案接收率达90%以上。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数量快速增长,各馆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如密集架、计算机、扫描仪、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等,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城建档案保管期限与密级划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整理档案,档案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开始起步,各地积极贯彻《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初见成效。

湖南省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管理处)2004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县级城建档案馆(室)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醴陵市2006晋升为省一级城建档案馆,攸县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馆,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建设局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无论是人员配置、库房建设都相应的增加和扩大,整个县(市)馆藏由原来的几千卷上升到3万余卷。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建设事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建档案工作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城建档案的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滞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子不大,建设档案工作仍然停留在“收集保管型”,没有实现向“信息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3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挑战意味着机遇,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把城建档案工作推向新境界,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努力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3.1抓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加强对重要数据的收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积极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即以项目法人为管理核心,以纳入合同为管理依据,以监理控制为重要手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城建档案部门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稽查、验收把关的全过程控制的新的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对城市防灾抗灾,应对突发事件和反恐怖等工作十分重视,各城建档案馆(室)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预防和应对城乡突发事件,一是做好重要工程包括重要建设、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防洪工程等档案的收集管理;二是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工程档案的利用机制和受损恢复机制;三是加强对重要工程档案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在抓好重大项目档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大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工作人员经常性地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服务,及时介入,多方协调,进行业务指导,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1591项,重点工程210项左右,仅2005、2006年共收集重点工程档案约4000卷。6年来新增入库档案约38000卷,为全市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2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中心。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2005年建设部136号令颁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纳入行政审批环节,把《办法》所规定的查询制度、告知制度、竣工测量制度、档案移交制度、预验收制度、档案动态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等,纳入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相关环节,建立起各部门、各行业加强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各类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及时移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004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执法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业务指导以及检查督促,推动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包括引水、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等专业管线工程档案都做到了业务指导到位、档案编制规范、收集工作有力、报送移交及时;2005年至2008年共接收各类管线工程档案4000多卷;并根据城市隧道工程、轻轨工程的发展,适时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建设方面,长沙馆自2006年以来,通过市财政投入3370多万元,完成了“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一期)”,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把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打造成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平台,充分展示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3推进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实现由“收集保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集约经营阶段。档案是国家的基础性原生性信息资源,档案部门是信息资源大户,档案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化工作,面对国家信息工作战略转型,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加快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上来。

当前多数城市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不少城市开设了局域网,有的开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但各地发展极不均衡,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甚远。各城建档案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9月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确定了6个方面主题和16个试点单位,其中沈阳市房地产档案馆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承担“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试点任务,要求对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不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形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归纳。各城建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对接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十五”期间,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先后投资60余万元,用于声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安装了局域网,开发了“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立了株洲市城建档案信息网站,逐步实现了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统计的现代化,结束了手工操作和人工查阅的历史。建馆以来,共接待查阅利用者36980人(次)、查阅档案35019卷,复制资料50000余份,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也为全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改扩工程、解决纠纷、补办手续、史志修编、新闻宣传等提供了大量服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把国家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各地建设规划部门必须加强与档案、民政、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将村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三农工作、村镇建档工作,进一步纳入村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程序,保证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

对株洲市各县(市)村镇建设档案工作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特别是在镇一级,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目前镇域规划建设发展很快,建设档案工作要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不能留下空白。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硬件配置,落实工作场地和档案保管库房,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设施,改善技术工作条件。三是要进一步争取领导重视,努力用好地方政策,以有为争有位,不断打开工作局面。四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建档案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氛围,加强市、区县(市)、镇建设档案工作联动,建立信息员队伍和工作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横向交流,增强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成效。

做好城建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档案人应尽的职责。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敢于创新,城建档案事业正如这五月石榴花一样,将会绽放出艳丽夺目之彩!

参考文献:

[1]求真实务,开拓创新,全面抓好中小城市建设档案工作——建设部办公室主任李秉仁在全国中小城市建设档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6-11.

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范文4

《中国档案》: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新馆即将落成开馆,这次建设新馆是自治区档案馆和银川市档案馆合=为一,区市合建档案馆这种模式在全国还是第一家,请您谈谈新馆建设的理念和建设情况。

李自德:区市两家合建新馆的这种模式是由自治区党委决定的。2006年5月1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决定区、市合建新档案馆。为切实落实这一决定,2009年3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新档案馆的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随即,区党委办公厅把新馆建设列为2009年办公厅重点工作之一,在每月召开的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上都将其列为议题。2009年6月19日新馆正式开工。新馆建设规模为35054平方米,其中自治区档案馆18690平方米,银川市档案馆16364平方米。投资规模为24757万元,其中区馆13429万元,市馆11327万元。

自治区党委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档案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档案馆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体,是一个地区的文明标志和重要的文化机构设施,是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服务的重要场所。建设一个功能齐全、信息化程度高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等功能的新型档案馆,既是宁夏广大档案工作者的期盼,更是自治区党委为档案工作设定的目标。

区市两家合建新馆的好处,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可以节省资源,包括土地和基础设施资源,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公用设施设备,包括会议室、多功能厅等;第三,集两家资金合建新馆,能够利用有限的资金提高新馆建设规模和档次;第四,新馆大楼外观气势宏伟,其设计风格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将成为地标建筑,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第五,新馆建成后,这里将成为自治区和银川市档案工作的重要场所,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的形象和地位,第六,为档案集中管理的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中国档案》:今年是自治区档案局馆确定的“档案资源建设年”,其别强调了征集工作,且成效很大,这是不是为新馆开馆做准备?

李自德: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大众的基础。档案资源建设要抓源头,抓落实8号令,抓接收,抓档案的征集。在今年年初的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以“宁夏档案记忆展”布展工作为抓手,以“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为推力,采取面向社会、与相关档案馆联系、到国外征集、鼓励个人捐赠等方式,广泛开展宁夏历史沿革、西夏历史、明清时期的宁夏、民国时期的宁夏、宁夏革命历史、民族区域自治等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2010年3月,先后组成4个档案征集小组,分别前往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馆和陕西、甘肃、内蒙古档案馆征集“涉宁”档案。同时,向全国20多个兄弟省市区档案馆发出关于征集“涉宁”档案的函。7月,我们又进一步加大征集力度,面向社会、区直各机关、各市县档案馆下发关于征集有关“宁夏档案记忆展”档案资料的通告。9月,又通过宁夏电视台连续半个月不间断地播放“宁夏档案记忆展”档案资料征集广告。通过这些方式,“涉宁”档案征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征集到涉及宁夏历史的自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档案(复制件)343卷,23337件(130000多页),照片,地图,资料等多件。收到外省市23个档案馆“涉宁”档案700多件。深入到区直60多个机关,征集档案资料100多册,照片(包括电子版)2000多张,光盘20多盘,极大地丰富了馆藏。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收集民族特色档案,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团结、开展回族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了许多散存在社会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资料。年内计划征集《回族典籍丛书》、手抄本《古兰经》和回族宗教档案等。

宁夏是西夏王朝的发祥地,西夏档案文献是宁夏历史档案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7年自治区档案局(馆)提出征集西夏档案文献,建立西夏档案文献中心的工作目标以来,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基本摸清了西夏档案文献现在的分布,并根据调研情况开始征集工作。目前,征集西夏档案文献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自治区档案馆已将国内面世出版的西夏档案文献全部征集进馆,购进了国内出版的俄藏、法藏、英藏部分西夏文献,去年征购了元代西夏文木活字印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5卷原件,经专家鉴定,其中一卷为孤本。下一步我们将走出国门,开展国外夏档案文献的征集复制工作。

新馆建成后,我们具备了办展的硬件条件,所以,开馆之际大型展览“宁夏档案记忆展”将隆重与观众见面,并长期展出。展览通过档案的唯一性、真实性和历史性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宁夏三万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宁夏解放以来,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从而激发宁夏各族群众和青少年热爱宁夏、建设宁夏的热情。

《中国档案》:自治区新馆建成后,下一步就是县级档案馆建设了。2010年,国家扶助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将启动,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切实做好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

李自德:去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关于编制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的通知下发后,我们及时向区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并与区发改委协调。同时,对全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面积、资金需求等情况展开调查摸底,研究分析宁夏县级档案馆的现状和规划要求,明确了编制规划的原则和具体任务,要求各级档案部门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要求坚持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地搞好规划编制,确保规划编制质量;要做好材料数据汇总、审核等工作,尽快完成,按期上报;要加强与发改部门的联系协调,保证编制任务的完成。现在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资金已经下达,我们将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的要求,尽快督促其搞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对于今后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我们将借助国家扶助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东风,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档案局的部署,完成县级综合档案馆的建设任务,从根本上改变县级档案馆的保管条件。要求各县档案部门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与发改、财政、土地部门协调,做好选址、用地、设计等工作。在档案馆的建设上,一定要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新档案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档案保管利用需求、满足“五位一体”的功能要求。

《中国档案》:2003年《中国档案》曾对宁夏档案工作做过专

题报道,其中提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馆库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7年过去,我们已经看到了馆库建设发生的可喜变化,那么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李自德: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围绕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总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促进宁夏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第一,在提高素质上下工夫。新形势、新任务对档案干部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号召档案干部职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紧学习、发奋学习、持久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各级档案部门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选派人员参加培训,想方设法为广大档案工作者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第二,在激发干劲上下工夫。各级档案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用职业的光荣感激励人心,让档案工作者在事业中展示自己,收获成果。第三,在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上下工夫,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北麓,中、俄、朝三国接壤的图们江地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在地。我们延吉市城建档案馆经历了二十五年的洗礼,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怀着对城建档案事业的使命感和进取心,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县级市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

一、馆藏记忆城建轨迹

1983年,延吉市城建档案馆成立。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延吉市的面貌随着时间长河的前行日新月异,城建档案馆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一起成长。城建档案馆见证了延吉市的沧桑巨变,目睹了延吉市由一个尚未雕琢的璞玉,历经打打磨变成长白山脚下的璀璨明珠。几十年流金岁月数代人的拼搏奉献。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风雨坎坷,累累硕果。二十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各项工作由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拥有馆藏13个大类,43个属类,馆藏数量42098卷,底图4898幅。另外还有记录城市变迁的8410张照片、65盒录音、录像档案资料和1295册科持资料。

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延吉市的整体规划资料都详尽地陈列在馆库内。现在,在城建档案馆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资料:延吉市从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而真正有计划地进行城市建设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州国政府制定的延吉都市计划,确定市区占地约8平方公里:1958年,首次编制了《延吉市总体规划方案》(1958-1962年)。1978年编制的《延吉市总体规划》(1978-2000年),于1980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89年对该规划再次调整,并通过专家论证。新一轮的《延吉市总规划》(2000-2020年),从1999年开始编制,于2002年9月得到省政府批准:《规划》确定延吉市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是以“工贸旅”为主的中国图们江地区中心城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北亚地区的旅游城市。此时的延吉市城市建设可谓是突飞猛进,建设用地面积远期为54。6平方公里。

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内,可以看到1979年以后,延吉市住宅建设的飞快发展。上世纪80年代,全市居民家庭住宅面积为40-80平方米,大都是火炕取暖,外装饰一般为水刷石。室外空间也都盖有“棚子”作为仓库,属“温饱型”住宅。而90年代开始,延吉市居民住宅走向小区化,开始注重小区环境建设和物业管理工作。集中取暖楼逐步取代了火炕楼,电话、有线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热水、煤气管道也进入部分住宅。1995年开始,韩国式地暖进入市场,并逐步取代传统的暖气片取暖,住宅逐步从“温饱型”、“ 转向舒适型”、“豪华型”。到2000年,全市住房建设面积达87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住房体体制也开始商品化、私有化。改革开放以后的延吉,城市建设全面铺开,道路建设也如火如茶地进行,如今,全市道路面积已经超过300万平方米。而这些城市建设资料均被城建档案馆认真整理入库,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基本满足编史修志和系统利用档案的需要。

道路建设离不开桥梁建设,它不但可以完成路与路的连接,还给延吉的亮化工程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因此,城建档案馆还将延吉市桥梁建设的资料全部入库。其中包括彩虹桥、迎宾桥等13座风格各异的主桥梁。

在延吉市城建档案馆,我们可以查到延吉市改革开放以前的市容环境—垃圾飞满天,臭水熏死人。但向后翻查资料,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延吉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城市环境改造,先后建立了封闭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在居民区推广使用垃圾袋装垃圾。2003年以后,延吉市新建了公厕40座、垃圾中转站16座。这些资料在延吉市参与评比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还可以在档案馆内看到延吉市亮化工程的“幻灯片”:从解放初期的300盏单侧木杆路灯到如今的7000盏时控、光控和电脑控制的高压汞灯和高压钠灯,从解放初期的“黑暗街市“到现在的黑夜亮如昼、五彩绚烂的延吉景象。

除了这些地上资料,延吉市城建档案馆还保存着延吉市地下管线档案资料,自来水线及污水处理的成功铺设等详细资料都全部收集到馆内,为将来延吉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详实的资料。

二十多年来,城建档案馆不但保管了城市重要的城建档案。还收集整理了勘测类(延吉市地质勘察资料、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中形成的万件材料及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民用、市政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档案)、城市规划类(城镇体系规划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建设类(土地管理、规划管理、房地产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地名管理)、公共事业工程类(铁路、公路、空运)、工业建筑、工程类(工厂、矿山)、民用建筑、工程类(住宅、办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民政司法监测、仓库)、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水利防灾类、人防军事类、城市管线类(综合管线类、专业管线类)等10多类城建档案。这些资料的完好保存,并成为社会很多单位部门施工的依据,对推进延吉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务实—勤奋连接历史与未来

延吉市自1881年筑城至今,历经一百余年的建设、变迁、发展。但是,旧政权没有建立为保存档案而专设的机构,因此保存下来的城建历史档案为数甚少。1983年3月10日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延吉市人民政府颁布《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城建档案馆正式成立,开始收集归纳全市各类资料。1984年6月28日,延吉市人民政府重新《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从此延吉市的城市建设档案工作逐渐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延吉市档案馆筹备初期,在市规划勘测设计处机关办公,当时仅有一间办公兼库房,面积约40平方米。1979年,城建档案馆筹备机构搬至延边长途电信设备站招待所一楼办公,馆房面积增至200平方米:1983年,城建档案馆正式成立后搬至海兰路113号建委办公楼一楼办公,馆房面积370平方米:其中,办公室面积200平方米:库房面积170平方米:1990年4月10日,延吉市建委:同意重建市城建档案馆库房批复,批准了延吉市城建档案馆新馆房的建设项目。新馆房工程由延吉市建设工程公司总包,1993年11月1日竣工验收。新馆舍位于布尔哈通河畔。馆舍面积2660平方米。11月18日,城建档案馆搬至河南街明河胡同9号正式对外办公。

档案馆建馆之初,设施设备十分简陋,1983年起,逐步购置了必需的档案柜和办公设施,但仍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1988年以来,城建档案馆采取长远计划,分期购置,逐年改善的办法,使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的增长。

为提高城建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城建档案馆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延吉市城建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现有馆藏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能输入输出图文,利用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查询、调卷,索取档案资料,快速便捷。另外,为了充分利用城建档案馆保存的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馆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方便社会各界的查询需求。

三、奉献—平凡磨砺边陲明珠

二十多年来,市城建档案馆共接待档案利用者2万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近10万卷(件)次。特别是在近几年,延吉市发扬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档案馆投资100万元,分批购置9台电脑、13台打印机和一套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了延吉市城市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随时查询调阅,索取档案资料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城建档案的社会利用率越来越高,利用效益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在政府决策、企业产权改制、房改、旧城改造、市政建设和解决民间纠纷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延吉市的发展,市政府把旧城区改造的任务列入重点。为了使决策部门对旧城区的基本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城建档案馆协助市规划局总图室。调阅了在量旧城区的有关征地、建筑方面的档案。为旧城区改造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为了配合市委、市府开展建筑工程专项冶理工作,城建档案馆对1995年5月22日以后竣工的工程报建情况作调查了解,找到建筑工程中存问题的真凭实据,在建设工程专项治理工作中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四、创新挑战铸就新的光辉

档案馆下步工作计划范文6

9月1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在馆内举行集会,庆祝建馆60周年。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段东升出席庆祝大会。段东升首先宣读了令计划同志的贺信,并代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致词。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二史馆建馆60年来取得的成绩:一是二史馆几代档案工作者恪守为国家管档、为民族守史的神圣职责,把二史馆建成了民国档案保管基地;二是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宗旨,把二史馆建成了民国档案利用中心;三是积极发挥民国档案的文化教育作用,把二史馆建成了面向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教学实验基地;四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五是建成了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为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全国民国档案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是锻炼培养了一支忠诚党的事业、具备专业素质、热爱档案工作、胜任档案工作的干部队伍。

段东升对二史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第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令计划同志的贺信精神,“为国家管档、为民族守史”是中央领导同志对档案馆职责使命的最新定位,是党和人民对档案工作者的信赖和重托,全馆同志一定要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履行好这项神圣职责。第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基础工作,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档案整理工作,完善档案目录体系,推进档案鉴定划控工作,’改善档案保管条件。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利用工作,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第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环境、技术、人员和保密“五道防线”,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第五,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特别是在作风养成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办精神。段东升祝愿二史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对历史和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新的起点上创造出更多的新成绩、新经验,努力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杨永建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全面回顾了二史馆60年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建馆60年来在民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利用、编研、数字化等业务工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杨永建表示,建馆60年来,民国档案在政府决策、经济建设、学术研究、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杨永建要求全馆职工以建馆60周年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令计划同志贺信精神,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面提升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二史馆事业新的辉煌。